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孤獨六講讀後感範文(通用3篇)

孤獨六講讀後感範文(通用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7W 次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孤獨六講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孤獨六講讀後感範文(通用3篇)

  孤獨六講讀後感1

孤獨是一種宿命。孤獨,無處不在。也許是上帝懲罰人類的一種方式。當我們擁有智慧的時候,孤獨就不可避免。每個人都感受過孤獨感,然而每個人面對孤獨感的感受都不一樣。大部分人都是逃避,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才會去面對。當人們面對孤獨的時候,會感到不自在,會害怕這樣的感受再次到來。也許這是因爲人類天生就是一種羣居動物,這種天性到了21世紀科技文明高度發達的時代,也無法從我們身上消失——當一個羣居性的動物獨處的時候,是彷徨失措的,更甚至於會心哀致死,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習慣於羣居的動物們上面看到。

我們會在什麼時候感受到孤獨?我覺得,正是我們處於羣體的時候,才能感到深刻的孤獨;正是我們和親密的人相處的時候,才能感到深刻的孤獨。不知道大家有沒試過,當你和你的朋友們說話,但是你的朋友們並不能理解你所表達的意思,所以當你慷慨激昂的時候換來的卻是一片沉靜的時候,你是不是會感到一種深刻的孤獨感?"即使是身邊親密的人,也是無法完全瞭解我的。"

《孤獨六講》裏面,對寂寞以及孤獨這兩種不同的感受,做出了明確的解析以及對比。孤獨不等於寂寞,寂寞不等於孤獨。寂寞與孤獨的表現形式雖然都一樣——一種離羣的感覺,然而無論從心理感受,還是從人對離羣的反應來看,都截然不同。寂寞,等於向外尋求迴應而不能,就覺得這個世界再沒能迴應。孤獨,等於不向外尋求迴應而反觀自身,向內尋求迴應而圓滿。

如果是一個寂寞的人,他怎麼可能覺得快樂?他總是覺得沒人理解自己,沒人看到自己,沒人關心自己,自己因沒有關注似乎不曾存在,因而內心悲涼。他們悲涼的原因是因爲,他忘了當這個世界沒有別的人的時候,至少還有一個自己存在。如果人人都肯面對自己的孤獨感,而不是選擇逃避,也許這個世界很多問題就不會發生,至少很多人的心理問題就不會出現。也許就是因爲我們習慣在羣體裏面的生活,我們習慣了身邊有人的存在,即使他與你根本上是絕緣的,但是隻要有一個人在,都會令自己的感覺好受些;因此,我們還未能習慣面對自己。

孤獨,其實是一種境界,是一個能讓我們好好面對自己的機會。我們內心真實的想法,我們在思考中所進行的活動,我們對某件事或是某種時刻的感受,我們是否仔細的琢磨過原因呢?我們對很多事情,都有不同的感受,有的很深刻很強烈,但是如果要讓我們說出原因的時候,我們大概都很難說出來,而需要去思考、探究了之後才能說得出來。其實我們都缺乏對自己的瞭解,我們以爲知道自己的好惡就算是瞭解自己了,但是僅僅是知道自己的好惡是不夠的,我們還要知道我們的好惡的來源。爲什麼我會這麼想?爲什麼我會這樣?當我們能解答這兩個問題的時候,我們才能稱得上了解自我,而只有在瞭解自我之後,才能知道自我當中存在什麼問題,自我纔有可能得到發展。

其實,蔣勳這本書所寫的,要比我所感受的更加深刻。無論是情慾、語言、革命、思維、倫理還是暴力上的孤獨,都是一種孤獨,但是這麼多的孤獨存在着,也因而造成了社會上的大大小小的問題。儒家雖然說到慎獨,然而卻沒有教會人面對自我的方法。記得之前去逝了的臺灣聖嚴法師說過的,"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我們應當謹記。

  孤獨六講讀後感2

讀完《孤獨六講》,恰是一人,窗外,正“沙沙”地下着小雨,不時,一隻鳥飛過。

“孤獨的同義詞是出走”,作者一句簡簡單單的話,卻點明瞭孤獨的根本。我們曾以爲,孤獨就是獨身一人,就是那沒有邊際的黑暗與寂寥,真正的孤獨要學會背棄,就像嵇康“手揮五絃,目送歸鴻”的從容,魏武“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瀟灑吧。一個人的身體可能在人山人海中縱情歡笑,可他的內心卻可能毫無波瀾。身體上的孤獨只能叫做是空虛,而精神上的出走纔是真正的孤獨。相比之下,我們不禁想到現在太多的人,一回到家,開電視,打電話,玩手機,從來沒有孤身一人靜靜思考的時候。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是的,過度的歡愉反而讓人喪失精神上的靈動,沒了面對孤獨的勇氣。我們應當面對孤獨,天地間的所有必定孤獨,人生於天地,亦歸於天地,我們的孤獨沒人分享,也必須品嚐——這是我們生命的必修課。

作者將孤獨分爲六類:情慾孤獨、語言孤獨、革命孤獨、暴力孤獨、思維孤獨、倫理孤獨。而這些,我們又何嘗沒有或多或少地遇見呢?

  一:情慾孤獨

書中說,情慾孤獨是“殘酷青春裏野獸般奔突”,太多的人讚美青春的意氣風發,但我們卻忽略了源於身體的活力與一種莫名的渴望,至於目的,沒人知道。面對的辦法?作者說:“生命裏第一個愛戀的對象應該是自己,寫詩給自己,與自己對話,在一個空間安靜下來,聆聽自己的心跳與呼吸。”

我曾試着做這件事,心裏便莫名的十分平靜,彷彿清泉流經山谷,蜂蝶飛過花叢。我們需要用面對自己的孤獨方式,來清理身體的無限疲憊與無限活力。蘇東坡說:“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至於自省的途徑,是“倚杖聽江聲”。當我們獨自面對自然,或是面對自己,我們纔是真正的孤獨,亦是在真正地迴歸自然,至於現在的都市,我們只看到了處處紅塵,處處喧囂。我們迷茫地在城市中徘徊,彷彿無家的遊子。至於只屬於青春的情慾孤獨,沒了,只有無盡的狂歡。

  二:語言孤獨

“衆聲喧譁卻無人肯聽”的就是語言孤獨。

作者認爲,語言往往是誤會的開始。或許吧,語言需要帶有一些曖昧,一些未知,才能擁有真正的美——美,有時正如“霧裏看花”,霧散盡了,反而顯出悲哀的落花。

我一直都很不喜歡赴宴,我曾覺得在那麼多的人,我都認識,都說中文,可我就莫名地感到陌生,彷彿我與他們是兩個完全不能相容的羣體。或許,這也是一種語言孤獨吧!共同的語言固然清晰,固然準確,可這種準確又有多少最實在的意義?無非是讓人與人之間更好地互相瞭解罷了,某些時候,語言,我們大可以將其看作成一種音韻,這不是顛覆,而是根本。

我還想起“佛陀拈花,迦葉微笑”,整個過程中沒有一點一點語言,卻依舊充滿韻味,或許,有些時候,語言並不是最重要的東西吧。語言並不是應酬的工具,語言是用來表達思想,可太多的人,似乎已經忘記了這件事,語言,已經沒有生機,變得麻木了。

  三:革命孤獨

所謂革命,其實也是一種青春的儀式,只不過是始於躊躇滿志而終究落寞虛無罷了。而我們,似乎也不太能夠分清革命和政治的根本區別吧。

在大多數人眼中,革命是血腥的,政治是心機的,其實不然。縱觀天下,敢革命者多少年,項羽青年起兵,孫權年少東吳。革命是一種理想,“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所說的,便是這種開拓者般的視野。

至於革命者,都會是詩人,他們的詩歌,都是用血與汗寫就,擁有着貼近大地的悲涼之氣吧。可惜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革命者功成身就,其實也就不可避免地成爲了政治家,走向了人情世故,革命也就名存實亡,違背初衷。於是,我看到了屈原與荊軻的背影,在夕陽的輝映下,顯得那樣孤獨,也看到了革命之於青春的孤獨所在。這不爲別的,這是罪孽與福祉,這是所謂的成長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四:暴力孤獨

暴力孤獨是潛藏於人性內在本質的,可相比之下就沒有太多人可以理解。在現在的社會,暴力其實並不被別人所認可。但我們思考:在一個戰爭年代,暴力其實就潛藏於所謂的英雄奮勇殺敵的行爲中而受人褒獎。可當戰爭過後,一些英雄所引以爲傲的暴力應該何去何從?

暴力註定孤獨,孤獨並不在於暴力的存在——任何人的任何行爲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暴力的影子,暴力的孤獨,在於實實在在地存在着卻被擁有者所否認。暴力孤獨,其實是很廣泛的,它悄悄躲在人們內心的深處,等待着一個機會來將它喚醒。可惜啊,人們並非忘記了它的存在,而是不住地打擊與鎮壓。

我想起《紅樓夢》中薛寶釵的冷香丸,那不也是爲了壓制她的青春慾望嗎?人性裏總會有一些最原始的東西,只是人們並不會認可罷了。這或許是爲了支撐那看似堅固的文明吧,可人性,是無法徹底熄滅的,因爲這與殺死我們自己沒有區別。

  五:思維孤獨

思維的不可描述,其實也就註定了思維孤獨的“不可思,不可議”。

我常有無人瞭解的惆悵之感,有時或許是自負,但更多時候其實就已經是一種思維孤獨了。真正學會思考的人的心永遠歸於自然,只是他的身體依舊在社會中苟活罷了,可這具身體又何嘗沒有過惆悵?城市有着如此之多的繁華與科技,可是否都是我們真正需要的東西?

凡人逛過集市,會說:“沒想到,這世界還有那麼多等着我去擁有的東西。”蘇格拉底卻會說:“沒想到,這世界還有那麼多我不需要的東西。”有時,我們真的應該學會讓生活返璞歸真,太過紛雜的裝扮與物品讓人繁忙,亦讓人越來越捨不得,可又有何捨不得的呢?在生死麪前,青春歲月、歡愛溫暖,本來,都不得不捨得。而我們的思維孤獨,便是在舍不捨,得不得之間徘徊着的吧。這不是愚蠢,也不是庸俗,這是一種迷茫。

  六:倫理孤獨

可對一個人來說,最大的束縛並非上述五種,而是倫理孤獨,因爲它在“以愛的名義捆縛和被捆縛”。愛是最美好的情感,但也是最牢固的鎖鏈。

現在的人,好多都會說兩代人之間的'隔閡,可這種所謂的隔閡,實際上就已經演變成了倫理孤獨。青年所謂的叛逆,實際上就是對這種倫理孤獨的反抗以及對知音的尋覓吧。

至於一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家庭、父母、倫理,就成爲了個人孤獨的最大敵人,可倫理孤獨本身也就成爲了感覺最爲強烈的一種孤獨——你可曾在一個家庭中中感受到孤獨?你有沒有在親人面前而無法暢所欲言的感受?這些都會是倫理孤獨,可我也確切地感受過這些感覺。不要以爲倫理孤獨虛無縹緲,它就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每一處之中。

我想到了秋瑾,不僅是一位革命家,更是堅決地去反抗倫理孤獨,只可惜那是一個悲劇的結尾吧。

  七:思索孤獨

那麼,六種孤獨究竟又帶給我們怎樣的思考?或者說,當我們身在其中的時候,我們是否應該思考出走?當我們處於這種若即若離的狀態時,我們又應該“云何降伏其心”?其實一切,也都在於我們自己的心。孤獨所有人都必須面對,只是有些人過於膽怯罷了。

當我們面對孤獨時,就應該從容,孤獨興許是一種破碎,但我們卻從中看出生命應有的形狀。當我們選擇孤獨時,我們的心就已經擁有了莊子所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氣概了吧。

至於天地,本來就是孤獨與美的世界,我們又怎會彷徨?可能吧,孤獨是一個圓圈,美與天地,是起點,也可以是終點。至於天地,也可以是圓滿。

  孤獨六講讀後感3

最近剛看完蔣勳的《孤獨六講》 整篇文章講述着關於青春裏的情慾孤獨,無人能懂的語言孤獨,壯志滿懷的革命的孤獨,人性裏隱藏的暴力孤獨,不可思議的思維孤獨,以及被愛束縛的倫理孤獨。

每個人都會有孤獨感,有些人的孤獨感比較強烈,有些人則會壓抑孤獨感,而壓抑的孤獨感,一旦爆發,後果不堪設想。我們都以爲孤獨很可怕,其實不然,正視孤獨,尊重孤獨,與孤獨友好相處,我們纔不會有更深的孤獨感。

喧囂的塵世,人與人之間的電子溝通越來越多,微博,微信,qq等等,但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卻越來越少,很少有人會與自己相處。葉子說,狂歡是一羣人的孤獨,我想是吧,因爲害怕一個人的孤獨,所以佯裝狂歡驅逐那種孤獨感。

有位作家說,讀小說不要看作者寫什麼,要看他沒寫什麼,這本書裏作者寫了六種不同的孤獨,可是卻沒有明確的說出怎麼解決這種孤獨,我們知道孤獨無法避免,也不能壓抑,但是怎樣讓孤獨變成不對我們有害纔是最爲關鍵的。作者的意圖在於要讓我們學會正視孤獨,享受孤獨,尊重孤獨,但是既然孤獨的

談到暴力孤獨,暴力可以分爲合法暴力,和非法暴力,古代對於那些犯了錯誤的人們,施以極刑,是合法暴力,而盜賊傷害了無辜者,則被視爲不合法的暴力。暴力不僅僅是身體上的傷害,言語上的冷落,或者以愛之名的束縛何嘗不是一種暴力和倫理孤獨的結合呢?

我想,暴力的合法與否在於統治者的階層,符合他們統治的就是合法的,反對他們的就是不合法的。或者說暴力是否合法和人們既有的道德觀念也有關係,以現在人們接受不了的暴力形式出現的就是非法的,不被人接受的。

有些殘忍的,合法的暴力也許是爲了給那些不合法的暴力分子以警示,只是手段過於殘酷,如果非法的暴力得不到懲戒,這個世界將會怎樣,殘酷的刑法固然可恨,而這只是用來警示人們的一種手段。

巴黎恐怖襲擊事件就是暴力孤獨,而法國政府派遣戰機轟炸IS的大本營,則是一種合法的暴力孤獨,而人們內心裏對於這種暴力是認可的,不能讓非法暴力猖獗,也不能讓合法暴力過於殘忍,在這中間就是我們該思考的地方。

這本書中有很多衝擊我原本價值觀的地方,以前我也懂得以不同的視角去看待事物,但是其中的思辨很重要,有時候結論並不重要,重要的思辨的那個過程。在我們的社會中,無論是什麼都會有一個主流的東西在引導着我們,值得我們思考的卻是這其中零星的反對的聲音,不管這聲音現在看起來多麼可笑,或者荒謬,不被人理解,但是一個社會裏如果只有一種聲音,那樣的社會無疑是可怕的。

無論以後聽到別人說什麼,媒體報道什麼,我們要學會思考,學會分辨這其中沒有被報道出來的東西,只有這樣,我們的腦子裏纔不會被別人既有的觀點佔據。學會思辨,是我得到的最大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