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關於《未來簡史》的讀後感

關於《未來簡史》的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W 次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爲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讀後感。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未來簡史》的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未來簡史》的讀後感

  關於《未來簡史》的讀後感篇1

《未來簡史》開篇即描述了人類在新千年追求的三個議題:長生不死、幸福快樂和化身成神。正當我在爲人類的美好未來而憧憬時,作者又毫不猶豫地一腳將我踢入地獄——在處理這三個議題時科學家發現生物本身只是算法,我們的意識並不自由而是計算的結果,由此得出的結論是:隨着科技進步,機器會比我們自己做出更好的選擇,而最終絕大部分人會被機器取代,淪爲“無用的階級”,而控制機器的少數人成爲“智神”。甚至未來的機器會取代人類,成爲地球的新主宰——或許有一天某人對人工智能下達一個簡單的“我希望世界和平”的指令後,人工智能計算錯誤(也可能是理性分析後),通過把人類全滅來實現世界和平?

曾經,我覺得人類勝過機器的原因在於我們有自由意志,愛是機器永遠無法擁有的,各類科幻文章、影視作品中也是這麼演繹的。然而,科學家發現我們的各種思想的源泉只是各種激素刺激神經後的化學、物理反應,再洶涌的愛也不過是簡單的激素爆發而已。目前已經有部分藥物可以控制我們的情緒,未來或許你難過時向朋友哭訴,他只會遞給你一顆讓你開心的藥丸。現在各路圍棋大神紛紛倒在AlphaGo腳下,人工智能在曾經人類的專屬領域獲得了勝利,而它甚至可能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戴上“專注頭盔”,普通人就能成爲神射手;谷歌通過分析郵件內容,比英國政府通過實體醫院的數據更快分析出流感疫情的爆發;通過訂製基因,你能得到高情商、高智商、高顏值的完美孩子…目前在多數專業領域,擁有人工智能的機器都超越了人類,靠着人工智能,人類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可因爲人工智能有着種種優勢,勢必會導致越來越多的人無法繼續從事現在的工作,屆時失業的人將何去何從,我會不會也成爲失業者中的一員,那時該怎麼辦?因爲無解,我無比迷茫。

真的就沒有辦法了嗎?隨着越來越精密的算法將人類擠出就業市場,財富和權力會集中在擁有強大算法的極少數精英手中,劉慈欣科幻小說的“終產者”(人類99.99%的財富會集中到一個人手中)將統治世界,其餘人淪爲奴隸或沉浸在虛擬世界中做流浪漢?既然我們絕大多數人將來會成爲“無用的階級”,那奮鬥還有什麼意義?屆時被壓迫到極致的失業人類會奮起反抗,砸爛機器嗎?應該不會,因爲沒人願意迴歸到原始人的狀態。那人類的未來就註定了?

慌亂迷茫了兩週後,我不斷冥想,發現自己的疑慮和擔心未必會實現,畢竟人類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是無窮的,《攻殼機動隊》就指引了一個未來人類的進化方向。手機已成爲我們不可或缺的外接器官,我們也能夠接受金屬義肢、心臟起搏器,爲什麼不能從內到外換個全新的、智能化的自己?但僅剩意識的草薙素子還是原來的草雉素子嗎,畢竟未來可能連意識可能都能被控制啊。即使那還是自己,但那種人類應該不能算是智人了吧,或許該稱爲coordinator?又或許將來人類訪問外星球開始發展外星科技,或者地球環境大改變人類開啓魔法時代,不再研究人工智能,人類將科技樹點歪了又該怎麼辦?或許我見不到新人類誕生的那一天,但不管怎樣,未來即使出現新的人類,他們也是站在舊人類的肩膀上的。如果我成爲新人類,一定會與舊人類和平共處的吧;即使舊人類像尼安德特人一樣成爲歷史,我也是將來新人類考古的對象啊,作爲新人類的祖先,我該給新人類留下什麼樣的遺產呢?原來那些科幻作者、動漫大師都是先知啊!

一下想通不免想過了頭,腦洞開得大了些。想通後我不僅大喜,立即將這兩週的思考成果打成文字,果然文章一氣呵成,而打字的過程既解了我兩週來的壓抑,又使我因洞悉了人類未來的沾沾自喜——我現在也是先知級別的大咖了!然而第一個讀者就皺着眉說:“你在二次元的世界呆了太久了,趕緊回到三次元世界來吧。”“聽不懂,說人話。”“你讀書讀傻了,動漫又看得太多,趕緊好好工作,上班開小差當心被扣工資!”

  關於《未來簡史》的讀後感篇2

花了很長的時間看完了《未來簡史》。剛開始看完書後,似乎完全認同了作者的觀點。即使覺得作者的觀點讓人很不舒服,但也提不出反駁的意見。特別是現實的整個社會都充斥着人工智能的熱潮:世界頂級的物理學家霍金也在不斷的提出,未來機器人會取代人類,人類必須警醒,要想出必要的對策。創造了特斯拉、spaceX可回收火箭、時速達到每小時1000公里高鐵的美國的怪才馬斯克也提出,未來機器人會取代人類,而人類的勝算不超過10%。再加上自主學習的機器人只用三天的自我學習就擊敗了曾經戰勝過人類的國際象棋機器人,人類對機器人的自我學習能力感到了震驚;人類的未來真的只能成爲機器人的奴隸或者被機器人消滅嗎?人類的歷史命運到創造出人工智能後就完成了嗎?人類的使命就是收集信息加工成數據後就結束了嗎?雖然這些結論讓人不舒服,但作者的推論就是這樣,並且似乎證據確鑿,不容置疑!

人類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人類的價值靠什麼體現?人類的祖先一直沒有停止探索的步伐。他們一直在問自己三個問題:“人類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爲什麼要到那裏去?”這三個問題的核心就是人類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而這個問題至今人類也沒有得出清楚的答案。在這個問題還沒有搞清楚之前,人類不是看到了回答這些問題的曙光,而是聽到人類就是生化算法,是和無機算法一樣的,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按照作者的推論,人類的作用就是去感知自然、科學和社會,將這些感知轉化爲數據,或者說就是一種二進制的信息,提供給未來的智能機器人,人類的使命就到處爲止了!

書中寫到,一旦智能機器人發展起來,機器人就會消滅人類,其中之一的原因是,怕人類拔去他們的插頭給他們斷電,這個原因似乎也太小兒科了。機器人需要能量,並且爲了更大範圍的活動,機器人首先必須解決自身的能源問題,而目前來看,充電的方式只能是小兒科的思維。

如果智能機器人的智慧遠遠超出了人類,機器人解決自身能量問題應該是他們最優先考慮的問題,並且也有最現成和簡便的解決方案。人類已經利用的核能就可以爲機器人提供最好的解決方案。並且機器人還有一個巨大的優勢,它們不懼怕輻射。目前人類所有核能的應用最複雜、最關鍵的工程內容就是要保護人類避免輻射,防止出現事故時的問題,以及考慮戰爭時可能被攻擊而造成核泄露。所以目前人類核能利用的更多工程都是爲了保護人類免遭核輻射的侵害,而不是更高的提高核能的效率,更好地發揮核能應有的作用。

但機器人不怕,他們完全不需要做這種防護,因此他們可以更加容易的獲得這種可持續的能源來支持自己的活動,而這種輻射正可以自動消滅人類,機器人還用擔心人類嗎?當機器人選擇核能時,人類應該怎麼辦呢?隔離他們還是不讓他們具備這種能源供給?這些最簡單的問題人類都沒有思考清楚時,我們談論機器人取代人類或者消滅人類的問題似乎爲時尚早。

特別是當我們人類還不理解生命的意義時,就認爲有機生命會被無機算法所取代,這個跨度似乎也太大了。事實上,到目前爲止人類還不能創造哪怕是最簡單的生命,我們最多隻能對一些生物的基因進行修改和部分重新編程,然後放回到原有的生命體中,看部分的基因改動會對該生物帶來多大的影響。這與創造一個新的生命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當人類主動去創造一個新生命的時候,我們會問:爲什麼我們要創造它?它的作用是什麼?是爲了給更高一級的生物提供食物,還是自成體系發展、繁衍和生存,這些問題正如問人類一直再思考的那三個問題一樣,我們還無法回答,因此我們也無法創造出新的生命。在這些問題都沒有研究清楚之前,談論人類會被機器人取代似乎太早了一些。

因此,簡單的認爲機器人會取代人類,只是一種幻想,甚至是一種誤導。最近在達沃斯論壇中,創新工場的創始人李開復博士在接受FT的採訪時,說了一段話,大意是:赫拉利只是一個歷史學家,他應該多研究他歷史學範疇的內容,對於人工智能,他不懂!因此也不應該隨意推測,不應該去誤導大家,請停止煽動人類對AI的恐慌。

我還是相信專家的判斷,人工智能是在某些方面會超過人類,就像機器製造取代手工製作一樣,在質量效率方面都超過人類,但思維和感覺方面,機器人超過人類似乎還爲時尚早。

  關於《未來簡史》的讀後感篇3

尤瓦爾赫拉利所著《未來簡史》觀點新穎,內容豐富。拜讀之後,有一種悲觀的感覺。其實,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換一個角度看,人類前途未必如此。

首先,從人類發展史看,總體上是進步的。從原始社會到農業社會,人類擺脫了茹毛飲血、危機四伏的生活,圈養牲畜種植莊稼,生活穩定;從農業社會到近現代工業社會,大多數農民改變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進廠打工;隨着現代科技的發展,大量從事機械勞動的產業工人走向靈活多樣的服務業。

其次,(按書中觀點)從第三個千年來看,曾經長期威脅人類生存、發展的瘟疫、饑荒和戰爭已經被攻克。從未來發展看,人類將面臨長生不死、幸福快樂和化身爲神等新議題,越來越多的工作將由機器代替,解放人類的體力和腦力。即便絕大多數人將淪爲無用的階級,也不愁吃穿,甚至可以成天沉湎於虛擬世界……這不是今天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生活?!

最能說明社會進步的是人類數量的增加和人均壽命的延長以及人類在生物界的絕對控制權。

綜上所述,我們要樂觀看待未來社會的發展。

當然,在社會發展的每個階段,人類還面臨不同的困境。例如農業社會階層分化的陷阱,工業社會資本對工人的剝削,未來世界發展中的各種風險等,但究其根源,並非是人類知識和現代科技的發展,而在於人類貪得無厭的慾望和生存競爭的生物本能。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當今世界,生物科學、計算機科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迅速發展,讓許多人目瞪口呆,讓一部分人手足無措乃至抓狂。

社會的發展有其客觀規律,作爲弱小的個體,生存其中必須趨利避害。我是屬於EDIRW羣體,即來自東方、受過教育、工業化、退休、婦女的羣體(相對於WEIRD即來自西方、受過教育、工業化、富裕、民主的羣體),也要用樂觀進取的態度來對待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要加強學習,吸收新事物;不隨波逐流,量力而行,把有限的精力用到刀口上,充分享受現代科技給自己晚年生活帶來的便利。

世界的本質是什麼?未來往何處去?不必深究。個人是渺小的,是由細胞演變發展的生命個體而已,快樂活在當下!

  關於《未來簡史》的讀後感篇4

斷斷續續的看完了《未來簡史》這本書,與其稱這本書爲《未來簡史》,不如稱其爲《現在簡史》,因爲人們的視角往往停留在過去,但是過往人類擔憂的三個歷史難題正在逐漸消退,飢餓、瘟疫、戰爭,已經不是威脅生存的重點,新的威脅人類生存的問題是健康問題和營養過剩問題。而作者所闡述的很多技術和發展,其實現在都在慢慢的實現,而作者在本書中揭露和普及了這些事實。

如果看過了《人類簡史》,我相信再看《未來簡史》並不會有太大的驚喜,不可否認的是《未來簡史》是一本好書,它以時代的發展的角度認爲人類以後會分工更加明確,每個人會更專注某一方面的能力,最終化身成神。這個理論並非危言聳聽,因爲處於21世紀的我們,相對於幾百年前的人來說,已經發展的很不可思議了。另外書裏面還有很多關於未來的技術,神性和其他的一些思考和辯論,我並不想過度的參與這些辯論,我更想以自己的角度談談自己對時代、對現在和對未來的一些思考。

我在一些之前的經常喜歡說一個詞就是感受,我們所經歷的一切苦難、痛苦、生氣都應該和快樂、幸福一樣被感受,而現在我想說的一個詞是“體驗”,生命在於感受,生活在於體驗。以前隨着時間的增長,我能感受到自己能力的提升,現在隨着時間的增長,除了能力的提升,我還感受到了對事情、對世界、對生活和對時代的理解,這個理解的深入,離不開體驗。《未來簡史》這本書中提到了一個詞:人文主義,也是現在世界流行的價值觀。人文主義的主要訓誡就是:爲無意義的世界創造意義。當今時代的人更專注於內在,更專注於做有意義的事,但是人們卻往往不擅長創造意義,不擅長髮現真正有意義的事,更喜歡去做別人認爲的有意義的事。微博報道說鍛鍊給人帶來好處和意義,放一些健身運動員鍛鍊的視頻和身材照,鼓勵人們拼命鍛鍊,好像不這麼鍛鍊,沒有這樣的身材,你的生活就沒有這些有意義的生活。新聞報道說優秀的人的日程表是什麼樣子的,讀了多少書,好像我們沒有讀夠這麼多書,就比別人差了多少,生活的意義比別人少了一些一樣。

感受生活,去追尋真正的意義,離不開體驗。體驗不是去找尋有意義的事情,體驗是順其自然的接受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然後認真的感受它,完成它。《人性的弱點》裏面教人如何擺脫憂慮,迎接幸福快樂和健康的生活,但它不教人如何鍛鍊,它教人如何休息,如何放開放開娛樂。《如何閱讀一本書》裏面提到,閱讀過多的娛樂書籍和看幾場電影沒什麼區別,真正提升自己的是能增強自己理解力的書。知乎裏面有個回答也說道,讀書不在於多少,而在於讀書所產生的感悟。我經常看到很多人一起玩了幾盤遊戲後,懊惱不已,覺得自己又浪費了時間,沒有用來學習。事實上我們不需要成天逼迫自己學習,看書,鍛鍊,也體驗遊戲的娛樂,體驗休息的感覺,就和體驗學習的感覺沒什麼兩樣。我在以前做項目的時候,覺得寫代碼纔是真正重要的事情,所以非常反感寫一些文檔、用戶手冊、和員工培訓、做ppt的事情,覺得我們以後就是寫代碼的,做這些沒有意義的事情幹嘛,對代碼能力又沒有什麼投稿,當這些事情真正來了的時候,也比較排斥,但我認真的把它們都完成了,那些寫文檔的調格式,用戶手冊中的文字措辭爲我以後寫論文,寫專利打好了基礎。我也製作了很多項目申請的ppt,感覺現在做ppt也成了我的強項,更加感受到了自己能力的提升。這就是生活中的體驗所帶來的好處,同樣的`,體驗娛樂,學會娛樂;體驗休息,學會休息;體驗無聊,不怕無聊。生活,就在於這些體驗。

我第二個想說的詞是“信任”,我想說的信任小到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大到這個時代的信任。《人類簡史》中說過一個故事。A將10萬元存到了銀行,B從銀行貸款了10萬元,B想建一個房子,於是B把這個10萬元給了承運商C去建房子,C又把10萬元存到了銀行,又有E從銀行貸款了10萬元……只是A的10萬元,如果他一直放在手中,那麼什麼事情都做不了,他也不可能將錢免費的給B去建房子,但是他放進了銀行,銀行可以來做這個事情,銀行在這個裏面所擔任的一個職責,就是信任,這也是當今時代真實存在的情況。不過我們看不到我們對別人的信任,但是我們對銀行有信任,因爲我們覺得錢存進了銀行反正隨時可以取出來,由此社會的經濟開始流動,開始大幅度的發展,這是以前的信任,現在也一直處於至關重要的作用。另一個信任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阿里巴巴,淘寶的誕生讓中國前進了很多年,是時代造就了它,還是它抓住了非常重要的發展機會,我覺得是它讓人們信任了它,信任造就了阿里巴巴。相隔幾千公里素未謀面的兩個人A和B,A在淘寶上掛了一個店鋪,B付了錢,那麼B就相信A會把他所需要的東西寄給他,這就是信任,信任對時代的發展妙不可言,那麼信任以後會創造出怎樣的驚喜,時代以後又會發展到什麼樣的地步呢,這是我們值得期待的事情?

我想說第三個詞是“時代”,時代不僅僅指當今的21世紀,也指我所走過的二十多年,我時常回顧我所走過的二十多年,在我上小學,上初中,上高中,上大學,直到今年上上半年,我都覺得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路,這個路就是我心中的路,心中的感受,但我不得不承認,我的生活經歷,我的衣食住行,我的所作所爲這些才真正的是我走過的路的印記。看完《心理學》之後,我回顧了我的二十多年,感受自己每個階段的心智的變化;看完《生活的哲學》之後,我回顧了自己的近幾年的思想感悟,感覺整個人的內心蛻變了一道一樣;而我回顧自己以前的鍛鍊和生活,會發現哪些習慣纔是真正適合自己的。我的生活是這樣,時代也是這樣,時代的發展,留下了信任,留下了文化。有人通過努力奮鬥走向了成功,那麼以後人就相信這個時代下努力奮鬥能成功,有人通過讀書找到了出路,那麼以後人就相信讀書能夠找到出路,我們現在所走的路,就是以後的人透過這個時代所看到的、相信的路,在此基礎上,他們會繼續創造自己的路。

我想說的第四個詞是“本質”,時代的發展留下來的本質有奮鬥、學習,還有容易讓人忽略的信任,所以我們也相信這些。那麼我的生活裏真正需要堅持的本質的東西,以後需要注意的究竟是什麼呢?我以前覺得是能力,所以我拼命提升能力,後來我加上了感受,所以我不排斥痛苦,甚至主動的去迎接痛苦,還有思考、體驗、信任……但是在這裏,我想說的是項目、生活中所能提升的卻往往讓人容易忽略的東西:就是耐挫力,也可以稱爲能承擔多少痛苦的能力。一個初中優等生,120的滿分,每次都是120左右,有一次他考了90多,心態承受不了,哭了一天,往往就是耐挫力不行。我在前段時間剛開始找工作的時候,對自己信心滿滿,覺得自己做了兩年項目,還寫了論文,找工作應該很輕鬆。後面發現不是這樣,我從來沒專門的複習過基礎知識,所以最開始的一些公司的筆試基本都沒過,因爲都還不熟。到後面參加了小米的面試,面試官問我很多東西我也不是很清楚,有的直接說這個沒有深入瞭解,當然後面還是過了。但是面試後的那幾天,我開始正視爲什麼我的項目和論文對我沒有用的這個事情,我懷疑自己這兩年所受的苦、所做的事情,如果這些事情對我找工作體現出來的能力沒有幫助,那麼它們究竟給我帶來了什麼。我在兩年項目中,遇到了很多頭疼的事情,剛開始負責一個系統的時候有時候累的半夜兩點睡不着,後面負責了所有的項目更體會了責任所帶來的壓力。後面寫論文的時候感覺自己的思考都要枯竭了還沒寫完,寫的好累,比做項目還累。但是這些事情完成後,後面遇到任何事情,包括現在在小米提前實習,我都覺得沒什麼壓力,很輕鬆,因爲我覺得現在所面對的工作和現有的生活對以前的經歷來說真的不值一提。以前的項目和生活帶給了我驚人的耐挫力,我覺得沒有什麼事情是不能解決的,所以現在遇到事情不慌,不怕,第一時間想着如何解決。同樣的,以後的生活和工作,不僅會提升我生活和工作的能力,更會不斷的提升我的耐挫力。

雖然這本書名叫《未來簡史》,但是這篇裏面卻並沒有透露出很多未來的感覺,作者擔憂以後人類的發展,我卻並不擔憂。隨着時代的發展,人們對自己獨有生活的體驗、感受,對時代的借鑑,他們會走出自己的路,有更強的耐挫力去迎接他們自己的時代,不管以後的人工智能發展多迅猛,以前的人不也從種田種地到了現在的建築工人和寫程序嗎,那麼以後的人會不會成爲維修機器人呢,這些都是時代的發展的產物,未來的發展,其實從現在就可以創造,可以看到。未來簡史,即是現在簡史。

  關於《未來簡史》的讀後感篇5

讀《未來簡史》的第二部分有點迷糊,不知道重點在說什麼。直到結尾點出人類憑藉創造出基於想像的“互爲主體的現實”統治世界,纔有點摸着頭腦了。

作者的這個觀點在《人類簡史》裏就說到過,那時候說的是“人類憑藉編故事的能力統治世界。”那樣說的時候我好像一下就懂了。作者在第二部分用兩章的文字解釋了憑什麼得出這個結論。

人類跟動物的關係變化,從狩獵採集時代的衆生平等,到農耕時代人類爲了自身利益豢養家畜。人創造了神和宗教來合理化人高級於動物這一原來並不存在的現實,並藉助神與自然溝通,做交易。接着人類從農耕時代進入科技時代,人類可以憑藉科技經濟政治直接有效的解決原來需要神作爲中介的各種自然問題。神也面臨下崗危機。

神和宗教就是人類創造——或者也可以說是編造出來的互爲主體的現實。大概這樣的“事實”對於有宗教信仰的人羣是很難理解很難接受的觀念,所以作者要通過大量的數據,實驗,傳說,說明動物和人一樣擁有情感,意識,甚至有部分的動物比人聰明,比人有更強大的力量。但7萬年的演化結果是人類統治着所有動物,而不是人類被更聰明更強壯的動物統治。究其原因就是因爲只有人類懂得高效靈活的大規模合作,而這種合作正是基於想像的秩序,比如宗教,體制,法律,價值觀,信用,貨幣等等等等。

所有的這些都只不過是人類創造出來的互爲主體的現實——只要大家都信,這些就是客觀存在的現實,如果大家都不再相信。所有的一切都不過是子虛烏有。

不知道後面的內容作者會不會通過大部分人類跟小部分人類的區別,來論證大部分的人類其實是跟家畜一樣的存在,只有創造“互爲主體的現實”的那部分人類纔是這個世界的主宰。生而爲大部分人類中的一員,要怎麼活才能不是個悲劇?像那頭叫夏洛特的小豬一樣算不算活得比較值?或者豬就該本本分分的過它的豬生,狗就該本本分分的過它的狗生,那樣起碼不會過得很糾結?

  關於《未來簡史》的讀後感篇6

《未來簡史》中,雅克·阿塔利從已知的歷史和科學角度出發,講述了一段有關未來50年令人難以置信的故事。他剖析了各國之間的關係將如何發展以及我們的日常生活將發生怎樣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口動盪、居民遷移、工作變遷、以嶄新形態出現的市場、恐怖、暴力、氣候變化以及宗教影響力的提高都將在其中發揮作用。

他揭示了巨大的技術進步將以何種方式顛覆我們的工作、休閒、教育、衛生、文化和政治制度。他認爲,那些現今看來醜惡的品行或許會在將來某一天獲得人們的認同。

爲什麼我們要去了解過去,爲什麼我們要去猜測未來,我們又怎麼能從過去和未來中度過現在,這可能是本書主要想探討的問題。人類無論如何發展,其歸根到底,都是想要過上自己所認爲的幸福美滿的生活。所以問題來了,什麼纔是幸福?

作者在本書中沒有直接回答,但在他之前另一本書《人類簡史》中給出過觀點:真正的快樂是“生命整體有意義、有價值”,就這麼簡單。正是意義,也就是我們頭腦中虛構的現實,推動着人類社會不斷髮展。這個話題其實貫穿了《未來簡史》全書。從狩獵採集時代,到農業時代,再到現在的工業科技時代,意義的內容一直變化迭代,從各種宗教到人文主義,激勵着人們不斷改造世界。

但是到底需要多少東西才能達到幸福呢?怎麼去定義生命是有意義有價值的呢?有的人說吃飽穿暖就是幸福,有的人說功成名就就是幸福,有的是說身體健康就是幸福,這麼聽起來,感覺幸福是個人體驗而非社會進度,那爲什麼我們還要不斷推進社會的發展呢?作者書中提到,“如果我們的祖先知道我們現在所擁有的工具,一定會以爲我們的生活如在天堂般無憂無慮。但事實絕非如此。雖然人類取得了諸多成就,卻一直有一種壓力逼着我們繼續生產、不斷努力。”

這種壓力,可以稱之爲“人類的貪婪與慾望”,其也是隨着社會的進步發展而增加的。我們從一開始的身體健康,到進一步的吃飽穿暖,再到進一步的功成名就,正是這些不斷膨脹的慾望,讓人類社會進步。

前文說道,作者在書中認爲,那些現今看來醜惡的品行或許會在將來某一天獲得人們的認同。個人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在科技社會的發展下,人類的生活或者生存觀念將會有極大的變化,這正說明了“存在即是合理”的說法,未來可以根據過去和現在進行猜測預判,但絕對不是定量,所以希望世上的人,安之若素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