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者》讀後感(通用11篇)

《讀者》讀後感(通用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26K 次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者》讀後感(通用11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者》讀後感(通用11篇)

  《讀者》讀後感1

我看了《讀者》以後,《一個車伕的國學夢想》對我深有感觸。

我相信大家都知道蔡偉吧,他以前是一個車伕,因爲家境不好,所以以此來改變生活條件,而他熱愛看書,幾乎用所有的錢來買書。就是這樣,他成爲了第一個以高中學歷進入復旦大學的人。一個多麼圓滿和諧的結局啊!

我不禁想起了龔自珍的詩句“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啊,在地球上,一方面有特長的人有很多,而真正被人發現的還是隻有少數,在蔡偉身上發生的事,讓我們看到了希望。而一部分,也算他看讀書、愛看書。就像李白,小時候不好好學習,但他發奮讀書,不還是成爲了“詩仙”嗎?

我們也要像蔡偉一樣:堅持夢想,遇到困難不輕言放棄。

  《讀者》讀後感2

在《讀者》20xx—24期刊物第51頁上看到這樣一篇文章,篇名是《賞識》。字數不多僅469個字,故事也沒有跌巖起伏,平淡中折射出了一個道理。內容是這樣的:

韓國一家大型公司某晚保險箱遭竊,與竊賊展開殊死搏鬥的,竟是一名清潔工。

作爲公司最沒地位、最不起眼的的角色,作爲可以置身事外,或者可以採取其他更爲安全措施的人,爲了維護公司的利益,願意拿生命去冒險,於是這家公司的凝聚力成爲其他大公司羨慕和猜測的謎。

在給清潔工舉辦的慶功宴上,當然有人要問他動機何在,他回答說:“總經理每次走過我身邊的時候,總會說‘你的地掃得真乾淨。’”

答案沒有想象中那麼複雜,但是就這“俘獲”人心的一句話,有多少日理萬機、位高權重的管理者想不到去說、不屑去說?慣常的思維是:我付給你錢,你是公司大機器上的一顆螺絲釘,就該好好打掃衛生,這是你的本職。我該做我做到的,你做你該做到的,從交易和管理的邏輯角度來講,這無懈可擊,可是,總讓人覺得少了點什麼。

以人相許易,以心相許難,難怪古今帝王的重要一課都是“得人心者得天下”

人情,是我們無論何時何地都會需要和應於珍視的東西

由此我提煉出瞭如下關鍵詞:人情、賞識、珍視。

我對賞識感觸頗深。記得去年東方紅學校取經回來,應校領導的安排,爲部分中層和語文教師做一“問題導學模式”的講座。面對新領導、教研員、各位同仁,作爲一名普通教師要解讀一個模式,心裏的忐忑可想而知。儘管我做了充分的準備,中途的互動環節—————解答郭校長的提問還是着實讓我心有餘悸,沒想到的是郭校長總是微笑着邊聽邊頻頻點頭,我漸漸放鬆起來。如果說說此次的講座還算成功,那要歸功於郭校長頻頻傳遞出的賞識的信息激勵了我。至今清楚的記得郭校長總結的第一句話:“小南坑小學真是藏龍臥虎之地”莫高的評價,真誠的賞識,我知道我離“龍、虎”這些佼佼者甚遠,但我有了目標:要做小南坑小學最好的老師,無愧於校長的期望。年過半百的我一名老教師能升騰起如此的願景,真的源於一股巨大的力量———————賞識。其實得到郭校長賞識的豈止我一個,小南坑小學的許多教師也都在郭校長的賞識中發生着悄然變化……

賞識是“俘獲”人心的一把利劍,好好地利用這把利劍,賞識的看待你的下屬、你的愛人、你的孩子、你身邊的人吧,哪怕他只是把地掃的乾淨。不要吝惜讚美和微笑,帶着真誠和尊重,你會發現,回饋你的是你付出的平方、立方……

  《讀者》讀後感3

我在20xx年的第七期的《讀者》中,我突然看到了一篇文章,名字叫“朱成:刷新哈佛校史的中國女孩”

朱成小時候是個聰明的孩子,自小就聰明伶俐,很有自己的主張。朱成很小的時候還不叫這個名。在有一次,小朱成問爸爸:“爸爸,我爲什麼姓朱呀?”爸爸朱曉強告訴她中國的孩子一般都與爸爸同姓。但朱成反而有理了:“我也是媽媽的孩子呀!不公平,我要改名字!爸爸姓朱,媽媽姓成,我就叫朱成。我就是爸爸媽媽的孩子!”朱成十分自豪地說。

在經過父母的教育和朱成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朱成考上了北京大學英語系。畢業後,她萌發了出國留學的念頭,想到就去做。我覺得朱成有一種堅定的意識,想到什麼就去做,就像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的第四條:勿將今日之事拖到明日。有一些人就因爲做事拖拖拉拉,所以才一事無成。

在20xx年4月,朱成被順利地讓哈佛大學教育學院並以全額獎學金而錄取的。是當年唯一一位中國應屆本科畢業生。哈佛可是讓全球學生夢寐的理想大學。可是想上哈佛大學可是沒那麼簡單,是要通過不斷的努力和頑強的毅力,纔可能成功的。

我覺得朱成非常的聰明伶俐,有主張的孩子。她在哈佛,刷新了哈佛的校史記錄,她成爲了唯一一位華人學生總會主席!朱成能成爲370年校史上,第一位華人學生主席,我爲她感到自豪。她說,在哈佛,她的名字再也不是朱成,而是中國·朱成!我多麼希望我也可以站在朱成曾經所奮鬥過的地方,繼續奮鬥!我也能自豪的喊出我的名字!

  《讀者》讀後感4

我們每個人的面前都有一根欄杆,這根欄杆的名字叫貧窮,飢餓,災難,或者生活中的其他種種不如意,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將它當成一根欄杆來跳,只要跳過去,你就成功了。

別讓不好的家境當成你變成好孩子的阻力,而是要讓它成爲你的'動力

父母不會站在原地等你。

因爲時鐘的滴答聲而睡不着,這是一個缺乏安定感的自己。在不知不覺中睡着,而不在乎時鐘的聲音,就等於與它合二爲一,變爲一體了。

當我們爲奢侈的生活而疲於奔波的時候,幸福的生活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

唯有內外都柔軟,沒有預設立場的人,才能一心一境,情景交融,達到一體心的境界。

兩手空空的時候,我們因爲不怕失去,無畏的進取着,而一旦我們獲得了某些果子,就變得怕失去,於是在享受安逸中變得慵懶,並漸漸失去創新的勇氣。以至於,當安逸漸漸成爲雞肋,我們就會陷入食之無味,棄之難捨的尷尬境地。生活的意義不應該是對安逸的享受,而應該是,充滿快樂,每一天都能燃燒着生命的激情。

當安逸成爲雞肋,捨棄安逸不只是勇氣,更是一種睿智。

  《讀者》讀後感5

又是一本薄薄地《讀者》看完了,還沉浸在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情感故事或一個個哲理故事當中。不知不覺,《讀者》已經陪伴我十多年了,不記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看《讀者》的,只記得第一次看他就喜歡上了他,在以後的歲月當中他陪伴我度過了一個個開心或失落的夜晚。

我喜歡《讀者》中的每一篇故事,他雖然沒有其他雜誌的那種華麗或雜亂無章,顯得那麼樸實無華,平易近人,讓每個人都能找到書中的自己。教我們成長,教我們做人的道理;教我們在困難中怎樣面對生活;還教我們在人生得意的時候怎樣不驕不傲。是啊!他就是這種能讓人可以找到他們想要找到東西的朋友!

我記得每次的《讀者》中都有一些讓我看了不禁流淚的文章,包括了親情,友情,愛情,都能夠在中間找到共鳴,讓我看後久久不能釋懷!那些寓意深刻的哲理故事每次看後都有一種偶然頓悟的感覺,讓我變的成熟!

我相信在以後的日子它會一直陪我走下去的,在我有生之年都不會捨棄。

  《讀者》讀後感6

在《讀者》中,我看到了《爸爸,請陪我走一走》這篇文章。這篇文章講述的是:一位女兒要求爸爸陪她走一走,後來對爸爸說了這麼一句話:“我想和你走一走,是因爲我想爲我的生活感謝你。”孩子說的話令父親深深地感動。當我看完這個故事的時候,也被這人世間最美好的情感——親情所震撼!

就這樣,在無數個與讀者相識的日子裏,每一瞬間,那真、善、美,在我的心底裏昇華成了一輪明月,一盞明燈。在與《讀者》交往久了的過程中,我發現:是它讓我體會到“送人玫瑰,手留餘香”的精神力量;當我遇事心灰意冷的時候,它就像一位知心朋友,爲我解開心愁,鼓勵我:“上帝關上了一扇門,同時也會打開一扇窗。”戲劇化的編制考試印證了這一點,以爲考錯了,沒希望了,沒想到,原來另一扇窗已爲我打開,打開《讀者》,這裏有的是一片淨土、陽光和乾淨的空氣,是我舒展心境時的去處。

願所有的人,加入到閱讀《讀者》這一行列中來,願所有的人人生如詩,優雅、美好!

  《讀者》讀後感7

今天是陰天,沒有陽光,冷颼颼的。我總是有這種感覺,碰到這樣的天氣,心情不是很愉快,啥事也不想做。想起昨晚臨睡覺時看的《讀者》(20xx—4)期上的一篇短文天氣不好,沒法工作。文章中寫到:灰濛濛的天,簡直讓我什麼都沒有心思。人們的這種感覺是有科學根據的。原來,不只是我有這種感覺哦。

最近。加拿大亞伯達大學沃斯教授通過研究發現,很多天氣因素,比如陽光、氣溫、氣壓、溫度,都會直接影響人們的情緒和工作狀態。剛問你句沃斯的研究,太陽出來暖洋洋有充足的科學依據。當陽光照射皮膚時,人體產生的維生素D,會促使大腦分泌一種名叫血清素的激素,從而讓人們愉悅、放鬆。不過,如果太陽照射使溫度過高,人們又會焦慮不安、疑神疑鬼。的那個氣壓太低、溫度太高時,人們會難以集中精神,而且容易憂傷壓抑、昏昏欲睡,甚至連自信心都會變得非常低落。有的人,會因爲天氣的變化而變得易怒、易緊張、嗜睡、精神難以集中。

看了上述原由,我瞭解了自己的情緒變化的根源,也能理解爲什麼有時候什麼是都不想做,精神難以集中了。我覺得可以自己自給自己調適情緒,我也是這樣做的,讓自己保持天天快樂的心情。

第一,不想做的時候,就休息,什麼也別做;

第二,打開電視,看看自己喜歡的節目;

第三,打開電腦音樂播放器,聽聽自己喜歡的音樂,甚至可以跟着音樂轉上幾圈,活動一下身體;

第四,打開身邊的《讀者》,看看散文,讀一讀短小的故事,欣賞插頁上的漫畫,笑一笑;

第五,乘公交車到商場逛一逛,人多的地方熱鬧,不買東西,看看商品,飽飽眼福也行。

試一試,我可就是這麼調適的。

  《讀者》讀後感8

陳涉的例子真的是那個叫經典,我覺得用來說明本文的主題也是再恰當不過了。我尤其喜歡作者對陳涉斬殺老夥計的看法,可以警告打發老夥計走人,不必痛下殺手。

如果換做我。首先,我不會輕易給別人承諾,因爲我說不定真的能有發達一天。就算我給別人承諾也要在承諾里有嚴格的限制條件,醜話說在前頭,免得到時候難做。如果我發達了,有老夥計來找我,我要吸取陳涉的教訓,給他講陳涉的故事,預防老夥計不懂遊戲規則的情況。要是老夥計還是出格了,我會果斷的打發他走人,而不會去報復他。

袁世凱的例子應該算很典型,讀後感《讀者讀後感》。富貴之後仍不高看自己慢待舊識的人真的不多,富貴之後有一點傲慢也是人之常情,只是傲慢會讓舊識感覺不舒服。

所以我要吸取袁世凱的經驗教訓。發達之後,對待之前的親人、朋友、領導、師長要要像沒有發達之前恭敬,不能慢待這些親人、朋友、領導、師長。首先是稱呼要依舊尊重恭敬,然後是對他們要堅持有耐心。

對於那些可能到處炫耀與發達後的我有過交情的個別人,我也要理解,炫耀和虛榮心也是人之常情。

  《讀者》讀後感9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是《讀者》上的。故事雖不長,但給我的感悟倒也不淺。故事很簡單,講的就是一個窮人家的孩子——馬利拉。他向圖書館借了一本書,可一個月了還沒還。於是,按照慣例,他必須退還那本書,並且圖書館將退還押金。接過80里拉的押金後,馬利拉長吁一口氣,但接過錢後,良心開始不安了。其實,這本書的押金只值30里拉,可由於家裏實在是太窮了,他便動起了小腦筋,偷偷地把3改成了8。

這樣他就可以從中賺取到50里拉,這對他來說,是個不小的數字。幾天後,他覺得有些“不安”,便帶着錢,打算去和館長講清楚。正準備開口,館長就笑了笑說,孩子你還小,要好好學習。聽完這些話,馬利拉的心結也打開了。他沒再說什麼,只是像館長笑了笑。許多年過去了,馬利拉的事業很成功。便打算回到母校看望,可當他到故鄉的時候,館長卻已經去世了。他帶着一絲失望和愧疚離開了母校。

是的啊、當年,館長是那麼的包容他,鼓勵他,促使他成爲一個人才,他的“賬單”還沒還呢,馬利拉怎麼能不愧疚?仔細地想想,這種包容,是真的很重要的。現在,人們經常會有事故。坐在餐桌上聽客廳裏電視上的新聞,總會有爭吵聲,兩個女的大喊大叫、路邊兩個人爲了一輛自行車而吵得你死我活,最後打的鼻青臉腫。這個其實都是不包容而導致的。我們沒有學着去寬容,太小氣,而從不爲別人着想。人人都希望和諧的世界,沒有爭吵,只有幸福。但這也是需要我們創造的,就從這些小事做起吧!就從學會包容着別人做起吧!

  《讀者》讀後感10

《讀者》就象一朵花,悄悄地開放,不需要別人去觀賞或者讚美;《讀者》又或者小巷裏的女人,幽雅地立在那裏,安靜地做着自己的事情。總之,沒有《讀者》的日子,我不想她,她也不想我,就象兩條平行的流水線。

有一天,不經意間,又碰到了《讀者》,娓娓讀來,或清新淡雅、或奔放熱烈;或陽春白雪、或下里巴人。《讀者》包羅萬象,既有大家、專家之雅,也有小民、百姓之俗;既有科學經典,也有小品隨筆。總之,《讀者》是一本真正的打破了精英與草根,打破了雅俗的界限的雜誌。後來,我每個月都會按時買回最新的《讀者》,彌補自己因爲上網過多,落下的閱讀功課。最近的《讀者》對我的思考有很大的啓發,譬如對於中國大學教育擴招的思考,譬如對於全球氣候變暖的兇手追究,譬如看待生活垃圾的角度等等,《讀者》是一本比較適合這個時代的人們補充知識與精神財富的雜誌。

《讀者》雜誌與互聯網也有莫大的關聯。首先,《讀者》採用的讀者推薦機制,很類似於今天互聯網的dig機制,從這一點來說,《讀者》的讀者不僅僅是信息的消費者,也是信息的搜尋者,不僅僅是消費,也有勞動付出。其次,《讀者》是一本符合博客精神的雜誌,真正地做到了共享的理念,《讀者》分享的是知識,是情感、是希望。再者,今天Chinabbs、Qihoo、Bolaa等聚合型網站之所以流行,與《讀者》有着異曲同工之處,就是對廣袤無垠的知識或者信息中,爲網民或者讀者尋找到最能滿足讀者需要的信息。

很喜歡《讀者》,沒有太多的理由,就是喜歡。

  《讀者》讀後感11

近幾天,我無意中在《讀者》這本書上發現一篇令我感興趣的文章,而我越讀越有勁,深深地被吸引住,才發現這篇文章的魅力如此大,使拿起放不下,放下又拿起,十分喜歡讀。

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一個賊和夫妻倆在停電時所發生的事,在皇后區位於美國紐約市東部,那裏環境惡劣,居民生活貧困,犯罪率高,堪稱城市中的地獄。可是,那裏的人們在一場驚心動魄的停電事故中演繹了一曲催人淚下的愛的頌歌,因爲丈夫的自私心不聽妻子勸告,導致商店來了一個賊,而那個賊中了丈夫的陷阱,在這過程中他們夫妻中的問題也在一夜間解決了,這都是家庭婚姻所引起的原因,最終得知那個賊就是好人湯姆。

對於她的丈夫我感到人不應當自私自利,應當胸懷寬廣,在別人有困難時獻出自我的愛心誠心幫忙別人,他的妻子我感到很佩服,她應對仇恨是另有方式,她用寬容和忍耐的心對待一個背叛她的男人,用慈悲的心來對待這樣一個盜賊,就像這半根蠟燭,燃燒了自我,卻照亮了別人黑暗的世界。這個盜賊我也感到很佩服,他自我冒着危險,不怕自我的名譽背上盜賊的罪名去幫他們夫妻解決之間所存在的問題。

讀完這篇催人淚下的文章我懂得了許多道理和啓示,無論別人存在於什麼問題,我們都有一個寬容,忍耐和慈悲的心。這是一本好書,大家有時間也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