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中學生讀《麥田裏的守望者》有感範文彙總

中學生讀《麥田裏的守望者》有感範文彙總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7W 次

導語:《麥田裏的守望者》原作名《The Catcher in the Rye》是美國作家傑羅姆·大衛·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塞林格將故事的起止侷限於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考爾菲德從離開學校到紐約遊蕩的三天時間內,並借鑑了意識流天馬行空的寫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個十幾歲少年的內心世界。

中學生讀《麥田裏的守望者》有感範文彙總

  【讀後感1】:

讀完《麥田裏的守望者》我的感觸很深。

主人公霍爾頓在被學校開除,於室友打架,獨自在外流浪等多方的因素下萌生了一個當麥田的守望者的想法。或許所有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都想遠離這個假模假式的世界,守在一塊麥田裏,守護着那些玩耍中的尚還純真無邪的孩子。或許,霍爾頓所說的“懸崖”就是大人的世界。霍爾頓不願純潔的孩子墮落成所謂的“大人”。 而讓我們想遠離大人的,是大人們的假模假式,是大人們掛在嘴邊的客套話。童年期的我們太小,成年期的我們以“腐爛”,只有現在的我們最清醒。我們能看清這個世界的骯髒,我們不願染上那些污穢。我們只想找一塊淨土,一塊沒有陋習,沒有大人,只有純真的孩子的淨土。 可也許這淨土並不存在,大人們以污染了整個世界。於是,我們只得開始反抗,努力保持自己心靈的淨土。當大人們要我們對醜的事物說恭維話時,我們說出事實;當大人要我們學習他的假模假式,並將其稱爲“禮貌”時,我們仍直言不諱。於是大人們說我們叛逆,於是便多了許許多多“別人家的孩子”。 他們威逼利誘,直到我們妥協,任他們將我們改造成一個個“家人”,還美名其曰:“爲你好!”。 我們好像不可能戰勝大人,改變在他們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地虛僞。而且,我們似乎也無法堅持到底,工作上不會拍幾句馬屁,就沒法討老闆歡心;交際上,不會幾句客套話,註定要被排擠……總之,不虛假就沒法在社會上混! 大人們正是靠着這些理由,“名正言順”地在我們剛學會說話的時候,就要我們對所有人,哪怕是討厭的人也要笑臉相迎,用最甜的聲音打招呼,還得稱之爲叔叔或阿姨。還要求我們在客人來的時候一動不動地坐着,這樣父母就會聽到客人的恭維話:“你家孩子好乖哦!一定是你們教育的好!”父母這是就會忍住滿心的竊喜,佯裝滿不在乎的來一句:“哪裏哪裏,一般般啦!”然後與客人“呵呵”的客套半天。哎,人性虛僞哦! 這奉承話估計是針對人們愛慕虛榮的特點而產生的。不論在什麼場合,說給什麼人聽,被誇的人都會紅光滿面,笑的朵花似得。也不想想別人說的是真是假,心裏又打着什麼主意。一誇就忘形,人的致命弱點! 在我看來,人似乎在某些方面還不如狗。狗愛憎分明,喜歡,它就會衝你搖尾;厭惡,它就會衝你吼叫。而人呢,總是口是心非。哪怕厭惡,也要爲了利益去討好。那滿臉堆笑的模樣實在讓人作嘔! 放棄那些假模假式吧,大人們!對於這個世界,孩子們看的比你們清楚多。去做孩子吧,做純潔的孩子。孩子的世界裏沒有勾心鬥角,沒有爲利益而不顧一切。你們不必討好誰,孩子不需要那些恭維;你們不必拘束言行,生怕得罪人,孩子是世界上最寬容的的人。 讓孩子淨化你們的心靈,洗去世間的骯髒。讓孩子擦亮你們的眼,去看這世間尚存的美麗。 一起去做孩子吧,做充滿童真的孩子,還世界一片淨土!

  【讀後感2】:

《麥田裏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這本小說,其實在我高中的時候,我就已經讀過。這是,如今再讀,別有一番味道。

這一次重讀這部小說,我不是從第一頁開始,逐頁逐頁,逐章逐章地閱讀,而是根據以前的感覺,找尋回書中的經典章目,經典情節再讀,這種閱讀的方法,雖然不能更好地重新把握小說的故事情節,但是卻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去品味那先經典的一幕。

“塞林格將故事的起止侷限於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考爾菲德從離開學校到曼哈頓遊蕩的三天時間內,並借鑑了意識流天馬行空的寫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個十幾歲少年的內心世界。”這是百度百科上對於《麥田裏的守望者》的一個簡單概括。之前閱讀這部小說的時候,我覺得,霍爾頓16歲的這三天,與我16歲的某三天,似乎沒有任何交集,但是如今重品書中的經典,我發現,他的這三天,其實卻是有獨特的感覺。

作者從一箇中學生的角度,用中學生的口吻和措辭來敘述,運用了第一人稱——我,既真實可信,除此之外小說使用了大量的俗語和粗話,直接體現了小說的反傳統的特點。霍爾頓是一個充滿理想的人,他想作一個“麥田守望者”,看護那些天真無邪的兒童;他想離家出走,遠離塵囂,過田園般的純樸生活。但是,現實生活中,他的理想卻被一一擊破。他抱着美好的幻想去學校找妹妹菲苾,眼睛看到的卻是牆壁上書寫的粗穢詞語。當他覺得一切都將如他所願,向妹妹話別之後就可以踏上離家的旅程之時,妹妹菲苾卻執意要求要隨他同去。霍爾頓心頭一陣驚恐,隨即改變了主意,和妹妹回家。他的幻想是自己遠離家庭和這個“惡濁”的社會,標誌着自己成熟長大,而妹妹這樣“天真無邪”的兒童在舒適的家居生活中各得其所。然而妹妹執意隨他同去,在他描繪的美妙圖畫上塗了極不和諧的一筆。

但是,其實我們也從小說的很多地方中,體現出了霍爾頓對妹妹,對那些天真無邪的兒童的愛護和保護之心,這是蘊藏在霍爾頓內心深處的感情。從表面上看,霍爾頓不求上進,抽菸、喝酒、亂談戀愛甚至找妓女,簡直是個糟糕透了的“壞孩子”,如果光看這些外表上的不良傾向,當然無法真正理解像霍爾頓這樣的孩子,而我們多少成年人卻往往用簡單、粗暴、主觀的方法去他們,從而造成或加深兩代人的隔閡。而當今社會上,在我們的生活中,這些忽視青少年兒童的內心的現象隨處可見。

對於“假期興趣班”這個話題,我們都不會陌生。家長就主觀地認爲“自己的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從而爲自己的孩子報讀各種各樣的假期興趣班,完全扼殺了孩子自己本身的週末、假期時間。他們這種不顧孩子內心世界的做法,只會加深孩子內心世界的不滿,造成他們內心世界的扭曲,甚至壓抑他們的情緒。當某天這個炸彈被點燃的時候,傷害的不僅僅是孩子,還是一個家庭。

《麥田裏的守望者》守望的是孩子,是天真無邪的孩子,同時守望的也是孩子的天真無邪。

  【讀後感3】:

很早就聽說過塞格林的《麥田裏的守望者》這本書,很好奇它講的是什麼,而那守望者又是誰。最近有幸在圖書館發現了這本書便把它借來讀了。

《麥田裏的守望者》這本書中的主人公是霍爾頓,他是一個四門功課都不及格而被學校開除的15歲少年。他倒扣鴨舌帽,穿大號風衣,抽菸、醺酒,滿嘴“他媽的、混帳”。因被開除而又不感回家而開始了他維時幾日的流浪生活。他厭惡這個世界,他認爲大人叫他讀書就是爲了以後能買輛“混帳凱迪拉克”,他討厭這個金錢至上的社會,自己卻揮霍無度,說自己“不是把錢花了就是扔了,是個十足的敗家子。討厭別人談論酒和女人,自己卻醺酒、戀美色,並且在流浪的幾天裏糊里糊塗地找來了妓女。自己想的和做的無法統一使他痛苦萬分。他所唯一敬愛的老師也竟是個同性戀。就在這重重矛盾中,他無法自拔,最終躺在了精神病院中。

《麥田裏的守望者》通過第一人稱以一個青少年的.說話口吻,生動而細緻地描繪了一箇中產階級子弟的苦悶,彷徨的精神世界,從主人公這一個側面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追求物質生活精神生活荒蕪的社會風氣,道出了資本主義的實質。

美國的五十年代是一個相當混亂的時期,二戰的陰雲尚未散去,冷戰硝煙又起。一方面科技發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們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無力改變的社會大背景下,過着混混噩噩的生活。於是,“垮掉的一代”出現了,霍爾頓就是其中的一員。

主人公霍兒頓是我讀過的文學作品中爲數不多的反面形象之一。他的性格深受資本主義社會的耳濡目染,既有醜惡的一面,也有反抗現實,追求自己的理想的純潔的一面。 “有那麼一羣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裏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望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裏的守望者。"

表面上霍爾頓是個玩世不恭的壞孩子,但實際上他卻有顆純淨善良的心。他愛自己的妹妹,見她的那晚,霍爾頓說出了:“我只想當一個麥田裏的守望者!”霍爾頓說,他想像着在一大片麥田裏,幾千幾萬個小孩子在遊戲,周圍除了他沒有一個大人。他就站在麥田邊上的懸崖旁守望着,看哪個孩子朝懸崖奔過來就捉住他,不讓他掉下懸崖。”這是他的一個美好幻想,也是他美好心靈的見證,他希望那些快樂的孩子不要跌入懸崖,而是永遠快樂的奔跑,而那麥田似乎象徵着物質世界,他希望生活在充滿物質主義精神世界的孩子不要迷失自我,走向懸崖。相對於他那兩個糊塗的室友,霍爾頓更清楚的認識到了自己所處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而他厭惡這一切,因爲厭惡,處於青春期的他就越發的那樣做,似乎是一種反抗。

很多時候,我們將自己的不滿與叛逆小心地匿藏於心中,爲了迎合社會,我們學會了僞裝,欺騙。爲了追名逐利,我們麻痹了自己的心,那些真實的想法漸漸被封存於心底,或許是一種自我保護,畢竟將自己完全袒露於這個陌生的世界中是不安全的。“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爲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爲某種事業卑賤地活着。”一位老師如是教導主人公。這就是理智與成熟嗎,我不敢苟同,可能是我還未涉世,單至少現在,我仍希望自己有一顆火熱的心去面對世界。誰的願望會是去當一個麥田守望者呢?或許因爲霍爾頓身爲富家子弟才使他表達出了自己最真實的願望。然而現實總是現實,霍爾頓最終回到了現實世界中,表面上是因爲妹妹的挽留,但事實上霍爾頓也無法離開自己所處之地,或許他自己也明白。流浪的結束也預示着青春期的他銳變的結束。“人只是在不斷地出逃和回家中艱難地長大,真實的生活就是在這過程中出現了意義。”正在成長中的我們是否也體會到了呢?

我們生活的這個國度,這個時代正處於巨大的變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異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這與50年代的美國確實有些相象。社會不斷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很多人開始迷茫、消沉。他們逐漸遺忘自己的理想,沒有了最初的熱情,開始嚮往平庸。。。

我們是生活在新時代的人,自然已經習慣了困惑和煩惱。但是我們應該集中精神看準我們的前方的路,我們應該是一羣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假如霍爾頓沒有他純潔的理想,那他就會墮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讓他活下來。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燈,它帶着人走向未來,走向光明。縱然生活有時也會讓我們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過是暫時的,不久都會過去,我們現在最需要的,就是堅持自己的理想,不斷努力!

是的,有理想就有希望,有希望就產生了動力,明天會更美好!

  【內容介紹】:

該書的主人公霍爾頓是個中學生,出生於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他雖只有16歲,但比常人高一頭,整日穿着風衣,戴着獵帽,遊遊蕩蕩,不願讀書。他對學校裏的一切——老師、同學、功課、球賽等等,全都膩煩透了,曾是學校擊劍隊隊長,3次被學校開除。又一個學期結束了,他又因5門功課中4門不及格被校方開除。他絲毫不感到難受。在和同房間的同學打了一架後,他深夜離開學校,回到紐約城,但他不敢貿然回家。當天深夜住進了一家小旅館。他在旅館裏看到的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有穿戴女裝的男人,有相互噴水、噴酒的男女,他們尋歡作樂,忸怩作態,使霍爾頓感到噁心和驚訝。他無聊之極,便去夜總會廝混了一陣。回旅館時,心裏仍覺得十分煩悶,糊里糊塗答應電梯工毛里斯,讓他叫來了一個妓女(十五塊錢到第二天,五塊錢一次)。 他一看到妓女又緊張害怕,給了妓女五塊錢打發她走了,可妓女要十塊錢。後來妓女找毛里斯來找事,毛里斯把霍爾頓打了一頓,拿走了他們要的另外五塊錢。

第二天是星期天,霍爾頓上街遊蕩,遇見兩個修女,捐了10塊錢。後來他和女友薩麗去看了場戲,又去溜冰。看到薩麗那假情假義的樣子,霍爾頓很不痛快,兩人吵了一場,分了手。接着霍爾頓獨自去看了場電影,又到酒吧裏和一個老同學一起喝酒,喝得酩酊大醉。他走進廁所,把頭伸進盥洗盆裏用冷水浸了一陣,才清醒過來。可是走出酒吧後,被冷風一吹,他的頭髮都結了冰。他想到自己也許會因此患肺炎死去,永遠見不着妹妹菲苾了,決定冒險回家和她訣別。

霍爾頓偷偷回到家裏,幸好父母都出去玩了。他叫醒菲苾,向她訴說了自己的苦悶和理想。他對妹妹說,他將來要當一名“麥田裏的守望者”:“有那麼一羣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裏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裏的守望者。”後來父母回來了,霍爾頓嚇得躲進壁櫥。等父母去臥室,他急忙溜出家門,到一個他尊敬的老師家中借宿。可是睡到半夜,他發覺這個老師有可能是個同性戀者,於是只好偷偷逃出來,到車站候車室過夜。

霍爾頓不想再回家,也不想再念書了,決定去西部謀生,裝做一個又聾又啞的人,但他想在臨走前再見妹妹一面,於是託人給她帶去一張便條,約她到博物館的藝術館門邊見面。過了約定時間好一陣,菲苾終於來了,可是拖着一隻裝滿自己衣服的大箱子,她一定要跟哥哥一起去西部。最後,因對妹妹勸說無效,霍爾頓只好放棄西部之行,帶她去動物園和公園玩了一陣。菲苾騎上旋轉木馬,高興起來。這時下起了大雨,霍爾頓淋着雨坐在長椅上,看菲苾一圈圈轉個不停,心裏快樂極了,險些大叫大嚷起來,霍爾頓決定不出走了。

回家後不久,霍爾頓就生了場大病,又被送到一家療養院裏。出院後將被送到哪所學校,是不是想好好用功學習?霍爾頓對這一切一點兒也不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