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貧窮與富有》有感(通用20篇)

讀《貧窮與富有》有感(通用2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9W 次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貧窮與富有》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貧窮與富有》有感(通用20篇)

讀《貧窮與富有》有感 篇1

貧窮的人分爲兩種人,一是,志向遠大,想要幹出一番大事業得人,可惜有心無力,因爲貧困,但也有從貧困中取得輝煌成就的人;二是,自己對自己都沒有信心的人,自己都註定自己要落魄一輩子的人,對人生沒有信心;但所有貧困的人也想過白手起家,富有起來。今天我讀了一則故事,讓我受益匪淺!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有位青年時常對自己的貧窮髮牢騷。有一天,他終於鼓足了勇氣敲開了一位富翁的家門,希望那位白手起家的富翁能告訴他一些關於致富的祕訣。

“你一定想知道我是怎樣白手起家的吧?”一進門,富翁首先問道。

“您是怎麼知道的?”青年對富翁判斷力表示驚訝。

“因爲在你之前,已經有很多位自以爲一無所有的人來找過我。來時他們確實貧困潦倒而且牢騷滿腹,但走時儼然個個都成了富翁。你也具有如此豐厚的財富,爲什麼還抱怨不止呢?”

“它到底在哪裏呀?”青年急切地問。

“你的一雙眼睛。只要你給我一隻眼睛,我可以用一帶黃金作爲補償。”

“不,我不能失去眼睛!”青年大聲回答道。

“好,那麼我要你一雙手吧!這樣我就可以把你所有想得到的東西都給你。”

“不,雙手也不能失去!”青年尖叫道。

“既然你有一雙眼睛,你就可以學習;依然有一雙手,你就可以勞動,現在你看到了吧,你有多麼豐富的財富啊!這就是我所謂的致富祕訣。”富翁微笑的說。

青年聽了,如夢方醒。他謝了富翁,昂首闊步的走了出去。儼然也成了一位大富翁,因爲他知道他已經擁有了致富的本錢。

生活中,有許多人都像這位青年那樣,不是抱怨命運不公平,就是抱怨沒有人欣賞自己。其實,生活的富有就在於自己擁有的東西有沒有價值,難道不是嗎?!

讀《貧窮與富有》有感 篇2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叫《貧窮與富有》,我讀完這篇文章後,深受教育。

這篇文章主要講:一天晚上,爸爸媽媽去夜校。鄰居富有的馬叔叔到“我”家來讓“我”替他給父母寫信,一開門“我”還沒請他進來他就大步流星地走進房間,一屁股坐在沙發上,還嫌“我”家的煙不高級。“我”寫完信後,他就給了“我”一張十元的鈔票,“我”執意不要,他便收起錢走了。

讀完文章後,我覺得馬叔叔雖然有錢,單素質很低,作者家雖然沒錢,旦一家人素質很高。我不由得想起爸爸的一個同事,他的收入很高,每個月有好幾千元。但他都用來打牌、喝酒,要用的時候就沒錢,向別人借。我覺得他很“貧窮”,再看看我家,家裏只能靠父親一個人工作,但一家人過得和和睦睦,我覺得我家很“富有”。

這篇文章讓我懂得了精神上的財富筆金錢上的財富更重要。

讀《貧窮與富有》有感 篇3

讀了《貧窮與富有》這本書,我很有感想!

這本書講述了4個小故事,第一個是一位有一位記者去貧困區“送溫暖”,發現這裏有一戶女工有自己微薄的工資帶着三個孩子生活,但這個女工非常,總是把家整理的井井有條,孩子們一寫完作業就幫媽媽打掃衛生,他臉上總是充滿喜悅。第二個是有一個老人每天傍晚都會去垃圾桶邊揀“垃圾”,每當他揀完了,他就像打了場勝仗似的,它不會顧及別人臉上瞧不起的神色,看着手中的“戰利品”,走在回家的小路上,他顯得額外高興。三是一位企業家去貧困區考察,發現有一個人家裏連雙筷子都沒有,便想馬上資助他,可他出門後改變了想法,他發現他家門後有一種非常適合做筷子的竹子,這完全可以使他致富,四是一個年輕人,他天天在路邊乞討,有人看中了他的力氣,想讓他去幹活賺錢,他卻說;“幹活那麼累,還不如做乞丐好!”

這四個故事講述了兩種人,婦女和老人雖然不富裕,但他們有一種人格,一種樂觀的進取精神,他們明白只有靠自己努力的“果實”纔是最“甜的”。而那兩個人是一中不思進取的生活態度,就和坐以待斃沒什麼兩樣。我們鄙視那些像他們一樣的人,他們不僅僅是物質上的貧窮,還是精神上的貧窮!

我們要想富有,必須要充實一下精神上的意識,只要有一絲希望,就要敢於去努力,相信努力一定就會有收穫,這樣你就一定會變得“富有”起來。有位名人說到;同樣是貧窮,有的人永遠被貧困潦倒,而有的人則能在貧困中獲得新生。

物質上的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貧窮和思想上的僵化!

讀《貧窮與富有》有感 篇4

一個人的一生是短暫的。在短暫的生命中,也許有些人曾因自己貧困的出身而感到自卑,也許有些人曾因缺少財富而鬱鬱寡歡,也許有些人曾因一時的失敗而一蹶不振。但這些其實都完全沒有必要,因爲我們其實都十分“富有”。

我看過一個故事——《我們如此富有》,它就揭示了這個道理。它所講述的是一對夫妻的故事:妻子爲缺錢而發愁,但她的丈夫卻十分地樂觀,不斷地開導妻子,最終妻子也變得快樂起來了。

雖然缺少金錢會給生活帶來困難,但是我們可以靠自己的雙手去勞動創造財富,而且我們擁有生命,擁有健康和青春,還有什麼可愁的呢?

病人躺在醫院裏,他們最渴望的就是擁有健康。我們和他們相比,不就是幸運得多了嗎?白髮蒼蒼的老人,他們最渴望的就是回到青春時代。我們正處於人生的大好時光,有蓬勃的朝氣和無限的活力,爲什麼不去珍惜呢?其實,我們所擁有的遠遠不止這些,友誼、親情、誠實、堅強、奮鬥等等,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寶貴的財富。雖然人們追求有形的財富——房子、車子等,但是可別忘了,這些都是建立在無形財富的基礎上的。不管怎樣,這所有的所有的都值得我們去珍惜。

正因爲我們擁有了這些寶貴的財富,才使得我們有能力去追求更大的目標,實現更美好的理想。我們現在正處於經濟高速發展的21世紀,生活在繁榮富強的中國,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同樣也值得我們去珍惜。如果把我們的追求、理想和祖國的繁榮昌盛、人民的幸福安康聯繫在一起,那麼我們所擁有的將會更多,我們的人生也會更加精彩,更加充實而有意義。

讀《貧窮與富有》有感 篇5

當開始接觸經濟類文章和書籍的時候,我就想,什麼是經濟呢?是老百姓廚房裏的柴米油鹽麼?是國家統計表格中的GDP麼?這樣的話,它既關乎百姓福祉,又關乎國家興衰,應該神奇吧!帶着疑問和好奇,我查閱了相關資料,思路開始逐漸清晰起來。

西方經濟學認爲,由於我們的資源(至少大部分資源)是有限的,而人的慾望,是無窮的,正所謂慾壑難填(呵呵你懂的),所以不得不進行資源的有效配置,操作的手段和途徑就是交易。例如,你想開寶馬,住別墅,那麼你得有足夠的票子呀,得支付人民幣,這就是交易;正因爲你囊中羞澀而又胸懷“開寶馬、住豪宅”的大志,所以你奮鬥不休,此乃人之本性。總之,經濟是無數交易的總和,又由於人本性(慾望)的存在,因而可以說,經濟學的本質是解釋人性,也是演繹人性。

經濟的增長等於財富的積累,對國家而言,就是GDP增長了;於個人而言,就是錢包鼓起來了。

那麼,國家的GDP和老百姓的錢包,又取決於什麼呢?作者的回答是歷史進程、制度、產權和改革開放,其中制度是核心。在制度環境、法治水平、產權保護不咋的的國家和地區,勤勞僅能增加收入,而無法使人致富。什麼原因呢?作者說了:在這樣的國家和地區,他們阻礙了市場交易的發生與深化。等而言之,就是說不利於經濟的增長,打個比方,就是阻礙了經濟這臺印鈔機的向前轉動。反映到個人身上,就表現爲賺錢難!看到這,睿智的你可能會問,爲什麼說制度不健全就會阻礙交易的發生?答曰:自己看書去,篇幅有限。

理論來源於實踐,並指導實踐。本書出版於2008年10月,迄今已十年了,然而,書中所說的制度環境、法治水平、產權等等,現實生活中,他們背後的陰影,卻仍若隱若現。所以,近年來,國家提出全面依法治國、全面深化改革、司法體制改革、完善企業和個人產權保護制度等,都可以看作是國家爲發展經濟而做出的努力和智慧決策。

那麼,對我們個人而言,本書又有什麼指導意義呢?經濟雖然關乎物質金錢,但並不意味着沾染銅臭,它可以刺激人的慾望(本性),催人奮進。我想,年輕的時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爲自己的未來打基礎,爲自己的未來做投資。現在不作準備,你未來的經濟如何“發展”呢?

勤勞也許不能致富,但要想致富就必須勤勞。我們要對國家的決策、執行能力有信心,並相信自己,現在的勤勞付出終會換來未來對等的回報。

讀《貧窮與富有》有感 篇6

今天我又一次溫習了《最富有的時刻》這篇文章,我讀的非常認真。作者的爸爸那種誠實守信,光明磊落的高尚品質深深印在了我的心中。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偉大父親的一件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作者家裏是城市裏唯一沒有汽車的,有一天父親買的那張彩票中獎了,獲得了一輛轎車。可獲獎的這張彩票是爸爸給老闆買的那張。父親以做事光明磊落的信念經過一番思想鬥爭決定把車還給老闆。歌頌了父親的做事光明磊落,誠實守信的高尚品質,抒發了作者對父親的尊敬和敬仰通過讀這篇文章使我想到了我的爸爸。

那天晚上我和爸爸去超市買東西,一共買了75元,可收銀員找了30元,我對爸爸說:"管他的,還多掙了五元呢!"可爸爸堅持要去退了,我也無可奈何了。通過這件事我知道我爸爸是一個做事光明磊落,不貪佔小便宜的好爸爸。

其實物質上的貧窮不算什麼,而道德上的完善才是一生最大的財富。一個有道德的,襟懷坦蕩的人就是最富有的人。我們不能凡事都想着佔點小便宜,即使這樣以再有錢,即使是億萬富翁也不會受到大家的尊重的。

"做事光明磊落就等於有了一大筆財富”我堅信它,在今後的日子裏我要想文中的父親學習,成爲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讀《貧窮與富有》有感 篇7

《打破神像的人》是我覺的最有趣的故事,大家不妨來聽一聽吧。

有一人,他窮的落花流水,給一個大戶人家做馬伕,這個人家很富裕,他問自己的主人:怎樣才能富裕起來呢?

主人認爲這個問題很複雜,像一道永遠也解不開的數學題,但他好像很明白的樣子說:“只要買一座神像放在家裏供着,就可以變得富裕起來了。”馬伕信了。

過了幾天,富人就開始吃喝嫖堵,把錢財都花掉了。不過他死前卻在神像裏藏了很多金幣。

他要死了,把兒子叫到身邊,說:“你不要把神像賣掉,寧願摔了也不要賣。”

他的兒子以爲父親在說胡話,就沒當回事。可他窮的不行了。家裏只有這個神像值錢,就把他賣給了馬伕。

這個馬伕把他放在家裏。一年過去了,他仍然沒有富裕起來。一氣之下,馬伕把神像摔了。這時,金幣都出來了。他生氣的說:“我尊敬你的時候,你卻裝模作樣,我把你打碎了,你這時才知道來幫助我。”

道理:想富裕,就要勤勞,用自己的雙手和大腦去掙錢,才能富裕起來,不能靠別人。

讀《貧窮與富有》有感 篇8

教師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責任人,教師教學創新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着素質教育推進和學生創新精神培養的成敗。爲貫徹實施新的教育理念,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新課程改革,我深深感到必須重視和加強教師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師教學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僅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更是學校發展和推進新課改的關鍵。

讀過這本書之後,我認爲應該做到這幾方面:

首先,樹立責任意識,國際競爭日趨激烈,要求我們培養出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所以教師肩負着重重的使命,讓學生有創新思維,創新識,教師應先作出表率。

其次,轉變教育觀念,沒有正確的教育觀作爲導向,就不會有教師紮實有效的創新實踐,也就不會形成較強的教學創新能力。擺脫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再次,掌握先進的教育技術,不被現代社會所淘汰。一起努力吧,年輕的心註定我們會成功。

讀《貧窮與富有》有感 篇9

人生是一場漫長的追夢旅行,我們朝着既定的軌道砥礪前行。夢想,是我們在漫漫長夜中摸索前行的一盞明燈。

近來,網上盛傳一篇名叫《感謝貧窮》的文章,以707高分考入北大的寒門女孩王心儀在文章中說到。“貧窮帶來的遠不止痛苦掙扎與迷茫,儘管它狹窄了我的視野,刺傷了我的自尊,甚至間接帶走了至親的生命,但我仍想說,謝謝你貧窮。”因爲深知一切都需要靠自己的努力,我們別無退路,只能拼搏。天馬行空,多務虛少務實,勤于思考思辨,仰望星空,着眼於未來。形而上,這是少數人的特權。

時下,階層固化論大行其道,動輒長篇大論對之聲討,認爲社會流動性越來越低,財富越來越向少數人集中。誠然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但寒門真的再難出貴子嗎?我想不是的。階級固化不過是大多數人放棄努力的藉口。天賦決定了你能達到的上限,努力程度決定了你能達到的下限,以絕大多數人努力程度之低,遠遠沒有達到要去比拼天賦的地步。有了阻力,夢想纔有了價值。在追夢的過程中逐漸成長。因爲有了夢想,纔有了勇往直前的動力。

夢想從不是一句空話,它銘刻於心,因爲有了信念,方能不斷向前。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貝多芬一生窮困潦倒,疾病,孤獨等種種苦難圍繞着他。作爲一個音樂家,由於疾病的原因導致聽力退化,但他堅持夢想,從不放棄。“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爲了藝術夢想,貝多芬從不放棄,即使是如此絕境。我們呢?

普羅斯特曾說,夢想一旦被付諸行動,就會變得神聖。不忘初心,不忘本真,朝着夢想大步向前。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在歷經兩次高考落榜,在沒有家人支持的情況下邊打工邊努力,他對着天空振臂高呼“我一定會考上大學,我一定會出人頭地。”正是因爲有這種對夢想執着的追求,纔有了今天的阿里巴巴,纔有了今天的馬雲。

人生在世,應該有所追求。相較於我們的長輩,生活環境已大有改觀,遠沒有生活之憂,飽食之慮。

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因爲夢想,我們還在堅持,因爲明天尚且未知。

讀《貧窮與富有》有感 篇10

我今天在去北京的高速列車上讀了這篇感謝貧窮,它使我陷入沉思。

任何人都不願貧窮,任何人都想過上富足的生活。富足的生活怎樣得來?靠父母嗎?父母能跟你一輩子嗎?女人靠丈夫嗎?關鍵是你能有幸找到個可以依賴一生的哪個人嗎?這些都是味知數。我認爲這個世界唯有自己最可靠!爲什麼作者要感謝貧窮呢?貧窮可怕嗎?可怕!非常的可。

貧窮可以讓你活得沒有尊嚴!例如七九年我高考那年失利,如果家庭條件好點的話,我可以選擇第二年再戰高考。可是依據當年的家庭條件,我豪不^猶豫的選擇就業。這一生我不後悔放棄當官的機會,不後悔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機會;我唯一後悔的事是放棄了再次深造的機會,這是我一生永遠的痛!它讓我今生學醫的願望成爲泡影!出國深造的願望漸行漸遠……

貧窮好嗎?因爲貧窮有的人失去了前行的鬥志,但是今生我也要說聲:感謝貧窮,貧窮志不窮,因爲貧窮,所以我特別珍惜來之不易的工作!

因爲貧窮,記得我從小學二年級時,就向同學們借各種小說,貪婪的閱讀;因爲貧窮,記得從上小學一年級開始,就珍惜每一隻鉛筆,每次剩的鉛筆頭,我都捨不得丟掉,把鋁筆頭用小刀劈開,拿出筆芯再插入農村淘來的過去叫聽竿的上面,直到徹底用完,現在的孩子恐怕連聽說過都沒有。

因爲貧窮,我小時候用的方格本練習本,一個方格中,我可以先用鉛筆寫四個小小的字,寫滿一張後,我再用鋼筆用作數學演算,這樣下來,我一年可以節約不少的紙張。以致於後來我在銀行工作,也養成了節約的習慣。我從不浪費單位上半張紙,一滴水、半度電。有一位80後的同事見到我爲公家這樣節約,反問我:阿姨,你這樣做夠我們領導的一口酒嗎?一口煙嗎?半口菜嗎?我說:都不夠!但是我做的心甘情願,做的心安理得!

因爲貧窮,我一直沒放棄學習,直到現在退休了,我還在如飢似渴的學習、讀書、寫日記、記讀書筆記,和可愛的小外孫一起背唐詩宋詞,一起學英語……

因爲貧窮,我一直沒停下學習的腳步;因爲貧窮,我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因爲貧窮,我一直沒有停下追求夢想的腳步……

感謝貧窮!它讓我越戰越勇……讓我相信:更美好的明天,就在腳下……

讀《貧窮與富有》有感 篇11

優越感這東西放佛渾然天成,以爲懂得多就能藐視一切,實際上不是這樣的。古人用知行合一來告訴我們說與做是一定要同步的,如果你僅僅知道一些東西,但是沒有把它實實在在的具現出來,那就不是真的懂。

但凡一本書,總會有人去讀,自然會有讀後感產生,再書進行評價,好的壞的,說出來讓其他讀者看到,讓作者看到,這樣纔有意義嘛。但是,不談書的內容,單單只是說抄襲、左傾思想、讀這本書的人都是傻子等等,難道就有意義了?難道喜歡讀書的人會因爲這些就不看這本書了?

我看到有讀者列舉了作者有很多內容借鑑於網絡,50萬字的書抄了30萬,我不禁去想要把這30萬的內容複製粘貼,再修飾再加工讓它能流暢的通讀,並且還能讓內容變得有意義有深度,還能出版賣出去掙錢,這是不是有點扯淡了?其實,這也能說明作者的還是有些文化造詣的。

要午睡了。

最後我想說的是,人類的思想只存在於這個世界,好的壞的對的錯的它都是有其道理的,因爲這樣,人與人之間的思想纔有了區別,你想偉大就要證明給人看讓人認同你,但你想做下水道里的老鼠就不要把別人也拉到下水道里面去了,害人。

讀《貧窮與富有》有感 篇12

今天,我讀了《兩種貧窮》它的大意是這樣的:

“在一個村莊,一天來了一個乞丐,這個乞丐長得很結實。乞丐每天都到村民家中討飯,無論是稀飯,饅頭他從不嫌棄。

“日子一長,便有人想讓他去幫着打打零活,並許之以若干工錢。豈料此等好事,該乞丐竟一口回絕。說:“給人打工多苦,還不如討飯呢。”

“還有一個老乞丐,他每天傍晚都會去撿垃圾。他是個駝背,爲了拾到垃圾,他必須將臉緊緊地靠在垃圾箱的口子上,否則他的手就不足以夠到裏面的“寶貝”。而那個口子是垃圾箱最髒的地方。

是啊,同樣是貧窮,有的人卻因貧困而潦倒,有的人卻因心在而夢在。難怪有人斷言,物質上的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貧窮。

讀《貧窮與富有》有感 篇13

今天,我一口氣讀完了《能給予就不貧窮》這篇文章。讀完後令我受益匪淺,文中的小女孩太令我感動了:在教師節那天,一個老師收到了一份這樣的禮物—一張用硬紙做成的禮物。紙上畫着一雙鞋,鞋畫得很粗糙,顏色花花綠綠的。老師能穿這樣的鞋嗎?這個老師把“鞋”認真地收了起來,因爲“禮輕情義重”啊!

過了幾天,那個小女孩的作文讓老師知道小女孩送給他鞋的理由。原來小女孩也穿着這樣的布鞋。最後老師告訴她:“你家裏不窮,你很富有,因爲你知道關心別人``````”

讀完後,我知道人無論是貧窮還是富有,只要能夠給予他人幫助與關心,他就是富有的。“能給予就不貧窮”這句話一直讓我回味至今。

讀《貧窮與富有》有感 篇14

最近讀了《生而貧窮》這本書,感悟很深刻,在20xx年最後一個月,總結一年來的.收穫,真如書名。忙碌的一年匆匆而過,最大的收穫就是又長了一歲,歲月催人,眼角的褶皺再次提醒自己,我活在應該是有所爲的年紀。其實一年來一直在勉勵自己該如何的奮鬥,如何的活得有意義,怎奈被瑣事磨着,順應命運規劃好的人生道路機械式的行走,一味的往前走,錯過了好多的風景。靈魂與身體的分離,雖未誤入歧途,但一路上負荊前行,搞得自己疲憊不堪,堪到迷失了方向,堪到無所求。

《生而貧窮》來自一位書友推薦,暫不提內容,瞬間就被書名所吸引,迷茫的我遇見他,像是流浪的風找到了一片小樹林有了方向。此書作者趙皓陽,90後才子,精通經濟、哲學、社會學、管理學等,此書完全震撼到了我,個人推薦閱讀五顆星。書中諸多觀念衝破了我的三觀,有理有據的論述顛覆了我的認知,閱讀中反思,發現了自我的無知。有時也會背道而想,有知又能如何,在社會大家庭裏,渺小的一分子能活着就是幸福,能有滋有味的活着那是對自己的寵幸。

順應時代,緊跟規則行走,這成了生存之道,聽起來好悲催,好像我們活在枷鎖裏無法掙脫,而要想掙脫枷鎖進而實現自我的蛻變,除了自我要堅持不懈、努力拼搏、有堅強的意志,還需上天的眷顧,命運的垂愛。

總之,閱讀此書最大收穫,即是20xx年的最真感悟,用一句話來概括:“認清形勢,纔是最美味的雞湯。”期待20xx幸運的活着!

讀《貧窮與富有》有感 篇15

以前,我總是認爲沒有一本書或一個故事可以讓我記憶猶新,可是,那天看了《能給予就不貧窮》後,我的想法就發生了180度的大轉變。

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教師節。有一個家裏非常貧窮的小女孩,她想給老師一份節日禮物,別人都在嘲笑她連上學都困難,還要給老師買禮物,行嗎?但她並沒有因此而感到自卑,她要親自做一份禮物送給老師。她用蠟筆在紙上畫了一雙草鞋,並把這張畫送給了老師。到了第二天,教師節到了!老師當着全班同學的面拆開了一件又一件禮物,很多禮物都很貴重,可老師都沒感覺特別,直到她看到了這個小女孩的禮物。別人都在嘲笑她,可唯獨老師感動得流下了眼淚。這時候,老師意味深長地說了一句話:“能給予就不貧窮!”老師給予了小女孩一份世界上最偉大的肯定和安慰!

這個故事很感人。如果你有兩個朋友,一個富有,另一個卻很貧窮,有一天,你向他們借錢,富有的人很猶豫,總是藉詞推託。而貧窮的人卻竭盡全力地幫助你,把你的困難當成他自己一樣地用心去解決。誰纔是真正的朋友?一目瞭然。

一個窮人,他願意把所有的財富都給你,他給你的是一顆真心,無價之寶啊。而一個富人,他明明可以幫助你,卻找理由來推託,虛僞至極。我認爲,生活貧窮不是真貧窮,一個人如果精神富有,一個人如果能給予別人快樂愛心就不貧窮,因爲你給予別人的那一份快樂,那一份愛心,那一份鼓勵,是真情和善良,是人性的光輝,這是世界上最溫暖最珍貴的的東西。

這個故事使我感觸很深,特別是老師的那句話:“能給予就不貧窮!”這句話已經在我心底生根發芽,我相信,不久之後,它就會長成一棵大樹。我要告訴所有像小女生這樣生活貧困但內心富有自信的人,你們一定要把自己的快樂傳遞給身邊的每一個人。相信,能給予就一定不會貧窮。

讀《貧窮與富有》有感 篇16

我在星期天清晨,讀了一篇能給予就不貧窮的文章,它述說了不同的人都需要關愛,老師對學生的愛是一種鼓勵和動力,但老師的愛也能幫學生渡過難關。

《能給予就不貧窮》主要寫了一位老師剛接手的班級在教師節那天收到一份特別的禮物,老師關心地問那位女同學:“爲什麼畫一雙布鞋送給老師呢?”學生回答令老師心酸,因那位女同學特殊家庭情況也令老師覺得這雙鞋畫的禮物“禮輕情義重”。老師與這位女同學的交談,也令女同學心裏溫暖,回到班裏老師講解給所有學生聽:穿布鞋心裏裝着別人,最讓老師感到幸福的!能給予就不貧窮!

在生活中,讓我懂得善良是平凡的,勤儉是美德的,幫助是溫暖的,我記得在期末臨考前兩個星期英語肖老師星期六、日中午利用自己休息時間組織我們幾個同學補習英語,我學英語一般,但肖老師沒責怪我,他反而從書面上找點英語句子、單詞從旁註明解釋,讓我明白英語讀法和應該如何寫好連成句子,我不懂單詞複數的解釋,肖老師拿出自己的英語本子寫下一個個單詞單數變成複數,肖老師還寫了複數旁邊解釋怎樣看單詞還拿紅筆在字母下打點,讓我儘量一看就明白,我站在肖老師身邊,望着老師流出汗水,我想:我學習有困難時老師伸出一雙溫暖的手,影響學生對人生看法、對生活情操也學會高尚,我看了這篇文章也使我懂得了行善是唯一不會破產的投資,體現老師對學生的幫助和關愛,老師的關心影響學生一生並學會做人的品德。

讀《貧窮與富有》有感 篇17

今天我讀了一個故事,名叫《能給予就不貧窮》,故事講的是:教師節那天,孩子們拿着自己準備的禮物送給了老師,大多學生都是送的鮮花、卡片、千紙鶴,但有一個小女孩送的卻是一雙花花綠綠甚至可以說是粗糙的紙皮鞋。老師把鞋收了起來。在這個小女孩子的作文裏,老師終於明白了小女孩的心意:別人穿的是皮鞋,而老師穿的是布鞋,所以老師肯定很窮,於是她就做了一雙很漂亮的鞋子送給他,不過那雙鞋不能穿。

這是一個明淨的女孩,在明白女孩的心意後,老師問同學:老師爲什麼穿布鞋啊?有的同學說好看,有的說透氣,有的說健身,但奇怪的是沒有人說老師貧窮。後來老師告訴同學們:肢上穿着布鞋心裏卻裝着別人,是最讓老師感到幸福的。只有富有的人才能給予別人幸福,能給予就不貧窮。(.)

通過跟同學在物質生活上的對比,小女孩知道自己是貧窮的,同時她腦海中形成了一個概念:穿布鞋的一定也跟她一樣是窮人。所以當她看到老師跟她一樣也穿着布鞋時,她認爲老師跟她一樣也是窮人,但這個腳上穿着布鞋心裏卻裝着別人的小女孩想讓老師幸福,所以她自己動手給老師做了一雙鞋送給了教師。

小女孩的故事讓我很感動,她在物質上是窮人,卻是愛心上的真正富人,她小小年紀就懂得去關心他人,並把愛心給予他人。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卻有少數同學喜歡將自己的優越的物質生活到處炫耀,看不起比他窮的人,甚至嘲笑他人,這實際是無知、沒有愛心的表現。他們所炫耀的無非是他們的父母創造的財富,這並不能證明他這個人就比別人強。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出生的家庭,但我們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親手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同時我們的世界應該是一個處處充滿愛的大家庭,我們不能做一個沒有愛心的乞丐,靈魂的窮人,我們要做一個愛心富人,愛心的大門將隨時爲我們敞開,那麼,我們所收穫的,將不僅僅是別人的感激,而是更加富有的靈魂!

讀《貧窮與富有》有感 篇18

《貧窮的本質》剛開始拿到這本書,看了幾十頁時內心就有一種特別的動力。然而繼續閱讀,則發現這本書前半部分用生活來分析,後半部分用經濟學來分析,裏面大部分的數據和難懂的術語,看得讓人頭疼。

耐心讀完整本書,才發現,“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掩卷而思,這本書表達了我們的行爲和心理決定着我們的“貧窮”。例如:人腦會以不同的方式對現在和未來進行處理,本質上,我們似乎可以預見自己的將來的行動,但這常常與我們今天的行爲方式不一致,這種時間矛盾的一種表現,就是我們在花錢的同時,也計劃着將來的省錢。換句話說:我們希望明天的自己比今天的自己更有耐心。你認爲這可能嘛?也不是說完全不可能的,這也就引出後半部分的觀點:改變自己。

有時候,人獲得更多的資助時,不是先購買與生產力和生產資料相關的物品,而是購買他們認爲“重要的”奢侈品。逃出“貧窮陷阱”的“梯子”是存在的,但並非總是放在正確的地方,而是人們不知道怎樣踏上“梯子”,或者是他們根本不想那樣做。這時候是你需要改變自己,無法改變環境就改變自己,讓自己變強大。但是更多時候,我們不願意承擔風險,或者說逃避風險。有時當我們需要選擇時,往往都是認爲這個失敗了,還可以保留另一個,沒有真正的全力以赴做一個選擇,去做一件事。在啓動一個良性循環時,人不應該害怕必要的付出。

書中所提到的成功者,從零到無窮大,也算是一種指引方法,敢於承擔風險,勇於拼搏努力,但有時我們害怕失敗。想說,我們在工作生活中,不要過於消極,你的消極思想並不是這個世界的真實寫照,嘗試從積極的方面思考問題,就會發現你看問題的角度,是如此深刻地影響着你所得到的成果。

我們並不是真正的貧窮,貧窮的是自己的思想和行爲,做個行動者吧!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和努力來實現自己的夢想。

讀《貧窮與富有》有感 篇19

幾個世紀前,貧窮現象乃是必然的。那些國王和王后,如果不算其城堡和珠寶,用現在的標準衡量,其實也是貧窮的,他們沒有享受過暖氣、電話或冰箱,更不要提低脂快餐和上網。然而今天,當世界上一部分已經非常富裕了,那爲什麼另一部分人仍然生活在貧困之中?

富裕的世界中卻始終存在着貧窮,這是困擾着所有經濟學家的最難解的迷。窮國的人跟富國的人一樣地聰明和富有進取精神。他強調指出,最關鍵的區別在於,窮國的絕大多數人過着一種沒有法律保障的生活。他們對自己的土地、住宅或企業沒有法律上的權利,因而他們不能利用這些財產作貸款的擔保。他們常常得不到供水和供電這類公共服務。

今天閱讀巴菲特相關書籍看到一則很有意思的故事:有一天上帝對財神說:“你爲什麼總讓富人越來越富有,而讓窮人越來越窮呢?”財神回答:“富人有富有的習慣,窮人有貧窮的習慣唄。那都是因他們各自習慣而決定的。”上帝不相信,於是片盒財神打了個賭。()財神在路邊建了個廁所,把金元寶放在廁所裏。一個窮人過來了,就要在路邊“唱歌”,上帝急忙上去阻攔說這樣既不文明又不衛生,前面有個新建的廁所,讓他到廁所裏去。窮人嘴裏罵到:“你以爲你是上帝就大不了啊?大爺我愛在這撒尿拉屎,你能這麼着?”於是就在路邊解決了,也不理會來往的行人看見。接下來,一個富人過來了,也要尿尿,雖然這是路邊沒有一個人,但他還是進去廁所解決,結果在廁所裏見到了金元寶。

因此,除非把錢放在窮人的口袋裏,不然他們的習慣已經註定他們和金錢無緣。富人則不然,他們的眼裏常常能看到窮人看不到的商機以及危機,他們的思想與習慣就是起着他們致富的關鍵。

讀《貧窮與富有》有感 篇20

我讀了一篇文章,篇名叫《能給予就不貧窮》。文章裏說到有一個小女孩,爸爸下了崗,媽媽又走了,家裏沒有任何收入,生活很艱難,自己僅穿着破破爛爛的鞋子;可當她看到老師穿着布鞋,卻想着掙錢後要給老師買一對皮鞋。我覺得很感動,小女孩雖然很貧窮,卻擁有一顆寶貴的、懂得關心別人的心;她的物質很貧窮,但內心卻很富有。

讀完這篇文章,讓我想起現實中的一些報道:一個拾荒者,雖然自己的生活都快堅持不下了,但還收養了三個孤兒,用自己微薄的力量爲他們撐起一個溫暖的家;有些人下了崗,只有一點點的生活費,卻還節衣縮食,盡力資助貧困地區的失學兒童。他們生活很艱苦,物質很貧瘠,但內心卻很偉大,精神很富有。而經常報道的那些無良老闆,雖然很有錢,卻經常拖欠工人辛辛苦苦掙回來的血汗錢;還有那些富二代、富三代窮奢極恀地炫富,他們即使再富有,但內心卻是極度貧窮。

只有內心富有的人才會懂得關心別人,才能給予別人幸福;能給予就不貧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