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百年孤獨讀後感【推薦】

百年孤獨讀後感【推薦】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5W 次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百年孤獨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百年孤獨讀後感【推薦】

百年孤獨讀後感1

那日逛書店,沒有什麼合適的書。

突然看到這本,隱隱約約記得上學那會好像讀過。唯一記的,書中一段情節,開始時乾旱,後來就開始下雨,一連下了很多年的雨,很多事物包括活着的人,死了的人都長了綠毛。其他的,真的一點記憶都沒有了。直到現在,都奇怪自己居然敢在那個年齡段看這本書。

其實,這次讀,也沒辦法,還要藉助網絡。讀了一半,實在讀不下去,感覺自己太空白,只能上網搜索別人的讀後感。

以下來自網絡:《百年孤獨》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祕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象世界,成爲20世界最重要的經典文學鉅著之一。1982年馬爾克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奠定世界級文學大師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乃是憑藉《百年孤獨》的巨大影響。

看到了吧,七代人的故事,而且所用的名字基本一樣。很多人都要整理出來族譜,才能走出迷宮。

其實,還是一本很好看的書,至少讓我懂了什麼是魔幻現實主義。現實的魔幻和真實發生一樣,就沒有什麼可怕的。人鬼之間的對話、交往沒有任何隔閡,就像平常我們面對面隨便聊聊今天吃了嗎一樣簡單。

生活中,原來很多人都是孤獨的,可能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很孤獨。

而那種只關注自己而忽略別人的孤獨,有時候傷害的不僅僅是自己,還有你周圍的親人、朋友。

百年孤獨讀後感2

《百年孤獨》是我比較喜歡的外國小說之一,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和讀其它書都很明顯的不一樣,這可能就是本書的特點之一吧。這本書的不一樣之處就是全書幾乎沒有任何向上的進取氣息,有的只是孤獨和頹廢。

“不管走到哪,都要永遠記住:過去是虛假的,往事時不能回到的,每一個消逝的春天都一去不復返了。最狂熱、最堅貞的感情也只是過眼雲煙”坦白地講,這部30萬字的《百年孤獨》,很好看,你會時而放聲大笑,時而眉頭緊鎖,當時重複率最高的表情是“瞪大的雙眼”因爲據說本書是公認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百年孤獨》,卻缺乏這種進取的精神,僅有偶爾幾個進取的人物,比如活了115-120歲的烏蘇娜,他一向活到十幾章(本書一共才20章),那個時候他的曾曾孫子都出世。了總的來說本書的基調還是黑色的,結尾那句話“遭受百年孤獨的家庭,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我的理解與書中的簡介不一樣,書前面的簡介說這句話代表的是進取,黑暗總會過去,光明即將來臨。

我卻覺得這句話是爲這個杯具魔幻的家族100年的孤獨歷史畫上句號。並不預示着以後的家庭就不孤獨,而孤獨其實是揮之不去的,誰也逃不掉的。書中的人物都是孤獨的,但每個人應對的'方式有所不一樣。

奧雷連諾上校採取的方式是戰爭,永無休止的戰爭來排遣孤獨,但戰爭只讓他更加寂寞。梅梅用的是感情,可惜他的感情不被母親允許,寂寞也就依然如影相隨。

看《百年孤獨》我一向在思索一個問題,這個家族爲什麼是孤獨的。我想來想去都貌似找不到答案,或許是因爲代溝,或許是與世隔絕,還是說作者根本就不想說原因,只是表達一種狀態?都像,又都貌似不對,這個問題仍然在困擾我,期望朋友們看了之後大家討論討論。

這本書在我看來真的是很不錯,其中反映出的人生常態和人情世故,以及對人的本質的研究,作者都能夠說是十分透徹的,透徹的讓人感到有一絲害怕的感覺,這就是書的殺傷了!

百年孤獨讀後感3

這個週末沒有回家,待在學校看書,近日把加西亞·馬爾克斯最富盛名的一本書——《百年孤獨》看完了。看書的開始就對這本書的名字產生了很濃的興趣,百年的孤獨,而人的一生不過百年。

書裏主要講述的是一個家族的故事——布恩地亞家族,一個小鎮的故事——馬貢多鎮。布恩蒂亞是一個很大的家族,從第一代到第七代,而家族人之間的關係卻混亂不已,看書的時候我的心不止一次的感到羞恥和冰冷,無論是父母、夫妻、兄弟還是姐妹之間都沒有感情(有也只是慾望),所以人人孤獨終老。

你不斷地爲書中的人嘆息,爲他們的愚昧無知,冷漠自私和那讓人恐懼的慾望。其實他們之中也不乏聰明、有創造力(雖然有時很荒誕)並且無比執着的人,可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有的人是在半路上迷了路,不記得也不想回來了,有的是對自己所追求的並不信任,半路放棄。

書中有很多魔幻的情節,作者在想象力天馬行空的時候,還能對家庭瑣事娓娓道來,把握不同年齡層次,不同角色的性格,書中寫了家族中的很多代人,而且後幾代幾乎都是以祖輩的名字命名的,但作者沒能讓我們在看書的時候搞混人物。在作者創造的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似乎沒有“乾淨的.愛”和“完美的人”,甚至是醜陋無比的,他就這樣把人性最壞的一面赤裸裸地呈現在你面前,讓我這個在二十一世紀看慣童話和美好結局的人一時有點難以接受,讓我在看到最後結局的時候冒出了現在很流行的一句話:“噢,這就是個活生生的悲劇!”

的確,這個家族(甚至於這個小鎮)沒有一個人的結局是好的。當然,大家都說這是拉丁美洲歷史的縮影,被新世界隔離在外,最後消失在這個世界了。大的歷史背景我並不看重,我更爲看重的是書中人性的刻畫。我想再過幾年後人生閱歷豐富後來看這本書應該會有更深的感觸吧,希望能走好自己的路,就算迷了路也還能記得回家的路。

百年孤獨讀後感4

在拉美文學百餘年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許多不同的流派,這些流派都深深的改變了世界文壇。而哥倫比亞著名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則以其對現實世界魔幻般的思索和訴說,開創了魔幻現實主義這一文學流派,而作者也因之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剛剛開始閱讀《百年孤獨》時,我們會發現作品中有兩處奇怪的地方,其一是書中訴說的故事大都荒誕不經;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覆出現和相同怪事的重複發生。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因爲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更令人奇怪的是,書中這個綿亙了百餘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爾卡迪奧就是叫做奧雷里亞諾,而家族中各種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創始人阿爾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里亞諾的身上反覆的發生着。聯繫到作者的創作年代和生活環境,我們不難發現這象徵了什麼。

作者在《百年孤獨》中用夢幻般的'語言敘述了創業的艱辛,文明的出現,繁衍與生存,愛情與背叛,光榮與夢想,資本主義的產生,內戰的爆發,壟斷資本主義的進入,民主與共和之爭等足以影響拉美的大事,卻讓他們集中發生在一個小小的名叫馬爾孔多的鄉村中。把布萊恩迪亞家的每個成員都深深的牽扯了進去。在故事的結尾時。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里亞諾閱讀了記載這個百年世家的命運的羊皮卷後說:“這裏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經看到過,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這個總結性的人物之口,表達了自己對拉丁美洲百年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餘年的歷史是重複的,拉美的發展和歷史進程都停滯不前。

《百年孤獨》是一部有趣的作品,她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故事的發展更是令人費解。當你讀完他,掩卷長思,你卻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歷史的重複。對拉美的孤獨百年的思考。並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

百年孤獨讀後感5

我一直認爲,就像生活中的一切一樣,文學品味是隨着我們的長大而不斷改變的,就像我們在青春期喜歡的某些事物:一首歌,一件襯衫,一部電影。當我們長大後,我們就不再喜歡這些東西,我們就不再喜歡某些作者,而贊成其他作者。

多年以來,我們不可能繼續以相同的眼光看待我們的啓蒙作者,也不會像您第一次享受它們一樣繼續享受他的書。

加布裏埃爾·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傑作並非如此。《百年孤獨》這本書就像是初戀,就像人生中的第一次勝利一樣,就像你去過的第一場音樂會。《百年孤獨》是一本常讀常新的書,因爲你知道自己會發現新的細節,而且你會喜歡某些角色,而在其他閱讀中類似的文章並沒有引起您的'好奇心。

講述一個擁有一百年曆史的家庭的故事是一項艱鉅的任務,而加西亞·馬克斯高調地克服了這一挑戰,因爲它使我們對本文的敘事感興趣,而他的關注點卻在從一個角色到另一個角色的跳動上。

它關注第一代,並與家族中的最後一位一樣,關注着一個以厄運爲標誌的單一家庭的每個成員,在死者中,只有úrsula仍然是最神聖的。全文向我們講述了布安迪亞和馬孔多的崛起,輝煌和衰落。在過去的一百年裏,這個村莊演變成城鎮。

在我看來,百年孤獨這本書遠勝於之前所閱讀的任何拉美文學作品,並且它的結局不僅巧妙,而且對於其他的敘事者來說是不可逾越和完美的我們從家族的最後一個奧雷利亞諾的眼中讀到,從家族的根基直到消失的那個末世和預言的末尾,其中包含了重要人物瑪爾奎德的手稿,手稿在整個歷史中以次要的和幾乎不可察覺的方式出現,並且由於在工作中的布恩迪亞遭受的不幸而代代相傳,直到最後一個手稿的誕生結束爲止。預言最後還是成真了。

百年孤獨不僅是經歷一個家庭歷史的旅程,更是一個二十世紀中葉的拉丁美洲的羣像劇。

百年孤獨讀後感6

偶然得知,我手上的這本書,是中國第一次獲得正式授權出版的。以前多少名人,包括深受馬爾克斯影響的莫言,翻閱過的《百年孤獨》,都是盜版。突然覺得它分外珍貴。

說的是孤獨,看見別人寫的讀後感都是圍繞着這兩個字而寫。不不不,你們都搞錯了,不是文藝青年自己喝着咖啡所發出孤獨的感嘆,不是非主流們黑白人生的孤獨,更不是每天宅在房間裏沒朋友的.那種孤獨。

這種孤獨,是一個根深蒂固,天生性格的,非一般外物所能改變。是一種追求理想過後,發現這種追求根本沒有意義,多年來的精神支柱突然消亡所帶來的那種孤獨與彷徨,正如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被迫發動 三十二場戰爭,打破與死亡之間的所有協定,並像豬一樣在榮譽的豬圈裏打滾,最後耽擱了將近四十年才發現純真的可貴”。也正如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一人,追求科學而最終精神失常,被捆在樹上至死 。

最奇特的莫過於整個馬孔多都陷入了失眠症的泥潭裏,一直不睡覺,但卻一直遺忘東西,不得不在每樣東西上貼上標籤,杯子、碗、凳子之類的。這是一個民族的孤獨,他們盲目地追求,只知道不停地往前走,卻不知道 自己在追逐什麼,而身後的事物——歷史,卻被他們漸漸遺忘。而生活在這裏的何塞家族,一共經歷了六代,但每一代卻只是第一代的輪迴,改不了那種流淌在血液裏的盲目,嚮往虛無的東西。

但馬孔多的女人們卻是堅強獨立。她們務實勤奮,烏爾蘇拉照顧全家,開糖果店賺錢不斷修建家;阿瑪蘭坦熱衷於刺繡;蕾梅黛絲則心地善良。而她們都帶有傳奇色彩:烏爾蘇拉活到一百四十歲,阿瑪蘭坦和死神對話, 而蕾梅黛絲則飄上天去了。

馬爾克斯的這番回答,正是對馬孔多的孤獨的最佳解釋。

百年孤獨讀後感7

放佛他們都在堅持着自己的理想,但是好像都未能堅持到底。

他們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都在堅持着所謂的理想。或許是因爲上帝不想讓人們過於幸福;所以,當上帝以無邊的美意創造了一切後,又會讓魔鬼所破壞,正如馬爾克斯所說的那樣,布恩迪亞家族經歷着這樣的一切:街上的女人會使人流血,家裏的女人會生下長豬尾巴的孩子,鬥雞會讓男人喪命、終身內疚,槍彈一沾手便會引發二十年的戰爭,冒失的事業只會將人導向失落和瘋狂……當年邁的`烏爾蘇拉走了,整個布恩迪亞家族也走向了衰老。梅爾基亞德斯,這個智慧與先進的代表雖然與布恩迪亞家族有着不解之緣,也影響了家族中重要的成員,他預知着一切,可是他也只能眼睜睜的看着大家死去,家族衰敗,爲什麼?

直到現在也沒能明白這一角色的作用,是在表現人類的無奈嗎?烏爾蘇拉算是這個家族的精神支柱吧?作爲馬孔多第一代的移民。布恩迪亞發現了馬孔多,他們在那落地生根,發展壯大,引進文明,但也隨之衰落,也帶來了戰爭,流血,瘟疫,或許這就是這本書的意義吧,微縮的世界,歷經一切,還有人類特有的不安分的心。或許還應該說說奧雷里亞諾·布迪地亞上校,直至他死去,我也仍舊未讀懂他。我不懂阿瑪蘭坦—烏爾蘇拉爲什麼要回來,過着與馬孔多格格不入的生活,她是想改變他嗎?還是她也擁有者何她高祖母類似的精神力和意志力,但她始終不是烏爾蘇拉,所以她失敗了。最無法理解的應該是他們“變態”的愛情吧,我不知道是否這樣說恰當。布恩迪亞家族最後的愛情還是讓這個曾經輝煌但也孤獨了百年的家族結束了。正如那捲神祕的羊皮卷所預言: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住樹上,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

唉!人生百種滋味,還需慢慢體會。

百年孤獨讀後感8

在高中的時候就接觸到《百年孤獨》這本書裏面的一個章節,當時泛讀了一遍,並沒有覺得有什麼特別的。四年後,經歷了一些世事兒,越發喜歡這本書了,就覺得這個書名都那麼富有哲理。完整的看完這本書是在大三參加夏令營的那個暑假裏。

重複的名字,不同的孤獨演繹出一場波瀾壯闊的孤獨史,更準確的說折射出民族的辛酸史。一百年的歲月,7代人的故事在馬貢多重複更迭,到最後卻沒有留下半點痕跡。

拉丁美洲民族擺脫不了歷史因襲的圓周率,走了一圈,又回到了起點。就像中國近代一樣,充滿了心酸血淚。但有些不同的是,中國近代的的國民是麻木,是魯迅筆下的看客;而拉丁美洲國民是孤獨,一個人把自己束縛在自己的世界裏,任其自生自滅也不願意相互交流。中國麻木的國民似乎還可以找到一羣“志同道合”的人,當侵略者的屠刀舉行同胞的.時候,有的還可以不約而同的爆發出笑聲。

布恩迪亞家族他們臉上那種一望便知的特有的孤獨神情是那個時代民族的符號,馬爾克斯入木三分刻畫出時代的悲哀。在這場波瀾壯闊恢弘的史詩中,你彷彿能夠身臨其境的感受到他們的孤獨,彷彿你就生活在馬貢多小鎮上,目睹了一切事物的發生。我們急切的想探知羊皮卷的祕密,就當羊皮卷破解時,我們呼吸急促,揭露謎底的那一刻總是動人心絃。然而,當羊皮卷什麼的面紗被揭開之時,布恩迪亞家族最後一代人被拖進了蟻穴,馬貢多也在沙暴中消亡。

在我看過的作品中,沒有哪一本給我如此的震撼。《百年孤獨》讓我深刻的體會到孤獨的本質含義,跟讓我看到了拉丁美洲悲催歷史的根源。一場心靈的旅行讓我與現實脫開又迴歸現實,審視着這個世界。現代人的孤獨感有來自與何處?人類越來越瞭解外太空,卻不知道自己的鄰居是誰。人類在喧囂中恣意暢歡,卻在也是人靜時不覺得感到空虛。科技帶給了我們財富,也帶給我們孤獨。

人類何時會逃脫孤獨的枷鎖呢?或許科技的發展,人類用於不會了。只會越陷越深了。

百年孤獨讀後感9

去年的時候知道了這本書的名字,今年年初生日的時候朋友送了一本人物自傳給我,《活着爲了講述》,作者就是本文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

當時跟自己說,我是不會去閱讀《百年孤獨》的,因爲害怕表達出來的情感會過於悲傷幽怨,懼怕自己承受不起,後來不小心看到了這本書的封面,我就忍受不了,太過喜歡這本書的封面了,喜歡到可以盯這樣封面看很久很久很久,就這樣,我還是開啓了本書的閱讀旅程。開始時,我腦子只冒出這樣的詞:荒謬,荒誕,荒唐,不可理喻,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開始意識到孤獨無處不在地包圍淹沒這裏面的每個人物,雖然有多處情節描寫了令人充滿激情愉悅的歡愛場面(好吧,我覺得這歡愛場面的描寫一點也不含蓄。),但是,很快,應該是眨眼間有恢復了孤獨的氣氛,明明裏面的人物都有自己活着的事情做,有目標,還充滿活力,但是那孤獨就像空氣幽靈一般,揮之不去。

更加令人奇特的'是,書中的人物,書中描寫的生活場面跟我們現在的生活差太遠(也許是我未能瞭解到作者的創作背景纔會覺得這樣奇特。),在書中,金錢,名利,生死,悲傷,親情等這樣世俗的事好像一點都不會干擾這人們的生活,愛情會折磨人,可也很快能夠翻篇,也許也沒有那麼快,但又似乎很快,一個人爲愛情而死好像也不是什麼驚世駭俗的事,就好像是你吃飯了這樣平常的事,在那個世界裏,人活得雖然孤獨,但可以活得自我,不會被外界所累,沒有無病的呻吟,沒有怨天尤人的嘆息,雖然荒誕,但是我喜歡他們的純粹。

百年孤獨讀後感10

斷斷續續的讀了很長時間纔讀完這本書,讀了大半本的時候還在爲阿瑪蘭妲的孤高和不可理喻感到憤慨,還在爲雙胞胎兄弟的放蕩感到氣憤的時候,在書的結尾卻感到了無比的淒涼,從拉烏爾蘇去世之後,小說也快走到了盡頭,聯繫着他們幾代人的紐帶沒有了,這也爲最後的悲劇慢下了伏筆。

一個小鎮從祖先開始的開拓,到最後整個家族只有那個豬尾巴小孩兒,尤其是最後只剩他一個人的時候,不光是他孤獨的問題,而是他對整個家族的歷史完全不瞭解,也無從知道,就是那種悲涼。帶着這種悲涼整個小鎮從地球上消失了,而再也沒有人會了解這個小鎮的歷史,也無從考證。

這讓我想起了我的家鄉,我家是隸屬於東北林區,以爲林區的總部在那,我們林區的職工也都在厂部附近居住,那時候厂部一派欣欣向榮,院裏的涼亭,兩邊的噴水池,厂部氣派的大門,都是我們常去玩兒的地方,最主要的厂部的大部分設施都是由我爸爸帶着他的那幫工程隊完成的,還記得他在家裏的時候做的`涼亭上四角的龍頭和蹲在亭子上面的神獸,以及做院牆的時候用水泥打的花架。

過年的時候每天都會去好幾撥扭秧歌拜年的人,現在過年的時候已經沒有這樣的景象了,出了過年大部分時間都去城裏打工了,鎮裏有點兒錢的都去城裏買房子了,厂部也是野草橫生,將水泥地面和磚地埋在裏草叢裏,噴水池也早就沒有水了,在假山的旁邊斜斜的橫生出一株楊樹來,涼亭也是好多年沒有從新粉刷過,柱子上的漆大片大片的脫落,蹲在四角的身手和龍頭已經露出了水泥的本色,絲毫沒有色彩。牆根底下的野草瘋長着。牆上的口號時隱時現,一派荒涼的景象。

百年孤獨讀後感11

我喜歡那種看完之後留有餘味,能帶給我思考的書。毫無疑問,《百年孤獨》即是。

“人生而孤獨。”沒錯,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他們無法擺脫自己的宿命,逐漸走入孤獨的深淵。布恩迪亞家族,幾個世紀以來都重複地陷入孤獨之中。書的結尾令我由衷驚歎,極其精彩巧妙,即使之前已經隱隱提到。所以,隨着閱讀加深,我們會發現這個家族的結局無非就是走向毀滅。雖然最後阿瑪蘭妲和奧雷里亞諾的活力給人以希望,現在想想那也無非是毀滅前最後的掙扎。一切都還是輸給了狂熱的愛情。也許這個家族的結局有一部分與愛情有關。雖說愛情是小說不變的主題之一,而書中的愛卻讓人難以接受,人物成也愛情,敗也愛情。羊皮卷破譯了,家族也毀滅了,所以讀完之後,我突然產生一種想法,這個故事,本就是在影射我們心中的幻象?我們的內心本就是孤獨又迷茫的,在經歷了狂熱,榮耀,屈辱,衰敗之後,我們終於得以漸漸看清自己的'內心,看清一切事物的實質,也是時候走向死亡——人的死亡或心的死亡。所以,百年孤獨在我看來也是我們自己的百年孤獨,書中的每個人物在我看來也是人生中每個時期不同的心境造就的不同自己。

書中我最喜歡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他與生俱來的洞察力,野心和原生家庭帶給他的孤獨感都令我讚佩。這就像是正當盛年的我們,帶着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特質,又努力的去探索新的世界,想發現新的自己。

這本書故事性不是很強,於我而言,讀書只讀故事未免無聊,重要的是能讓我們思考,這無疑就是一本好書。

願我們都能在孤獨的人生中發現孤獨到極致的快樂,在平庸的人生中成就不平庸的自己。

百年孤獨讀後感12

《百年孤獨》是一本措辭簡單的書,甚至簡單到帶一點冷酷的味道。幾個字就能殺死一個人,幾句話就終結了一段愛情。馬爾克斯能如此不動聲色地,把那麼多紛繁的故事自然地、毫無痕跡地鏈接起來。

這裏沒有政治,沒有宗教,不諷刺也不批判,就光講着一個村莊的故事,卻能字字珠心。有時候我甚至感覺是故事裏的任務自己在講故事,因爲每個人物都是那麼鮮活,而這份鮮活,賦予了這本書另一種魅力,那就是每一個故事都隱隱的帶着對歷史的嘲弄,或蘊含着讓人會心一笑的哲理;有時候我也會覺得每個人物都是那麼的孤獨,這種孤獨不是因爲一個人想另一個人,而是一個人,沒有人去想。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寫到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坎坷經歷,特別的是,這個家族的每個人的經歷都是那樣的充滿神話色彩,無論是從第一代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還是第七代的奧雷利亞諾,抑或是文中出現的每一個人,他們的經歷是那樣的不可思議,以至於有一個作家曾這樣評價過,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深刻到讓你感到害怕。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烏爾蘇拉,她是那樣的充滿活力與激情,在那樣一個不正常的大家庭裏,在經歷種。種不幸與變革下,在她慢慢變老後,她還能把每件事都安排得妥妥當當,她離去後的這個家庭,在我看來已經是個空巢,沒有了核心,可惜她離開人世的方式讓我的.心中始終留下一個結,那種方式遠遠超出我的想象,或許這又是作者的特色吧。

世界上最孤獨的事情,莫過於此。我想世界上也有那麼一個地方,孤獨到沒有人去談起,也有那麼一羣人,孤獨到沒有人在意。這種鮮活的孤獨感,是每一次翻開這本書的我和馬爾克斯的共鳴,一種無以言表的孤獨,一種靈魂深處的寧靜。

百年孤獨讀後感13

偶然得知,我手上的這本書,是中國第一次獲得正式授權出版的。以前多少名人,包括深受馬爾克斯影響的莫言,翻閱過的《百年孤獨》,都是盜版。突然覺得它分外珍貴。

說的是孤獨,看見別人寫的讀後感都是圍繞着這兩個字而寫。不不不,你們都搞錯了,不是文藝青年自己喝着咖啡所發出孤獨的感嘆,不是非主流們黑白人生的孤獨,更不是每天宅在房間裏沒朋友的那種孤獨。

這種孤獨,是一個根深蒂固,天生性格的人,非一般外物所能改變。是一種追求理想過後,發現這種追求根本沒有意義,多年來的精神支柱突然消亡所帶來的那種孤獨與彷徨,正如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被迫發動三十二場戰爭,打破與死亡之間的所有協定,並像豬一樣在榮譽的豬圈裏打滾,最後耽擱了將近四十年才發現純真的.可貴”。也正如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一人,追求科學而最終精神失常,被捆在樹上至死。

最奇怪的莫過於整個馬孔多都陷入了失眠症的泥潭裏,一直不睡覺,但卻一直遺忘東西,不得不在每樣東西上貼上標籤,杯子、碗、凳子之類的。這是一個民族的孤獨,他們盲目的追求,只知道不停地往前走,卻不知道自己在追逐什麼,而身後的事物——歷史,卻被他們漸漸遺忘。而生活在這裏的何塞家族,一共經歷了六代,但每一代卻只是第一代的輪迴,改不了那種流淌在血液裏的盲目,嚮往虛無的東西。

但馬孔多的女人們卻是堅強獨立。她們務實勤奮,烏爾蘇拉照顧全家,開糖果店賺錢不斷修建家;阿瑪蘭坦熱衷於刺繡;蕾梅黛絲則心地善良。而她們都帶有傳奇色彩:烏爾蘇拉活到一百四十歲,阿瑪蘭坦和死神對話,而蕾梅黛絲則飄上天去了。

馬爾克斯的這番回答,正是對馬孔多的孤獨的解釋。

百年孤獨讀後感14

我是在一個下午讀完這本書的,仿若已經經歷了漫長的孤獨歲月,恍惚間彷彿已經穿越了一生的時光,經歷了那一場又一場的或痛苦或波折或感悟的“鬧劇”。

我不知道我是否讀懂了它,或者說我不知道我從中深深感觸到的那些所謂的情感,是否是作者真正想傳達的情感,也許我需要再重新回味細品它一遍,到那時候,肯定又會有另一番別樣的感觸了吧。

但就這第一次的淺顯閱讀,我對“孤獨”的理解好像有些不同以往了……

也許,孤獨會教會我們好多東西,指引人們閱讀、思考、在不甚艱難的人生裏獨自堅持,教會人們適應時間的漫長亦或者是短暫,把握每個人的命運。

《百年孤獨》中的孤獨能夠如此透徹心扉,在我看來,是因爲它向我們娓娓道來了如何沉悶地活着。

在這個比《紅樓夢》還要繁複、難記的.家族體系中,“活着”是所有情節發生的唯一前提。爲了尋找活着的方式,爲了尋找活着的意義……爲了所謂的活着,一個生活在地球角落裏的百年家族陷入了無限的疲憊與孤獨之中,在茫茫歲月中上下求索,忙忙碌碌……

但是,我並不覺得它是一個悲劇,我相信,雖然經歷過這數不盡的無論是種種情愛的糾纏折磨,還是夢想追尋的茫然,又或者是繁雜錯亂的現實,但是,布恩迪亞家族的每一個成員,都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東西,他們看透了這個世界,並且活下去,甚至死去。

他們遠離了故鄉,遠離了熟悉的一切,遠離了常規,選擇了一條別具一格的屬於自己的生存之路。他們在路途中探索生命,享受孤獨,經歷夢境一樣玄妙的人生……我相信,他們沒有一個人會後悔當初的選擇。

他們的孤獨,令我仰慕,令我欽佩。

百年孤獨讀後感15

單從讀《百年孤獨》的直觀感覺來說,是非常的微妙且有意思的。與以往容易入書入戲的我不同,百年孤獨裏的悲歡離合、跌宕起伏、生離死別似乎和我之間隔了一層下雨中的玻璃牆。每當我似乎身臨其境的時候,總有一層新雨將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許是因爲作者總以戲謔的口吻描述類似神話的種種場景,也許是因爲書中人物狂野的孤獨離世俗的'自己太過遙遠。

整本書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從家族第一個霍賽阿卡迪奧,到最後一個具有家族明顯特徵的奧雷良諾。從高傲果敢轟轟烈烈的奧雷良諾上將到精力充沛平凡而偉大的烏蘇拉老媽媽,從純潔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絲到喜歡熱鬧以至於娶了兩個老婆的雙胞胎之一。

一部繁雜龐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脈絡清晰的地方興衰史。在時間的洪流中,個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顯得那樣無力。羸弱嬌小的被奪去生命,孤獨執着着的留下悲傷的痕跡。無端去世的雷梅苔絲的蘿莉像被作爲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後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貝卡執着的不肯死去。經歷奪走3000人生命騷亂的阿卡迪奧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他們都是人羣的異子,孤獨的極端。

對於我,則早已習慣了與孤獨爲伴,未必開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獨是一個陪伴人一生的夥伴是一個既定事實,與其否認,與其抗爭,與其無謂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擁擠的人羣裏讓它保護你回家,週六的上午讓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陽光,週日的下午讓它陪你曬曬太陽,曬曬俱疲的身體與心靈。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週期性的抑鬱,不妨看看這本書,讓書中孤獨人的魯莽激起你無畏抗爭的勇氣。也許,我們可以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別人眼中。奧雷良諾上將死去的時候,我心中一陣痛楚,就是這麼想的。

我相信,這本書能給我的,遠遠不止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