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後望書》讀後感範文

《後望書》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W 次

《後望書》讀後感範文1

《後望書》大致有兩部分內容,一是回望消失的古城和古建築,同時摘取了一些頗具現代感的新建築以及由此體現出來的現代“審美觀”;一是寫西北那些消失的古河流,和目前的缺水現狀。

《後望書》讀後感範文

作者有詩人的情懷,因此在他行走在那些古城的遺蹟上時,打通了古今的界限,喚醒了讀者對那些消失的詩情畫意的追憶。作者寫黃河沿岸,潼關一線,蒲州、陝州、蒲津渡,思古之情鬱鬱蔥蔥,昔日繁華的市街、氾濫的詩情幻化成輕靈的文字躍然紙上。往事是美好的,現實是冷酷的。這些孕育了絢爛文化、生髮了美好詩情的寶地,竟然成了一個不完善的水利工程的犧牲品,永遠成爲了回憶。作者在看見新建的鸛雀樓一節寫到:“嗚呼,登樓遠眺,前不見黃河,後不見古城,更無飛鳥。而山河之偉,雲煙之勝,風土之異,不殊於往古矣。”寥寥幾筆,寫盡了唏噓,寫盡了蒼涼。

當然作者沒有陷入純私人化的個人感傷中,而是站在歷史和文化的高度,從全局考慮問題,給出了自己的思考結果和建議。針對拆古城建水電站的經濟追求,作者說若將古城開發出來,旅遊產生的利益遠遠要大於發電的利益。針對目前國內出現的一些奇形怪狀的建築,作者說國內簡直成了國外某些設計師奇異想法的試驗場。同時說當代城市建築的敗筆,多與“虛高的視角和自大有關”,因爲傳統的亭臺樓閣顯得過於精緻,無法體現某些人想要的氣勢和威風。

後望,不止是憑弔和紀念,還是給當代人一個鑑照,在城市的現代化進程中,如何更好的與歷史與自然和諧?每個人都需後望。

《後望書》讀後感範文2

去年,朱幼棣在浦東干部管理學院講課,因爲聽課的多是水利部門的幹部,朱幼棣就避而不談水利工程的得與失,只講河流與文化。有學員質問朱幼棣:“你爲什麼反對南水北調工程?

全班一片寂靜。

朱幼棣說:“你是看了《後望書》?書上寫得明白,我只是反對南水北調西線工程。”“那你爲什麼反對西線工程,調水把西北建成糧倉,有什麼不對?”

“那咱們算算賬,看看用從長江調來的水種小麥合不合算。”朱幼棣說,“按南水北調西線工程靜態投資3040億元——實際上可能大大超出;工程使用壽命45年計算,每年實際耗資67.5億元。即使四十多年後調水工程仍能使用,維修成本也很高。

“經濟學投資回報通常按銀行利率計算,以5%利率計算,1年爲150億元。這兩項相加,調水實際費用爲217.5億元。這還沒有算調水工程的管理成本,這個管理成本一年也需要5-6億元。這個費用我們暫且忽略不計。”

朱幼棣扳着手指繼續算下去,“按西線工程按設計,一年調水量爲170億立方米。這樣算來,長江水調到黃河,每立方米成本1.28元。黃河水再流到千公里外的寧夏、內蒙、河套引灌區,加上損耗,每立方米水成本要達到1.5元。若加上提水等費用,實際每噸水成本超過2元。

還有小麥耗水系數,在華北降水多的地方,生產一公斤小麥只要幾百公斤的水,而在西北,生產一公斤小麥就需要1立方米的水。

這樣一算,這樣高的水價,你種小麥種得起嗎?”

提問的學員一言不發,默默坐下。

於是講課繼續進行。

《後望書》讀後感範文3

對過去幾十年的運動提出質問的,卷帙浩繁。不可無視確實存在這樣的問題,然而從發展的角度看這個問題,是否更加合理呢。

近代的文明是西方的拷貝,現在對環境和歷史的觀念,也是西方給的。人是善於學習的,觀念進步是容易的,當遇到更加高階的文明,作爲自然人,接受文明是相對簡單的。然而歷史發展有其內在的必要需求和規律,一百年前,西方已經開始關注環境發展,也許是因爲經濟發展已經到了倉廩實而知禮節的地步。而五十年前,我們還有三千萬餓斃的殘酷現實,三十年前才基本實現溫飽,近十年纔開始關注體面。

觀念是可以跨越發展的,而民生也許只能循序漸進。也許快速發展無法避免陰暗面擴大,能多一些反思也是好的。

《後望書》讀後感範文4

沒有看過這本書,但看到簡介中:沿着中國的流水動脈,遊覽和回望那些被"建設"掉的風景。這句話,立即被吸引了。隨着經濟建設的發展,中國又有多少風景被“建設”掉了,知道的已是不少了,那有多少不知道的,衆人皆知,偉大的“長江三峽”工程,有多少風景,埋於地下,即便是搶救的也不會再有原來的味道,變了,就是變了。

《後望書》讀後感範文5

與《後望書》相遇,可謂機緣巧合。多少抱着一點看旅遊資料的心態。但是從翻開第一頁起,就註定這不會是一次輕鬆悠閒的閱讀。

朱幼棣老師的敘述樸實流暢,但優美的文字之下,涌動的是深切的悲哀和無奈。書中提到的地方,大多有着悠久的歷史,或處於獨特的地理位置,在生態環境的循環中起到決定性作用;或擁有深厚的人文淵源,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有着紀念傳承的歷史意義,但是這一切,有的已被貼上“曾經”的標籤,有的也在消亡的路上漸行漸遠。《城記》作者王軍稱其爲啼血之作,實不爲過,書中呈現的事實,沉重到讓人無法呼吸。人類社會發展的腳步無法停止,對利益的瘋狂追逐,在很大程度上矇蔽了當局者的雙眼,讓人無法看到本該珍惜的東西,在揮動着以發展爲名的利刃時,我們斬斷的不僅是文化的血脈,更是支撐靈魂家園的自信。而回頭望去,已是滿目瘡痍,如同喧鬧過後的寂寥,在人心中侵蝕出無法癒合的空洞。

如作者所說,普通百姓,在那些所謂“重大決策”之中,從來沒有發言權,但即使是普通百姓,也至少應該有知情權。作爲中國人,當然應該瞭解支撐起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的文化,知道我們曾經擁有過和已經失去的.一切,不因爲無知而無視,因爲了解而開始關注、珍惜和維護。“後望”卻是我們自我拯救的開始。

《後望書》讀後感範文6

評價本作讓我左右爲難。一方面,作爲記者、官員,朱幼棣本人自然有着無比接近真相的第一手材料,再加上其拳拳的愛國赤誠,使我下不去手用“差評”爲本作蓋棺論定;另一方面,作爲一名任官多年的前記者,畢竟手生已久,於是乎本作的質量着實差到令人髮指。

於是,我取了一個折中的結果,也就是中評。

現在來儘量客觀地評論一下本作。對於作者朱幼棣而言,無論他身爲新華社記者還是國務院官員,都心繫吾土吾民,本作的內容也當然是這個主題——因發展及相應政策而造成的環境之觴和流離之民。書分十個小節,其中古蹟、水利、移民爲幾個主要的話題和議點。概括講來,其每個小節大致都由以下的三個部分組成:

* 事發地的故實、史事。

* 事發地的現狀,以及作者的考察親歷。

* 造成現狀的原因分析與數據羅列。

在本作中,這三個部分通常是穿插而敘,作者則完全不考慮任何的邏輯及大局的把控,只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想到哪兒就寫到哪兒。因此,讀來很容易產生一種生拼硬湊、文格分裂的感覺。從讀者受衆來講,朱幼棣本人則顯然沒有想明白本作到底應該是寫給誰看的——讓文青來看,本作顯然及不得《文化苦旅》那般的浪漫情懷;給百姓來讀,本作又比不上柴女神那潤物細無聲的行文情感;交官員來審,本作則失諸過分的酸腐。

所以我覺得,朱幼棣自己都沒想明白該怎麼寫,他只是做到了炫學、抒情、吐槽,然後把這些東西不甚高明地雜糅拼湊在了一起。

《後望書》讀後感範文7

之前看過朱先生的《大國醫改》,我認爲每個人都值得一讀,因爲醫藥和老百姓息息相關,幾乎人人都會和醫藥打交道,一生不吃藥的人幾乎沒有。朱幼棣先生憂國憂民,說出了醫藥行業中的亂象,寫的非常認真誠懇。醫藥和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不生病的時候不關心,真正生病了就得傾家蕩產把錢送給醫院,這一切都是什麼原因?我認爲應該每個中國人人手一本,讓老百姓瞭解真相。

如今燈下品讀朱幼棣的《後望書》,那首“中國喲,請你慢些走,停下飛奔的腳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靈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的詩句不由自主地浮上心頭。一味飛奔的腳步創造了暫時的財富,卻割裂了歷史,掩蓋了愚蠢和謬誤,扔掉了理智,忘記了思索,錯過了精彩,在這片曾經留下千年輝煌長卷的國度上製造下了累累難以治癒的創傷,而《後望書》正是作者朱幼棣回望歷史、反思過去。

把脈當今,在大量地實地調查取證後,爲這些創傷繪製的歷史地理圖譜、寫下的診斷書。

? 一本好書自有其價值,就算不能直接影響上層的決策,也能多少提高閱讀者的認知,而民衆的整體認知提高了,這個民族的行事方式就勢必會發生改變,後望,是爲了前瞻,這幾十年,我們的發展已經夠快,是時候回頭看一眼,反思一下了。《後望書》這本書的題名,是相對於“一切向前看”而言,以史爲鑑,重新明確自己所擔負的歷史和文化責任。文字有很強的時空駕馭力,同時能將渾厚的情感融入到文字中。字字如錘,句句濺淚。有讀者說,還未能完全看完,但決定要收藏這本書。我的感覺也是如此,它沉重得讓我步步驚心,它只可遠觀不可褻玩,它的存在本身就值得我們去供奉。

《後望書》讀後感範文8

這四個詞是我讀到一半所想到的。常說好的文章情理交融,爲情所動,爲理所服。從情感上講,這的確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好書,作者長驅進漠北荒原,行船到峽谷河湖,以所見所想寫出真情。但每每讀到此,除了作者的慨嘆,我總是想深究一步去了解中國今天種種人與自然矛盾背後糾纏的根源所在,但作者到這裏卻戛然而止。我不知道這是新聞紀實的習慣寫法,還是作者身份所致不便詳說,亦或是這僅是一本個人的旅行筆記,深究原因也許是對本“後望”的慨嘆過分苛責了。不過不管怎麼說,點到而不說透對讀者來說是一個遺憾。

《後望書》讀後感範文9

可以想見朱先生著書時的心痛無助憤慨。。。一切都在發展,一切都是不惜一切代價,獨獨不在乎人。

對朱先生非常敬仰,本着一個多年職業新聞工作者的良知去探索發現報道記錄,憑着一個炎黃子女的赤子之心。

中國在幹什麼?!不能慢一些麼?不要說大自然在報復人類,是你們把大自然逼得無路可走。

老房子沒了,老街道沒了,僅有的還打着廣告的旗號收費營業,門票不菲外,還間間都是紀念品店小商品店小吃店,多麼浮躁啊。想着古人詩詞裏的那些美好,真不知後人該如何意淫那些辭藻。

水水水!北京天天喊着缺水,嚷着水!可一到冬季,鋪天蓋地的冰雪項目,人工造雪。不費嗎?可發一笑。

建高樓造大橋,一直往前沖沖衝,在2會期間看這本書彷彿顯得更回諷刺警醒,且不說造得太快太多,又有多少隱性的坍塌裂縫呢。孩子飯都吃不上,衣都穿不暖,房子還漏風,還遑論什麼權利和自由呢。

合上書本,好沉重,又無可奈何,只能珍惜所有及當下,節約能源愛護關心周遭,盼更多的新聞從業者及所謂磚家都能如朱先生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