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論語讀後感800字(精選17篇)

論語讀後感800字(精選1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1W 次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論語讀後感800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論語讀後感800字(精選17篇)

論語讀後感800字 篇1

聰明的,你曾告訴我,看看世界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智慧的結晶《論語》吧!說實話,我還沒有能力把《論語》都看下來,可是以下兩句就讓我受益匪淺。

子路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爲人光明磊落,勇敢正直。他很尊敬老師,但是孔子的課,他聽不明白的就會向孔子提出,有疑問的甚至敢當着同學們向孔子質疑。所以《論語》中這樣說:“子曰:‘由。誨女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孔子認爲子路這樣的學習態度實際上是一種智慧啊!孔子的這句話在中國是家喻戶曉,可是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理解?又有多少人是這樣做呢?

在班裏老師說完一旦數學題總會問:“懂了嗎?”大多數時間,只要大多數人說懂,小部分不懂的也跟着叫“懂了”。這常常讓我內疚。我有時是那個大多數,有時是那個小部分,但是每當我不懂時,我總會猶豫片刻,開始“天使”和“魔鬼”的鬥爭。“天使”總讓我,說實際情況,而“魔鬼”總是不顧一切讓我喊“懂”或沉默不語。有時“天使”似乎勝利,可當我連“不”的口型都做好時,只要同座輕鬆地說:“太簡單了,早就懂了!”我就乖乖地閉上了嘴。我就沒有子路這樣的智慧,因此我的學習總是讓人不安一。

學習上“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這是學習上的誠信。更重要的是做人的誠信。有人爲了交朋友,明明喜歡深藍色,見朋友喜歡暖色,就也說自己也喜歡暖色。我有一個朋友胖胖的,很可愛,我很佩服她的誠實。一次老師在垃圾桶邊發現7個吃過的口香糖,“誰吐的?”沒人回答,只見她站起來說:“我吃了2個,一個紅的,一個黃的是我吐的。”她的臉因羞澀變得很紅,可是她是唯一誠實回答的人。子曰:“人而無信,不其可也。打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說得真對。一個人如果連說話都沒有誠信,我不知道他還可以做什麼是可以的。孔子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我們六年級語文課本中的《兩小兒辯日》中的孔子面對兩個小孩就是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絕不不懂裝懂,絕不糊弄孩子。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讀書能夠懂道理,更爲了好好做事情。小學最後一個學期看我的吧!

論語讀後感800字 篇2

悠悠華夏五千載,璀璨文化的源頭是《論語》。

於歷史的今天,瞻仰《論語》的演說者——孔子。

這一位文化的傳承者,這一位永遠無法被歲月所磨滅的精神巨人,他用最銳利的智慧開啓了那一道爲時光所塵封的門,於是陽光從錯開的門縫間射進,溫暖充溢天地;他用最深刻的言語鋪展起了一條充滿哲理芳香的坦途,於是子子孫孫踏響了成功的凱歌;他用最樸實的教誨鑄造成了一把堅韌的利斧,於是廣袤的文化大地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斫痕。

讀《論語》,是一種享受。彷彿靜心獨坐於清泉碧水畔,在煙燻繚繞間,細細品茗。《論語》的字字精華便沉澱在綠葉清茶之中,咀一口,它們就順着舌尖流入體內,純化了身心,頓覺一陣清香滌盪胸懷。

讀《論語》,是一次旅行———漫長卻不苦悶。彌留在充滿油墨清香的字裏行間,感受着儒學思想的魅力:是那“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的踏實與求是,是那“己所不欲,勿施爲人”的仁愛與正直,是那“人不知而不慍”的包容與豁達,是那“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的明達與誠懇……道不盡,言不窮,《論語》所充盈的儒家氣息是如此的濃厚,如此的莊重而深邃!沿途的每一處風景,都足以令我爲之心神嚮往,難以忘懷。

讀《論語》,是一種學習。在品讀間,學習爲人處事之道,在“仁”的思維薰陶下,感悟人心之偉岸,讓“自愛”與“愛人”這兩朵人性最美好的芳花,盛開在每一位賢士的心中,“仁”,以最高的道德原則的地位,統率起忠、恕、恭、信、敏、惠、智、勇、剛、毅,作爲一位賢士,難道不該以“仁”爲終身所追求的目標麼?於感悟中,學習修身治學之法,那是“溫故而知新“,是”學而時習之“,那是“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是“君子欲納於言,而敏於行”……

讀《論語》,是一場洗禮。讓原本枯槁的心靈得儒學的甘霖以滋養,讓原本疲乏的思維得精妙的哲語以啓迪;那一句句精奇犀利的言語,那一則則平實卻韻味深遠的文字震醒了你我昏昏欲睡的文化修養的心,澆溼了你我被快步驟的生活烤乾的的世界。

讀《論語》,感受到的是文化的芳香馥郁,品味到的是精神的點滴精華,領悟到的是思想的深刻。

讀《論語》,於心靈間,盪漾起一片純淨。

論語讀後感800字 篇3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說:“學了做人處事的道理,並在適當的時候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相聚,不也感到歡樂嗎?別人不理解你,而你並不生氣,不也是君子的風度嗎?”短短的幾句話,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處世的道理。在論語中,孔子表達的“學”,不僅僅是讀書學知識,而是泛指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熱愛學習,並且樂此不疲,一向到了晚年還刻苦鑽研十分深奧難懂的《周易》,故有“韋編三絕”的美傳。

關於學習的態度:孔子認爲,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爲它而歡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其次,學習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第三,是要專心致志,知難而進。

關於學習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談中多處提及學習方法問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能夠爲師矣。”與此同時,孔子還異常強調學思結合,勇於實踐。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殆。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鑽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

關於學習的目的。孔子認爲,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重點在於“學以致用”。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意思是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纔是我們憂慮的啊。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在於死記書本,而在於應用,在於實踐。

以上是我學習《論語》後的一點感受,經過這次學習我才明白自我的知識面是多麼的狹窄,讓我有一種“人生處處盡學問,世間人人是我師”的感覺。今後,我必須要多看一些文學作品,提高自我的文學修養。本次學習,真的使我受益匪淺啊!

論語讀後感800字 篇4

學德,學禮,學態度;學智,學道,學做人;必以《論語》學先。

——題記

古有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其中《論語》最爲接觸較多,它是儒家經典之一。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對後人深有影響。本書從世間多方面概括,講述了人應爲,人應不爲的各種事情。從《論語》中,可以讓我們悟到許多人生中事物的一些道理。

《論語》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讓我明白,無論何時都要向別人虛心學習,取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知之爲知,不知爲不知”,讓我明白學習上應該抱有求實的態度,任何時候都必須誠實對待自己知道或不知道的事情,不讓自己處在半壺水響叮噹的狀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讓我明白,做人不能太自私,不能用自己的思想去約束別人的想法,應該不自己不想去做的事,換個角度儘量去接受它,不要固執的讓別人去完成,那樣就打破了和諧;“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讓我明白了,在讀書的過程中不能對自己的衣着過於注重,不要以求知爲藉口而與人攀比,這種行爲完全辱沒了讀書的真正用意,不能做這種人兒讓別人瞧不起。還有許多言語讓我感慨萬千,讓我從中領悟到不少道理,給了我不少的人生啓示。

這幾天,我對《論語》又有了近一步的認識,讓我學到了許多東西。看孔子的爲人我學會了品德;看弟子對孔子的行爲,我學會了禮儀;看學生積極向孔子學習,我學會了學習的態度;看孔子出事鎮定自如,我學會了鎮定;看孔子以諸多的行爲和方法來教育學生,我學會了他的智慧;看《論語》記錄的孔子的話,我學習了做人的道理。也許有時一件相同的事情,用不同的方法去對待會得到不同的結果。當國家與國家發生矛盾的時候,大多主張兵戎相見,而孔子主張以“仁”治理天下。這本書對我們青年的影響力着實不小,我們應該更深一步地去了解它,讓它對自己以後的人生產生更大的幫助。

四書之一的《論語》,值得去讀,值得去看,因爲它給你的人生影響非同小可。

論語讀後感800字 篇5

我聽到過一首歌中這樣唱到:“人字的結構就是相互支撐”。在七年級學過論語以後,我用我簡單而幼稚的大腦思考,用我懵懂的心去體會生活,發現這句歌詞很有道理。是論語讓我明白了:做人要謙虛好學,不能見利忘義。

曾聽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沒錯,的確是。論語的奧妙博大精深。區區幾句,就讓我明白了一些人生的感悟。

在七年級,我學會了兩句論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和“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說:幾個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說明了在日常生活中自己要有主見,善於“擇其善者”、去“其不善者”,從別人身上學到自己需要的東西。

我們就應該這樣,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我們自身有很多不足,我們卻注意不到。看到別人這方面做得好,再看自己,自己不如別人,再來改正自己的不足。看到別人做的不好,再來看自己,如果自己做得比他好,那還要讓自己做得更好。

如果自己做的比他人好,那就不但要讓自己做得更好,而且要謙虛。因爲只有謙虛才能讓自己做得更好。如果驕傲了,就只會被別人遠遠地拉在後面。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的意思爲:到一年中最冷的季節是,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用松柏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經受住考驗,不隨流俗,保持節操和堅韌不拔的精神,不同於一些見利忘義的小人。

有一些人見利忘義,從來不認爲與別人的情誼是最重要的,一遇到利益,就把情誼都忘了,甚至做出一些爲了自己的利益而損害朋友利益的事。像牆頭草一樣,風往哪裏吹就往哪裏倒,不但沒有主見,而且沒有道德。這樣的人只會搖尾乞憐,等人施捨,不會自食其力。這種人經不住任何考驗,其他人不值得與他交朋友。同時,我們在憎恨這種人的時候,我們不要做這種人,他們只是過街老鼠而已。

有這樣一句廣告詞:“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做人亦無止境。通過學習這兩則論語,我明白了做人要謙虛好學,而且不能見利忘義,人字的結構就是:虛心和忠義的相互支撐。讓我們一起爭取做“完人”!

論語讀後感800字 篇6

喜歡萊蒙托夫的一首詩:“一條船,孤獨地航行技術在海上,它既不可以尋求一個幸福,也不逃避生活幸福,只是我們向前進行航行,底下是沉靜碧藍的大海,而頭頂,是金色的太陽。”

我,願做這隻孤獨的小船,帶着碧波盪漾在寧靜的大海里,奉承着,駛向前方,感受着陽光的溫暖。

高中時期,使人成熟,使人感性,使人感性。我們不再是無知的孩子,我們學會了獨處,學會了與自己相處,學會了思考,學會了解決問題。我們接觸到更多的世俗智慧,體驗到更多的人性溫暖,心靈更加成熟。回想起我以前每天都在想的事情,真有趣。一個頑皮的孩子,他從來沒有經歷過生活,死亡,悲傷,或者分離,他每天都在自己製造的悲傷情境中度過,擔心各種各樣的事情,現在看起來像是無病呻吟,自憐的笑話。現在我們更珍惜寶貴的生命,更瞭解那些不冷不熱的人,我想,這不是虛僞,而是更熱情地與世界相處。

今天,我們,從來沒有一個人的損失。我們慢慢沉醉於一個人的世界,寫作學會了面對喧囂後的寒冷,學會忍受孤獨與寂寞,像鳥兒一樣孤獨的小船,像海深,騎兵冰,波瀾不驚的心臟,但它蘊藏着巨大的能源。

如今的我們,再也不是沒有了對人情冷暖的過多傷感。我們可以慢慢習慣於客套和僵硬,卻仍保持自己那顆溫暖的心,用真心對待學生每一個問題值得企業付出的朋友,用溫暖的心去認知發展社會,感悟生活世界,將那些工作瑣碎、無所謂、負面的東西進行過濾。

今天,我們爲偉大的生活更加感激,珍惜你的生活,嚮往更多的`未知世界的日子。隨着時間的推移,看着生老病死在我們身邊,我們不禁移動到生命的神奇,感受生命的脆弱。所以,我們正在努力,試圖讓自己的生命沒有遺憾。我們是嚮往,嚮往未知的國家,不同的文化,併爲奇觀的世界無限的嚮往。

花開花落,雲捲雲舒,自然在不停進行運轉,生命在中國不停消逝,我們也在不停發展成長。被歲月拔節,我們學會了學生感恩,學會了一種淡然,學會了他們懷着這樣一顆敬畏法律天地、敬畏人民生命的心,在這個迷濛慌亂的時代裏,爲自己的未來經濟奔騰!

論語讀後感800字 篇7

《論語》是孔子與其弟子所編,雖說是兩千多年前所編的,但還是讓世界、讓人民,更讓我受益匪淺。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這句話的主旨是做人要實事求是,不能似懂非懂。我一直把這句話當做耳旁風,不以爲然,直到六年級危老師講這句話時,才讓我對他產生了興趣。家人總說我學習時候不知道好方法,而我卻總是打斷他們,這才導致我考試吃了大虧。

記得那是桂花褪下她的平凡,開始展露光芒時,我卻在考場上犯了愁。隨着一生聲哨響,數學考試開始了。剛開始答題,有的同學卻犯愁了,眉頭緊鎖,而我卻如魚得水一般。我用輕蔑的目光看了看他們,從心底將他們狠狠嘲笑了一番,才繼續答題,寫着寫着,我的臉色卻陡然一變,死死盯着這道題,一隻手撓了撓頭,用嘴啃着另一隻手,背上不停地冒汗。這時,我彷彿看見同學們對我指指點點,死黨對我豎起的大拇指已緩緩向下,這打斷了我的思路。這道題是老師說了多遍的呀!本是這樣懊悔的我,卻被想象所打斷,氣憤到雙眼幾乎噴出實質的火焰,於是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在卷子上亂蒙開了。由於這道題導致我後面的思路混亂,大腦已經崩潰。寫完後我也沒有檢查,只是用手有氣無力的,懊悔的,捶了捶腦袋,便在腦海中回想老師講課的細節,可細節全是與同桌玩耍,唯一聽到的一句話是:“誰還有不會的?”我看了看同學們都沒有舉手,也沒好意思舉起手來,這才“一錯造成千古恨。”我垂頭喪氣,像霜打的茄子一樣無精打采地垂在桌子上。卷子發下來後,我倒在了及格線上,這可能對差生來說是豔陽高照,喜上眉梢;可對我來說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上語文課時,我像失了神一般,卻猛地聽到“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一看原來危老師在講這則《論語》呢!這使我忍不住回想了一下自己在數學課上的所作所爲,於是我很快把這句話在心裏默唸了幾遍,當成自己的座右銘。

從那以後,我也像桂花樹一樣慢慢展露自己的光芒,不可阻擋。而實事求是的精神更是印刻在我的心中。

論語讀後感800字 篇8

作爲儒家的代表作,論語,在中國文化中佔了極爲重要的地位,它的理念是中國人處事的指導是中國人做人的標準,它是滋養中國文化的精神土壤,古時候便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論語提倡積極入世,以克己復禮的思想給衆人約束自我智慧於他人的治理理念,讓人們能夠更好的創造一個有人心的社會,在於天下他彙集了天下,人在於個人,他指導人們實現自我價值,這份傳承至今的思想影響了一個又一箇中國人,甚至給海外也帶來了思想的碰撞。

論語讓我直面自己,摒棄壞習慣,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時會會遇到一知半解或者一點也不懂的狀況。可是爲了讓自己顯得聰明的,或至少不太愚笨,就假裝自己已經很懂了,可事實上這纔是真正的愚笨,想知道自己哪裏不懂並不恥下問,或恭敬地向老師詢問纔是智慧的體現呀,所以在我們提升自己的過程中,要遵循孔夫子的話纔能有所提高,做到能夠舉一而反三。

論語讓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學習這件事,論語提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於學習,喜歡學習更能從學習中獲得樂趣,得到益處,把學習當做愛好去做,學習的效率更能提高,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多學學着,專心多問多思考,才能讓自己更好的學習,更能沉浸在其中。

當然論語最重要的還是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這其中有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的淡薄思想有攻自後而博澤於人的寬容態度,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謙虛精神,也有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的進取態度,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的昂揚志氣,在今天的中國這些品質都被我們的追求,我們需要更多的人擁有這樣的品質,營造出一個大同的社會,論語無疑是一個權威的指導。

後世的許許多多的思想都源自於論語文人墨客們需要他給予治國的指導,武將們也需要他洗滌內心的力氣,而我們更需要將他細細研讀,從少年到中年到老年,它會給予我們最積極的建議,讓我們在社會中有所一代論語之光將第三10而至,萬事生生不息,論語是我國文化歷史遺產的一個瑰寶,也是我們每個青少年應該值得品鑑的一本書。論語影響了我,我從以前的,不懂裝懂,到不懂就問,我認爲我已經明白了這道理,自身的聰明不是裝出來的,而是實質上的。

論語讀後感800字 篇9

世界上的真理永遠是最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一天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

《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只是它把你內心深處的良知給激活了。

兩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學生片片段段記錄下來。

這些以課堂筆記爲主的記錄由他的學生編纂,之後記成了《論語》。

我們會覺得,《論語》好像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很多是就事論事,裏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一則語錄都很簡短。

其實,無言也是一種教育。

我們都說孔子是聖人,聖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動潛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

孔聖人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這樣的人一定是從我們的生活裏面自然而然地生長出來,而不是從天而降的。

與西方不一樣,中國哲學系崇尚的是一種莊嚴、理性和敦厚之美。

《論語》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這樣一種審美理想的化身。

在孔夫子這個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內心傳導出來的飽和力量。

只有當天地之氣凝聚在一個人心中的時候,它才能夠如此強大。

這是一種力量,我們如果學會了提取鍛造這種力量,我們就能夠獲得孔夫子那樣的心胸。

我們看到孔夫子的態度十分平和,而他的內心卻十分莊嚴。

因爲其中有一種力量――信念的力量。

孔夫子是一個個性講信念的人。

宋代開國宰相趙普也以前說過自我以半部《論語》治天下。

可見《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論語》的推崇與敬仰。

子曰:天何言哉?4時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孔子對他的學生說:你看,蒼天在上,靜穆無言,而4季在輪轉,萬物滋生,天而要說話嗎?《論語》的終極傳遞就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

孔夫子正是以此來影響他的弟子。

大家明白,儒家理論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東西,除了恕字以外,還有一個字就是仁。

孔子的學生樊遲以前問過孔子什麼叫仁?孔子只回答他兩個字:愛人。

愛別人就叫仁。

樊遲又問什麼叫智?孔子說:知人。

瞭解別人,就是智。

關愛別人,就是仁,瞭解別人,就是智。

論語讀後感800字 篇10

《論語》是家喻戶曉的經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散文。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智慧啓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後人尊稱他爲“聖人”。

我喜歡《論語》,不是因爲它告訴我們多少修身、齊家、平天下的大道理,而是它充滿智慧的語言,是生活的感悟和積累。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就是一句千古名言。意思是說:“把老師教給你的知識和你因此而得到的知識在現實中實踐它,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而振奮人心的事。”孔子認爲學生的學習活動,本身應該是件快樂的事。孔子的這句開場白就是告訴弟子們,理論聯繫實際,把學來的知識放到實踐中去纔是真正的知識,才能證明你已經把握了知識。而真正懂得知識的人在現實中的運作會興趣倍增,會自然產生出需要更多知識的充實。我們知道了學習、實踐的重要性,我們還要記住“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學習方法,則是重中之重。只讀書學習而不會積極地思考問題,就會茫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讀死書。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不解,精神疲憊,就成爲“紙上談兵”。這就告訴我們要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再有“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解釋爲“在溫習學過的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那麼就可以當老師了。”這也就是對我們學習思考提出的要求,要求我們在學習中不斷“溫故而知新。”作爲學生,能做到這一點,就是真正會學習了。

還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等好多精闢的語言,我都很喜歡。至今,有很多成語都是從《論語》中演變而來的,比如:溫故知新、不恥下問、誨人不倦、學而不厭、舉一反三等。

我喜歡《論語》,篇幅不是很長,所以很多能背,也常在作文中引經據典,有時和人聊天時也會引用一兩句,也因此被人說我賣弄學問,但

我喜歡這種感覺。我喜歡《論語》,它使我學到了知識,增長了智慧,也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感謝《論語》,伴我成長。

論語讀後感800字 篇11

最是書香能致遠,常吟清詞愈馨香。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讀書,能吸取幾千年的知識。閱讀經典,接受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薰陶。對人的成長的影響是巨大的,一本好書往往能改變人的一生。假期研讀的《論語》,讓我領會許多道理。

《論語》是一份珍貴的遺產,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寫而成,它以語錄和對話文體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孔子提出的“仁政“德治”“道義”“禮敬”“信實”“忠孝”“友善”,“勤儉”“廉恥”,“慎獨”等傳統美德的內涵,深深植根於華夏沃土之中,是處事和安身立命的標準。

《論語》中語言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裏面,不僅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他永遠不失去腳下樸素的起點。孝敬之道就是這樣樸素的起點,于丹在本書開頭就倡導了這樣一種樸素而又現實的思想。孔子的學生有若就以前解釋過孝悌的重要性,曰:“其爲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爲仁之本與!”

在古代不乏有盡孝道之人:儒商吳展,他十幾年來如一日細心照看着自己的雙親,在古時候就有臥冰求鯉的王祥,恣蚊飽血的吳猛,刻木求親的丁蘭等,而現如今的人們卻漸漸將這種品質淡忘了。常聽人們說:小時候總想着沒有經濟實力,等將來獨立了,再賺錢,贍養父母;長大了,又忙着爲工作打拼,爲生活奔波,想賺了大錢在盡孝也不遲;到個人成就有成生活美滿時,再想給父母更多物質享受,卻再沒有這樣的機會了。有道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啊!

孝是陪伴,是長輩寂寞時的一通電話,一次旅行;孝是用心,是留心長輩的願望併爲之實現;孝是成長的,是努力成長去成爲更令人驕傲的人,孝是愛。所以啊,當我們乘風破浪時,別忘了爲我們造就船艙的人;當我們扶搖而上時,別忘了爲我們梳理翅膀的人;當你發現或感受到助你而行的風時,不要理所當然告訴自己那是長輩天經地義的愛,別忘了,你也應該予長輩同等的愛,即是孝。

百善孝爲先,孝是我們做人的根本,《論語》教會我的道理,終身受益。

論語讀後感800字 篇12

《論語》是孟子與其說徒弟所編,雖然是幾千年前所編的,但或是讓全球、讓老百姓,更要我獲益匪淺。

子謂:“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這句話的中心思想是爲人處事要求真務實,不可以將信將疑。我一直把這句話作爲耳邊風,不以爲意,直至六年級危教師講這句話時,纔要我對他造成了興趣愛好。親人老說我學習培訓情況下不清楚好方法,可是我卻一直打斷她們,這才造成我考試吃完大虧。

還記得那就是桂花樹脫下她的普普通通,逐漸顯露光輝時,我卻在考試場上犯了愁。伴隨着一生聲吹哨聲,數學考試開始了。剛開始答題,有的同學們卻發愁了,眉頭緊鎖,可是我卻遊刃有餘一般。我就用鄙夷的眼光看了看她們,從心裏將她們狠狠地取笑了一番,纔再次解題,寫着寫着,我的面色卻驟然一變,死死的盯住這道題,一隻手撓了煩惱,用嘴啃着另一隻手,身上不斷地出汗。這時候,我好像看到學生們對於我指手畫腳,基友對於我堅起的拇指已慢慢往下,這打斷了我的思路。這道題是老師說了很多遍的呀!原是那樣悔恨的我,卻被想像所打斷,氣惱到眼睛基本上噴出來本質的火苗,因此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在試卷上亂蒙開過。因爲這道題造成我後邊的思路錯亂,人的大腦早已奔潰。寫完後因爲我沒有查驗,僅僅拿手精神不振的,悔恨的,捶了捶腦殼,便在腦子裏回憶老師上課的關鍵點,可關鍵點都是與同學玩樂,唯一聽見的一句話是:“誰也有不容易的?”我看了看學生們也沒有伸手,也沒有臉舉起手來,這才“一錯導致千古恨。”我灰心喪氣,像霜打的茄子一樣沒精打采地垂在桌子上。試卷發出來後,你媽在了分數線上,這很有可能對差等生而言是陽光明媚,花開富貴;可對於我而言毫無疑問是一個瓢潑大雨。上語文課堂時,我像失了神一般,卻猛然聽見“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一看原先危教師在講這則《論語》呢!這使我禁不住回憶了一下自身在數學教學上的行爲,因此我迅速把這句話在心中唸叨了幾次,當做自身的人生格言。

從那時起,因爲我像桂花樹一樣漸漸地顯露自身的光輝,無法阻擋。而求真務實的精神實質也是刻印在我的心裏。

論語讀後感800字 篇13

今天,我看完這本書的前一半的內容,感覺受益匪淺,我大致認爲這本書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對我們有深刻的啓發,一是爲人,二是爲事,三是爲學。今天,我就第一個方面展開分析。

在爲人方面的名句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禮之用,和爲貴。——《學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學而》等等。

孔子認爲:“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

這些內容給我的第一個啓示就是:做人要正直磊落。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僥倖而避免了災禍。按事物發展的邏輯推理,這種靠僥倖避免災禍的人遲早要跌跟斗。

第二個啓示是:做人要重視仁德。這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於第一位的。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這說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纔有意義。孔子還認爲,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

第三個啓示是:做人要重視修養的全面發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幫助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講信用了?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溫習了呢?強調從自身出發修養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孔子強調做人還要重視全面發展。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述而》)即:志向在於道,根據在於德,憑籍在於仁,活動在於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

《論語》是一部非常高深的著作,值得我們反覆研讀,我會繼續研究,以更好指導我的人生。

論語讀後感800字 篇14

伍雅萱

這個假期我讀了一本非常好的書:《論語》。國學大師錢穆曾說過:《論語》應該是一部中國人,人人必讀的書。這樣的書,肯定含有有無限的智慧。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弟子言行的書。全書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童,是我國首個語錄體散文。其書比較忠實地記述了孔引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論語》作爲孔子及門人的言行集,內容十分廣泛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爲起到過重大影響。直到近化新文化運動之前,約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直到近代新文化運動之前,約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一直是中國人的初學必讀之書。作爲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售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啓發論辨,侃侃而談;或富於變化,娓娓動人。讓我獲益良多。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一句的意思是,幾個人同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這讓我想起了一篇文章《古魯的三位老師》,他的三位老師一位是乞丐,一位是狗,一位是小男孩。在我的生活中也有老師,媽媽教會我要出衆,弟弟教會我要寬容,我的好朋友教會我要真誠。這說明了老師無處不在世界萬物皆爲我師,只要你誠心學習,在哪都能找到老師。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這句我也深有體會,我不是生下來就知道一切的人,我是愛好古代文化並能勤敏地追求的人。孔子是萬世師表,但他的學問不是一生下來就有的,他也是靠自己不斷去學習,不斷去提高,豐富自己的知識,對文化的認識才得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成果,這裏告訴了我們要不斷去學習,要去追尋,探索知識。

我現在正值學生時代,不能偷懶,要努力學習,因爲我不是“生而知之者。”

《論語》中富有無限智慧,就連商業大亨馬雲也說過:《論語》是人類真正的智慧。是我重複看,不斷看,受益最多的書。這書也將成爲我成長路上的“引路人”。

論語讀後感800字 篇15

論語是一本古典名著,深受各代名人喜愛,學者朱光潛說:“《論語》是一本絕妙的書,可以終生咀嚼,學用不盡的。”這個暑假我也有幸拜讀了《論語》這部著作。

《論語》共有二十卷,四百九十二章。這本著作由孔子的再傳弟子編寫,是一部語錄體著作,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舉止。孔子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弟子都很受人尊敬。

讀了這本著作,我頗有收穫。

這本書教會我如何做人,在諸多方面給予了我很大的幫助。

其中《述而》這一卷讓我感觸頗深。這一卷裏有大家耳熟能詳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止我想到早上剛剛完成的一篇閱讀,裏面提到“然師常師者未若師自然也。”這句話告訴我們世上萬物皆爲我師的道理。它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如出一轍,對我有同樣的啓發。“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意思是說:三個人在一起走路,一定會有能當我老師的人。選擇他們的優點學習,改進自身。我就有此親身體會,我的四個最好的朋友,一個教會我機會是自己爭取的,一個告訴我才藝廣泛是件好事,另一個告訴我如何寬容待人,還有一個告訴我人要有鍥而不捨的精神,不得不說孔老先生是真厲害,直到現在,他的這句話都引領着衆多有志求學之人走向博學之路。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也讓我體會頗深,的確學習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思考而不學習也會感到迷惑。如果只學習不思考那就四個字:囫圇吞棗。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就是花再多的時間和精力,到頭來還是一無所獲,是如果只思考不學習那就是空想,那麼學習和思考相輔相成才能事半功倍。我覺得平時我的學習就是隻光顧着聽,不會曲主動思考,造成同樣的知識我可能要學好幾遍才能吸收,一直挺鬱悶的。看了這句話我是“秒懂”:原來我上課的時候總是老師邊講,我邊抄筆記,好像很專心。實際下了課筆記也不會再看,課程內容也不會在回顧了,以後要多在學後思考上下功夫。

商業大亨馬雲也說:“論語》是人類真正的智慧,是我反覆看,不斷看,受益最深的書。”確實是這樣。《論語》中是中國古代人民哲學智慧的結晶,是一本值得多讀的著作。

論語讀後感800字 篇16

《論語》作爲儒家經典,宣揚“仁”。在《論語》中,孝道有着不可動搖的低位。中國人自古認爲百善孝爲先,把孝道作爲道德之根本。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年輕學德的子游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對現在的你來說,你一定認爲孝只要做到能養父母孩子吃飯就行了,但狗了、馬了之類的動物都會餵飽幼崽兒,如果人不能做到持之一恆的照顧老人小孩,那人還跟動物有區別嗎?人與其他動物的區別之一就是可以探知他人的心理,對父母盡孝不只是物質上的供養,還有精神、心理的關愛。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意思是孩子孝敬父母,不能使父母爲自己憂愁。只有自己有疾病時,父母才爲自己擔憂,其餘一切都不能使父母擔心。“事父母能竭其力。”一個人通過努力可以做好很多事,讓父母欣慰。只有生老病死,這種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讓父母擔憂也是沒辦法。除了這些人力不可控的事,其餘的都做好,不讓父母擔心,這樣就是孝。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爲;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爲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纔是真正的孝。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這句話告訴我們:侍奉父母,他們若有過失,要婉言勸告。話說清楚了,卻沒有被接納,仍然尊敬他們,不要違逆對抗,繼續操勞而不怨恨。這句話明確了侍奉父母不能唯命是從,孔子反對愚孝的絕對無違,應該以道義爲標準,客觀對待父母的對錯;如果父母做錯了,卻不聽從自己的勸告,也要履行孝道,絕不能對父母產生怨懟之意。

《論語》告訴我們許多爲人處世的道理,是一座思想的寶庫。如何做人,是一個終生的課程。

論語讀後感800字 篇17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聽,書房裏傳來一陣悅耳的讀書聲,這是我在讀《論語》。《論語》是古代聖人孔子的學生根據孔子的言行編寫成的一本書。

當我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學校就專門設立了一項特別課程——經典導讀課。拿到經典導讀書後,我就翻閱起來,不經意中我看到了《論語》,那時我只知道有本書叫《論語》,並不知其中的內容。但我們導讀書上的《論語》沒有解釋,我只能似懂非懂地讀,還想學校爲什麼要讓我們讀那麼枯燥的文章呢?可是有一天我放學回家,突然看到茶几上有一本《論語》,便悄悄把它翻開,咦,書里居然有原文、有註釋、有譯文,還有聖人的智慧,我能看懂了。從此以後,我開始喜歡讀《論語》了。

《論語》這本書裏講了許多道理,比如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孔子說複習學過的知識的同時,有新發現,新收穫,就可以當老師了。爸爸媽媽和老師們經常對我們說“溫故而知新”,讓我們學習新知識的時候還要經常複習已經學過的知識,他們大概也是從《論語》中受到的啓發吧!再比如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說學習但不思考問題,就會迷惑;只思考但不學習,就會缺乏信心。有時候我遇上了難題,就有了畏難情緒,不想自己思考,老想尋求幫助,還很急躁。每當這時媽媽就會提醒我說“你忘了孔子的話了嗎?”一經提醒我會慢慢平靜下來,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居然經常會把難題給解開了,每當我解決難題之後都會從心裏佩服孔子,怪不得人們會尊稱他爲“聖人”,他說得可真對呀!孔子還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告訴我們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瞭解別人。同學之間往往會因爲誤解而發生矛盾,我也不例外。但自從我讀了這一句以後,與同學之間發生不愉快的事情的時候,我會常常想提醒自己,可能是我誤會別人了,還是不要這麼小氣吧。就這樣,慢慢氣就消了,又和同學一起快樂地玩耍了。

《論語》真是一本好書,每句簡短的話裏卻蘊藏着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道理,體現了聖人偉大的智慧!我越來越喜歡讀《論語》了,我還要繼續讀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