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語文》有感大綱

讀《語文》有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8W 次

讀《語文》有感1

初中三年的六冊《語文》此時正靜靜地臥在書案的一角,我忍不住翻閱它們,一頁一頁,一行一行。這三年的時光竟是在這些纖弱的鉛字陪伴下度過的,稚嫩的筆跡與粗略的勾勒也在不經意間成了一道風景。

讀《語文》有感

雖然已讀過不知多少遍,我終究還是願意再去找尋字裏行間的祕密,這也是《語文》特有的魅力。

這一篇篇或精巧或豪邁的文章竟是那樣的耐讀,乍讀之下,似已領會其主旨,可是再讀幾遍,竟是另一番體會。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字,此刻幻化成神奇的魔術師,豐富的含義有些讓人“顧此失彼”起來。讀《語文》與欣賞樂曲倒有幾分神似,你永遠無法想到作者如何能把簡單的元素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讓欣賞者感到韻味十足。

在這些字字珠璣的文字背後,同樣看到不同的時代所留下的烙印。在祥子身上,可以瞥見尚未遠去的那個時代的殘酷;在保爾身上可以聞見硝煙的血腥;在於勒身上,可以瞧見金錢的悲哀。這些我未曾經歷的時代通過一幕幕紙上的情景劇,毫無保留地將美與醜展現在我面前。由此,我便領會了“歷史使人明智”。

由於升學的需要,我必須把《語文》徹頭徹尾地細細研讀,通過這三年,我早已明曉,《語文》早已不單單是得分的工具,它是社會的另一扇窗,是成長的必經之門。讀《語文》其實是在經歷成長,讀得越深,爲成長汲取的養分也就越多,我讀《語文》之目的,更在於此。

《語文》,這位擡頭不見低頭見的老朋友,越發像一罈老酒,越品越醇香,我讀《語文》,我愛《語文》。

讀《語文》有感2

讀了《別了,語文課》這篇文章後,我又重新認識到了國語是那麼的豐富,那麼的有趣。可以讓人讀到癡迷的程度。

一個叫陳小允的學生,他很不喜歡上國語課。聽到媽媽說要移民到中美洲後。他很開心。可當他知道移民後,從此就要忘記自己的母語,他又感到非常傷心。在臨走前,老師和同學的熱情、關懷使他永遠忘不了自己的祖國。

讀完這篇文章後,我發現國語不僅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還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國語一直陪伴着我們長大,還傳遞給我們各方面的知識,讓我們掌握了學習的許多方法,如果碰到難題,還可以自己去找答案,自己理解。國語也讓我們知道了讀書的種種樂趣。所以,我們一定要學好國語,將來就可以在社會上很好地發揮出自己所擁有的知識。

這篇文章使我想起了我曾在一本雜誌上看到了一篇關於一個文盲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學習國語,結果成爲了一位小說家。我看完這篇文章後,我非常敬佩這位叔叔。他雖然以前不識字,可是他經過很長時間的努力,又恢復了他該有的知識。

讀《別了,語文課》這篇文章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讀書,只要你讀得懂,能理解,就什麼都會了。

讀《語文》有感3

《語文課程標準》之處,“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其實語言文字反映的是一個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現象,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漢字是我們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構形特點和表意功能不僅是單純的文字符號,而且還具有很強的文化屬性。這段時間正好在進行教師繼續教育的培訓,我選擇的一門專業課正好是和漢字有關,即人文知識講壇之漢字趣談。經過學習,我發現其實從昔日象形的甲骨文到今天的文字,漢字的表意功能始終沒有發生改變。我們只要認真學習,你會發現漢子的本身就是藝術,每一個漢字好似一幅驚巧的構圖,方方正正,結構嚴謹,具備着極其豐富的文化和藝術內涵。書中提出一個觀點:我們的識字教學,不應該侷限於瞭解文字本身的簡單含義,而是應該透過這些簡單的符號來對中華五千年的文化進行解讀和傳承。

仔細研讀這句話,我覺得作爲教師的我們有責任將追求工具性和文化傳承性進行統和。在這本書中出示了兩個關於識字的案例:一個是用三張長短不等的小紙條擺字;第二個是利用板畫的方式認識“影”字。通過分析我們不難發現第一個案例老師的做法或許除了幫助學生簡單地記住字形,學生就再無其他的收穫了,但是第二個案例一方面抓住了漢字本身的特點,進行識字規律的滲透,另一方面注重孩子學習的特點,不進行、體現識字教學的趣味性,更爲學生由喜歡學習漢字到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進而達到主動識字寫字的願望。

這讓我不由得想起這個學期聽到小邱的一節識字課,課程要求識字的量非常大,但是她帶着大家探求象形字的意思,讓學生有識字的興趣之後,讓孩子們發現形聲字的規律,並且設計一定的情景讓學生學會用這些剛學會的詞。真的非常不錯!我們當下的識字教學中,存在着各式各樣的教學形式,記得著名的特級教師薛法根說過:“字詞知冷暖,語言有溫度。”這個“冷暖”與“溫度”無不是由漢字特有的文化魅力所煥發出來的。雖然五千年來漢字的形態在不斷演變,但是漢字的表意特徵並沒改變。識字教學的過程不僅是引導學生掌握、學習、使用工具的過程,我覺得還應對漢字建構意義的領略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過程。只有進行這樣的識字教學,我想才能融知識積累、能力培養、思維訓練,情感陶冶、人文薰陶爲一體,這樣的教學學生的興趣纔會越來越濃厚。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出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悉的語言因素作爲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意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我非常贊同書中所講的一個觀點:利用漢字優勢,字理識字。因爲漢字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表意文字,每一個漢字都是一幅畫一個故事,充滿感情,蘊含豐富的文化信息,濃縮着先人的只會和思想觀念。我們當代“字聖”樑啓宏認爲:“先賢造字,以字載道,以象示人,字形藏理,字音通意,同形同宗,同音意通。”因此在教學中,我覺得發展徐盛思維語言的同時,還可以讓學生了解祖國文字的無窮魅力和豐富內涵。但是這樣的識字方式對我們的老師的要求很高,不僅要對字理的演變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避免傳授過程中的知識性錯誤。

由此,我想作爲老師的我們也得不斷地充電,充實自己才能給學生更多的有用的東西

讀《語文》有感4

每學期開學之初,學校都會隨同語文教材給我們每人分發一本《小學語文同步拓展閱讀》這本書,我非常喜愛這本書,這是一本圍繞我們語文課文內容,而精心打造的一份適合我們小學生的“學習營養快線”。

每次翻開這本書使我感受最深的要數“拓展”這兩個字了,所謂拓展我的理解就是能開拓我的思維,展開我的豐富想象,充實我的知識學庫。它根據我們的學習興趣愛好,有針對性的提供了豐富的學習材料,開拓了我們的閱讀視野,在這本書裏我學到了課堂裏學不到的東西,以前讀書的時候,我只知道每篇文章的作者是誰,瞭解一下文章的中心思想,背一背相關段落,除此之外我一概不知,當然我也懶得去翻閱相關資料,通過這本書,我每天能做好課前預習,課中同步學習、課後拓展複習,使我能更祥細地瞭解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基本情況,比如作者的出生年月、家庭背景、成長過程以及當時寫作的意境……,通過這本拓展閱讀我知道了我國古代像李白、蘇軾、杜甫等一大批大詩人,像徐悲鴻這樣出色的畫家,像林則徐、屈原等爲國獻身的民族英雄,像富蘭克林、諾貝爾、愛迪生等一批對人類進步作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發明家……

每次上新課之前,我都會翻開這本書,和課文內容同步預習,這本書它使我對科學知識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在每篇課文的後面都會精選一些科學知識,它從科學知識巨大寶庫裏廣泛選取對我們少年兒童學習有用的信息,在這裏我瞭解了像九寨溝的由來,香港地名的由來等更多的知識,使我的科學知識得到了進一步的補充。

每次學完課文,我會再次翻開這本書再次去領略這書對我的感悟,去學習每一課的美文欣賞,通過美文欣賞的閱讀學習使我對課文進一步加深印象,提高自己的閱讀水平,理解能力。

這本書真是我學習的好夥伴,學習的好幫手,雖然其中知識內容只是知識海洋中的冰山一角,但它爲我的學習指引了方向,提供了源泉,開闢了新的途徑,我在讀書的時候得到快樂、得到提高、得到成長,我特別喜愛這本書。

讀《語文》有感5

聽過幾次張化萬老師的課,喜歡他的教學風格。看到他的着作——《我的語文人生》,就買來拜讀。讀着讀着,我對張老師有了更多的瞭解,他那深刻的教育思想,豐富的創新實踐,高尚的人格,執着的追求一次次給我精神的洗禮,心靈的震動。和張老師相比,我只能自行慚愧。

感受之一:以生爲本,更新理念

張老師是一名教育家,他有對教育的獨到見解,有對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作爲教育工作者,如果站在學科本位的角度,去壓抑學生的天性與特長,可能我們會暫時獲得幾個分數的提高,但失去的卻是孩子的興趣和理想,是孩子快樂童年和今後得以發展的人生平臺。”張老師的話是那麼中肯。素質教育提倡人的全面發展,學校抓教學質量無可非議,可是老師理解起來就比較片面。爲了考個好成績,教師讓學生演練各種試卷,進行各種應試的訓練。體育課、音樂課等技能課只能靠邊站。身處在這樣一個環境裏,有很多教師無奈充當了其中的一員。因爲如果你不能取得一定的教學成績,儘管課堂創新、改革,別人也是不會認同你的。

我佩服張老師的勇氣,敢於承受別人的屈解。我們是否也要像張老師所說的那樣,反思自己的教育評價觀念:重塑教育評價標準,着眼於“人本”的思想,從學生的學習增長能力,認知發展素質、人性道德水平等方面建立全方位的評價體系。畢竟,學生走出校門之後,所要經歷得更多的不是文化的考試,而是“做人”的考問。雖然古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但時代在發展,在變化,讓兒童快樂地生活,促進他們一生的發展纔是我們教育的目的所在。因此,以學生爲本,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是當前我們的首要任務。

感受之二:終身學習,永遠追求

張老師說:“語文教師要上好一節課,要讓每一個生命在課堂中閃爍靚麗的光彩,教師首先要讓文本感動自己,然後再通過教學去感動學生。只有這樣,真正意義上的心與心的對話纔有可能發生,課堂教學的生命活力纔有可能煥發。”我說我不是一個好的語文教師,也是因爲我只是在教書,在教知識。而語文是生活的,是人的語文,是靈動的語文。我們一方面要尊重孩子們的天性,發展孩子們的個性,啓迪兒童的靈性,誘發悟性,激發創造性,培養對人的理解、關心和信任;另一方面要站在深厚的母語文化的土壤上,傳承和發揚光大。因爲語言絕不僅僅是一種符號,它是生命和文化的載體。學習語文,是促進孩子們人格生成和完善的過程。回想我的課堂,也有那麼幾篇課文的教學是打動人心的,更多的是教師自己感動了,投入了,而學生的情感總沒那麼到位,那麼投入。就是公開課也這樣。是我太苛求完美呢,還是……

我想,關鍵的問題還是在我,在教師。我們總覺得學生這不行,那不行,上課發言膽子小,學習基礎差,家長也不重視。可是,從我們教師身上,我們去找過原因嗎?張老師的教學,尋求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努力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努力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把作者的思路、學生的學路、教師的教路三路整合,服從和服務於學生的學習過程。我知道新世紀,教育有了全新的內涵,教師的職能遠遠不只是“傳道、授業、解惑”而已。作爲一名教師,就應該“與時俱進”,樹立終身教育思想,刻苦學習科學知識,不斷更新教學觀念,順應社會的進步和教育的發展,瞭解學生的個性,展示教師的多重角色。因此,我也用“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敏,寫作使人嚴謹”這句話勉勵自己終身學習,永遠追求。

感受之三:開拓創新,勇於實踐

“語文能讓孩子們幸福,能讓他們在快樂地運用中全面提升着語文素養。”張老師善於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從他這兒我學到了很多,比如讓學生編書,激活學生的潛能;制定口語訓練卡,開設談天說地課、玩玩說說課,以活動爲平臺讓孩子們接觸社會,學習勞動,把玩進行到底;開發生活資源,習作教學生活化、實踐化……和張老師相比,我沒有他那份對教育的摯愛,沒有那種視學生如己出,視學校如家庭,視教育如生命的精神。我不會刻苦地鑽研教材,常常是上課前看看教材,看看教案,就走進課堂完成一堂課的教學。我這樣的課堂教學,和張老師“營造開放式的教學,着力的`是學生基本的道德情感和語言文字能力,以及學習方法和良好習慣的培養;追求的是學生個性健康和諧的發展;講究的是教學效率的提高”的課堂教學真是天壤之別。

我羨慕孩子們有這樣一位語文教師,這是我們一生學不完的知識。()我無法達到這些名師的境界,也不可能取得他們那樣輝煌的成績,但我可以向他們學習,告別惰性,像他們那樣敢於不斷實踐、不斷超越,跌倒後又堅強地爬起,繼續豐富和超越自己。

“語文素養的提高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想一口吃一個胖子是不可能的。理念是正確的,思路是科學的,堅持實踐,許許多多的語言行爲就會慢慢變成習慣,而更多相關的習慣將自然而然地促進能力的提高,並促成語文素養的養成。”對學生是如此,對我們教師也是如此。

張老師的敬業愛崗,勤奮進取,求實務實和大膽探索的精神着實讓人欽佩,也激勵我去譜寫自己的教學人生。我的滄桑歲月讀後感夏至未至讀後感還我本來面目讀後感

讀《語文》有感6

我從小喜歡看書,尤其是興趣書,所以我在訂書時就特意訂了興趣語文和興趣數學。

書裏的內容真豐富。有我們小朋友愛看的笑話、謎語、繞口令、小故事、走迷宮和奧數題……閱讀時,愛不釋手、廢寢忘食。解題時,百思不解、恍然大悟。回味時,百看不厭、樂在其中。

興趣語文中共分六個欄目,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小作家池塘”,因爲那裏有笑話,還有我最喜歡的漫畫。謎語都是由對聯而來,我常常拿這些謎語讓同學們來猜:“兄弟七個,一個模樣,老大老二,高高在上,五個小弟,隔着大牆,總是打打,進出忙忙”。“猜猜看,哈哈猜不出來了吧,謎底就是算盤。”每次同學們猜不出來的時候,我就顯出一副得意的神情,然後扮演“救世主”說出答案,逗同學們開心。在“閱讀精品屋”中的經典名著裏,有木偶奇遇記中的小木偶匹諾漕。它說謊不是真的,而是因爲他很調皮。在“趣味語文館”中,我學到了許多古詩,成了班中的古詩大王。

興趣數學也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數學中有科學。興趣數學分四個欄目。在“趣味數學”這個欄目中,我特別喜歡的是:“阿凡提故事新傳”,因爲它充分利用了孩子們喜歡的聰明阿凡提的形象來解答人們身邊的數學問題。“趣味數學故事”是講逆向思維,舉個例子:“如果運送東西的貨車被山洞卡住了五釐米,正常思維是將貨物搬下來,等車通過,再把貨物裝上去,這樣要花費許多時間,逆向思維是將車胎放了氣,這樣車子可以節省很多時間。你說神奇不神奇。

興趣語文、興趣數學,讓我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中成長,豐富了知識,拓展了視野,培養了習慣,何樂而不爲呢?

讀《語文》有感7

最近讀完了俞玉萍老師的《漫步大語文的教與學》,感受頗深。在書中,我們可以探究作者俞老師的語文教學思想。

俞老師,筆名快樂魚,江蘇省海門市東洲中學語文教師,百合班班主任。

她的語文教育豐盈着孩子們的靈性,她的學生無須做題,而是每天快樂地穿行在經典的長廊,與大師對話。

她所教的班命名爲百合班,百合班把班歌唱到了中央電視臺,多家媒體爭相報道,無數家庭心嚮往之。她的“百合班”正風靡網絡,百合班的孩子向着明亮那方生長着身體與心靈的枝葉,渴望像百合一樣綻放生命的美麗。三年的時間,每個孩子精讀了古今中外的經典;三年的時間,每個孩子留下了近三十萬字的賞讀作品。百合班沒有挑燈夜戰的題海戰術,沒有雙休日的流行補習,卻以最經濟的時間取得了每年中考成績的遙遙領先,養成了一生有用的好習慣。”

俞玉萍老師絕不爲考試教語文。她認爲,如果,我們的孩子這種題目怎麼背,那種題目怎麼背;如果,我們的孩子只會根據考試的題目類型去套題,只知道背知識,那麼,他的好奇心怎會不泯滅?他的思考力怎能不喪失?而一個失去了思考力的人是多麼可怕,他的答案裝得越多,他就越愚蠢。

俞玉萍老師教閱讀。她說教閱讀是爲了讓孩子理解這個世界,讓孩子能與真善美的世界溝通,讓他們的目光能夠穿透現實生活,與古今中外的種種優秀交流。

所以,除了教科書外,她讓她的孩子們閱讀了大量的詩歌、散文、名人傳記。他們讀劉墉,讀林清玄,讀周濤,讀史鐵生,讀劉亮程,也讀莊子、孔子以及當代爲世界做出重大貢獻的名人。

俞玉萍老師認爲語文有如陽光。她說我不知道語文是什麼,但我敢說語文像什麼。

語文有如陽光,無處不在。

書本中有語文,因爲有文字,有思想,有感情。

自然中有語文,因爲有色彩,有聲音,有形象。

藝術中有語文,因爲有靈感,有智慧,有啓示。

生活中有語文,因爲有真誠,有善良,有美好。

心靈中有語文,因爲有想象,有思維,有創造

……

陽光閱讀、陽光課堂、陽光生活、陽光心靈。俞玉萍老師爲了生活的純淨,光明與溫暖,選擇了讓語文與陽光同行。

讓孩子養成關愛他人的品質,快樂生活,無限相信書籍的力量,孩子們就能永遠生活在快樂之中,他們的幸福指數也會不斷提升。

俞老師和她的孩子們浸潤書香,一路享受着教育生活的美好與幸福……

讀《語文》有感8

近期,我拜讀了於老的《我怎樣教語文》一書。於永正老師是我國小學教育界泰斗級的人物。他敢爲人先,以語文教學改革爲突破口,他的“五重教學法”,抓住了語文教法的關鍵,將傳統與現代巧妙融合,爲小學素質教育工作樹立了一面旗幟,也讓我看到了一個更廣闊的語文教學天地,下面我就“五重”教學法談談自己的感悟。

“五重教學法”指的是: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重情趣、重習慣。反覆品讀 “五重教學法”,文中的每一句話都是於老師心靈的獨白,那一句句樸實的話語,看似平淡,實則蘊含着於老師多年的教學經驗。書中所講述的一些現象與問題,與我們的實際教學生活是那樣的貼近,所以讀起來感受頗多。

一、 重情趣

“重情趣”是於永正老師“五重教學法”中的第一部分,也是於老師語文教學的最大特色,更是能引發我產生共鳴的地方。每每讀起這一章,我的心靈總會生出不同的感慨。這裏的“情”一方面是指對學生有情,另一方面是對語文教學有情,上課有情。

於老師提出要關愛每一個學生,尤其是關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因爲他們最需要老師的同情、理解。他從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全班學生,因爲用一把尺子量全班學生,量出來的只能是失望灰心,甚至憤怒。所以,於永正老師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差異,從不企圖把全班學生培養成“一個人”。

一個班幾十名學生,我們避免不了會有偏愛個別優生,厭惡個別差生的念頭。俗話說,“愛自己的孩子是理所當然,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高尚”。於老師不是聖人,但他關愛每一位學生,爲每一個孩子都準備了不同的尺子,將自己深厚的愛溫暖每一位學生。想一想,在平常的教學中,對於某些差生的表現,我們爲什麼生氣、憤怒,甚至出現了不理智的行爲,就是因爲忽略了學生個性之間的差異,是用一把尺子量全班的結果。

所謂“差生”,只不過在學習上比別人遜色一些,在其他領域裏,“差生”不一定就差,許多“差生”在成人後變得很有出息,而且對老師也很有感情。我們班就有一個姓樑的孩子,學習成績一塌糊塗,但這個男孩特別地樂於助人,看見老師抱着一摞本子走出辦公室,他會主動上前迎接;看見班上女同學擡不動課桌,他會主動去幫忙。每每看到這些,我心裏都會感動不已。因此,我們做老師的也要像於老師那樣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和人才觀,才能徹底改變對“差生”的看法,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位學生,關愛每一位學生,讓每位學生跟着我們學習都能感到快樂,都能得到應有的進步和發展。

作爲語文教師,不愛語文教學就教不好語文,更要緊的是上課要有情,只有關注了教材和學生才能體現一個“情”字,課堂教學,是老師、學生和教材三者之間的對話。課前,先生總是找準文章的感情基調,一遍又一遍地練讀,不把課文讀得聲情並茂決不罷休。我們外出聽課或看錄象,於老師每次範讀總是繪聲繪色,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學生和聽課的老師都會陶醉其間,流連忘我。於老師認爲,教學藝術首先是善待學生的藝術,是在師生之間的情中。因此,在他的課堂上,我們總可以清楚地看到先生把自己的責任定位於組織教學,是引導、是點播、是鼓舞、是激勵,因爲,他清楚地知道,在兒童的世界裏,偉大不是大海,而是溪流。

二、 重感悟

書中所講到的“重感悟”就是把學習的權利交給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讀書,自己體會,領悟其義,悟其情,悟其法。於老師在這一部分的講述中着重講解了他在教學中是怎樣體現一個“讀”字的。於老師備課先備讀,拿到一篇課文他總是反覆讀,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讀出語感,讀出遣詞造句謀篇佈局的妙處,一直讀到“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爲止。

三、重積累

沒有讀到“五重教學法”之前,我以爲學生積累的內容無非是課內與課外的語言積累,而於老師所說的“重積累”,不僅指的是語言的積累,還有生活的積累和感受的積累。語言的積累主要靠讀和背,生活和感受的積累則需要引導學生與自然與社會親密接觸,搞好實踐活動。

另外,於永正老師還注重生活和感受的積累,他認爲現在學生生活單調,感受不多,情感不豐富,在加上讀書少,這樣一定會影響他們的理解能力的提高,影響他們良好情感的形成。他常把學生帶到大自然中、博物館、軍營、工廠,常開展一些有益的活動,讓城裏的孩子們瞭解農村,讓農村的孩子們瞭解城市……

四、重遷移

於老師認爲,語文教學中的遷移主要指的是讀的遷移和寫的遷移。讀的遷移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用在語文課上學到的讀書方法和形成的感悟能力,去讀課外書,去讀報紙、雜誌。於老師特別重視課外閱讀,他想方設法地對學生進行號召、示範、檢查、鼓勵,引導學生看課外書,要求讀過的書要留有痕跡,鼓勵學生做讀書筆記。除此之外,於老師十分重視作文訓練,他先從模仿開始,根據學習的課文,進行片段仿寫,如寫一段對話,寫人物的外貌,寫一段場景,寫與課文結構相同的一段話,用幾句話把課文的意思概括一下,筆答課後的某個問題等等。這不正是一種由讀到寫的遷移嗎?所以, 我非常贊同於老師“重遷移”的說法。遷移,就是舉一反三,就是運用。

五、重習慣

讀到這一章節,不禁使我想起了這樣一句話:“行爲養成習慣,習慣形成品格,品格決定命運。”

於老師所談的習慣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學習習慣,二是運用語言的習慣。在教學中,他特別重視良好習慣的培養,他認爲激發學生的興趣,養成良好的習慣,是教學最大的成功。學生的學習習慣主要指:愛讀書報的習慣,一邊讀一邊想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做讀書筆記的習慣,遇到生字查字典的習慣。而運用語言的習慣則要靠反覆的練習和實踐才能逐漸養成。於老師還特別重視“身教”,他常把自己買的書帶到學校裏讀,故意把自己的讀書筆記落在講臺上讓學生看。這一點讓我印象深刻,我們要讓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習慣,纔可讓他們受用一生。

讀完書後,我對於老師的創新意識,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教學的態度,對語文教學的深刻認識以及深入淺出地剖析語文教學的種種現象等,欽佩不已。合書深思,爲什麼於老師會對語文教學能夠如此高瞻遠矚?歸根結底,我想還是緣於對語文教學的摯愛,對學生的摯愛,對教育事業的摯愛吧!因此我想,作爲一名教師,我們應像於老師一樣胸懷大愛,愛自己的教學,愛自己的學生,把自己的愛輻射到周圍每個人,這樣就一定能成爲一名出色的人民教師!

讀《語文》有感9

這是一本鞭策成長的書籍,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細讀的扉頁中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這是一本知識更新快的書籍,緊跟小學語文改革前行步伐;這是一本沉甸甸的書籍,承載着編者20餘年的成長精髓。本書中有對語感的理解,也回答了我們最在意的40分鐘,怎樣讓學生坐得住,聽得歡?每一篇教學實錄、教學設計都有特別之處,有供可學之處,每個教學環節,每個問題設計之精妙,環環相扣,引人入勝。我具體收穫了以下三點:

一、在追求中成長

冰心說過“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它的明豔,然而當初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是啊!我們往往只關注成功者的光環,卻忘了他背後付出的辛勞,可能就如彭才華老師在二次執教《刷子李》時,一夜無眠,從教學目標到重點、難點,從教學內容到策略方法,從教學板塊到媒體技術,甚至教學風格、課堂基調幾乎都變了。這是怎樣的一個晚上,他到底皺了多少次眉頭?掉了多少根頭髮?他對語文教學的追尋程度到底有多深?我想,這就是無止境的追求。

直到現在,他教學20餘載,仍然不忘初心,做打動學生心靈的教育,培育“仰無愧於天,俯不怍於地”的“真”人。反觀自己,我的語文課堂成了知識積累課,學生不感興趣,我也覺得力不從心。我想,是在不知不覺中,我把最應該關注的“學生”放在了“考試”之後,這樣的課堂,教師以爲自己教得很準,教得很多,學生這一廂,卻是無精打采,所得甚微。唯有用心對待每一次備課、磨課,追求更好,才能打磨出學生喜歡的語文課堂。

二、在重合中激趣

在40分鐘怎樣讓學生坐得住、聽得歡?這是許多老師所思考的,本書有這樣的回答,不斷揣摩學生的心理期待,或者引導學生產生心理期待,並順應它、滿足它,讓學生的心常能體驗到“重合”的樂趣。在執教《母愛的力量》一課時,彭老師用《母親》這首歌導入和結尾,可謂是歌曲貫穿全文,本片課文的設計,除了歌曲,還有古詩、漫畫等,這些都是爲語文所服務的,也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彭老師的教學設計裏,最明顯的是處處有重合,本以爲與教授知識無關的點,到了課堂的下一環節,總能找到重合,學生的心理期待就這樣得到滿足,處處都是精妙。

三、在閱讀中培養語感

每個人的語感都是隨着言語經驗的豐富而增長的,也是隨着言語經驗的深入而變得敏銳的。語感好了,語言運用自然就不難。一是引領學生接觸和積累典範的、優美的文學作品,通過語言實踐去提升品質。二是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一系列思維訓練,讓學生髮現規律,總結方法。帶領學生形成自己的語感。

生命不息,學習不止。從這本書中,我學會的,不僅有先進的教育理念,多樣的教學方法。更多的,我想是作者對教育的態度,以及對語文教學無止境的追求。

讀《語文》有感10

周國平先生在《如果我是語文教師》這篇文章裏寫道:“如果我是語文教師,我會注意培養學生對書籍的興趣,鼓勵他們多讀好書,多讀好的文學作品。所謂多,就要有一定的閱讀量,比如說每個學期至少讀三本好書。我也許會開一個推薦書目,但不作統一規定,而是讓每個學生自己選擇感興趣的書。興趣儘可五花八門,趣味一定要正,在這一方面我會做一些引導。我還會提倡學生寫讀書筆記,形式不拘,可以是讀後的感想,也可以只是摘錄書中自己喜歡的語句。”這是他回顧了自己中學時代讀課外書提高了他的語文水平而總結出的經驗。

我是一名70後,讓我也回顧一下我的中學時代,那時我好像沒有讀過什麼課外書,確切地說,只讀過一兩本快餐型的作文選。記得我的語文試卷上有關閱讀理解方面的題做得不夠好,作文水平一般。那時的語文老師也根本沒有告訴過學生多讀書的好處,也沒建議學生買一兩本課外書,也沒有給學生說過有關書的名字。現在想想那時的我們是多麼的可憐!如果我們在學生時代多讀一些書,不論我們日後從事什麼樣的職業,現在的我們該是多麼的出類拔萃!

現在的我是一名語文教師,我覺得,建議學生多讀書,讓學生去讀書,甚至逼着學生去讀書,這是我們語文教師的責任。可是有多數老師爲了追求學生考試的分數,害怕學生因爲讀書而耽誤了學習,不建議學生讀書,不給學生安排閱讀課,學生的課外時間也被老師佈置得大量作業而佔據,學生很少有讀書的時間。孩子的自制力本來就很弱,有一點多餘的時間他就玩,沒有老師關於讀書的引導和激勵,他是不會讀書的。如果是這樣的話,處在這樣科技發達、互聯網便捷的時代的學生,和那個時代的我們有什麼區別?作爲新世紀的她們,其實是擁有和我們一樣悲哀的命運。作爲一名語文教師,看到你的學生正處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你於心何忍?你曾給學生說的“讀書是進步的階梯、一日無書,百事荒廢、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難道都是謊話嗎?

周國平先生還寫道:“如果我是一名語文教師最不會做的事就是讓學生分析某一篇範文的所謂中心思想或段落大意。據我所知,我的文章常被用作這樣的範文,讓學生們受夠了折磨。有一回,一箇中學生拿了這樣一份卷子來考我,是我寫的《面對苦難》。對於所列的許多測試題,我真不知談如何解答,只好蒙,她對照標準答案批改,結果幾乎不及格。由此可見,這種有所謂標準答案的測試方式是多麼荒謬”。所以,作爲語文教師,我們應該杜絕對學生這類問題的測試。

那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唯有一個辦法,就是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這是我們語文教師時下應該、必須做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