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釋聖靜詩集《樂道》讀後感

釋聖靜詩集《樂道》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W 次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釋聖靜詩集《樂道》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釋聖靜詩集《樂道》讀後感

釋聖靜,俗名葉小兵,重慶長壽區人,現爲中國詩歌學會,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重慶市作家協會會員。月印無心佛教文化平臺總編。曾在上照下圓恩師座下修習禮法;曾禮山西省長治市效區同興寺主持上覺下空爲授業恩師;在山西太原崇善寺主持上法下海座下剃度出家。看到這一份簡介,又知他只僅讀過四年書,就因家庭負累與貧寒等原因,輟學從農、經商、受盡了世人的冷遇和煎熬,經歷了歲月的貧苦與磨難,後終於拜師張文龍先生,並在膝下學詩習文,潛心研習,且悟性極高,成績斐然。他心底善良,不向邪惡低頭,不向困難屈服;他崇尚佛教,一心向善,一顆碧玉般玲瓏閃亮之心,終於耀於世上。在不斷習作,不斷進步的詩界,終於他用作品和不屈的個性爭得了一席之地。他被收納爲重慶市作協會員,被媒體稱之爲農民作家。這既是對他的一次文學的總結,也是一次強有力的鞭策和鼓勵。他越發勤奮和努力了,從此不斷進步,佳作不斷問世,越發顯示出他的聰明才智,膽識過人的人格魅力。他把自己的苦難經歷好好珍藏起來,然後感悟,然後發酵,終於一首首禪詩,帶着自身的智慧和光彩,佛性十足地脫穎而出,並一步步趨向心智和技藝的成熟。這是他在文學路上踏出的又一結實的一步,爲他今後的厚積薄發,一發而不可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他的心智與穎慧達到了超然的境界後,他終於看破紅塵,以過人的堅定,毅然決然地放棄了親情羈絆和任何誘惑,剃度出家,做了一個真正的僧人,其行爲讓人驚悚與深深地敬佩。

入寺後,他一面研習佛法,打坐唸經,一面不忘初心,癡心難移,把一腔熱血和頑強的生命之花,迸發出更爲驚人的彩虹,熠熠放光。去年夏季,他的第一部詩集《月印無心》出版,在詩界也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當時我雖與君初結識,但他純樸的爲人和熟稔的詩文,令我敬欽不已,曾爲他的詩集寫下一篇評論,評論發表後,好評如潮,又由巴渝文學網、大家文學網轉載,近期山東省全國優秀刋物《東昌月刋》又將隆重推出。

不到一年的時間裏,詩人勤奮疾書,以超人意志和常人難以承受的負荷,寫出了第二本書,現已定稿,近期就要結集出版了。詩人釋聖靜囑我再爲他的第二本書寫點什麼。說實在的,我感覺《樂道》的問世,是詩人的一個重要的文學裏程碑。這裏面滲透了他的甜酸苦辣五味人生,更寫出他一心向佛,癡心不移,普渡衆生的高懷大志和永不退化的孜孜追求。更重要的是,他一心向佛,心懷天下,天下的風風雨雨,都淋溼了他的詩歌的小花巷,記掛着祖國的發展興旺,與人民的福祉。他的心中有一個不滅的追求,那就是他夢裏醒裏卻時時懷念和生死相依的家鄉故土和生活在那片貪瘠的土地上的父老鄉親。有兩對親人,那就是生父母和養父母,他(她)們的生恩養恩,常常推醒他的夢境,淚溼枕巾。他(她)們永不消逝的形象與記憶,在心中永駐,並且把龐大的根系深深地紮在了佛家的'土壤裏而延續到故土熟悉的田野家園。推開柴扉,是溫暖的親情撲面而來。他精心地培養着那些純樸的親情。而且正拱破土層,發出綠芽,蓬蓬生長,在世人面前展現了一個胸襟博大,心懷天下,有情有誼,佛心向善的出家人形象。

一口氣讀完了釋聖靜的詩集,讓我久久心潮難平,思緒萬千。一行行的禪詩,向我們訴說着詩人的癡迷與堅守。他在《笑》中這樣寫道,世人笑我,我笑世人,世人憐我,我憐世人。這是他含淚的微笑與禪悟結緣的警語。世人的灑脫和隨意與詩人的佛心和敬畏,形成顯明的對比。還有一些與詩友唱合和及詩評,新古銳今,溫情悠然,詩韻蓮心,楚楚動人,所評之處,簡潔明快,寥寥數語,一語中的,其中功夫,令人心動。最引人注目的還有一些讚頌古人的詩,如《屈原贊》《致李清照》《贊詩人杜甫》,要讓別人寫起來,洋洋灑灑,何止千言萬語。但在詩人的筆下,這些文壇大家,千古絕唱,只寥寥幾筆,濃墨重彩,便濃縮了精品的精華,讓人心中一驚,記往了這經典的一筆或幾筆。

我與詩人有緣結交,並在他的薦舉下,如願加入了中國詩歌學會。成爲他總編的月印無心佛教文化平臺的副主編,並多次發表我的作品,評議我的作品,培養促使我一步步走向精彩與成功。我們相互結交,相互切磋,相互激勵,結下更爲深厚的友誼,在此也一併致謝。願詩人在佛與詩的廣闊天地裏,相互映照,慧心蘭質,禪詩更精,悟得更深,寫出更多更好的詩文,我和詩界的文朋詩友們,真誠地期待着。

作者簡介

張新銳,山東臨清市人,曾任教師,中學校長,後調鄉、市政府工作。中國詩歌協會會員,中國鄉土詩人協會會員,臨清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月印無心佛教文化平臺副主編。在全國各報刋發表作品300多首(篇)。五次在全國詩文大獎賽中獲獎。出版詩集《張新銳抒情詩》《潮起潮落》《熱土流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