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論語讀後感【熱門】

論語讀後感【熱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2W 次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語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論語讀後感【熱門】

論語讀後感1

“閉上眼睛,用自己的道德和良心去感知世界,堅持自己的原則和夢想,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青春,就是遇見七個自己,一個美麗,一個悲傷,一個華麗,一個冒險,一個固執,一個柔軟,最後一個,正在成長。《論語》就像我成長道路上的燈塔,給我一點光明,給我的心一點開放。

我總是擔心、困惑、不安,在複雜的人性、溝通、社會的黑暗和光明中,在未來的未知中,我在尋找真理或信仰,爲一種不粗俗的生活。這太詩意。在物慾橫飛的`時代,價值觀普遍趨同,生活方式追求效益,成功學習金錢至上,人們的精神家園荒蕪。我沒有踏入社會,在校園裏也深深感受到了這種趨勢,覺得最終也不會隨波逐流。由於不安,獨樹一幟就有危險感,本來就沒有安全感,所以獨行之日艱難而漫長。

雖然現實很陡峭,但仍然不想放棄,就像孔子面對道德世界風格同樣糟糕的社會,即使國家不接受,承認他們的政治主張,他仍然包容世界,愛和世界和解,無論別人如何,誠實做一個紳士。“智者不迷茫,仁者不憂,勇者不怕”。從學習論語開始到結束,我一直深深地感受到,所有痛苦的根源都是我的心太窄了。孔子對待所有不仁不義的人,即使生氣,也不會陷入痛苦的深淵,而是用寬容的心和善良的愛與他們和解,這就是爲什麼他是教育無數人的先賢。

論語讀後感2

第三,要把握好與朋友的距離。“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鄉黨)。朋友關係是一種非常親密的關係。真正的朋友之間用不了太多客套。但那並不是親密無間。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里仁)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公冶長)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顏淵)從個體的角度看,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再怎麼認同,兩個人總還是不同的個體。人與人之間不可能沒有摩擦。兩個人捱得越近矛盾就可能越大,就好像擠公共汽車。我們都需要一定的屬於自己的空間。從朋友間的交往來看,稍微疏遠一點給雙方都留出了餘地。

一方面,我們可以利用這種距離保持一定的新鮮感,另一方面,我們還可利用這種空間交更多的各種類型的朋友。把握好與朋友的`距離就能把握好交友的質和量。有的人只有泛泛之交卻沒有知心朋友,有的人只有少數幾個知心朋友,交友面卻很小。他們都沒有處理好交友的距離感。

論語讀後感3

真如“百家講壇,壇壇都是好酒”,隨着時間的推移,《于丹〈論語〉》淡淡的清香更加令人心神嚮往。于丹老師把《論語》以心得的方式讓我們如沐浴清風細雨般感受、感知、感動。

于丹老師用簡單樸素的語言,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來解讀《論語》。讓我們這些普通人接近它並喜歡它,孔子和《論語》都不再那麼深奧高遠,反而像一位熟悉的長輩嘮家常一樣,句句滲透着生活智慧,給人以啓示。

感悟最深的是在第六章《理想之道》中於丹老師對理想的解讀。紛雜的'社會背景下,收入多少、職位高低、房子大小、車子檔次等等似乎和成功劃上等號,真正的“理想”卻變成一個遙遠的名詞。于丹《論語》告訴我們,理想無論大小高低,最重要的是自己內心的感悟,不要把自己僅僅變成一個社會角色,而是要聽聽心靈的聲音,讓理想變的有根。

“道不遠人,讓我們在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于丹《論語》讓我學着用聖人的智慧去指導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用聖人內心的溫暖照亮整個人生!

論語讀後感4

“道不遠人,讓我們在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這是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影視學博士——于丹的心語。

于丹教授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講論語、話現實、談吐自如、思路敏捷、才藝過人,我們不論是聽她講壇的“講座”還是看到她的“心得”,都感到有一種自我的超越和淨化,于丹論語心得之七《人生之道》,談到“古往今來,光陰之嘆”是我們看到最多的感慨,這種感慨在《論語》中也不例外,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論語、子罕》,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話,這句話很含蓄,但是其中又包含着多少滄桑之感?

在哲人眼中滾滾奔流的江河水,它不只一種自然存在,其中流淌的還有挽不回、留不住光陰;神州大地、明珠璀璨、炎黃子孫、俊傑倍出,在96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悠長的5020年曆史中,有多少炎黃子孫,以風範、以言行、以發明,造福於後人,貢獻於萬傑,于丹老師講的孔夫子將他的一生概括爲幾個階段,他的這種人生軌跡對於我們來說,有着許多的`啓迪意義,關鍵要看我們如何汲取這種智慧,我是一小學生看了後感受很深,領悟到要珍惜大好時光,使自己的人生更富有效率和價值。

我眼中的《論語》就是一個知識的海洋,光芒萬丈,我長大後要像于丹老師的那樣,爭取做一名出色的老師,應該學習孔夫子的這種偉大精神,做生活的強者,做時代的小主人。

論語讀後感5

聽着風的聲音獨自徘徊在幽靜的小路上,手裏拿着本《論語》,邊走邊看,隨着孔老先生,走進了一個充滿智慧的人生課堂,多麼希望我的面前出現孔子,出現一個充滿智慧的老者。

也許,我的願望被願望女神實現了,一位白髮蒼蒼,白鬍子留到胸口的年過花甲的來正披着長衫頭戴高帽坐在草地上誦讀,寬寬的額頭充滿智慧,炯炯的`眼神那樣尖銳,我有點不相信了,上前問道:‘‘您是孔丘先生嗎?’’孔丘先生滿臉微笑回答道:‘‘敞人乃孔丘也!’’他悠悠的扇着羽毛扇,我聽他那麼一說,嘴巴變成了O型,他摸摸鬍子,又有點詫異:‘‘小姑娘,又什麼事嗎?’’‘‘我能和你聊聊嗎?孔老先生。”我恭恭敬敬的問。孔老先生放下書,拍了拍長衫,“我們去湖邊走走,我好散散心。”

我們並排走到湖邊,我望孔老先生,久久凝望他。“您的論語爲什麼能感動他人?”“是生活,身活的影響啊。”

孔子和我在一處駐足了,前面一棵柳樹。孔子摸摸柳樹,說“你能從這棵樹上找到什麼亮點嗎。”我望望樹,這棵樹一無所有,沒有粗壯的樹幹,我搖了搖頭,“看他馬上就要死了還那麼頑強。”我忽然想想,生命原來那麼強大。孔子說:“寫作也是這樣,領悟了美,發現了美,就能寫出真遞。”天以暗下,一切歸於寧靜,其實美就在身邊,就在心裏,只是人們把它拋棄了。

論語讀後感6

我讀了一些有意義的書,其中最有意思的就是《論語心得》,我覺得最有意義的一句話是“三人行,必有我師”。我來講講這個故事。

一天,齊國宰相晏嬰出門,他的馬車剛好路過馬車車伕家,車伕看到前面是他家門口,高興極了,心想這次總算能在鄰居們面炫耀一下了。誰知道妻子在門縫裏偷看他,當她看到丈夫驕傲自滿,神氣活現的樣子時,心裏很是氣惱,決定等丈夫回來時教育教育他。車伕回來時,看見妻子在正收拾東西,便奇怪地問:“你這是要幹嘛?”妻子說:“回孃家!”車伕生氣地問:“我平時並無虧待你,你爲什麼走?”妻子氣惱地回答:“你今天給宰相趕車,宰相晏嬰雖隻身高六尺,卻成爲宰相,名聞天下,各國諸侯都尊重他,今天他卻神情謙恭,一點大官的`架子都沒有。而你身高八尺卻在那裏盛氣凌人。這就是原因。”聽了妻子的話,車伕的態度變了,處處謙虛謹慎。晏嬰讚揚車伕聽到勸說能馬上改過的精神,推薦他當了齊國大夫。

周圍人身上必定有好的地方,我們要虛心學習,同時也要找自身毛病,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論語讀後感7

《論語》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價值的書之一,其中所記載的先師——孔子的思想以及他的言論。他不僅提出了“仁愛”,更強調了“忠怒”的重要性。

再書中我看到了孔子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呼?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呼?”我開始不瞭解他的意思,看了後面的解釋,我才明白,原來是:時常溫習已經學到的知識,直到熟記並且能生出新的見解,這難道不是很快樂的事嗎?有同道的朋友從遠方來,跟我一起研究學問,這不是很快樂的事嗎?即使別人不知道我有學問,可是我一點也不介意,因爲求學原本就是爲了自己,這樣難道不算是個有道德的君子嗎?我感到: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自然就可以得心應手。當自己做的好時,可以自我讚美一翻;如果別人對自己產生誤會時,也不要生氣或難過,只要自己做的事情是對的,總有一天別人會明白的。

書中我還看到了孔子說:“君子不器。”通過解釋我終於知道了他的意思:孔子說:“君子應該使自己的學問廣博,並且多才多藝,而不應像器皿一樣只能侷限於一種用途。”我的體會是:人應該培養多方面的興趣;吸取各種知識,便可以漸漸成爲學問廣博的人。

我覺得,我們應該反覆閱讀論語,從中獲得知識,有利於我們的成長。

論語讀後感8

學期,我們學校新加了一門課程——經典教育。我們四年級學習的是儒家經典著作《論語》。《論語》中有很多知識,讓我受益匪淺。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這句話的意思是"對學會的知識,要按時去溫習它,這不是一件很高興的事情嗎?"是啊,對於學過的知識,我們只要經常去複習,就能夠更加深刻記住所學的內容,對學過的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從而可以學以致用。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每天都再三反省自己:替人家辦事有沒有盡力?與朋友交往講信用嗎?老師傳授的知識有沒有用心複習?"這句話對我有很大的幫助,只要我每天都按照這三點來反思自己的行爲,我相信,我就可以改掉生活中、學習中的一些小毛病,讓自己在不斷的.反思中的到更大的進步。

讀《論語》不僅可以增加知識,還可以改掉一些壞習慣。以後,我要更加努力學習《論語》,以及其他的經典著作,在經典閱讀中茁壯成長。

論語讀後感9

今天,我讀了《論語》這本書,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下面的幾個例子,就體現了這句話的意義。

有一天,我騎自行車出去學習,回來的時候發現天空中陰沉沉的,我估計快要下雨了。我趕緊騎上自行車回家,可是就是不偏愛我,在半路上就下起了傾盆大雨,我只好找個地方躲雨,心中想爸爸媽媽不知道我現在在哪一定很着急,正當我非法焦急,宛如熱鍋上的.螞蟻時,“你怎麼了,小朋友?”我擡頭一看,是一對中年夫婦,我着急的跟他們說,“我沒雨具,回不了家,爸爸媽媽現在又不知我怎能樣一定急死了。”那位阿姨轉過頭去跟叔叔商量着什麼。過了一會兒,那位阿姨把一把傘遞了給我說:“快點回去吧”從這件小事上可以看到這對夫婦的仁德,這就是《論語》中所說的“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還有就是我在乘公交車是經常給老人讓座,這也是《論語》中所描述的,“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

所以說到現在爲止,按孔子所說的去做是不會錯的。

論語讀後感10

讀于丹論語,讓人領略到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昇華,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德行,讀後確有感觸。

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第一個態度是,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個態度是,要儘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後果是什麼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爲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現在的英語教學結果應該說對我校的英語教師來說,就是一個很大的缺憾,每一名英語老師都在盡力,都很認真負責,但一次次的考試有些同學的成績卻不盡如人意,總感覺自己的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可以說在每一次考試成績出來後,總要有一段時間心情是很鬱悶的。讀完這一部分後,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首先,我們要明確這個缺憾是我們必須面對,也許還要有很長時間需要面對的,我們要從抱怨學生的懶惰,抱怨家長的不配合等中跳出來,因爲這樣做,除了給自己添堵外,我們得不到一點好處。反之,我們要積極思考,班級有好學生,說明我們的教學不是完全失敗的,至少在求精,求尖方面我們做到了,我們需要反思或者在以後加強的是如何找到並實施更好的教學方式來提高學困生的各項能力,將缺憾降低到最小化,直至消失。

論語讀後感11

本學期老師組織我們讀《論語》。學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老師一遍遍在課堂上講解所謂何意,我在下面聽得雲裏霧裏,想不通這古人好好的話幹嘛要說成這樣,在我眼裏,古人的經典文章一直是深奧難懂。

課間隨意翻閱書本,不覺被裏面的內容牢牢吸引了,這本書不像我想象的那麼枯燥難懂,論語中的經典話語加上一個個小故事,變得生動形象,從中可以學到很多爲人處世的道理,每當夜晚難以入眠時,我便捧着它細細品味,細讀之中,也讀出了一點點自己的'心得.

爲人之道,貴在真誠.自懂事以來就遇到了各種各樣的人,有些人處世圓滑,左右逢緣;有些人巧舌如簧,善於奉承;有些人耿直憨厚,善良樸實;有些人刻苦兢業,舍已爲公;有些人無爲頹廢,胸無大志.這些類型,我覺得都和自己對不上號,我自己卻是挺喜歡真實,不太會耍弄心機,也不善於推卸任務,也許源於老師對我的教導:做一個真誠的人.真誠是搞好人際關係的良方,與人交往,不虛僞,不矯飾,真誠地面對每一個人,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我想他人也會熱情地接受你.

這本書還一直放在我的牀頭,有些故事我還沒有細細地讀完,不過我想我會擠出時間去細品的,看着書櫃里長年作爲裝飾品的書籍,我很慚愧,沒把書當成自己的朋友,我想我會重新去認識它們,就像《論語》裏說的,爲人之道,貴在真誠。

論語讀後感12

有這樣一位聖人,他的語言從古傳今,有的還轉變成了成語,從一代又一代的人口中傳下來,他就是——孔子。

今天,我們學習了論語十二章,感受到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裏面的每一句話都讓人回味無窮,每一句話都讓我們思在其中,我的感悟加上老師的講述,讓我終於知道孔聖人真是偉大。

打開語文書第50頁,開頭的第一句話就讓我們知道了學習複習的重要,從老師的話中,我聽到了孔子曾經七晝夜衣食無着卻還能講學、彈琴,真實絃歌不絕。繼續聽課,我終於更深刻的知道了我從小背到大的'句子——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真正含義,讓我明白要學思結合,而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這句話。

它讓我知道時間就似流水一般一去不復返,我要珍惜時間,很多人都說時間的重要,我也如此,可我沒有真正的做到利用時間,而是浪費了它。時間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有限的,我們要充分利用起來,用有限的時間做有意義的事。時間換不來也買不來,孩子的歡笑換不走他的腳步,老人的嘆息也無法使他留步。它是大自然的雕刻者,記錄下,也流逝着每一個人的青春年華。我們要在這有限的時間裏去學習,學習是沒有盡頭的,是沒有終點的,它伴隨着我的成長,我們終身都需要學習,始終都需要學習,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

今天的語文課,不僅讓我學到了知識,也讓我開始了自己對時間的規劃與重視,但這都是因爲那一個人的一句話——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論語讀後感13

不同於春節紅紅火火,讀書要心自然涼,要的`是專注修心,火候不可太過。

似乎曾經見過,一千年前也許與他品過茶論過學;他對世俗施教對人民的教誨不難看出;看他風情淡雅學富五車書,那和睦之下更沒有更深之意。如何想如何做又不溫不火,如他是船伕不需錢直接渡河也許還能改變人心修教。

似乎與論語而從他相見,又于于丹更深領悟,更喜歡翩翩君子而不是莊重面孔,孔老夫子爲何賢德賢能爲何寬宏大量飽含其中,並不是在品書似乎更能親人,似乎不是誦讀而是直接對調,他爲講師,吾爲學生,于丹爲聚緣人。

妙句不說,精髓片面何處不在,置身仙境之處的人何不嘗知道內也如凡塵一般。從偷窺者到勝任只一步之遙,只是否到情到義是否爲灑汗好男兒亦或是郎才小書生時代隨於變化,本心質不變便天變樣,一千年前教書知道又豈是今日草草二十章能理解?解字解意最重要爲解心,人又七情六慾但並不會看一字有同樣體會,那些感覺豈豈不過千張便收尾?她所之事不可能只出於于丹之口但于丹之說定位他心之所向眼之所見只不過不同之意不同之人領罷。

如何?手捧竹卷書頭扎髮帶盤頭嘴裏唸唸有詞身旁是等石桌伸出桃園世外桃花緩緩落下,此處美景何處有?志心中心如神明便若斯飛天也不覺如讀書來的輕盈,聽他談國家大事何治何說何學何親,似以爲朦朦欲睡安心睡便可,一切如他所說如果能一張嘴說完所有人睡熟無人高議自己飛上一片寂靜又豈不是天下太平?

論語讀後感14

首先,她的書中關於人文關懷方面的內容比較多,但這也是論語所體現出來的儒家精神,也正是現代人嚴重缺失的東西,如果寫論語心得寫不出來這樣的感覺,那倒是很奇怪了。而並不能因爲于丹是女人而認爲她是完全靠感人來吸引眼球的,這是本質差別,況且於丹也不能算是“美女作家”。我認爲,書中有兩個缺點,一是她把孔子放在了聖人的位置確實有待商榷,畢竟孔子他自己肯定不是完人,這在歷史上也有記載;二是她的語言,很感性,比如“溫暖”“聖人”這類的詞出現的比較多,因此看得出來她對孔子的敬愛有加。

其次,對於論語的現代化解讀,特別是用通俗化的語言來讀,有利於大衆對論語及儒家思想的重拾。用一個時髦的意思來說,儒家文化特別是論語中所闡述的這些道理,正是目前如火如荼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教材,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文化並不是只有學院派的教授和博導們纔有資格談論的東西。儒家思想作爲中國兩千多年傳承下來的文化,它已經不單單是幾個學者或是幾部著作組成的文學而已。論語也不單單是一本僅用來頂禮膜拜的著作,它的言簡意賅卻深入人心的那些個道理纔是其精髓所在,難道說它被有些所謂的儒學學者研究着,就不能被小學生們從教科書上學到、背誦麼?就不能從沒多少文化的老太嘴裏說出來麼?于丹的書和她的講座,用現代的眼光解讀論語,雖然屬於流行的快餐文化,卻讓人們能夠停下忙亂的腳步去審視心靈,這不是現代人最稀缺最急需的麼?

論語讀後感15

“閉上眼用自己的道德與良心來感知這個世界,堅持自己的原則和夢想,做品德高尚的人。”

青春,是與七個自己相遇,一個明媚,一個憂傷,一個華麗,一個冒險,一個倔強,一個柔軟,最後那個,正在成長。《論語》就如我成長路上的明燈,給在黑暗中徘徊的我一點光亮,給心靈一點開闊。

我總是憂慮、困惑、不安,於那複雜的人性、交際,於那社會的黑暗與光明,於那前途的未知渺茫,我在尋找一種真理,抑或是信仰,爲了一種不流於俗的人生。這太詩意。物慾橫飛的年代,普遍趨同的價值觀,追求效益的.生活方式,金錢至上的成功學,人們的精神家園荒蕪一片。我未踏入社會,身在校園也深感這一趨勢之猛,覺得也終將不會免於隨波逐流。因爲不安,獨樹一幟就有危險感,本就沒有安全感可言,因此獨步之日艱難又漫漫。

儘管現實險峻,但還是不想放棄,就像孔子面臨當時道德世風同樣不好的社會,即使各國都不接納、認可自己的政治主張,他還是以一顆海納百川的心去包容這個世界,用愛和這個世界和解,不管他人怎樣,以一身正氣去做一名正人君子。“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從開始學習論語到最後,我一直深有感觸: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是自己的心太狹小。孔子對待一切不仁不義之人之事,縱然生氣,但都不至於將自己陷入痛苦的深淵,而是用寬容的心,仁厚的愛去和他們和解,這也就是爲什麼他是教化無數人的先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