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教師《論語》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大綱

教師《論語》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7W 次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師《論語》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教師《論語》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教師《論語》讀後感1

我們學校是經典古詩文誦讀學校,從一年級開始,我們就讀了許多經典的古詩文,比如說《弟子規》,《三字經》等,我們四年級讀的是《論語》。

我喜歡《論語》中的一句話,是:”賢賢易色;是父母,能竭氣力;是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務必爲之學以。“

有一次,我到老家,和同學約好了,下午我去他家玩,我告訴奶奶:”三點的時候叫我,我要去朋友家玩,好嗎?“奶奶說:”好的。“到了三點我起來一看, 太陽好像要把大地烤焦是的,到了四點,太陽還是那麼大,我想5點再去吧,奶奶對我說:”趕快去把你的朋友要等急了。你不是學過論語,裏面有一句話正合適,與 朋友交,言而有信。“我說:”現在就去。“我立馬跑向他家。

如果你現在來到我的學校,還能聽見琅琅上口的讀書聲,我們要講古詩文誦讀進行到底。

  教師《論語》讀後感2

我小的時候沒有讀過《論語》,只是在課本中背過幾個句子。最熟悉的自然是《學而》篇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然而也就技止此耳!

真正開始讀《論語》是和兒子一起學習的時候。在讓兒子背完《三字經》後,我覺得應該讓這個小子背些更加高級的東西,於是買了一本《論語》讓他背。而自己居然也從頭到尾讀了一遍。

讀完才發現原來《論語》涵蓋的範圍比我想象得更廣。雖然其中某些觀點我不是完全贊同,但確實有很多深刻的道理,並且還很實用,很接地氣。並不是僅僅讓兒童有口無心地念着打瞌睡用的。

如果說裏面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哪個部分,那就莫過是《以德報德》篇了。“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我從小受到的教育都是要我做一個好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怎麼才能成爲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一個個例子告訴我,就是要對別人好,即使犧牲自己也要成全別人。那麼如果別人對你不咋的呢?當然還是要對人好。否則怎麼會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呢?我國古來的聖賢和當代的英雄楷模莫不如此。

然而,我發現這樣做很困難。在與各色人等打交道的過程中,我才明白原來人是五花八門的。好人固然多,壞人也不少。對好人好,沒有問題。可是對壞人呢?當然也不是真正的壞人,只是好貪些便宜,或多或少侵害了你的利益卻以爲理所當然的那類人。難道我還要對這樣的人好嗎?難道真的要象基督一樣,別人打了你左臉,你還要將你的右臉送過去嗎?就像中國俗話說的:只許你不仁,不能我不義。我明白我做不到。於是,我的內心很糾結,心頭也很迷惑,但是,並沒有人來給我答疑解惑。

結婚以後,一次在和太太聊天的時候講到如何與人相處。太太說:“很簡單啊!以德報德,以直報怨。”一句話點醒夢中人。忙和太太打聽出處,卻原來是孔夫子的名言。

這正是《以德報德》篇的內容,說的是:一個人問孔子:“別人對我不好,我還是對別人很好,以德來報怨,您覺得怎麼樣?我是不是很高尚?”孔子說:“你以德來報怨,那我問你,那些對你好的人,你怎麼來報答別人呢?如果不管別人對你是好,還是不好,你一律對別人好,那讓那些對你好的人情何以堪呢?倒不如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別人對你不好,你該怎樣就怎樣。別人對好你也對別人好。豈不恩怨分明,輕鬆瀟灑呢?”

我當時只恨自己讀書太少,怎麼沒有早點讀到這麼精闢的人生道理。另外,我也覺得我們的教育體系中的德育過於簡單和抽象,不切實際,而且沒有很好地與中國的傳統相結合,所以才弄得象我們這樣讀書少的人常常存了疑惑在心間,糾結於道德困境中。

中國的經典中有許多精華,值得我們學習。這些沉澱了幾千年的思想無一不讓我們在讀到的`時候如醍醐灌頂,豁然開朗。正如民間有言:半部論語治天下。此言非繆也!

這句話體現出了孔子認可的道德的原則,也就是互惠原則。我們知道,人不能獨立生活在世界上,作爲社會動物,必然需要互相依靠,互相幫助才能生活得更好。所以,人與人之間需要合作,而人又是自私的。爲了解決這對矛盾,道德出現了。道德就是人們之間的互惠機制,保證人與人之間的互惠互利,你有恩於我,我也要有恩於你,這樣我們才能長久地合作下去。現實也一再證明了這一點。我們經常說,要互利共贏,要雙贏。只有這樣纔是良性循環,才能把一件事情一直做下去。

如果合作的雙方只有一方有好處,這種合作是進行不下去的。但是在我們的世界裏,也確實有一些自私自利的人。凡事只考慮自己,不考慮別人。這樣的人如果不讓他們碰壁,豈不會變本加厲,把這個世界搞得烏煙瘴氣?對這些人如果你總是以德報怨,我知道結果一定不會好。就像養虎爲患、慣子不孝的道理一樣。這種不好的結果不僅是對你,對對方也是這樣。因爲這個社會基本運行的法則就是這樣。你通過這樣的方式將對方培養成一個不懂得道德秩序的人,一旦離開你庇護,這些人也很難在社會上生存下去。所以,你覺得是在愛他,其實是在害他。正如一隻奶牛可以擠奶給人喝,但要喝奶的人總要給牛一把青草吃吧。如果牛自己連青草也不要,別人要多少奶,就擠多少奶,我不知道這頭奶牛可以活多久,可以擠多少奶。而那個人是否有能力去擠另一頭奶牛的奶。

也許你會寄希望於這個人在你的感召下幡然醒悟,從此改過自新,但我相信更多的人只會得寸進尺,直到將你弄得無德可報,也把自己逼向絕路。中國有太多的故事說一個好人的行爲最後是如何感動了一個無賴,讓他成爲好人。但從道德的互惠機制來看,這邏輯有些不通。不說這事情的成功率有多高,最後好人賠了夫人又折兵,獲利的只是那些厚顏無恥的小人。即使偶爾能夠成功,成本也太高,完全不值得。有這樣的資源,爲什麼不去惠及更多的人呢?

中華民族從來是都是提倡溫良恭儉讓的,只談奉獻,不談索取,這已經成了我們傳統道德的一部分。從古至今,我們也有很多這樣的楷模。而要做這樣一個好人,一個純粹的好人,就意味着自我犧牲。而自我犧牲得越多,就越好。到了最後自然比的不是誰更好,而是在比誰更慘了。這樣的道德對於我們,對於這個社會到底有什麼益處?或者只是因爲我們這個社會中自私自利的人太多,不得不樹立一些道德楷模來頂禮膜拜,作爲迷霧中可望不可及的燈塔,讓芸芸衆生有努力的人生方向,雖然這方向完全不切實際。所以私底下大多數人都不是這麼做的,因爲這做不到。只是這樣的道德困境會讓很多人迷惑,從而對道德原則加以懷疑,滑向另一個極端。

所以,我們應該重讀一下老夫子的話,讓他的思想啓迪我們智慧,去除掉我們心中的迷惑,從而更加清楚道德的必要性。蒂洛認爲:堅守道德原則,能使人們儘可能生活得和平、幸福、充滿創造性和富有意義。我想這就是道德的目的。道德並不是我們認爲的高大上的東西,是完人才能具有的品質,這些都是對道德的曲解,而且對人類也沒有什麼好處。還是向老夫子那樣腳踏實地,接地氣的以德報德,以直報怨吧。

最後,想到到了梁山上的好漢,大家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有恩報恩,有仇報仇。快意恩仇,豈不痛快!

  教師《論語》讀後感3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裏講的是如何調和“學”和“思”的矛盾。作爲一個理科的學生,我覺得我對這個問題有相對深入的理解。只學而不思,不易發現別人的錯誤,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讀《論語》,買一本書回來,刷刷幾下讀完,即使過目不忘,學到的也是別人的東西。思而不學,則會進展緩慢,而且容易鑽進牛角尖出不來。這時如果能夠參考一下以往人們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則很可能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荀子也說過“吾常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所以,孔子告訴他的弟子,在學習中要把握好“學”和“思”這對矛盾。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於《論語》。像“父母在,不遠遊。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爲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爲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爲政,爲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爲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爲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爲;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裏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爲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纔是真正的孝。

  教師《論語》讀後感4

最初接觸論語是中學的《論語十則》,當時只是死記硬背,瞭解一下字面意思。想象着古代學者搖頭晃腦讀書樣子,很是有趣。藉着這次全校的機關培訓,今天再讀來與以前相比卻是另一番思考。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作,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之一。一萬多字的作品,把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剛讀起來我們會覺得,《論語》好像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很多都是就事論事,裏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一則語錄都很簡短。但細細品味就會發現簡短的語句體現出了儒家思想的精華;簡短的語句頗具哲理,閃爍着智慧的光芒;簡短的語句談論了教育教學、人生滄桑百態、君子、孝道等對後世影響巨大。

作爲教師,首先關注的是孔子教育教學的觀點。孔子是位偉大的教育家,其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思想值得我們借鑑。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也就是說對於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以於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他認爲作爲一名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才能根據每位學生的特點來教導學生。當代學生的性格獨立,差異很大,我們要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學上,孔子提倡教學相長。《論語》中記載着孔子及其衆弟子的對話,其中率直的子路常向孔子提出批評的意見,孔子也很關心、愛護子路,對他的批評也能接受。而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但他從未對孔子提出疑問,孔子曾不滿意地說過顏回不是對他有幫助的人。孔子還敢於承認比他小很多的弟子子夏在學問上對自己的啓發,表明孔子向自己的學生學習的勇氣可嘉,精神可佩。而現實生活中,真正達到教學相長實之不易。

在學習方面,《論語》對我們啓發也很大。“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孔子五十多年的教學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爲冠絕一時大思想家。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可見他的境界之高。活到老學到老也就是如此吧!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是《論語》中給我感觸最深的話。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虛心向別人學習,能者爲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會接觸很多人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我們要取長補短,廣結良師益友。

孔子講究孝道,孝自古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現在的人們卻在褪色,經常會看到明明子女很多的老人卻無人盡孝。孝是爲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爲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纔是真正的孝。道德永遠是做人的第一,想做一個受人歡迎的人,沒有德與孝不行。孔子所提倡的孝是要從內心深處真正地孝敬父母。在“常回家看看”已納入法律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多關心父母,多瞭解父母的需求,多對父母盡孝。

《論語》作爲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著作,100多次談到君子,他強調的是一種人格的自我修養。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後從之”,一個有道德的人,不應當過多地講究自己的衣食起居,而是心懷天下,而且能經常反思自己。作爲君子應該剋制追求物質享受的慾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質方面,作爲君子應該先去做然後再說要有言行的標準。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借鑑的。當今有些人每當有牽扯到個人利益時,經常互相漠視,甚至做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那就稱不上孔子口中的君子。

爲什麼當今全世界那麼多的孔子學院,可見孔子思想對當今世界的影響。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大師語中的內涵,但每一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讓我們從自身做起,不去苛求外界,努力完善自己,包容別人,爲成爲一個坦坦蕩蕩的真君子而努力奮鬥。

  教師《論語》讀後感5

這個假期,我和爸爸媽媽一起背了《論語》。我們每天背一兩個小段,邊背邊對照平常的行爲舉止,看看有什麼做得不對的。《論語》象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每天給我們講做人、做事、做學問的道理,給了我很多啓迪。

在《論語》這部書裏,讓我記憶最深的是“君子有九思”這段。它是這樣寫的: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它的意思是:君子遇到九種情況要思考:看的時候,思考是否看清楚了;聽的時候,思考是否聽明白了,臉色表情,要想到是否溫和;容貌態度,要想到是否嚴肅認真;遇到疑難問題,要思考怎樣向別人請教;發怒時,要思考會有什麼後患;看見可得利益,要思考是否合乎道義。

“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讀到這句,我不覺有點臉紅。平時我和爸爸媽媽交流討論的時候,態度很差,經常說着說着就不耐煩起來,象一頭莽撞的小牛,全然不顧媽媽的感受。以後,不管是什麼事情,我對爸爸媽媽態度都要好一點,好好商量。

“事思敬”,在學習中,我也沒有達到這個要求。我有時候做事不認真,學習應付了事。美國航天史上有次航天飛船失事,不是因爲什麼重大技術失誤,只是因爲有幾個螺絲沒有擰緊。有時候我做數學題錯了,不是因爲不會做,只是因爲草稿太潦草,數位沒對齊,算錯了。今後,不管什麼事,我都要一絲不苟。

以後,我還要經常溫習《論語》,按裏面傳授的道理去要求自己,和別人友好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