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寒食帖讀後感精練

寒食帖讀後感精練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4W 次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寒食帖讀後感精練,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寒食帖讀後感精練

由於出品方是湖北黃岡,所以整個片子有點像“蘇東坡在黃州”,這點可以理解,更何況黃州對於蘇東坡來說是生命中的一個重要地理座標;整個成片共爲六集,其實加在一起也只有120分鐘來講述千年蘇東坡,從成本的控制上來說也可以理解;但就在這短短的時間內,影片爲我們展現了過量的“洋人看蘇東坡”:東坡肉,要洋人告訴我們好吃;《水調歌頭·中秋》,要洋腔洋調來唱給我們聽;東坡書畫,要洋人來給我們點評好在哪裏;東坡的文學地位,要洋人來下結論,弄得在下還以爲是什麼漢學海外傳播的節目呢,有美國人、法國人、日本人、新加坡人……當韓國學者出鏡時,老夫不禁虎軀一震:難道蘇東坡也要被“認祖歸宗”了?

玩笑歸玩笑,但問題來了:如果目的真是搞搞海外傳播,當然無可厚非;如果主題是關於一個大文藝家的“世界旅行”,雖然很可能並沒有那麼多的學術支撐,邏輯上倒也還說得過去;然而問題是,這個片子是拍給國內觀衆看的。哈佛大學或早稻田大學的研究者,在蘇東坡這個問題上就能比國內衆多的蘇學學者提供給觀衆更準確、更有用的信息?當然未必。這樣做,無非要追求所謂的'“國際化”,給人一種“好洋氣”的觀感,以此來增加權威性,就像時下常見的很多大而不當、只是爲了追求高大上的“國際學術會議”那樣。這裏面有沒有一股“崇洋”的心理在起作用?當然您可以質疑在下玻璃心,但我們可以用學術水準來衡量,或者東坡在海外真實的大衆認知度來判斷;如果和事實比較起來剛好相反,難道這不是“文化自信”的問題?

其中又有多少素材是不必要的呢?舉個例子吧。推崇中國文化的日本人有很多,出鏡的日本書法家杭迫柏樹就是其中之一。此君編過一本質量很高的《王羲之書法字典》;但導演偏偏要他講一段“明知是贗品還要買”的經歷。其實對於書畫收藏者來說,“僞好物”同樣是好物,米元章、張大千都造了很多“僞好物”,這一點都不稀奇,收藏家收藏“僞好物”是個再普通不過的行爲。不解導演此處的用意,大概是想說,日本人比我們更珍視我們的文化遺產?這麼想從某些個例來看也未必十分錯,例如日本隋、唐、宋的“遣唐使”從中國帶回日本的大量寶貝,例如王羲之《喪亂帖》、《得示帖》摹本等,至今都完好保存在“宮內廳”。而這幾樣精品我們已經沒有了,現存天津博物館的王羲之《寒切帖》是在廢品收購站偶然發現的。儘管如此,但我們是中國人呀,難道不應該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來看這些問題嗎?特別是面對我們近代史的時候,國寶流失背後的故事都一言難盡。

所以接下來這個例子就有點令人不解了:片子用了長達三分多鐘的篇幅,講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在東京大地震中如何不顧個人安危,搶救出蘇東坡《寒食帖》真跡的故事。然而我們回到菊池惺堂購買《寒食帖》的那個時代,我們能看到的除了恥辱還是恥辱。《寒食帖》當然是一等一的國寶,爲了錢能把這樣的國寶賣給外國人本身就是匪夷所思的事情。關於《寒食帖》的遞藏,《舊日風雲二集》(香港牛津,2014年版)中的“近世圓明園與《寒食帖》的人和事”一文已經說得非常清楚:自咸豐十年圓明園遭劫火而從宮中流落民間,先後經過馮展雲、盛伯羲、完顏景賢、顏韻伯、菊池惺堂、王世傑之手,最後由臺北故宮收藏。當時日本“支那學”第一人內藤虎次郎和中國文人圈混得很熟,完顏景賢、顏韻伯都和他交往密切,大量中國的寶貝都是經他之手去了日本,菊池惺堂將《寒食帖》搶救出後(其實他收藏的還有巨然的《溪山蘭若圖卷》與北宋李氏《瀟湘臥遊圖》,都是不下於范寬《溪山行旅圖》的稀世珍寶),就寄放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