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通用5篇)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通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9W 次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通用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通用5篇)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1

“生活給了我們各種束縛,表面上看起來,這些束縛是時間的、金錢的、人際關係的,但實際上,這些束縛是心靈的”。感謝本書,讓我獲得瞭解脫和治癒自己的方法。

本書基於阿德勒的理論體系,幫我掙脫的第一個束縛是來自過去。當哲人平靜地說出“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時,我的思緒有瞬間的凝固,然後瞬間豁然開朗。是的,是瞬間原諒了某些人和事,瞬間釋懷了那些不想再提及的曾經,瞬間覺得自己離幸福很近,瞬間——放下。

我認爲我不是個執念很重的人,雖然“過去”——直白的說是我的原生家庭——在很長一段時間影響了我的選擇我的判斷,但當我終於有勇氣執起他的手,組建了自己的家庭,並感受到他帶給我的安全感和幸福時,其實我已經將所謂的過去深埋心底,雖然仍舊不能釋懷,但我試着遺忘——既然我不能改變血親的事實,那我只要做到爲人子女的責任就好,一切都只是一種義務。

但不能否認的是,其實我還是有偏執的一面存在,雖然我對自己說我會遺忘,但每當親人誇讚成年後的我對父母如何孝順時,我卻沉醉在每每父母那愧疚和抱歉的眼神中不能自拔,我一邊鄙棄着自己的“惡毒”心思,一邊享受着那種“報復“的快感,痛並快樂着……

然而,我遇到了正面管教,繼而認識了阿德勒,如果說正面管教讓我不再糾結那些所謂的傷害,讓我理解那只是他們不懂愛我的方式,那麼透過《被討厭的勇氣》所呈現在我面前的阿德勒的心理學理論讓我更加釋然和解脫——過去的好與不好已然成爲過去,它已影響了我那麼多年,爲什麼我還要讓它繼續?放下過往其實是放過自己,當我有勇氣走入婚姻並將我的女兒帶到這個世界,那些過往早已不能左右我了,曾經的不釋懷也不過就是一段不開心的經歷——僅此而已。

第二個束縛來自人際關係。在沒參加讀書會之前我覺得在人際關係這個層面我沒什麼可糾結的,因爲我狹義地定義了“人際關係”。感謝19班的Lisa,這個學理科的女生以其思維和邏輯的縝密呈現給了我對“人際關係”更全面的認知,使得我更清晰地理順了自己的問題。

她總結的人際關係包含三大矛盾:比較、競爭及權力之爭。從前,當我煩惱體重直線上升、考試考不好、與父母意見不一時,我不認爲這些煩惱來源於人際關係,但現在當我仔細且深入地探想這些煩惱問題的目的時:在意體重源於比較,考試是爲了競爭,而執着於對錯則是對權力的爭奪,根據阿德勒心理學的說法,其根源只有一個——那就是人際關係。簡單來說,就是爲了要得到別人的認同。即,人的煩惱在於離不開羣體,卻不知道該如何合適的、把自己放置在羣體中並讓自己成爲有貢獻感的人。

接着,“課題分離”這個概念打開了一扇改變我命運的大門。原來——我的人生就只是我自己的人生,如何做、做的如何都是我自己的事;別人的人生從本質上來說,都是與我無關的人生,別人如何做、做的如何也與我無關。如果每個人都守自己的本分,過自己的人生,人和人之間就沒那麼多糾結和煩惱。即,在“我”的課題中做好決策者和承擔者,在“他人”的課題中做好旁觀者或援助者,忘掉別人的標準,感受自己的幸福,就已經足夠圓滿了。

第三個束縛來自未來。我常說“等我如何如何,我就如何如何……”如同我將我的人生界定成“一直在路上”。可其實,人生中只有現在是真正屬於自己的,過去是無法改變的,未來是不可預知的,與其糾結過去或憂慮未來,不如在此時此刻認真而謹慎的做好現在能做的事。就像書中所說:“人生就像是在每一個瞬間不停旋轉起舞的連續的剎那,只要跳着舞的此時此刻充實就已經足夠。”

曾公曾說:“未來不迎,當時不雜,過往不戀。”活好了當下,就活好了一生!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2

初看《被討厭的勇氣》的書名,我覺得這個書名就是一個噱頭,就像很多雞湯式的暢銷書,給你羅列很多觀點,卻對於生活的改變並沒有什麼意義。還好,最近在一次諮詢中被推薦了這本書,認真拿起這本書開始閱讀,真的有一種相見恨晚的可惜,可是各種觀點也在腦子裏混作一團,通過以下文字作簡單的梳理。

首先,介紹一下這本書的基本情況,這本書是由哲學家岸見一郎和自由作家古賀史見合著的,內容以青年和哲人對話形式呈現。阿德勒生於1870年,逝於1937年,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心理學三巨頭。

下面,我就分別理一下每一章的心得體會

第一章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這裏介紹了阿德勒哲學的'基本立場,即否認弗洛伊德的“原因論”,提出如何認識現在的“目的論”。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形成了這樣的我,即某種生活方式——狹義上稱爲性格,廣義上是世界觀或人生觀,但是我們瞭解到生活方式這個概念的時候,我們有責任選擇繼續原來的生活方式或者重新選擇生活方式。人在無論什麼時候都是可以改變的,之所以不能改變是我們下了“不改變”的決心,改變是需要勇氣的。人之所以不幸,不是過去或環境影響的,也不是能力不足造成的,而是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

第二章一切煩惱來自人際關係,這裏探討了自卑感、追求優越、自卑情結和優越情結,自卑感是感覺目前有所欠缺的狀態,要通過努力和成長,如刻苦學習、勤奮練習和努力工作;追求優越則是與過去的自己相比,不斷朝前邁進。而不是比別人高一等;自卑情結則是因爲我沒有A所以做不到B,是一種逃避和藉口,而優越情結則是表現的好像自己很優秀,繼而沉浸在一種虛假的優越感之中。阿德勒提出人在行爲和心理方面的目標,行爲方面——自立、與社會共處,心理方面——我有能力、人人都是我的夥伴。而我們要通過克服工作、交友、愛着三大課題去實現。阿德勒的心理學是勇氣心理學,是使用心理學,使用自己的手來選擇自己的人生何生活方式,我們用自己的手來選擇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

第三章讓干涉你生活的人見鬼去,這裏主要介紹了課題分離——這是阿德勒心理學給出的具體而且你改變人際關係煩惱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觀念,一切人際關係的矛盾都是起因於隊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必須從“這是誰的課題”這一觀念出發,把自己的課題和別人的課題分離開來,不干涉他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如何判定誰的課題?只需要考慮一下“某種選擇帶來的結果最終由誰來承擔?”阿德勒否定追求認可,“不想被人討厭”是我的課題,但“是否討厭我”卻是別人的課題,即使有人不喜歡我,我也不能去幹涉,獲得幸福的勇氣包括“被討厭的勇氣”——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人討厭、不追求他人認可。“人際關係卡”總是掌握在自己手裏,問題在於我有沒有下定決心。

第四章要有被討厭的勇氣,談論了阿德勒心理學是如何看待整個人際關係的以及我們應該與他人締結怎樣的人際關係。上一章的課題分離是人際關係的出發點,終點在於共同體感覺——把他人看作夥伴並且能夠從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狀態,要理解共同體感覺,首先可以從“我和你”爲起點,把對自己的執著變成對他人的關心。阿德勒心理學認爲歸屬感不僅僅是靠在那裏就可以得到,必要要積極參與到共同體中去才能夠得到,就是積極主動去面對工作、交友和愛的課題。課題分離帶來了良好的關係,而“橫向關係”則是形成互相協調與合作的關係。人只有在能夠感覺到自己有價值的時候纔可以獲得勇氣,只有在體會到我對共同體有用的時候才能夠感覺到自己的價值。橫向關係不是說將任何人都變成朋友或者像朋友一樣求對待每一個人,而是意識上的平等以及堅持自己應有的主張。

第五章認真的人生“活在當下”,進一步闡釋“共同體感覺”,進一步引申到“幸福是什麼”這一主題。建立起共同體感覺需要從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等三點做起。自我接納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誠實地接受這個“做不到的自己”,然後儘量朝着能夠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對自己撒謊;信賴是無條件的相信;他者貢獻是體驗到我的存在對別人有用的主觀感受。幸福就是“貢獻感”。如果你能夠擁有“甘於平凡的勇氣”,那麼對世界的看法也會不同,拒絕普通的你也秀把“普通”理解成了“無能”,普通並不等於無能,我悶沒有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優越性。人生實際是點的連續、是連續的剎那,我們只能活在“此時此刻”,要聚焦“此時此刻”認真而謹慎地做好現在能做的事情。沒有目標也無妨,認真過好此時此刻,本身就是跳舞,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不要把認真和深刻混爲一談。人生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人生並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義,能夠賦予你人生意義的只有您自己。以他者貢獻爲引導之星,就一定能有幸福相伴,有朋友相伴,而且我們要像跳舞一樣認真過好作爲剎那的此時此刻,即不看過去也不看未來,只要過好每一個完結的剎那。沒必要與誰競爭,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着,就一定會到達某一個地方。對你而言人生的意義在於認真跳好“此時此刻”的時候就會逐漸明確。如果我改變了世界也會改變。

最後,讀完此書我的感想如同以上梳理的脈絡一樣生硬甚至不成邏輯,但是確實是思想上的一個衝擊,以後我還會多去了解阿德勒的思想,希望也能夠擁有這份簡單的幸福!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3

今日讀了一本很薄的書,阿德勒的《被討厭的勇氣》,翻開書就看到這句話:決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狀態)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

“貨幣是被鑄造的自由”,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中的一句話。那麼實現了財務自由的你,就一定能獲得幸福嗎?你存在的價值、你的幸福還是無法用金錢買到。

那麼你的煩惱是什麼?是你現在的工作?你的交友遇到了麻煩?還是戀愛或是家人之間的關係出現了問題?

一切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阿德勒是這麼認爲的。人生的三大課題:交友、工作以及愛。這些就是煩惱的來源。那麼,有解嗎?不能夠逃避,阿德勒說請直面“人生課題”吧。所有企圖設立種種藉口來回避人生課題的情況叫作“人生謊言”。

我們沒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待。不需要活在別人的人生中。但我們需要學會“課題分離”,不懼怕被任何人所討厭,真是太需要勇氣了。活在這個世界上,努力做到不被別人討厭,其實是很簡單的事情。因爲你只需要僞裝自己,去妥協去放棄就可以了但是明知道會被人討厭,還要堅持自己的人生道路,這是很難的。直面自己的內心,不在乎別人的眼光,絕不去編造謊言。

這樣的生活,估計很多人都堅持不下來。阿德勒卻告訴我們:必須要有實踐這種人生的勇氣!這也是讓人獲得幸福的勇氣呀。

因爲我們有這種力量,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而你需要的是“勇氣”。阿德勒心理學不是改變他人的心理學,而是追求自我改變的心理學。是“勇氣心理學”。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4

與大多數人一樣,我總會在某些時刻不自覺的陷入自我厭惡與自我懷疑中,覺得自己在各個方面都不如別人;偶爾也會覺得生活中存在諸多無奈,若是能換一種活法是不是就會變得不一樣了;又或者對於人生的意義越來越模糊……

想要改變,卻又無從下手,最後只能長嘆一聲:“我又能怎麼樣呢?“

直到某一天我在書店裏偶然發現了這本書——《被討厭的勇氣》,書中阿德勒闡述的對自我的解放、對幸福的論述都讓我有種耳目一新、醍醐灌頂之感,一如胡慎之在推薦序中所說:“這本書絕對不是心靈雞湯,而是稍帶苦澀,但又可治病的良藥。“

例如書中所說:“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無論是誰,無論你的年齡多大身處何種地位做着什麼工作,複雜的人際關係都是無法逃離的存在。而在人際關係中,我們絕大多數時候都在期待着他人的表揚,害怕他人的批評,害怕被他人所討厭或者害怕在人際關係中受傷害,從而不斷的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去迎合他人價值觀以及評判標準。因此,各種各樣的煩惱就此衍生,疲憊感也隨之而來。

那麼,我們該如何改變呢?

書中大致給出了幾個方向:其一、課題分離。我們首先需要弄清楚“這不是自己的課題”這一界限,丟開別人的課題是解開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之線的關鍵。其二、要有“摒棄現在的生活方式的決心”,書上說:“重要的不是給予了什麼,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你之所以想要變成其他什麼人,就是因爲你只一昧關注着‘被給予了什麼‘。其實,你不應該這樣。而是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這一點上。其三、要樹立起向前邁進的勇氣。很多時候我們因爲害怕而止步不前,卻不知這樣的我們在他人眼裏更顯卑微,所以,何不大膽的向前邁進,成就一個更好、更自信的自己!

關於人生的其他許多課題,書中都給出了獨到的見解,在此我就不一一贅述,相信細細品閱後的你定能從中得到自己需要的問題答案。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5

昨晚,自去年的一次深夜讀書,又一次凌晨四點入睡。只因爲,今天下午的讀書會,羣主要求我分享還未讀完的《被討厭的勇氣》,於是爲了這一安排和對讀書會的期待和喜悅,我做出了應允的勇氣,所以開夜車一氣讀完。下面是本人對這本書的淺薄認識,和大家共享,也希望感興趣的朋友也拿起這本書,以便我們更多更順暢的交流體會和收穫。

這本《被討厭的勇氣》是一本基於阿德勒哲學思想的心理叢書,是由兩位日本作家及哲學家編著,他們分別叫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倆人以一位年輕人和一位禪師即哲人的五個晚上的對話形式,對阿德勒“世界極其簡單,人人都可以獲得幸福”加以分析,裏面告訴人們:一切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而人際關係的起點是客體分離,終點是共同體感覺。

他用家長怎麼對待那些不愛寫作業、不愛學習的孩子來闡釋客體分離,用“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是不能強迫其喝水”的諺語告訴家長,學習、工作甚至結婚生子都是他自己的事,孩子也是一個個體,不是家長的附屬品和全部,所以家長不能強加干涉。他還強調孩子既不應該批評也不應該表揚,是用糖還是用鞭子,產生的結果都是在操縱孩子。

而他還說:共同體感覺是指把他人看成朋友、夥伴,並在其中能夠感受到有自己的位置,人只有能夠感覺自己有價值的時候纔可以獲得勇氣。

人生課題分爲:工作課題,交友課題,愛的課題。而這些課題裏,強調“我爲別人做了什麼而不是要求別人爲我做了什麼”!

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我們只能活在此時此刻,我們的人生只存在於剎那之中。計劃式的人生不是沒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起決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時此刻”,讓我們不停的舞動人生,活出精彩。最後,阿德勒哲學論對人生的意義做了解釋,他說:人生的意義由你自己決定,並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義。

就此,我理解的人生意義是:我是個凡人,我活着的意義就是被需要,說白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老孃說,生我那天早晨,生產隊分穀子,雖然我剛降生,也給家人分了一份,所以,我覺得,爲家人奉獻,是我的最大享受,這樣挺好!

這本書,建議作爲案頭書閱讀,因爲裏面的道理不是一遍倆遍,一天倆天明白的,專家說,從現在起,要再用你歲數的一半才能參透悟懂,因爲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的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

感悟:你的人生意義是什麼呢?你有思考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