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改造》讀後感大綱

《改造》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8W 次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改造》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改造》讀後感

  《改造》讀後感1

《改造》主要是圍繞“小地主”王有德的改造而展開的一系列故事,小地主爲什麼要打引號呢?因爲王有德與我們普遍對那些剝削農民的地主的刻板印象有些不一樣。王有德不像他父親是個“厲害精”,也不像他母親是個“刻薄鬼”,他是一本“笑話字典”,他好吃懶做,但他好像也沒有直接打壓農民;他嬌生慣養,但沒有了豐富的物質,他也能悠悠閒閒,按身份來說,他是個地主,可是羣衆鬥爭時他又不像一般地主裝窮。比起地主,他的行爲舉止更像一個小孩子,因爲家庭環境,他從小衣食無憂,父母的溺愛又讓他不需要面對、接觸整個社會,每天活着就好了,所以,那個年代一般人所謂的慾望如基礎的衣食住行對於他而言根本談不上慾望,因爲那就是他的日常而已,前半生的物質充足讓他幾乎沒有什麼慾望,活着只是爲了活着,纔有了“王有德過日子,一晃一天。”所以在改造初期,不管是村民的輪番指責,還是範老耿的苦口婆心對他來說似乎都是耳邊風,聽一聽,答應答應,就過去了,一直處於一種低慾望,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喪”的狀態,原來活着的目標是活着,可是現在物質的原因阻礙了他活着,所以他失去了目標,陷入頹廢和絕望,漫無目的,彷彿行屍走肉。他似乎清楚明白得知道自己的無能,但是又頹廢、無能到沒有心思去改變自己的無能。直到看到賣油條的李老頭及其妻子纔有了轉變。

土地改革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農民成爲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爲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可是,到底是因爲地主剝削農民所以打擊,還是因爲地主有錢而打擊?《地主研究》裏,人人搶着做好事的時代,鬥地主時有多少羣衆是真的直接或者間接受到了地主的迫害,因爲仇恨而報復?有多少羣衆是人云亦云,跟着湊熱鬧?甚至有多少羣衆是連湊熱鬧的心思都沒有,只是麻木得跟着走?又有多少人只是爲了自己的私人利益,多得一釐地費盡心思鬥地主?

  《改造》讀後感2

老卡爾·威特就曾說過,爲了自己和後代的幸福,一定要選擇身體健康、內秀、善良的女人做妻子(母親),她應當勤勞,知書達理,至於是否出身名門,是否貌美脫俗,則不是最重要的。妻子或者說母親的角色,對孩子的未來成長和教育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這裏我更願意用一些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人物的例子來說明母親對孩子的重要性。我們先來說說英國著名學者、作家和藝術評論家約翰·羅斯金吧。

我們知道他是在精神極度錯亂、精神萬分痛苦的情況下死去的。而這一切都與他的母親有關。他的母親是一位非常虔誠的清教徒,從小就對他嚴格管教。在她看來,所有的玩樂都是有罪過的,因此一生中她沒有給羅斯金買過哪怕一個玩具。每天早上她會雷打不動地花幾個小時和兒子一起誦讀《聖經》。等到羅斯金18歲成功考入牛津大學後,這位母親就在大學附近租了一個房間,密切注視兒子的生活。就連羅斯金結婚,這位母親也做了包辦安排。這樣的婚姻可想而知是不幸的,在羅斯金結婚 6年後,妻子就悄然離他而去。他以後的生活更是一團糟。

羅斯金的母親不謂不愛她的孩子,但過度的管教,造成了兒子不幸的一生。晚年,羅斯金對此不無感慨地說:“我所受的教育是錯誤和不幸的。”

此外我還想說說偉大的哲學家尼采。他無疑是個了不起的人物,在那個宗教統治的時代,他富有遠見地大膽宣稱“上帝死了”。何其令人欽佩!然而和羅斯金一樣,他也在不能承受現實之重中英年早逝。原來幼年的尼采,接連失去父親和哥哥後,母親就帶他和兩個姑姑及祖母生活在一起,這樣,尼采就成了大家庭中唯一的男性。在太多女性特別是母親關愛下,尼采變成了一個做事認真、懂禮貌,但卻處處表現刻板的孩子。加以周圍孩子經常以取笑尼采爲樂,尼采慢慢變得不愛玩,性格孤僻。這影響了尼采的一生,在這樣的心理重壓下,他 45歲時患了精神病,並於第二年死去。

從這兩個大人物的悲慘人生經歷中,我們不難看出母親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性。所以當知道自己正在孕育一個新生命的時候,我曾經無數次問自己:我是一個合格的母親嗎?等小維妮弗裏德出生了,我也儘量從這些大人物所受的教育中,吸取經驗和教訓,力爭做一個合格的母親。儘量爲小維妮弗裏德的發展創造空間,而不是在她成長的道路設置路障。

如爲了讓我能成爲維妮弗裏德眼裏最稱職的母親,我給維妮弗裏德製作了一個“祕密盒子”,讓她把自己一些不便說的想法,寫在紙上,放到“祕密盒子”裏。於是在那些紙條上,有時我會發現維妮弗裏德的一些小要求,例如她想去某個地方參觀,或者她不希望我異常嚴肅的面孔,那讓她覺得緊張等。這個“祕密盒子”幫我檢討作爲母親的不當之處,讓我和維妮弗裏德的相處更加融洽。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我在盒子裏發現了一張卡片,維妮弗裏德把我畫成聖母的形象,並在下面寫上“媽媽,我永遠愛你”。看到這張卡片後我熱淚盈眶。

或許,我並不能像很多偉大人物的父母那樣慧眼獨具,或者擁有無與倫比的智慧知識,但我的確會用全部的精神和努力,讓孩子既不要浪費自己的天賦,又能從中尋找到生命的樂趣。

從後來小維妮弗裏德的成長來看,我不能說百分之一百地做到了,但至少沒有留下太多的遺憾。

《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羣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着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意大利的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讀《愛的教育》讓我走入了安裏柯的生活,目睹了一羣意大利少年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在《愛的教育》一書中有多種答案: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相互幫助,老師對學生的鼓勵與尊重,父母對孩子的關愛與寬容等等。

原來愛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沒有愛的教育是蒼白的。在教育學生與自己的孩子的時候,只有讓他們體會到我們對他們的愛,他們纔會心甘情願地去接受我們的教育。

其實只要我們用心感受,愛就在我們身邊。作爲一名教師,我們的愛則愛在平凡中,愛在細節中。愛體現在紮實的基本功、高度的責任感、精深的專業知識、嫺熟的專業技能以及一顆愛孩子們的心。愛體現在對學生的每一次談話,每一句語言當中;體現在老師看學生的每一個眼神中;體現在老師對學生的每一個細小的動作中。

所以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我將努力對學生更多地給予一點呵護、一份真情、一份關注、一些寬容,讓學生感受到來自老師濃濃的情意和關愛。教學生寫文章時要我手寫我心,那麼做爲教師更應該把真心亮給學生看,把真情訴給學生聽,我相信作爲教師的我們,從中也會獲取到無窮的愛與收穫!

孩子在盡情地玩耍時,可以喚醒大腦全部的知覺、激活腦細胞的信息交流、清除大腦中不良的信息、使大腦機能統一;可以改善孩子缺乏耐心、做事散漫、不專心等問題,緩解和父母牴觸的情緒。通過"腦呼吸"訓練,可以使孩子的大腦處於一種平和、愉悅並富於創造性的狀態,注意力、精力更集中,能充分發揮想象力,形成持久力,也有助於培養孩子專注、有愛心、真誠的品行,有利於大腦的進一步開發。

有關專家做過調查,人與人相比,聰明的程度相差不是很大,但如果專心的程度不同,取得的成績卻大不一樣。凡是做事專心的人,往往成績卓著;而時時分心的人,終究得不到滿意的結果。人的思維是了不起的,只要專注於某一件事情,那就一定會做出使自己感到吃驚的成績來。 然而,據報道,現在許多孩子的注意力卻正在逐漸下降,甚至嚴重影響到孩子的學習和老師的教學。

孩子不能集中精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孩子與父母的交流溝通存在障礙。我們成年人不應總站着居高臨下地訓斥孩子,而要蹲下身來和孩子站在同一高度。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才能真正瞭解孩子。要想和孩子有共同感情,就要和孩子交朋友,建立一種完全平等的朋友似的關係。如果父母與孩子之間平等地交談,父母得到的是生命的信息,而孩子得到的是人的自信。這種平等,是心理上的平等,它讓一個孩子從小體味到人的尊嚴。父母的傾聽,會使孩子從小就能以平等與尊重的心態與他人建立聯繫,會使孩子覺得自己很重要,有利於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從而激發孩子的潛能。

另外,在本章裏,李博士也介紹瞭如何通過"腦呼吸"運動,針對不同孩子的用腦習慣進行左右腦轉換使用的訓練和遊戲,來幫助孩子恢復並激活左右腦,使它們同步發展,達到左右腦機能的均衡,並調整在發育過程中產生障礙的孩子的大腦能量系統,改善大腦環境,使孩子的大腦潛能無限地開發,從而使孩子的集中力、記憶力、想象力、創造力等得到更進一步地均衡發展和提高,使智商指數也得到相應地提高。

通過分析七種引起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分別給予了有針對性且簡單易學的方法--以大腦爲基礎進行的.腦呼吸訓練。經常進行這種思維訓練,非常有利於開發人的大腦。雖然"腦呼吸"不是直接教授學習的方法,但卻提供了孩子最好的大腦環境,去引導孩子如何集中注意力,發揮各種大腦機能,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和學習效率。

讓我們去尊重孩子,發現孩子的閃光之處,幫助孩子發揮出他們自身的潛能,讓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成功的人生。

  《改造》讀後感3

《改造》中塑造了一個地主的“傻兒子”——王有德的形象,並且在故事中講王有德是怎樣被幹部範老梗、賣餜子的李老成等人逐漸“改造”成一個有正常行爲能力的人的。

王有徳本身沒有地主剝削的意識。他的存在到像單單作爲傳家接代的象徵。他不用思考,不用學習,只需要平平安安地活下去,他的所有需求都會被他的母親、他的家庭滿足。村裏被地主壓迫的勞動人民,對王有徳應該也是善意的。他們把王有徳當作村子裏最大的一個笑話。對於王有徳地主行徑的揭發:求施捨個饃,王有徳搶了大半,韭菜比麥子好,因爲韭菜做餃子餡,麥子做餃子皮,拿高粱引鴿子等。這些都像是智商不足但衣食足的小孩子鬧出的笑話。這就是說秦兆陽在塑造這些人物的時候注重的是村子裏的善與美。反而對於真正刻薄剝削的王有徳叔叔、老孃之類的人物着墨不多。

小說注重突出農村人民互幫互助的美好,對於像“王有徳”這樣的地主和廣大勞苦人民充滿人文主義關懷。範老成夫妻打打鬧鬧的生活趣味,王有徳做的糗事……

弱化階級鬥爭的棱角,營造輕鬆喜樂的氛圍。後來王有徳處境變得很糟糕,還有村民幹部範老梗的徹夜談心,給他改過自新的機會。曾經被地主剝削的村民們也在幫助這個地主家的傻兒子:小孩子的歌謠、村民善意的嘲笑,希望能夠喚起王有徳的自尊心。

最後的大團圓結局雖然讓人感覺有點過分美好,但是作品總體充滿的人性溫情讓人感到溫暖。

  《改造》讀後感4

今天我們爲大家推薦一本書,名叫《放牛班大改造》。這本書的封面上有兩個孩子歡快地在草地上奔跑着,還有四個孩子在津津有味的聽着這個成年人講故事。這個成年人就是這些孩子們的老師——陳昆奇。

可是,你們知道嗎?在此之前,陳昆奇經歷了許多讓他無法再繼續活下去的事情,他來到這裏,就是要逃避一切。但他最終留在了這個淳樸的地方。

陳昆奇老師剛來這裏時,就有些後悔了。因爲這裏的每一個人都兇巴巴的,叫一個人的名字都好像在罵人一樣。第一天上課時,他被這些頑皮淘氣的孩子氣得幾乎快要失去了理智。他剛上完第一天課,就決定離開這裏,他覺得這裏的家長和孩子們都是無法理喻的。但他最終被孩子們的天真笑容和校長對教育的熱枕所打動,決定繼續留下來教這些孩子們。他還幫這些交不起午餐費的孩子們繳了午餐費,幫他減輕了負擔。他與其他老師不同的是:他把學生當成了自己的孩子一般無私付出,他用關心代替責罰,用寬容代替偏見。那些孩子終於被陳昆奇老師的行爲所打動,不在給老師惹麻煩。但是,這樣的日子沒過多久,就被一條消息打破了:學校因人數不足而無法參加考評,要被廢校。唯一的方法就是讓學校獲得榮譽。正好,市裏正在舉行全方位的比賽。陳昆奇就根據他們各自的優勢替他們報了名。經過一週的艱苦訓練,終於要比賽了!他們在比賽上發揮了自己所有的優勢,結果他們碩果累累:皮蛋在跑步比賽中得了第一,接力賽也是第一,小子在數學比賽中拿了第一,李梅英的作文也拿了獎項。一時間,方興小學名聲大噪,不少家長希望能把孩子轉到方興小學。當然,隨着人數和榮譽的增加,改變了廢校的命運。

同學們,一些偏遠地區的孩子,通常覺得自己沒有前途可言,很早的放棄了自己,放棄了夢想。但是隻要有一個好老師,就可能改變他們的命運。然而,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好老師無處不在。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的時光,好好學習,回報老師的艱辛。

同學們,我們的介紹就到這裏,如果你們有興趣閱讀的話,歡迎向我們借閱。

  《改造》讀後感5

前不久兒子推薦我讀《放牛班大改造》這本書,他告訴我學校有一個親子共讀一本書活動,他也想參加,這本書讓我看也挺合適的,因爲裏面講述的也是一個老師的故事。

拿起書我就被裏面的故事深深打動了。文章雖然很樸實、很平凡,但充滿着赤誠和真愛。書中的陳昆奇老師熱愛學生,尊重學生,關心學生,對每一位學生因材施教,從無偏向和歧視,堅持把真誠的愛給予他們,讓原本一個“放牛班”變成了一個團結進取的優秀集體,讓一個即將廢棄的學校重新綻放光彩。

這本書向我們詮釋了師愛的偉大,讓我們知道教師的愛是一種關心,一種關切,一種理解,一種寬容,一種幫助,教師是可以一視同仁地把這樣的愛獻給學生的,從而影響學生的一生。陳老師不嫌棄皮蛋的貧窮,不討厭何志偉父親的無理,不害怕李慶榮家庭的黑暗,不歧視李梅英母親工作的低賤……而是用自己的真心去打動他們,用自己的真愛去改變他們,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他們。我真感謝兒子爲我推薦了這邊書。因爲這樣的老師的確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值得敬仰和學習的。我們的身邊也許沒有這樣複雜的家庭和學生,但他們也需要我們的關愛,也需要我們的理解,也需要我們的寬容,也需要我們的幫助……我們覺不能吝嗇我們的愛。

書中還有一處對我感觸頗深:陳老師來到鄉村,從天崩地裂的第一天到地獄般的一週,面對這樣一個人人討厭的放牛班,他卻不是一味地訓斥、一味地懲罰,而是尊重他們,鼓勵他們,找到他們每個人自身的特點,因勢利導,使孩子們都認識了自己,肯定了自己,證明了自己。從陳老師身上我看到了老師對孩子尊重和信任所帶來的收穫,我感受到了“疏導”要遠遠強於“圍堵”。由此我想到了自己平時對兒子的教育,我真是慚愧呀!因爲我總是一味地命令,一味地強制。有時兒子字寫差了,我會不顧他的感受命令他重寫,甚至還會把他的作業撕了;有時兒子練書法、笛子時有些怠慢,我又會開始強制他必須練多少時間……這時候我發現兒子總會默不作聲地照着我說的去做,但我感覺到此時的他是疏離我的,是排斥我的。我覺得自己不是一個稱職的媽媽,孩子雖然還小,但是他也有思想,也有自尊,他是一個獨立的人,有自己的社會使命,我應該尊重和信任他。尊重和信任纔是一種富有鼓舞作用的教育方法,才能使孩子感到他與父母處於平等的地位,從而對父母更加尊重、敬愛,更加親近,也更樂於向父母傾吐心裏話並樂意接受父母的意見。

陳昆奇老師不僅是一個稱職的教師,更是一個智慧教師,我想我應該在努力做這樣智慧教師的同時,也做一個這樣的智慧家長,始終堅信:愛孩子,就要尊重信任孩子,通過我的尊重和信任,讓兒子成爲一個健康、快樂的陽光男孩。

  《改造》讀後感6

他,一個萬念俱灰的老師;他,一個家庭破碎的男人,帶着夢想的碎片,帶着冷漠、失落、痛苦和悔恨,來到一個陌生的村莊“解放自己”,成了一位農村教師。面對一羣淘氣鬼、調皮蛋,他束手無策。但是,這些學生逐漸與他建立起深厚的情誼,他感到無比溫暖。當學校面臨廢校,他帶領學生刻苦訓練,最終獲得四個獎項,徹底擺脫了廢校危機。這個過程中,他和學生們的感情也不斷升溫??他是《放牛班大改造》中的主人公——陳昆奇。書中有愛

這本書中有數不清的愛:陳昆奇對學生的愛、學生之間的愛、家長對孩子的愛??陳昆奇沒有像別的老師那樣用戒尺來懲罰這些不聽管教的“小惡魔”,而是用寬容來感化他們,讓他們學會尊重,學會關愛。他用愛點燃了激情,用愛放飛了夢想。愛是火把,點亮迷離的人生;愛是輪船,帶你揚帆遠航;愛是流蘇,點綴人生漫漫長途;愛是雨水,滋潤乾渴的心田。愛如彩虹般絢麗、多彩,它能帶給人欣慰,帶給人幸福。

愛讓人改變

陳昆奇本因兒子、妻子的離去萬念俱灰,但他在活潑的學生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孩子,找回了自己的人生——他的學生改變了他。沈老師本來拿這旮旯中的學校當跳板,利用農村學校找到更好的學校,但他在陳昆奇身上找到了教書的意義,找到了做老師的標準——陳昆奇改變了他。放牛班的孩子是一羣“小惡魔”,古靈精怪,胡作非爲,但他們卻在陳昆奇的教導下,明白了什麼愛,懂得了尊重他人——陳昆奇改變了他們。這些改變,都是因爲愛。愛就在我們身邊

上學時,你一定見過校門口的老師,他們的大手拉着學生的小手過馬路,風雨無阻;你也一定見過你的老師帶病上課,疲憊的臉上卻洋溢着激情的笑容;你也一定可以想到,深夜裏老師批改作業,帶着血絲的眼睛裏滿是殷切的希望。這都是愛啊!我們身邊的愛!我們的身邊有很多像陳昆奇這樣的老師,

他們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兒女,默默地爲他們付出。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好老師,你是不是應

該走到他(她)身邊,說一聲謝謝呢?

心中有希望,人間就有愛,人間有了愛,就會有改變,這朵三瓣花,能催開整個人生的春天,能改變你的一生。這樣的改變能讓你的生命之樹四季常青,讓你的生命之花永不凋零,讓你的生命之源永不幹涸。這是《放牛班大改造》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悟。

好書伴我成長,隨我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