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目送》讀後感14篇[精品]

《目送》讀後感14篇[精品]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3W 次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目送》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目送》讀後感14篇[精品]

《目送》讀後感 篇1

從幼兒園一直到大學,兒子的背影在母親眼中漸漸變大,母親一生都是目送着兒子的背影漸漸遠去。沒有任何聲音,不需兩人對話,用那凝望的眼神傳遞對孩子的關心與不捨。

母親是過來人,知道一路走來的不容易,也知道前面有許許多多的`磨難與坎坷在等着孩子去面對,母親是多麼不捨與不忍,但事實是殘酷的,母親是無法替代孩子走完這一生旅程。

所以,不必去追,青春是充滿活力的,讓孩子去闖闖吧!讓他學會克服,讓他學會堅持。只有人生中歷練過,今後的日子才更加容易。

有些母親曾幾度想替兒子分擔,讓兒子輕鬆點兒,那麼你這母親就當的有些不稱職了,你是否想過?你是否往壞處想過?人都會生老病死的,假如你哪天走了,你的孩子怎麼辦?以前是你替他分擔,如今他失去了你,沒有人替他分擔了,他怎麼辦,碰到困難就縮。如果真是這樣,你就是害了自己的孩子啊!

讓你的孩子去青春歲月裏迷茫吧!跌倒吧!讓他去衝動,讓他去義無反顧,讓他擔起所有的痛苦,體會一下,人生旅途的艱辛吧!

《目送》讀後感 篇2

第二次認真的讀了《目送》這本書,我似乎明白了作者龍應臺所要表達的內心感受,並且爲之深深地感動。

不喜歡離別,更不用說目送,無論是送與被送。總覺得親友離別是件很難過的事,我害怕那種無奈的不捨。但龍應臺讓我對目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龍應臺已經年過半百,作爲一個母親,她在機場送兒子去美國做交換生。他在長長的行列裏,等候護照檢查;她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終於輪到他,在海關窗口停留片刻,然後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忽不見。其實這位母親一直在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也沒有。

龍應臺在經歷父親的'去世時,是個雨天。她沒有想到可以站的那麼近,距離火葬場爐門也不過五米。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裏。她撩開雨失了前額的頭髮,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他們父女的這一別,只有在下輩子才能再續前緣了。這一幕讓我的內心波瀾起伏,目送的情感此時熱烈又沉着。

看着龍應臺的一次次目送,想着自己的一次次目送。突然發現,自己對父母有着如此之多的虧欠,只有珍惜纔不枉他們對我們的這種愛,無言。

《目送》讀後感 篇3

“我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這一世的情緣早已註定在目送下消失殆盡。

記憶裏最難忘的便是年少與母親歸家時,外婆扶着牆淚光盈盈,不停地張望着我們離去的背影。穿過矮屋、過完大橋,拐角時回頭依舊可以看見變成小點的外婆,不知道她是否悄悄向前走了幾步……而母親卻不願回頭,只是怕回頭便會淚流。

女兒是媽媽的.小棉襖,哪怕是火做的,仍是小棉襖。記憶中每次歸去離開之時,外婆總是準備大包小包的東西,出發時外婆一遍遍撫摸媽媽的手,叫她在婆家多做事,少說話,沒事就常常回家,只怕媽媽受委屈。我一直覺得這種感情很是奇怪,直到遠嫁才明白什麼叫兒行千里母擔憂。

每一個離家的女兒,就像是父母丟失的孩子,從此只能問候,再也不能膝下環繞……

生命的長河像極了一輛奔馳的火車,很多人還沒好好告別,就消失不見。她的身影在你流動的生命中漸漸變長變長,最終卻像霧一樣消失不見。

第一次見到你是一種期待,從此全是目送着你的離開……

《目送》讀後感 篇4

有時候,父母莫名地會打個電話過來,卻沒有什麼事情要告訴我。有時候,他們會突然想到我幾天前說過的一句話,繼續深究一下。有時候,我會覺得背井離鄉很苦,希望回家發展,他們卻鼓勵我不要放棄。我知道他們在想念我,卻無法定義出他們想念的形狀。

龍應臺在她的《目送》裏說道:“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我讀到這段文字的時候很感動,就與媽媽分享。媽媽對我說,她去年也在網上看到過這篇文章。我說我很感動。媽媽說,一代傳一代,都是這樣的,沒什麼應該特別感動的。

媽媽的淡定和從容出乎我的意料。大概,親身目睹了孩子的長大和離開,才能真正體會“目送”中的深意。當我還陷在目送的傷情中時,媽媽已然明白了“不必追”的'境界。父母子女一場,永遠親密無間是不可實現的目標,孩子的成長,總是意味着不可抗拒的告別。

《目送》讀後感 篇5

20xx年的第一本書,已經是第三遍讀了。一是覺得需要重複閱讀家裏的書籍,二十本年度下目標讀完二十本。選擇目送事因爲這本書容易上手,卻還是一個月才結束。

第三遍閱讀,發現文章結構略微生硬。就是很明顯的每篇用個什麼由頭引入再來抒發自己的感覺。比起汪曾祺的散文,我會覺得龍大師的文章有點工匠風不自在。可能散文比不得有些詩歌來的靈動。這本書吸引我以後還想讀的兩個點是真摯的情感,家國皆是和許多精確描述的詞語和段落。這些是我無法企及的'高度。

書中涉及到的情感有對歷史的回顧,國家熱愛,人民的關懷,對兒子的護犢之情,對父母年老甚至逝去的不安甚至恐慌,對人生的探索中的迷茫等等。每一個都是我淺淺思索不知如何是好的議題。

佩服龍先生拼命苦讀至博士,寫書,教人,全世界轉。帶完孩子了還要去努力學習的這股勁頭。再想想自己每天都要沉迷一會工業大麻短視頻,睡十幾個小時就好羞愧。

我最終也要目送我的父母,雖然不確定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意外是否會有。如果命夠長,要看着現在可可愛愛的小朋友轉身探索自己的世界。

所有不能丟是堅定自我,努力生活面對世界的心。

《目送》讀後感 篇6

下班路上,忽來大雨,匆忙趕路之際,手機聲響,原來是父親來電,“你帶了傘了嗎?要不要給你送一把過來?”尋常的問題,卻輕輕易易地擊中內心的一隅。

初爲人母,相比小女兒時更能體會家庭、父母、孩子、朋友之於人生的意義,愈加變得害怕“斷、舍、離”,拜讀龍應臺的散文集《目送》,竟生出強烈的'代入感,一路跟着遊走在女兒和母親雙重角色間,經歷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一次又一次目送的“背影”直戳內心的痛點,讀罷全書最後《魂歸》一文時淚已滿了面。

龍應臺說,此書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不知道什麼時候父母走路的步子開始慢了,不知道什麼時候呀呀學語的小兒有了自己的主張,從被目送到目送,人生何嘗不是一場輪迴,在時間面前,我們在原地等待目送,還是在彼此擁有的當下做該做、能做、想做的事,已近花甲之年的龍應臺爲我們上了一堂“最基本、最重大的課”。

《目送》讀後感 篇7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初次讀龍應臺的文章,是被朋友推薦着,而且那些書目裏,也不見這本薄薄的《目送》。只是,臨到書店的時候,看到推薦的架子上,密密麻麻全是這本書,一旁的海報裏,印着這樣的一句感人的話。再看到那個手推着車子,彷彿正漸行漸遠的青年母親,沒有猶豫,收進了購物的口袋。

在《目送》這篇短文中,龍應臺細細描述了她與兒子之間的細碎深情,也作力刻畫了她的父親與她之間綿密的厚愛。文章僅僅只是選取了幾個短暫而平易的場景,但是文辭溫婉,含着不盡的深情,將一場父女母子之間的親情,描繪得那樣的溫婉動人,又是那樣的.催人感傷。

似乎,在那些流淌着魔力的文字裏,不僅僅因爲深藏着的今生厚愛而枯目望穿,更因這份綿密的守望,而成永恆的,家的情感。

《目送》讀後感 篇8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這是寫在書的封底的話,也是我通過一個演講視頻看搜索查看這本書的初衷。

當我用心看完龍應臺的'《目送》後,再回味視頻中演講者說到的:“朋友們在這個世界上你要知道,也只有他們是世界上唯一到現在還會對你說過道看着點車啊,他們也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一個還會對你說記得吃飯喝水,他們也是這個世界上唯一覺得你穿秋褲漂亮的人。”時我突然有一種冰塊慢慢在咽喉融化的感覺,敬愛的父母親啊,他們的親情永遠是甜膩膩的,可是我們做孩子的,有能讀懂多少呢?真如哪位演講者所說的您們給我們的愛是肆無忌憚的,而我們做子女的回報您們的確實敷敷衍衍的。對此向您們由衷的說聲:“對不起,兒錯了!”

《目送》讓我明白了天之大唯有您們的愛是最完美無瑕的,我只有珍惜纔不枉他們對我的一次次目送。

《目送》讀後感 篇9

第一次讀龍應臺的作品是《孩子你慢慢來》,文中瀰漫着一個慈愛母親散發出來的濃濃愛意,它溫暖着孩子成長的每一個瞬間,我震撼於作者文筆的精緻,放佛一曲小提琴從耳邊流過。

再讀《目送》,讀其文恍如讀其人。那種尊重人道,人文,人本的風格好似作者自身的個性,而字裏行間洋溢着的謙和、寧謐、空蕩、悲憫之情,更是發自作者平素真切的.感觸。這是一本有血、有淚、寫情、寫理的“紙上心聲”。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不必追,因爲追不上。不必追,因爲留不住。不必追,因爲心相隨。好一個不必追!大到自然的冷暖陰晴,小到人生的悲歡離合,我們能改變的是什麼呢?我們能擁有的又是什麼呢?不必追,“莫問野人生計事,窗前流水枕前書。”

《目送》讀後感 篇10

龍應臺的兒子安德烈爲母親準備了一頓豐盛的晚餐,母親的第一個反應是“好,我學會了,以後能夠做給你吃了。”,兒子卻認認真真地說:“我是要你學會以後做給自己吃。”

家是什麼?有父母在、伴侶在、兒女在的地方,就是家。家的存在,是成長的催生劑,“躲在書房裏的`小姐”做了母親後立刻變成一個很能幹的人,能夠在十分鐘爲四個孩子端上色香味加營養到位的食物。家的存在,也模糊了家庭成員個性的意識,個性是女性,即使如龍應臺這樣的公知人物,“等孩子大了,發現獨自生活的自己又變成了一個不會燒飯做菜的人。”

人生有太多的意外,再怎樣頑執,躲但是生老病死之自然規律,“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這是《目送》書裏《山路》一文裏的一句話,也是作者在敘寫親情的基礎上,對生命和人生的最真實的體驗:哪怕是我們還能彼此擁此的此刻,我們也務必找到自我,素顏修行。若沒有這份獨自承受人生的勇氣,我們無法安放生命中一次次的“傷逝”和“舍”,做不到火葬場的爐門前對父親的最後一次目送,當不了給失憶母親帶來溫暖的“雨兒”,爲兒子送行時控制不了“母親的深情”。

《目送》讀後感 篇11

也許是年齡大了,也許是經歷的多了,浮躁的心沉澱下來,更容易憂傷。很多人和事在心中已經驚不起漣漪,不知不覺中,父母慢慢的年歲大了,孩子漸漸長大了,學生們送走了一撥又一撥……忽然一日,開始在乎起鏡中的白髮,開始回憶起曾經讓自己心動的點點滴滴,微笑中提醒着自己不必追,因爲“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千山同一月,千江有水千江月。山有萬千,水有萬千,月卻只有一個。永嘉正道歌中寫到,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知否?識否?

不必追,說的真好!三個字,涵蓋了人的一生。佛說人是由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所緣起,並且如此輪迴流轉、生生滅滅,所謂一念生萬物,不必追,每時每刻心相隨,只要有一份愛意深深的.藏在心裏,把時光雕刻起來,不必追。《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母親目送孩子的背影漸行漸遠,讓我莫名感傷,不必追,孩子已經長大,不必追,該走的是要走的,不必追,母親的愛永相伴,母親的目光永相隨……

《目送》讀後感 篇12

時光,是停留還是不停留?記憶,是長的還是短的?一條河裏的水是新的還是舊的?每一次繁花似錦,輪迴過幾次?這是《目送》中給我印象很深的句子。

其實我們都知道時光不可以停留,無論我們想不想,都不會因我們的想法而改變。由此我想到了一去不復返的童年時代,那些曾經無話不說的小夥伴現在卻是各奔東西,只因爲我們踏入了不同的'學校,有了不同的圈子,可能還因爲學校的質量不同而有了些許的不同。

教育,是一條垂到井底的繩,下面的人可以攀着繩子爬出井來。我想我們都是一羣下面的人,因此我們什麼也可以沒有,可以沒有朋友,衡水中學的學霸們通常是認不得自己同窗三年的同學,我們只要一心學習,不用幹活,不用洗衣做飯,每天只有假裝正經的學習,所以我認爲學習應該成爲中學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我們應該好好靜下心來欣賞路邊的風景,個三差五的約同學出去遊玩,學會愉快的生活。

《目送》讀後感 篇13

人都有溫情的一面,即便是燃燒着野火的龍應臺。散淡的文章裏,把濃濃的親情深埋在字裏行間;隨意而寫的閒適中,把臺北的風土人情傳遞了出來;即便寫的只是家裏的日子,還是在不經意間把一個大家的深刻隱約的顯露。

貌似不着邊際的'表述裏,安置了上下三代人的默默溫情。沒有濃墨重彩的去揚厲愛深愛切的感受,只是隨手把撿起日子裏的點滴,然後,你會在無意之間被貌不驚人的文字打動,會報以會心一笑,會默然神傷,會被柔軟的孝順所溫暖。

寫親情一般都回難以自持在濃的化不開的情感裏。但是,《目送》不會讓你如此,即便筆者的母親腦萎縮不認識自己的兒女,但是你也會在作者那智慧而又充滿愛意的孝順中,看到燦爛的人性,把你溫暖的留下含笑的熱淚。書的最後寫到作者的父親埋葬故里,族人把這個從臺北回來的孩子按照當地風俗榮光下葬。你會爲鄉里人們那打不斷的骨肉相連而浩然落淚,那是自豪的淚,交織着民族大義的淚。一句,族人們就像迎接自家裏十幾歲走丟的孩子一樣的,在幾十年後接來了從臺北回來的骨灰。你不能不爲之動容!

《目送》讀後感 篇14

這本書讀完之後我不禁想起了我父母對我的愛以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這本書是由七十三篇故事組成的有關於父母的,有關於兒子的以及朋友還有身邊的親人!。在《目送》的第一章中故事主人公經歷了兒子、母親、父親不同的告別,好似整個人生在告別中渡過一樣。而大家都知道孩子告別了母親,這是成長的'必經之路——分離。在人生斑駁泥濘的小路上母親望着孩子的背影,慢慢消失在人羣中在喧鬧中。而一個個的分離就是他們想告訴我們這就是人生,每個人都要經歷的。文章中有一段可以告訴我們“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只是文章的一個小情節。

而作者在書中描繪的只是我們日常的瑣碎區區平淡無奇,人之常情的故事而作者樸素的語言讓這本書有了溫暖。但作者更想告訴我們時光一去不復返,對此我們只能目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