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尋找時間的人》讀後感(精選23篇)

《尋找時間的人》讀後感(精選2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2W 次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尋找時間的人》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尋找時間的人》讀後感(精選23篇)

《尋找時間的人》讀後感 篇1

我會看《尋找時間的人》一書,完全是因爲一個朋友買了一批書,在朋友圈作爲“戰利品”發佈,而這,是其中一本。一眼看上的是中文版書名:《尋找時間的人》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緣由:愛爾蘭作家的書有一種別樣的憂思和深邃,也許這和祖國愛爾蘭歷史上遭受的種種曲折有關吧,他們人數不多,但在世界文學中卻佔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我自己比較喜歡葉芝(william Butler Yeats)、塔娜·法蘭奇(TanaFrench,著有《帶我回去》(Faithful Place)等)的風格,由於動作快,在求借隊列中居然佔到了板凳,當時還小小竊喜了一下。

的確,翻開書,很快被裏面一個個充滿懸念的小故事吸引住了,僅僅只用了1天時間就讀完了(多虧在飛機上的大塊不受打擾時間)。書中所講,我感同身受,我也覺得自己越來越忙碌,時間是越來越少,總是不夠用。

很盼望過書中後來所描寫的那種生活:

人們重拾以前的愛好,或重溫兒時的激情,於是,手工編織的羊毛衫、手套和圍巾又開始流行了。許多工廠第一次有了作息時間表。管理層和僱員們第一次發現他們能夠兼顧家庭和工作了。對孩子們來說,他們發現每天除了上學、寫作業和洗漱之外,還有很多空閒的時間。他們有空讀書和看電視了;有空在鄉間小路上閒逛了。

但對當下的我們而言,不得不擠出更多的時間去看一場電影,聽一場音樂會。諾大的城市,常常一件事需要耗去半天的時間。過去我們用時間來買錢,現在我們用錢來買時間。爲了更快的到達目的地,我們只好花更多的錢打車,但如果遇上堵車,那更是堵心的事兒。

爲了上班族能用最短的時間解決吃飯問題,超市裏充斥着方便和半成品的食物,爲此,飯店排隊也成爲家常便飯。更多的人爲了排解內心的焦慮選擇了在這裏狂吃海喝(房價貴我們買不起房,一頓飯總還是吃得起的吧,還美其名曰“吃貨”)。

就像艾格阿斯對吉吉說的一段話

“很多個世紀以來,我們都在觀察你們。如果照你們的活法,我們會開始感到飢餓,吃飽以後,我們又會想要別的東西。吉吉(書中男主人公),你願意看到我們成爲時間的俘虜,變成貪婪的人,去毀滅我們熱愛的土地嗎?即便我們的肉體存活下來,我們精神也會蕩然無存。工業化不是我們想要的東西,我們的後代不會和我們有相同之處,你懂這些嗎?”

不知道我們何時能停歇。

在雲南有一個非常美麗的小城。第一次去那裏時,整個的天都是那樣的藍,走在街上愜意無比。多年後再去,每天早起還會看天,但天空的周邊已經出現了一圈兒灰色。一個打車隨便到哪裏不會超過十塊錢的小城,現在也已經開始堵車了。

合上書本時,忽然有了一種書中所寫的那樣時間靜止的感覺,此時夜深人靜,窗外陣陣清風吹進屋內,一種自在、怡然又帶有淡淡喜悅的感覺涌上來,真的希望時間可以在這一刻停止。

然而,時間卻像潺潺流動的小溪水一樣永不復返,無論高興的時刻,傷心的時刻,平靜的時刻,激動的時刻,時間都在悄無聲息的溜走。尤其在這個忙碌的現代社會,每個人從早到晚都在爲自己或大或小的目標忙碌着,大多數時候的我們都是匆忙的,就像肯瓦拉小鎮的人們一樣。面對這樣的現實,我不禁詰問自己,我充分的利用了自己的24小時嗎?又該如何把握有限的時間,讓生活更加美好、更有意義、更有價值呢?

總之,讀完這本充滿趣味卻又讓人感覺意味深長的小說,有一點是確信無疑的:從今天開始,必須做個有時間意識的人,知道自己做什麼,在有限的時間裏又收穫了什麼。

我們要做每一分鐘的主人,否則,我們便是每分鐘的奴隸。

最後想說的是,對於時間浪費,其本質源自於我們的物質慾望,所以,非常認同下面的說法:

當思想滿盈的時候,我們獨一無二,

當肉體枯萎的時候,我們無限遺憾。

《尋找時間的人》讀後感 篇2

有沒有覺得現在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快,二十四個小時感覺太少了,恨不得一天四十八個小時,不管一天多少小時,我們的日子是固定的,我們能夠和時間賽跑的分鐘數是固定的。有一本書是凱特湯普森寫的《尋找時間的人》。在愛爾蘭一座小鎮,時間被一個邪惡的神父多爾蒂偷走,勇敢的少年吉吉利迪,爲了找回時間開啓了一場奇幻旅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你如何對待時間,時間就如何對待你。我們一生的幸福,取決於我們對待時間的態度。

吉吉是一個十五歲的少年,和家人住在肯瓦拉的農場,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他感到自己越來越忙,晚上和爸爸打幾百條草捆,直到累的連話都不想說倒頭就睡,第二天還要邊吃早飯邊寫作業。上完課還要做課後活動,空手道,籃球,戲劇表演,樂器和舞蹈。一家人像陀螺一樣轉個不停。

爸爸爲了補貼家用在學校當兼職老師,媽媽做乳酪,農場還有幹不完的活。擠出時間還要照顧孩子。不只是吉吉一家,整個小鎮都忙得焦頭爛額,人們連打招呼的時間都沒有。吉吉發現了異樣,覺得時間跑了。

吉吉發現了一個叫多爾蒂的神父,用一支長笛打通了小鎮和時間的鏈接,讓時間源源不斷的溜走,到了一個叫奇那昂格的地方,時間帶走了幸福,那個奇那昂格的小鎮被稱爲青春之城,這裏沒有過去,沒有爲了,只有現在,時間不停,太陽不落山,人們肆意揮霍時間,吉吉在安妮的幫助下通過農場的地下古堡來到了奇那昂格,期初他很羨慕,簡直是人間天堂,可是相處幾天下來,他發現這其實是一場災難,這裏的人失去了思想,他們不幹活,不謀生,他們被時間奴役,不用照顧孩子,被懶惰控制,太閒的人,思想停滯,目光短淺,對生活缺少熱情。不懂得珍惜時間的人,會被時間拋棄。

吉吉想方設法在奇那昂格找到神父偷時間的長笛,回到農場,感受到身上的緊迫感消失了,人們不再那麼焦慮,那麼着急,媽媽可以帶孩子們去餐廳吃飯,爸爸可以帶孩子們去山裏玩耍,孩子們也有時間開始各種惡作劇,他們不被束縛,小鎮久違的愉悅,人們放緩了生活的腳步,忙的時候給自己減壓,給生活做減法,閒的時候給自己找事情。幸福的生活就是對時間的合理規劃。

《尋找時間的人》讀後感 篇3

其實這本書我完全是在朋友的推薦之下去看的,在開始的時候不抱什麼希望,因爲朋友看的都是一些雞湯文。

但是在看了這本書以後我就覺得自己想錯了,因爲這本書是值得我們去看的。我被裏面的一個又一個的小故事吸引,甚至在兩個小時的時間之內我就看完了。

在書中說到的內容我覺得自己是能夠做到感同身受的,因爲在書中說我們如今的時間真的是越來越不夠用了,我就是這個樣子啊。

因爲工作實在是忙碌,讓自己沒有一點自由,沒有一點自己的時間。時間越來越少,總是覺得自己的時間是不夠用的。

我很想,很想過作者書裏面的生活,比如說學生在完成每天自己必須完成的事情情況下,發現自己空餘時間也越來越多。甚至可以去看會兒電視,在小區裏面走動走動。

很多大人他們也會發現自己能夠在忙完工作的時候和自己的孩子交流,父子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好。但是作者在最後的時候也說了,我們時間不夠是因爲自己沒有能夠好好地安排時間。

確實是這個樣子的,我們總是在白天的時候忙碌不停,在晚上的時候也沒有休息的時間。

可是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也沒有時間去做,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一天在忙碌什麼。所以在以後的生活中好好思考自己如何去安排自己的時間。

《尋找時間的人》讀後感 篇4

最近幾天,在網上書城無意間看見推薦榜上的《尋找時間的人》一書,該書獲得《衛報》年度作品獎並提名卡內基文學獎、惠特布萊德年度最佳作品獎、比斯托年度作品獎等十二項國際大獎,於是便買來閱讀,閱讀之後頗有些收穫。

《尋找時間的人》這本書的作者是愛爾蘭著名作家凱特.湯普森。小說主要敘述了爲了滿足媽媽希望有更多時間的生日願望,愛爾蘭小鎮少年吉吉、永恆之地出色的小提琴手安古斯以及一條受傷的狗開始了尋找時間的奇幻旅程,全書以童話般簡單可愛的語調,深入淺出地講述了一個關於時間的哲理故事。

湯普森以好朋友的爭吵開篇,引出利迪家族一樁多年前的祕密:主人公太祖父,和主人公有着同樣姓名的“吉吉·利迪”,可以說是個音樂癡狂者,因爲他最愛的一隻長笛而被誤會“殺死”神父,這隻長笛就是本文最大伏筆。

在愛爾蘭的肯瓦拉小鎮,時間似乎被誰偷走了,每個人都覺得時間越來越不夠用。當吉吉問媽媽想要什麼生日禮物時,媽媽說她只想要點時間。因此,15歲的吉吉決定爲她實現這個願望。但他到哪裏,怎麼樣才能找到時間呢?這似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時,鄰居安妮告訴了吉吉一個祕密——有一個密室通往“永恆青春之地”——奇那昂格,在那裏有着用不完的時間。吉吉決定前往那裏,爲他的媽媽買一點時間。吉吉在安妮的帶領下穿越時間之膜,來到了“永恆之地”,這個據說是神居住的地方,沒有時間的概念,人們永遠不會變老,這裏的人們熱愛音樂和舞蹈,他們還有魔法可以將人變成豬,雖然這魔法只能用在一個人的身上。在這裏有矮妖,它們極其喜愛黃金,有山羊,它可以變成寶思蘭鼓,還有數量衆多的不成對的襪子,它們散落在小鎮的各個角落。在這裏,吉吉、安古斯和狗皮皮,一起踏上屬於他的奇幻旅程。

在安古斯、皮皮的幫助與指引下,吉吉遇到了多年前“已死”的神父,見到了太祖父最愛的長笛,就是這隻長笛穿越“永恆之地”與現實世界,造成了時間泄漏。文中最後吉吉成功修復時間泄漏,回到現實世界,爲媽媽買到了時間。

讀完這本書,跟着吉吉走完這次充滿懸念的旅程,合上書本時我似乎有了書中寫的那樣時間靜止的感覺,此時夜深人靜,窗外滴滴答答的雨水陪着我,泥土的清香陣陣飄來,一種溫馨、幸福亦帶有柔柔的喜悅的感覺頓時涌上心頭,真的希望時間可以在這一刻停止,讓我盡情的享受這種美妙的感覺,可以這樣傻傻的發呆和癡醉,可以聽自己喜歡的音樂,看自己喜歡的書。然而,時間卻像潺潺流動的小溪水一樣永不復返,無論高興的時刻,傷心的時刻,平靜的時刻,激動的時刻,時間都在悄無聲息的溜走。“時間都去哪兒了”這時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隨着年齡增長,生活使我們越來越忙碌,時間是越來越少,我們都在尋找時間,卻總覺得時間不夠用。尤其在這個忙碌的現代社會,每個人從早到晚都在爲自己或大或小的目標忙碌着,大多數時候的我們都是匆忙的,就像肯瓦拉小鎮的人們一樣。面對這樣的現實,我不禁問自己,我充分的利用了自己的24小時嗎?又該如何把握有限的時間,讓生活更加美好、更有意義、更有價值呢?

培根先生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合理安排時間,就等於節約時間”。其實,在《尋找時間的人》這本書中,湯普森也有類似的觀點:“肯定是安排不當才覺得時間不夠的,這就是問題的答案。”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

1.時間日誌法。即記錄每天花了多少時間做哪些事情,把它們詳細的記錄下來。比如,早上出門(包括洗漱、換衣、早餐等)花了多少時間,上班路上到辦公室花了多少時間,上班時花在各個項目上分別是多少時間,然後,就可以清晰的發現浪費了哪些時間。其實,這就和我們會計上的記賬是同樣道理,只有找到浪費的根源,纔能有辦法改變。

2.工作清單法。即把自己每一天或者每段時間要做的事情列個清單,以便隨時能夠明確自己手頭上的任務,而當自己看到長長的任務列表時,從而產生緊迫感。同時,還可以把每天要做的事情分爲ABCD四類:A類是屬於重要且緊急的工作,需要馬上完成;B類是重要但不緊急的工作,需要認真對待;C類是緊急但不重要的工作,或者說主要這是一些日常事務,通常可以利用休息的時間處理;D類是既不緊急又不重要,通常就是雜亂的瑣事,一般就是一些休閒娛樂消遣等。

其實,我們每一個身在職場的會計人,每天都在爲工作、爲報表奔忙,爲生活瑣碎奔波,總覺得自己越來越忙,好多時候,我們總會以“工作太忙了”“等忙過這陣子再說吧”等等類似的說辭放棄了很多,放棄了閱讀,放棄了聽歌,放棄了陪伴……正如書中所言,“每個人都忙着趕路,或忙着尋找什麼,或忙着趕上別人。其實,更多時候,他們只是在忙着追趕自己。”

總之,我們在匆忙趕路,但千萬別忽略了沿途的風景和最可貴的親情,切莫真要等到時間流走後,我們才追悔莫及,晚矣!正如《尋找時間的人》一書中描繪的那樣,願我們都能“重拾以前的愛好,或重溫兒時的激情,於是,手工編織的羊毛衫、手套和圍巾又開始流行了。許多工廠第一次有了作息時間表。管理層和僱員們第一次發現他們能夠兼顧家庭和工作了。對孩子們來說,他們發現每天除了上學、寫作業和洗漱之外,還有很多空閒的時間。他們有空讀書和看電視了;有空在鄉間小路上閒逛了……”

《尋找時間的人》讀後感 篇5

看這本書總是會讓我和幾個故事纏繞糾纏在一起,記憶串行。第一個是《尋夢環遊記》,主要是皮皮的影響,總讓我有畫面串在一起;第二個是大一那年去參加首屆海峽兩岸現場創作大賽時自己寫的《迷宮探險》。

從一個不願意被人提起的“家族祕史”的小故事引出故事的主人公—一個愛爾蘭音樂世家子弟:十五歲少年吉吉,因緣際會來到愛爾蘭的仙界。仙界的時間在過去是永恆的且廉價,因爲這邊的人不需要勞作,不需要金錢、食物,一切只需要音樂,有創造性的音樂。但是因不明原因,隔離仙界與人間的時間之膜出現漏洞,仙界時間開始流逝,仙族人對此感到十分恐懼,卻又對泄露是如何發生的以及在何處一無所知。

吉吉也並不是一定要阻止時間的流逝,他畢竟還是個孩子,還沒有那麼成熟的心智和偉大的志向,他想要的是從仙界拿點時間給自己的母親—一個癡迷於音樂無法自拔的母親。所以全文圍繞吉吉如何把時間帶回去,如何帶回去展開,而此時,尋找到時間泄漏的地點及方式就是必要的過程了。

音樂,是貫穿全文的一個線索。不管人間還是仙界,音樂都是大家的精神食糧,足以看出愛爾蘭人對音樂的熱衷與喜愛。時間之膜的破損引起的不僅僅是時間的泄漏,還有音樂的泄漏。於是,吉吉和一位仙族夥伴安古斯以及一條原本屬於幾千年前人間的狗開始了一趟“探訪之旅”。

蠱惑人心的山羊、認爲自己是愛爾蘭神話中唯一真神的安古斯的父親、散落在綠野上各式各樣的襪子、傳聞中被吉吉外曾祖父殺死的神父,整個探險之旅豐富有趣,在地堡裏,神父用外曾祖父的長笛破壞了時間之膜引起兩邊時間的泄漏,吉吉制止了泄露,並帶着外曾祖父的長笛回到了家。

新警官拉里?奧德懷爾,開頭說一個不知道自己爲什麼要做警察的人,在小說結尾的時候終於揭開迷霧,原因他就是安古斯的——安古斯其實是吉吉的外祖父!至此,真相大白,人物關係變得明瞭。吉吉與安古斯許下諾言,將來有機會一定過去看望他。吉吉家舉辦的凱利舞會中吉吉通過這次在仙界學到的失傳已久的旋律——《多德第九舞曲》,大放異彩。就此,演出落下帷幕,故事完結。

音樂、時間、親情、人性、民族風情,大抵就是此書需要表達的內容,環環相扣又絲縷分明。

“不同的是世界,而不是我們。”

《尋找時間的人》讀後感 篇6

剛開始這本書沒有給我留下多大印象,好像就是爲了說時間不夠而寫的很匆忙。突然有一章寫到了安妮帶吉吉去了時間永恆之地,也就是“仙界”。那裏的時間很慢,一切都很愜意,可是存在着時間漏洞,這個時間漏洞又是因爲之前吉吉的祖父也就是安古斯的長笛被古板的神父插入流動的時間隔膜中引起的。這就好像是一位音樂少年的奇遇記,在那個世界裏,吉吉尋找到了自己同名同姓的祖父,誤認爲被祖父殺死的神父以及自己以前過得很壓迫的原因。情節設置的很巧妙。

結局很美好,吉吉想起了自己的奇遇,祖父也履行了承諾來自己的世界看了自己,皮皮雖然死了但也是一種解脫。很讓人感動的是吉吉給海倫的生日禮物:“買”來的時間,不貴,就一首曲子。

《尋找時間的人》讀後感 篇7

斬獲12項國際大獎的暢銷鉅作,與《追風箏的人》《偷書賊》共同榮獲美國年度最佳讀物。我們身處不同世界,但成長、親情與人性,卻從來沒有什麼不同。,一部關於成長、親情,還有不斷消失的傳統的頌歌。

一樁多年前的家族隱私引起了吉吉的好奇心,但留給少年探尋的時間並不多,因爲時間似乎正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從我們的世界流出,於是爲了滿足媽媽的心願,也爲了弄清困擾自己的家族祕密,吉吉在安妮的帶領下來到了永恆之地,和一個出色的小提琴手、一隻受傷的狗,一起踏上只屬於他的奇幻旅程。

我們身處不同世界,但成長、親情與人性,卻從來沒有什麼不同。

凱特·湯普森,爲一位四度獲得愛爾蘭國家文學獎——比斯托獎的作者。

《尋找時間的人》讀後感 篇8

因爲對媽媽生日禮物的承諾,如此執着的去探尋,如此天真的與時間薄膜之外的人們“交易”,又如此心存善意的與他們相處……最後時間漏洞被填補,與安古斯依依不捨的告別,對皮皮痛苦的心疼與頓悟…時間薄膜內外的世界,人性的高度與溫度被彰顯的淋漓盡致…因爲音樂,也是因爲音樂;因爲時間,也是因爲時間……

故事情節適合小孩子們看,但是情節背後的深意適合不同閱歷的人們去領會。

《尋找時間的人》讀後感 篇9

“時間就是生命”,這是魯迅先生說過的一句話。時間是寶貴的,用錢也買不回的,每個人的時間都是一樣的,但每個人度過時間的方式不一樣,其價值也是不一樣的。

《尋找時間的人》講述了一個關於時間的哲理故事。主人公吉吉。利迪是一個聰明、乖巧、懂事的孩子,當他問媽媽想要什麼樣的生日禮物時,媽媽回答說她只需要多一點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時間。於是,15歲的吉吉決定幫助親愛的媽媽實現她的生日願望。面對這樣一個似乎不可能實現的願望,吉吉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知道了一個祕密-有一個密室可以通往永恆之地,那裏的時間是無窮無盡的,於是吉吉從自己的世界裏消失,開始了爲媽媽尋找時間的旅程。

讀完這本書,跟着吉吉走完這次充滿懸念的旅程,合上書本時我似乎有了書中寫的那樣時間靜止的感覺。此時夜深人靜,窗外滴滴答答的雨水陪着我,泥土的清香陣陣飄來,一種溫馨、幸福亦帶有柔柔的喜悅的感覺頓時涌上心頭。真的希望時間可以在這一刻停止,讓我盡情的享受這種美妙的感覺,可以這樣傻傻的發呆和癡醉,可以聽自己喜歡的音樂,看自己喜歡的書。

然而,時間卻像潺潺流動的小溪水一樣永不復返,無論高興的時刻,傷心的時刻,平靜的時刻,激動的時刻,時間都在悄無聲息的溜走。尤其在這個忙碌的現代社會,每個人從早到晚都在爲自己或大或小的目標忙碌着,大多數時候的我們都是匆忙的,就像肯瓦拉小鎮的人們一樣。面對這樣的現實,我不禁詰問自己,我充分的利用了自己的24小時嗎?又該如何把握有限的時間,讓生活更加美好、更有意義、更有價值呢?

《尋找時間的人》讀後感 篇10

小鎮旁的古堡中,有一堵牆,一面連着我們的世界,另一面連着奇昂那格,永恆的青春之地——時間不會流動。愛好音樂的吉吉·利迪誤入了奇昂那格和祖父安古斯(因在奇昂那格所以壽命沒有流動,故還是年輕人)一起找到了時間漏洞,並解決了地球上他的小鎮時間流動速度讓人無法接受其快的問題,奇昂那格的時間也恢復,不再流動。

我不禁想,他們不辭勞苦地找時間漏洞,爲什麼?或者說:時間,爲什麼那麼寶貴?

是因爲壽命有限而產生的對死亡的恐懼嗎?可如果我們是奇昂那格人,一直活在世上,真的是好事嗎?所以我想,時間一定是具有特殊的意義,我們纔會那麼珍惜。奇昂那格,我們在那裏,重複着同一天的生活,一想到這兒,我就不寒而慄——這樣的生命和時間太無聊了!永遠不老,永恆青春,我們若這樣度過,那永恆便沒有了意義,若我們像列子一樣主張“清靜無爲”,那麼我認爲活着沒意思,死反而是一種解脫。

所以我想,我們這有限的生命到底有什麼意義呢?或者說:我們活着,是爲了什麼?

終於,我想明白了:我們活着,是爲了做些什麼,而時間有限,所以顯得那麼寶貴——我們要在這段時間,也就是生命之中,做完那“什麼”,所以時間纔有了意義。

而那什麼,就是夢想!

對啊!有了夢想,時間才值得珍惜,生命纔有了意義。我們之所以珍惜時間,並不一定是因爲對死亡的恐懼,而是對夢想的嚮往。

朋友,你的時間,有意義嗎?你爲夢想,奮鬥了嗎?

《尋找時間的人》讀後感 篇11

我們身處不同地域,但成長、親情與人性,卻從來沒有什麼不同。

——題記

翻開書,輕輕哼着歡樂的小調,我隨着吉吉踏上了冒險之路……

同學口中的一樁家族隱私,爺爺失蹤的長笛,令人們不知所措的時間漏洞以及流逝的時間,成了吉吉·利迪,這個音樂男孩心中的未解之謎。他在安妮的帶領下來到了永恆之地,儘自己所能修好了時間漏洞,又用《多德第九舞曲》換來了逝去的時間。他受到過別人的關懷,有母親的、妹妹的,以及永恆之地的朋友們的,在他們的關懷下,吉吉漸漸成長。

合上書,我閉眼沉思:溫暖,它存在於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哪怕是貧民,哪怕是高高在上的領導者,有誰沒有在成長的過程中,感受到親情與溫暖?

記得是在一個暑假,我坐錯了公交車,與媽媽走散,一位姐姐便熱心地借給我手機打電話。媽媽到了,那位姐姐卻早已默默離開了……又是一年暑假,我和堂哥去了新加坡。旅館小店中的一本紀念冊令我們很是愛不釋手,可是沒有錢買。店主是一位慈祥的老爺爺,他把紀念冊送給了我們,我們連連道謝……其實,在生活中,哪怕是一樁小事,都能讓我們感到溫暖;在生活中,哪怕是一個小物件,也能讓我們感受到來自他人的愛。

這個世界,從不缺少溫暖,也不缺少愛。不論你是在祖國,還是在異國他鄉,溫暖就在你身邊。它猶如秋日暖陽,照耀着大地,溫暖每個人的心房;又猶如一朵朵野花,綻放着,散發出淡淡清香。不論你在哪裏,愛就在你身邊。它猶如一泓清泉,灌溉在乾旱的土地上;又猶如一張張創口貼,撫慰着人們心靈的創傷……

《尋找時間的人》讀後感 篇12

《尋找時間的人》構思巧妙,筆觸細膩,語言清新,風格活潑,想象飄逸,又有愛爾蘭傳統音樂,想象天馬行空,帶給我們一段匪夷所思的歷險。兩個世界,一個永恆的時間世界,一個拼命追趕時間的現實世界。書中包含人性、親情、成長的思考,敘事語言極富感染力,故事富含趣味和哲理,讓人彷彿身臨其境,作者太會講故事了,把一場旅程娓娓道來,能夠抓住讀者的心,適時留下謎團,又適時揭開。故事奇幻,邏輯暢順,構思巧妙,前後呼應。

感受較深的是利迪的奇幻之旅,還有利迪一家的親情,肯瓦拉鎮傳統的音樂以及人們對音樂的熱愛之情。熱愛音樂的民族幸福感都不會太差,這個小鎮着實令人神往。

讀着小說,耳畔一直迴響着王錚亮在《時間都去哪兒了》,這首歌唱出了親情的溫暖,人性的美好,喚起了對親情最溫暖的回憶。“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這種心情,是父母的寫照,過不了多久,也會成爲我的寫照。隨着時間偷偷泄露,也許有一天,我也會老去,對着孩子們聊當年的故事,而自己“轉眼就只剩下滿臉的皺紋了”。時間以這種方式讓我們明白了去珍惜自己所擁有的,珍惜人與人之間的羈絆——親情、愛情、友情。正是這些溫情暖意,讓我們擁有了奔跑在歲月裏的無限動力,讓我們在迷茫、彷徨之際,仍然能在心靈深處記住回家的路,找回初心,找到重新走下去的意義。這也許就是時間存在的意義,也是時間賦予我們的存在的意義,我們不是一個人,我們不是爲了自己而存在,我們也爲了所愛的人而存在。

也許只有經歷了生離死別的人才能明白時間的寶貴,明白有涯之生的寶貴。如果時間是永恆的,那人的一生何其的枯燥。如果人的一生只停留在某個瞬間,如果一眼就可以望到未來,那成長還有何意義?

爲什麼會有百慕大三角?爲什麼會有人消失?這本書會給你另一種新奇的解釋。時間之膜將世界分爲兩個部分,一個是長生不老的永恆世界,另一個是經歷着衰老死亡,承受着有涯之生的世界。兩個不同的世界,人們可以通過時間之膜隨意穿梭在任何一個世界中,但在穿梭的那一刻,一個意味着永恆,一個卻意味着死亡。爲何有人不願留在永恆之地,有人不願留在垂死之地?

誰不渴望永恆?古之帝王,今之百姓,誰不害怕死亡?但也許比起永恆,我們更希望生命更有價值。生命通過血緣的方式傳遞,以繁殖的形式得到永生。出生就意味着死亡,我們赤條條地來爲何還要赤條條地回去?這不公平!生命因忙碌而充實,因奮鬥而有意義,因感動而不悔;我們哭着來,感受生命裏的點點滴滴,做到不悔,世界因爲我們的存在而變得多姿多彩,所以我們笑着走。把有限的生命活出永恆的姿態,這就是生命的意義。

《尋找時間的人》讀後感 篇13

這本書,說實話,我一點都不推薦去買來看。因爲,以我的理解能力,讀了兩遍,還是沒有完全讀明白,一直像書中的現實世界一樣,始終處於雲裏霧裏的狀態。

我買這本書,完全是因爲它介紹自己是“一部震撼心靈,探尋人性與親情的傳世經典”,並且與《追風箏的人》《偷書賊》一起,被美國圖書館協會推薦爲年度讀物的原因。看完以後,我才發現,原來,不是所有被西方世界廣泛推崇的小說,都值得我們東方腦袋瓜理解和喜歡的。

但是,既然讀了,我還是得寫點什麼,要不會被好不容易關注我的小夥伴們砸磚。

下面開始介紹基本劇情了:在愛爾蘭的地界上,有兩個(也有可能有更多)世界,一個是仙人的世界齊那昂格,一個是世人的世界,戈特鎮以及其他的鎮子。仙人的世界陽光和煦、時間恆定不變、不用吃喝拉撒也不用爲吃喝拉撒而發愁,世人的世界長期風雨交加、缺衣少糧,更還要面臨暴政的壓迫。兩個世界通過一個時間膜來通行,只有很少的人知道並可以通過這個管道,擺脫舊的世界,闖入新的無憂無慮幸福生活的。

書中有一些主要人物,關係相對有點混亂。比如,安古斯,一位能夠施展魔法變幻的老仙人,抽菸斷糧了,執着於在世人的世界尋找菸草;麥奇,一個有很大法力的鬼魂;唐納爾,仙人吉吉的二兒子,委曲求全在吉吉大兒子、已經魔障了的艾登手下當將軍,卻一直想盡可能多地拯救世人;帕普,一個執着着拯救世人的小孩,其實卻是仙人的後代;珍妮.........算了,說實話,我都不知道介紹這些人物和情節有什麼意義。

總之,這本書裏的無厘頭而又沒有主線、延展的故事不值得我這種榆木腦袋讀......或許,裏面奇幻而又晦澀不清的故事,比較適合思維比我更跳脫、發散而又喜歡異想天開的讀者。

《尋找時間的人》讀後感 篇14

年少時讀朱自清的《匆匆》,是沒有共鳴的。印象中,那時的我,總在盛夏的午後舒舒服服地做一個悠長的夢,醒後慵懶地搬個小凳坐在屋後,百無聊賴地眯縫着眼看斜斜的落日在緩緩流淌的河面上悠悠盪漾。

那時的日子過得很慢,時間沒有長腳,不會在我洗手的時候,從水盆裏過去;不會在我吃飯的時候,從飯碗裏過去;也不會在我默默時,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

然而,那時的日子,不知在什麼時候一去不復返了。

最近讀愛爾蘭作家凱特·湯普森的《尋找時間的人》,不禁疑惑我的時間是不是也如書中描述的一樣,被泄露到另一個不一樣的世界去了!

這部小說充滿奇幻色彩,作者描繪了兩個世界。一個是時間會移動的普通人類世界,另一個是沒有時間的仙族世界。仙族世界的人爲了滿足自己的需要,常常穿過地洞偷偷到人類世界,因此給人類世界帶不少麻煩。一位神父發現了仙族的祕密,用一把長笛穿通了兩個世界的時間薄膜。於是,人類世界的時間被泄露到了仙族世界。這樣,人類世界因爲時間的減少,而過得非常匆忙、急迫。仙族世界卻因爲有了時間,原本青春無恆的人們不得不面臨死亡的威脅……

讀這本小說,我陷入了思考:時間,究竟是什麼?

對於永恆存在的事物而言,其實是沒有時間的。儘管日升月落,儘管滄海桑田,人類賴以生存的宇宙世界,從都不曾有過時間的流逝。那曾照耀過古人的月光,那曾淘盡英雄的浪花,那曾留下農人汗滴的黃土地,在沒有時間的世界裏永恆地觀照着有時間的世界。

時間,只在有生命的世界裏悄然移動。時間,讓生命有了死亡的必然。那初見月光的古人不在了,但月光還在;那在浪花中千淘萬漉的英雄不在了,但浪花還在;那汗滴禾下土的農人不在了,但黃土地還在……難怪自古以的中國人,都喜歡觀水,都喜歡感慨——千古興亡,原都不過是笑談而已。在蒼茫而永恆的洪荒宇宙世界面前,任何生命個體都是那樣微弱渺小,以至於時常會找不到自我的存在。

時間,原就是生命的全部構成。可惜,當我明白這一點時,時間已經泄露了很多很多。於是,我努力地、掙扎着與時間賽跑,我期望儘可能地找回我曾丟失掉的那些珍貴的光陰。但儘管如此,我還是感覺到時間悄悄地從我的指縫間、從我默默然凝視的眼神中偷偷地泄露到另一個世界去了。

然而,另一個世界,在哪裏?另一個世界,是怎樣的?另一個世界,我如何找尋?又是誰穿通了我的時間薄膜,讓我在不知不覺間泄露了寶貴的時間?

你聰明的,告訴我,怎樣才能堵住時間的缺口呢?抑或,我們一起踏上尋找時間的奇幻之旅吧!

《尋找時間的人》讀後感 篇15

《尋找時間的人》講述了一個關於時間的哲理故事。是一本像童話一樣簡單可愛的書,深入淺出,用來給孩子作爲啓蒙教育的書,確實是受益匪淺的,小的時候從來沒有對時間逝去產生過意識,所有的孩子都希望快些長大,而所有經歷着時間的大人,卻都希望能夠止步,也許習慣成自然,我們只是發現時間悄然無聲息的溜走,卻忽略了對時間本身的探究,時間是多麼美好又殘酷的一件事情,它讓我們的思想不斷的蛻變,讓我們的身體不斷的成長,當思想滿盈的時候,我們獨一無二,當肉體枯萎的時候,我們無限遺憾。

書中所講,我感同身受,我也覺得自己越來越忙碌,時間是越來越少,總是不夠用。我們每天都在爲生活而奔波,卻很少有時間能從容地坐下好好聽一聽自己喜歡的音樂,眯着眼睛享受一段美好而輕鬆的事,更沒有時間去從容地做自己想做的一些事。我們的時間去了哪裏?也許真的去了另一個神祕的世界。如果在另一個世界裏,沒有時間的流逝,人不會變老,不用擔心時光遠去,也沒有成長,可以從容地做一切事,但那又怎麼樣……生命的意義又何在?

溫馨美好的故事,帶給人們富有哲理的深思。如其尋找時間,不如從容地面對一切。

《尋找時間的人》讀後感 篇16

《尋找時間的人》來自著名的愛爾蘭作家凱特.湯普森作品。這部小說以一種簡單而甜蜜的童話口吻講述了一個關於時間的哲學故事。主人公吉吉.利迪是一個聰明、聰明、懂事的孩子,當他問媽媽什麼樣的生日,媽媽說她只需要在他們的更多一點的時間,所以,15歲的吉吉.利迪決定幫助她親愛的媽媽過一個美好的生日。面對這樣一個看似不可能的夢想,吉吉在一個機會中知道了一個祕密——有一個房間到了永恆的世界,那裏的時間是無窮無盡的,而吉吉.利迪從他的世界消失了,開始尋找母親的旅程的時間。

看完這本書後,跟隨吉吉.利迪走的旅途充滿懸念,閉上書本的時候我彷彿有了那時候仍在書中的感覺,晚上,窗外的雨聲伴着我,大地飄着陣陣芬芳,一種溫馨和快樂帶着一種溫柔的喜悅突然在我心中感到。真的希望時間能停在此刻,讓我享受這種美妙的感覺,可以如此傻傻的發呆和沉醉,可以聽自己喜歡的音樂,去看自己喜歡的書。然而,時間永遠不會像潺潺的小溪那樣回來。無論快樂的時刻,悲傷的時刻,平靜的時刻,激動人心的時刻,時間都在悄悄溜走。特別是在忙碌的現代社會,每個人都爲他們或大或小的目標,大部分時間忙,我們很忙,喜歡的人。面對這樣的現實,我不禁自問,我充分利用了自己的24個小時嗎?如何把握有限的時間,使生活更美好、更有意義、更有價值?

這本書很受歡迎,很簡單,也很吸引人,故事的結構也很清楚,裸裸的時間線,只是感動了,音樂作爲一個血肉之軀填補一些生動的故事在讀者的視角如此簡單而深刻的發展,故事開始於音樂家庭,從一個“殺”的牧師的音樂瘋狂的開始,進步的“我”在尋找媽媽的時候買的生日禮物,在這裏,有一個非常簡單和容易的看到真相,是寶貴的時間,時間不能重複,讓人觀而哀嘆,同時時間還告訴人們真相,珍惜時間,當你年輕的時候,不要等到老了,浪費時間。這本書的原因很簡單,除了內容和敘事線索不隱瞞,更多的是,情節簡單,幾乎沒有什麼轉折點,就像一個故事,和愛爾蘭的“單簧管”一直爲人們所推崇,音樂穿插爲更簡單的故事中,雖然愛爾蘭人,不要談論政治和宗教是一個名字,但這也播出一些關於信仰的神祕的城堡,因爲只有一個信念爲表現出色的時間支持。

最後,作者指出:“認爲時間不夠是絕對不合適的。”。這就是答案。

也許,我真的沒有合理安排時間,學校一直很忙:借了兩本書兩週在抽屜裏,我沒有時間打開;只聽兩類與類我認爲我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真的要準備準備,但沒有時間開始,一天的學校,工作忙,晚上,和如此多的家務等着我。

唯一的感覺,我的時間,不是由我自己控制的,我沒有時間去做我喜歡做的事情。那麼,我應該怎樣安排我的時間呢?我認爲這是我們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尋找時間的人》讀後感 篇17

時間這東西,看不見,摸不着,卻用它無形的力量控制着我們的生活。不知不覺間,我們變得越來越被動,到底是誰偷走了時間?使得我們只能追趕在時間之後。

《尋找時間的人》一書出自愛爾蘭著名作家凱特.湯普森之手,小說以童話般簡單可愛的語調,深入淺出地講述了一個關於時間的哲理故事。主人公吉吉·利迪是一個聰明、乖巧、懂事的孩子,當他問媽媽想要什麼樣的生日禮物時,媽媽回答說她只需要多一點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時間,於是,15歲的吉吉決定幫助親愛的媽媽實現她的生日願望。面對這樣一個似乎不可能實現的願望,吉吉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知道了一個祕密——有一個密室可以通往永恆之地,那裏的時間是無窮無盡的,於是吉吉從自己的世界裏消失,開始了爲媽媽尋找時間的旅程。

回到快節奏生活中的我們,買了大量的機器來節省時間,但時間並沒有領情,我們反而越來越沒有時間。沒有時間陪伴家人,沒有時間和朋友談心,沒有時間閱讀學習,沒有時間睡覺休息。所以人們常說時間都去哪了?其實不是時間去了哪裏,而是我們內心出了問題。因爲我們變得越來越貪心和不耐煩。

“從前的日色變的很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現在呢,時間只是顯示在手機上的數字,擁有幾百人的朋友圈,動動手指就可以給千里之外的人送去消息。有足夠便捷的條件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然而現實生活中的我們無暇去做任何事情。

有時候覺得老人悠閒生活態度很讓人羨慕,這讓我想起在宮崎駿的《哈爾的移動城堡》裏,蘇菲講的那句話:“人老了的好處,就是可以失去的東西越來越少了”。青春的蘇菲被女巫變成了老太婆,她卻變的比以前更加自信了。到底是爲什麼呢?對年老的人來說,時間的流逝並不會讓他們變的不安,反而活的更加從容自在了。他們沒有必要繼續往內心塞那麼慾望。

實際上,把握好當下的時間,不正是尋找時間的最佳方式嗎?

《尋找時間的人》讀後感 篇18

我能看《尋找時間的人》一書,徹底是由於此書封面扉頁詳細介紹,均說該書很不簡單,值得一看!確實,翻開書,我迅速被裏邊一個個填滿伏筆的短故事吸引了,只是僅用了二天時間就念完了。而且,非常想把裏邊的曲子彈奏出去(遺憾也沒有這一水準),我覺得那曲子一定很幽美,哎,學藝不精啊。

書裏所講,我深有體會,我也感覺自身愈來愈繁忙,時間是越來越低,一直不足用。

我也特想,很期待過書裏之後所描繪的那類日常生活:

大家拾起之前的喜好,或追憶童年的熱情,因此,手編的羊絨衫、膠手套和圍脖又剛開始時興了。很多加工廠第一次擁有作息時間時間表。高管和員工們第一次發覺她們可以兼具家中和工作中了。對小朋友們而言,她們發覺每日除開唸書、做作業和洗漱間以外,也有許多 空餘的時間。她們有空閱讀和看電視劇了;有空在鄉間的小路上游逛了

創作者在最終一針見血道:肯定是分配不善才感覺時間不足的,這就是難題的回答。

或許,我真的是沒有把時間分配適當,新學期開學至今,一直忙得不相往來:新借的兩本在抽屜櫃放了2個禮拜了,我一直沒有時間打開來;剛聽的一節課我認爲跟我的授課構思徹底不一樣,非常想也嘗試備備課教案,殊不知卻沒有時間動手能力,大白天,院校的工作中忙不完,夜裏,又有那麼多家務活等着我

唯一的覺得,我的時間,並不是由自己在操縱,我也沒有時間做我很喜歡做的事。那麼,我該如何分配自身的時間呢?這是我當今急需解決處理的難題,我該好好地想一想了。

《尋找時間的人》讀後感 篇19

封面的話“時間越來越少,地球上的人想瘋子一樣,忙着追逐自己,只有音樂,才能讓人恢復神志……”,這段話引起了我讀這本書的興趣。

這本書主要講了在愛爾蘭的肯瓦拉小鎮,時間似乎被誰偷走了,每個人都覺得時間越來越不夠用。主人公吉吉生活在愛爾蘭的肯瓦拉小鎮。除了必須的上課、寫作業外,還要參加各種名目的課外活動;母親海倫也有忙不完的家務。當吉吉問媽媽想要什麼生日禮物時,媽媽說他只想要點時間。十五歲的吉吉決定爲她實現這個願望。但是,他到哪裏、怎樣才能找到時間呢?這是一個不可完成的任務。

鄰居安妮告訴他了一個祕密——有一個密室通往永恆之地,在那裏有着用不完的時間。吉吉決定前往那裏,爲他的媽媽買一點時間。但是,要開始這個旅程,他必須先從自己的世界裏消失。在鄰居安妮的幫助下,通過密室,進入另外一個永恆的世界——特納奧格。在追尋的過程中,吉吉意外遇見外祖父和神父,揭開了多年困擾他的外祖父和神父失蹤之謎,並找到了流失的時間。

其實看完這本書後,對時間的感觸真的很大。

尤其在這個忙碌的現代社會,每個人從早到晚都在爲自己或大或小的目標忙碌着,大多數時候的我們都是匆忙的,就像肯瓦拉小鎮的人們一樣。到底該怎麼分配24個小時?怎樣才能更充分的利用呢?又該如何把握有限的時間,讓生活更加美好、更有意義、更有價值呢?

來到大學的我們,剛剛從高中的生活方式中走出,每個人對大學的感觸就是自由了,有充足的時間給我們自由分配。可是雖然時間多了,我們也還是覺得時間不夠,這是爲什麼呢?其實最根本的原因是效率低了,因爲時間多,有沒有養成訂製計劃的習慣。通常我們是想到什麼就幹什麼,根本沒有計劃,導致有時該做的事沒有做,經常一個晚上下來,不知不覺到了半夜才發現自己好像沒做什麼事,總會在一些小事上花費很多的時間。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缺乏緊迫感,即壓力,在輕鬆的環境下人是會變懶的,效率也不高。

本書裏有的一句話“時間像是被抽走了一樣…”好可惜,時間過去,人也老矣,卻仍在原地企望着遠處的日出!企望着企望着!只是企望着!"

這句話讓我深思,很多人,一天到晚,起早貪黑,都在爲自己的生存忙碌着.可往往到人壽終正寢的時候,還在不斷羅列着自己還未來得及完成的心願,最好只好鬱鬱而終。留有遺憾的人生真是可悲。

記得很多大學生出來後都後悔的說“爲什麼我大學不多看些書呢?當時時間那麼多,都不知道自己幹了什麼?”,我也怕自己也會像他們一樣,害怕自己浪費在大學裏好好學習的黃金時間,害怕時間過去,人老了,而自己的學識還是原地踏步,時間一眨眼就過去了,就像被抽走一樣。書中講尋找時間的吉吉,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發生的,其實書中蘊含的寓意就是警示現代人要珍惜易流逝的`時光,對我們來說,尋找時間,其實就是珍惜時間。

要想保質保量保時地完成學習和工作任務,就必須善於安排利用自己的時間。工作是很多的,時間卻是有限的。如果不能合理有效的安排好有限的時間,計劃再好,目標再高,能力再強,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我們可以把自己每一天或者每段時間要做的事情列個清單,這樣首先能讓自己隨時都明確自己手頭上的任務,而當自己看到長長的任務列表時,也會產生緊迫感。我打算自己以後就這樣做。也可以做好時間日誌,記錄每天花了多少時間做哪些事情,把它們詳細的記錄下來:洗漱、換衣、吃飯花了多少時間,一天下來就可以統計一下,哪些是必須花的時間,哪些是自己浪費的時間,爭取第二天的效率更高。特別是對於那些整天抱怨時間不夠的人羣。

我想,我必須做個時間意識強的人,這是我讀了本書的最大感觸,我要學會在有限的時間內做更多的事,有更高的效率。

《尋找時間的人》讀後感 篇20

收到這本書的第一感覺是讓我想到類似《追風箏的人》這本書封面色彩。看過好幾本類似的書籍,比如:《追風箏的人》、《偷影子的人》、《擺渡人》都是走心的作品,透過一個豐滿的故事情節讓自己去思考人性、親情和成長一系列的問題。每一本書不同故事情節表達不一樣的主旨,轉換成生活中可以得到的體會。

《尋找時間的人》作者構思巧妙,筆觸細膩,整篇文章的語言風格清新通透,語言風格空靈,想象飄逸,又有很多愛爾蘭傳統音樂,內容極具想象力,用天馬行空的想象帶給我們一段匪夷所思的歷險。兩個世界,一個永恆的世界時間,一個拼命追趕時間的現實世界。

《尋找時間的人》作者以吉吉家族裏的醜聞開頭,引起了吉吉的好奇心,主角吉吉踏上了“尋找時間”之旅,爲了實現媽媽的生日願望“希望得到更多的時間。”有誰知道時間去哪兒了?在愛爾蘭的肯瓦拉小鎮,時間似乎被誰偷走了,每個人都覺得時間越來越不夠用。所以,當吉吉問媽媽想要什麼生日禮物時,媽媽說她只想要點時間。15歲的吉吉決定爲她實現這個願望。

傳說中那個神奇的空間裏,時間不會流逝,人們青春不老,沒有生老病死,但是隨着吉吉的到來,發現這裏沒有傳說中那樣神奇,時間也是在一點點流逝,像暗河一樣,雖然看不見,但時間的沙漏開始傾斜,未知的危險開始降臨。最終吉吉解決了時間漏洞存在的問題,回到了自己生活的世界中,給他媽媽最好的生日禮物,文末一句吉吉說:“那是我送給你的生日禮物。”“你想要的時間,我給你買到了。”

整本書充滿了愛爾蘭獨特的音樂文化氣息,吉吉神奇的經歷,奇那昂格的仙境,時間比人間慢的多。有些類似我們中國的神話小說,天上神仙,地下凡人,“天上一天,地下十年”的定律一般。在尋找時間的過程中,經歷了不同的奇妙故事,同時不失本心,記得回家的路。

看完這本《尋找時間的人》內心是很平靜的,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時間變得緊缺,一切都匆匆忙忙,記得在上海外灘人與人之間的涌動催促着自己的腳步,無形之中會發現城市生活比家鄉的節奏快很多。第一次在上海實習的坨坨姑娘,見我走路很匆忙,她會說我怎麼走路如此快,只是在忙碌的狀態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節奏。

收到這本書的時候想着早點看完,然後寫寫自己讀後感,可每天總是被學車的事情耽擱,在家鄉待了兩三個月,生活節奏很慢,整個人的精神狀態很慵懶。每天還是忙忙碌碌的瑣事纏身,就特別希望時間多一點,可以一個人靜一靜想想自身的問題,對未來的計劃,有獨處的時間可以思考。可以安靜的閱讀一本書,寫上一段話。相反對比之前在上海工作的狀態,一年下來也會閱讀七十多本紙質書,而留在四川這個節奏慢的縣城反而時間變得緊張,生活不規律,也想着每天時間多一點該多好,擡頭看看天空又是星星閃閃預告着一天的結束。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得到更多的時間也是擁有快樂的方式,但是在《尋找時間的人》這本書中,如果要用親情來交換,我們是會像吉吉一樣回到現實生活中,還是會選擇留在那個看似完美的永恆之地呢?

我們都是尋找時間的人,“不同的是世界,不是我們”,因爲愛,所以尋找。

三毛說過:一本好書,靜靜抱坐讀到日月無光,人就在書裏起伏,掩而不聽那塵世喧囂,這世間最寧靜的快樂。

希望我們遇到不同的書,都可以找到自己契合的想法,獨立去思考,因爲故事本身而參照現實中生活的體驗。

每個讀者都在尋找與自己相似的作者,看到某些故事潸然淚下,心裏不斷告訴自己,是他,我找到了,是他,是他寫出自己的想法,是他揭露了隱匿而不動聲色的情感。我們讀書而後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尋找時間的人》讀後感 篇21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覺,像一路奔跑的屍體,疲憊着但卻無能爲力。我們總說只要擠一擠,時間還是有的,於是我們每天都像在搶着時間的餓民,只有在喘息間,我們纔有時間思考——到底這樣生存的意義何在?無限奔跑的時間到底被賦予了什麼意義?有沒有那樣一個地方,有無限的時間,有無限的生命,是否在那樣的地方里,生命有了另一種存在方式,被賦予了不一樣的意義?

“你知道哪裏有賣時間的嗎?時間可不是你想買就能買到的。哦,可是我覺得能夠買到。”

你想買時間嗎?你是否覺得時間永遠不夠用?也許你應該跟着吉吉一起走,一起去往神祕的齊那昂格,那個永恆的青春之地。在進入這個神祕世界的一瞬間,時間將永恆地停留在進來的那一刻。然而這個神祕的齊那昂格最近卻發生了時間泄露,現實世界裏的時間泄露到這個地方,時間的齒輪開始了轉動。這也是爲什麼我們時間永遠不夠用的原因。爲了帶回流走到齊那昂格的時間,吉吉開啓了一場神祕的探索之路。

解脫

爲什麼會有百慕大三角?爲什麼會有人消失?這本書會給你另一種新奇的解釋。時間之膜將世界分爲兩個部分,一個是長生不老的永恆世界,另一個是經歷着衰老死亡,承受着有涯之生的世界。兩個不同的世界,人們可以通過時間之膜隨意穿梭在任何一個世界中,但在穿梭的那一刻,一個意味着永恆,一個卻意味着死亡。爲何有人不願留在永恆之地,有人不願留在垂死之地?嚮往長生,留住時光,不是人類一直以來的追求與夢想嗎?

也許只有經歷了永恆生命的人才能明白時間的寶貴,明白有涯之生的世界的珍貴。如果一切不是有期限,那人的一生何其的枯燥。如果人的一生就停留在那個瞬間,那成長軌跡裏的點點滴滴不也全無可以嘗試的機會?生命在永恆的一瞬間已經失去了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永恆,是變相的死亡,而有死亡的生命才意味着永恆。像親情、愛情,只有在有涯之生才能體會到永恆的滋味。

“他們想要時間,想擁有過去與未來。他們不願放棄改變世界的能力,不願失去積累的財富和掌握權力的能力。”

這也許是我們願意接受不停飛逝的時間的另一個原因——我們有着無窮的貪慾。難道我們不垂涎無盡的時光嗎?不,我們渴望。但是我們也知道,過去與未來何其珍貴,只有飛逝的時光能夠帶給我們回望過去,展望未來的情感體驗。行走的時間給我們帶來了積累慾望,積累生命價值的機會,也因此,我們渴望時間,也感謝時間,能讓我們在其間感悟到生命存在的價值與意義,讓我們體驗後悔與珍惜。

難道我們不害怕死亡嗎?不,世上應該沒有人不曾害怕過死亡,但是也許比起永恆,我們更希望這個有價值的生命有終止的瞬間。生命通過血緣的方式傳遞,換種角度來說,生命以這種方式得到了永生。也許人一出生就意味着死亡,但是這也許是另一種方式的解脫。忙碌而又充實的生命因爲有了死亡的那一瞬間,纔會讓人在有限的生命裏拼盡全力,感受生命裏的點點滴滴,做到不悔,世界也因爲我們的存在而變得多姿多彩。

回家

時間因我們的存在,才留住了自己存在的軌跡,我們飛逝的生命就是世間存在的最好證明。也正因爲如此,我們的存在被賦予了重要的生存意義,即使是兩個不同的世界,也許我們存在的現實世界是比齊那昂格更殘酷,更美好的世界。

我們不逃避時間,我們不放棄自己所擁有的,我們明白時間的寶貴,我們明白人與人之間的羈絆的可貴,我們明白了愛的意義,我們明白了生命以及血緣賦予我們的重要任務。時間以這種方式讓我們明白了去珍惜自己所擁有的,珍惜人與人之間的羈絆——親情、愛情、友情``````正是這些溫情暖意,讓我們擁有了奔跑在歲月裏的無限動力,讓我們在迷茫,彷徨之際,仍然能在心靈深處記住回家的路,找回初心,找到重新走下去的意義。這也許就是時間存在的意義,也是時間賦予我們的存在的意義,我們不是一個人,我們不是爲了自己而存在,我們也爲了所愛的人而存在。

“唯有音樂,讓人們尋回自己。”

不,唯有愛,讓人們尋回自己,找到回家的路。這也是我們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尋找時間的人》讀後感 篇22

這本書的書名吸引了我,於是從書架上取下來閱讀。“尋找時間的人”什麼樣的人去尋找時間呢?封面的這段話“時間越來越少,地球上的人想瘋子一樣,忙着追逐自己,只有音樂,才能讓人恢復神志……”這更加驅動我去品味這本書,想借此能從書中找到時間的相關內容。

看完整本書還是一頭霧水。缺乏音樂細胞,五線譜看不懂。缺乏對愛爾蘭異域風情的瞭解,裏面關於偷小孩子和芬恩等神話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但是能隱約明白作者湯普森所構想的是一個時間靜止,人們極端悠閒,不懂焦慮的世外桃源和一個人們不停地追逐時間卻依然覺得時間不夠用的現實世界。這兩種極端世界不合理,也不均衡。我們所需要的是能夠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時間,珍惜那份屬於自己的時間。

看完這本書,我重新審視起了時間。

一天24小時,扣除正常的睡眠時間,所剩不多。還有雜七雜八事情要花時間。時間泄露的速度在我們彈指間,灰飛煙滅。就拿寒暑假來說,一晃就開學了。在假期也沒做什麼,光陰就流逝。拯救我的時間吧。

上天公平地給予每人同樣的小時數和生命。有人,在有限的生命裏有所成,相反則碌碌無爲。

時間是個驗證器。就像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時間的增加,可以檢驗當時的豪言壯志是否成爲現實。可以證明騾子和驢。它可以檢驗一切。

時間是個計時器。當人呱呱墜地時,生命計時器開時分秒記時,起始爲生日。開始我們的生命進程。哀慟有時,跳舞有時。破碎的我們在活着過程裏修補。在進程裏這一片那一片的找到自己,然後這一針那一針地縫起來。縫起一個完整的自我即撒手人寰時,計時器終止記時,時針所指即爲祭日。這兩種日子最顯眼,所以最不讓人忘懷。

時間是個醫生。醫治很多心病,它可以沖淡一切。包治百病。

時間是個好貨。好好利用吧。別辜負了它。

《尋找時間的人》讀後感 篇23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最近幾個月,對於這幾句話的理解,就越來越深刻。時間就像陀螺一般飛速流轉,還沒有做什麼事情,一天就過去了,每天都感到分身乏術,手頭遺留的事情反而越來越多,每一項被推遲的小任務,總以爲馬上就能完成,總感覺會有時間去做,每次都覺得只要忙完手頭的事情,就會去做這件事,可是總也騰不出手來。

想找到一個解決拖延或者合理規劃時間的辦法,苦苦尋找,結果沒有發生任何改變,事情仍像以前一樣。無意中在網上看到了《尋找時間的人》這本書,被它的名字深深吸引了,毫不猶豫屯到了自己的書櫃裏,直到這次端午假期才得以飽覽。

本書是當代英國作家凱特·湯普森創作的小說。主要敘述了一樁多年前的家族隱私引起了愛爾蘭小鎮少年吉吉的好奇心,但留給少年探尋的時間並不多,因爲時間似乎正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從我們的世界流出,於是爲了滿足媽媽希望有更多時間的生日願望,也爲了弄清困擾自己的家族祕密,吉吉在安妮的帶領下來到了永恆之地,和一個出色的小提琴手安古斯、一隻受傷的狗,一起踏上尋找時間的奇幻旅程。

對於時間的流失,作者沒有大談特談時間爲何物,而是從生活中很多小事情的安排上讓我們一窺時間的緊張、不夠用。而這些生活小事也是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會碰到的,那種時間不夠用的捉襟見肘和我面臨的情況如出一轍。我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剛擠出點時間來幹個事情,就會被打斷。某件意料之外的事情、某個不期而至的人,就會走過來把時間“偷”走了。再就是,一件事情總覺得會有大把的時間去做,一拖再拖,最後發現,時間已經沒有了。

在故事的最後,吉吉這位小男孩幫媽媽實現了願望,獲得了更多的時間。而故事中獲得更多時間的方式是找到時間薄膜、笛與漏洞,最後讓時間歸位,而他也勇敢地選擇了離開永恆之地,回到人類樸素的生活中去,即便這裏有時間的流逝和自己的老去。

其實認真地想一想,我們的時間也在泄漏。一天的24小時,但是多少時間是屬於你自己的?記不清是誰說過:現在的公職人員就像是機器的一部分,只要操縱機器的人一按下開關,他們或她們就會開始高速運轉。我們可支配的時間越來越少,這些時間是被誰偷走了?——被存摺上的數字?被一個好聽的職位?被瑣碎的工作?被別人的評價?被你的假想敵……

書中有這麼一句話,感覺很有意思:“每個人都忙着趕路,或忙着尋找什麼,或忙着趕上別人。其實,更多時候,他們只是在忙着追趕自己。”我們只顧不停地向前奔跑,而不懂得放下,不願意暫停……

其實,我們可以回頭撿一撿自己的鞋子,等一等自己落下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