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1000字(通用10篇)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1000字(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4W 次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包法利夫人》讀後感1000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1000字(通用10篇)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1000字 篇1

福樓拜所著《包法利夫人》中的人物,留給我深刻印象。

愛瑪,一個富裕農家的女孩,從小在修道院裏接受教育。修道院的生活讓她厭倦,而小說裏浪漫、刺激的愛情,讓她憧憬不已。那種浪漫,在她心中生了根,發了芽;那場奢華浪漫的舞會,更讓她渴望上層人的生活。後來羅多爾夫給了她一些浪漫,於是她淪陷了,爲兩人的“愛情”付出了一切。最後,這個渴望新奇、追求浪漫、熱愛幻想的女人,因爲對“浪漫”的一味追求,毀掉了自己,毀掉了家。

她的悲劇,雖然有一定的社會因素,但更多的是她個人觀念的原因。因爲她愛慕虛榮,追求奢華,用包法利辛苦賺來的錢來爲自己“珍貴”的愛情買單,甚至留下大量債務,毀了家庭。

她自怨自艾,認爲自己可憐,嫁了一個懦弱無能木訥的人;不滿足於自己已有的生活,不甘於平淡;看不到包法利對她的寬容和愛;甚至看不到女兒的可愛。愛瑪她太過於渴望新鮮、浪漫的愛情,到了分不清虛幻與現實的境地。

當我看到包法利賣掉不少東西,卻唯獨保留着妻子的遺物,甚至因爲不肯將妻子的披風送給母親而與母親決裂時;當我看到包法利在愛瑪葬禮上的唯一一次浪漫時,我感動了——包法利真的很愛愛瑪。雖然他懦弱,膽小,無能,無趣,但他用盡全力愛愛瑪,守護着他們的家;他奔波勞累,只爲滿足愛瑪的物質需求;他給不了愛瑪心中幻想的愛情,只能用自己的方式愛她。能夠盡力守護家、力所能及給予愛人愛的男人,是否就真的懦弱,膽小,無能,無趣?

愛瑪是自私的。她只顧自己享受,不能明白和承擔自己的責任與義務,從未想過自己已爲人妻、爲人母了。她已爲人妻,卻還如少女般追求愛情;她己爲人母卻不關心孩子,到最後讓自己的女兒受苦!她是可悲的,因爲她不明白什麼纔是真正的快樂,只知道追求刺激,沉溺於感官上的享樂。

包法利懦弱無能,卻給了愛瑪最真的愛。像白開水的愛,固然平淡廉價,卻於人有益。包法利是可憐的,他全心全意地愛愛瑪,可到她死後,才知道,原來,她背叛了他,讓他倍受打擊。

因爲那虛幻如海市蜃樓的“美好”,毀掉了她,傷害了他,苦了幼小的她。

一個只能給予如涼白開的愛,一個卻渴望如烈酒的愛,這兩者註定不能長久。道不同,不相爲謀。我,你,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愛?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1000字 篇2

一個是伸張正義的瘋癲騎士,一個是耽於幻想的失足女子。在愛瑪身上,我看到了堂吉訶德的影子。雖然二者都活在自己的幻想中,但前者更加徹底,後者多半是滿足虛榮心而已,藉此向庸常的生活挑釁,向所謂的命運不公平性報仇。關於對愛瑪人物形象的分析,我想任何人都超越不了一個人,那就是作者福樓拜。他筆下的愛瑪“天性多感,遠在藝術愛好紙上,她尋找的是情緒,並非風景”,因此她並不滿足於生活的平靜,她的幻想永遠是不切實際的浪漫,或者更確切地說,以她所處的現實看來,她幻想的生活是屬於別人的,而不是她自己的。尤其是渥畢薩爾之行是她差不多陷入白日夢的神經質狀態,她能在“想象之中,跟着他們上坡下嶺,穿越村莊”,甚至“買了一張巴黎地圖,用手指指點點,遊覽紙上的京城”。而書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愛瑪一直期待意外的發生和賴昂出走後她的狀態幾處,讀起來讓我感覺像是錢鍾書先生的筆風。總之,愛瑪的形象在我理解的範圍內,是沒有超越作者所描述的。她的悲劇正如作者書中所透露的,是社會,是個人,悲觀一點說,是命運造成的。

同樣,包法利夫人不僅僅只是愛瑪一個人,正如查理的母親也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包法利夫人。她遭受着丈夫、兒子的雙重背叛。杜比克寡婦也是一位遭受背叛的人,查理對她無愛,這一切都是現實造成的。可憐的朱斯丹,只是愛瑪命運中另一悲劇人物。

查理在書中,可以看作是另一個愛瑪,他同樣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以爲愛瑪快樂,他製造着“自己能使愛瑪幸福的假象“,如讓她與羅道耳弗騎馬郊遊、驚喜地安排她去魯昂彈琴等。他一心爲愛瑪的幸福奔波,卻從未發現他們的世界幾乎沒有交集。書中有一處描寫同牀異夢的章節,讀起來讓人心酸,感慨查理這般深沉的愛給錯了對象。讀者們會多少人爲結局處的他太過懦弱,不僅原諒情敵,還把一切歸咎於命運,不過在我看來,這是最自然的解釋,那時的他已經不能爲力了,命運是最大的敵人。愛瑪死後,查理唯一的浪漫就是給愛瑪設計了一個符合愛瑪憧憬的棺木,讀到此,不禁想着,可能他一直在努力地消除兩者間的隔膜,只是沒有成效。

最後,小說結局了,但故事似乎還沒結束,壞人“勝利”了,而白爾特延續着愛瑪和查理的悲劇,未來不見光明。一切照舊繼續演繹着人生的不公平命運,現實與理想的矛盾依然在繼續。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1000字 篇3

《包法利夫人》是繼《人間喜劇》、《紅與黑》的法國又一部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的傑作。

有人說:如果有中國小說能與《包法利夫人》相媲美,那隻能是《紅樓夢》。由此可見對《包法利夫人》的評價之高。

在網上看到福樓拜在寫《包法利夫人》時發生的兩個小故事。

有一天早上,一個客人去拜訪福樓拜。福樓拜用過早飯就上樓去工作,一直寫到中午。吃午飯時,客人問他寫了多少,福樓拜說,我寫了一個逗號。吃過午飯,福樓拜又埋頭工作了一下午。到晚飯時,客人又問下午寫了多少,福樓拜說,我把早上那個逗號抹掉了。

第二個故事還是講一個朋友去拜訪他,看見他坐在門口痛哭流涕,哭到都哭不出來了,還在哭。朋友問他出了什麼事。他說,包法利夫人死了。朋友弄清了包法利夫人是誰後,笑着說,你可以不讓她死啊。福樓拜說,不,她非死不可,她已經無法再活下去了。她不得不死了。說完了,又接着哭去了。

小說的主人公包法利夫人,名叫愛瑪,生在農場主家庭,受過修道院的教育,嚮往上流社會奢侈的生活。但她卻嫁給了平庸懦弱的包法利醫生,她逐漸對包法利不滿、失望。她不切實際,盲目追求上流社會的奢侈生活,爲追求刺激和快感,她先後與羅多爾夫、萊昂交往,爲此欠下鉅額的債務,抵押所有資產也無法完全還清債務,最後服毒自盡。

毫無疑問,包法利夫婦是悲劇的。包法利夫人出軌,揹着丈夫和情人過着驕奢淫逸的生活,導致債臺高築,最終釀成悲劇。包法利從小懦弱,對包法利夫人更是小心翼翼的寵愛,對愛人的出軌毫不知情,面對愛人死亡,傷痛欲絕。但在整理包法利夫人的遺物時,包法利終於發現了她出軌的祕密,所以說包法利也是悲劇的。

小說善於利用環境描寫來烘托整體氣氛。

小說又善於對故事情節進行總結。

小說還善於創造優美的文字,如散文一般。

更重要的是,小說通過主人公的經歷來反映一定的時代背景,也正是因爲這個原因,作者副樓拜被起訴,被指控“傷風敗俗,褻瀆宗教”。

小說還有一個副標題,叫做外省風俗。主標題包法利夫人和副標題外省風俗合在一起就可以簡單理解:包法利夫人原名愛瑪,是一個外省人物,並且是一個農場主的女兒,社會地位不高,但她的父親把她送到修道院接受教育,幻想着能夠“山雞變鳳凰”,但現實是當時的社會背景是等級嚴明的,低階層的普通民衆很難融入到上流社會,所以說愛瑪最終也只能夠嫁給死了第一個老婆的包法利醫生。還有一個事實可以從側面反映法國當時的社會風氣,包法利醫生的媽媽,包法利老太太給包法利娶的第一個老婆是醜陋的寡婦,但是有錢,不愁找不到男人的杜布夫人。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1000字 篇4

《包法利夫人》是一部譏諷性的小說,反映了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別。

長篇小說《包法利夫人》是福樓拜的代表作。他——現實主義作家以簡潔而細膩的文筆,通過一個富有激情的婦女艾瑪的經歷,再現了19世紀法國的社會生活。《包法利夫人》的形成使它成爲近代小說的一個新的轉折。從《包法利夫人》出世以來,小說家知道即使是小說,也要仔細推敲。但是,《包法利夫人》也爲作者帶來了一些影響。許多人議論紛紛,批評福樓拜這部書“破壞社會道德和宗教”,他還被法院傳了去:原來是有人告他“有傷風化”。這時許多讀者紛紛向福樓拜表示同情和支持,甚至連一向反對他的浪漫主義作家也爲他辯護。由此可見《包法利夫人》的影響。

書中的女主人公艾瑪出生在外省的一個還算富裕的農家。她從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在那期間,艾瑪迷上了看小說,其書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這讓她深深地着迷了。小說中的情節使她對愛情充滿了童話般的幻想,以爲結婚就可以實現她的願望。在機緣巧合下,艾瑪嫁給了醫生夏爾。可是在婚後才發現一切遠沒有想象中的美好。在蜜月裏,她體驗不到快樂,在此後的相處中,她發現自己的丈夫是個膽小懦弱,遲鈍無能的人。她心中的白馬王子在哪兒?生活在她看來變得不再絢麗多姿,只不過是日復一日的活着罷了。自從艾瑪參加了安德威烈侯爵的那場舞會後,她的心也一樣,一經富貴薰染,便不肯褪色。

她渴望刺激的愛情,萊昂、羅多夫給予了她,但只不過“逢場作戲”罷了。一個個拋棄了她。

最終她積債如山陷入身敗名裂的絕境。艾瑪求助於她的情夫,但他們在這時卻像個縮頭烏龜似的避之不及,沒有人願意伸出援助之手。在這一刻,危急自身利益的時候,世間醜態在艾瑪眼前展露無遺。她走投無路了,最後選擇了死亡……

艾瑪,也就是包法利夫人,她,是一個悲劇人物。她追求浪漫的愛情,奢華的生活,卻不知她所處的環境給不了她想要的。當愛情建立在物質基礎上時,就註定了它的悲劇結果,無論過程如何使人沉淪,結局都只有一個。是誰使她走向了絕路。是人們的冷漠淡然使她求助無門,最終導致了艾瑪的悲劇,或許可以說是當時的社會逼得她服毒自殺的。

《包法利夫人》反映出當代社會現實與理想總會有差別,當現實於理想中的情況不同時,我們不應該把這一切歸結爲命運的安排。在繁華和虛榮裏,也許你會忘了自己的正面目。但要知道自己擁有的,珍惜自己獲得的,不要總陷入沒有結果的幻想中,來虛度光陰。命運是虛無的,愛情也是虛無的,人們總是茫然的,對一些不屬於自己的,總是去狂熱的追求,而不知那些與自己的現實的距離。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1000字 篇5

剛剛讀完《包法利夫人》,作爲一名單純享受閱讀的讀者,我更多地感受到愛情的無關緊要。

身爲與艾瑪同樣患有浪漫狂想症的女生,對於她的遭遇我深表同情,但與此同時,我又十分慶幸與她相比,我尚有那麼一絲理性存在。

認清愛情的樣子,摒棄文字的矇蔽。

首先,一定不要和自己不愛的人結婚。

讀完全文,在我看來艾瑪所有的不幸皆歸結於她對愛情的懵懂。在她不諳世事之時,未經歷戀愛的過程,誤把最初的新鮮感當作愛情,就這樣懵懵懂懂地步入婚姻。後來幡然醒悟,才發現爲時已晚。

爲什麼她會如此堅定執着地嚮往愛情呢?究其原因,還是受到書本里對愛情大肆渲染的文字的矇蔽。

荏苒冬春,誰還沒有體驗過過年少懵懂的青春,誰還沒有幻想過初遇心上人之時的悸動?但很不幸,並非所有人都是那麼幸運地擁有自己的命定之人。

匪夷所思的是,從小到大我們受到的文字的薰陶,從童話故事到散文小說,這些讀物絕大多數都在放大這少有的幸福,爲我們勾勒出虛幻縹緲的完美愛情,並且堅定地種下種子,告訴我們,一定會遇到的,愛情就在前方,它是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冷靜想想,真的是這樣的嗎?追根溯源,寫出這些動人愛情的作者們真的擁有能與其筆下之物相提並論的愛情嗎?我看未必。

生命只有一次,爲你想要的生活而活。

其次,一定要找到自我的價值。

爲什麼艾瑪會任憑自己沉浸在虛無縹緲的幻想當中無法自拔,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沒有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

如果她立志於鑽研音樂,或者沉浸於自我提升,那麼愛情在她的生活中就居於次位,與之相應,那些虛幻的奢侈行爲也會隨之淡化,至少不至於最終被高額的借貸逼得服毒自盡。

我一向認爲,生命只有一次,如果不能抓住機會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那麼最終你會被迫過上自己都不知道是什麼的生活。最初的那些想法會被不斷地擠壓在心裏的某個角落,直到消磨殆盡,到這時,你尚且還能稱之爲“你”嗎?至少對我來說,這樣的自己是一具行屍走肉,與死亡無異。

在生活和金錢面前,愛情微不足道。

最後,表達一下我的個人觀點:在生活和金錢面前,愛情真的不堪一擊。

要說全書中唯一的愛情,我相信那就是夏爾對艾瑪的感情。他一心一意地付出,最終換來了什麼?是那永無止盡的借條還是艾瑪臨終前對他的感激?

至少在我看來,沒有一樣回饋可以與他的付出相提並論。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1000字 篇6

這周剛好看完了《包法利夫人》,很久以前就想看的一本書,但一直嫌太厚,沒啃下來。

恰好看到了一篇叫《無聊會殺死一個人嗎》的推文,發人深省,立馬去找了這本書來看。

全文講述了一個女人如何在追求刺激的過程中香消玉損的故事。

一部分人認爲這是追求虛榮的惡果,另一部分人覺得這是精神空虛的悲劇。我也比較同意後者的看法,那麼到底什麼是精神空虛?

我想講一個例子,大概兩個星期前,我的一個好朋友跟我說她辭職了。我問她爲什麼辭職?她說她接受不了不用帶腦子上班的工作。並接着說她一個月的工作,一週是複製黏貼,一週半是撕紙塞紙,一週是整理憑證,半周是對一下數據。

我說,聽起來很豐富多姿呀,我的纔是重複的,每天求人借錢和催人還錢。

前幾天誠品給我發了一封招聘邀請郵件,我第一時間特別感動,甚至開始蠢蠢欲動。

誠品是我一直以來的夢,像是我人生最崇高的使命。我猶豫了良久,最終沒有去。我怕真的有幸去了誠品,不久我也會乏了倦了。

這麼多年來,我太清楚的一件事情就是我總是以爲算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就能有一個全新的開篇,能迎來人生新的希望。但是在上大學時已經離開了那個讓我覺得壓抑的高中後,我仍然抑鬱得不能自拔,盼望離開廣州。而在工作後逃離了交通讓我窒息的廣州後我在二線誠市又安逸得發慌,我實現了年頭向曹植許的願:一份走路能去上班的工作。但我依舊心頭烏雲重重。

看到包法利夫人在挪換了幾個地方還是抑鬱寡歡。我明白了那場東奔西走同樣無法掃除我的虛無之感。事實上地方和環境是沒有任何需要改變的,需要改變的反而是我自己。

過了幾天我問那位好朋友,你找到工作了嗎?她說沒?我問你想找什麼工作?她說不知道。

現在有這樣一股風氣,很多人在鼓勵大家去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不要單調無趣地度過一生。我也曾經堂而皇之對別人灌這碗雞湯,但我現在不敢這麼做了。

那些所謂的理想最後就像《布魯克林有棵樹》裏寫的:“我把一生要做的事一條一條寫了下來。我發誓要一條一條去實現。然而這些計劃根本沒有實現。我成人後,大部分時間得去拼命工作,養家餬口。”

我想說的是:跟我的朋友一樣,我也渴望着激情澎湃、豐富多彩的人生。但我也不知道自己畢生的理想是什麼。這纔是最致命的,我們不知道自己有什麼夢想,卻高舉實現理想的旗幟。大概這就是所謂的精神空虛。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1000字 篇7

在清晨的課間十分鐘,我合上了這本書。世界明媚靜喜,而我的心卻彷彿千浪過境,不能平息。在感嘆於女主人公——艾瑪沉淪慾海無法自拔的同時,我繼而沉思了:其實,說到底,我們每個人都是包法利夫人。

一個滿心浪漫而又美麗的女性嫁給了一個老實愚鈍而又無趣的男人,悲劇就這樣展開了。夏爾普通無奇,寡淡無知,空有一片仁心,對艾瑪百般呵護,言聽計從。他以爲她快樂,殊不知她怨恨的,正是這種雷打不動的穩定,心平氣和的遲鈍。他與他心愛的`妻子從未交流過思想,對她的心思一無所知,缺乏溝通的兩個靈魂,就算身體的距離再近,靈魂間的距離也彷彿越來越遠。她不滿足於瑣碎無趣的日常,不滿足於平凡無能的丈夫,在每個跳動着的清晨及日暮,怨恨與遺憾深深地交織在她的內心深處,她悔,她恨,可是,她又能怎樣呢?劇幕已然拉開,中止與繼續都自有它的代價。

她也曾如春天一般美好,只是後來突然發現了現實與理想之間的落差,慢慢地步入了歧途。艾瑪先後有了兩個情夫,爲了追求聲色犬馬的享受,追求理想中不切實際的幸福生活,不惜欺騙夏爾,債臺高築。最終,她夢想中的幸福都一一湮滅了,就連手中的幸福也被揮霍得一乾二淨。

艾瑪的行爲在道德與倫理方面,都是不值得提倡的,但我同情她;夏爾的性格何其令人厭倦,但他的深情卻讓人無語反駁。福樓拜曾說:我就是包法利夫人。是啊,她與當今的我們多麼相似,不甘平庸,嚮往着大城市高階層的生活;不願說服着自己,在無聊的小鎮裏了此餘生;幻想着今後種種美好的生活,卻在最終步入社會的潮流時幻滅成泡影。

難道,在面對這種慾念時,我們就只能束手無策,付之一嘆嗎?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曾有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典故。那日,在柳下惠遠遊回來時,城門已經關閉,於是他不得不在城郭外邊露營。這時,有一個女性也跟他一樣進不去城門,因此便與他一同住下了。大約是這個女性衣着單薄,於是柳下惠生了惻隱之心,讓這個女性坐到他的懷中取暖,直到天亮,他也沒有越軌的行爲。我想,柳下惠就算作爲一介君子,但在面對女性時也難免會心生慾念,但他剋制住了自己,因而被後世稱讚,名留青史。

一念成魔,一念成佛,天堂地獄,僅在一念之間。包法利夫人在面對慾念時,也曾推卻過,但最終還是沒能守住初心,讓罪惡的惡魔掙脫了桎梏,衝破了牢籠,鑄成大錯。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在現實與幻想中尋得一個平衡點,那裏面藏着柔美的詩歌,藏着盎然的春意,藏着漫天燦爛的星辰。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1000字 篇8

“明豔豔的太陽熱烘烘,小姑娘做着愛情的夢。”終於,愛瑪的一生在盲人的歌聲中落下帷幕,而此時她的愛情早已香消玉殞。背叛婚姻和家庭,又因自己的盲目被愛情背叛,真夠悲慼哀傷遭人憐憫的了。當然夏爾又何其無辜,一直碰不到生活與婚姻的真相,身處假象的世界竊竊自喜,最後窘迫至極,只落得一長綹黑髮陪他靜靜地窒息在涼棚裏的板凳上。而小貝爾黛在失去父母后,被迫到紗廠做工勉強餬口。愛瑪的骨子裏潛藏着浪漫叛逆的因子,她渴望美妙難言的愛情,也一直是這麼追尋的。當初急於改變環境,受一時的悸動蠱惑,匆忙又盲目地嫁給了醫生夏爾,而夏爾的平庸使他缺乏她所幻想的浪漫,幸福愉悅仿若曇花一現,經過婚姻帶來的短暫新鮮感後統統消失不見。愛瑪的反骨註定讓她無法甘於現狀,一次契機她終於叛變,開始走向了另一個世界。

她不切實際,總是對愛情充滿幻想,在愛情面前永遠保持着十足的活力與熱情。對於出軌,她似乎理直氣壯,她看不到丈夫的任何優點,甚至看不到他愛她,彷彿只是自己在受苦,總是渴望一段新的感情新的生活來滿足自己的精神世界。而過於依附感情的代價是一再遭到背叛,魯道爾夫扔下她,萊昂亦丟下她,在現實與愛情之間,他們永遠選擇現實,這或許纔是愛情的本質,可她從未參透。

愛瑪愛慕虛榮矯揉造作,追求物質生活,對待感情又敏感多疑患得患失。豆瓣評論裏有這樣一段,“關於包法利夫人,她代表着這樣一羣人,有着不錯的物質基礎,卻不甘心生活平淡如水;讀過一些書,卻沒有讀得很多;充滿了浪漫的幻想,卻未觸及到真實的生活——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又敏感脆弱。”由此,倘若沒有很好的現實基礎承載她們虛幻的理想主義,結局註定只能是悲劇。

想到毛姆的《面紗》,雖然沃爾特也因婚姻丟掉了性命,但凱蒂在經過不忠和生活種種變故後自我意識最終覺醒,完成了自我救贖,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安寧,就像她在最後說的,“我覺得自己就像個一輩子都住在小池塘邊上的人,突然間看見了大海,讓我有點喘不過氣來,但心裏又充滿了喜悅。我不想死,想活下去,於是感到了一股新的勇氣。我就好像那些老水手,起駛向未發現的海洋,我的靈魂渴求未知的一切。”

凱蒂有機會選擇與過去和解,而愛瑪終是沒有那麼幸運,她結束的那樣倉促,以至於到死都沒有試圖悟出生活的真諦,狼狽地躺在牀上癲狂絕望失去理智。她可憐,可憐到可悲,這注定是她的結局,她的命。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1000字 篇9

包法利夫人是我看的第一部法國長篇小說。說實話,初讀時我幾乎提不起興致,情節淡如清漣,幾乎毫無起伏,只是平平上演最日常生活中的樁樁件件,但漸漸就覺出隱藏其幕後的人生況味。直到愛瑪出現在查理的視野中,這個故事似乎纔開始鮮活起來:田莊裏的寧靜安袢,房屋裏精緻的器皿灼爍熠熠,比第厄普象牙還白淨令人驚訝的指尖,愛瑪拾鞭時臉頰漲紅,陽光下微揚的灰塵,精細散漫的勾勒描繪氤氳着霧一般浪漫的氛圍一一但這些只是一場霧,一下子又晴朗照舊起來;這不是個風花雪月的故事。

這時候我纔開始讀出興致來,覺得這就像一杯茶,初呻時索然無味,但靜靜閉上眼睛纔可細嚐到舌齒間縈繞的氣息,有一點甘甜,更多的是苦澀,卻哀而不傷。因爲早已知曉結局,所以從頭到尾都沒有激盪的心情,沒有因懸念而滋生的懷疑≌饈俏彝反謂喲サ劍因爲在國內的作品中最忌憚這個,(當然也有列外V皇俏頤豢吹)雖然也有情節的高低幅度,但都很滑順,似乎理所當然。我在前言裏曾看到這樣一段話:“福樓拜主張從作品排除自我,不流露感情,不插入議論,不讓一字一句留下作者的觀點或意圖的痕跡。”當時還糊里糊塗,直到接近結尾才慢慢領悟,福樓拜用“我們”的純客觀視角的一縷線,將我們牽引進了他事先編排好的境界中中,燕子在路上顛簸激起的塵土飛揚,教堂裏清越的鐘聲,永鎮寺的一草一景,人們忙碌時的陰影憧憧,雞在鳴狗在吠,讓我們影影綽綽看見那個時代社會的生活。而不見作者一絲身影。他不是在陳述而是在演繹這個故事,所以他能如此隱藏。

愛瑪是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激烈衝撞下的犧牲品,更是一個被上流的社會所遺棄的可憐人。她出生在農莊,擁有麗質卓絕的美貌,在修道院裏不但沒有因宗教信仰而受到制約,相反還被那些浪漫主義所薰陶,她耽溺於小說裏的愛戀如癡,月光下的喃呢,情意綿綿,漸漸背棄了宗教信仰,而宗教裏的“避世離俗”讓她越發遠離現實真諦,她將自己的靈魂囿於她編織的與自我現實格格不入的綺麗的夢中,她永遠不知道這其實是一種不可達成的虛妄,一直竭力尋找。農莊裏的生活庸俗而乏燥,所以她不安於靜,日日翹首有一個契機達成願望,於是當查理出現時,她本能認爲這就是那個契機,那個驟然而至的愛情。她不加考證,不假思索,急不可耐就隨之而去。但卻愴涼地發現這不過是大漠裏的綠洲,在生活與期待的脅迫中的彷徨急躁的錯覺,於是後悔莫及。而那場宴會恰逢打開了她心中的慾望之門,讓她越發渴望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1000字 篇10

在一個不顯眼的日子,當我無意間翻到《包法利夫人》這個書名時,不禁怦然心動,似乎,心中某條隱祕的河流被牽引而出。這是講述了一個平庸的人的一段平淡無奇的生活,但卻可以把這段生活寫成一兩個人作爲主角的浪漫主義故事。化腐朽爲神奇。

包法利夫人艾瑪,在我看來,她只是一個爲追求愛情的女人,“我們正在上自習,忽然校長進來了,後面跟着一個沒有穿學生裝的新學生,還有一個小校工,卻端着一張大書桌。正在打瞌睡的學生也醒過來了,個個站了起來,彷彿功課受到打擾似的。”書中的開頭這樣寫到。這是一種多麼另人難以忘懷的節奏。我想想,我還能說什麼呢,後來我想起自卡夫卡以降的小說家都奉福樓拜爲祖師。這麼說來,他就是現代主義小說的源頭的源頭。當然,這對於福樓拜並不重要,對包法利夫人不重要,對《包法利夫人》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改變了自巴爾扎克以來現實主義就是一切的小說的寫法。爲小說提供了另一種實際上的可能。小說技巧的革新爲小說的重生準備了必要的條件。存在這個詞在更多程度上已經不是現實所能替代。一個好看的故事僅僅是小說的一件華麗的外衣。因此我在讀到《包法利夫人》的時候,那是在一個天氣陰沉的下午,五月,屋外的世界綠意洶涌。我想起第一次讀到這本書時,歡喜雀躍不知所謂的情形。其中除對女主人公悲慘命運的悲嘆,想必也包含着一種對奇異的語言之美的歡躍。

我現在似乎可以這樣說:《包法利夫人》在小說的原本意義上,開拓了小說語言所能帶來的更大的閱讀空間和審美愉悅。它藉助提煉語義、複述的手段讓意義——小說本身的存在,始終保持充盈、在場,它以喪失小說本體爲代價而獲得語義和快感。這似乎讓我在更大程度上獲得了對小說閱讀體驗和寫作的可能。因此,我想,如果第一次的閱讀愉悅是一場經歷。那現在,很明顯的,是一場冒險。

對於艾瑪,我並不認爲她是哪裏做得不好,或者對不起夏爾。她也只是爲了追求自己所謂的愛情。她有思想有慾望但似乎卻得不到上帝的眷顧,其實她也是屬於一個悲慘的可憐人物了。這也讓人側面看到了人情的冷漠和束縛,和當時的世界觀、某些人的人生觀。

或許我們很幸運,由於所處的時代和環境,我們沒能象愛瑪那樣不幸地可以去隨意做自己所喜歡的事情。否則或許我們中許多人也。同樣會經歷、相類似的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