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魯迅《風箏》讀後感(精選14篇)

魯迅《風箏》讀後感(精選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3W 次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魯迅《風箏》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魯迅《風箏》讀後感(精選14篇)

魯迅《風箏》讀後感 篇1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這是魯迅寫的,名叫風箏。魯迅的原名叫周樹人,他寫文章很有特點,比如他的文章要麼就是說理,要麼就是批判或辯論,以前日本人看了他的文章,就咬牙切齒。

冬天來了,小孩子們都喜歡乘着風勢去放風箏,但是魯迅從小就不喜歡放風箏,不但不愛,而且很嫌惡。有一天魯迅看到他的小兄弟在做風箏,他看了,覺得放風箏是一個沒出息小孩玩的玩藝就把他辛辛苦苦做的風箏給毀了。等到了魯迅中年的時候,看到了這樣的一本書,書本的第一句話寫的是:玩具是小孩的天使。他在才明白小兄弟放風箏是對的。過了很久,他和小兄弟又一次見面,就和小兄弟說起了小時候的往事,他說起了小時候放風箏的事情,但是小兄弟對這件事情淡忘了,跟不用說寬恕了,他的心一直很沉重。

魯迅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不在擺弄這沒出息的孩子玩的玩藝,這種行爲很粗暴。後來魯迅看了一本書後,突然醒悟了過來。

在這篇故事中,作者回憶以前自己以前毀壞小兄弟的風箏一事,又想向小兄弟原諒自己以前的過錯,魯迅對小兄弟否認“虐殺”,但是小兄弟無怨無悔,所以說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我們要加一起保護它。

魯迅對小兄弟忘記以前的往事,他一直覺得自己管小兄弟是對的,表示深深的自責和懺悔。也告訴後人:遊戲是兒童的天使,應當加以保護。

魯迅《風箏》讀後感 篇2

讀《風箏》有感今天老師教了《風箏》這一課。這篇散文中,有魯迅的兄弟之情,有遊戲之於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有魯迅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文章說的是小時候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不準小兄弟弄這種沒出息的玩藝,行爲十分粗暴。待到明白遊戲之於兒童的意義,魯迅醒悟過來,自己當年的行徑,簡直是“對於精神的虐殺”。

雖然事隔久遠,魯迅還是一心想補過,然而小兄弟卻全然忘卻“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從手足之情上看,當年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爲小兄弟有出息,那氣恨,是恨鐵不成鋼。一旦明白自己錯了,雖是幾十年前的往事,雖爲兄長,也要討小兄弟寬耍同胞手足之情溢於言表。從遊戲的意義上看,“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爲,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遊戲實在出於兒童天性,遊戲使兒童活潑、健康、聰明。因此不準遊戲,無異於虐—殺兒童天性。魯迅看到外國的兒童教育主張,認識了中國舊式教育的落後,願中國的兒童教育改變落後的偏見,願兒童精神從此不受壓制,從此能夠健康成長。從魯迅的自省精神看,魯迅是嚴於解剖自己的,嚴於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絲不苟,知錯必改,鄭重其事,這種精神非常可貴。從小兄弟身受“虐—殺”卻毫無怨恨這種現象上看,魯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腳在這一點上,留下無盡的悲哀和發人深思的問號。小兄弟爲什麼全然忘卻?原來他偷做風箏,自己也並不認爲正當,以爲兄長該管,因此並不耿耿於懷。這篇課文告訴我們要多學習魯迅先生的優點,從中得到啓發,這樣人才會有進步。更加要學習魯迅先生的寫作方法,本文以一分一總的形式來寫這篇文章。

魯迅《風箏》讀後感 篇3

文章以風箏爲引線,對"我"粗暴對待小弟的言行,作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小弟這樣的人的不覺悟表示出深深的悲哀。這無疑是對封建宗族制度摧殘兒童的罪惡進行控訴。敘述往事與抒情緊密結合是文章的突出特點。全文雖以敘事爲主,但深深地融匯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關鍵的地方,則又通過凝鍊的語言,作了畫龍點晴的點染,使文章感情的表達更加明朗。

例如,文章開頭"我"從北京冬季的天空中,看見一二風箏浮動着,引起了一種驚異和悲哀。爲什麼呢?下面作者就插入一段對故鄉風箏時節的回憶。這段文字不僅敘述了故鄉早春的景象,而且在這一景一物的描寫中,都凝聚"我"對故鄉的讚美之情。在此基礎上,作者進一步直接抒發了這種感情:"我現在在那裏呢?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廖別的故必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這就將"我"對故鄉的深切懷念更充分地表達出來。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這裏還不單純是爲了抒發"我"對故鄉的深情,如聯繫全文來看,回憶故鄉,目的或落腳點是使"我想起幼時欺凌小兄弟之事。"我"在這裏進行了反思。

透過這個小"我",看到舊的倫理道德統治下的整個社會面貌——大"我"——家長式的管理、長幼尊卑的秩序是何等的神聖,何等的殘酷,何等的愚味無知,它扼殺了兒童的天性,當作者挖掘的釀成悲劇的社會原因。"我"的回憶是對封建宗族制度的摧殘兒童的控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我"經過深刻反省認識到這一地可挽回的過錯過後,心情無比沉重。

這種懺悔意識,否定了舊"我",催生了新"我","我"的思想演進軌跡明晰了,"我"的複雜心理狀態顯示了,正是這些原因,所以當"我",看到北京天空中的風箏,而感到"驚異與手法,幾筆就把人物形象、性格特點,傳神地勾畫出來。例如描寫"十歲內外","多病,瘦得不堪"的小兄弟,"張着、嘴,呆看着空中出神",爲別人放的風箏"驚呼","跳躍",這就把小兄弟善良、活潑可愛、喜歡遊戲的性格表現了出來。

當他私自做風箏的祕密被發現後,作者描繪了他窘迫不堪的神情時這樣寫道:'他向着大方登,從大小登;便很驚惶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着。"作者在這裏寫出了小兄弟的精神狀態,是被封建禮教所麻木的自然流露,這不單純是膽小的緣故,其深層原因更是造成此種現象的依據。

魯迅《風箏》讀後感 篇4

《風箏》是魯迅先生的一篇回憶性散文,回憶自己兒時殘酷地將小兄弟的風箏弄壞的事情。魯迅先生的本意是通過這件事來揭示舊的倫理道德下的社會面貌,從“我”對兄弟家長式的管理,反映出神聖的長 幼尊卑秩序是何等殘忍,愚昧無知。

文章由回憶引起,看到風箏,“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引發了作者的記憶深處的往事。自己不愛風箏,甚至“厭惡”風箏,“以爲這種沒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藝”,看到了小兄弟因風箏而“驚呼”“高興得跳躍”,認爲是“笑柄,可鄙的”

這些情感導致了他接着下來對小兄弟的一次精神虐殺——當“我”恍然大悟,發現他偷偷地做風箏時,“憤怒地”“折斷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面對“我”的“傲然”,小兄弟先是“很驚惶”,“失了色的瑟縮着”,最後“絕望地”留在小屋裏。

這些人物描寫,僅寥寥無幾,就刻畫了人物的個性特點,神情呼之欲出。“我”爲兄長,小弟“多病,瘦得不堪”,“論長幼,論力氣,他都是敵不過我的”。所以當自己驕橫地踏碎他的夢想時,他毫無反抗之力。

時間逝去,再見到風箏時,作者敘述道:“既給我久經逝去的兒時的回憶,而一併也帶着無可把握的悲哀”,因爲中年後的他發現年少時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爲,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但自己卻把它沒殺了。“我的心已彷彿變了鉛塊,很重很重的墮下去了”。

“我”虐殺兒童的思想根源,來自當時封建思想的束縛。舊思想無視孩子的天性,認爲守規守矩的纔是好孩子,文中用“肅殺的嚴冬”暗示了當時的社會環境,使文章含蓄又帶有深意

作者簡約的幾筆,就將他進行正當遊戲的願望遭到虐殺後,那種驚懼、絕望的心情,極其形象地揭示了出來,這些描寫完全符合兒童的特點。與小兄弟的形象想對照,突出了“我”的粗暴、兄長的威嚴。

每一個孩子都有愛玩的天性,讓他自由自在,就像藍天下飛翔的風箏,不要扼殺兒童的天性。

魯迅《風箏》讀後感 篇5

與風共舞,直上青雲。

小時候,總愛擡頭看風箏輕盈地上下翻飛。看着它們點綴天空,心中就會洋溢起無限柔情。對我來說,最幸福、最溫暖的事就是在風箏飛舞的季節,能牽着媽媽的手,帶着風箏來到廣場。你看,那被風箏點綴得絢麗的天空中,飛得最高的那隻風箏儼然一副王者的姿態。而《風箏》一課,又讓我徜徉在那美好、快樂、溫馨的畫面之中。

還記得風箏乘風飛起。

那時候,看見風箏飛起,我趕緊轉動線軸,單只是那麼瞬間,風箏在空中劃過一道美麗的弧線後就輕輕地飄落了。我無可奈何地嘆口氣,撿起地上的風箏。又有什麼關係呢?每一隻風箏都是從起點飛向終點,都有跌落的經歷,那些飛翔在天空中的風箏,它們雖然失敗過,但就是憑着一股犟勁,毫不氣餒,最終馳騁宇際。悠思悠年間,我再次握緊,放手。線軸緩緩鬆勁,終於風箏如蝸牛般執着,再次起飛。“起飛、跌落、起飛……”一點一點地向上飛,線軸上的白色線圈一點一點地消失,風箏飛得更高了,我捏着長長的線一鬆一放,湛藍的天空中,一隻風箏映襯在這美麗的風景中,不斷向上、向上、向上……

我擡頭仰望藍天,手遮額頭,想着魯迅說的那麼一句話: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爲,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是啊,放風箏時,我們不是得到了更加美好的回憶麼?這不是讓我們快樂麼?

我輕輕地扯斷了那根不斷向上,試圖掙脫的線。它擁有了天空的顏色,彷彿要與藍天與白雲融爲一體,也許只有天空纔是風箏最終的歸宿,那,就讓它飛吧!

魯迅《風箏》讀後感 篇6

《風箏》是魯迅先生的一篇回憶性散文,主要回憶了“我”小時候將小兄弟自己做的的風箏弄壞的事情,並且不讓他玩風箏,認爲玩風箏是那些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後來魯迅才知道玩是兒童的天性,就像人要睡覺……痛恨當時的所作所爲。想去找小兄弟說對不起的一件事。

魯迅先生簡約的幾筆,就將小兄弟進行正當遊戲的願望遭到虐殺後,那種驚懼、絕望的心情,極其形象地揭示了出來,這些描寫完全符合兒童的特點。與小兄弟的形象想對照,突出了“我”的粗暴、兄長的威嚴。

每一個孩子都有愛玩的天性,讓他自由自在,就像藍天下飛翔的風箏,不要扼殺兒童的天性。

這篇文章通過這件事來揭示舊的倫理道德下的社會面貌,對當時的倫理道德下的社會面貌做出了評價!

魯迅《風箏》讀後感 篇7

《風箏》是魯迅先生的一篇回憶性散文,講述了因爲我的無知和封建家長制的思想扼殺了孩子的天性,對一個兒童造成了傷害。在“我”年紀大了之後,回想起往事,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之後,本希望能夠獲得寬恕,然而終究沒有。

由於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思想的綿延不絕,這種思想在人們心裏還是思想上都已經根深蒂固了,人們甚至不相信科學,不去接受外界事物的先進事物,依然我行我素,閉門造車。反映在《風箏》上便是,作爲封建家長制的“我”,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行事,絲毫沒有考慮到孩子抑或他人的感受或想法,而且這種形式是不容許存在反抗的,是命令者和執行者的關係。若干年後,“我”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爲,玩具是兒童的天使。從這裏我想到了其實在當下我們的社會中也存在類似這樣的事情,孩子還特別小,家長就忙前忙後的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班兒,美其名曰“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這何嘗不是對孩子的一種天性的壓抑,如果說孩子確實在某一方面很感興趣,其實家長對孩子這種興趣加以鼓勵和發展是很好的一件事,當下許多的孩子是在“被喜歡”一種特長。現在每個家庭都有許多的玩具,但孩子們僅僅只需要這種可愛的玩偶嗎?

這篇文章更爲觸動我的是,文章中的我並沒有得到寬恕:我們漸漸談起兒時的舊事來,我便敘述到這一節,自說少年時代的胡塗。“我可是毫不怪你啊。” 我想,他要說了,我即刻便受了寬恕,我的心從此也寬鬆了吧。

“有過這樣的事嗎?”他驚異地笑着說,就像旁聽着別人的故事一樣。他什麼也不記得了。全然忘卻,毫無怨恨,又有什麼寬恕之可言呢?無怨的恕,說謊罷了。

我還能希求什麼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這種沒有得到寬恕的更令人悲傷,換句話說,已經失去了得到寬恕的資格。這是給施虐者無限的悲傷,如果說被對方斥責或者是痛罵之後,沒有得到寬恕,至少讓受傷害者把心中的不平發泄出來了,對於施虐者也是心理上的一種安慰,可是,這種沉默中的無知是對施虐者最大的傷害,在將來的日子中已經不再得到寬恕的機會了,只能默默的對自己以前做過的錯事,承受着心理上的懲罰,時間或長或短,力度或強或弱,都是不會消失的一種內心的苦悶。

魯迅《風箏》讀後感 篇8

我今天讀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的名字叫《風箏》,是魯迅先生寫的。

魯迅先生的.《風箏》,描寫的是:“我”不允許弟弟玩風箏,認爲“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待“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爲,玩具是兒童的天使”後,纔對自己的粗暴感到深深的懊悔,同時,也折射了舊中國教育存在的問題,希望兒童能夠健康成長,兒童精神不被虐殺。

多年後,魯迅去找弟弟反省自己之前所犯的錯誤,可弟弟還念及兄弟之情,念及他們之間的友愛,已經把這件事忘得無影無蹤。

我讀了這篇文章後,我感受到了,每個人心裏都要有愛,要尊重每個人的夢想,也要尊重每個人的尊嚴。當我讀到魯迅先生將弟弟親手做的、即將完成的風箏折斷時,當我讀到小風輪被他踩踏時,我心裏爲他弟弟感到傷心、難過。

還有,人一定要勇敢承認自己的錯誤,勇於面對所發生的一切,只有不斷糾正自己的錯誤,才能一生活得更快樂。

魯迅《風箏》讀後感 篇9

魯迅的《風箏》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一開始他覺得這是沒有出息的小孩子所作的玩意,所以,阻止自己的小兄弟玩兒。後來他看了一本書,書上卻說:玩是孩子的天性,不愛玩的孩子長大是沒有創造和對手能力的。後來才與他的小兄弟一起玩兒。

例如,有一個農村的小孩,他讀書很好,從來不遊玩,也不做家務。後來到了高中,住宿要自己洗衣服了,他卻不會洗,還遭到同學們的辱罵,後來,他實在沒辦法了,就將兩個同學殺了,自己跳河自殺,他的父母知道後都很傷心。

魯迅看了那本書後知道了:遊戲是兒童最正常的行爲,玩具是兒童的天使。因此魯迅也知道補過的方法的:送他風箏,贊成他放,勸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們讓着,跑着,笑着。後來文章說:於是二十年來毫不憶及的幼小時候對於精神的虐殺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開,而我的心也彷彿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得落下去了。這時,我體會到了魯迅的心情,非常沉重。

所以我們要多動手,成爲一個愛動手的好孩子。

魯迅《風箏》讀後感 篇10

風箏,飛起來十分美麗,順風則平,逆風則上,遠遠望去,掛着的絲線又彷彿是隱形的,感覺風箏是在演節目似得,而風箏若是自己的,又可以當導演,小孩子們在這種玩樂之中必定能找到許多樂趣,可若是禁止孩子們玩樂,恐怕是對孩子精神的一種虐殺。

魯迅的弟弟喜愛風箏,可魯迅不讓他放,論年幼、論力氣,弟弟都是抵不過魯迅的,爲此,他只能整天仰頭觀望,而魯迅則認爲這是沒出息的孩子乾的,偶爾在一部外國雜誌中看到了玩具對於孩子來講是多麼重要,爲此,魯迅十分後悔,也沒得到弟弟的寬恕。讀完這篇文章,我明白了:玩具纔是孩子最需要的東西,而作爲家長一定要滿足於孩子,不然對孩子的心靈可能會造成一定傷害。

我最欣賞的還是魯迅先生那知錯就改的品德,因爲魯迅先生知道自己傷害了弟弟的心,便立即去做補給,可因爲弟弟早已忘記了此事,沒有寬恕,而魯迅先生的心卻仍然十分沉重,感覺自己做了對弟弟精神上得虐殺。

魯迅《風箏》讀後感 篇11

你知道魯迅放風箏的故事嗎?讓我給你講講我們週三放風箏的故事吧!

週三下午上了兩節課以後是社團活動課,我們文學社的這次社團活動計劃是放風箏。在放風箏以前,我們一起學習了魯迅小時候與他弟弟的故事。

那個故事是發生在魯迅和他的弟弟的小時候的事。魯迅的弟弟非常想放風箏,可魯迅不讓自己的弟弟放風箏,原因是魯迅認爲這是不好的孩子才玩的把戲。可是,魯迅的弟弟就是要放風箏,就在那個風箏快要做完時,魯迅進屋,把弟弟的那個風箏折了。等過了好多年以後,魯迅和他的弟弟都長大了,魯迅才明白兒童放風箏是很正常的現象。他也爲當年自己魯莽的行爲深深地傷害了弟弟而懺悔,所以魯迅一直想得到自己弟弟的原諒。

老師讀完這篇文章後,我們迫不及待跑到操場,幾個男“同事”就首先開始放起了風箏。有時我們把風箏放得比較高,有時由於風箏線太鬆,風箏就會掉下。我和候翔依就到那線的根前一拉,風箏就又飛起來了,放風箏的人就馬上收線,這時有人喊:“張伯均來了!”張伯均可是放風箏的高手,有一次他放的風箏比十幾層樓都高四五倍。今天他的到來,使我們又激動起來,我們齊聲高喊:“張伯均過來!”我們盼望着風箏飛上藍天。風箏在張伯均的手中,一會就在空中飛翔了。我們文學社的其它同志也有人想試一試,就接過線來,可他放了不一會兒,風箏就落下來了。雖然我心中明白怎樣放風箏,但是我還是選擇幫其他同學的忙,我想“如果我放的話,也許風箏飛得也不錯。”

這次我們文學社的同學放風箏讓我們的心情就像風箏一樣在藍天白雲間自由翱翔,我們收穫了快樂。

魯迅《風箏》讀後感 篇12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是魯迅寫的《風箏》。

這篇文章寫的是在魯迅的故鄉,二月時,大家喜歡放風箏。而魯迅向來不愛放風箏,反而討厭放風箏,認爲這是沒出息孩子的玩意。而他的小兄弟喜歡放風箏。一見着風箏就張着小嘴,呆看着空中發神。

一段時間後,魯迅發現了小兄弟偷偷在雜物間裏,用每天撿來的枯竹想做風箏。魯迅一把抓斷一支翅骨,又把它扔到地下,踏扁了,傲然走出雜物間。

當魯迅中年時,看了一本書,說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爲、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他才發現了當初的錯誤。當想去道歉時,小兄弟都已經全然忘卻。

讀完後,我恍然大悟。遊戲是兒童的天性,遊戲可以使兒童健康、活潑。魯迅認爲放風箏都是笑柄,可鄙的,在滿足中毀了弟弟苦心做的風箏,但可想到這也毀了弟弟的童年樂趣,在嚴冬的肅殺中,場面更冷清了。中年明白時,纔想起以前的愚昧、過錯,想起不該毀了弟弟的風箏。

最後,魯迅很想向弟弟挽回曾經的過錯。他想了很多辦法,送他風箏,贊成他放,勸他放,和他一同放,但是,早已有了鬍子的兄弟倆還能回到童年嗎?魯迅又想,等弟弟說:“我可是毫不怪你啊!”心才輕鬆了。可是,弟弟毫不記得當初的事了。

現在,兒時的回憶,帶着悲哀印在魯迅的腦海中,嚴冬,給作者寒威和冷氣……

魯迅《風箏》讀後感 篇13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印象是那種讓人看似簡單的文字卻蘊含着不一樣的意思,有諷刺、有時代的悲哀、有警示、有狂想、有幻想······

狂人日記——狂人日記讓我看到了一個可怕的時代,那時候,並不是荒年,卻有了人吃人的可怕概念。因爲壯膽子魯迅的哥哥竟然忍心把自己的親弟弟魯迅吃掉?魯迅阻止了,可最後他哥哥把他妹妹吃了,我難以想象這是否是真實的。但從古春秋時因爲戰爭既有因爲飢餓而吃人,這個可怕歷史,可怕現實。但是不是荒年爲壯膽子吃人,可怕而愚昧,可我還是不懂此文魯迅說的吃人是真實的,還是在用狂想來描述那個可怕的時代,人的自私和可怕,無語再說,悲哀的年代。

風箏——自己最心愛的玩具被人毀掉,又不敢說出來你會有怎樣的感覺,是生氣、討厭嗎?魯迅把弟弟最心愛的風箏毀壞了,他對這事和我一樣有過同樣的感受,我也曾不理解妹妹有時的幼稚,有時那些可笑的言語,現在我明白每個人的喜愛都是不同的,不能因爲自己不喜歡就強制別人也不喜歡。

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聰明人看似同情,又可憐你,其實這不過是虛僞的同情,口頭上的;而傻子呢?他並不是傻子,而是真正同情你的誠實人,他爲了幫助奴才開窗,用手去挖個小洞,而奴才卻出賣了他,大呼“強盜!”讓主人把他趕了出去,卻誇獎了奴才一頓。這篇文章讓我明白一個道理,有時候看似聰明人的同情並不是真真正正的同情,是一種敷衍;我們往往看似很傻的人也許不是真傻,只是忠厚而已;奴才更可悲可恨了,把幫助他的傻子出賣,等於出賣了自己的良知;這篇文也許我沒有真正看懂,可我知道傻子不是真正的傻子。

鑄劍——鑄劍中就講述了眉間尺爲了爲自己的父親報仇而犧牲了自己的故事,黑衣人決定替眉間尺報仇,但是他需要眉間尺犧牲自己的生命,把頭砍下來,最後“三頭相鬥”,竟而王公大臣、寵臣妃子滑稽的愚蠢的認頭,虛僞的哭喪,整篇文章都充滿了諷刺。冷血的黑衣人,可悲的眉間尺,自私、兇狠的國王最終得到了報應,這是我理解的意思,但我不喜歡冷血的黑衣人、不喜歡這種報仇的方式、不喜歡自私自利的國王。

這本書每一篇文章的意思也許我沒有真正理解,但是這本書裏面的諷刺和警示,卻讓我看懂了一點點,怪不得都說周樹人(魯迅)的文章最難懂,太深奧了,每一句話連成的文都有他的含義,現在看不懂,我把他當成故事來看,因爲我是喜歡這本書的,等我再長大一點多了見識自然就會看懂吧,我就這樣驕傲的想吧。

魯迅《風箏》讀後感 篇14

我看了《風箏》這篇文章後,知道了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講了魯迅認爲風箏是沒出息的孩子才玩的,所以他很不喜歡風箏。魯迅還有一個十歲的小兄弟。小兄弟非常喜歡玩風箏,而魯迅又不讓這一個小兄弟玩;每一次這位小兄弟想玩時,只好看一下天上的風箏。小兄弟不能玩風箏是還有一個原因的,就是他買不起。有一天,小兄弟在看風箏的時候,看見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非常高興。而魯迅卻把這些行爲看成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魯迅忽然覺得似乎多日沒見這位小兄弟了,但記得曾見他在後花園拾竹。魯迅恍然大悟,便跑去很少人去的堆積雜物的小屋裏,推開門,果然在什物中發現了他,他正在做風箏,魯迅看到了馬上把風箏給踏壞了,把小兄弟伶仃地留在了小屋裏,後來他怎樣,魯迅也沒有留心。

然而,魯迅的懲罰終於到了,他不幸地看到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書。才知道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爲,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魯迅又想起二十年前那一件事,而魯迅的心也彷彿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地墜下去了。在那時候,他們又見面了,談起了童年的往事,魯迅正想求他的寬恕,小兄弟卻說什麼都忘記了,魯迅的心從此只得沉重着。

我看了這篇文章,覺得魯迅是一個很不喜歡風箏的人,認爲風箏只是沒出息的小孩才玩的,最後,魯迅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是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爲,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魯迅那時很後悔,因爲魯迅以爲玩是浪費時間的行爲,那是有原因的:就是因爲魯迅小時候家庭很困難,常要拿東西去當鋪,每天都要幹家務,所以他認爲玩是很浪費時間的,他自己不玩,還很固執,不讓自己的朋友玩,所以他長大後後悔了。

我以後不能學魯迅那麼固執,對人要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