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名著家春秋讀後感

名著家春秋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7W 次

《家》、《春》、《秋》被人們合稱爲《激流三部曲》是使巴金贏得世界聲譽的作品。在我讀完後,我覺得這部書的整體內容像是現代版的《紅樓夢》。整部小說訴說了一個封建家庭的四分五裂,最終衰落的故事。整個閱讀過程都沉浸在沉重的壓抑情緒之中,直到最後瀕臨麻木的狀態。

名著家春秋讀後感

從《家》裏的梅、鳴鳳、瑞珏,到後來《春》裏的惠、海臣,再到最後《秋》裏的倩兒、淑貞、枚,沒有一個該是和死亡扯上關係的人,卻一個接一個過早的撒手人寰,怎不令人哀婉嘆息?然而痛惜之餘我卻無法將這些歸咎於生命的無常,其實是他們自己有意或者無意的放棄了生的權利。最主動的當屬鳴鳳,她是抱着殉情的念頭慷慨赴死的,在她是愛了不該愛的三少爺覺慧,地位的懸殊使得她的愛情只能是一場幻夢,可她卻不甘於受人擺佈去做一個老頭子的姨太太,作爲一個人微言輕的丫頭她最具力量的抵抗也就只能是自我了斷了。投湖是她短暫的生命中最壯麗的瞬間,因爲她是懷着一顆純潔如初的心爲她的愛情殉難,這本身就是一種超越自我的生命昇華,她的剛烈之舉甚至讓我有種暢快淋漓歡欣鼓舞的感覺,我願意相信她死得無怨無悔。雖則如此,她的死也是可以避免的。覺慧後來不是也選擇了離家出走嗎,而且二小姐淑英不也在覺民和琴的幫助下成功出逃了嗎,如果鳴鳳敢於把她的處境對覺慧直言相告,我想覺慧總會替她設法的,高家這樣的家主少一個丫頭也不至於會大動干戈。

反觀身份比她高貴得多的梅、惠還有瑞珏就有點讓人憋氣了。這三個女人因爲愛了軟弱的覺新而不得不一味隱忍退讓最終都落得鬱鬱而終的下場。梅是守寡後憂鬱成疾,多半心神耗損終至早亡,她的死多少還帶有一點悽美之感。其後便是瑞珏的死,她的死則完全屬於人爲,若不是覺新聽信了陳姨太所謂產婦“血光之災”的讒言將臨產虛弱的瑞珏移到冰冷的城外安置疏於醫治,也不至於就會難產而死。若說有所不同,那便是她是名正言順的爲她所愛的男人而死的,因爲她至少還佔着一個妻子的名分,僅此而已。最後輪到惠,她要算死得最慘的一個了。她好像是梅的替身繼續將愛而不得的悲劇命運演繹到極致。她的死很大程度上是拜她那個狠心又固執的父親所賜,硬將她嫁入一個視女人爲卑微的古板門庭,結果就是懷孕了身體不適還要親自下廚招待客人,後來竟因爲患上小小的`膀胱炎而送了命,其實這病本算不得什麼惡疾,只需做一個簡單的手術便可無礙,可夫家孃家頑固的寧是不肯相信西醫的法子,硬生生拖成了尿毒症把這人白白給斷送了。她的性命丟的實在不值得,可細想想攤在這樣冥頑不靈的兩家人手裏遲早也是被折磨致死。

三個薄命女子死得一個比一個更慘烈,而那個曾爲她們所共同愛過的男人處境又能好多少呢?大少爺覺新是貫穿三部書的人物當中最令人不忍提及的一個。他性格懦弱卻又未能做到麻木不仁,講究忠孝節義甚至到了能對長輩的各種無稽之談唯命是從的地步,偏他又對種種不合理之處心知肚明。他是內心充滿良知的人卻偏偏屢次違心的充當了舊勢力的幫兇,將一個又一個他真正關心的人一步步推向命運的深淵。眼睜睜看着自己愛的人相繼命喪黃泉卻又無能爲力,他常常只能無助的希望那一切的苦痛都能由他一人來承受。每一個年輕生命的隕落對他都是一個巨大的打擊,甚至比逝者的骨肉至親還要痛苦難當,他一刻也不曾停止爲自己沒有對他們盡到責任而羞愧自責。實際上他比他的父輩們都更具家族責任感,只可惜他並不具有拯救這個日漸衰敗的家族的力量,他又無法像他的二弟三弟一樣無視它的存在勇敢的追求自我的新生。我時常感覺到自己能切近他內心真實的苦楚,也許因爲在那裏面隱約窺見了自己的影子,人若是要一味的畫地爲牢,那便沒有人能夠救你。

覺民和琴最終獲得了他們期待中的幸福,覺慧和淑英也找到了廣闊的自由天地,甚至留守家中的淑華也獲准進學校讀書,他們都通過抗爭成功的把握了自己的命運。最後連一味妥協的覺新也通過分家被動的得到了解脫,其實這也不過是一種理想狀態罷了。事實上無論抗爭還是放棄都不失爲一種快慰,而人生最苦的莫過於忍耐二字,那是一種慢性的毒,能腐蝕人的心性,麻痹人的神經,令人周身散發出污濁腐朽的氣息,這個人就只剩一具空架子,生與死早已沒有任何意義了。

《家春秋》讓我們看到那個時代不同性格的人物內心苦苦的掙扎,努力抗爭的迎來了溫暖的春天,懦弱、畏縮的被舊勢力冰凍。通過一部好的作品可以使我們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的思想,性格決定命運,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們何嘗不是這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