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目送》讀後感(合集15篇)

《目送》讀後感(合集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7W 次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目送》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目送》讀後感(合集15篇)

《目送》讀後感1

龍應臺的文字,如寒夜的燈火,溫暖明亮,如清晨的雨露,清涼朝氣,帶給我一種寧靜。在喧鬧的環境中,讀着她的書,我的世界也變得安詳了些許。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她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在目送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她漸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她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多麼樸實的文字,包含着酸楚,苦澀的愛。

這不由得讓我想起點點滴滴的往事,當我上幼兒園時,注視着父母遠去的背影;當我上初中時,父母在窗邊望着我遠去的背影,但我卻沒有回頭。年幼時的我們,總是走在前面,向着朝陽邁去,而順着我們的背影一直倒退回去就會發現,在那個最隱蔽的角落裏,總會有一兩個人,他們的眼神從我們出現在這世界時,就從未離開過。正如書中所說:“我一直在等候,等候她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她沒有,一次都沒有”我們的.父母亦是如此。他們期待,渴望我們的一回眸,一絲關注,但我們一直沒給過,哪怕是如此的微不足道。

《目送》這個光輝歲月的故事是屬於別人的,但我們每個人都一樣,在時光消逝中度過,曾經擁有的也都會一一消失,這看起來是一場永恆的遺憾,但我們卻能從這一次次目送中提煉出來最純淨的心靈,最溫馨的回憶。

歲月讓我們歷練成長,也讓我們面對離別,我們總避免不了不斷的目送,徒留下一個個孤零零的背影。處於叛逆時的我們,渴望自由的飛翔,不想再像溫室裏的花朵一樣,離開父母的同時,也許心中正在暗暗的竊喜。但是我們的父母呢?站在父母的立場上想想,孩子漸漸長大,羽翼漸豐,能自己擔待所有,對父母的依戀會越來越少,家裏孩子的痕跡在一點點消失,心中泛起的是酸楚與無奈……

不要讓我們的親人因我們而傷心和失望,不要讓滿腔的祝福變成沒有主人的青煙,不要讓父母的目光從期盼變成傷感……做兒女的我們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着我們漸行漸遠。

一個人生命的歷程不管時間也好,親情、友情、愛情也好,該經歷的會經歷,該遺失的會遺失。生命是一條無法迴轉的軌道,我們必須按照這個軌道上的路標走,經歷生老病死,悲歡離合。

經歷過了,纔會真正的懂得。有些感受只能一個人體會,有些痛苦只能讓一個人承擔,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難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明白了這些纔算是真正的成長了吧,纔算是不枉此生。

《目送》讀後感2

龍應臺在《目送》中表達了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書中,龍應臺寫父親的死亡、母親的衰老和失智;寫對父母的憐惜和體恤,寫兄弟攜手共行,兒子的離別,朋友的牽掛;還寫出了自己的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個人的走路、賞樹、觀鳥、拍照、生活等。從牽着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青春後期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從陪着年邁母親如帶着女兒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龍應臺娓娓道來。

我想人生也就是這樣,要面對至親的離別,要直擊死亡。也會迎來嬰兒的誕生,感受生命的奇妙。我們年少時,往往聽不進父母的話,而父母永遠不厭其煩的說:出門要小心,飯要吃飽。日復一日目送你出門,希望你好好的活着,而總有你會成爲那個目送的人。這就是傳統中國文化中最感人的地方——親情。父母給孩子的'是賤賤的愛,不求等價得到回報,不求兒女能銘記在心裏,源源不斷無條件的付出,因爲他是你的孩子。

《目送》開頭的一篇寫了生命中兩件“小事”:兒子十六歲到美國當交換學生,在機場,她看着兒子通過護照檢查、進入海關,背影倏地消失,沒有回頭;多年後,她父親在醫院的最後時光,她又看着輪椅上被護士推回房的父親背影。通過這些事,她開始理解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舍”,並在文中寫道:“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樣的感悟,既有遺憾,又有堅定,動情之處,讓我們的心也跟着撥動。

這本書還是龍應臺人生一個階段的心靈狀態。父親的逝世讓她體味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在父親去世前,50多歲的她從未經歷過任何至親的死亡,這跟她臺灣“外省人”的身份有關。作爲從大陸到臺灣的移民,除了父母兄弟,小時候的龍應臺沒有其他家族親人,因爲這一背景,她對許多“人生基礎課程”的學習有着嚴重的時間上的延遲。此時,寫父親時,父親已經走了;寫母親時,也即將目送母親離去;寫與孩子的關係時,看到的是他們永遠用背影對着自己。龍應臺說:“人生走到這樣的年齡階段,是四顧蒼茫,唯有目送。”

看完這本書,我不禁有些感嘆,但這就是生活。幸福快樂是一部分,悲傷無奈也是一部分。過去的已成歷史,逝者如斯也,而未來也無從知曉。所以我們要活在當下,只有今天你能確切把握。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刻拿到的將會是怎樣。

《目送》讀後感3

這個寒假是孩子上學九年來最短的一個假期,也是學習任務較重的假期。大年初六走完親戚回來,孩子告訴我說:”爸爸,你還有一個作業別忘了,寫一篇讀後感,要認真地寫。”提醒我更提醒了他,該靜下心來了……

是呀,已有很長時間沒有如此細緻地閱讀一本書了,早已習慣各種網絡的碎片化、娛樂化快餐閱讀。靜下心來讀《目送》,才體會到這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與心靈的對話!從書中彷彿走來年少的自己,人到中年的我,和那即將到來的暮暮老去的身影。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其實,《目送》只是這本書中的開篇。開頭作者是寫自己在孩子第一天上學時看着他慢慢地一步一回頭地走進校門,消失在自己的視野中;再到孩子十六歲時在機場目送他離開;當孩子慢慢地不再粘着父母,不再願意和父母齊頭並進的時候,這個做母親的人,慢慢地獨自咀嚼着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現了另一個背影,這個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淚水溼潤而模糊了的視線裏,我們都看到了那個背影,是被長大了的我們無意時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們從不打攪我們,總是在離我們十步之遙的地方緩慢前行,是爲了看我們是否安全,是確保我們在無助的時候能第一個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是在看到我們歡樂時他們也能偷着樂……是的,養兒方知父母恩。在我們目送着孩子遠離了自己的視野時,才知道這樣的滋味父母已經嘗過了很多遍。

反覆地讀着這段驚心動魄的話,眼淚就像決堤了一樣再也不能收住。我一遍一遍地讀着這段話,那“不必追”三個字狠狠地刺痛着我的眼睛。孩子所去的方向是燦爛的未來,而那個背影要去的地方卻是無盡的`黑暗。我知道,花開總有花落的時候,但是,真到了那天,情何以堪?熟悉的老屋卻沒有了最親的人,庭前花開卻失去了駐足欣賞的人,你的喜悅再也無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會有人知道你額前的傷疤出自何時來自何處,你,可以想象得出這會是什麼樣的情景嗎?

感謝龍應臺的《目送》,讓我們下定決心再對父母好一點,再好一點。窮盡我所有,愛他們,因爲我們是爸媽最親愛最疼愛的孩子!

《目送》讀後感4

牀頭櫃上靜靜的躺着我很喜歡的一本書,每天閒暇之餘,都會翻上幾頁,輕輕的讀出聲來,細細咀嚼,慢慢體會,“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初次讀到《目送》是在初中的語文課上,那時候的我,因爲年齡和閱歷的關係,還不能對這篇文章有深刻的瞭解,慢慢的隨着年齡的增長、經歷的增加,當我重讀這本書時,我似乎恍然間明白了作者所要描述的那種對父母、對子女、對朋友以及對人生和生死的豁達以及懷念的濃情。

書中的第一個故事講到了,逐漸長大的'兒子,一次又一次的離別,留給作者的只是一個又一個的背影。字裏行間可以深深的感受到,作者對孩子離開的不捨之情,可同時她又是一豁達開朗的母親,她知道,總有一天孩子會離開自己,她懂得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飛,去尋找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就像她在書中說的那樣“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這不由的讓我想起了自己的父親,雖然父親讀書不多,但對我的學習卻很重視,回想起讀書上學的那些年,一直有父親的陪伴與鼓勵。記憶中,每次結束假期即將返校的前幾天,父親都會再三地囑咐我,“到學校裏,要記得吃飽穿暖,喜歡的東西就自己買,錢不夠就打電話給我,給你寄錢,一個人在外面讀書,要好好照顧自己。”坐上前往學校的大巴車,揮揮手與父親告別,我暗自慶幸不會再聽到父親嘮叨的話語。然而,現在想起來,父親那時候懷着怎樣的心情送別我離開家,離開他的身邊,當時目送我離開的父親,一定也充滿了對孩子的擔憂和牽掛。當看着父親的鬢角一點點變白,皺紋爬上額頭的那一刻,我才知道,那個曾經高大威武的男人在慢慢地變老……

世上有多少婉轉的歌聲,卻唱不出父親的溫暖,世上有多少華麗的辭藻,卻描繪不出父親的愛。都說,父愛是深沉而偉大的,他的愛沒有隆重的形式,沒有華麗的包裝,卻一直默默的伴着我們成長。歲月匆匆,時間就像指尖抓不住的流沙,而我能做的就是在接下來的日子裏,常回家看看,陪父親吃吃飯、聊聊天,用心照料他的生活起居,用愛陪伴他的喜怒哀樂,用事業感激他的精心培育。

《目送》讀後感5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我對《目送》的第一印象。

那時,它出現在某次月考考試中。短短的一片散文,讀來卻有一番苦澀的滋味:關於時間,關於親情。

兒時,我們離開父母,去了“外面的世界”,頭也不回。爸媽就站在離別的車站,目送我們離去,在我們被外面的世界吸引時,獨自承受落幕的落寞。或許,他們也和龍應臺一樣,“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沒有,一次也沒有,讓夕陽把兩代人的影子分離,拖着蹣跚的步子回家。任街口的告別無力、風化……

待事業有成時,回頭一瞥,會很驚奇得發現——就是現在也有這種感觸——爸媽頭上,怎麼多了那麼多的白髮,眼角的細紋是何時,織得那麼密,那麼深!

在那個年代裏,爸媽已算是晚婚一族。故在我出生時,爸爸已近而立之年。而今十七年過去,在老師還在諄諄教誨早戀的弊端時,已經有胖嘟嘟、白嫩水靈的孩子喚他們“阿公”“阿婆”了。今年,我又多了個可愛的小侄子,昔日玩耍的表姐堂姐們都爲人婦,相夫教子,好不幸福。媽媽纔是徐娘半老的模樣,因爲他們的到來,卻不得不提前邁入“歐巴桑”的行列。

一年一年時間飛跑,小小少年轉眼高。不知不覺中,爸媽開始老了。來到台州這個“新城市”也有了十年,如此漫長,又如此短暫的十年,當中的艱辛坎坷有誰知曉,其間的苦,又如何能說。歲月磨人老……

幾十年前,爺爺目送爸爸遠去,赴杭求學;兩年後,爸爸也要像當年的爺爺一般,目送我離去。兒女就像林間的鳥兒,離開了此地,之後半年、一年,甚至永遠都不會來。

直到雙親離去,才趕來見他們的最後一面,“掠開雨溼了前額的頭髮,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

有人說,夫妻之間,留下的那個最是痛苦;也有人說,最悲傷,莫過於白髮人送黑髮人。一邊是千年修得的共眠人,一邊是十月懷胎的骨肉至親,無論是目送誰離去,這身心便像是受了凌遲,掏心剜肉的痛!

人生自古傷離別,卻阻止不了月的陰晴圓缺。短暫的相聚後,不得不久久地目送故人遠去。

因爲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目送》讀後感6

炎炎夏日裏,當我讀《目送》一書時,不禁感到一絲淡淡的、涼涼的滋味。澀澀的文字讓人感動,卻平凡得讓人流不出眼淚。

龍應臺用一篇篇散文,記錄了作爲母親的自己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遭遇的困惑,記錄了作爲女兒的自己在父母日益衰老中的細心和耐心,記錄了孟買的鐵軌、金門的地雷、老撾的孩子……龍應臺寫的不是自己,而是每個人。每篇散文的主題內容都很常見,可是讀起來又有不一樣的感受。“油米柴鹽一肩挑的母親,在她成爲母親之前,也是個躲在書房裏的大小姐吧。”“母親,原來是個最高檔的全職、全方位CEO,只是沒人給薪水而已。”有人說母親是棉襖、是旭日、是山水畫,龍應臺說母親是CEO,語言並不華麗,卻很真實。

當我讀到“我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時,我想到現在的自己也和安德烈一樣,跟媽媽擁抱很難爲情,漸漸的,不再擁抱了,我的心一陣刺痛。以前到哪裏都粘着媽媽的.我去哪裏了?“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我們都習慣了把背影留給母親,所以從未看見身後淚流滿面的母親。“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只一個人聽音樂。”我們是不是太忽略母親?她含辛茹苦把我們養成人,可得到的卻是如此冷落的對待。

我反省着自己,我多少次冷漠了媽媽端來的熱牛奶,我多少次錯過了與媽媽共進晚餐的機會,我多少次無視了媽媽無微不至的愛啊!“寶貝,今晚媽媽弄了你愛喝的魚湯噢。”“不要再叫我‘寶貝’了,我跟同學燒烤,不回家吃飯了。”現在想想,我有什麼理由去拒絕媽媽的愛?不管我怎麼樣對待媽媽,她都視我爲珍寶。她爲了我吃盡苦頭,還忍着不表現出來。

讀了《目送》我覺得母愛也是自私的。母親希望孩子能飛黃騰達,但又想把孩子摟在懷裏。媽媽希望我中考能考上好的學校,叫我能走多遠就多遠,又默默感嘆,想着如果我到離家遠的地方讀書,她該怎麼辦。自古忠孝難兩全,剩下的時光裏,趁我還沒飛走,我要好好對待我的媽媽。媽媽也要相信我,放開手,我飛到哪裏,都會想家的。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終究我會長大,變成那個看着背影的人,一代代人都經歷着這個光陰的故事。

《目送》讀後感7

推薦的書是龍應臺先生的《目送》,其中《目送》那一篇讓我最是“耿耿於懷”,作爲一個80後,我已經在不同的年齡段經歷過親人離世的痛楚,從幼年的懵懂到成人後不已的悲傷,都是不同的,相同的是我永遠失去了他/她們,此生再也不能見。

回想到,外婆是在她五十幾歲的時候患病離世,那年是冬天,還下了很大的雪,奔喪的路上我在大人的懷裏都能感覺到風雪吹在臉上的疼痛感,可能太疼了所以記憶很深。現在依稀能記得外婆的樣子,是放在家裏遺像上的模樣,在外婆靈堂裏我能記得自己有問“媽媽,外婆怎麼不起來”,悲傷不已的媽媽聽完哭得更傷心了。那年我已經七歲,媽媽29歲。

奶奶是在我稍大一點的的時候走的,雖然大一點,可也只有13歲,現在能有的回憶只有奶奶追逐在我們四個孫輩後面喊着“慢一點~慢一點~別跑了”,和給我們還是幼年姐弟四人排隊洗澡澡的嬉鬧畫面。奶奶在村裏很口碑很好,村裏的長輩們和我說過“你奶奶一輩子沒和別人家爭過嘴(吵架),就是福氣不好,家裏的日子見好了,沒來得及享福就走了”。奶奶當年得的是癌症,姑姑和姑父都在醫院工作,只要聽到哪個醫院有什麼好的治療方案和藥品都會想盡辦法弄來,爲的只是減輕奶奶的病痛,治療了很久,最終也沒留住。走的時候除了在當兵的'小叔,其他子女下人都在身邊,可是她最惦念的就是她那小兒子,因爲太久沒見着,所以眼都沒合上……

爺爺離世是最突然的,雖然當時臥牀兩年,可精神狀態一直不錯,接到二叔電話時,整個人都是懵的,因爲就在前兩天還準備去看世博會,回來後的週末就準備回家去看他,我計劃的好好的,真的計劃的好好的,可他沒等我回去……那天不曉得爲什麼淚流滿面卻哭不出來,痛,是真痛!是很痛!可能也是無法彌補的遺憾,因爲弟弟妹妹們都在之前從各地回去看過他,唯獨我是自年後回城上班後直到他“走”,這中間都沒回去過……也因爲這,我開始非常討厭自己做計劃,因爲計劃的變化太沉重了。

經由此些,所以看《目送》讓我心情很是沉重,它不管我願意與否?都讓我把封存的記憶一段一段的摳出來,再面對一次。

最讓人印象深刻和畫面感就是書中那段“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目送》讀後感8

上井歸來在家時,偶然在妻子的書桌上發現了一本書——《目送》,信手翻閱書序《你來看此花時》,一段契合心境的文字頓時躍入眼簾,讓我難以釋手。

印象最深的是這樣一段,作者敘寫自己送兒子去上學,幼時手牽着手穿過幾條街,母親看着兒子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裏,兒子往前走,不斷地回頭;待到兒子十六歲赴美去做交換生,卻已是很明顯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

,作者一直等候兒子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沒有,一次都沒有;再往後,兒子就讀她任教的大學,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願搭乘母親的車。此種落寞,讓她回憶起自己當年由父親送去任教大學報到,直到小貨車轉彎不見,

她還站在原地。

或許是自己還年輕,作者傳達出的某些情感我尚不能徹底體悟,但我在心底早已深深地感激龍應臺能用冷靜、隱忍的筆觸,以真摯、樸素的方式,展現自己曲折的心路,分享並表達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

的感情、最刻骨銘心的傷痛。即使龍應臺說了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但我依然感激於他的分享。

《目送》關注的.是作者自己的人生親情感悟,收錄的73篇散文,寫父親的離逝、母親的衰老、兒子的成長、朋友的牽掛、兄弟的同行、失敗與脆弱、失落和放手,不見刀光劍影,唯感清風拂面、動人心絃,處處都有我們

感同身受的親情滋味,篇篇皆是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書中還插有作者“走在路上凝望時間”的自拍照片,溫馨有味,情趣盎然。

文章兩次寫了這樣一段話“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

,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句話映照出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以及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讓身爲子女的我們逐漸明瞭人世中親情的牽絆,不僅是當下的感動,亦是漸行漸遠的必經路程。

“作爲父母的子女,作爲即將成爲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換”,龍應臺告訴我們這就是生活和生命的本真。是啊,在這世上,路終歸要一個人走,只是希望我們今世的緣分能

夠更長一些、希望我們此生的凝望能再久一點……誰也贏不了和時間的比賽,誰也輸不掉曾經付出過的愛,再多的“傷逝”與“舍”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在幻變的歲月中我們唯有心懷感恩堅定前行,學會懂得花滿春枝的悲

歡,學會珍惜身邊至親的眷念,學會目送自己的時光和故事,學會帶着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目送》讀後感9

我在車站等車,身旁是一對等着過馬路的母子。母親在起步的一瞬間握住兒子的手,兒子卻不動,轉頭看她,眉一皺,正要說什麼,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親盡收眼底,兒子轉過頭,撇撇嘴,輕輕把手從母親手中掙脫,大步向前。母親的身軀一怔,隨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着他們的背影,思緒紛飛。

不知從何時起,自我也像那個兒子一樣,不屑父母遞過來的關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難喝,不好”,一隻關懷的手,也是不着痕跡地掙開。即使是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詢問的話語,也總是以無所謂的視線,不耐煩的神情擋回。

也不知從何時起,那個捧着書跑來跑去問東問西的身影被時光沖淡,支離破碎,漸漸清晰的是一個人翻書上網尋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個在商店裏一手拿一個顏色的髮夾,歡快地跑到母親身旁詢問哪個漂亮的孩子,在母親給出推薦後,仍然猶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擡起一張哭喪的臉請求“母親,我選不好,兩個都要行不行?”而是習慣一個人作出抉擇,再一個人承受。也不像兒時受了委屈跑到父親懷中大聲哭泣並且尋求安慰,而是一個人辯解,一個人反擊。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着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裏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捨不得孩子去受苦,去理解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後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我走,正因——

這條路上的艱辛,只有自我懂;這條路上的風景,也只有自我欣賞才能會心一笑,這條路上的果實,只有自我採摘才更覺得甘美,這條路的盡頭,也只有在別人最後的目送中,自我走。

但是,倘若一個人在分岔路口徘徊,在泥濘的土地上摔倒時,有一個人爲你指明方向,向你伸出援手,那是何其幸運啊。跟一個志同道合的人,在這條路最險峻的地段,互相扶持,互相勉勵,並肩作戰,時刻充滿鬥志;在越過高山,穿過森林,看到勝利曙光時,對酒當歌,一醉方休,分享喜悅。倘若真的遇到這樣的人,就跟他結伴而行吧,畢竟一個人的旅途太過孤獨寂寞,而這條路的盡頭,又是那麼遙不可及。

《目送》讀後感10

前段時間,我和兒子一起閱讀了《目送》。這本書是龍應臺“人生三書”的第三本,是一本情感性的文集。全書包含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去、母親的衰老、兒子的離別、朋友的牽掛、兄弟的同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龍應臺深邃、憂傷而又細膩溫暖的文字,觸動了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對親情、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這是《目送》中最爲經典的句子,也是流傳最廣的。它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份血濃於水的親情感慨,更是一份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思索。當子女長大了,自我意識開始覺醒,便不再像兒時那樣親近依賴父母了,此時尚未讀懂人生中最深的親情和眷戀;經過歲月的歷練,光陰的浸染,當子女能體會這份濃濃的厚愛時,父母卻已在時光的流逝中慢慢老去,最終留下的只是一個蹣跚的背影。

讀完全書,我掩卷沉思,一縷淡淡的憂傷在我心間縈繞。比我高一個頭的兒子即將中學畢業了,這也意味着分別的日子越來越近了。回首這一路的攜手,總有一些溫馨的畫面定格於記憶的深處,揮之不去。當我牽着他的小手,將他送進幼兒園大門時,他不停地回頭,在人羣中尋找着我,小小的眼眸中盛滿了依戀,這時我的心總是變得很柔軟。一眨眼的'功夫,他上小學了,每天晚上,他坐在書桌前寫作業,我捧着一本書讀着,柔和的燈光下,這一刻靜謐而美好,我多麼希望時光能夠凝固,我們相處的時間再久一些。很快,兒子上中學了,隨着學業的加重,他也越來越忙碌,我們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少,留給我的只是匆匆而去的背影。我有些失落,但很快又釋然了:你有你的方向,而我不必追。

人們常說,龍應臺有一支從容的筆,一個個平凡的文字在她的筆下熠熠生輝,道破了世間百態,是我們人生的真實寫照。我問兒子讀完了這本書,有沒有什麼感悟?他沉吟片刻,告訴我:“媽媽,我想到了兩個字——珍惜。我們要珍惜身邊的人,珍惜相處的每一段時光。”聽了他的回答,我欣慰地笑了,我相信,親子閱讀使得這本書在兒子的心裏留下了印跡,也爲我們在心靈上的溝通架起了一座橋樑。被書香浸染的光陰真好!

《目送》讀後感11

《目送》是一本生死筆記,主打溫情牌,收錄的七十三篇散文,分別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單飛,朋友親人的離散牽掛,兄弟的重逢攜手……

本書的同名篇《目送》,給我的感受最深。這篇文章分成兩個段落,第一段作爲母親,龍應臺敘述了兒子華安從第一天上小學起到中學、直至出國上大學十多年間的幾個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離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長。第二段,龍應臺作爲女兒,追憶自我成長的歲月中,與父親的一次次別離: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熊熊爐火裏永遠地消逝……所以她說:“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可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並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不由得想起我的點點滴滴。當我第一次踏進小學的校門時,也曾一次次回頭注視父母離去的背影;當爸爸出差離家時,我也曾趴在窗口,目送他的背影消失在小區的拐角。當我第一次上大學,父母送校後離開時我並沒有回頭,反而是立刻扎入新生火熱的報名中去;生孩子出產房,他們炙熱的眼神送來的溫暖和關切,在得知父母雙雙得重病,去醫生辦公室代表家屬簽字時,那被迅速關在大門外焦慮的眼神……

打開郵箱,第一封郵件永遠定格在20xx年11月28日,那是爸爸在我結婚後給我發的一封信,題目是《女兒是父親的最終一個情人》這篇轉載的文章,結尾他寫道“音音,老爸沒有息,你明白嗎在你結婚的那天晚上,老爸流淚一晚上啊!不明白別的女孩的老爸是否也是這樣”此文不能多看,每次光看到標題就已泣不成聲,一切也都盡在不言中,而此時,遠在天堂的爸爸不知是不是會常常透過天幕衝我溫暖地一笑呢

以前還不能完全體會到親人“目送”中飽含的深意,以爲理所當然,但當父母都漸漸老去或去世時,以往的點點滴滴會經常無意識地在浮此刻腦海,年紀越大,浮現的時刻就越多……

我們總說自我已經長大,可是給親人們做過些什麼呢我們注意過他們在我們身後的祝福和期盼嗎我們感受到他們期待的`眼神嗎我們凝視過我們的親人離開的背影嗎……

不要讓我們的親人也因我們而悲痛和失望,不要讓那滿腔的祝福變成沒有主人的青煙,不要讓親人的目光從期盼變成傷感……

這就是真實的目送,這就是我在低低淺淺的文字裏讀出的感受。

目送我們的親人,我們的子女,那幾乎能夠穿越時光的眼神指引着我們共同去經歷,一齊去相互送別,一齊相互慰藉,在這淺長而又深邃的日子裏,在親情的溫暖中,在這茫茫的人海里!

《目送》讀後感12

朋友?父母?有些路真的只能自己走

“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兩個人曾好的幾乎粘到一起,無論做什麼都形影不離,到了後來,見的機會越來越少,然後乾脆不見,友誼大多終將走上陌路。相識,相知,相守,最終帶着幾分欷歔,各走天涯路。回首在看,背影早已遠去。

人生大抵便是在這世上走上一遭,不同的只是路上的風景,只是身邊的人。路必定要你自己走的,有時走道狹窄處,會感到壓抑;路上的`人漸少了,又會感到孤獨。突然碰到了一堵牆,是回頭,亦或是求助你的同路人。這便有了朋友,有了父母,親人。他們不一定形影不離,只是時而疏遠,時而靠近。

朋友離開,有時覺得整個世界尚已顛倒了,隨着日子一天天過去,太陽照常升起,只是生活裏少了些什麼。父母總會貼的很緊,讓你感到多少的不自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其實那是母親們,略顯些自負的愛和不知如何表達的情。有時候,坐下想想,那時真是聰明的過分,總覺得母親有時做的不合時宜,對於夾過來的蝦,對於遞來的雨披,總有理由推辭。漸漸大了才能理解,這只是她小小的任性,真覺着母親也想個小孩子,需要你的照顧,需要你的關懷。這便就是母子一場,相互依靠,互相爲伴。

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母親或許會一遍遍的問起你的名,會對着你憨憨的笑。終有一天父母會成爲背影,只是永遠不將回頭。在行到中途,定會面臨種種尷尬,有時無比蒼涼,想傾瀉什麼,卻又彷徨無奈,倒是什麼也說不出。

平常人的命運,即使命運千差萬別,總有很多相同相似之處,大時代,小人物,每一個個體,也是羣體的印證。家國天下,最終,不也還是落實到小人物的悲歡離合?一錯手,就是一輩子,這樣的悲劇,誰又說以後不會發生呢?世事多變,裹挾在茫茫人海,宛如漫天的徵蓬,隨風飄遠。

到頭想想看,身邊的朋友,親人只會是匆匆的過客,他們爲你留下或許是美好的一瞥,或許是華麗轉身後的神祕,亦或只是地平線上黢黑的剪影。有了他們,路可能不再單調,可能不再崎嶇。但他們終會離去,只是留你目送他的離去。必定“要真正地注視,必須一個人走路。一個人走路,纔是你和風景人生之間的單獨私會。”

《目送》讀後感13

第一次接觸《目送》還是高二那年,那時候與父母的關係幾乎降到了冰點,叛逆、網癮、成績下滑、爭吵不斷。無心學習便看起了閒書,書裏面的文字像有什麼魔力似的,呆呆地望着書本,眼眶不禁溼潤了起來,第一次因文字流淚。

那時候父母長年在外務工,只爲提供我和我姐姐的學費,只有年底才能見上幾天,初五六便得動身去工廠。小時候的週末或是暑假,爸媽總帶着我和我姐幹農活,插秧,打稻穀亦或是砍柴,採蕨菜。那時候總抱怨很累,卻不知那便是家的滋味。而如今呢?似乎以及感受不到家的存在,每到放假時,看着校門口接學生的家長,總在想我的爸媽會不會出現呢?那時候有家長給同學送零食、衣服之類的,我總是一個人呆着角落。總是不斷的問自己:我做錯了什麼?爲什麼我沒有陪讀的父母,似乎只有在遊戲中我才能忘卻一切,在那裏都是公平的`。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是你和她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我似乎連目送他們離開的機會都沒有,總是在睡夢中時,他們便背起行囊遠赴他鄉。而我也無數次被教育懂事、聽話,理解父母,可誰又理解我呢?也正是目送讓我感受到直擊人心的文字力量,也讓我對文學着了迷。

輾轉匆匆,先前的那一本《目送》被我弄丟了,如今要畢業了,又買了本新的。父母仍在外務工,他們也依舊嘮叨,讓我存錢買房,娶媳婦...殊不知母親的頭髮已經斑白,父親總是腰疼。在他們眼中哪有什麼“望着你的背影漸行漸遠,用背影告訴他們不必追。”母親總喜歡“出爾反爾”,高中那會兒就說等上大學就不管我了,進入大學時說畢業了就不管我了,如今畢業了還有管我找什麼樣的工作,買什麼樣的房子,就算這些都達成了,她也會想辦法制造羈絆管我。

我多想告訴她:你只需要目送我長大,你纔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可似乎他們也聽不明白,做不到。因爲他們一生都在追逐孩子的背影

去年年底,和姐商量給父母買養老保險,計劃着有時間帶他們去旅遊一趟。記得過年給他們買了一雙鞋,他們一邊抱怨我亂花錢,一邊不忘數落鞋子不好。總說他們的眼光纔好,買的東西多麼物美價廉,而我不過是個不懂事的孩子。倘若高中時期的我定會跟他們掙個高低。而如今我也學會了“出爾反爾”,嘴上應和着他們不再亂花錢,心裏總想給他們帶來更好的生活。

《目送》對父女母子關係總結誠然是對的,可真相是如此的直擊人心。父母一直在追逐我成長的背影,而我也做不到只是目送他們老去的背影離開,用盡全力,去抓住那終將離去的背影。

《目送》讀後感14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可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並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龍應臺在她最近出版的一部書《目送》中的一段。龍應臺,這支亞洲最犀利的一支筆,也會有最柔軟和難以言盡的時候。在此之前我讀過她的《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都是用盡了深沉和喜悅的筆鋒,寫盡了一個母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點滴驚歎和感慨。而《目送》卻是思考着生與死的人生大問題,在寫父親的逝去、母親的垂老、兒子的遠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進的同時還寫失意、失敗、脆弱和放手,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其實,《目送》只是這本書中的開篇。開頭作者是寫自我在孩子第一天上學時看着他慢慢地一步一回頭地走進校門,消失在自我的視野中;再到孩子十六歲時在機場目送他離開;當孩子慢慢地不再粘着父母,不再願意和父母齊頭並進的時候,這個做母親的人,慢慢地獨自咀嚼着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現了另一個背影,這個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淚水溼潤而模糊了的'視線裏,我們都看到了那個背影,是被長大了的我們無意時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們從不打攪我們,總是在離我們十步之遙的地方緩慢前行,是爲了看我們是否安全,是確保我們在無助的時候能第一個出此刻我們的面前,是在看到我們歡樂時他們也能偷着樂……是的,養兒方知父母恩。在我們目送着孩子遠離了自我的視野時,才明白這樣的滋味父母已經嘗過了很多遍。

於是,我讀到了那段驚心動魄的話。一下子,眼淚就像決堤了一樣再也不能收住。我一遍一遍地讀着這段話,那“不必追”三個字狠狠地刺痛着我的眼睛。孩子所去的方向是燦爛的未來,而那個背影要去的地方卻是無盡的黑暗。我明白,花開總有花落的時候,但,真到了那天,情何以堪?熟悉的老屋卻沒有了最親的人,庭前花開卻失去了駐足欣賞的人,你的喜悅再也無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會有人明白你額前的傷疤出自何時來自何處,你,能夠這樣想象嗎?

感激龍應臺的《目送》,讓我們下定決心再對父母好一點,再好一點。窮盡我所有,愛他們,因爲我們是爸媽最親愛最疼愛的孩子!

《目送》讀後感15

讀到這一章節,最後一句,頗有感觸:“修行的路總是孤獨的,因爲智慧必然來自孤獨”。突然想到湯顯祖在《牡丹亭》有《鷓鴣天》一闋,於你,於我,於所有奮鬥路上的年輕人頗有教義,提筆默寫,聊以爲寄——“刮盡鯨鰲背上霜,寒儒偏喜住炎方。憑依造化三分福,紹接詩書一脈香。能鑿壁,會懸樑,偷天妙手繡文章。必須砍得蟾宮桂,始信人間玉斧長。”——題記

在我的大學生活中,有一樣東西是始終不可或缺的。數量不多,但是內容能眩人耳目,不貴,卻彰顯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散發着智慧的光芒,帶着精深的`思想,載着作者辛勤的汗水,揹負着歷史背囊,向你緩緩行進。

它能幫你找到準確的人生定位,價值取向,與你分享人生的真諦,他的行文告訴我:男孩,士不可以不弘毅!她的墨香告訴你:女孩,此花莫與羣花比。

緩緩的翻開一卷帶着歷史滄桑感後濃重感的詞卷,那裏記載着太多古人的悲歡離合與浮萍散聚,有無數風流王者金戈鐵馬,逐鹿中原的故事,有山中隱士無心功名,歸園田居的故事,有着無數折腰英雄赤血黃沙,馬革裹屍的故事,還有無數仁人志士,遊走於茶馬古道,奔走相告。

當你對人事迷茫,對故鄉思故人的時候,你會聽到晏殊“不如憐取眼前人”的感嘆。在你蹉跎光陰時,你會聽到李清照“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的悲嘆。當你放蕩不羈,你會聽到李煜“無限江山,一響貪歡”的悔恨。當你感慨流年光轉,韶華易逝的時候,你會聽到蔣捷“流光容易把人拋”的些許無奈。當你仕途不順,屢遭坎坷,你會感受到東坡“又得浮生一日涼”的豪邁與豁達。當你春夢無痕,遙望月色,思念故里佳人,湯顯祖會對你有所慰藉“則爲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當你沉浸在書海之中,你會無限歡愉,你無須與任何人交談。看似形單影隻,但意不孤獨因爲有的時候,一個人也是獨歡,兩個人卻是寂寞。就像龍應臺所說:智慧必定來自成熟。成熟,是成長的必然產物,猶如那初好的牡丹,雨後的新竹,或是那傲枝的寒梅,就在一場新雨過後,在你有意無意之間,就會看到怒花新立,竹林穿風,翠綠初新,雲霞翠煙。這也許叫做寂寞開無主吧,就像冷梅那樣,不爲別人讚美,自己傲然怒放,只聽從內心的召喚,在自己的季節裏綻放和搖曳,那沒一片花色與每一縷花香,惹得旅人駐足與觀望。我們讚歎她的盛美,我們可曾知道她在寒風中寂寞的綻放?我們愛聞寒梅的冷韻幽香,怎有知道她曾經受過的冷雪冰霜?我們也會讚歎雄鷹的振翅高翔,但是誰想過他們經歷過怎樣的生死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