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運動改造大腦讀後感

運動改造大腦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9W 次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運動改造大腦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運動改造大腦讀後感

《運動改造大腦》一書中,約翰·瑞迪博士用大量強有力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運動不僅可以健身,更可以健腦。這一結論無疑是令人振奮且欲知而後快。掩書而思,作爲體育教育工作者,瞭解運動對身體和大腦的作用如同打開了另一扇窗,唯有知道其中的原理,才能更加科學、全面地發展兒童。

還記得剛開學的第一節體育課,我問了一年級的小學生,運動的好處是什麼?他們當時就能夠用洪亮的聲音列舉出運動可以減肥、可以變強壯、可以長高等等。孩子們說得沒錯,但現在想來,在當時我和他們的認知顯然是不全面的。本書已經充分證明運動作爲媒介可強身、可調節情緒、可健腦。那麼如何科學地做好學校體育教育教學工作,引發了我對當下體育教學的深層次思考和改進。

1、釐清教學本質,培養興趣愛好

我們時常將“培養終身體育鍛煉習慣”掛在嘴邊,所以我們經常督促、鼓勵學生參與到鍛鍊中去。但當我們的學生離開了校園,他們還可以堅持運動嗎?正如書中所說,“坐久不動的生活方式破壞了我們的本性”,有太多的“誘惑”阻擋在運動前面。因而體育教學的精髓應是傳授學生健康的生活方式,這樣才能真正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習慣。

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在不斷髮展,他們對任何事物都保有新鮮感,也極易養成興趣愛好。因而在組織學生從事各種各樣運動時,主動挖掘運動的趣味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其中尤爲關鍵。

2、關注學習過程,給予過程評價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發現學生有跑步掉隊、訓練偷懶的現象,而這些學生大多呈現出體能較弱的特點。學生體質差是因爲不愛運動,反思自己,如果以國家一級運動員的標準去訓練我,肯定無力承擔。我們因材施教的同時,也要明白“盡全力跑比跑得快更重要”。

“給學生打分的依據是其努力的程度,而不是技能”,更不是掛在櫥窗裏固定的考覈標準。適當地調節運動、技能難度,讓學生夠得着,他們才能做到持之以恆。體育課上,學生都喜歡得到老師的關注與讚揚,而負面的評價則會使他們遠離運動,因此,我們應該樹立正確的評價理念:看見努力,即是進步。

3、鍛鍊循序漸進,保持大腦活性

運動對大腦的積極作用,在本書中介紹得已經十分詳細,書中還對大腦的訓練計劃做了許多論述,表明了“體能越好,大腦越有復原力”。目前國內體育教學的框架體系主要是以技能傳授爲主線,而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良好的體能是技、戰術訓練和提高運動成績的基礎。所以不管是爲了發展學生的基本運動能力,還是爲了掌握一項技能,體能訓練都需要更科學、全面地進行設計。

故而,體能訓練首先需要注重全面性,每週設置相對應的訓練計劃,在一定的週期內,有所輕重地涉及力量、柔韌、速度等各方面;其次要注意各單項訓練的循序漸進,組數、次數、間歇時間等等,都要細緻落實;最後根據個人體能差異,給予適當的彈性,穩步推進其體能發展,以達到保持頭腦靈活性。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於一名體育教師來說,《運動改造大腦》絕對會觸發你“讓孩子贏在體育課”的一系列思考,並從中受益。快來一起學習,一起運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