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二十四孝圖中學生讀後感400字(通用16篇)

二十四孝圖中學生讀後感400字(通用1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79K 次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二十四孝圖中學生讀後感400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二十四孝圖中學生讀後感400字(通用16篇)

二十四孝圖中學生讀後感 篇1

讀了《二十四孝》,我最喜歡“拾葚異器”這個小故事。它講的是一個叫蔡順的人少年時喪父,對母極孝。當時環境惡劣,只好拾桑葚充飢。

一天,蔡順遇到了赤眉軍,他們問他爲什麼要把紅色和黑色的桑葚分別裝在兩個蔞子裏?蔡順回答說黑色的留給母親吃,紅色的自己吃。赤眉軍聽了,很是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鬥白米,一頭牛,讓他回去侍奉母親,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敬佩之意。

這個故事令我感動了許久:蔡順對母親的孝心雖然只體現在那麼一點兒小事上,但卻值得讓人回味。

我也很敬佩蔡順,敬佩他的孝心,事事都爲母親着想。讀完這個故事後,我認真反思了一下,發現生活中其實有很多這樣孝敬父母的事,這樣的小事雖然很平常,更不引人注意,但它們包含了一顆顆愛心、一顆顆孝心。

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就是“百善孝爲先”,我們應當孝敬父母,只要從蔡順“拾葚異器”這一點點小事做起!

二十四孝圖中學生讀後感 篇2

二十四孝圖着重分析了,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臥冰求鯉”,卻有違人性,我願中華美德——“孝”道世代傳承,一則有違老母愛孫之心,“孝感動天”,今有爲父母治病獻五臟的,挖坑要埋。興好挖出一罈金子來,盲從是可悲的,“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纔是一個有責任心的,人爲貴”的人本觀念?最源遠流長的中華美德,自己獨養母親,其實是殘忍。古有爲求神爲父母治病舍身的,妻子生一男孩,對母極孝?必然影響供養母親,他把家產分爲兩份,懂得孝敬長輩。只有孝敬父母的人,但殺兒之舉,此拼笮?母親死了不能復活,

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它讓我懂得感恩。

百善孝爲先,“賣身葬父”,迂腐是愚蠢的,不如埋掉兒子,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父親死後,“哭竹生筍”?原本家道殷實,就想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殺了,我們應該懂得理解長輩的心,高尚的人。

最後,二則陷老母於不仁。所以後來有人把這種孝舉,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髮指。 先說說那個郭巨埋兒吧。說是晉代有個叫郭巨的,“兒子可以再生,極少有爲父母去殺人的。爲了節約糧食,“埋兒奉母”,“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才免了兒子一死。

二十四孝圖中學生讀後感 篇3

《二十四孝圖》圖文並茂,非常感人。我發現,百事孝爲先,小時候那些孝順的人,長大都有了很大的成就。

二十四孝有:孝感動天、親嘗湯藥、齧指痛心、百里負米、蘆衣順母、鹿乳奉親、戲綵娛親、賣身葬父、刻木事親、行佣供母、懷橘遺親、爲母埋兒、扇枕溫衾、拾蕭異器、涌泉躍鯉、聞雷泣墓、乳姑不怠、臥冰求鯉、恣蚊飽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筍、嘗糞憂心、棄官尋母、滌親溺器。其中,我最喜歡刻木事親,意思是:丁蘭,相傳爲東漢時期河南(今河南黃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纔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見面,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子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現在有很多人特別是我們這代人一天到晚都是在想自己該怎麼樣,自己吃的好不好,玩得好不好,向父母要這要那,達不到要求就發脾氣,有時對父母和長輩說話、行爲很不禮貌。和前人相比我真的對“孝順”二字沒有做好。讀了這本書,我以後一定要孝順父母,尊敬老人,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美德。讓我們從點滴做起吧!

二十四孝圖中學生讀後感 篇4

這兩天我們學習了二十四孝的前十二孝,我深深體會到什麼是孝。那個身葬父的董永,以前只從電視劇中知道他和七仙女的故事,其不知他讓我佩服的是他的孝心。他爲了埋葬父親,甘願身到富家爲奴,他的孝心終於感動了天帝……

老師和我們討論,天帝可能是假的,但是身葬父這個事情肯定是真的,我想也是的。知道了這個故事,想一下我自己就很慚愧了,我和他比起來那就太不孝了。上次爸爸生病了我還是不聞不問,好像和我無關一樣。我天天在外頭玩,只有爸爸許諾給我買東西,我纔回去。什麼事情稍不順心就發脾氣,在外頭時連爸爸的電話都懶得接,更不要說孝心了。

學習了古人的孝道,我明白了自己的錯誤。父母生了我們,我們就要孝敬他們,不能忘本。父母都是爲自己的孩子好,他們批評我們也是爲我們好,我們也要虛心的接受。父母是我們最大的恩人,要報答感謝他們,這樣纔對得起自己的心。

接下來的十二孝,我一定要認真學習,今後我一定要好好的孝敬我的父母。

二十四孝圖中學生讀後感 篇5

百善孝爲先是古人的基本道德思想,《二十四孝圖》本是一本宣揚儒家孝的觀念的兒童傳統讀物。而魯迅先生這篇文章就寫在於反對白話文的潮流爭鋒相對之時。作者以激奮起筆,貫穿了辛辣的諷刺,痛斥了封建孝道的虛僞,表達了他的愛憎之情。

並不是否定魯迅的觀點。的確,新中國是需要像他這樣敢說敢做的人才,也的確很渴望一個去打擊封建殘酷的聲音。然而,對於他所言的觀點我卻意見相左。

不得不承認的是,二十四孝的確有着一些像哭竹生筍臥冰求鯉等匪夷所思的接近神話的故事。也有一些極端一味的如老萊娛親郭巨埋兒。你可以稱之爲荒誕,但它只是僅僅起到警示後人的作用,目的還是好的。試問難道真的有人去學着文中那般臥在冰上,求着鯉魚的到來?有真的有白髮老爺在故作小兒狀嗎?

古代不受孝道的極爲少見,也算是屈指可數。倒是在如今的社會不孝兒女諸多。父母含辛茹苦的拉扯長大,成人後卻對父母不屑一顧,冷嘲熱諷的比比皆是。子不嫌母醜,子不嫌家貧,我想現代人也逐漸喪失了這種傳統了吧!

讀完《二十四孝圖》後,相信大家對孝有了很深的理解。孝是我們作爲一箇中國人應該遵循的傳統美德,可是現在的社會上越來越多的人不孝順父母的現象,所以我們更能好好的理解孝的深層內涵,學着做一個孝順的人。

二十四孝圖中學生讀後感 篇6

魯迅的《二十四孝圖》是收錄在《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作者敘述了自己對於《二十四孝圖》中對於“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孝道故事的看法,批判了這種封建制度下變形了的孝道。

百善孝爲先,古人講“孝道”擺在所有道德的最前面。一個人品德怎麼樣,首先看這個人孝不孝順,如果不孝順,連官都做不了。自古以來流傳的孝道故事有很多,給人很好的教育意義。但是《二十四孝圖》中存在的一些扭曲人們孝道的觀念,魯迅先生給與了強烈的抨擊。“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是一種封建社會畸形的孝道,爲了孝道就能枉顧子女性命嗎?這種低級趣味的肉麻就是孝道嗎?這些都屬於愚孝,這些故事遺留下來的封建孝道觀念毒害了一代代的人。我們爲人子女的,孝道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要科學,而不是迷信,要觀念要與時俱進,而非封建愚昧,更不能因爲孝道而傷害到其他人。破除封建孝道的觀念的虛僞和殘忍,就是要我們有意識,而不是盲目尊崇。就像魯迅認爲的那樣,只要自己孝順父母做到心中無愧就行了。

作者對於封建孝道給與了無情的批判,同時,《二十四孝圖》也能讓人對孝道與更深的領悟。千萬不要再出現“嘗糞憂心”、 “郭巨埋兒”這樣的愚孝了。其實,我覺得讓父母開心自在就是最大的孝順了。

二十四孝圖中學生讀後感 篇7

孝,即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特別強調的一種,弟子規中,對待長輩的態度無疑寫的清清楚楚,“孝”這一概念,早應該在中華民族的傳統中成爲不可磨滅的一條了,從“烏鴉反哺,羊羔跪乳”這婦孺皆知的故事中體現出來了。

文中說,當作者看過二十四孝後,看到做個孝子如此之難,原先做個孝子的計劃便徹底放棄了,其實我覺的,做孝子不一定非要將事例硬安到自己頭上,那樣多生硬來着,只要打心眼裏替母親着想,替父親着想,不讓他們爲自己操心,在家務上替他們分擔一些,也是一種孝,雖不如事例上那麼感天動地,但至少也是一種平平凡凡的孝呀!

硬把事例往自己頭上安,是行不通的,畢竟時代在變,你說有一天你父母想吃鯉魚,你說:“好,我要做一個孝子,臥冰求鯉去!”行的通嗎?現在冬天沒有古代冷,湖面上通常才結一層薄冰,恐怕人才站上去還沒來得及臥下呢,冰就碎了,當時別說父母吃不到鯉魚,恐怕也會嚇的趕緊跑到湖邊來救人,再說,現在市場上明明有鯉魚賣,幹嗎要那麼費勁去求鯉魚呢?

其實,這些事例所要表明的,是“孝”的精神,“孝”不是一件事情,而是一種精神,平平凡凡的“孝”反而更加的溫馨,向一縷淡淡的香氣迷漫在家庭之中,使每個人都感到淡淡的幸福。

不用那麼驚天動地,平平凡凡的“孝”,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更加的溫馨、幸福。

二十四孝圖中學生讀後感 篇8

孝是什麼?往大了說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爲、老有所樂;往小了說就是你吃什麼就讓父母吃什麼,你住哪裏就讓父母住哪裏;更通俗一點說就是父母當初怎麼對待你,你就怎麼對待父母。就是這麼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道理,到了道學家那裏就變味了,弄了一個什麼《二十四孝圖》,把本來很平常很溫馨的孝順變得毛骨悚然了,以至於給少年魯迅的心理留下的揮之不去的陰影,這種虛假的、拔高的、沒有人性的說教可以休矣!

“郭巨埋兒”,爲了孝順母親就要把兒子殺死,這不要說法律不允許,就是道德人倫也不允許啊!所以作者給故事設計了一個出乎意料之外也不在情理之中的很荒唐的結局——挖坑的時候挖出一罐子黃金,然後皆大歡喜了。問題是誰都能挖出黃金嗎?如果挖不出咋辦?

“臥冰求鯉”的故事也很荒唐:人體能有多少熱量呢,靠體溫把堅冰融化,這不符合物理學原理呀。稍微有點兒物理學知識的人都知道,如果人臥在冰上不但不能把冰融化,而且還會凍死。與其臥冰求鯉,不如鑿冰求鯉。臥冰求鯉不是孝,而是蠢。

孝也好,愛也好,敬業也好,都應該是日常的、平淡的、波瀾不驚的,如果把個別的、暫時的、極端事例的當做常態化的`標準要求每個人去做,那麼既是沒有人性的,也是不可持續的,希望在傳播正能量的時候把握好一個度,過猶不及。

二十四孝圖中學生讀後感 篇9

《二十四孝圖》這篇文章記述的是魯迅先生通過當時的兒童讀物想起自己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了封建孝道虛僞和殘酷,並且着重分析了“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責了這些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生命,將“肉麻當做有趣”,以“不情爲倫理,污衊了古人,教壞了後人”。

作品開篇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現象給予嚴重批評,通過這件事可以體現作者魯迅是下了很大決心提倡白話文的。而對於提倡復古的人是極其痛恨的,痛恨到什麼程度呢!“只要對於白話來加以謀害者,都應該滅亡!”兩次在開篇部分出現足以體現作者魯迅對提倡白話文的渴望和對復古的痛恨。並且用“麻叔謀蒸食小兒”的例子來比喻這件事,足以體現作者對於此事的努力有多大。

《二十四孝圖》是元代郭居敬編,內容是集錄了古代所傳的二十四個孝子的故事,是舊時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其中“老萊娛親”是講他七十多歲時穿五色彩衣詐跌“娛親”的故事,”、“郭巨埋兒”是講郭巨由於家裏貧窮母親吃不飽飯便要挖坑埋掉自己親生兒子的事。這裏面幾乎全是記錄愚孝的故事,魯迅通過表達自己對愚孝的不認同,同時也諷刺了當時的舊社會、舊制度、舊思想,表現了他強烈提倡新文化的慾望。

魯迅先生對愚孝的看法是值得我們借鑑的,孝是必要的,愚孝是萬萬不可的,這不是今天的我們正要學習的嗎?希望天下多幾個孝子,少幾個愚孝之人……

二十四孝圖中學生讀後感 篇10

“只要對於白話來加以謀害者,都應該滅亡”,這是魯迅一個尖銳的看法,雖然話過激了些,但足以看出魯迅對古書的喜愛甚至於敬慕之情。魯迅看到中國孩子讀破書,總是會嘆息。不錯,中國當時的教育當然比國外差多了,使這個重視教育且又愛國地文學家深感惋惜。

作者回憶小時,私塾管得嚴,只能讀背“人之初性本善”,而出了書塾,就可以捧起一本有趣的別類的書,津津有味地讀。在那種混亂的社會中,書中陰間賞善罰惡的故事使讀者十分陶醉。也只有這個,讓魯迅小時枯燥的私塾生活有了一絲樂趣。魯迅對於陰間的好奇,只能是好奇,頌揚反而壞事。這不,魯迅揭露當時社會醜惡一面,導致一些“舞文弄墨”人的打擊。這樣的人實在可惡,別人有自己的思想、打算、作爲,別人非要插一足作何?被打擊更要心如止水,就像00後的我們,“做自己的事,讓別人說去吧,神馬都是浮雲”。

魯迅在飽覽不少古書後,終於得到長輩傳下來的《二十四孝史》。讀得多了,便也悟出來了,“孝”只有那些大道理,其實沒有什麼神乎其神的,讀得多了,世中的真、善、美、假、醜、惡,一目瞭然。

古書之趣,趣在“實”,趣在“妙”,趣在當今確沒有書中說的那些事。

二十四孝圖中學生讀後感 篇11

不經意一看《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覺得冷酷無情;“孝感動天”、“臥冰求鯉”、“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嘗糞憂心”則讓人噁心。

孝是應該的,迂腐是愚蠢的,盲目是悲哀的,衛道是可恨的

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中國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其主要目的是弘揚封建孝道。而其中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髮指。

讓我們先談談郭巨埋兒吧。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成兩份,他給了兩個弟弟。他獨自撫養母親,對她非常孝順。

後來家庭逐漸貧窮,他的妻子生了一個男孩,郭居擔心撫養孩子將影響供養母親,就和他的妻子討論:“兒子可以再生,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

夫妻遂把兒子抱出,挖坑要埋。興好挖出一罈金子來,才免了兒子一死。

郭巨雖然有孝道,但殺子的行爲,卻違背了人性,不符合儒家“天人合一,人爲貴”的這一思想。看似大孝,實則殘忍。

在古代,有一些人求神治癒他們的父母,並放棄了他們的生命。還有一些人爲了滿足父母吃肉的慾望而割肉。爲了節省食物,他想殺死自己的兒子。

一則有違老母愛孫之心,二則陷老母於不仁。,所以後來有人把這種孝舉,稱爲愚孝

百善孝爲先,“孝道”是中國大地上最古老的中華美德,我們應該知道如何理解長輩的心,知道如何感恩,知道如何尊敬長輩。只有懂得孝順父母,纔是一個負責任、高尚的人。

最後,我祝願中華民族的美德——“孝”代代相傳!

二十四孝圖中學生讀後感 篇12

在暑假,閱讀魯迅的《朝花夕拾》之前,我和要好的朋友去參觀北京的孔廟,在許多展品中,我不知道爲什麼一眼就看到很小的角落裏,甚至字都看不清的二十四孝圖,其中一個“郭巨埋兒”。

正如魯迅所說,畫面確實很清晰,但我還是不想承認我明白其中的意思。

照片上還有一張紙條,上面的字很小,我又看清楚了,而且又我只能看到一欄字,“子可再有,母不復得”,但我不知道他爲什麼要埋葬兒子。

直到八月,看到《朝花夕拾》,我才突然意識到原來是因爲他們家窮,真的養不起那麼多人,只好把老人養活,把兒子活埋了。

這張二十四孝圖太恐怖了,對於一個“孝”字,竟然想要那麼多的講究,甚至完全拋棄自己的孩子。

更重要的是,有時還是爲了孝順並未養育過自己的後母!難怪過去的人見父母都跪下來說“不孝之子見父母,求父母……

這二十四孝的人物,就這二十四孝圖,我與小時侯的魯迅先生真是有同感,自己不要做孝子,並且希望父母也不要做孝子!

照片中的孩子仍然微笑着,在媽媽的懷裏玩耍,而她的爸爸想要把孩子抱過來。孩子的母親似乎有些不放棄,有些我不記得了,如果,婆媳之間的關係將來不好,那麼孩子就是一個孝順的兒子,一點也不反對他的父母!

舊社會真的很邪惡,人們是對的。我想知道郭巨的媽媽是不是故意這麼做的?她沒想到郭巨會把孩子埋了。因爲郭巨一定一直很孝順。

後來,我和朋友去首都博物館玩,看到了二十四孝圖,這張圖很大,我給他講了這個故事,她也很害怕。看來魯迅先生認爲的不錯,小孩子們都是可愛的,且心意相通的。

二十四孝圖中學生讀後感 篇13

魯迅先生作品中有一部名叫《二十四孝圖》的,十分有趣。不過這文章題目雖叫《二十四孝圖》,卻與教人孝敬長輩沒有什麼太大的聯繫,甚至並不贊同所謂“孝順”的做法。

《二十四孝圖》主要是講了魯迅對小時候曾看的“二十四孝子故事”所產生的感觸。而我讀了《二十四孝圖》後,讓我印象最深乃至反感的,便是“郭巨埋兒”這個故事片段。它主要講了郭巨家境貧窮,爲了養父母而“不得不”埋掉自己的親生兒子,以減輕負擔,盡孝父母。好在最後他挖坑埋兒子時竟挖出了黃金,可憐的郭巨兒子才“倖免於難”。

郭巨雖有孝順之心,可是他喪失人性、違背道德的殺兒供母之舉動,實在是叫人害怕。況且,這樣的舉動也實在是算不了孝順,讓母親備受良心譴責,認爲是自己害死了孫子,而孩子還未熟悉這個世界,便讓他那愚蠢又殘忍的父親殺害。

其實,所謂“郭巨大孝”,莫不就是凌駕於慈祥母親的良心之上與無辜兒子生命之上的僞孝罷了。以至於魯迅先生在文中諷刺道:“然而不但不也不想再去當孝子,並且怕我父親去做孝子了。”郭巨的行爲,是封建禮教與虛僞愚孝的折射。在他享受於“孝子”這一稱號與旁人的讚揚時,在他那險些被他自己害死的兒子與其它中國孩子的心中已經死了。

我並不反對孝順,相反,我十分希望中國孩子可以傳承好這一美德。只不過被封建禮教所束縛的愚孝,實在是不可模仿。那種“孝”,無異於一種“不孝”!

在新中國、新時代,這種荒唐可笑的“孝順”已經消失,在“孝”與“不孝”之間,我們已有定論。

二十四孝圖中學生讀後感 篇14

魯迅先生是20、30年代新白話運動的領袖人物,而這篇文字也正是從白話運動入手。先給予那個所謂的紳士衝擊,闡明先生對於白話運動的立常爲了加強說服力,先生便以而是讀過的《二十四孝圖》入手,揭開封建衛道士羊皮下的真狼面目。

爲了讀懂先生的這篇文章,我還將《二十四孝圖》的原文找出,加以對比閱讀,讓自己能夠更好地理解先生的這篇文章。“老萊娛親”,“郭巨埋兒”,“臥冰求鯉”,這些文章都是傳揚封建禮教中的“孝”的膾炙人口的文章。

文中表達的這些“孝”不少都是愚孝,違背了人性的孝道,甚至是爲了人頌之爲“孝”而“孝”,封建時代也講求“禮儀孝悌”,但這些所謂的“孝”實在是無法用當下的孝道觀念去衡量的。郭巨可謂至孝,家裏貧困,孝母之心值得稱讚,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實在違背了人本觀念。看似大孝,其實是殘忍。這樣的故事在書中隨便翻翻舉目全是!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臥冰求鯉”、“哭竹生筍”這樣一種封建的吃人的禮教,實在讓人感到可悲!

封建時代的信仰與理念並非都是要繼承或拋棄的。但是孝乃百善之首,如何正確地進行理解纔是最正確的。作爲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中國,理當傳承發揚!但這樣的愚孝是可悲的,而捍衛這些的披着羊皮的衛道士們更是可恥的!

二十四孝圖中學生讀後感 篇15

寒假通過老師的推薦,我看了《孝經·二十四孝》這一本書,並從中學到了許多道理。孝,自古以來是我們華夏民族的優良傳統,它一代又一代得傳承着,迄今爲止,依舊被人們所重視。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個都沒有孝心的人,是沒有道德的。孝,是一切品質中最爲基本的一個,但是卻又是最爲重要,很多人也並沒有做好的。孝,是一個人一生的作業,無論你是萬人之上的富豪,還是流浪街頭的乞丐,你都要孝敬父母,感謝父母。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從出生到長大成人,都是父母辛辛苦苦將我們養育長大、教育我們,所以,孝敬父母是我們天經地義的。一個孝順的皇帝,對百姓也能施仁政;一個不孝順的皇帝,再興旺的國家也會滅亡。一個人是否能夠成功,最基本的就是從是否孝敬父母看出。

現在的年輕人變得越來越“繁忙”,經常早出晚歸、遊蕩他鄉,哪怕好不容易有時間陪父母,也總是厭煩地辭掉,寧願去陪朋友一起發呆,也不寧願回家看看愈發憔悴的父母。

近日有一檔十分火熱的綜藝節目《旋風孝子》幾位明星和他們的父親或者母親一起度過六天五夜,用自己的行動彌補失去的孝行,其中所有的家長都表示:自己的孩子太忙,並沒有時間。這也引發了各大網絡的關注:孝,是否被我們說得太過於轟轟烈烈,而忘記了自己的本質?父母並不在乎你的官銜職位,而是想要讓你多陪陪她,就像你小時候他們陪你一樣。盡孝並不是一兩天就可以了,而是要每天都堅持,爲父母做好每件點滴小事,讓他們感受你那顆最誠摯的心就足以。

從現在開始盡孝吧!我想我們都不希望有後悔的那一天。

二十四孝圖中學生讀後感 篇16

我在網上看了一篇叫《二十四孝》的文章,給我的印象十分深刻,讓我深受感動。其中,有一則是“臥冰求鯉”,這則小故事在令我感動的同時也讓我受益匪淺。

古代的人們如此孝順。正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在構造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孝敬父母,更何況孝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和傳統美德,但是,事實好像有點不盡人意,歷史寶貴財富並沒有得到部分現代人的認同,甚至有的人還要父母來“孝敬”他們,在他們心中,父母是天經地義要養他們,要爲他們做牛做馬的觀念。

他們認爲只有自己逍遙快活就夠了,卻不體諒,不理解父母對自己所付出的辛勞,更不用提要他們孝敬父母了。他們可否想過母親十月懷胎的痛苦和父母親把他們從一個小嬰兒拉扯大的艱辛,難道這也能讓人所忘卻嗎?如果這些都不能感化他們的鐵石心腸,那他們只能得到人們的唾罵和拋棄。

父母給我們的愛是無私的,父母默默地爲我們操勞。如果你夠細心,就會發現父母臉上多了一條條皺紋,頭上多了一絲絲銀髮。父母在我們的成長路上精心的養育並教育我們,卻不求回報,父母對我們的愛比山還高,比海還深。

所以,我們現在要好好孝敬父母,哪怕是幫媽媽做做家務,給爸爸捶捶背,把好吃的留給父母吃,做一個聽話懂事的好孩子。此外,我們更要好好學習,不辜負父母對我們的期望,長大以後好好報答父母,好好孝敬父母!

“孝敬”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的,就像這則故事中的王祥那樣,我一定好好孝敬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