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被討厭的勇氣》有感3000字大綱

讀《被討厭的勇氣》有感3000字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7W 次

最近比較沒空,所以寫讀後感的速度降下來了,但是我因此也有一些時間去反思我的生活,實踐書中的理論,所以有一些認識更深刻了。

讀《被討厭的勇氣》有感3000字

今天聊聊人生課題,這是我從這本書中學到的我認爲最重要的東西

第一次聽到關於“誰的課題”的理論,是monself的一篇關於工作上的不順心的分析文裏邊,新入職場的女孩遇到上司刁難,爲了完成一個活動跑斷腿,累死累活,卻得不到上司的體諒,很多事情不是她分內的,爲了活動能夠順利開展,她也不得不自己去補臺。女孩很鬱悶,於是找學姐傾訴,學姐問她,誰會爲活動搞砸了負責,女孩說是自己,已經成爲職場精英的學姐告訴她,誰爲後果負責,課題就是誰的,所以不要去抱怨,全力做好,因爲即使是別人的原因造成工作失誤,會被批評的依然是你自己。

“誰的課題”和課題分離,我個人認爲,是我們做得最不好的一件事。舉個例子,我曾經在生寶寶前去剪了短頭髮,後來頭髮長長了些,我想繼續留長,就不打算再剪,但是我媽三番五次勸我去把頭髮剪了,覺得現在的狀態不好看。就算我明確拒絕,表示我沒有這樣的打算,她也持之以恆的隔一段時間就提一次。雖然是親人之間,我仍然爲這樣的干涉煩惱不已。如果用書中的理論來解釋,就是沒有做好課題分離。髮型不好看的後果是我自己承擔,所以剪不剪頭髮完全是我的課題,但是我的媽媽卻爲我不肯剪而難受不已,她不明白這跟她其實沒有關係。

說回人生課題。

阿德勒認爲人生有三大課題:交友課題、工作課題、愛的課題。可以說是我們人生的幾個側面。不同的課題的人際關係有不同的距離和深度,那麼課題的處理方式也會不同。工作上的關係門檻最低,難度也最淺,因爲有工作這個紐帶;朋友的關係則相對難很多,沒有什麼不可抗力讓你非得和某個人成爲朋友,而朋友也有普通朋友、知己、閨蜜等等各種區分;愛的課題,戀人、夫妻、兄弟、親子,所有的課題中最難的一種,尤其是親子關係。

三大課題概括得非常精要,其實每一個課題都可以延展爲無數個子課題,人際關係這門學問,真的太深了。

怎麼正確的處理人生課題呢?

首先要知道,做事情不是爲了尋求認可,我們不需要活在別人的期待中。可是有那麼簡單嗎?我們從小到大,做很多事情都是爲了尋求認可啊,努力讀書,爲了取得好成績,獲得老師家長的認可;努力工作,拿出好業績,獲得領導同事的認可;甚至努力表現,獲得對象家人的認可。而我們的身上,也承載着各種期待,我們也對別人有所期待,怎麼可能不呢?

這裏引入一個關鍵詞:賞罰教育。我們都受賞罰教育的影響,所以覺得尋求認可是正常的。但是阿德勒批判賞罰教育,爲了尋求表揚而做某事,爲了不被懲罰而不做某事,一旦沒有表揚和懲罰機制,就可能讓事情失控。而我們也不是爲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着,換句話說,我們首先要活出自我,然後纔有自由。

其實這一點我覺得蠻好理解的。對於我自己的孩子,我不希望他成爲討好型人格的人,所以當家人對他說你不乖,我不喜歡你了的時候,我通常都會阻止。這種思維,在長輩們,甚至很多同輩們看來,都是無比正確的吧,我們告訴孩子,你要乖,要聽話,這樣我纔會喜歡你。寶寶會因爲我們說了這樣的話而變得乖巧聽話懂事,更好管束。但是他們內心也更加不安。這樣的方式教育出來的孩子,其實很容易沒有自信沒有安全感吧。

不希望孩子變成討好型人格,其實就是不希望孩子活在他人的期待中。我們在無知無覺的狀態下,其實已經實踐了一些阿德勒心理學的理論了。(但是這也只是我不希望,是我的課題。孩子是怎麼想的?他還不能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只好暫時不管。)

要再一次談到課題分離了。我們說誰爲後果承擔責任,課題就是誰的,但是現實生活中很難分得開。孩子不愛學習,大多數父母都會焦慮,會想盡各種辦法幫他逼他學,但是往往收效甚微。父母爲什麼焦慮,因爲沒有做好課題分離,孩子的.學習是孩子的課題,不是我們的。那麼,放任不管嗎?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有一個好的前程,成長爲一個有用的人,所以我們做的一切,都是爲了他的未來考慮啊,我們難道不應該爲孩子的未來負責嗎?並不是不管,在認清誰的課題之後,告訴孩子這是他的課題,他自己選擇怎麼做,然後在他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但是不妄加干涉。好難啊,但是牛不喝水強按頭,有用嗎?或許會引起更大的逆反。

所以做好課題分離真的很重要,不干涉別人的課題,或許很多煩惱就消失了。我們覺得比較開明的家長,其實也是讓孩子擁有獨立選擇自己人生的自由的家長,這樣的家長往往親子關係不會太糟糕。

不讓別人干涉我們的課題,這點也很重要。太過在意別人的評價,我們就會容許別人對我們自己的事情指手劃腳,但這也許會讓我們覺得痛苦。別人的評價是別人的課題,你無法左右,你自己的事情,要遵循你的本心。

所以分清課題是誰的,做好課題分離,不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你的課題。事情就完了嗎?並沒有,人際關係不能變成這樣冷冰冰的進水不犯河水,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它只是一個入口,構築良好人際關係的入口。

這裏拋出一個觀點,自由就是被人討厭。點題了,是不是,本書的名字就是被討厭的勇氣。

有人想被人討厭嗎?恐怕沒有。有人是所有人都喜歡的嗎?恐怕也沒有。八面玲瓏是一種極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但是即使我們八面玲瓏,也做不到讓所有人都喜歡。所以,被討厭的勇氣說的是不要害怕被人討厭,即使被人討厭也是沒有關係的,不是什麼問題,不要因爲害怕被人討厭而去曲意迎合別人,勇敢的活出自己,自然有人欣賞和喜歡。

接下來,如何才能締結良好的人際關係呢?作者提到一個“共同體感覺”。宇宙,過去未來,都在這個共同體內。是不是過於寬泛,我們更常聽到的,是集體這個概念。阿德勒提出共同體的概念,並且將其中的組成因子劃分到“我”和“你”這樣的最小的個體上,因此提出,將對自我的執着換成對他人的關心。把自己看成共同體的一部分,就會跳出這種自我中心思維,從而擁有更大的格局和更廣闊的視野。把這個共同體延伸到無限大,就無論如何都會找到自己的位置,跳出小集體思維。當我們面臨一些角色轉換的時候,擁有這樣大共同體思維是非常重要的,當我們退休了,或者與小集體無法找到歸宿感的時候,不妨將自己放在大共同體裏邊看看,跳出眼下的杯中風暴。

建立橫向關係。這是一個相對縱向關係提出的概念。差別在於,人與人之間地位是否平等。現實是,我們大部分人都生活在縱向關係中,我們希望得到能力比我們強,地位比我們高的人的肯定;我們表揚孩子的進步和優秀,我們批評或者處罰沒做好事的人。縱向關係中,人與人的地位是不平等的。那麼橫向關係呢?人的地位真的平等嗎?阿德勒提出的是,人與人雖不同但平等。不同,這個詞非常有意思,它沒有表達誰比誰強,誰比誰厲害,我們不同,有不同的能力不同的位置不同的環境,但是我們是平等的。這種理念,是不是暗合了之前的很多觀點,不競爭、不比較、不自卑、不操縱、不干涉、不批評、不表揚、不評價,所有這些,原來都存在於縱向關係中啊。

在課題分離和橫向關係的基礎上,對他人的困難給予幫助,對他人的難題給予鼓勵,是締結良好人際關係的方法。我們在幫助他人的時候,感覺到自己的價值,獲得自信和勇氣,換句話說,覺得自己對他人有用,才能感覺到自己的價值。而從共同體的角度說,存在也是有價值的。

其實越寫到後邊,就越覺得阿德勒心理學太過於理想主義,與我們主流思維和心理背道而馳。但是仔細思考你會發現他提供給我們的是一種更好的思路和方法,會讓我們生活得更積極更有質量。但是踐行起來也真的是非常的難,因爲人都是有惰性的,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把自己的心理透視得那麼清楚,也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去做出改變。話說回來,阿德勒心理學就是勇氣的心理學啊,讓我們至少從自己做起,開始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