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達芬奇密碼讀後感1000字

達芬奇密碼讀後感10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6W 次

導語:《達·芬奇密碼》揭露了有關宗教的真相,是驚險小說和智力解迷結合的典範之作。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達芬奇密碼》的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達芬奇密碼讀後感1000字

  達芬奇密碼讀後感範文精選【1】

"《蒙娜麗莎》之所以成爲世界藝術名品,並不是因爲蒙娜麗莎擁有神祕微笑,也不是因爲衆多藝術史家對它做出了神祕的說明,而僅僅是因爲里昂納多.達芬奇聲稱這是他的得意之作。"

這是《達芬奇密碼》裏的一段話,買來後破天荒一下子看完了,開始很着迷,等一口氣全部讀完後覺得這本書的主要好處在於把大量有趣而聳人聽聞的知識凝聚在情節的行進中,不時的教導擺弄一番,這就增加了尋常通俗小說所匱乏的"知性",使書的格調高了很多。

作者的博學體現在對盧浮宮、威斯敏斯特及其他教堂、達芬奇畫作內在寓意的假設及其他各種藝術史知識、隱修會、聖殿騎士團、基督教早期歷史以及原始宗教的相互關係史、密碼學、符號學、瑞士銀行的運作、語言學,尤其是字源的運用......最重要的是把所有這些知識巧妙的通過一個故事展現出來,使讀者學了很多,也受到很大沖擊,卻不覺得乏味。

最喜歡的是書中對文化史中種種宗教符號隱喻的重新解讀,和對人們習以爲常的歷史常識的顛覆。當然作爲小說,有些敘述免不了是煽情、誇張、虛構,但不可否認其中許多史實也是有相當的真實度和學術價值。

有些知識其實我們看似生疏,在國外文化背景的情況下其實也屬於人文常識範疇,比如提到的瑞士銀行經理喜歡勃拉姆斯,又提到莫扎特瓦格納是共濟會成員等。說到文字遊戲、隱喻等,我想許多人的詫異、推崇和津津樂道,大概是因爲本國對人文教育的極端忽視,導致閱讀面普遍的狹窄吧?

《達芬奇密碼》只是構架好一個很普通的故事,用些新奇的知識來作爲血肉填充罷了。而且小說的很多敘述其實都有經典文學家的豐富遺產作基礎的。

畢竟其"話說兩頭"幾乎完全只是靠情節取勝,而這情節則是完全建立在讀者對"導師"和聖盃真相的好奇心上,這一點其實要稍遜於大仲馬的。不過在推理懸疑小說中可算中上之作,其結構上的缺憾是後半部有些勉強,比如那個英國皇家歷史學家雷就是導師,作者後來的詳細交待無法抹去強烈的編造感,又比如結局的無力,使人覺得由索尼埃的密碼引發的一連串故事其實真是很無謂,也逃不出有虎頭蛇尾的感覺。從人物上來說,兩個主人公是常見的才子佳人老少配好萊塢模式,儘管作者駕輕就熟,但終究類型化了點。其他人的塑造,除了前半部的雷提彬和巴黎探長科萊之外,其餘則基本犧牲在情節的安排中。

但我仍然覺得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小說,其夾雜了男女、宗教、大都市、歷史傳說、神祕主義、星象符號、警探、探寶曆險等各種賣點,其中宗教信仰的顛覆或原始神祕主義、中世紀傳說等"玄"的元素尤其符合當今的潮流,是這股復古潮流的代表。我們能讀到很多歷史知識,也算是開卷有益的了。

  達芬奇密碼讀後感範文精選【2】

對於這部小說,朋友推薦已久,是時候讀一讀了。

這部丹·布朗的作品,據讀過的朋友說比《解密》好看得多,我讀完以後,發覺我的結論頗不一樣。文學作品最好不要拿來比較,因爲每個人的偏好不同,可能會得出不一樣的結果。

首先我想說的是,這兩部是不同類型的小說,無法直接比較。《達芬奇密碼》是推理偵探,《解密》是諜戰小說,或者說有點像虛構的人物傳記,所以我這裏也不比較了。

2003年出版的《達芬奇密碼》最大的看點有兩個,一是小說中密碼的解密方式,二是對宗教的全新演繹。但是,這兩個看點都並非丹·布朗獨創。關於密碼是由打亂字母重新組合成新的'單詞這一點,是易位構詞遊戲,然而對母語不是以字母結構組成的中國人來說,可能比較新奇,如果沒有聽說過類似的事可能永遠也想像不到。之所以對這樣解密的方式我不是特別驚奇,是因爲在其他的懸疑小說中,也能得到作者自圓其說的解釋。關於宗教部分,則在1982年出版的《聖血與聖盃》裏,就提出了《達芬奇密碼》裏關於宗教部分的核心假設。

對於宗教的部分,由於我是無神論者,所以對這一部分十分無動於衷。不管是天主教、基督教、天主事工會,還是郇山隱修會,我只能當做歷史的一部分或者別人的一段人生經歷去看待它。瞭解這個世界上有這些事物的存在,然而並不爲此受到觸動。

但這終究是一本小說,郇山隱修會的開創者已經說明那份名單只是個玩笑,唯一說它是真實的只見於《達芬奇密碼》的小說而已。但相信它的人會認爲,這個組織是祕密存在的,所以不可能留下書面證據。我認爲整件事是丹·布朗虛構的,詮釋了自己對宗教、男女平等之類的一些想法。大概對宗教感興趣以及用英語作爲母語的人會對這本書有更多共鳴。

除去這兩個明顯的大的看點而外,從文學性來說,這不算一本好看的小說。主線和副線一直緩慢而固執地一節一節交替進行,主線是解開一個謎團,由男主人公帶着一個美女,在黑白兩道中逃亡,副線是對手的搶奪聖盃之路。架構一般,情節發展緩慢,每一個小節主副線的交替也打亂了讀者的思緒。像一個讀者說的,這是一次跨領域的寫作,是一個歷史學家在寫小說,至多也就是看得下去的水準。可能這個故事作爲電影會比小說更好看,像每一部好萊塢驚險大片一樣,它具備了驚險刺激等要素。

再除開這些,它就是一本推理懸疑小說。一般來說,推理小說的解謎取決於作者願意告訴你多少,作者沒有擺出來的條件,讀者怎麼也猜想不到。況且有的已知條件會有多種結果的排列組合,當事者也只能一個個試出哪個是正確答案。

綜上所述,我認爲這是一本比較有想法的小說,一本出發點和視角比較獨特的小說。它展示和觸碰的,是大衆平時極少瞭解到的神祕部分。懸疑小說最成功之處,就是把編造的東西寫得像真實的,讓人們半信半疑,卻又沒有真實的證據來否定它。這本小說還有一個大膽之處,就是敢於質疑正統宗教,然而可不是反宗教哪,它是提出了另一種宗教的說法。

能夠有這麼多有爭議的點,能讓人思考,已經算不錯了。但是我不準備重看了,文字實在是很粗糙。

  達芬奇密碼讀後感範文精選【3】

帶着極大的好奇心,讀完了達芬奇密碼這本書,一氣呵成,看到凌晨4點,並上網詳細的察看了達芬奇書裏提到的那幾副名畫,不知道爲什麼,看這本書一開始有極大的吸引力,可是書的結尾總是讓人覺得有點牽強。

館長所留下的一系列線索,其實就是爲了孫女能找到親人,所謂的聖盃以及裏面所蘊藏的祕密那隻不過是次要的,但是全文又非常多的手筆渲染聖盃的神奇,以及聖盃的神聖,結尾筆鋒一轉,變成了親人相認,而且我在文中還一直猜測,法希探長是不是就是那個導師,後來看到結果禁有點懷疑自己的判斷力。

書中對宗教,符號,象徵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讓我對達芬奇的認識又有了新的延伸,雖然是小說,但是我想DanBrown對基督教,符號學,藝術都有很深入的瞭解,DanBrown,一個沒有多大名氣的驚悚小說作家,教師出身,先前有過三部作品,反應平平,在好手如雲的西方暢銷書界算是個新面孔。去年三月《達芬奇密碼》出版後,一下子登上《紐約時報》等各大暢銷書排行榜的榜首,一時好評如潮。這真是一部非常好看的小說,既混合了謀殺,偵探,解謎,懸疑,追捕等常規的暢銷要素,又加進了大量藝術史、宗教史、象徵學等文化佐料。令人驚歎的是,他把那些高級調味品灑得恰到好處,絲絲入味,與驚心動魄的故事完全融爲一體。這可不是等閒的本領。

DANBROWN寫,卻用反叛的眼光要告訴大家,一切都是有組織,有預謀的。一切都是男性爲奪取女性權力處心積慮設下的陰謀。(美國人最喜歡陰謀理論了。)隱瞞,清洗,抹殺,謊言重複一千遍終於變成事實。起初的被迫現在成爲自願,自然,甚至進入潛意識,成爲超自然-----神是這樣先被人造,然後纔有了自己的生命。

故事的結局是這樣的--那些記錄事實真相的祕密文件確實存在,但,從來都沒有人想要公佈它。"爲我們靈魂服務的不是聖盃本身,而是它身上的謎"--隱修會成員如是說。(我懷疑這些人都是虛無主義的瘋子)對不起,讀者和主人公一起被愚弄了,整個事件不過是過世祖父和小孫女開的玩笑,一個又一個字迷遊戲,如此而已。沒有耶穌沒有和瑪利亞結婚。或許有些事實的確被矇蔽,但,拿破崙說的對"歷史不過是場騙局"。誰也不知道事實真相,誰也不用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