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精神明亮的人讀後感(通用10篇)

精神明亮的人讀後感(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4W 次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精神明亮的人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神明亮的人讀後感(通用10篇)

精神明亮的人讀後感 篇1

“人的一生經歷了從孩童到青年再到成年人的階段,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各種事物和人,但只要不失了天真,歸來的就是將仍是少年人。”

精神,字典上說的是指表現出來的活力。明亮,字典上說是有光,跟“暗”相對。活力會發光嗎?真的,精神是明亮的,像繁星,在那夜幕中閃爍着光芒。而王開嶺先生便是那擁吻星光的人,不知道他是如何做到在世界上被浸染了將近五十年以後,依舊能保留生命的純粹,無論是他的文字還是他的思想,都是那麼的閃閃發光,他將生命賦予了那麼多意義,讓得我們才驚覺自己的每一天過得是如此粗糙,竟漏掉了那麼多細節。

靈魂的螢火點亮了我們的心靈。曇花一現,蜉蝣朝生暮死,都有過最美的一刻。人的一生相對於萬物永恆來說,卻也不過是彈指一瞬。因此,在這短暫的一生中,我們爲何要漸漸地封閉自己,從生命到罐頭,從天真到吝嗇,最後迷失自己,讓靈魂的螢火孤寂的熄滅。德國作家凱斯特納在《開學致詞》的演說中說“向兒童學習”。那麼爲什麼他會這麼說?因爲單純的長大對人來說只會越來越空虛,唯有保持了童心的人,纔是真正的的“大人”。人要變得成熟,若是隻有肉體擴張了,那麼反而靈魂就會萎縮,人格就會變矮,夢想就溜走了;若是對兒童進行成人化的塑造,就無異於將生命變成了罐頭。從生命到罐頭,就是一種孩童丟失天真的過程 。冷漠、猜忌、等級、敵意,取代了愛、信任、平等和友誼,溫柔變成了粗野,輕盈變成了濁重,慷慨變成了吝嗇,包容變成了封閉。許多人一定覺得可笑,“天真”怎麼會是判斷一個人的主要因素,很大程度上來說,天真決定了我們的生活是否真的充實,而失去了天真的後果便是“鳥落到了樹上,從樹梢跌至地面,鳥淪爲了雞,地面佔領了雞。”現在的我們可能已經意識到了我們天真的丟失,也許我們以前對星空有無限的遐想,而現在只覺得那是一顆顆行星。日子一天天膨脹,但不要讓想象力變成了刀叉,隨意切斷我們的生活。

大地的憂鬱激發了我們的信仰。人類童心的丟失,也與大自然被破壞有關,又可能兩者之間相互有聯繫。正如《森林被殺害,童話被殺害》所說,不知何時起,森林已緩緩退出了童年生活的視野,兒童的想象力已不再寄予大自然,取而代之的是馬達的轟鳴,戰爭的模擬,火箭的呼嘯。當補鯨船將海洋染紅,當最後一隻鳥被從天空中抓走,最後一隻犀牛在沼澤裏奄奄一息,或者和《鹿的窮途》中,那一隻窮途末路的鹿一樣。伴隨着大自然消失的,是我們人類童心的缺失。是什麼使“古代”與“現代”勢不兩立?可能是如今美學信息與精神資源的流失吧。如今若不是從語文教材中學到的文章,許多人應該只認爲蒹葭和雎鳩是某種植物和某水鳥罷了吧。可是雖然稀有,在現代社會仍有如樹一樣鬱鬱蔥蔥、根深葉茂的人。朱麗亞希爾曾爲保護一棵巨大的被稱爲“月亮”的紅杉樹,在上面棲居738天,直到太平洋木材公司承諾不砍伐此樹。王爾德曾說:“我們生活在陰溝裏,但依然有人仰望星空。”仰望的精神同義詞應該是“憧憬,虔誠,守諾,皈依,忠誠……”之類。即敬畏、敬仰自然,要清楚自然不是人類的領地,她們是給人類的恩賜,不要讓人類的貪婪染指了這片神聖的土地,染指了自己的童心。

精神的路標指明瞭我們的道路。人的生命中不只有本質的天真,也應該有支撐肉體的精神。有人問戰爭中女人有什麼用?答案是用處可大了。她們像蝴蝶一樣柔軟,卻掀起了大片喧譁;像石子落在水中;像一粒芽衝進了泥土。理想的女人的氣質可能有細膩、溫潤、母性、寧靜、柔軟……而對女人來說,保衛自己“和平”的氣質,比任何事都偉大。這種氣質貫穿每個女人的一生,並塑造了她們。又或者是歷史上那些著名的著作:《常識》、《獨立宣言》、《不自由,毋寧死》……都是一些偉人影子的延伸。所以,一個人的內在精神,也代表了生命的一部分。

深夜的思考昇華了我們的生命。這世間不僅只有我們人類存在,只有與其他生命共生我們才能最大的發揮自己的才華。畢竟善良有多深,才情就有多深。酷愛自然,幾乎是俄國作家的共同特點。他們的才華受孕於其他性情和對生活巨大的憧憬,由對世界的悲憫,對蒼生的關愛,對草木的體恤所噴涌出的一種深切的激情和美德。童話不僅爲孩子準備,也是爲成人準備的。對生活的寬容態度往往是一個人豐富內心的可靠標誌,不願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世俗紛爭上,我們才能注意到周圍閃耀着的鮮明的詩意。正所謂我們保護了自然,自然造就了我們。

我們的一生由明亮的日出開始,由靈魂的歸宿墓地結束。黎明,擁有一天中最純澈、最鮮明、最讓人激動的光線,他使我們看清了遠方的事物,看清了險些忘卻的東西,看清了夢想、光陰、生機和道路……我們的生命由此開始。而墓地,人生命的終點,一個應該被賦予溫馨意義的歸宿,承載了許多的天真、想象,以及我們的夢想。是生者寄存情感和記憶的所在,也是人世離天堂最近的宿營地,是靈魂棲息的地方。人的一生經歷了從孩童到青年再到成年人的階段,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各種事物和人,但只要不失了天真,歸來的就是將仍是少年人。

大家都想要一個明亮溫暖的社會,既然如此,爲什麼不從自己開始,拉開心靈的窗簾,讓陽光灑進心房,讓自己先成爲一個精神明亮的人。當我們抱着最單純的思想去做人時,精神的明亮已經漸漸存在於我們內心。

精神明亮的人讀後感 篇2

一看到書的名字,也許就會困惑,什麼是精神?什麼算作明亮的精神?什麼樣的人才能成爲精神明亮的人?翻開書後,文字便在眼前清晰了答案。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社會漸漸變成了我們期待卻並不喜歡的樣子。我們的人生開始變得固定,出生、上學、工作、結婚生子、養老、死亡。我們越來越開始覺得夢能只是幻想,刻苦鑽研只能得來孤苦歲月與今夕華髮,滿腹才華若沒有什麼“關係”也絕無用武之地。在這個金錢主義、享樂主義、浮誇與炫富並存的時代,我們早已忘記了什麼國學思想,人格精神。這不是說沒有,只是在一支隊伍龐大的時候,另一支就顯得弱小了起來。

其實,沒有什麼人喜歡我上述的社會吧,可是社會的很多面就是這樣子,不是360度都是每晚的新聞聯播。一人撼動社會,可以,只是太難,那麼我們自己呢?捫心自問,我們自己的精神呢?他在我們的心裏還是明亮的麼?在我看來,明亮的精神不是有多大的社會貢獻,也許只是做好自己,用一顆單純的心去做事。就像梁漱溟當衆反對毛澤東只是爲了建立一個更好的中國,許三多草地中站崗依然挺拔只是爲了達到軍規,我們給老人讓座、或者下水救人只是爲了讓老人更舒適、能救一條命時,這就是一種明亮的精神,像是陽光灑進了心裏。很單純,沒有任何的做作、虛榮。

我很喜歡一位主持人白巖鬆,如果讓我說覺得主持人中誰可稱爲精神明亮的人,那一定是他。他說過這樣的一段話:“當世上所有人都把慾望當理想,把世故當成熟,把麻木當深沉,把油滑當穩健,把怯懦當智慧,那我只能說這個社會的底線已被擊穿。所以你們沒有資格來說我的勇敢是莽撞,執着是偏激,求真是無知,激情是幼稚。當那些兜售社會經驗的流氓朝我的夢想投來輕蔑一笑的時候,我會毫不猶豫的還你一句,傻子。”

原本簡單的事,被我們的心搞複雜了。但是原本在學校裏,老師教的、我們學的,不就是那些最簡單的麼?可是當學校毫不猶豫地把我們扔進社會,讓我們在那裏生存時,我們才發現學校裏學的不適應這個社會,然後自己摸爬滾打。可是否真的如此,是不是我們太急功近利了?如果按照最開始的信念堅定下去,未必不會成功的不是麼?其實精神明亮,不過就是一束陽光灑進心裏一樣,只要不拉上窗簾就好了。可是我們的圍牆,卻是越豎越高了。

大家都想要一個明亮溫暖的社會,既然如此,爲什麼不從自己開始,拉開心靈的窗簾,讓陽光灑進心房,讓自己先成爲一個精神明亮的人呢?其實並不難,只要我們堅持着最初的夢想,抱着最單純的思想去做事做人時,我們就已經是一個精神明亮的人了。

也許,《精神明亮的人》讓我懂得最多的,便是這一點吧。希望,會有人願意相信,願意去創造那個社會。我也願意,從我做起。

精神明亮的人讀後感 篇3

讓靈魂從嬰兒做起,像童年那樣,咬着鉛筆對世界報以純真、好奇和洶涌的愛意。

《精神明亮的人》是王開嶺的散文隨筆自選集。

在精神世界,王開嶺被視爲優美的靈魂書寫者。我認爲他的這本《精神明亮的人》是我的“靈魂和精神的啓蒙之書”。

王開嶺的這本《精神明亮的人》,它讓我看見了一個有智慧的聖人,有一位有知識的詩人,一顆善良的心靈,一個浪漫而又冷峻的與時俱進的人,一雙救助你的手,一對雙飛的小鳥,一個美好的心靈。

攜帶上這樣的一本書,與這本書一起行走,一邊走一邊看,雖然是冬天,心中結起的冰已經慢慢地開始融化了,我感受到了心中的歡愉和春天的臨近。冰已化,河水已經流淌。

讀着王開嶺的《精神明亮的人》我總是凝神屏氣,聚精會神,十分投入。

有時我被書中的故事,人物和情節震撼、感動。寫出的一些人物形象都十分的生動形象,惟妙惟肖。

王開嶺的書中都彰顯出了他自身的一些品質,他的清潔、激情與浪漫,他的寬廣和深邃,他的忠誠和對美的深愛沐浴着我。從他那精練而又熱愛生活的筆觸中,我獲取了無私的感慨和知識。

在王開嶺的書中我沒有讀出天真無邪,而是一些只能讓我感嘆的句子。這些句子不僅僅有智慧的結晶,還合成了最美好的經典。

在領悟了王開嶺理性的精神之後,我感受到了一股強烈的,揮之不去的浪漫;性情的浪漫,心靈的浪漫,目光的浪漫。王開嶺也發揮出他的體悟和才華。這些浪漫就像一個個棒棒糖發揮着自己的甜味兒,時刻誘惑着我。

透過了這本書,作爲讀者,我遊歷了一個人的精神的區域。

精神明亮的人讀後感 篇4

婚宴桌吃,吃死表,老朋友會吃桌上。我第一次聽到“吃表”時還小,以爲是真的吃了一個表,然後我不禁從人們的吃這種能力很佩服,但我明白,是吃晚飯桌上,可是我很害怕。穿上東西都完成了桌,他們會開始進食表。爲什麼不是一些食物嗎?由於酒店沒有食物,並已完成了!爲什麼中國這樣的人可以吃?

因爲我們中國人自己曾經餓得太狠了,於是便不停地吃,正像一個順口溜可以說的“天上飛的除了通過飛機或者不吃,水裏遊的除了企業輪船不吃,四條腿的除了凳吃……”也不怪他們有人說中國人民擁有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胃。然而問題就是這毫無作爲節制的胃卻廣受中國人進行追捧。網上學習各種網紅拿命吃泡麪吃到吐,吃工業辣等級的醬吃到胃穿孔。在屏幕前看着沒有一個人對你說着不明原因所以這樣的話,嘴裏塞着一堆東西,不時蹦出幾個髒字,就是對於這種人竟也會被社會人們所追捧?

也許有人會說,人以食爲天,這是祖先留下的名言,不是錯的,是的,人以食爲天,沒有足夠的吃什麼心思去做其他的事情?但是古代的成分是低產的,食物短缺是很普遍的,人們唯一的追求只能是飽餐一頓。這是一個工業文明的時代,但是這種飢餓的思維慣性貫穿了我們的思維方式,在這種永遠飢餓的思維背後,卻是一個沒有可以得到發展任何一種束縛的利已主義社會不斷進行擴張的結果,更可怕的是極端的唯物主義制度使得每個中國人自己真的是天不怕地不怕,失去了對自然本該有的學生尊敬,一切工作都以人類爲中心,所有人都認爲對於人類可以是地球的主人,認爲中國月球也是影響人類的,於是美國國家航天局便從月球上帶來幾塊冰冷的石頭,打破了數百年來隨着人們對月球的美好生活幻想。地球環境資源遲早會被時代人們吃完,那時人們便會登上月球,趕走月球上的玉兔和嫦娥,讓孩子們學習不再能做一些有關月亮的夢。吞下下一代的精神文化境界,爲下一代技術不斷灌“吃”的理念,而當我們的理念逐漸成爲提高他們所批判的對象時,爲時已晚。

沒有上帝的願望限制“食物”中的“,”胃“是上帝,事實上,這句話應該在句末加上“中國人不會吃任何東西,只有任何損失“。

精神明亮的人讀後感 篇5

感受王開嶺的文字,有一種溫潤的金屬感,有一種磁性的光芒,它敏感、深邃,明亮又幹淨。如果用形象比喻的話,我想說,王開嶺的文本散發着一種鮮見的紫檀氣質。這樣一冊書,擺放在書架上,儼然現代家居中驀現出一件“檀品”。在這個浮躁的速寫時代,它有一種鮮見的“世外”品質。王開嶺的文字,有一種溫潤的金屬感,有一種磁性的光芒,它敏感、深邃、明亮又幹淨。如果用形象比喻的話,我想說,王開嶺的文本散發着一種鮮見的紫檀氣質。這樣一冊書,擺放在書架上,儼然現代家居中驀現出一件“檀品”。在這個浮跺的速寫時代,它有一種鮮見的“世外”品質。

讀王開嶺的散文集《精神明亮的人》中,讀到最多的便是“人心”二字。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對自然的敬畏。“幾千年來,月亮以其溫柔恬靜的面容,懸掛於我們的人文視野中。作爲最親密、最寶貴的一個鄰居,她像一位情侶,廝守着地球的浩瀚長夜。”“月亮這一被仰望了數千年的文化意象和精神圖騰,正被‘月土地’這一塵埃概念所覆蓋。”“荒野的消失,乃時代最大的惡果之一。損害的不僅是生態美學,更是人性價值和精神美學。”“20世紀,神被殺害,童話被殺害。最醒目的標誌即人對大自然不再虔敬,不再懷有感激之心。”於我心有慼慼焉!給我帶來感染和震撼的還有對童年的敬畏和捍衛。“每個人的身世中,都有一段稱得上‘偉大’的時光,那就是他的童年。孩提的偉大在於,那是個怎麼做夢都不過分的季節,那是個深信夢想可以成真的年代。對兒童成人化塑造,乃這個時代最蠢的表現之一。而童年真正的樂園大自然的被殺害,是成人世界對童年犯下的最大罪過。”哦,保衛自然就是捍衛童年!“影響一個人終生價值觀的,一定是童年的記憶和生命印象。那些最早深深感動過心靈的細節!”哦,捍衛童年就是營造終身的精神家園!教育就是爲了人的精神發展。但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捍衛和留住童年。

有機會的話,大家可以去讀這本書,非常的有意義!

精神明亮的人讀後感 篇6

曇花一現,蜉蝣朝生暮死,都有過最美的一刻。人的一生相對萬物的永恆來說,卻也不過是彈指的一瞬。因此,在這短暫的一生中,我們更要有高潔的品質和頑強的意志,摒棄那些爲人不齒的惡習,用真正心靈的本意,來演繹生命,在生命的舞臺上綻放。

《精神明亮的人》是一部國產文學書籍,收入王開嶺最具標誌性的詩性散文和思想隨筆。在思想界,他被譽爲新生代的旗幟人物;在文學界,他被視爲優美的靈魂書寫者。王開嶺的文字,有一種溫潤的金屬感,有一種磁性的光芒,它敏感、深邃,明亮又幹淨。題材之豐浩、細節之精準、紋理之細密、精神發現之獨特、關懷視野之闊大、言說的銳度和思路的延展性均有可圈可點之處。在這本書中,我看到了那麼大面積的精神風光:鬱鬱蔥蔥的故事森林、幽邃致遠的理性深潭、峻峭挺拔的良知峯巒……在王開嶺身上,我驚訝地看到了一個體悟型作家的全面性:文學的、美學的、理性的、情懷的、史思的、宗教的……一本書竟能洶涌、匯合那麼多元素而又從容不迫!在這個浮躁的速記寫作時代,我不得不承認,它有一種鮮見的“世外”品質。

年前的最後一場雪,那麼大,那麼白,卻又那麼靜,不禁想起本書一章《殘片》中的話:雪是哀的。這悲愴的念頭究竟緣何而來?清潔神性的東西正在被驅逐。大地上,已很難留得住雪了。的確,藍天,碧海,雪山,綠林……那麼自然,那麼純淨的,在人類的破壞下,漸漸離我們遠去。全球變暖,臭氧破壞,頻繁地震,雪山融化……無一不在昭示着人類的惡行,那美麗的大自然,在人類暴虐獸行下,早已傷痕累累,連那本來一到冬天就漫山遍野的雪,都變得那麼彌足珍貴,只剩下殘片在飛舞,在怨懟,在痛恨,在哭訴……滿眼是粗礪的風和玻璃幕牆憂鬱的光,刺得淚腺腫痛。心情也與天空一樣,冷漠而悵遠。寂靜和虛無多麼不同啊。寂靜是飽滿充盈、有衝動的,而虛無啥也沒有。寂靜是生命的內衣,給人以夢幻的溫情;虛無如死氣沉沉的蟬蛻,是沒有動作的投降。沒有雪的冬天,還有季節尊嚴嗎?遠遠的,我聽見了雪的哭聲……像流浪的盲女在哭,像花園的枝骸在哭。

自然之殤,亦是人類之殤,夜晚的燈紅酒綠,黑夜根本算不上黑夜,那黎明又談何而來?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遮擋住了我們的視線,灰濛濛的塵埃,遮擋着陽光,就算入射進來,那溫暖的、震撼的、清新的、愉悅的體驗,你又能感覺到多少呢?

雪漸漸融化,殘片之聲,不絕於耳……

一本書,讓我看到了一個智者,一位詩人,一顆良心,一個浪漫而冷峻的同時代人。這樣一個夜晚,攜上這樣一本書,與之同行。我感到了雪的融化、心的歡愉和春天的臨近。

精神明亮的人讀後感 篇7

精神明亮,目光澄澈。每一輪日出都是新的,每一雙眼睛從兒時開始都是澄澈的。但是,我們還能夠記起哪次日出、哪天的美景?

多年以來,每次重讀王開嶺自選集《精神明亮的人》,總被居斯塔夫·福樓拜的故事深深打動:19世紀的一個黎明,在巴黎鄉下一棟亮燈的小木屋,居斯塔夫·福樓拜在女友寫道:“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來訪,不看報紙,按時看日出(像現在這樣),工作到深夜,窗戶敞開,不穿外衣,在寂靜的書屋裏……”“按時看日出”,我被這句話猝然絆倒了!

難以想象,一位矢志以面壁寫作爲生的文學大家,一個對時間如此吝惜的人,卻每天惦記着“日出”,把普通人眼裏的尋常事視爲精神的洗禮,天天修煉,爲什麼?可以想象,面對一次次變幻莫測的日出,居斯塔夫·福樓拜會有怎樣的生命體驗?黎明,擁有一天中最純澈、最鮮澤、最讓人激動的光線,哪是靈魂翩翩起舞的時刻。迎着晨曦,我們分明看到一幅優美的畫面:一個人在給自己的生命舉行升旗!

記不得多少次靜靜守在高速崗位上看日出,每當旭日緩緩升起,朝霞洇染水天,成羣結隊的天鵝迎着太陽飛翔的畫面定格在相機鏡頭時,我總會在心底重溫王開嶺講述的故事。那一刻,天光乍瀉,如沐春風,神清氣爽!那就是靈魂應有的大自在、真本色。

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孔子認爲,有修養的君子要做到“智”和“仁”。智者,隨遇而安,臨危不懼,處變不驚,包容寬厚,動靜皆風雲,利萬物而不爭。仁者與人爲善,臨謗不戚,受譽不喜,遭辱不怒,任憑風吹浪打,我自巋然不動。智、仁、勇是儒家人格的最高理想,勇是智、仁的結果,具備君子人格的人,像山一樣堅韌不拔,像水一樣勇住直前,就是一個崇高的人、一個快樂的人。儒家勸誡衆人,愛山愛水,以山水品格爲做人楷模,就能夠站得高、看得遠,無憂無懼地安度人生。夫子之志足見高明:“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事實上,古今中外熱愛或寄情于山水者,神采飛揚,精神明亮,怎麼能不快樂呢?

美國思想家、文學家愛默生被林肯稱爲“美國的孔子”、“美國文明之父”,認爲“自然界本是思想的化身,又轉化爲思想。”“怎樣思想,就會有怎樣的生活。”他在《論自然》中寫道:“日光是首屈一指的畫師,在他的色彩濃豔的筆下,再醜陋的東西也會變得媚態百生。”“實際上,從事青銀高速工作的我發現很少有人能夠真正看到自然,多數人不會仔細觀察太陽,至多他們中是一掠而過。一個真正熱愛自然的人,是那種內外感覺都協調一致的人,是那種直到依然童心未泯的人。”我常常在工作回家的路上看到年輕的孩子擁有童心是多麼胡幸福,他們追隨自己內心的聲音,他們的生命感受與大自然更爲貼近,能夠發現生命中更多美好的東西,精神明亮,目光澄澈,令人景仰。

大學者錢鍾書活了88歲,1966年與夫人楊絳先後被打成“牛鬼蛇神”,雙雙接受改造,被迫剃了“陰陽頭”。錢先生不改幽默本色,淡然說道:“小時候老羨慕弟弟剃光頭,果不其然,羨慕的事早晚會實現。”1991年,全國18家電視臺聯合拍攝《中國當代文化名人錄》,要拍錢先生,遭到拒絕。有人告訴他會有很多酬金時,他淡然一笑:“我都姓了一輩子錢了,還會迷信這東西?”書畫大家啓功先生是雍正皇帝第九代孫,自稱“姓啓名功”,從不以皇族後裔炫耀,活了93歲。生前,把賣字畫的錢全部捐了出去,自己居於陋室。去世後,留下一大櫃子,人們以爲肯定是珍貴字畫、文物古董。但打開櫃子一看,原來是一櫃子的玩具。正如先生生前所說:“唉,人生其實沒那麼複雜,就是找樂子啊。”

大道至簡,道法自然。在青銀高速的工作與人生的至高境界上是一致的。從福樓拜到愛默生,從孔子、錢鍾書、啓功到王開嶺,都有一顆未泯的童心,不爲浮名俗利所累,純真無邪,怡然自得。我常給同事講到,我們“聽過無數的道理,爲何依舊過不好這一生?”答案就是:“想的太多,做的太少。”換句話說就是:“忘卻赤子之心,就會精神萎靡,只在庸俗的磨道上打轉。”

精神明亮的人讀後感 篇8

說實在的,在這之前,我沒有真正讀過王開嶺的散文隨筆,只是知道他的散文很新銳,很受讀者歡迎和喜愛,有朋友告訴我說他的散文隨筆傳達給讀者的總是疼痛感和創傷感,但他的文筆素雅,且有神韻,一股激昂的氣脈始終貫穿着他的字裏行間。

今年春天,我們相見在北京,之前,通過幾次電話,見到他時,就感覺他是個話極少、不擅交際的人,他看上去瘦弱,但臉的輪廓卻棱角分明,語調低沉,目光裏投射着犀利。今年夏天,陪他遊覽了濟南的老街老巷,簡單交流過,對他的印象很深,覺得他是一個謙卑沉穩但又有些憂憤、有獨特思想的文人。

國慶節前,從網上買了一本他的《精神明亮的人》,2號下午,獨自一人在家讀了起來。當我讀完第一篇的時候,我就有些放不下手了,就想一氣讀完。我被他筆下機智、深邃、詩性、溫潤、獨特的文字而打動。曾編輯過很多當下的`散文和隨筆,能讓我如此激動而叫好的不多,能讓我從心裏敬佩的就少之更少。讀《精神明亮的人》,是一種精神的愉悅,靈魂的臨照,他的文字能讓你沉思,而且,必須是在心靜下來的時候。你的思緒會隨之走得很遠,你的柔軟會隨之情懷天地。

我對文字是很苛求的,但王開嶺的文字讓我驚歎、陶醉。

他的文字,讓我們學會了睥睨世俗。

在第一篇《精神明亮的人》中,令作者“猝然絆倒”的,正是大文豪福樓拜寫給女友的一封信中所提到的“我按時看日出(像現在這樣)一位以‘面壁寫作’爲誓志的世界文豪,一位如此吝惜時間的人,卻每天惦記着‘日出’,把再尋常不過的晨曦之降視若一件盛事,當作一門必修課來迎對”,接着,作者感嘆道:“迎接晨曦,不僅僅是感官愉悅,更是精神體驗;不僅僅是人對自然的欣賞,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的力量作用於生命的一輪撞擊。它意味着一場相遇,讓我們有機會和生命完成一次對視,有機會認真地打量自己,獲得對個體更細膩,清新的感受。它意味着一次洗禮,一記被照耀和沐浴的儀式,賦予生命以新的索引,新的知覺,新的閃念、啓示與發現……”讀到這些文字時,下午的陽光是靜謐的,時光是停滯的,作爲讀者的我,不能不爲作者的這些動情的文字而陷入思考。我們的目光,因塵世過多的陰霾而不再明亮,我們的心靈,因慾望過多的膨脹而不再純潔,我們因過多的私慾、過多的奢望、過多的名利,而變得越來越陽痿、越來越不像人類。

王開嶺,一個很清秀的人,走在人羣中很不起眼,但當他坐下來,和你交談的時候,你會發現,他的身上明顯地帶有詩人的氣質和胸襟,他是浪漫的,更是冷峻的,是羸弱的,更是有骨骼的人。

王開嶺,是一個保持自己思想的,保持清醒靈魂的人。是一個讓很多人必須審視自己並感到羞愧的人,是一個讓筆下的文字長出思想之花的人。

“一邊是禿山童嶺、雀獸絕跡,一邊是‘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脆音朗朗;一邊是泉涸池幹、枯禾赤野,一邊是‘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的一遍遍抄寫;一邊是暴塵濁日、黃沙漫卷,一邊卻勒令孩子體味‘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盛況……何等艱遠何等難爲的遙想呀!”

這是《古典之殤》中的一段文字,我想,每一個讀者,看到這些讓眼刺痛的文字,都會與之產生深刻共鳴的並引發深刻的思索。

“王開嶺的作品素以“人”爲基本點、發出自己認爲應該發出的聲音著稱――人們以爲這樣便足夠了。但他卻認爲人不僅要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而且要擁有一個本該屬於自己的世界。面對黑壓壓的、不住地壓過來的黑雲,以及持久的呼叫和射擊,或許他覺得自己像一個迅速“摟卡了彈匣的戰士”。令人驚愕的現實。一場持久的戰鬥,醜惡、嚴峻、尷尬和緊張,會使戰士的姿勢迅速變得僵硬、變形、嗓音喑啞。他體驗到了最深刻而無聲的暗夜悲哀――在這種世界裏人已不復爲人。他知道,靠“點射”的威力,已經幾乎對這個世界不起任何作用――像面對一個已經下達了病危死亡報告的患者或一個刁鑽而不可救藥的世界,預先準備好的診治報告或拯救方案已無能爲力,必須重新思考一切,以更高級的科技手段應對――包括手中拿着的手術刀或衝鋒武器的科技含量等等――讓人欣慰的是他在這部書裏做到了。(摘自張傑《被擴展的思想根系》)”

在《權利的傲慢》一文中,作者寫道:耶路撒冷有一間很有名氣的小酒吧,爲了安全,請老闆謝絕其他顧客,遭到斷然拒絕。第二天,基辛格想通了再次打電話預約,表示明天只帶三個同伴訂一桌,不必謝絕其他客人。可是,又遭到拒絕。老闆說,明天禮拜六,例休。作者寫這件事的筆調是冷靜的,但讀者會同時感受到他內在的激情。讀到此,我相信每個人都會感慨萬分:小酒吧的老闆,不畏權貴,護衛的是平等,拒絕的是強權。

這個五月,一個人要想掩飾淚水實在太難。

我爲那些來自前方的哭訴而流淚:消失的山巒,消失的村寨,消失的炊煙,消失的繁華……無數個家疊在了一起,疊成薄薄的一層瓦礫,肉眼望去,城墟一覽無餘。一條條川路被擰成了麻花,裂口深得能埋下輪胎,幾千公里的盤旋路上會盤旋多少車?那一天,幾乎沒有車輛能到達目的地。

我爲那些隨處可見的情景而流淚:瓦礫上,一羣無精打彩的鴿子,一隻不知所措的小狗的眼神,它們像憂鬱的孤兒;天在哭,一位母親站在廢墟上,撐着傘,兒子被整棟樓最重的十字樑壓住了,只露出頭,母親不分晝夜地守着;一位丈夫用繩子將妻子遺體綁在背上,跨上破舊的摩托車,他要把她帶走,去一個乾淨的地方,男女貼得那麼實,抱得那麼緊,像是去蜜月旅行。

我爲那些聲音而流淚:一個10歲女孩在廢墟下堅持了60小時,被挖出10分鐘後去世,凋謝之前,她說“我餓得想吃泥”;教學樓廢墟上,由於坍方險情,救援被命令暫停,一位戰士跪下來大哭,對死死拖住他的同伴喊“讓我再去救一個!求你們讓我再救一個!”

我爲那些永遠的姿勢而流淚:巨石下,男子的身體呈弓型死死罩着底下的女子,女子緊抱男子,兩具遺體無法拆散,只好一起下葬。一位中學老師,撐開雙臂護在課桌上,這個動作讓四名學生活了下來……

我爲一排牙印而流淚:當一具具遺體入土時,一個小姑娘哭喊着衝出封鎖線,士兵上前勸慰,突然,小姑娘抓起了一隻胳膊,猛咬下去,胳膊一動沒動,小姑娘又拔出胸針,對着它狠狠紮下,事後,士兵說,“如果我的痛能減輕她的痛,就讓她咬吧。”

我爲最後的哺乳而流淚:一個年輕的媽媽蜷縮着,上衣向上掀起,已停止呼吸,懷裏的女嬰依然含乳沉睡,當她被輕輕抱起、當分開時,立即哇哇大哭……(選自王開嶺《我們無處安放的哀傷》)”

當我讀到這些文字時,我流淚了。淚水模糊的記憶裏,那場災難再一次浮現在腦海。看過很多些汶川大地震的文章,也朗誦過很多飽滿激情的詩歌,但王開嶺這篇文章中透着的人文關懷精神、和至真至情的文筆,確實撞擊了我的內心最脆弱的部位。這種對生命悲劇性的解讀,對逝去的人善良的光耀,把哀傷放在靈魂深處的祭奠,讓活着的人,在前行的道路上不斷地點播着蒙塵的心靈。

王開嶺,一個具備獨立思考的作家,他語言的銳度和向度,讓我們的閱讀,充滿激動和感動、靈動和觸動,並使之視野開闊、理性思維、思想縱深。

1936年,英國作家奧威爾與新婚妻子一道,志願赴西班牙參加反法西斯的戰鬥,並被子彈射穿了喉嚨。在《西班牙戰爭回顧》中,他講述了一件“有趣”的事,一天早晨,他到前沿陣地打狙擊,好不容易準星裏才闖進一個目標:一個光着膀子、提着褲子的敵方士兵,正在不遠處……真乃天賜良機,且十拿九穩。但奧威爾猶豫了,他的手指始終凝固在扳機上,直到那個冒失鬼走遠……他的理由是:“一個提着褲子的人已不能算是法西斯分子,他顯然是個和你一樣的人,你不想開槍打死他。”

一個人,當他提着褲子時,其殺人的職業色彩已完全褪去了。他從軍事符號——一枚供射擊的靶子——還原成了普普通通的血肉之軀,一具生理的人,一具正在生活的人。(選自王開嶺《決不向一個提褲子的人開槍》)

讀到這些文字時,就覺得通篇都散發着人性之美。在和平年代,每個人都是熱愛生命的,並流露出對人性的關懷,但在戰爭面前,只有子彈,死亡,作爲一個士兵,就應該毫不猶豫地將敵人殺死。文中的奧威爾是個軍人,可那一秒鐘的猶豫,卻換來了“敵人”的活命,假如提褲子的是奧威爾,那個“敵人”就極有可能用一秒的時間迅速結束奧威爾的青春。奧威爾沒有開槍,是因爲他是一個沒有泯滅人性且熱愛和平的“人”,他所遵守的命令,是一個“人”內心深處的良知,閃爍的是人性原始的美麗。

“我們必須仰望點什麼,必須時常提醒自己,讓疲倦的視線從物面上移開,從狹窄而瑣碎的生存槽溝里昂起,向上,向着高遠,看一看那巍峨與矗立,看一看那自由與遼闊、澄明與純淨……”

是的,我們真的應該仰望點什麼。尤其是在這個人格分裂、信仰流失、精神猥瑣的時代。

精神明亮的人讀後感 篇9

“生命之上,是山頂。山頂之上,是上蒼。對地球人來說,星空即是唯一的'上蒼',也是最璀璨的精神屋頂,它把時空的巍峨、神祕、詩意、純淨、深邃、慷慨、無限……一併交給了你。”讀罷王開嶺先生所著的《精神明亮的人》,掩卷沉思:這樣熱情得甚至浪漫過火的文字竟是出自一個需要理性審慎的新聞人之手?

處於對這個時代深深的憂慮,王開嶺用其詩般的語言、如颶風般疾呼:給心靈一處洗滌塵埃的空間,給生命一個停下休息的留白。做一個精神明亮的人,依舊對世界抱有如孩童般洶涌的好奇心。

不論是福樓拜每天看日出的堅持、朱麗婭保護紅杉樹的勇敢、甚至是左拉等人保護一個死刑犯的豪邁,這些大人物、小人物都用自己的行動去捍衛人類最基本的良知和權利。他們就是這個時代的精神穹頂,值得所有人以仰望的姿態去追求。良心促發的是謙卑、詩意和純真,謙卑、詩意和純真開啓的是一個有德和有信的時代。

當從書中走出來反觀現實時,這個時代又是怎麼樣的呢?康德說過:“時代的進步同道德的墮落呈二律悖反。”地溝油、塑化劑、貪腐……人性的陰暗面令人髮指。世界變成狂歡的派對,娛樂至死。

我想王開嶺先生熱情得過火的聲音來源於其對生活沉鬱的激憤。正如盧新寧在北京大學畢業典禮說過的:“被懷疑的時代依舊需要信仰。”王開嶺先生也在找尋自己的信仰,那種急切和痛苦使他在《鹿的窮途》中發出這樣的聲音:“又有什麼能來拯救人呢?”

保持仰望的姿態,兢兢業業地熱愛生活。王開嶺先生在《仰望—一種精神姿勢》裏是這樣寫的:“把'信仰'二字拆開即發現:'信'與'仰'的關係竟如此緊密—信者,仰也;仰者,信也。唯仰者信,唯信者仰。”信仰是種虔誠的姿態,是種崇敬的姿態,是種追尋的姿態。

應當去信仰法制,而不是做在"官官相護"的時代裏的弄潮兒;應當去信仰道德,而不是做在"金錢至上"的時代裏的利己主義者;應當去信仰純真,而不是做在"物質肆流"的時代裏的追逐者。就像三毛在詩中寫的那樣:"願把一生活成一棵樹的樣子一一一半在塵土裏安詳,一半在風裏飛揚;一半灑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

願你我心頭都有一方穹頂照耀。

精神明亮的人讀後感 篇10

第一次讀王開嶺的書,源於書名《精神明亮的人》,說實話,忙碌的日子之餘,需要打理一下自己的精神,只要心裏敞亮,什麼都會迎刃而解,其實我們活在自己的精神王國。

剛開始的幾章吸引人,特別是描寫日出時,感慨作者的筆觸高超,寫入我們的心裏。

陪伴你的,有剛甦醒的樹木,略含鹹味的風,玻璃般的草葉,潮溼的土腥味,清脆的雀啼,充滿果汁的空氣,仍在饒舌的蟋蟀……還有遠處閃光的河帶,岸邊的薄霧,紅或藍的牽牛花,隱隱顫慄的棘條,一兩滴被蛐聲驚落的露珠,月掛樹梢的氤氳,那蛋殼般薄薄的靜……

從詞的意義上說,黑夜意味着偃息和孕育;而日出,則象徵着一種誕生,一種升躍和伊始,乃富有動感、飽含汁液和青春性的一個詞。它意味着你的生命畫冊又添置了新的頁碼,你的體能電池又注入了新的熱力。

正像分娩決不重複,“日出”也從不重複。它拒絕抄襲和雷同,因爲它是藝術,是大自然的最寵愛的一幅傑作。

黎明,擁有一天中最純澈、最鮮澤、最讓人激動的光線,那是靈魂最易受孕、最受鼓舞的時刻,也是最讓青春盪漾、幻念勃發的時刻。像含有神性的水晶球,它喚醒了我們對生命的原初印象,喚醒了體內沉睡的某羣細胞,使我們看清了遠方的事物,看清了險些忘卻的東西,看清了夢想、光陰、生機和道路……

迎接晨曦,不僅是感官愉悅,更是精神體驗;不僅是人對自然的閱讀,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作用於生命的一輪撞擊。它意味着一場相遇,讓我們有機會和生命完成一次對視,有機會深情地打量自己,獲得對個體更細膩、清新的感受。它意味着一次洗禮,一記被照耀和沐浴的儀式,賦予生命以新的索引、新的知覺,新的閃念、啓示與發現……

“按時看日出”,乃生命健康與積極性情的一個標誌,更是精神明亮的標誌。它不僅代表了一記生存姿態,更昭示着一種熱愛生活的理念,一種生命哲學和精神美學。

透過那橘色晨曦,我觸摸到了一幅優美剪影:一個人在給自己的生命舉行升旗!

太陽只會照亮成年人的眼睛,但卻會通過眼睛照進孩子的心靈。一個真正熱愛自然的人,是那種內外感覺都協調一致的人,是那種直至成年依然童心未泯的人。”

無論何時何地,我們只有恢復孩子般的好奇與純真,只有像兒童一樣精神明亮、目光清澈,才能對這世界有所發現,才能比平日裏看到更多,才能從最平凡的事物中注視到神奇與美麗……

在成人世界裏,幾乎已沒有真正生動的自然,只剩下了桌子和牆壁,只剩下了人的遊戲規則,只剩下了同人打交道的經驗和邏輯…

所有活着的人,都只剩下一個身份:倖存者。生死存亡,簡單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僅僅因爲距離,因爲你腳踩的位置,因爲你恰好走到了某處。

還有對汶川地震的描寫,再次擊中我的淚點,讓我們再次體味作爲普通的人,我們也可以登上精神的至高點,活的純粹,知足就好。

我突然看清了一個事實:人生,很大程度上不過是“餘生”。

這是它扔下的第一個夜晚。守着電視呆到天亮,我覺得入睡是可恥的。我知道,這個大雨滂沱的夜裏,很多人會死去,很多靈魂會孤獨遠行……這樣的夜,和一億年前的夜沒區別,冰冷無聲,沒有光亮,沒有站着的東西……這樣的夜,他們應有人陪。

13日下午,給已飛赴災區的同事發了條短信:人最容易夜裏死去,給廢墟一點聲音,一點光,哪怕用手機,讓生命挺到天亮……

遺憾的是後邊幾章並沒有什麼收穫,不過可以感受到作者文筆犀利,敢於鍼砭時弊,現在這樣的筆者不多了。

吸其精華,讀後的確深感精神敞亮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