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論語·學而》有感650字(精選23篇)

讀《論語·學而》有感650字(精選2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3W 次

讀完一本書以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論語·學而》有感650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論語·學而》有感650字(精選23篇)

讀《論語·學而》有感 篇1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是我們從小就吟誦的句子。公元前770年的春秋時期,我國有了“諸子百家”之說,一些在學業上頗有成就的人自成一家,到周邊各國推崇自己信奉的志向或學說,吸引諸多的人跟隨,從此便成了“諸子百家”。

而其中有一個人,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刻下了他的烙印,他就是孔子。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一生從事傳道、授業、解惑,被中國人尊稱“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他的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有“七十二賢士”。他與弟子所著的論語一書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作之一,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後人又有將孔子的經歷寫成書,名爲孔子家語。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在家裏要孝順父母,出門待人得像對待兄長一樣尊重,說過的話一定要算數,對大家有廣泛的愛。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去做了之後,若還有餘力,再學習文獻知識。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這句話是說:對君子來說,吃飯不求全飽,居住不求全安,勤敏地做事,謹慎地說話,接近有道德的人,犯了錯就在原地改正,就可以說是好學了。

一個人光學習文化知識是不行的。即使他滿腹經綸,對待他人不友好,行爲不和善,他也是不招人喜歡的。人生在世,哪能事事如願?所以我們纔要學習做人,學會做事。我們要怎樣去做人呢?首先,我們要學會真誠待人。我們要把對自己好的每一個人都當成是自己的朋友,誠實的對待他們,沒有懷疑,沒有虛情假意。其次,我們要學會拒絕,學會真正看待周邊的事物,認清事物的真僞,這樣才能不至於沒有立足之地。最後,我們要放寬心態,以一顆快樂心,平凡心去感受世界的溫暖,這纔是人生之真諦。

學會做人吧,那會給你帶來好處;學習知識吧,它會使你做人的道理更近一步。希望論語會使你終生受益。

讀《論語·學而》有感 篇2

《學而篇》爲《論語》的第一篇,朱子的注描述"此篇爲《論語》首篇,所記多務本之意。"此篇由"學而時習之"至"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主要是在講一個"學"字,此處之"學"並非通常所講學問學習,而是說爲人之學,強調成爲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

這是我在聽老師講解後最大的一個感受,儒家所講爲人、成德意義豐富,雖然我尚不能十分理解但是也窺得其中一二趣處。從古至今,看似科技的進步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改善了人類社會,但是若從思想精神上來看,我們並沒有超越古人,關於生命價值、人生意義的思考,古聖人看得十分明白與透徹,而我作爲一個所謂現代文明社會的大學生卻很少思考或者說從未有過清晰的認識,如此說來,人活着,究竟是爲了什麼呢?

如果這個問題無法有所思考,那麼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無非是在機械重複人類社會的運轉,如果我們連自己都沒對自己的存在有過相關的思考,那麼我們所做的,對這個社會將無法產生真正的作用。這樣一種無知的狀態無法改變,我們活着又有什麼意義呢?《論語·學而》首字爲"學",即講爲人之學。人生之爲人,生來與飛禽走獸是有本質區別的,人在本性上是具有人本來的美德的,人性中具有一種自然存在的善的情感,但是這種善經常被外物所矇蔽導致我們沒有成爲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沒有認識到自己人性中本來存在的真善美,於是便出現了社會中或"善"或"惡"的人。讀聖賢書的目的就在於讓我們的靈魂和古聖先賢對話交流,從而清除矇蔽我們內心的塵埃雜質,成爲一個真正的人。

讀經典,潔淨我們的靈魂使之回到本真的清明純淨。

讀《論語·學而》有感 篇3

關於國學,當今社會上掀起的"國學熱"似乎正從一個側面昭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來參加此次國學講習班是抱着一個求學的目的,幼時聽母親念《論語》中的句子時只覺得拗口難懂,逐漸長大後發現幼時所聽的那些句子的表述竟是那麼美妙,含義又是那麼豐富。但儘管如此對國學經典的認知卻仍然處於一種懵懂的狀態,講習班開班第一天,老師結合朱子的《讀論語孟子法》講讀經之道,當時我情不自禁記了很多筆記,覺得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從來沒有老師講過如何去讀我們的國學經典,先曉其文義然後知其意,"切己",熟讀玩味,這些是以前從來沒有聽到過的東西,眼前開朗覺得這確實值得一試,於是便帶着我很淺的文字功底和剛聽來的方法開始了我讀《論語》的道路。

自小學開始就會在課堂上學習《論語》,裏面的句子大多十分熟悉,然而認真研讀之後才發現,雖然每句都是那麼簡短,但是意義豐富,認真體會之後覺得以前根本就沒有讀過《論語》。程子曰:"讀書者當觀聖人所以作經之意,與聖人所以用心,聖人之所以至於聖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晝誦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氣,闕其疑,則聖人之意可見矣。"經典之所以經受時間考驗千古不衰,是因爲其蘊含了先賢的爲人之道、成德之道,後世者難以達到其境界,故需一絲不苟認真研讀,將這種學習成爲一種習慣融入生活,晝誦夜讀常常思考纔能有所得。

讀《論語·學而》有感 篇4

當今社會,整天無所事事的人數不勝數,上班玩遊戲、聊八卦新聞、玩手機、網上購物……真是羣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春秋時期的孔子大道,在這本書中,我終有所悟。比如孔子討厭耍小聰明的人,認爲人生在世,不能無所事事。他說:“整天吃飽了飯,對什麼事都不花心思,這樣很難走上人生正途啊不是有擲骰下棋的遊戲嗎?去玩玩也比這樣無聊呆着好些。”孔子所感嘆的情形,今日依然沒有太大改變,甚至愈發嚴重。

週末一個人宅在家中,呆望着天花板,聽着窗外嘈雜的聲音,既清晰又模糊……時間就在這其中呼嘯而過。學習沒學到,還整日覺得疲憊不堪,得過且過的混日子,對我們而言是致命的。

像班上的某同學一樣,不思進取,在學業上不用功,反而沉迷於遊戲中,結交一些狐朋狗友、三教九流之輩,羣居終日,言不及義。若他也能像書中提到的陳子昂一樣,被旁人觸動,回首往事,反省自身,從此安老懷少,多好。“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做自己,不背信棄義,纔是最好的。

這本書使我認識到,人活在世上,就要有意義。並不一定是驚天動地的大事,只要符合道義,益於他人,即可。即使一輩子平平常常,普普通通,又如何呢?寬待他人,施與他人,幫助他人,爲社會做出貢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又怎會因平庸而後悔呢?只要:“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就夠了。也許這就是儒家大道吧,當今社會應讀論語學做人。

當今社會,應讀論語,學做人。

讀《論語·學而》有感 篇5

我的爸爸雖然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司機,但是敬職敬業,是同事們一致認同的好司機!在家裏他又是一個好爸爸!檢查作業、接送我們上學的樣樣都不落下,可行了!在生活中,爸爸樣樣是我的好老師,可有一次,我卻當了爸爸的小老師!

今天我當了一回爸爸的拼音小老師。我把26個字母寫在了一張紙上,並且每天教爸爸4~5個,可今天會讀了第二天就又忘了。而且還都不準呢,可傷腦筋呀!通過幾天的學習,爸爸已經掌握了基本的拼音的讀法和寫法了,真是不容易啊!但是,直到現在爸爸還是沒有完全的學會拼音。所以我做拼音練習卷的時候,爸爸總會和我一起做,積累更多的拼音知識。

這件事,讓我想起論語中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意思是:幾個人一起在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師的。原本我覺的這句話很荒謬,難道我也能做老師的老師、爸爸的老師嗎?通過這件事我終於明白了:能者爲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很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也可成爲我們良師益友。在我們班裏,我不僅要向心靈手巧的孫卓奕、學習成績名列前茅的沈書煜、關心集體的劉藝靈等好同學學習,也要向平時不聲不語但是也有自己優點的同學學習,比如黃宇通平時雖然一聲不響,但是他卻精通宇宙知識,學習他們的優點。

漸漸的讀論語成爲我每天的閱讀習慣。通過讀論語學做人,讓我每天都有收穫,思想每天都有提高,並且讓我明白了很多爲人處事的道理。因此,我要把這個習慣堅持下去,爭做一個優秀的少先隊員,長大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讀《論語·學而》有感 篇6

近期,我認真閱讀了孔夫子的名著——《論語》。其中,我對孔子的弟子曾子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朋友交而有信乎?傳不習乎?”感觸頗深。

這句話的含義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爲別人做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是不是複習了呢?

我認爲曾子說得非常正確!的確,既然是爲別人做事,那麼我們就要一心一意做好,不能偷工減料,否則就會失去別人對你的尊重;朋友之間要講誠信,不能搞陰謀詭計;老師傳授的知識要及時複習,如果不復習的話,會前記後忘,這樣是學不好的。

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歷史,出現了許多著名的人物,他們以上面的做人、做事的標準時時刻刻要求自己,一直被人們傳誦。三國時期,蜀國戰敗,劉備病逝,劉備在臨終前,把自己的兒子託付給諸葛亮,請諸葛亮來輔佐他的兒子。諸葛亮不負劉備的重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爲光復漢室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秦末的季布,他一向說話算數,從不反悔,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當時,甚至流傳着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兩,不如得季布一諾。”著名的作家巴金爺爺溫故而知新。他讀書的方法有點奇怪,他將過去讀過的書拿出來一點一點地咀嚼,就如同老牛反芻一樣,能進一步消化吸收。每回憶一次,總會有新的觸悟,新的理解,新的收穫,新的認識。

三省吾身,是古人對自己的要求,特別是在做人和做學問上面。只要按三省吾身的要求去做,都會得到別人的稱讚,取得成功的。我們應該多多學習古人的優點,傳承他們的思想和智慧,使我們的言行永遠不敗於古人。

讀《論語·學而》有感 篇7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有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今天是一週《論語》七天任務結束的最後一天,同時也在隨筆中談一下交朋友的事。

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友,同信實的人交友,同見多識廣的人交友,便有益了。同阿諛奉承的人交友,同口蜜腹劍的人交友,同誇誇其談的人交友,便有害了。益者就是那種對我們有用的人,可以完善你的品德,提高修養,豐富你的內涵的人,那便就是益者。友直是指正直,這種朋友爲人真誠,坦蕩,剛正不阿,帶有一種朗朗人格,這樣的人可以在你怯弱的時候給你勇氣,也可以在對於某一件事自己猶豫不決時給一個最終答案,如果你交的朋友是這樣的或有這樣的那就是自己收穫了一種好朋友。友諒,指的是誠實,和這種朋友交往,我們的內心是安穩的,這樣也可以使我們的精神得到淨化。友多聞,是指那些見多識廣的人,和他們交朋友,自己的學習能力、成績和方式也能逐漸增強,所以我們也要多和見多識廣、知識廣泛的人交朋友。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友便辟指的是專門喜歡拍馬屁,很留心觀察別人的眼色,巴結他人,他們這樣做的主要原因是讓他人開心,自己並從中得利。友善柔是兩面派的人,在你面前和顏悅色,滿面春風,在背地裏卻常常說你的壞話並四處傳播謠言。友便佞就是指很會耍嘴皮子的人,除了一張好嘴,其他什麼都沒有,肚子裏空空如也。

通過孔子說的這一句話和我給他們做的對比,相信大家也能分辨出益友和損友了,朋友就是一面鏡子可以照亮自己,但是在選擇朋友之前一定要想想《論語》中的這句話,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益友。

讀《論語·學而》有感 篇8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不”表示你需要立志。在德行上要立志好好修養,在學問上要立志好好研究。“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不能”表示你做得不夠,需要努力。

春秋末年,天下大亂。孔子慨嘆世人不能自見其過而自責,對此,他萬分憂慮。他把道德修養、讀書學習和知錯即改三個方面的問題相提並論,在他看來,三者之間也有內在聯繫,因爲進行道德修養和學習各種知識,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夠及時改正自己的過失或“不善”,只有這樣,修養纔可以完善,知識才可以豐富。

道德修養—“才”決定了我們培養的人是否合格,而“德”決定了我們培養的人是否可靠。作爲教師的我們道德觀念、道德標準、道德品質,對學生有直接教育和影響作用。作爲教育工作者,必須通過具體的教育實踐,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促進學生正確道德觀念的形成。教師只有用自己崇高的道德行爲“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才能促使其健康成長。

讀書學習,作爲教師的我們還要不斷的讀書學習,因爲想要將學生教好的,我們就要努力讓自己的大腦做一個小型的電腦,將學生需要的知識隨時提取出來。這些知識就需要我們不斷的從書中汲取。我們只有擁有豐富的知識和先進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才能更好的適應當今教育的發展,才能塑造出能夠適應時代發展的人才,才能夠成爲學生們喜歡的老師。

知錯即改——作爲一名老師,雖然我們都在努力的去關愛 、尊重每個學生,可有時犯錯真的是在所難免的。教師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學會自我反省,採取必要的教育措施,學生才能親其師、信其道,激發起他們的的學習熱情,實現教育的最終目標。

讀《論語·學而》有感 篇9

《論語》是一本對話錄,記載了孔子與其弟子的對話。同時也是對孔子的思想的體現,特別是對“仁”的體現。但是本人才疏學淺,對《論語》無法做出很深刻的理解,所以下面摘錄《論語》中我個人印象比較深詞句進行分享。

一、“君子不器”對於我這個文學常識比較淺薄的人來說,第一個反應便是:“器”是器皿的意思,翻譯過來便是君子不是東西?但真的是這樣嗎,大家都知道“惟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也是孔子說的,但是這句話的意思不能直意,如果直意我想我會捱打。後來查閱資料發現意思就是:我們要博學多才,不能侷限某一方面。對於一個老師,可能會的不只是自己的教育教學知識。可能還需要應對某一天學生問的“宇宙是什麼?”我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二、有教無類。在孔子那個時代,學習知識是有社會地位人所做的事情,對於我們這些平頭百姓,基本出頭無望。而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在當時可能是一個“異類”,這也許也是他偉大的原因吧。而現在我們的國家已經實現了“有教無類”。

三、“以德報怨”,如果真的是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也幸虧讀了《論語》,知道有時在日常聽到也許是斷章取義。

四、“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意識就不說了,但這句話體現在邏輯有一點辯證的關係,前半句說不是說因爲父母在不能離家太遠,單純看前半句,個人感覺是太片面甚至是錯的,但是加上後面這一句“遊必有方”,成功把到底要不要“遠遊”這件事表達的全面了。

五、“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幾千年前提出了興趣纔是最好的老師。

最後《論語》中的一句話警醒自己“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讀《論語·學而》有感 篇10

當你灰心喪氣時,名著爲你排憂解難;當你高興快樂時,名著與你一起歡笑;當你無所事事時,名著給你笑聲連連。四書之一《論語》就是這樣的一本書。

《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主要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品讀這本書,讓我們在一句句話、一幅幅畫、一個個人物中悟出許許多多的人生哲。

爲人處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主張“仁”,而這句話正好體現出“仁”。“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像“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等等都能體現出。我的感受是:現實生活中我們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並且做到“仁”,那麼我們就會博得別人的好感和青睞。

道德品質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孔子認爲,作爲一個人,不能驕傲自大而且吝嗇小氣,要寬容大氣而且謙虛一些,這樣就算得上是一個接近於完美的人了。我的感受是:一個人即使有很高的才能,如果驕傲自大,聽不見別人的意見,這樣的人也不會得到重用。

學而不厭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十分重視“博學”,全篇共四十三章言及學,共出現六十五個“學”字。由此可見孔子十分重視學習,並且教導學生也要勤思敏學。我的感受是:當我們學習時,一定要學透徹,學明白,不懂就問,不要不懂裝懂。《論語》中“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說得就是這個道理。

朋友們,快快再次拿起這本書讀一讀吧!你會發現,《論語》其實充滿了奧祕與神奇。朋友們,讓我們多讀好書,多讀名著,豐富我們的知識,拓寬我們的視野,讓我們攜手共同創造明天的輝煌吧!

讀《論語·學而》有感 篇11

今天,我讀了一本名叫《論語》的書,就彷彿回到了古代,裏面一句一句含有精華的句子,似乎都在告訴我在生活中做人的道理

論語裏裏面蘊含的道理實在太多了,而且都是精華。我的理解雖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就是說,光讀書不思考,你是不會體會到其中的精華;光思考而不去學習,也體會不到其中的精粹的。就像我們吃東西一樣,如果我們不去細細品味,就不會嚐到它的精華所在。若光去品味,而不去嘗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沒用。兩全其美,那才叫好。,還有一句,我非常喜歡: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意思是說學習後在再溫習一下,不是很好嗎?如果不去溫習,那麼你就會把所學的一切全部都忘光的,所以每次學習到的知識再溫習一下,那麼這些知識就會留在大腦裏,不會忘記了。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句話中的道理就是:見到品德高尚的熱愛學習的人,我們就應該像那種人學習;見到品德低下,不熱衷於學習的人,我們就應該問問自己有沒有像那種人那樣。有時,我的看拼音寫詞語考了一百分,自我感覺不錯,因爲有許多同學在我後面呢,後來看了《論語》這本書後,想想這也是不對的,要虛心學習,不能驕傲。因爲有句話:“只有更好,沒有最好。所以我要努力把它做到更好。如果還保持這種心態,那麼我就沒有前途了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沒想到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有這麼深奧的道理了,在我們這麼發達的社會都需要它。

論語的內容實在太深奧了。一時是理解不過來的。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我會慢慢的體會到它的精髓。

讀《論語·學而》有感 篇12

《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輯而成。

孔子學說的核心思想是“仁”,《論語》中始終如一地貫穿了他的這一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魯國人(公元前552或前551——前479)。是儒家學派的`創建者、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論語》這本書流傳至今,歷經了2000多年。我不由得大吃一驚,心想:歷經兩千多年的書,想必也有它的獨特之處吧,要不然它也不會這麼著名。

我又一次翻開書,開始細細的品味了。我看見論語上有這麼一句話: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意思是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兩個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如果是缺點的話,就把它當成一面鏡子,看看自己有沒有一樣的缺點,如果有就要立刻改過來。”是啊,這句話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短處,反之,每個人也都有長處。所以,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學習別人的長處,並且改正自己的缺點,使自己更進一步。我忽然想到了五年級時,我們班裏有幾個人寫的字蠻漂亮的,我十分羨慕,就有時候會去練練字,但是沒過兩個月就漸漸淡忘了,後來索性就不練了。

直到六年級下冊時,我才又下定決心練字了,因爲雖然不算特別難看,可是有時候考試時會因爲寫的不清楚而白白扣分。我就慢慢地開始把字形矯正過來,可是寫那些字的時候特別費力,常常寫了一會兒就手痠的要命,但是我每當這時候,就會想起別人那好看的字,暗暗鼓勵自己,漸漸地,漸漸地,我寫的時候就越來越順手了。

讀《論語·學而》有感 篇13

暑假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書——《論語》,這本書裏講了許多人生道理,每個道理都有一個故事、一幅插圖,圖文並茂,令人更加能明易懂。帶着好奇,我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論語》中有一句話是: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意思是:孔子說:“君子要廣泛地學習一切知識,並且用禮來約束自己,這樣就可以不背離君子之道了。”爲了幫助理解,下面還有一個小故事,講的是有一個小孩很放縱自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大家都以爲他沒出息。一天,他聽見有人對自己家的孩子說:“你不要和他玩,他仗着自己家有錢不讀書,別跟他學壞了。”他聽了後收到深深的警醒,覺得很有道理,從此發奮讀書,做了一個有用的人。是啊,我們要從小嚴格約束自己,廣泛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能放縱自己。我不由地想起了我自己。這個暑假,我沒有能好好管理自己的學習,每次都是在媽媽的再三提醒下做作業、看書。

書中還說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就是說學習要勤奮,要有科學的學習方法。愛因斯坦著名的公式:勤奮努力+方法+講究=。也是說明勤奮是學習的首要因素,勤奮是精神,更是方法,要勤學、勤記、勤思。子曰:“學而不思則殆,思而不學則罔。”人要增長知識和才幹,就要要勤奮學習。說得多好啊,我也要以這句話爲我的座右銘,陪伴我今後的學習之路。

故事裏的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爲遠近聞名的學者,我也要像故事中的孩子一樣,通過自己的勤奮、自覺取得好成績。

讀《論語·學而》有感 篇14

這周,同學們學習了《(論語)十則》這篇課文,這篇課文是二千多年前的偉大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的一篇語錄。這其中給我感受最深的兩則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前一則是說幾個人在一起行走,那麼他們之中必定有人是我的老師;後一則告訴我們要實事求是,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要以誠實爲先,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這纔是真正的智慧。這兩句話雖然出自二千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這天,是同樣具有教育好處。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道理:能者爲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要接觸到許多人,而每個人都有許多長處,值得學習,能夠成爲我們的良師益友。拿我們的班來說吧,在這個60人的羣衆裏,就有許多小“能人”:有的擅長繪畫,有的寫着一手好字,有的是籃球場上的闖將,有的是象棋盤上的英雄,有的富有數學家般敏捷的思維,有的具有歌唱家的天賦……多向他們學習學習,多向他們的長處靠攏,正所謂“揚長避短”。這樣不就能夠使我這株置身於萬頃細田中的小苗增添一些知識的養分嗎?

如果你想具有大海般淵博的知識,就應善於從生活中尋找良師益友,吸取他們的點滴長處。如果說拜能者爲師是理所當然的話,那麼“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就容易做到了。首先,你得放下自己那份強烈的虛榮心,不要爲了一時渴望得到榮耀,而不懂裝懂,其結果只是無聊而又可笑的。

朋友們,讓我們拜能者爲師,且不要不懂裝懂。這樣,成功的大門纔會時刻向我們敞開!

讀《論語·學而》有感 篇15

中華文化博大精神,作爲一名中國人,我認爲,國學經典纔是我們語文學科真正所學習的,總之,《論語》記載了仁,孝,信等道德範疇,我們必須要認真閱讀這一部學習的典籍。我認爲,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很少有著作能夠像《論語》這樣長久而深遠地影響着中國的歷史。也正因爲這樣,我對《論語》的態度一向是隻敢仰視而不敢觸及。

在今年暑假,我又從書櫃中找到這本書,揣摩一下內在的文字。

俗話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簡單意思就是三個人裏面必定有一個是我的師傅,而經過我們的揣摩以後,得知:這句話的意思是想讓我們在學習方面,要學會謙虛,告訴我們一個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的道理。

所以我認爲,《論語》不但教我們學習的知識,還讓我們學會了怎樣處人遇事。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己的過程,懷着愉快的心情去對待它。另一句“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也在強調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從表面上看,要“溫故知新”很困難,但只要你換一個角度去想,總會有新的發現。而我們也從過程中獲取了更豐富的經驗。孔子的這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現代教育人士提倡的。

通過細讀《論語》,僅閱幾句話,就收穫了這一學習方法,我們真的應該多看一看這些古文,讓其他人對你刮目相看!這也是對現在初中階段文言文的一個練習。

論語,它就像一盞引導我們向前的明燈,教會我們做人,論語就是一種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讀《論語·學而》有感 篇16

寒假,我讀了些《論語》,其中令我感悟最深刻的是孔子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我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他們身上的缺點,我用來檢查自己加以改正。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要虛心地學習別人的長處,而要改掉自己身上的短處,使自己不斷地進步。從這裏我又想到了孔子的另一句話,“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到好的我就要向他學習,見到壞的就要反省一下自己有沒有這樣的錯誤。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我們偉大的孔聖人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一次,孔子周遊列國途中被幾個孩子擋住了去路,其中一個叫項橐的孩子說出了擋路的原因,孔子認爲有理,見他聰明,就又提了一些問題。項橐對答如流,孔子便虛心地向他求教了!那麼有學問的孔子都虛心地向一個小孩學習,何況我們這些小學生呢?更要虛心好學啊!

觀光電梯的發明也說明了這一點。有一個酒店因原來的電梯不夠用而請來了建造師和工程師設計新的電梯。建造師和工程師一致認爲在每層的樓板都要開一個孔,以便安裝新的電梯。一個清潔工聽到他們的談話,就建議把電梯建在酒店的外牆上就省事多了。建築師們眼睛一亮,連聲叫好,觀光電梯就這樣誕生了。因爲建造師虛心地聽取了清潔工的意見,纔有了觀光電梯的誕生。如果建造師們看不起清潔工,不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就不能誕生今天的觀光電梯。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只有不斷地吸取別人的長處,改正自己的短處才能成爲一個好學的人,一個不斷進步的人。

讀《論語·學而》有感 篇17

今天,我們學完了《論語》十二章和《論語》十章,經過幾節課的學習,我有了一些心得和感觸。

孔子雖然已經去世了兩千多年了,但是他的話語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仍然是耳熟能詳,這些話仍然在影響這我們,指導着我們。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以君子乎?”孔子教導我們要做一個君子,要愛學習,樂交友,做有修養的人。現在人們依然保持這種追求,要做一個德才兼備人格高尚的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用自己的經歷來教導我們,要循循漸進,終身學習,還告訴我們學思結合的重要性,短短的三十八個字,孔子敘述了自己的一生,這三十八個字成爲多數人都要達到的爲之奮鬥的人生理想。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子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孔子教導我們,當正義和財富發生衝突時,要堅守道義正義。君子不是不愛財,但要通過正當的手段來獲取。現在,有多少人因爲貪污受賄而被判刑,他們之中不乏都是一些大官員,他們雖說,學識淵博,單絕對不是君子。

我知道孔子頗有盛名,但在學了《論語》中的一點兒之後,我才正真意識到孔子的偉大,他絕對擔的起聖人的稱號。正因爲有孔子他們這樣的人存在,我們才能被稱爲“禮儀之邦”之一,我們的民族得以延續纔有了文化紐帶。《論語》這本書的語句已經融入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那一串串話語早已成了了我們每個中國人的性格基因。

讀《論語·學而》有感 篇18

陶淵明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陸象山說:“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朱熹說:“讀書要眼到心到口到”。無論怎樣讀,最關鍵的是要讀好書。

一本好的書,可以讓我們的靈魂得到洗滌,一本好的書可以爲我們的一生做指引,一本好的書可以讓我們受益匪淺,一本好的書可以讓我們受益無窮。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想而知它有多麼大的影響力。

從內容上看《論語》包括倫理教育、哲學、政治、經濟、歷史、藝術、宗教等方面,許多內容從量上看並不多,但卻非常深刻,孔子主張仁,是要推行仁政,希望通過實行仁政,保護奴隸主的利益,孔子主張仁是要加強人的自我修養,孔子主張仁最基本的意思是愛人。

從體例上看,它屬於早期的語錄散文,一是口語化,明白易懂,二是格言話,三是對華能夠體現出人的性格品質甚至氣質。

從教育的意義上看,它更是意義非凡:“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教我們如何有修養,“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教我們如何學習“人而無信,不知其可”教我們要有誠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教我們要謙虛,“逝者如斯,不捨晝夜”教我們要珍惜時間。

讀書對一個人的成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響,很多傑出的人物在青少年時代都酷愛讀書,以書會友,以書爲樂,毛澤東常說:“我一生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恕不可以一日不讀”前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曾經說:“我撲在書上,就飢餓的人撲在麪包上”。

在書中遨遊,在書中暢想,與書攜手,讀書,讀好書。

讀《論語·學而》有感 篇19

“學而”句提出了“學”的本質,“學”之道;緊接着就是知己之樂;然後是君子的概念,理想的人格。

而君子想要做“仁人”、行“仁道”,最重要的是要樹立起其根本,這個根本就是“孝弟”,就是“孝順父母,愛敬兄長”。

但並不是人人都具備有“仁”,比如“巧言令色”之流基本上無“仁”可言。當然,有一種情況是例外的。在面對父母時,無論再怎麼“巧言令色”也不爲過。

可是,要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做到“仁”呢?“吾日三省吾身”。通過反省,實時檢視自己的行爲,以此修身,使之符合“仁”之道。概括起來,反省有三個方面的內容:答應別人的事,是否有盡心竭力去完成;與朋友往來,是否有做到誠實守信;恩師所傳之學問,是否有學以致用?

個人修身、齊家到一定境界了,那便可以出來治理國家了。治理千乘之國,有五點要素:敬慎於事而不荒嬉;取信於人而不相欺;節儉而不奢靡;愛民而不輕用民力;必不得已而需用民力,當在農閒之時,以不誤稼穡。

而後生晚輩求學者,與君子“爲仁人”、“行仁道”一樣的道理,當先樹立起根本。那根本是什麼呢?根本爲“德”。“德”包括“入”和“出”兩部分。“入”是根本中的根本,“孝悌”。“出”,包括行爲做事有章法,與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而後由“入”的推己及人“愛衆人”,並且親近“仁人”,習“仁”之道。當根本豎立起來之後,還尚且有餘力的話,那就可以去學習詩書文章了。

後生晚輩所求之學,未必一定就得是詩書文章。倘若他能夠誠心誠意做到:見到賢人,能夠恭敬相待;侍奉父母,事事能夠竭盡全力;爲保家衛國,甘願獻出生命;對待朋友,能夠做到言而有信;那麼,即便不曾學習聖賢之書,那他也必定是一個有學問的人。

讀《論語·學而》有感 篇20

《論語》真的可謂是家喻戶曉的一本書,這本書記錄了孔子與他弟子的言行。最近幾天,我們學習了《論語》中的十二章,我真可謂是受益匪淺。

在十二章中,我最喜歡的是這一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同時,它還是我童年時期最早接觸《論語》時最開始學到的一章,這句話是這樣理解的:

孔子說:“學習要按一定的時間複習,這不是很快樂的事情嗎?有朋友從遠方前來拜訪,這不是很高興的事情嗎?人們不瞭解我,我也不生氣,這不是很君子的行爲嗎?”

說實話,我非常佩服孔老先生的智慧。在幾千年前的時代,孔老先生就能悟出至今爲止通用了幾千年還沒有錯的道理。就比如說第一句:“學而時習之”,我現在剛剛進入初中學習,聽到最多的話就無非是“複習”了。

無論是哪一樣學科,老師都告誡我們要定期複習,這樣才能牢記在心。第二句話也是正確的,對待朋友就要真誠、真切,朋友好心來拜訪你,無論什麼時候都要熱心迎接。

第三句話真是突出了孔子的道德高尚,人們不瞭解我我也不生氣,我相信很多人都做不到這一點,雖然我也做不到那麼好,但我會去嘗試,去一點點接近那種境界。這三句話無不體現出孔子的智慧。

當然,這只是《論語》這本鉅著中的一小則文章,還有更大的奧祕蘊藏在其中,等着我們去探索、學習。

《論語》真是一本充滿了先人智慧的書本,它對你、對我都會有巨大的改變作用,這些作用都是良性的,最後,讓我們一起閱讀《論語》吧!

讀《論語·學而》有感 篇21

這個假期,我和爸爸媽媽一起背了《論語》。我們每天背一兩個小段,邊背邊對照平常的行爲舉止,看看有什麼做得不對的。《論語》象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每天給我們講做人、做事、做學問的道理,給了我很多啓迪。

在《論語》這部書裏,讓我記憶最深的是“君子有九思”這段。它是這樣寫的: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它的意思是:君子遇到九種情況要思考:看的時候,思考是否看清楚了;聽的時候,思考是否聽明白了,臉色表情,要想到是否溫和;容貌態度,要想到是否嚴肅認真;遇到疑難問題,要思考怎樣向別人請教;發怒時,要思考會有什麼後患;看見可得利益,要思考是否合乎道義。

“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讀到這句,我不覺有點臉紅。平時我和爸爸媽媽交流討論的時候,態度很差,經常說着說着就不耐煩起來,象一頭莽撞的小牛,全然不顧媽媽的感受。以後,不管是什麼事情,我對爸爸媽媽態度都要好一點,好好商量。

“事思敬”,在學習中,我也沒有達到這個要求。我有時候做事不認真,學習應付了事。美國航天史上有次航天飛船失事,不是因爲什麼重大技術失誤,只是因爲有幾個螺絲沒有擰緊。有時候我做數學題錯了,不是因爲不會做,只是因爲草稿太潦草,數位沒對齊,算錯了。今後,不管什麼事,我都要一絲不苟。

以後,我還要經常溫習《論語》,按裏面傳授的道理去要求自己,和別人友好相處。

讀《論語·學而》有感 篇22

《論語》作爲孔子思想的精華,中華文庫璀璨的書籍,給人們帶來了許許多多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閱讀《論語》不僅使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精神的可貴,而且領悟到了了孔子精神在現實生活中的延續。

《論語》中記載的瞬間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有一則是這樣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樣的樂趣是最純真的,最自然的。相比於我們現實生活,那些玩遊戲後的熱愛,卻是非常的不自然的,不純真的,他們帶給人只是一種暫時精神上的快樂,而這種全身心的根源,卻是最本真的樂趣所在!

而且還有一則: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使我們不僅體會到這他的堅強樂觀,而且體會到對生活的熱愛、渴望和激情,從而使得他最後的成爲孔子最得意的門徒之一,這樣的高尚品質又怎能不令我們學習呢?想想我們現在在衣食豐厚的社會裏,卻經常抱怨着各種各樣的不滿足,比比閆慧,這樣的樂觀,這樣的曠達大度,這樣的能把自己的胸襟籠罩世間的萬物,這種精神我們又怎能不學習呢?

閱讀《論語》,還是我還發現了許許多多在自己的不足。因爲《論語》中孔老夫子對許多的生活中許多的“惡”,以及許多社會的不美好的一面都作了抨擊。比如: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所以,我以後也一定要最好遵守這些品質,成爲一個高尚的有道德的良好的公民。收斂自己的不正當的行爲,端正自己的思想,像孔夫子精神光芒發揚到我的生活中和學習中去。

這次閱讀《論語》的體驗,帶給我的不僅僅是一種精神震撼,而且是道德品質的提高,以及是各種各樣美好品質在我思想上的延續。

讀《論語·學而》有感 篇23

論語是孔子和他弟子的一本語錄,講述的是孔子與其弟子或一些官員的對話,是儒家的經典之作。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這一段: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明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段話的意思思是說:學完了再去複習,不讓人開心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快樂嗎?人不知我而我卻不生氣,不是君子嗎?看了這段話,我想到了明朝的劉大夏。

小時候的劉大夏十分聰明,對孫子兵法更是情有獨鍾。看了一遍又一遍,總是愛不釋手。他告訴別人:“我遵守了孔夫子‘學而時習之’的教誨,十分高興。”劉大夏當上官後,他的同窗來找他敘舊。劉大夏擺了一桌酒席,對同窗說:“唉,自我當官後,也只有遠方來的你讓我如此愉快啊!”

有一天,劉大夏在路上遇到一個醉漢,官兵大喝:"劉大人出巡,讓道讓道!”醉漢說:“什……什麼劉……劉大人啊?”官兵說:“就是劉大夏劉大人!”醉漢說:“沒聽……聽說過……過這玩……意。”劉大夏見狀說:“算了算了,繞道走吧。”按照孔夫子的話說,劉大夏的這種行爲就是君子所爲。

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我們一開始觀察人,正如孔子所說,聽了他說的話就相信他的爲人處事。但是自從讀了《論語》我才知道,要真正瞭解一個人,聽了他說的話之後,還要觀察他的行爲,這樣才能真正瞭解一個人是不是真正的君子。所以,讀了《論語》之後,使我受益良多。它使我懂得了只有多讀書,讀好書,多讀經典著作,才能令我們的思維更敏捷,視野更開闊,做事更合理,才能讓我們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道路上不斷自勉,少走彎路。才能讓自己在做人做事方面更符合日常行爲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