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如何說孩子纔會聽》讀後感(精選10篇)

《如何說孩子纔會聽》讀後感(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5W 次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如何說孩子纔會聽》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如何說孩子纔會聽》讀後感(精選10篇)

《如何說孩子纔會聽》讀後感 篇1

以前上學的時候,我總是不敢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害怕不能準確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後來,不喜歡跟陌生人聊天,害怕不能引起別人的興趣導致冷場。“說話”變成了我的負擔,成了我不自信的來源。我用網上查到的“血型論”、“星座論”來支持自己的想法——我是個天生不善言論的人。

師範畢業,我成了一名教師,成了一名每天都要用嘴巴說來工作的人。經過這麼多年的積累,每一節課上我都能講清楚要教給孩子們的知識重點,我都能講明白孩子們遇到的知識難點。但是,每節課維持課堂紀律佔據了課堂的不少時間。我認爲,低年級的孩子注意力不持久必須時不時地來提醒;我認爲,我有責任在看到他們沒有認真聽的時候進行提醒……總之,我認爲,我是一個稱不上很優秀,但也算得上差不多優秀的教師!可是,看到那本《怎麼說孩子纔會聽》這本書的時候,我又變回了那個不自信的我。

這不是一本啓發教師如何在課堂講課的書。它在書中講了很多家長和孩子間發生的小故事和小例子。確切地說它就是一本幫助媽媽爸爸教育孩子的教科書。剛剛拿到這本書的很長時間我根本就沒有打開,我又沒有孩子,看它幹嘛!那天中午爲了幫助我快速午睡,我才第一次翻開了它。

剛開始看,我覺得挺有意思:看着書中畫得小漫畫就想起了小時候看得小人書;看着畫中小孩子的無理取鬧和野蠻行徑就想着自己小時候有沒有這樣折騰自己的爸媽。

可是,每個反面故事之後的解決版故事中那些父母簡單的幾句話就能讓孩子轉變無力取鬧的行爲,成了聽話、理解父母的好孩子。這讓我覺得非常神奇。原來,適時適事的語言策略既能避免孩子與成人之間的隔閡又能輕鬆有效的解決那些看似繁瑣複雜的問題。

雖然我還沒有孩子,但是我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和一大羣各樣習性的孩子們渡過。靜思我的課堂,我也曾像原始版父母那樣用命令的語氣要求學生認真聽講,也曾用反問的語氣近似諷刺的指責孩子不懂得動腦筋思考。靜思我的課堂,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維持課堂的紀律,提醒學生不良的課堂行爲。靜思我的課堂,每當我訓斥學生之後,他們靜默的眼神應對着我滿腔的怒火和略略後悔自責的心。倘若我能學會“如何說”,孩子“纔會聽”,那麼我的課堂將是多麼的民主高效!

雖然我還沒有孩子,但是,所有的人就像不同階段的“大孩子”。靜思我的生活,我想和同事開心快樂的相處。靜思我的生活,我想和朋友永遠坦誠相待。靜思我的生活,我想和我的愛人永遠甜蜜無間。倘若我能學會“如何說”,我的生活將是多麼的幸福美滿。

雖然我還沒有孩子,但是,總有一天我會待上“媽媽”的光環。在陪伴我的孩子成長的歲月中,我和我的孩子可能也會出現各種矛盾和煩惱。倘若我能學會“如何說”,那麼也許我在“媽媽”這條道路上會走得更加輕鬆通暢。

我承認我不善於“說”,但是,我不懼怕說。我要學會“如何說”,說出課堂上愛戴的我,說出生活中朋友同事喜歡的我,說出家庭裏遊刃有餘的我。說吧!讓我們都學會“如何說”,別人(學生、朋友、家人、孩子)纔會聽!

《如何說孩子纔會聽》讀後感 篇2

這段時間,兩週歲半的女兒脾氣暴躁,動不動哭鬧,而這個時候大人的勸慰和安撫也不能絲毫緩和她的情緒,反而越哭越大聲,甚至拉扯我的衣服和頭髮。當時我就特別的無助、憤怒和焦慮,甚至自己也跟着哭了起來。我不知道怎樣才能和這個小不點兒說明白,讓她能接受我的建議並且停止哭鬧。

正是憂心重重又焦躁不安的時刻,無意間看到別人在朋友圈推薦的由阿黛爾·法伯和伊萊恩·瑪茲麗施合著的《如何說孩子纔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這本書,像遇救星似地到一到手就讀了起來。讀着讀着,自己內心柔軟的一面開始被漸漸地打開,腦子裏浮現出自己教育孩子的點點滴滴。與書對照現實,發現並審視了自己的一些不正確的做法,同時也讓我逐漸看清楚一個不能用成人思維來衡量的小小世界。

《如何說孩子纔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是一部親子溝通的寶典。它指導我們在煩心、勞累、焦躁和沮喪的時候,怎樣做到尊重、接納和理解孩子,並且建立起親密的親子關係。

阿黛爾·法伯和伊萊恩·瑪茲麗施從六個方面進行了探討和實踐:

1、幫助孩子面對他們的感受;

2、鼓勵孩子與我們合作;

3、代替懲罰的方法;

4、鼓勵孩子自立;

5、恰當地讚賞孩子;

6、讓孩子從角色中釋放。

除此之外,作者提供了三十個實用的親子溝通技巧,通過翔實的真實案例進行分析並提供給讀者大量的模擬情景練習,做到了理論與實踐指導相結合。

通過閱讀本書的六個原則和三十個技巧,我根據自己的理解總結了親子溝通的三個關鍵點。

01、蹲下身來,平視孩子

作爲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只不過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很難做到與孩子“平起平坐”,除了保持父母必須的權威性之外,更多的父母都只把孩子當成了一個不獨立的個體。儘管我們能做到對孩子呵護有加,但以“愛”的名義居高不下的關心則會讓孩子感到厭煩。看到過這麼一個故事,大意是:

一個媽媽喜歡牽着三歲孩子的手一起逛商場,但是他每次都不高興。媽媽很不解,外面比家裏熱鬧有趣多了,爲什麼孩子反而大哭大鬧呢?有一次,孩子又哭了了,媽媽無奈地蹲下身子打算拉起在地上打滾的孩子時才發現,原來小小的他根本看不到什麼花花世界,瞥見的只是路人的小腿和鞋子。這時,媽媽趕緊抱起孩子,深情又抱歉地擦掉了孩子眼角的淚珠……

所以,孩子所有的不開心、委屈和無理取鬧的表現,都是他們對在自己視角下看到的,心裏所感受到的一種情緒表達。如果父母能蹲下身,從孩子的視角看問題,也許就更能理解孩子的行爲,尊重孩子的選擇,進而也能有效地教育孩子。

“蹲下身來,平視孩子”是把孩子當作平等的個體來對待,是以尊重爲前提的愛。這是本書中,所有原則和技巧運用的前提。

02、學會傾聽,接納孩子的所有情緒

爲人父母者,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滔滔不絕者多,擅於傾聽者少。在很多場合,我們看到的都是父母苦口婆心地勸慰或者訓斥,而孩子根本沒有聽進去,甚至還會招來更猛烈的反抗。

讓孩子能聽進去,首先要父母去“聽”孩子怎麼說。本書作者指出:當孩子不開心的感受遭到否認或忽略時,通常會變得更加難過。有時候,只是傾聽他們就會有效果;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要和孩子做下來,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也是傾聽,接納孩子的情緒。

我的女兒,經常會講一些我們聽不太懂的話。有一次,她正和我講一件事,這個時候來了個電話我就順手接了,她一看媽媽出去接電話了就急得大哭。等我回來就哭成驚天地泣鬼神的模樣,怎麼也哄不好了,還引來一羣好心的鄰居大嬸過來瞧事。鄰居大嬸見狀也紛紛拿出自己多年來育兒的招數,可就是怎麼也降服不了她。於是,女兒“烏拉精”(寧波方言中形容孩子很會哭的意思)的大名從此就傳遍了街坊。

其實,她的確比較委屈。人家才兩週歲半,當她用自己現階段的認知水平和邏輯組織成語言,講給媽媽聽的時候,而媽媽卻漫不經心地跑出屋外接電話。她當時明顯感受不到媽媽的真誠,覺得失落和委屈,只是還未學會用語言來表達這種情緒,所以只能通過哭來發泄和表達對媽媽的不滿。

對於女兒經常性地哭鬧行爲,以前我也覺得是孩子脾氣不好而從未想過父母自身的問題。事實上,我們大人不僅在她的講話的時候接電話,還漫不經心地迴應並且誤解的她的意思,甚至有時還會經常打斷她的話。這些所有的行爲,都是我們不尊重孩子,不善於傾聽和迴應孩子感受的行爲。

親子溝通是雙向的。父母不能只是一味地灌輸自己的思想給孩子,而更需要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接納孩子的所有情緒。當孩子覺得自己被平等對待,受到尊重,又釋放了自己的情緒的時候,也就會平心靜氣地接受父母的建議和教育。

03、孩子的行爲,需要具體描述

無論是對孩子的讚賞還是批評,我們成人很容易犯幾個錯誤:

1、空泛的評價式語氣

“孩子你真棒”、“完美”、“你真聰明”……“你好自私”、你好調皮”……

2、貼標籤

“拖拉鬼”、“不愛叫人的姑娘”、“膽小鬼”……

這些話,經常從我們大人口中說出。我們也會發現即便怎麼誇孩子表現得好,他們依舊不領情;再嚴厲地批評,他們也不意識不到問題在哪裏。給孩子貼上了某個標籤,原本是警示他們的,結果他們反而往負向的“期望”而走。

班裏一個體育生,經常不交作業,上課也會講幾句空話,但成績居然還不錯。各任課老師經常批評他,“WJH,你真懶”。等考試考完後,又會說“要不是你腦袋瓜好使,就你這態度早就不及格的了”。在班上他還有個大名叫“王懶懶”。所以,王同學在過去一年的確變成了“王懶懶”。

老師在批評他的時候,都在使用是空泛的評價式語氣,同學也給他貼上了一張“懶惰”的標貼。一年來他也從未改變,甚至變本加厲地偷懶。這是我的一個學生在校的案例,類似的情景也會出現在家庭裏。

作者在書中就“如何恰當讚賞孩子”這個問題,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你可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或者描述你的感受。“描述性的讚賞”是培養自信而又有愛心的孩子的強有力的法寶。雖然作者是以“讚賞”這個角度來闡述自己的觀點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同樣可以應用到孩子犯錯的行爲評價。

作爲老師,我們都要反思該如何更好的評價一個學生?作爲父母,我們也要反思怎樣更好地評價我們的孩子?

真正有效地評價,是長者客觀地描述孩子當時的行爲,是不帶以往偏見地描述自己當前的感受。我們只有讓孩子明白,父母和其他成人是就事論事的,發自內心地讚賞他們,真誠地指出他們所犯的錯誤,這樣孩子纔會接受我們的善意。

總的來說,《如何說孩子纔會聽,怎麼說孩子才肯聽》是一本參考性和實用性極強的育兒書籍。在這本薄薄的小書中傾注了兩位作者多年的思考和實踐經驗的總結。她們幫助我們學會一些新的方法和孩子進行交流;鼓勵我們在勞累、憤怒、苦惱、沮喪的時候,仍能把所學到的方法和技巧堅持下去。所以,你在育兒中遇到了溝通障礙時,可以嘗試拿起這本書翻一翻,也許可以從中獲得一點啓示。

《如何說孩子纔會聽》讀後感 篇3

第一次聽說這本書,是在暑期培訓的時候,河南同事孫麗娜提到的,當時我就好想看看這本書,後來圖書館就新進這本書了,就急忙借回來,如飢似渴地品讀一翻。

本書的作者是美國的阿黛爾·法伯(Adele Faber)和伊萊恩·瑪茲麗施(Elaine Mazlish),國際著名親子溝通專家,美國最暢銷親子教育書系作者。她們是紐約市社會研究新校和長島大學家庭生活研究所的創建者。本書是她們在創辦的學校和研究所長期與父母們一起進行實驗的研究總結。如今世界上數以千萬的父母用自身的實踐證明這些方法非常有效。

本書一共分爲七個部分,第一章:幫助孩子面對他們的感受。第二章:鼓勵孩子與我們合作。第三章:代替懲罰的方法。第四章:鼓勵孩子自立。第五章:學會讚賞孩子。第六章:讓孩子從角色中釋放。第七章:融會貫通。通過這幾章的題目就可以看出,都是圍繞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經常遇見併爲之頭疼的事情。本書通過一個個小案例,給與解答。拿起這本書,隨便翻看,就會發現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就是書中有很多漫畫插圖。每一部分的漫畫,就解決父母在教育孩子中常見的問題,非常有借鑑性和可操作性。

鼓勵孩子與我們合作:

首先要描述你所看到的,或者描述問題,比如孩子把溼毛巾放到你的牀上,但是你肯定很生氣,如果按我們正常的習慣就會對孩子大喊:“告訴你多少次了,不要把溼毛巾放到牀上,你怎麼就沒記性呢?快點拿走。”這時孩子肯定會很不高興,但是,本書卻提供一個更好的解決辦法:用簡單的語言描述你所看到的事情,比如:牀上有一塊溼毛巾。孩子就會領悟你的意思,就會把毛巾拿走了,無需大喊,無需生氣,就解決了一個問題。還可以用提示的方式:毛巾把我的毯子弄溼了。或者用簡單的詞語表達:“毛巾!”。也可以說出你的感受:“我不喜歡睡在溼牀上”。

代替懲罰的方法:

其實,本書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情節是把問題寫出來的辦法。遇見一個問題,父母並不是去急着怎樣懲罰孩子,而是要心平氣和地坐下來,和孩子討論問題,解決問題。一起討論,找到大家都接受的解決方法。讓孩子自己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然後寫在紙上,父母並不要急着否定孩子的觀點,之後互相把解決的辦法都寫出來,之後再進行分析,哪項可行,哪項不可行,這樣孩子就會心服口服,也會遵守自己的諾言。

讚賞孩子的方法:

用描述代替評論,會起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孩子把屋子打掃的很乾淨,父母可以從另一個角度還讚賞孩子,可以描述你所看見的。“地板很乾淨,牀很平整,書都整齊地碼放在書架上。”;也可以描述你的感受,最後要把孩子值得讚賞的行爲總結爲一個詞。比如:“你把筆都分類,彩筆、鋼筆都放在不同的盒子裏。這就叫做’有條理’”。這樣,孩子就知道原來有條理就是這樣的啊,那我以後做什麼事情都要做到有條理。

其實真正喜歡這本書,並且希望更多人知道這本書,還因爲這本書帶給我的另外的震撼,我原本“求學”的目的是出於好奇和對教育知識的渴望,但當我讀完這本書之後,我發現,書上的真諦其實不只是可以用在孩子身上,確切地說,它是在告訴你如何待人接物,尊重他人,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它讓我們把孩子當個“人”尊重,在乎他的思想,在乎他的立場,不是高高在上的“大家長”,而是和孩子能溝通交流的“好朋友”,基於這些,從而建立與孩子之間的信任,樹立在孩子心中的威信,正確地傳達你對他的愛,也讓孩子懂得如何去愛,如何珍惜愛。

也許由於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這些方法有可能對中國的孩子不是太適用,但是我們可以從中摸索出來適合自己孩子的東西。

這本書不能提供所有的答案,有些問題單憑溝通技巧是不能解決的。但是,相信這本書會爲父母們提供最有力的支持,幫助他們以各種策略來應對在培養孩子過程中產生的挫折感;用明確的方法幫助孩子設立界限並建立正確的價值觀;爲他們提供實用的技巧來維繫親情,面對外部的負面影響,讓父母用充滿愛心的語言來管教孩子,和孩子一同成長。

《如何說孩子纔會聽》讀後感 篇4

我打開看這本《如何說孩子纔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書時,當時就覺得自己是那麼的白癡,不懂得去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和特點。我以前一味的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他身上,卻不知道給孩子一個好的開端。我知道與孩子之間出現了一些問題,該怎麼去解決呢?當我看到《如何說孩子纔會聽如何聽孩子才肯說》後,我才知道自己與孩子的溝通上存在很多問題。沒有好的溝通方式,即使說得再好、再對孩子也不會聽。書中所列關於親子教育的一系列不對方法和方式,幾乎就是我的翻版,虧我還是幼兒園老師呢,真是慚愧啊!如何才能與孩子有一個好的溝通呢?如何說孩子才能聽?

我們要學會傾聽和認同孩子的感受,當他覺得自己被理解被接受時,那麼在親子談話中就不會有爭吵和責罵,他就會講出許多事情,使你更好的去理解孩子,如果孩子的感覺被否定,他就會覺得你不理解他,他就對你沒什麼好說的,同時他也會懷疑自己的感覺是否正確。孩子對大人的責罵、命令、說教、警告、比較等等都是很反感的。出了事要教會孩子如何去補救,而不是一個勁的埋怨,那樣於事無補,還惹得孩子煩。什麼事情做錯了就說什麼事情,不要把往事全部拿出來說。鼓勵孩子要獨立自主,不要什麼事情都幫孩子做好,那樣他永遠長不大。平時孩子要多稱讚他,當他聽到這些稱讚,纔會更有信心向前邁,同事孩子也會覺得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

書中有所列的方法和技巧,我覺得非常實用,就在日常生活中隨時可以用。最重要的是家長要改變自己對孩子的態度和看法,如果是用欣賞的眼光去看自己的孩子,那孩子的優點就會越找越多,如果不欣賞用指責、抱怨、比較來看他,那他的缺點就越挖越多。最艱難的是家長的改變,習以爲常的語言和心態會讓我們在生氣的時候故態復萌,用最傷害的語言對孩子發泄自己的怨氣和不滿。

《如何說孩子纔會聽》讀後感 篇5

偶然間看到同事在翻看《如何說孩子纔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這本書,順便我也借過來看看。從序言介紹上了解到這是一本融合愛與溝通技巧的神奇之書,這是一本曾在美國家教類圖書中累計銷量第一的圖書,這是一本具有神奇魅力的圖書,這些評論更引起了我閱讀的興趣。它由美國的Adele Faber和Elaine Mazlish著,兩位作者都是國際有名的親子溝通專家。全書分爲七章:《幫助孩子面對他們的感受》、《鼓勵孩子與我們合作》、《代替懲罰的方法》、《鼓勵孩子自立》、《學會讚賞孩子》、《讓孩子從角色中釋放》和《融會貫通》。

細細閱讀,這本書給了我一種真實並實用的感受。作爲一名年輕老師,我雖未爲人父母,但是作爲一名教師,我確實感受到看書後的效果,一個個鮮活真實的案例,一把把與孩子良好溝通的金鑰匙,讓我深深地感受到良言一句三冬暖的神奇魅力,驚歎於語言的藝術性。這本書就像給我走向學生內心世界的鑰匙,指引我切身感受學生的內心感受,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孩子們的世界,讓我思考如何與孩子們進行有效溝通。

今年剛接手一年級,作爲一年級的老師,天天和孩子打交道,文中的溝通技巧對我們也很有啓發。書中用了大量的圖片來說明做老師的在平常不知自覺的一些不好的習慣,也教了我們很多好的處理方式,讓學生能接受的好方式。翻着書中的漫畫部分,一邊看一邊禁不住地感嘆:我也像書中的老師/家長一樣這麼做過。其中一個小漫畫說孩子:“長大了,我想當工程師”家長:“就你的數學成績,算了吧。”漫畫中提出建議:“不要毀掉孩子的希望,保護他們的希望、夢想和實現夢想所付出的努力。”是的,我也非常贊同這種觀點,未來充滿了不確定,不論夢想實現的可能性有多大,我們應該保護孩子的夢想。書中的很多案例,每一個細節,都是我們生活中所看到的,完全就是好像我們生活中在指導我們,一步一步跟孩子怎麼樣交往,中間有些章節配有漫畫,漫畫中左邊一欄指出一些錯誤的做法、反例,右邊提出一些建議。

整本書讀下來,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在我們與孩子們交往的過程中,最大的溝通技巧就是注意我們的態度,自身要做學生/孩子良好的示範。如果我們自身不做良好的示範,沒有真正和孩子產生共情,無論我們說什麼,在孩子眼裏都是想對他們進行操控、要求。只有設身處地地想想孩子的內心,從他們的角度理解纔會打動孩子的內心。

這本書中提到幫助孩子面對他們自身感受的四個技巧。我想,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如果我們能好好傾聽學生,與他產生共情,那麼就能有助於學生自己解決問題。這讓我想起來這學期在班級內發生的一件事:一次語文課上,我在給學生評講試卷,有一個連線題目孩子跟孩子以往接觸的不太一樣,有很多同學做錯了,做錯的孩子連得比較亂,當時我就跟孩子建議:“同學們,這一題如果你扣分了,哪怕錯了一分,也把它全部擦了,按照老師的方法重新連一遍,下次你就不會錯了。同桌可以幫忙擦,這樣不耽誤課堂時間。”有一個幹事利落、熱心腸的孩子幫她的同桌全擦了,孩子不開心,心想着我有的對了怎麼也幫我擦了,實際是沒聽到我說的那句話。這個孩子課上沒有跟我反應,回家跟媽媽說了這件事 ,後來瞭解情況,我分別找了兩個孩子對話,沒有批評任何一方,相反是站在他們的角度看問題,孩子們欣然接受,握手言和。我想,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把學生當作成人來尊重,換位感受,體驗學生心情,學生更容易和一個接納他們感受的成人溝通,而不是逼着他們作出解釋,逼着他們作出解釋,可能得到非孩子心中的實際解釋。學生並不需要我們認同他們的感受,而是需要我們迴應和了解他們的感受。老師厭惡的眼神、輕蔑的語調能很深地傷害到學生,語言也是具有殺傷力的,也有時間延續性。所以我們作爲老師應該很注意自己對小孩的一言一行,注意自身的榜樣性,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學生。在平時的教育工作中,與學生溝通上,如果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能使用書中的一些溝通技巧,既把問題處理好,又能起到教育學生的作用,那將是事半功倍的效果。

建議老師們有空去讀讀這本書,相信這本書會爲我們老師提供一定的支撐,讓我們用充滿愛心、鼓勵的語言來管教學生,和學生一同成長,讓我們用各種積極的對策應對學生的挫敗感。作爲一名老師,我們也是人,我們不可能要求自己每次都能對他人的感受做出準確的判斷,但我們能盡力而爲,儘量去理解學生的感受,尤其是對於一年級的孩子,心平氣和去聽聽他們的想法,蹲下來聽聽,再採取合適的方式教育孩子。

我想,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是一門藝術,成人與孩子的溝通更是一門藝術,作爲父母或老師除了跟孩子溝通之外還要善於總結。作爲老師,我們要去摸索、瞭解孩子的性格,根據不同孩子的性格,瞭解哪些方式是對哪些孩子是他們能接受的、有幫助的,哪些不是,哪些能激怒孩子,哪些能讓孩子得到安慰,孩子的哪些行爲是不能縱容的……沒有什麼更能代替你自已的親身體會。我們總想給孩子一片藍天,心中卻總會騰起陰雲,遇到一些特殊情況的孩子,讓我們束手無策,不妨利用茶餘飯後的空閒時間,多讀讀書。閱讀《如何說孩子纔會聽,怎麼聽孩子纔會說》這本書,會慢慢稀釋你的情緒,拓寬你的思維,這本書適合慢慢地去看,慢慢地去體會。在閱讀中我用心品味,細細琢磨,在今後的工作中我也將慢慢地學習,積極去嘗試、思考,不斷摸索怎樣才能教育好、培養好孩子的人格等。

《如何說孩子纔會聽》讀後感 篇6

作爲新教師我有很多東西要學習,尤其第一次接觸一年級的孩子時,有更多的東西要去適應。面對那麼多一年級的孩子,剛開始是那麼的手足無措,焦頭爛額。有時因爲孩子們的表現沒有達到要求而急躁,在看了很多前輩老師對待孩子的態度後,我更清楚的明白了作爲低年級的教師要有更多的愛心、更多的耐心以及學會等待,最重要的是心平氣和。機緣巧合下,我發現了一本書--《如何說孩子纔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這本書就是一本帶給我驚喜、讓我覺得像是揀了寶的書。

對此我深有感觸,尊重、接納孩子的感受,非常利於我有效的溝通。強烈的認同感讓我對這本書產生了極好的第一印象。這本書討論瞭如何鼓勵孩子與我們合作、代替懲罰的方法、鼓勵孩子自立、學會讚賞孩子、讓孩子從角色中釋放。最後一部分叫做“融會貫通”,講這些技巧的綜合運用。也許這些辦法不會立刻改變孩子,但在心靈上留下的痕跡會慢慢的感化他,讓師生在心靈的碰撞中得到發展。在書裏學的,這幾個月以來,我結合了在二班和四班的實際情況,我明白,要達到好的效果,我一定要有耐心並且要學會等待。面對懵懂未知的孩童,老師耐心的講解會引導他們,會讓他們內心充滿安全感,會讓他們樹立自信心。什麼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時間的歷練和過程的培養。想一下子見到效果,有些着急、有些焦躁,這樣對孩子們是不公平的,想一想自己小時候不也是得慢慢來嗎?自己現在是小學教師就要找準自己的位置,對事情的思考、實施都要符合兒童的現狀,不能用對待成人的方式去要求孩子們。

這本書,我已經看了3遍了。放在牀頭邊上,經常還是會翻開學習學習。我以後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急躁,而是想一想這些孩子們現在最需要什麼樣的引導,什麼樣的方法適合他,而且這些方法和做法不能一下子給的太多,一點一點地給,讓孩子的心理和行爲在我們一點一點的給方法的過程中,一次一次心平氣和的交流過程中孩子的心理和行爲得到有效的發展。我要做的就是改變自己的心態。因爲一切源於心平氣和。

後來,又買了本新出版的《怎麼說孩子才肯學》,感覺是《怎麼說孩子纔會聽》的衍生。我又像發現了寶物一樣啊,裏面教如何幫助孩子面對每天在學習上出現的問題。吸引孩子合作的七個技巧等等。

通過這幾個月的學習,加上這兩本書,我慢慢的感覺到,要讓每一位孩子受到關愛。即便是學習再不好的孩子,即便是習慣再不好的孩子,都要幫助他找到自信,這樣他纔有可能成功。

《如何說孩子纔會聽》讀後感 篇7

首次接觸這本書,我腦海中浮現的是在組織活動時,我在前面講,孩子在後面講的場景。我一直在探索讓孩子願意聽我講話,能夠專心聽我講話,並積極迴應的方法。工作中也在不斷地嘗試各種方法,但是一直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也許這本書對我會有一些幫助吧?也許書裏無非是“尊重、理解、接受、包容、平等、站在孩子的角度”等等……這些個詞吧?帶着這兩種想法,我開始翻閱這本書。瀏覽中,案例分析、專家支招深深的吸引了我。不僅因爲每次我的處理方式都和錯誤的範例不謀而合,而且還有那些正確的引導方式讓我佩服。細讀下去,又有了其他的收穫,讓我受益匪淺。

一、要愛孩子——走進孩子的內心,拉近彼此的距離

教育是一門學問,你千萬不要把孩子當花花草草來養,喜歡叫他怎樣就怎樣。尊重也是必須的,跟她說話時,請蹲下,和他平視不要命令式的,而是要看着他的眼睛說話,同樣要求他也看着我的眼睛;孩子表現好,或者受傷了,不要吝嗇你的擁抱。當老師要愛孩子,作父母要愛子女。常常給孩子一個個親切的擁抱,一個個淺淺的微笑,一次次循循善誘的開導,一件件小小的禮物。這會使孩子很自然地感受到愛,也增強了他的信任感。所以說愛心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爲習慣。

二、要知道,天才都是誇出來的

我在評價幼兒的作品或行爲時不經意間往往用“你做的很棒”,“這幅畫很漂亮”。有時甚至不知道從哪裏評價。評價語言通常存在着用詞單一、內容空洞貧乏。這樣一來評價語言成了純粹的形式語言,對幼兒語言表達、情感提升的幫助幾乎爲零。書中對於如何誇獎孩子提出以下方法:描述你所見的事物,描述你的感受,用一個詞來概括孩子值得表揚的行爲。在評價時,可以先描述一下眼睛中看到的事物,說出自己的感受,也引導孩子來說說自己的感受。

三、要懂得“傾聽”

老師和父母光會察言觀色還是不夠的,你還必須用心的傾聽孩子心中的話。即使那段話又臭又長又難理解,對你來說或許很幼稚或一點意思都沒有。但是你也必須洗耳恭聽,那樣孩子纔有被“接納的”感覺,纔會把你當知己朋友,以後也才能跟你一五一十的打開天窗說亮話。心裏有什麼事纔會主動找你排憂解難。也纔會聽取你所說的話。

四、放下你的架子,尊重孩子

希望得到別人尊重和得到別人欣賞,是我們每一個人人性中最本質的追求。尊重、欣賞的最大奧祕就在於時時、處處、事事在心靈深處堅信孩子行,承認差異,允許錯誤和失敗。讓每一個孩子時時都能感到自己能行,自己是一個好孩子,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老師和父母與孩子談話的失敗,往往不是缺乏對孩子的愛,而是缺乏對孩子的耐心與尊重。

總之,要讓孩子願意聽,就必須學會如何愛孩子,如何尊重孩子,如何賞識孩子。本準備簡單的看看,卻越看越覺得有滋有味,受益匪淺,感觸良多。如何說孩子纔會聽,這是每一個做父母和做老師的都迫切想解決的問題。老師要能說會聽,及時溝通,消除隔閡,清掃孩子內心的塵埃,幫助孩子營造一片晴朗的天空。

《如何說孩子纔會聽》讀後感 篇8

一直在飛翔,一直在找尋,一直在思索,一直在前行。我要的一種生命更燦爛,我要的一片天空更蔚藍。因職業的關係,我接觸到了很多小孩子,這些孩子的個性不相同,家長們的教育方式也是都不一樣。從中看到很多失敗的教育例子,也看到很多很好的教育瞬間。對如何跟孩子溝通心中也有了很深的疑問。

在網上購買了《如何說孩子纔會聽,如何聽孩子纔會說》的書,讀完一遍,感慨甚多。我想老師們和所有的父母都應該讀一讀這本書吧,而作爲尚未成爲父母的年輕人,回想自己並不太遙遠的童年,也能發現書中所列出的或對或錯的場景。

看完後,真的被書的內容深深吸引住了,這本書通篇用豐富、實用的案例,生動的漫畫以及針對性很強的練習題等形式來表現,將孩子與父母的錯誤對話和正確對話進行對比展示,當你看到那些錯誤的對話方式時,你會不自覺聯想到:原來之前我也是如此對待孩子的.,那我以後應該如何與他交流呢?旁邊就是告訴你正確的對話方式。本書共分了六個實用章節,我只拿第一章來簡單說說自己歸納的重點,大家看了就可以知道這本書的魅力所在啦: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消極情緒?答案:承認並接納他們的感受,不要否定孩子的感受。精彩對話舉例:錯誤方式:孩子:我的小烏龜死了,今天早上它還好好的。父親:不要這麼傷心,寶貝。孩子傷心的哭。父親:不要哭,不過是一隻小烏龜嘛,我明天再去給你買一隻來。

孩子哭倒:我不要另外一隻!父親:不許不講道理。正確方式:孩子:我的小烏龜死了,今天早上它還好好的。父親:噢,不會吧?太讓人震驚了!孩子:它是我的好朋友。父親:失去朋友是很痛心的。孩子:我還教它怎麼玩把戲呢。父親:你們在一起玩得很高興。孩子:我每天餵它。父親:你對那隻小烏龜真的是很有感情,它即使離開你,也不想看到你這麼傷心,所以你要開心,它也會開心的!

總結:很多時候,我們越是叫孩子把不好的感受撇到一邊(不論我們說得多麼親切),孩子似乎越傷心。很多時候,家長們通常都不會像第二種方式那樣回答孩子,他們擔心一旦把這種感情點明瞭,情況會更糟。可是事實恰恰相反,當孩子聽到可以描述他內心感受的詞語時,他會深感安慰,因爲有人認可了他的內心感受。

關於這段對話,我有個同事採取了另外一種方式,她將這兩種錯誤和正確的對話方式都念給孩子聽,並且告訴孩子,如果他遇到這種情況,他也有可能會得到這兩種回答,這是每個人的思維差異所決定的,也要孩子諒解爸爸和媽媽教育方式的不同。她的用意是,讓孩子也能從這邊書的案例中去了解對方的感受。

可以說,這本書不單單只是家長看的,聰明的家長,完全可以通過這本書的案例,即時與孩子互動。其實我單單看完第一章,已經從內心認可了這本書的魅力,也完全瞭解了爲什麼這本書會被稱作“破譯父母與孩子交流密碼的神奇語言”。相信更多朋友看到了,也會與我有一樣的感受。

《如何說孩子纔會聽》讀後感 篇9

在暑期中教師開展了讀好書的活動,每位教師讀2~3本教育教學書刊,本人也喜歡買書看書,而且很雜,書是人類的精神食糧。《如何說孩子纔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這本書是美國國際著名親子溝通專家阿戴爾.費伯、伊來恩.梅茲立希的文章,共有七章,主要介紹如何教育孩子,孩子的表現,家長們的一想法和做法,提出了許多問題,例舉了許多有效的教育方法,使我感受最深的是第四章,“如何鼓勵孩子獨立自主”,我們現在大多數孩子是獨生子女,對獨生子女的教育教學己成爲一個重要的問題,孩子是一個獨特的個體,具有獨特的個性,獨特的愛好,獨特的感情,獨特的願望和獨特的夢想,那麼,如何才能幫助孩子成爲一個獨特、自主性的人呢?作者的答案是肯定的:要允許孩子爲他們自己做事,允許孩子爲解決他們自己問題而努力,允許孩子從他們自己的錯誤中學習。

說來容易做來難!而爲人父母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幫助孩子從我們身邊分離出去,幫助孩子成爲一個獨立的個體,從而有朝一日,他們能夠完全憑藉自己的力量傲立於世,但現實的父母和教師並不是有效地去培養他們,而是恰恰相反。給我印象最深的有一個班的大部分學生,現在己經是四年級了,當時是二年級的時候,有一次上體育課,有一個男生的鞋帶鬆開了,他就叫我幫他系一下鞋帶,我問全班學生誰能幫助他?舉手的人很少,引起了我的注意,課餘的時候,我有意的跟孩子們拉家常,問他們誰會洗碗筷、洗菜,洗鞋子……大多數孩子說不會,我想:這些都己經被疼愛孩子的父母、奶奶、爺爺所包辦了。再說我們教師,也有這樣的許多事例,讓孩子們做放心不下,我想我們的父母和教師要多給孩子創造鍛鍊的機會,去幫助他們,引導他們。

自主性:是指人在活動當中的獨立性和主動性,它表現爲個體自由地、獨立地支配自己言行的一種狀態。孩子的自主性最主要體現爲他有能力爲自己的行爲進行自由的選擇。

一、給孩子空間,讓他自己往前走

嬰兒當然喜歡生活在母親的懷抱裏,但是他不能永遠這樣生活。有這樣一位母親,孩子已經上小學二年級了,送他上學還要費力地揹着他走,直到離學校幾十米遠的地方,因爲怕老師看見,纔不情願地把孩子放下來……如此被母親呵護長大的孩子,他的自主性從何談起呢?作爲家長的,應根據孩子自身的特點和能力,擴大孩子自由活動的空間,如鼓勵他自己找朋友玩,讓他在這個空間裏自己當主人。

二、給孩子時間,讓他自己去安排

不少教師、家長以爲,孩子還小,不懂得安排自己的活動。但如果成人完全包辦了孩子的時間安排,孩子只是去執行,那麼孩子的自主性就永遠培養不出來了。有一位父親,他在孩子3歲多的時候,就每天給孩子一段他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只要不出危險,孩子可以自己安排做他願意做的事:玩,看電視,畫畫,拼圖,或者什麼也不幹……無聊了,他最終還是會主動來找父母,父母就給孩子一些指導性的建議。長此以往,孩子便逐漸懂得了珍惜時間,學會了安排時間。

三、給孩子條件,讓他自己去鍛鍊

培養孩子用拔苗助長這種違反客觀規律的做法,肯定是要失敗的,但採取消極地完全“順其自然”的態度,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遵照客觀規律,積極創造條件,讓孩子去鍛鍊,這纔是我們應該採取的正確做法。有一位母親看到5歲的孩子對洗碗感興趣,就爲孩子準備了一個小板凳,對孩子說:“我知道你特別愛幹活,想自己洗碗,可是水龍頭太高,你夠不到,媽媽給你準備了小板凳……”孩子興奮地喊着:“謝謝媽媽!”馬上就登上小板凳高興地學着大人的樣子去洗碗了。

四、給孩子問題,讓他自己找答案

孩子提出問題,平常的做法是立刻告訴他答案。這樣看起來簡單又省事,但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就不會想問題,總希望別人能提供現成答案。這直接妨礙了孩子在智力勞動上的自主性。有一位家長的成功經驗是:孩子問我字,雖然我認識,但我不告訴他,而是讓他去查字典。以後,再有不認識的字,他也不來問我了,而是自己去查字典。

五、給孩子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生活在窮困家庭的孩子,惡劣的生存環境自然就爲他準備了艱苦鍛鍊的條件;現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家長應多想辦法給孩子設置一些困難,讓孩子去解決;孩子在生活中碰到困難,也要求他自己去解決,從而培養孩子應對未來的能力和意志。

六、給孩子機遇,讓他自己去抓住

人的一生會遇到不少機遇,但如果不善於把握,機遇就會和你擦肩而過。家長的任務應該是提供或指出各種機遇,啓發孩子自己去抓住,培養孩子善於抓住機遇、參與公平競爭的能力。

一位小學生偶然同媽媽講起學校要進行英語選拔賽的事情,媽媽就鼓勵英語成績不錯的孩子爭取參加,並告訴她,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把握住一個機會就意味着在成功的道路上邁進了一步。在小學升初中時,這次比賽的成績被作爲一個重要的參考因素。孩子非常感激媽媽的提醒,以後很主動地在各種機會中表現自己。

七、給孩子衝突,讓他自己去解決

和成年人一樣,孩子在一起也難免有衝突。解決衝突的過程,正是孩子健康成長、走向成熟的過程。當孩子向老師家長訴說自己遇到的諸如人際交往之間的矛盾時,老師家長應鼓勵孩子去面對它,指導孩子自己去解決,而不是迴避它,更不宜動轆由家長代替孩子解決問題。

八、給孩子對手,讓他自己去競爭

爲了讓孩子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必須讓孩子從小既學會合作,又學會競爭。有效的辦法,就是經常在他的身邊樹立一個友好的競爭對手。

有一個學生學習差,某階段在班上竟成了倒數第一名。教師和父母一再鼓勵孩子不要灰心,要敢於和別人競爭,首先是和比自己稍好一點的孩子比,只要努力,趕上他沒問題。在孩子取得勝利之後,教師和父母又啓發他尋找新的競爭對手,開始新一輪暗中的較量……

九、給孩子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

孩子的自主性在他的自主選擇上表現得最爲明顯。但不少教師和家長怕孩子選擇錯誤,從來不給孩子選擇的權利。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不可能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生活。教師、家長應主動給孩子選擇的權利,並告訴孩子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有一位家長帶孩子去少年宮報名,家長本來的意願是讓孩子學鋼琴,可是卻發現她在舞蹈組門口看得出了神,於是,家長尊重了孩子的選擇,同時也提出要求:她對自己的選擇要負責,一定要堅持一個階段,把舞蹈學好。

十、給孩子題目,讓他自己去創造

創造是自主性的最高層次的表現。孩子的創造性不是自然而然產生的,同樣需要教師和家長的積極引導和巧妙激發。有一個孩子特別愛玩泥,而且能捏出一些花樣來。於是教師告訴家長,家長主動給孩子買了各種各樣的泥塑和橡皮泥,對孩子說:“你要玩就好好學、好好捏、好好練,要有新點子。”在家長的鼓勵下,孩子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初中畢業時,已經能輕鬆捏出栩栩如生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並以此特長考上了工藝美術學校。

上述這些條件的創造,只是有利於發展孩子的自主性,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教師和家長還要不斷和孩子進行良好有益的交流,鼓勵孩子,評價他的成果,提出新任務,使他的進步永不停止。

《如何說孩子纔會聽》讀後感 篇10

這個暑假,我認真讀了《如何說孩子纔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這本全球最暢銷的家教書,這本書幫助我學會一種讓孩子聽話的神奇語言,這種愛的語言使孩子很容易接受你的要求和忠告。許多父母用自身的親身實踐證明了書中提供的方法非常有效。兩位作者,不僅是作家。國際著名的親子溝通專家,更都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她們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摸索出的這套語言是這樣行之有效,的的確確能緩解所有年齡段的孩子與父母的緊張關係,結束父母與孩子的衝突對抗,帶來父母和孩子的親密合作。

這本書不僅用文字,還用了一些圖畫,結合生活中的一些實例,給了家長讀者一個很好的指導。通過一些小故事也是我身邊在同樣發生的事情;書中的卡通漫畫,生動展現每個技巧,可以讓我們更容易地模仿、操作。閱讀這本書帶給了我走進孩子內心世界的鑰匙,指引我切身體會孩子內心的感受。通過一系列實用有效的方法,幫助家長和孩子建立起一個能夠快樂交流的平臺,使孩子變得不同尋常地願意與父母配合。

爲了建立這個快樂溝通的平臺,圍繞如何說怎麼聽,作者從六個方面進行了探討和實踐:

1、幫助孩子面對他們的感受;

2、鼓勵孩子與我們合作;

3、代替懲罰的方法;

4、鼓勵孩子自立;

5、恰當地讚賞孩子;

6、讓孩子從角色中釋放。

尤爲可貴的是作者清晰簡潔地創造了一套操作方法,給出了實現這六個方面的30種技巧,輔以大量的常見場景和問題加以說明,並配有相應的練習題,讓父母可以把這些技巧爛熟於心,靈活運用,隨時應付各種情況,做到遊刃有餘。

現實中我們教育孩子的時候,會忍不住參雜發泄的情緒,想到哪,說到哪,自己痛快了再說。在於孩子交流時,一定要控制情緒,如果覺的自己要發火了,趕緊走出去,緩和情緒。書中多次提到要關注孩子的感受,從孩子的角度去體驗他們的感受,去體驗家長用不同態度說的一些話,對孩子心理感受的影響。孩子雖小,但他們是有喜怒哀樂、獨立思想、獨立人格的人。只有真正地把孩子當做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與他們交流,才能真正做到尊重。

看了這本書,我知道自己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徹底改變教育觀念,今後還有不斷地學習書中給出的很好的理念和方法。學會如何和孩子更好建立有效的溝通,陪伴孩子在快樂中成長。幫助孩子最終成爲獨立、自強、充滿愛心和具有責任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