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傷仲永有感(精選20篇)

讀傷仲永有感(精選2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4W 次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傷仲永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傷仲永有感(精選20篇)

讀傷仲永有感 篇1

天賦是與生俱來的,但成功僅僅依靠天賦是遠遠不夠的。讀完傷仲永一文,讓人掩卷深思,感觸頗多。古往今來,天才少年層出不窮,但真正成才並在史書上留下印記的卻寥寥無幾,他們大多因爲種種原因而“泯然衆人矣”,方仲永式的例子司空見慣。其實,取得成功,下面三要素缺一不可。

要素之一:天賦

愛迪生說過:天才等於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天分。天賦是成功的基石,至關重要,天賦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善於利用自己天賦的優勢,成功就會事半功倍。方仲永自小天資過人,“竟能指物作詩立就”,成功之路已然具備良好的基礎,可他卻自恃天資聰慧而不知珍惜和利用,整天遊手好閒,最後落得類同凡人的下場。

要素之二:勤奮

有人說:智慧源於勤奮,偉大出自平凡。勤能補拙,有個叫“笨鳥先飛”的成語,講述的就是沒有天分的人如果能勤勉上進,發奮圖強,成功也並非遙不可及的道理。愛因斯坦天資一般,但經過無數次的艱苦挫折,憑着勤奮與努力,創立了相對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天資無法改變,但是我們卻能夠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和辛勤的汗水去描繪美好的未來,避免方仲永式的悲劇在自己身上重演。

要素之三:堅持

古人云: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成功之路是漫長的,需要持之以恆,一以貫之的堅持和努力。唐代詩人李白自小貪玩調皮,常在課時從家中溜到山間玩耍,一次,在溪澗邊看到一位老婆婆奮力打磨一根鐵棒,心生疑惑,詢問原因,老婆婆回答道:我想把它磨成一根針。“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讓李白大徹大悟,從此發奮圖強,毫不懈怠,終於成爲一代“詩仙”。“行百里者半九十”,不能一直堅持,往往會讓努力半途而廢,堅持了,量變終會演化爲質變,成功也就唾手可得。

成功,看似可望而不可及,其實卻很簡單。當天賦、努力和堅持三要素都具備的時候,成功不就已經近在咫尺了嗎?

讀傷仲永有感 篇2

學習過傷仲永後我感慨萬分。

我想少一些像仲永父親那樣的人,抑制孩子學習,讓孩子們得不到良好的後天教育,導致智力下降。一個人的學習與天資有關更由與後天教育有關。一人能否成纔是離不開後天教育的。

仲永由天才變成衆人,引起我們沉思。正如朱熹詩中寫到: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這告訴我們方塘由於源頭活水不斷輸入,所以永不枯竭,永遠清澈;一個人能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吸取知識,就能成才。魯迅還說過:世界上沒有天才,他只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學習上。這告訴我們了一個道理,光靠這先天的才能是不可取的,只有後天不斷的努力不斷完善,才能超越自己,達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標。

讀傷仲永有感 篇3

有人認爲成功來自於先天的資質,也有大部分人認爲成功來自於後天的學習與積累。

大家一定都知道方仲永吧,他是一個具有先天資質的奇材,五歲就會作詩。但他的父親只認爲他有先天的資質就夠了,不需要後天的學習與積累,所以不讓他上學。後來,鄉里人全都知道了方仲永是一個天才,於是就請方仲永的父親吃飯或給錢買方仲永的詩。方仲永的父親認爲他可以靠方仲永的本事賺錢。於是他就帶着方仲永到各家各戶做客,爲他人寫詩賺錢。後來方仲永長大了,但他的知識並沒有增長,所以他漸漸地變得和常人一樣,後來又漸漸地不如常人了。

由此看來,只有先天的資質是無法成材的,必須要有後天的學習與積累才行。

在世界上,靠先天的資質成材的一個都沒有,但是靠後天的學習與積累成材的卻數不勝數:居里夫人、愛因斯坦、華羅庚……因此,有了先天的資質不能驕傲,要在後天的學習和積累上跟出色才行。

讀傷仲永有感 篇4

今天,我又一次讀了傷仲永這篇文章。這篇文章主要寫了方仲永幼年時才華出衆,長大後卻“泯然衆人矣”。讀完這篇課文後,我真爲仲永傷心!

我哀傷仲永的父親,當仲永五歲就會作詩時,他父親爲了利益,“日板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使仲永不到二十歲就泯然於衆人!不過也我傷仲永,傷他隨波逐流,隨父親擺佈,而不提出自己的想法,毀了自己的大好前程,太令人惋惜了!

人不學不成才,無論一個人天賦有多好,但如果那個人不學習,就會成爲普通人,或許連普通人還不如!如果像仲永那樣的人去學習,說不定歷史上就有“唐宋九大家”了!一個人想獲得成功,天生的才華必然重要,但後天的努力更重要!是啊!天才是由百分之一的靈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組成的!一個人天資一般,只要後天勤奮、刻苦,必能幹成一番大事業!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勤奮、刻苦,有上進心的!

連仲永這樣天資那麼好的人不使學也泯然衆人!那我們天資不是特別好的,更就當努力學習!千萬不能“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老師和媽媽又那麼重視我們的學習,我們沒理由不好好學習,將來一定要有所作爲,來報答老師和父母!

讀傷仲永有感 篇5

仲永的故事是這樣的:並非書香子弟的方仲永5歲時便能“指物作詩,立就”,並“自爲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觀者”,因而揚名邑中。到了十二三歲,才氣漸減,“令作詩,不能稱前之所聞。”到了成年,竟“泯然衆人矣”。

一個天資聰穎的神童,因爲被唯利是圖的父親每天帶着四處拜訪本縣的人,而不讓他學習,使得“神童”竟淪爲一個默默無聞的“庸人”!這能叫人不扼腕嘆惜嗎?神童泯然衆人,責任在於他父親,原因是“不使學”。像方仲永這樣的天才,由於後天沒有好好學習,尚且要成爲普通的人,那麼,那些本來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學習,豈不是連一個普通的庸人還不如嗎?

所以說:才能來自於勤奮學習!“神童”由於後天不好好學習而淪爲“庸人”的,在歷史上屢見不鮮;而本來不是“神童”、“天才”,但由於堅持不懈地奮發努力,而成爲舉世聞名的科學家、發明家的卻大有人在。

牛頓不是神童,但他終身勤奮學習,很少在午夜兩三點以前休息,常常通宵達旦工作,終於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愛因斯坦不是神童,中學成績並不好,大學也是考了兩次才被錄取,學習也並不出衆,後到瑞士一家專利局當了7年職員。在這7年裏,愛因斯坦在艱苦的條件下頑強學習、工作,終於奠定了相對論的基礎。

愛迪生不是神童,甚至連初小還未唸完但他努力自學,總是以無比堅強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鑽研自己不懂的問題。由於他工作時間比一般人長得多,相當於延長了生命,所以當他79歲的時候,宣稱自己已是135歲的人了。

不僅在科學上如此,在文學藝術上也是如此。不論是誰只要付出和他們同樣艱辛的努力,都能取得這樣或那樣的成就。作家狄更斯、巴爾扎克等人的成功同樣深刻地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才能來自勤奮學習!

讀傷仲永有感 篇6

我們在前些天剛剛與老師一同學習了由著名詩人王安石所寫的《傷仲永》,這是一篇評論教育的事,通過學習這篇古文,使我深深的明白了後天的教育是多麼的重要。

《傷仲永》這篇古文主要講述了一個名叫方仲永的平民,在他生長到5歲時,還從來沒有見過書寫用的工具,突然有一天哭着喊着問父親要,因爲家裏沒有,所以父親特意向鄰居借來了工具,當他拿起筆來就立刻寫下了4句詩,父親覺得很奇怪。這件事馬上就傳遍了整個村子,有學問的秀才都想來認識認識這位“神童”,有的人還特意請他的父親到家裏做客,有的用錢求方仲永作詩,他父親認爲這有利可圖,就每天拉着方仲永到處做客,沒有讓他繼續學習了。到了,十二三歲時,他做的詩就沒有以前做的好了,而再過幾年,他就如同常人,再也做不出詩來了。

由此,我也想起了前些天在《青島晚報》上的一篇文章,那是一篇介紹“數學神童”鮑某某的事,文章記述了他從出生到現在所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同樣是14歲,爲什麼他就知道這麼多數學知識,而且能提前上大學呢?”這些問題一直讓我百思不得其解,“那爲什麼他的語文和英語又會這麼差呢?”當我學習了《傷仲永》這篇文章我從得到了答案,他雖然有數學天賦,但他沒有語文和英語天賦,有天賦的那一門功課,只要老師一點,他就會明白,而沒有天賦的那些科目,就要老師細心的講解他纔會明白,而他又把心思全部放在了數學上,所有數學就提前達到了大學標準,其他科目也因此沒有學好。

這樣的例子在我們周圍是數不勝數,在一個班裏學習的同學,有的語文好,有的數學好,有的英語好……但沒有一個同學是在這所有的學科中學的都很好,我們都是要通過老師的指導才能學好,這也充分的說明了接受後天教育是多麼的重要,所以,我們應接受後天的教育,成爲一名能爲國家效力的人才!

讀傷仲永有感 篇7

《傷仲永》是北宋文學家王安石的一篇諷世之作。文中敘述了平民方仲永五歲便能成詩,但他的父親卻不讓他學習,而是四處拉着仲永去顯擺、炫耀,並從中謀利。於是,方仲永就在同縣人的吹捧,父親的唯利是圖下,二十歲便才華全無,變成普通人了。

這是一個讓人扼腕嘆息的故事,方仲永兒時的才華竟在青年時期完全消失了!這與同縣人的吹捧是密切相關的。這其中反映出一個問題,就是在當今社會中,“捧殺”現象愈演愈烈。

在這個信息化爆炸的時代,也許家裏掉根針,第二天就上新聞了。曾記得,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創立了一個“中國少年科技班”,這個班班內聚集了中國的頂尖少年“天才”。時隔二十多年,這些人中有的出國了,卻是他打工仔,有的留在國內,卻出家爲僧,遠離世俗人間,對國家沒有做出任何貢獻,誰之過?

從“中國少年科技班走出的一名叫寧鉑”的天才少年。曾對媒體訴苦,他說他幾乎沒有快樂的童年,少年時期,社會給他的壓力讓他喘不過氣來。最終,他離家出走。像他這樣的“天才”,如果讓他享受與同齡人一樣的樂趣,一樣玩,一樣學,也許就不會造成天才隕落。但是,他們生活在一個信息化時代,他們的才華早現,並被世人所知。於是,社會上的壓力就隨之而來,談社會對他們的期望太過高時,便會剝奪他們本應享受的快樂童年、少年的資格,等於逼着他們承受無法承受的任務。於是,天才的隕落就在所難免了。

如果再不阻止類似情況繼續出現,如果再讓少年“天才”們在媒體、社會的吹捧下才華消失殆盡。那麼我們的社會就會失去許多亮點。我們應該讓少年天才們在一個正常的環境下!不讓“現代方仲永現象”繼續蔓延!

讀傷仲永有感 篇8

今天,老師帶着我們學習了《傷仲永》這篇文章,讀了之後,我很受教育。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有一個叫方仲永的孩子,天資聰明,五歲就能作詩,可他出了名之後,他的爸爸不再讓他學習了,帶着他去全縣各地題詩掙錢。由於方仲永沒有再學習,最後一事無成。

通過這件事告訴我們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愛迪生曾經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一分精神,一分事業,一份耕耘,一分收穫,只有我們不斷努力學習,才能不斷進步。

這件事情使我聯想到著名作家華羅庚,他小時候數學成績並不好,老師和同學都看不起他,可他並沒有灰心,發奮努力,刻苦學習,終於成了一位偉大的數學家。可他並沒有灰心,發奮努力,刻苦學習,終於成了一位偉大的數學家。可以看出,像方仲永這樣有天資的人,如果不努力學習,會成爲一般的人,像華羅庚這樣沒有天資的人,如果努力學習,會成爲一個偉大的人,可見學習是多麼重要啊!

我要學習是華羅庚這種努力刻苦的精神,掌握知識,成爲國家的有用人才,爲國家作出偉大貢獻。

讀傷仲永有感 篇9

我曾學過《傷仲永》這篇古文,大體內容是這樣的:有個叫方仲永的平民,祖上世代以種田爲業。方仲永在五歲時,剛剛認識書寫工具便可以提筆作詩。他做的詩受到鄉里人的一致稱讚,漸漸的,開始有人花錢請他題詩。方仲永的父親見有利可圖,便整日帶着他給鄉里人作詩賺錢,不讓他學習。由於缺乏後天的教育,仲永的才華逐漸減退,到最後“泯然衆人矣。”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教育對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即使像方仲永這樣的天才,在缺乏教育的情況下也只能成爲一個普通人,那麼像我們這些生來就是普通人的人,如果不重視後天的學習和積累,豈不是會變得越來越平庸?。我們每個人都像是一個水壺,我們不斷地學習新知識就像是不斷地向水壺裏注水,我們把學到的知識轉化成一種才能發揮出來就像是從水壺裏往外倒水。有的人生來就具有非凡的才華,但他如果只依靠於上天所賜的才能,而不去學習新知識,到最後也只能淪落成一個普通人。就像一個灌滿水的水壺,只出水而不進水,終有一天水會徹底倒盡。有的人雖然不具備生來具有的才能,但卻可以通過刻苦的學習和不懈的努力,成爲一個優秀的人。就像是不斷地向一個空水壺中注水,總有一天可以貫滿整個水壺。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天才,請不要驕傲,你雖然可以僅用別人一半的學習時間,贏得別人兩倍的分數,但你如果因此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你也會漸漸變得跟他們一樣。如果你是一個普通人,請不要灰心,只要你有不斷提高自身的渴望,刻苦學習的毅力和永不滿足的求知慾,你同樣可以成爲一個對世界有巨大貢獻的人。

今天的我們,不用交一分錢的學費就可以免費得到基本的教育,接受教育是我們作爲一個公民的一項基本義務,但方仲永那個時代卻不同,一個人的受教育權完全掌握在其父母手中。所以,方仲永之所以變得“泯然衆人”,責任全在於他那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父親。如果他不那麼貪財,花錢送仲永去讀書,說不定他的兒子會成爲比作者王安石更偉大的文學家。

一個人如果過於貪財就容易失去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太關心微不足道的利益就容易錯過更大的機遇,這也就是爲什麼那些愛佔小便宜的人到最後總會吃大虧。

讀完這篇文章,我不禁和作者王安石一樣爲仲永感到十分惋惜,同時也有一絲慶幸,我雖然不是天才,但卻生在了一個美好的時代,。每個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每個人都有提高自身的機會。

讀傷仲永有感 篇10

近日我閱讀了王安石的名篇《傷仲永》。讀罷,心情很是不快,但有所悟,不快的是對方仲永幼年天資聰慧卻少年平庸無奇的大轉變而惋惜。這件事也讓我懂得了一個人的最終成功靠的不僅僅是天資,而更重要的是後天的勤奮。

方仲永一個年僅五歲的孩子,天資聰慧“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同縣的人都願花錢請他作詩,他的父親認爲這樣有利可圖,每天就把仲永用作賺錢的工具,來謀取錢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而“不使學”。

時間如梭,光陰似箭.仲永的天資開始慢慢的退落。仲永年二十宛若常人“泯然衆人矣”。

可惜啊!爲何仲永幼年天資聰慧,卻年少“泯然衆人矣”,其因——沒有接受後天的教育和學習。這事例是在警示我們知道:如果你想要有所爲,即使你是一個天才,也是離不開後天的勤奮學習。

郭沫若曾經說:“天資的充分發揮和個人的勤奮是成正比的,如果個人不勤奮努力,那麼他天資再好也沒有用,終會變爲常人。如果一個人從小就沒有良好的天資,只要他不懈的學習,照樣會有一番大作爲”。

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藝術家俄國托爾斯泰,他在年輕的時候曾爲了自己丑陋的相貌而失落過,在低沉了一段時日之後,他並沒有因爲外表的缺憾,自甘落人,他將全部精力轉

移到挖掘自己的潛能上,他堅持文學創作,後來他在文學,哲學等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人才,多麼誘人的字眼。要想成爲人才就必須跨過懶惰這個禁忌線。

生活告訴我:成功靠的不僅僅是天資而更重要的是依靠自身的努力和勤奮。

讀傷仲永有感 篇11

《傷仲永》的作者是詩人王安石。文中寫的是並非書香門弟又非官宦世家的仲永5歲就能作詩。後來,別人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也能立即寫好,並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題詩。仲永的父親認爲這樣有利可圖,每天就拉着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仲永學習。仲永十二三歲的時候,還可以作詩,但已經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當了。又過了7年,王安石再次到舅舅家問起仲永的情況,舅舅說:“他完全如同常人了。”

仲永的通達聰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賦,勝過許多有才能的人很遠了。仲永最終成爲普通人,就是因爲他後天所受的教育沒有達到要求。他的天賦那樣的高,不接受後天的教育,況且成爲普通人;而那些天賦不高的,又不接受後天教育的人,就會比普通人還不如了。

從父母的角度來說,我們應該認識到,我們不要只爲了賺錢,作爲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要有長遠的眼光,爲孩子長遠發展考慮。並且,要積極努力地引導、鼓勵孩子爲了這個目標努力!仲永就是這樣,他的父親不讓他學習,到最後就和普通人一樣了。在現實生活中也有這樣的情況,有的人小時候,天天不好好學習。而大人對他們的引導、鼓勵也很不夠。比如:他們有的上課看課外書,有的抄作業,有的上課不認真聽講,有的回家總是玩電腦遊戲等。長大了他們就會沒有什麼好工作。例如:我們鄰居王亮,他小時候比較聰明,但他小時候就不好好學習,經常去網吧玩。後來,比普通人還不如,只能撿破爛爲生。

而從我們個人的角度來講,如果後天的教育沒有達到要求,小時候不管學習有多好都沒用。因此,我們更要注重後天所受的教育,我們應該珍惜機會認真學習,主動學習,爭取自己有更大的發展,更好的將來,進而爲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要更好的達到後天的教育目標,我們需要有堅持不懈、勇往直前、不半途而廢的精神。我們也需要有堅定的毅力,不要受各種各樣的誘惑,主動地、認真地、刻苦地學習。

因此,從現在開始我們要努力培養自己有堅定的毅力,對各種誘惑說“不!”並且,我還要認真學習,主動學習,刻苦學習,堅決不要成爲下一個仲永。進而,我爭取爲社會、爲國家做出更大的、更多的貢獻。而從另一個層面來講,仲永也反映了一個後天教育缺失的問題,這裏面,父母有很大關係,而作爲仲永本人,也有自己不主動學習的因素在裏面。所以,古代的傷仲永也給我們提了個醒,告誡我們要注意培養孩子的後天能力,注意教育方式,不要出現當代的“傷仲永”。

讀傷仲永有感 篇12

最近讀了王安石的《傷仲永》,內心泛起了一絲悲哀,但更多的卻是氣憤。《傷仲永》主要講述了一個神童,雖然五歲便能“書詩”,但因不再學習,而逐漸沒落,最終“泯然衆人矣”的故事。

仲永的泯沒自然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他的父親,他的父親被他人的“賓客之待”、“錢幣乞之”衝昏了頭腦,可我卻覺得,是仲永自己毀掉了自己。

在方仲永初次“啼求書具”時,他的父親欣然同意,“借旁近與之”。可見,仲永的父親還是有意好好培養他的。可是,方仲永從此便不再學習了,只靠自己原有的一點功底爲他人作詩。我相信,如果方仲永堅持要繼續讀書,仲永之父是不會反對的。

記得2008年奧運會上,一個小女孩在舞臺上高唱《歌唱祖國》,瞬間震驚四座,撼動全國。人們都沉浸在這天籟般的聲音中,那個小女孩一夜成名。到了現在,這個小女孩也到了文末方仲永的年紀,卻也逃不過“泯然衆人”的命運。一個是神童,一個是童星,都因爲一時的自滿而毀掉了自己的前程。有人說:人生就像是一次旅行。的確如此,但是有一部分人生來就看到了較爲美麗的風景,可從此以後便駐足不前,甘心當一個“紮營者”;還有一部分人,他們雖然生在崎嶇的山路,卻仍然堅持向前,永遠做一個“攀登者”。在這場旅行的最後,“攀登者”所收穫的美景,定會遠遠超過“紮營者”。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紮營者”,他雖天資聰慧,但卻不思進取。王安石因爲這樣一位天才的隕落而悲痛不已,而我認爲,方仲永是自己將自己變成了凡人,他有什麼可值得別人爲他悲傷的呢?

其實神童並不少見,但是他們很多因爲自己與外界的種種原因而被埋沒。一個天才真的應該被過早發掘嗎?我認爲,答案是否定的,因爲很少人能抵得住“名”“利”的誘惑。在我看來,只有默默無聞才能更好地學習知識、收穫知識。

方仲永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天才也需要學習,因爲誰也不可能是永遠的天才!

讀傷仲永有感 篇13

在我們的成長中,最需要什麼?有的同學會說:“是挫折,是磨練,是……”是的,在成長中,這些都必不可少,但我還是認爲,在我們的成長中,最需要的還是知識。

有人會問,在自然界中,爲什麼唯獨人類成了世界的主宰?就是因爲人類的成長中有了大量的知識,之所以這樣,人們纔要繼續的學知識,懂知識。課文《傷仲永》中不就是暗示了這樣一個道理嗎:即使是仲永這樣的天才,在成長中沒有接收到教育,就依然還是成爲了一個普通的人,而如今那些不是天生的才子,在成長中接受了教育,一樣還是成爲了天才,所以,在成長中必不可少的就是知識。

在我的記憶裏有這樣一件難忘的事——那是我上小學一年級時,那時,我還是一個不愛學習的小頑童,那天,媽媽一早因爲有事,便對我說:“王爲,今天買書你自己去吧,我今天有急事!”啊,這對當時那個膽小怕事的我來講,真是一個“艱鉅”的任務。“怎麼,那個平時老喊自己膽大的小鬼不敢去拉?”媽媽似乎從我眼裏看出了我的不安,但我害怕雖害怕,但我可是很愛面子的人:“誰說不行,放心吧!” 當我來到書城,在琳琅滿目的圖書櫃中,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書時,我高興的來到收銀臺前,心想:“這也不過如此嗎?”這時,收銀臺的阿姨說:“你買的這本書今天打八折呢!你算算多少錢?”我硬着頭皮算了半天,也沒個頭緒,我紅着臉,後悔當初課堂上沒有多學一些知識,如今使用上才發現出醜了,如果可以,我願意去好好在聽老師講課。我硬着頭皮,聲音像蚊子叫一般說:“我算不出來,您告訴我吧!”“哈哈,原來是個沒知識的小孩!”她笑了笑,告訴了我錢數,我付了錢後變紅着臉跑回了家。

自打那以後,我便不斷看書增加知識,可不想讓舊事從演。

不必說知識能使人發展,知識能讓人進步,也不必說,知識能帶給我們方便,幸福,單是一件成長中的小事,無不體現出知識的重要,所以,同學們,知識是求之不盡,用之不完的,成長中需要知識,讓我們學習更多,掌握更多知識吧!

讀傷仲永有感 篇14

施老師在我期末的評語上說到了“仲永”這個人,爸爸就給我找來了《傷仲永》這一篇文章。我看完之後很有感觸,我就來寫寫《傷仲永》。

方仲永出生於一個農耕家庭。仲永五歲時,忽然想要文房四寶,借到之後,立刻寫了四句詩。後來仲永的爸爸就不再讓仲永學習,整天到別人家讓仲永作詩。所以,仲永長大之後,因爲沒有學習,就變成一個普通人了。

老師寫給我仲永這個孩子,是想讓我通過不斷努力,成爲一個有用的人,不要像後來的`仲永一樣成爲普通人,所以施老師讓我好好學習,不會丟三落四,爭取一直成爲小時候的仲永。

我在五年級會在語文這一方面更加進步,字跡不再龍飛鳳舞,也不再所有課上開小差。語文作業塗塗改改,作業不會敷衍老師。

老師,看我五年級的表現吧!

讀傷仲永有感 篇15

《傷仲永》是初中課本上的一篇文言文,這不無道理。我想,其意在從小告誡我們後天教育的重要性,不可給予天資過高的價值。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我們生活中其實不缺天才,爲何笑到最後的人寥寥無幾?一顆樹苗的品種好,這只是一種先天的優勢,倘若不勤加施肥、澆水,是很難茁壯成長的。人也一樣,天資作爲與生俱來的特質,要想不止於神童,後天還應吸取知識的養分,在學習中將自己的優勢發揚。

有些人在天資上傾入過多感情,恃才傲物,不屑於與他人一道學習知識。但是幾年後,則“不能稱前時之聞”,又幾年,落得“泯然衆人矣”的結局,可能始終都不明白是無知葬送了自己的前途。牛頓說過:“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爲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一個人即使是巨人,知識和能力總歸是有限的,我們只有虛心學習,“繼往聖之絕學”,站在聖人的肩膀上,才能登峯造極,看得更遠。

文中的邑人“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將天資作爲獲利的手段。有些人憑藉天資,在幼年小有成就,覺得往後會一帆風順,便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其結局亦可知。記得一篇報道寫到,父母拒絕了孩子出道的機會,讓孩子先安心讀書。父母其實是想讓孩子讀書來增加一定的底蘊,否則小時還有受歡迎的資本,以後的路就很難走了。何炅說自己儘管小有名氣,仍經常看書和學習,這樣才能避免言語的空洞,因爲如果不接受新的知識,主持一段時間後思想就感覺枯竭了。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不僅是成才中必不可少的要素,還應是一個不間斷的過程。

《帝範》有言:“取法於上,僅得爲中,取法於中,故爲其下。”仲永的天資如此之好尚且成爲衆人,故資質平庸之輩應更加重視後天教育,勤奮學習啊。

讀傷仲永有感 篇16

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沒有的。人們之間的才能雖然會有差別,但是主要來自於勤奮學習。《傷仲永》給我的啓示是:一個人即使有很高的才華,但如果不努力學習,那就很難取的真正的成就。只有勤奮學習,纔能有所成就。

《傷仲永》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方仲永天資聰穎,5歲就能作詩,並且有了很高的名氣。於是換來的是——父親帶着他四處拜訪本縣的官人,不讓他學習。使得這樣一個“神童”竟淪爲一個默默無聞、沒有名氣的“庸人”!神童一落三丈,這些責任在於他的父親,原因是“不使學”。像方仲永這樣的天才,以後不好好學習,也成爲了一個普通人。那麼,那些本來就是普普通通如果不去學習,豈不是連一個普通人還不如嗎?

所以說,才能來自於勤奮學習!“神童”因爲後天不學習而淪爲“庸人”的,在歷史上有很多,而本來不識“神童”的人卻能在世界上留下奇蹟。

牛頓不是神童,但他一直努力學習,很少在午夜兩三點前休息,終於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愛因斯坦不識神童,中學成績不好,大學考了兩次才被錄取,學習也不出衆。但是他在艱苦的條件下頑強學習、工作終於有了基礎。愛迪生不識神童,連初小都沒完成但他努力自學,總是勤奮鑽研問題。因爲他工作時間比普通人要多得多。所以在他79歲時,就改成135歲的人了!

不僅科學上是這樣,在文學藝術上也是如此。要是誰付出和他們一樣的努力,那就能取得對應的成就。這就說明了一個道理:才能來自勤奮學習。

讀傷仲永有感 篇17

讀傷仲永以後,我的感悟如涌泉!

一個世屬農耕,耕種的農民家庭,如果誕生了一位神童,那無疑是最幸運的,只要他好好學習,將來必定成爲一位舉世的棟樑之才,一位驚世之才!

而仲永在他的家庭卻恰恰相反,仲永家裏條件並不好,但卻同樣出了一位神童,他就是方仲永,在沒見過書具前,居然能一一說出它們的名字,這難道不奇怪嗎?沒有上過學居然能提筆作詩,這難道不令人驚訝嗎?並且還皆有可觀者,那麼,被稱爲神童,方仲永是當之無愧的。

但是,仲永的父親卻沒有讓他汲取知識,而是讓他去爲自己謀取私利,這樣目光短淺的做法,導致仲永的才華,才智節節衰退,最後沒落成一個庸人,一世無成。

所以說天資雖然重要,但後天的教育更爲重要!

以運動界的喬丹爲例:喬丹在NBA芝加哥公牛隊打球時,8年中獲得了6次NBA總冠軍,當看到他出神入化的球技時,大家都會感覺他是一個天才。他跳得比別人高,反應比別人快,投籃比別人準,這些都得益於他非同凡人的基因,所以他纔會成爲如此偉大的運動員。實際上並非如此。如果說喬丹僅僅是因爲天資好,那麼他應該很早就在籃球運動方面顯現出他的優勢,而實際上喬丹真正讓人覺得籃球打得還不錯是在他上大學以後。他上高中時就想參加校隊,可是教練覺得他的水平還不夠。可見他的天資不是很好

勤能補拙!

小時候的愛因斯坦,7歲時才能講清一句話,小學成績僅僅只有一分,兩分,、然而,後來的他卻提出了相對論等一切著名公式,研究和定理,但同樣有人說他很聰明,那想想看,他後來如果不好好學習他會成功嗎?這也不同樣說明了後天教育的重要性!

想想!你的理想是庸人嗎?如果不是,那就爲你的理想好好學習吧!

讀傷仲永有感 篇18

讀完《傷仲永》一文,心中確實涌入一股“傷”。金溪平民方仲永出生於一個“世隸耕”的家庭中,仲永從小就不認識書寫工具,卻能提筆成詩在現今社會,也屬於天才一枚,卻因父親私心想要賺的眼前財物,最後卻落得一個“泯然衆人”的結局。

放下書本,心中不禁思緒萬千。如此天資卻落得如此結果,雖瞭解原因但無法控制自己心中的惋惜之情。學業的荒廢,後天學習的忽視,讓上天收回了對他額外的饋贈。人們常說: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是十分認可的,學習的道路上,唯有勤、唯有志堅,方能有所成就,不然也只能“泯然衆人矣”。

五千年曆史長河,遺留千古的歷史名人哪一個不是從小勤奮苦讀。我國唐代詩人李白小時候也是個調皮的孩子。有一天,李白讀書時感覺十分無趣,看到外面十分熱熱鬧鬧,於是逃學偷偷溜到大街上,東看西看,東瞧西瞧,後來發現一位老婆婆正在磨着一根鐵杵,李白十分好奇,就詢問老婆婆原因,而老婆婆的回答卻讓人匪夷所思,“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根繡花針!”這怎麼可能?無論是幼時的李白,還是年幼的我都是無法理解的,可老婆婆接下來的話卻影響了這個唐詩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的大詩人一輩子,“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這鐵杵怎麼不能磨成一根繡花針呢?”李白因此大受啓發,從此奮發讀書,寫下很多膾炙人口的佳作美篇,被後人稱讚爲“詩仙”。

中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一直都是我學習道路上的指路標,而他的求生生涯也是一波三折的。在初中畢業後,曾入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就讀,因拿不出學費而中途退學,故一生只有初中畢業文憑。 此後,他開始頑強自學,每天達10個小時以上。他用5年時間學完了高中和大學低年級的全部數學課程。20歲時,他以一篇論文轟動數學界,被清華大學請去工作。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古寒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名人的腳步

在我家隔壁,也有一位學習的典範,叫羅愜。着周圍的人沒有一個人不認識她的,她學習特別用功,無論嚴寒酷暑,她都在堅持着,一直以來都是名列前茅卻從不鬆懈,初中畢業後被順利保送到縣一中。在她家牆壁上剛勁有力的書寫着幾行大字: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而是最勤奮的人。天才尚努力,更何況平庸之人呢?

現在好多孩子因貧窮上不了學,放棄了夢想,而我們卻有這麼好的學習條件,老師和我們家長對我們的學習又是那麼的重視,所以我們要勤奮學習,堅持不懈。青少年時期是學習最好的時機,我成們要抓緊時間學習更多的知識,成爲國家有用的人。切不可讓我們的父母長大後爲我們而“傷”啊!

讀傷仲永有感 篇19

天才方仲永才思敏捷,後來因爲他父親的見財眼開,沒讓他接受後天的教育,導致他成爲平凡的人,通過他的事我得到的啓示是,天才在於勤奮。

小時間才氣橫溢的方仲永,不到二十歲就“泯然衆人”了!我“傷”屈曲無知、貪圖蠅頭小利的方父。由於他的“不使學”,直接地抹殺了一個英才。

我“傷”隨波逐流、整日“環謁邑人”的仲永。由於他“不受之人”,直接斷送了本身的大好出息。

文中所寫的方仲永五歲時的表現,儼然是一個神童,但他後來才氣喪失,令人惋惜,令人警醒。俗話說,“玉不琢不可器”,“人不學會落後”。原理再明白不外了——一個人天賦的條件再好,後天不琢不學不勤不練,也會成爲一事無成的凡夫俗子,方仲永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要是方仲永態度剛強地變“不使學”爲“我要學”,那便是另一番情形了,人們不是“傷仲永”,而是“贊仲永”“學仲永”……

讀傷仲永有感 篇20

在我看來,一個天資聰穎的人,那他的前途一定是無量的。直到讀了《傷仲永》這一課,我才認識到自己的這個看法是片面的,同時也對方仲永的境況深感同情,惋惜。有聖人般的天資,居然因爲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而成了一個平庸的人。

這篇文言文的情節實屬讓人意外,當我讀到“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爲其名”時,我不禁大吃一驚,一個從未見過文房四寶的五歲孩兒,在一瞬間卻忽然想起要這些東西,並且還能立即寫出幾句詩,題上自己的名字,這不能不使人大吃一驚,欽佩之意油然而生。當我讀到“父利其然也,日挾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時,我就想:方仲永天資這麼好,如果努力學習的話一定會成爲曠世奇才的。

帶着這個想法,我就繼續往下讀,當讀到“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時,就想:這次可能是一個失誤吧!不要在意,不要氣餒。當我讀到“又七年,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衆人”時,我才知道原來那次仲永把詩寫糟了,並不是一時之誤,而是他的才能的確消式了,他真的變成了一個毫無才華的平庸之人。可惜啊,真是太可惜了!

讀完這篇文章,我不禁思緒萬千。方仲永爲什麼會由一個“神童”變成一個“庸才”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爲他沒有接受後天教育。由此我不禁想到王安石的話:方仲永——一個天資這麼好的人,因爲後天沒有好好學習而成了一個平庸之人。那我們這些天資不怎麼好的人如果不好好學習,下場會和仲永一樣嗎?

深思良久,不禁想起了愛因斯坦對天才的詮釋和對成功的理解:天才等於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九的努力。今天在對方仲永的分析中,我也進一步認識了自己。我雖非神童,但生活在這個不平凡的時代,有溫暖的祖國,溫馨的家庭,快樂的學校;有父母對我們的愛,老師的關懷,同學間的友誼;有……我們擁有這麼多,而這些都是每個人都擁有的,我們都不平凡,我們都很公平。有了“她”們的滋養,我們應更當立凌雲之志,扯起勤奮的風帆!做一個不平凡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