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王東華髮現母親讀後感

王東華髮現母親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9W 次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王東華髮現母親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王東華髮現母親讀後感

  王東華髮現母親讀後感 篇1

《發現母親》是作者王東華殫精竭慮數十年所寫的母親教育專着,它不止從一般意義上論述母親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影響,而且從文化學等多方面多角度地揭示了現代社會演進過程中,母親角色的悄然變易,社會觀念對母性的支配以及教育制度對母性的重望。

書中的許多教育觀點地震撼着讀者的心,例如,書中指也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孩子的一年決非普通意義上的一年,孩子的一年等於十年。

“好習慣、好生活”已現代教師的教學理念,書中對孩子的習育問題同樣引起了我極大的共鳴,其中對一個人“潛教育”的論述更應引起一個教育者的深思:教可以教出神童,卻教不出天才;教可以教出才子,卻教不出大師;教可以教出士兵卻教不出將帥,而現在的學校教育只重教與學,卻不能很好地與家庭教育的習和育相結合,實爲一大遺憾。

《發現母親》是王東華教育事業的開篇,而他所作的《我們是這樣教育孩子的》系列叢書,就是他的理論的實踐展開。

閱讀中不止一次地感受到:每一個母親都應該閱讀這本書,這是孩子對你的要求;每一個公民都應該閱讀這本書,這是民族對你的要求,把它放在牀頭,不是爲了天天的閱讀,而是爲了一種時時的提醒。

推動世界的手,是推動搖籃的手!

  王東華髮現母親讀後感 篇2

這本是母親看的書,但我也從中收穫良多。這本書關注的母親對孩子成長中的作用及貢獻。它打破了一般思路從母親要幹什麼,而是認爲母親對孩子更多的是指導。

如果一個國家科技文化不發達,那一定是教育系統有問題,如果社會風氣不良好,那一定是家長的教育有問題。這值得我們大家深思,要成才,先成人。良好的家教對今後的發展有深遠作用,甚至成爲一個有高尚品德的人更重要,翻開史書,有才無德之輩比比皆是,但罵名遠揚。我們應該在母親的教導下走對路子。

每個人的教育方式會有不同,但總會有一個助手,那是母親。在我們傷心時安慰我們,在我們成功時分享喜悅。他們給我們一個良好的環境,讓我們茁壯成長,這也是我們需要感激的。書中有一個觀點,母親與父親是不同的,母親更多的是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對孩子有一個預先的期望,並變成孩子的形象。

而父親更多的是扶起傷痛,走下去。胡適曾將家鄉的生活,說:“除了讀書看書以外,究竟給了我一點做人的訓練,在這點上,我的恩師就是我的母親。”母親對胡適有強大的塑造性,是對孩子未來的加工,當孩子走上社會時,是孩子的維護者。母親支持孩子的發展。

我也不禁想到了如今的教育,現在家長有一個誤區,孩子學不好是學校的責任,卻往往忘了作爲家長的責任。現在家中有了教育,再由學校培養。家校的聯繫才讓孩子更好的前行。書中還認爲有着慈祥的心態的母親教育出來的孩子性格也是和諧的,那些失去這種慈祥形態的母親教育出來的孩子性格會出現偏離,對於母親來講,她們的心靈應是無爭的,平靜的,也總是博大無比的。

應此孩子能夠在這片心靈下自由安詳的成長。而當這些孩子在自由安詳的環境中成長,母親的心靈卻受到外來威脅時,他會把這種不安全感不自覺的傳導孩子身上,這樣會造成孩子的心靈封閉,甚至會造成性格偏激,具有消極的影響。母親應在這是轉變這種觀念,如果孩子上學與知識和同學有矛盾,要學會引導。這更需要母親的關懷,母親爲我們的現在和未來操心,爲我們得到的努力,我們也應該給他們一些設麼,不是嗎?好好學習,好好感恩。

  王東華髮現母親讀後感 篇3

有的人看見這個題目會問:“做個合格的家長?難道我做得不夠合格嗎?我讓孩子吃飽穿暖,還讓孩子早日接受教育,參加了好多培訓班,不讓他輸在‘起跑線’上,我這個家長不合格嗎?”我想說,合格不合格,你將《發現母親》看一遍就知道了。讀完了《發現母親》後,你就會覺得撫育孩子不僅僅是吃好穿好,多參加幾個培訓班就行了。它包括對孩子進行習育、教育和化育。如果能做到這三者的融合,你就不但能成爲一個合格的家長,還能成爲一個傑出的家長。沒準因爲你的出色的撫育,你還可能培養出天才來。

《發現母親》的封面頂部,就有那麼一行信心十足的話: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爲天才的母親。這是大話嗎?非也。你去書中走個來回,就能感覺到,這句話的力量底氣十足,這句話的內涵無比豐富。這句話的背後,是作者王東華先生歷時十年,從文化學、社會學、教育學等不同角度揭示了母親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影響後,對爲人父母者最好的祝福。

讀罷此書之後,有一類“成功”人物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轟然崩塌了。這一類人就是爲了事業,而不顧孩子的人。作者說:“在過往的歷史裏,成功的人往往不是好父親、好母親,我們有許多名人教子的故事,但是我們卻沒有看到幾個被教育出來的有作爲的孩子,相反,敗家子卻層出不窮。”這是多麼發人深省呀。我們不顧孩子的教育、成長,而只熱衷於自己所謂的“事業”,而在自以爲是的“成功”之後,卻爲社會“貢獻”了一個又一個的“累贅”,難道這樣的價值觀我們還能弘揚下去嗎?王東華更是在書中以“成功:用孩子抵押來的勳章”爲專題,提醒人們“我們是孩子的生命之舵,孩子是我們的生命之錨”,提醒人們“如果連關係自己身前身後的子女都不去關注,又何談去建功立業呢”。

然而,王東華經過考察後發現,有很多的“成功人士”即使有教育好孩子之心,也不知道怎樣才能把子女教育好,當然這也是絕大部分“平凡”父母面臨的問題。比如歷史上俯拾皆是的“英雄無繼”現象,還有現實中仍在上演的“富不過三代”便是明證。有人以“因果”來解釋,有人以“風水”來闡釋,而作者對同時又大量在歷史上存在的“人才世家”現象進行了剖析,發現不管是“富不過三代”也好,“人才世家”也好,起着最關鍵作用的仍然是家庭教育是否成功。

不過,這裏提到的“家庭教育”遠非現在我們常常提到的狹隘的“早期智力教育”範圍了。爲了真正揭示“家庭教育”的成功規律,作者系統研究了胎兒的發育、幼兒的成長,研究了人生的發展、人才的培育,研究了人才成長中的長子現象、行序現象、幼子現象、獨子現象、寡母現象等,從而發現了父母在孩子成長、成才過程中的重大責任。比如,王東華在比較了“教師”與“母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作用大小之後,提出了“一個瞽母勝過一打特級教師”的觀點;他在比較了“家庭”與“學校”在孩子成長、成才中的作用大小後,提出了“家庭是最早最好也是最高的學府”的觀點。而在分析了“家長的行業是教育子女”、“讓媽媽成爲母親,成爲教育家”等一系列觀點後,他更是提出了“母親是孩子的大老師”這一重要觀點,而不是人們常常說得“第一任老師”。

因爲“這部著作完全是作者考察了中外上千年教育史、女性史及文化史,並對之進行了批判性分析研究寫成的.,完全是作者獨立思考之結晶”。所以,書中的所有論斷都顯得那麼新穎又具有震撼力。如:“人腦是分兩次誕生的”、“第二次誕生更重要”、“人是早產三年的動物”、“嬰孩的一年等於十年”等,讓人們從根本上認識到了抓住關鍵時期對孩子進行教育的重要性、緊迫性。又比如:“母子感通:搖籃裏建立起來的感應頻道”、“戀母情結:母親是孩子的純金戀人”、“慈容精神:孩子是母親身上掉下的肉”等,讓人們認識到了在對孩子實施家庭教育時,母親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從王東華的《發現母親》開始,中國的“母親教育學”也正式開始了。建立一門新學說是不容易的,需要大量的資料作支撐。於是,“方仲永真的神嗎?”、 “傅雷爲什麼反對傅敏學音樂?”、“魯迅怎樣做父親,做對了嗎?”、“教皇的養子爲何比親子成名的概率要小?”、“全世界智商最高的金雄熔失敗了嗎?”等古今中外一系列涉及人才成長、家庭教育成敗的正反面事例都成爲了他的研究對象。建立一門新的學說是不簡單的,需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耐力。於是,本來是學工科出身的作者,爲了這本著作、這個學說的問世,真就坐了十年冷板凳。而且在成名後,直到現在,仍然沒有停下他研究的腳步。

是什麼在支撐着他?是社會的讚美、優厚的報酬嗎?我覺得的都不是,因爲如果僅僅爲了這一些,他完全可以從事自己的“老本行”。我覺得他有一種使命感,這種使命感在他的書中處處洋溢着。我們可以隨便摘出來一段體會體會:“我們不能成就偉業,那並不僅僅是我們自己的過錯。但是,如果我們不去做一個能理解偉大體驗的人,則是我們的過錯;而如果體驗了理解了這份偉大而不能傳達給孩子,從而讓孩子點起自己那燃燒的對真理、偉大追求的火炬,那則是一種太遺憾和太不應該的過錯了!”

他的使命感不僅是爲了中國的繁榮與進步,更是爲了世界的美麗與發展。所以作者在書的結尾發出了“讓天才成批出現”的吶喊。他說:“當這種呼喊最終化爲人類的一種信念時,那麼一個天才竟長的新時代必將到來,到那時,我們將懷着極欣喜的心情注目於這個遠遠超過文藝復興時代的全人類長盛不衰的全面復興與增長,注目於這個在大地上建立起的人類最美好的羣星燦爛的極樂園!”這是一種多麼高遠的境界呀,我們所有爲人父母或將爲人父母者還能冷眼旁觀嗎?不,再也不能了。我們應該行動起來。那麼,就讓我們從做一個合格的家長開始吧。

推動世界的手是搖搖籃的手,那手就長在我們身上!

  王東華髮現母親讀後感 篇4

首先,要感謝學校有機會讓我們接觸王東華先生的《發現母親》。“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親”,“推動世界的手是搖搖籃的手”。這兩句話貫穿了全書的中心,是作者最有價值的發現。從這兩句話,就可以看出母親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作用。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作爲兩個孩子的母親,在看完這本書之後,我深深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合格的母親。在對老大的教育上,作爲老師尤其是班主任,我對自己的學生要求很嚴格,進而對自己的孩子要求也很嚴格,我總覺得孩子其實可以做的更好,而忽略了,其實老大在很多方面已經做的很不錯;我脾氣很急躁,做事很麻利,不喜歡拖泥帶水,所以特別討厭孩子做事推三阻四,拖拖拉拉,所以就會經常催着她去做,孩子對此很反感;因爲每天都有很多家裏的事情,學校的事情需要處理,我沒有很多時間耗在孩子身上,所以我喜歡快刀斬亂麻,在對孩子的教育上缺少耐心,造成孩子做事也沒有耐心;因爲我不喜歡看書,所以也沒有從小陪着孩子讀書,造成孩子也不喜歡讀書……,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孩子身上都會多多少少有父母的影子。其實對於老大,我沒少說她,但效果甚微,當時有用,等下次再遇到時,就又恢復原樣了。儘管言教在孩子的思維能力具備後效力很大,但是,言教的基礎仍然是身教,如果身教不好,那麼言教的效果不可能好。只有身教和言教同時進行,身教是告訴孩子怎麼做,言教是告訴孩子爲什麼這樣做,孩子的教育才能起到作用。我深深覺得老大身上的很多毛病,跟我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我必須行動起來,做出改變,和老大一起爲老二做榜樣。

首先,我需要從思想上先認識到,不論事業多麼輝煌都不應放棄母親的責任,許多老師把別人的孩子培育的很成功,但卻沒有時間管自己的孩子,這種代價是很沉重的,這其實是作爲老師的一大失敗。居里夫人的成功無人能比但依然把女兒培養成了諾貝爾獎獲得者。

不能因爲工作太忙,而放棄了對孩子的管理,學生是別人的最多跟你三年,而孩子是自己的,要跟自己一輩子。因爲工作而放棄對孩子的教育這是最錯誤的選擇,你的工作可以由更多的人去做,但孩子因此被毀掉的一生卻是永遠沒有人能彌補的。其次,我必須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做出改變,以平和的心態去糾正孩子身上的缺點,多發現孩子的閃光點,時不時的跟孩子聊聊這幾天她有哪些地方進步了,哪些地方給我們了巨大的驚喜,不要吝嗇對孩子的讚賞,每天抽出半小時的時間放下手機,放下家務,放下工作,陪着孩子一起共讀一本書,跟孩子交流讀書心得,一起共讀優美的語句。週末陪孩子一起去上輔導班,跟她一起學習。努力把孩子往更優秀的方面培養,相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之下,孩子一定會越來越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