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中國通史》有感

讀《中國通史》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3W 次

讀《中國通史》有感1

通史,就是貫通的歷史;中國通史,就是中國從古至今的歷史。書中一段段引人入勝的故事曾經令萬人空巷,讓我知道了許多中國歷史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大事。此書主要分十一個部分,分別是:史前神話傳說、夏商與西周、春秋戰國、秦漢時代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時代、兩宋時代、元朝時代、明朝時代、清朝時代與近現代。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隋唐時代的《楊堅建立隋王朝》,因爲文中的隋文帝勤儉節約,把國家治理的僅僅有條,當時他們儲存的糧食一直到隋王朝滅亡20年還沒有用完。我也要學習他的這種勤儉節約精神,雖然不用像他一樣功成名就,但是要努力不要花不必要的錢。

讀《中國通史》有感

讀完了這本書,我瞭解到了許多歷史故事,如:《楚莊王一鳴驚人》、《秦始皇統一中國》、《昭君出塞》等。知道了許多名垂青史的名人,如:狄青、李清照和李自成。也明白了許多道理,我非常喜愛這本書,希望大家也可以去讀一讀。

讀《中國通史》有感2

作爲一個理工科畢業的人,平時稍有關注史哲類的東西。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工作性質的變化,深深地覺得自己的學識淺薄,專業技能的提高與學歷的提升,讓我們這一代很多人成爲了可悲的有知識沒化的可憐人,故此,工作之餘看看小書,讀讀歷史,不說以史爲鑑,至少也免去在日後偶然碰見時的尷尬局面。

之所以選擇這本呂思勉編著的《中國通史》,也是有自己的考慮:其一、呂老著書讓我想起了老一輩學者那種不知浮躁爲何物,專心通讀二十四史的學習精神,這也是當代社會浮躁的鎮定劑。其二、《中國通史》是很多的史類學生的必讀外書,期包含的信息是全面、完整的,是可以在像我這樣的史類荒漠的大腦中帶綠洲的書。其三、也是本書的亮點,是最爲吸引我地方,全書的一多半介紹了中國的化,儘管敘述的過程中引用的經典使得看起比較拗口,但是面向讀者,無論是中國人,亦或者是外國人,都是瞭解中國歷史化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我以前認爲的歷史,是本書中所介紹的政治歷史,所以一直有認爲歷史就是某個人對過去某個時間發生的某事情的一個記述,然而歷史是一個社會的縮影,而社會的根基是一個個普通的個體,而這些個體的行爲就是反應的化,化同時也決定了歷史的進程,所以研究歷史不能將化割裂出,因此以前的想法就是一個誤區。我們這代人在西方化的衝擊下,傳統的化我們又能有多少的瞭解,而且化影響了政治歷史故而化史應該是我們更加需要了解的。

《中國通史》中化史介紹從婚姻、族制、政體一直介紹到階級、兵制、學術、宗教,涵蓋了中國化的各個方面,同時也爲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考方法,從個體出發一直到社會,從基本的衣食住行到各種體制,研究是循序漸進,有點及面的。類似於我們的學術研究,正所謂方法相通。仔細品讀,深覺震撼,呂老不僅在結構上設計精妙,在行中更是體現出大家沉澱後的才華於淵博的知識,在中引用的經典,說明各種化現象、行爲的出處,又使人覺得一切就是那麼的自然。作爲一個教育工作者,是十分值得我們仰望和學習的。看過通史中的引用,在想想自己論中的引用,感覺生澀突兀,我們需要學習的還很多,正所謂終生學習,突然間覺得自己離開學生這個身份之後缺少了那種對知識的敬畏,一切變得無所謂,變得不那麼謙卑。幸好寒假無所事事之時,心血潮,弄到了一本,及時的讓我有了思想的轉變。

初讀《中國通史》感覺很費勁,更是說明日常的積累不夠,網上推薦都是以慢讀出現的次數較多,因此這本書不是現在網絡學的那種囫圇吞棗,光咽不嚼,而是要細嚼慢嚥,慢慢品讀,慢慢理解,細水長流的,本化、歷史就不僅僅是背誦過就好的東西,更多的是理解與感悟,畢竟很多化現象已經不再出現在現代社會,而作爲歷史的一部分存在。讓興趣成爲閱讀的'第一動力,讓閱讀成爲一種習慣,在以後的工作中應該大有裨益。

讀《中國通史》有感3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燦爛文化文明史、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泱泱大國,想要了解中國的發展歷程,就不能不瞭解歷史,就不能不掌握必要的歷史知識。然而,很多人對中國歷史的全貌缺乏清晰的認識。在如今這個越來越重視全面人才的今天,如果我們不懂得一些必要的歷史知識,平日生活中時不時會錯誤百出,被視爲無知:如若不懂裝懂,會貽笑大方:更可怕的是,如果爲人師者不懂得一些歷史知識,是要誤人子弟,甚至會導致謬種流傳。缺乏對中國歷史的全面瞭解,就是放棄一座取之不盡的思想寶庫。對於每個人來說,只有掌握歷史史實背後的深厚底蘊,才能增進隊歷史乃至現實的解讀與把握,才能在新的挑戰面前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發展的潮流

我曾記得世界著名文學家塞萬提斯說過“歷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時間抗衡,把遺聞舊事保守下來;它是往古的跡象,當代的借鑑,後世的教訓。”歷史作爲一面鏡子,記錄着人類社會的成功與失敗、興盛與衰退、輝煌與悲愴、交替與更新,也預示着人類的未來。

《中國通史》是一部雅俗共賞,老少皆宜的經典歷史讀物,以其獨特的體例、豐富的知識而深受廣大讀者喜愛,至今暢銷不衰,成爲我國發行量巨大啓蒙讀物之一,各種不同版本已經不能滿足廣大讀者越來越高的閱讀需求,這就要求我們不斷進行更新,補充和調整,並注入更多的時代元素。

當然歷史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避免和借鑑,目的在於樹立歷史的這層意義在我們心中的標高。

讀《中國通史》有感4

看完這本厚重的書,我覺得自己對歷史又近一步的瞭解,主人公都是歷代文人:有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才高八斗的曹植;寧死不屈的關羽,和勇猛無比的楊廣等。

這本書的故事千千萬萬,一代接一代,能人也越來越多,在這麼多的人裏,但只有些人能配的上“才高八斗”這成語,如我班的董潤,朱夏茜等;也有些配的上“勇猛無比”,如我班的林學瑋,顧以諾,鄭智博;還有些能的配上“有勇有謀”,如我班的蔡高翔,陳威等,其它就是普通的能人,只配的上“有勇無謀”、“智謀一般”。

我們要學習做有勇有謀的人,不要做個只有智慧而無力量,如果 “猛將”被殺了,自己就派不上用場了;也不要做個有勇無謀的人,光靠蠻力解決問題,就會中別人的陷阱,自己容易失敗,所以我們既要有聰明的才智,也要有強大的力量。

我們班就發生了一次有勇無謀的故事:林學瑋是我們班上最強大的一個,誰也比不過他,如果跟他比力氣,那是自尋死路,有一天,他有要和人比力氣,大家都不敢與他爭鋒相對,“我來!”周枳言大聲喊道,“你這個小女生,敢對我出口狂言,我倒要看看,你有多大的本事!”開始了,周枳言用引狼入洞的辦法,將他帶進教室,狠狠的揍了一頓,林學瑋知道中了圈套,爲時已晚,臉上被揍的青一塊紫一塊,我們都放聲大笑起來。

這就是有勇無謀的下場。

讀《中國通史》有感5

我還未曾將中國通史看完,而且暫時看得不多,因爲我覺得這要細看纔能有所收穫。假期一直讀下來的是西漢史,我印象最深的劉邦和他的<大風歌>,同時我結合百家講壇也看了電視劇。

劉邦的大風歌和項羽的垓下歌一樣出名。這兩首詩歌有一個同樣的特點,那就是它們都是英雄們回望自己一生時所發出的悲嘆。項羽的悲傷就自不必說,一個重量級戰神被一個無名小卒圍攻,衆叛親離,哪裏有不發出悲嘆的呢?而劉邦,他的一生在外人看來無盡輝煌,可爲什麼還說《大風歌》是他回望人生時發出的悲涼感嘆呢?

實際上劉邦的一生的確輝煌,三年滅秦,四年滅項,只花了七年的時間就一統天下,改天換地。可是輝煌之中,也有很多暗淡。大家想一想,劉邦老年時是怎樣一種處境?

當時劉邦坐在金鑾寶殿之中心安理得地接受文武百官殷勤的朝拜,卻被好多個問題所纏繞,以至於分身乏術。那幾個問題呢?綜合起來看總共有三個大問題:分封、平叛、換太子。

先說分封,這個問題可是個老大難的問題,稍微操作不慎就會惹出一身的麻煩。項羽就是因爲分封不當而導致諸侯不齊心,九江王英布叛楚歸漢的。分封主要是必須認識到什麼人該封,什麼人不該封,什麼人應該封到何地的問題。可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吶!而且還要知道封不封異姓王(就是不是和皇帝一家子的功臣),封多少異姓王。在這個問題上劉邦剛開始時處理得不好,犯了和項羽同志一樣的錯誤。後來還是智囊張良有辦法,讓劉邦先封了劉邦最狠的雍齒,然後又封了諸如周勃、陳平、張良、蕭何、韓信等自己的老同事、老戰友。當然了,分封當然還少不了自己的兒子、孫子們。於是這第一個稍微簡單的問題劉邦解決了。

再說平叛。平誰的叛呢?誰叛亂了呢?正是昔日楚霸王項羽手下的第一驍將,現任淮南王英布。此人武藝高強,勇冠三軍,治軍有方,指揮有道,很得項羽和劉邦的賞識。所以他帶領着手下的幾萬人馬一叛亂,就很難鎮壓。在這個問題的處理上,劉邦只可以說是不算糊塗。不算糊塗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不糊塗,但也不是高明之舉。劉邦想讓太子劉盈率周勃、樊噲等人帶大軍前往淮南,平英布之亂。這個舉動看似沒什麼問題,但是有一個人看不過眼了。誰呀?此人正是劉邦帳下第一謀士張良張子房。他馬上前往後宮,讓呂后幫忙吹劉邦的枕頭風,說服劉邦不要派太子出征。並告訴呂后:“太后您想想,如果讓一個初出茅廬的高粱豎子駕馭一羣老謀深算的大將,這不是無異於讓一隻羊統帥一羣狼嗎?”。呂后自然也不是傻瓜,她當然明白母以子貴這個道理,如果太子死了,她這個未來的太后到時怎麼在政壇上立足啊?於是呂后便積極地配合劉邦大吹枕頭風,而且還讓劉邦親自出徵。終於,劉邦還是擋不住呂后吹來的陣陣枕頭風,光榮地就範了,決定親自出徵平亂。然後事情就可想而知了,劉邦順利地成功平定了英布的叛亂。

最後一個,也是最難的一個問題就是換不換太子這個問題了。那麼對於這個問題劉邦是是什麼態度呢?換!要知道太子可不是想換就能換的啊!劉邦爲什麼要換太子呢?因爲現任太子劉盈辦事優柔寡斷,沒有君臨天下之威風,更沒有雷厲風行之霸氣,不像劉邦。那劉邦心裏中意的太子人選是誰呢?戚夫人之子,趙王劉如意。那在這件事情上張良又是什麼態度呢?他覺得太子不能換。太子並沒有什麼大的過錯,只是優柔寡斷了一點而已。如果把他換下來恐怕不和民心。於是張良又來幫呂后。他幫呂后請來了劉邦千方百計想清來但是都請不來的四位隱居深山的智者“商山四皓”來輔佐劉盈。在一次宴會上,四皓跟在留影后面集體亮相。劉邦吃完飯之後無奈地對戚夫人說:“我也很想立趙王爲太子,可是現在劉盈已經有了商山四皓輔佐,翅膀硬了,想換都還不下來了!”。結果這場比賽呂后大獲全勝,保全了劉盈的太子之位。

聽我這麼說你們明白爲什麼劉邦會發出悲嘆了吧?

我覺得中國通史真的很好,他並不是粗略的講真個歷史故事講下來,而是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不同角度來闡述,讓讀者看到一個知識點就可以以此延伸到各領域。我會堅持讀下去的!

讀《中國通史》有感6

翻開《中國通史》這本書,首先看到的是前言,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所說;一個人如果能身處在歷史的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獲得真知的人,因爲歷史的經驗是最豐富的一座知識寶庫。

面對風雲變幻,迅速發展的當今世界,只要瞭解歷史,才能更好的把握現在,充實人生,創造未來,只有借鑑歷史,才能更好的完善自己,充實人生,只有學會反思歷史,才能更好地認清未來。 隨着翻開目錄,這一本書寫得是從有人類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間的事,中華民族擁有5000年民族歷史,及必將復興的堅實基礎,並造就了每一箇中國人的精神氣質和生命底蘊。歷史蘊含着一個民族世代的興衰更替,以及透過事件表象所藏着的成敗之道與內在規律,以歷史作爲審視現實的一個視角,從歷史中汲取智慧營養,是每一箇中國人所必須正視的課堂,學習歷史,具有極高的現實意義。 懂得中國的歷史,才能使我們無愧於中國人,才能對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有信心,才能是我們中國人應有的優越感,但是正如先前所說,中國的歷史書籍多如牛毛,又以古文爲主,對我們這些對古文向來不怎麼熟悉的無疑是一位難嚥的苦藥。《中國通史》以白話文的形式對中國歷史進行了闡述,對我們來說,無疑是送來了一場及時雨!你是蘊含着經驗與真知,它記錄了人類社會的成功與失敗,興盛與衰退,輝煌與悲愴,交替與更新,也預示着人類的未來。

我們雖然對歷史沒有細微地瞭解,然而我們卻不能容忍,對我國曆史的無知,《中國通史》對中國歷史進行簡要的描述,對於增加我

們的歷史文化素養還是很有幫助的! 瞭解中國歷史,中國人人有責!

讀《中國通史》有感7

通過閱讀中國通史,使我受益匪淺,讓我懵懂的心靈漸漸領悟了以史爲鏡的道理。

呂思勉在我國現代史學史上,是唯一一位在通史、新代史和專史等諸多領域裏都作出重大貢獻的歷史學家,其史學研究通貫各時代,周瞻各領城,長於綜合研究和融會貫通。著名史學家嚴耕望先生說:"論方面廣闊,述作宏富,且能深入爲者,我常推重呂思勉誠之先生、陳垣援庵先生、陳寅恪先生與錢穆實四先生爲前輩史學四大家。"呂思勉一生著有兩部中國通史、四部斷代史、五部專門史,加上在史學界享有盛譽的大量史學札記,共計1000多萬字。《中國通史》全名《自修適用白話本國史》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用白話寫成的中國通史。呂思勉說自己"少年時,因沒有名師指導,情力、時間浪費甚多,因未得門徑,繞掉的圈兒也屬不少。"

歷史,究竟是怎樣一種學問?研究了它,究竟有什麼用處呢?關於這個問題,呂思勉給出了他的回答:歷史是前車之鑑。什麼叫做前車之鑑呢?他們又會毫不遲疑地回答道:昔人所爲而得,我可以奉爲模範;如其失策,便當設法避免,這就是所謂"法戒"這話驟聽似是,細想就知道不然。世界上哪有真正相同的事情?所謂相同,都是察之不精,誤以不同之事爲同罷了。遠者且勿論。歐人東以後,我們應付他的方法,何嘗不本於歷史上的經驗?其結果卻是如何呢?然則歷史是無用了麼?而不知往事,一意孤行的人,又未嘗不敗。然則究竟如何是好呢?

全書分爲上下兩編:上編中國化史下編中國政治史

1840年中國發生前所未有之變局。"世界是無一息不變的,人因其感覺遲鈍,或雖有感覺而行爲調滯之故,非到外界變動,積微成著,使其感覺困難時,不肯加以理會,設法應付,正和我們住的屋子,非到除夕不肯加以掃除,以致塵埃堆積,掃除時不得不大費其力一樣。"這話,在緒論中,業已說過了。中國自有信史以,環境可說未曾大變。北方的遊牧民族,憑恃武力,侵人我國的疆城之內是有的,但因其化較落後,並不能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而且它還不得不棄其生活方式而從我,所以經過若干年之後,即爲我們所同化。當其未被同化之時,因其人數甚少,其暴橫和掠奪,也是有一個限度的,而且爲時不能甚久。

先生治學嚴謹,作風踏實,爲人誠樸,謙虛謹慎,深爲時人所稱道,爲我輩之學習榜樣。

讀《中國通史》有感8

這個暑假,我帶着對中華歷史的敬意,閱讀了《中國通史》一書,令我感觸頗深,受益匪淺。

世界著名文學家塞萬提斯說過:“歷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時間抗衡,把遺聞舊事保存下來;它是往古的跡象,當代的鑑戒,後世的教訓。”

《中國通史》是一本雅俗共賞,老少咸宜的史書。它從華夏源頭,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到戰火紛飛、諸侯爭霸的春秋戰國;九州一統的秦漢;分分合合、離析和交融的三國兩晉;乾坤變幻的隋唐;宋元明清的王朝更迭……完整的勾勒出中華歷史演進的發展歷程,向我們描繪出一幅雄偉壯觀、璀璨精彩的歷史畫面,使我們從中睿見卓識。

細細品味《中國通史》,讓我感覺它,猶如德高望重的老人,坐在它的膝下,聆聽它那意味深長的話語,王朝更迭,歷史動亂,盛世統一……其中,讓我終生難忘的還是離析與交融的時代——三國、兩晉、南北朝。

古話說得好:“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個強盛的朝代,也會迎來毀滅的一天。那時,正值朝代末年,皇帝昏庸無能,政府腐敗不堪,朝廷宦官當權,國家四處戰亂……不少地方官員、鄉紳惡霸擁兵自立;許多外敵趁機侵略我們,在我們的土地上燒殺掠奪;土匪橫行,四處戰火紛飛,民不聊生。

多少的無辜百姓因爲這時代的動亂而家破人亡;多少的將士爲了保衛祖國而喪失性命;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莊稼顆粒無收,貧民四處逃亡、哀鴻遍野、流離失所……但是它又涌現出無數英雄豪傑,他們爲中華統一,民族團結做出偉大貢獻——祖逖中流擊楫、恆溫北伐、謝安東山再起……

今天,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衣食無憂,安居樂業,沒有戰火的紛飛;沒有硝煙的瀰漫;沒有時代的動亂,一切都能夠得到保障。這都是當年的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他們和祖逖、恆溫、謝安一樣,爲了中國的統一而無私奉獻,付出代價,卻沒有一聲抱怨。

看完《中國通史》這本書,讓我深深體會到了歷史長河的奧祕。作爲祖國的花朵,民族的未來,我們更應該像他們一樣,聞雞起舞、頭懸梁錐刺股,從小事做起,努力學習,發奮圖強,長大後報效祖國,成爲國家的棟樑之才。

讀《中國通史》有感9

顧名思義,《中國通史》講的就是中華源遠流長的歷史,中華的興衰,縱跨中華五千多年曆史,上起先秦,下到澳門迴歸。

翻開第一頁,沉重而緩慢。凝視着它淡黃的書頁,讓那來自遠古的風,把我的心吹得透徹、空靈、沉重,讓那來自遠古的長嘯,震撼我的心靈。前言一開始就說道:“悠悠歲月,淵源流長;華夏文明,萬古相傳。古今風雲,變化莫測;葷葷學子,筆耕不輟。風雨歷程,驚濤駭浪;思接千載,浪裏淘沙。茫茫史海,以古鑑今;昭示未來,留芳百世。”每個人的生命就像樹上的葉子一樣,盡不相同。可爲什麼有的人可以青史留名,垂芳百世,而有的人只能悲歷史的洪波湮沒,甚至悲自己忘卻?爲什麼有的人可死得重於泰山,而有的人只能死得輕於鴻毛?

岳飛的人生因爲“忠”而風波亭的點點殘血未曾被洗去,項羽的人生因爲“霸”而不朽,李白的人生因爲“豪”而烏江前的悲壯未曾被江聲湮沒,魯迅的人生因爲“鬥”而那冷竣的眼神未曾被遺忘。

沉重,是圓明園那殘痕斷壁中殘留的血淚,是莫高窟中丟失的一卷卷經文,是七君子爲革新而死的悲烈。一個泱泱大國,有過蒙古鐵騎的強悍,有過大唐盛世的輝煌,卻被幾個西方列強蹂躪着,踐踏着,欺凌着。五千年的詩酒文華,五千年的封鎖閉塞被一朝打破,五千年的藝術成就,五千年的珍貴文物在頃刻間瓜分殆盡。尊嚴,榮譽,文明被侵略者狠狠的踩在腳下,踐踏了一遍又一遍,末了,還重重的吐一口唾沫。

現在,中華站起來了,東方睡獅甦醒了,我們中華少年將再次譜寫中華璀璨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