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孔子學琴》有感700字作文(通用24篇)

讀《孔子學琴》有感700字作文(通用2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5W 次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孔子學琴》有感700字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讀《孔子學琴》有感700字作文(通用24篇)

讀《孔子學琴》有感700字作文 篇1

這個故事是讚揚孔子好學的精神,孔子都六十歲了,還拜師學藝,真令人佩服。他學琴跟別人大不一樣。此話怎講?就聽我慢慢道來。別人學一首曲子,往往只學一兩天,就學好一首曲子,迫不及待地學另外一首新曲子。而孔子學一首曲子,埋頭苦練就是十多天,明明已經練熟後,卻不肯學另一首新曲子,還是要練已學會的曲子。這又是爲什麼呢?原來孔子不僅要學會曲子,把它練熟,還要以曲子的旋律揣磨出創作人的姓名、人品、性格,甚至他的精神。孔子好學,孜孜不倦的精神令孔子的老師都非常感動,最終,孔子終於成功了,完成了他的目標。

唉,我跟孔子簡直是一個鮮明的對比吶!我深感慚愧。有一次,我遇到了一道難題,我左思右想,絞盡腦汁,怎麼也想不出這道題目的答案。突然,我想起在參考書上有這道題目的答案。我心裏似乎有兩個小精靈,爭吵不停。善良的小精靈說:“不行,好孩子要不恥下問。”“哼!纔不是呢!還是看參考書吧!這樣快一些。”邪惡的小精靈說。說着說着,便打了起來……最終,是邪惡的小精靈獲得了勝利。於是,我快速翻開參考書,連忙把答案抄了上去。作業批好發下來後,我得了個優秀,還被老師重重地表揚了一番。可是,當我再次翻開作業本時那個大大的“優”字,它好像在問我:“你真的懂了嗎?嗯?”我現在越想越難受,今天,孔子學琴的故事提醒了我,作爲副班長,在班級裏應該起帶頭作用,對待學習不能不懂裝懂,碰到難題要向人請教。

讀了《孔子學琴》這個故事後,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好學,是進步的階梯,也是成功的基礎,只有勤奮好學,才能成功。

讀《孔子學琴》有感700字作文 篇2

對於孔子,我們並不陌生。他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教育家。當然,這本書也闡釋了孔子對於他這一生的哲學和理念。不過對於這本書,我最歡的一句話還是,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用簡單話來說,就是防人之心不可有。"不逆詐"就是在和別人打交道時,不能先懷疑對方的動機,去質疑別人。而只有那些內心坦蕩,內心光明,充滿活力的人,纔會傾向把對方想象成爲一個好人,這就是“不逆作"。

正是如此,如果一個人老是用猜疑的眼光對待別人,那麼他就會失去生活、朋友以及周圍的一切。

在我們班裏,開玩笑的人,不少。如果他和你開一次玩笑,你就對他大喊大叫,無法理喻。那麼這個人下次還會再主動理你嗎?還會跟你交往嗎?只會讓人感到自已是個愛發脾氣,不夠親近人的傢伙,久而遠之,大夥便會主動疏遠你。

比如我們班的x×,他最愛開玩笑,特別是跟我。但我不想去猜疑他,那樣只會讓自已變成"套中人",套在其中。而在學可忙碌時,有人跟你開個玩笑,是最好的。你既可放鬆一下身心,也可以感受到同學之間的友愛。細數下來,我也被他"騙“了不止五次,可我是快樂的,偶然被騙幾次又何妨?

就如書上講的:人生最大的損失,恰恰是爲了防止可能被騙,終身做了套中人,這樣,喪失的東西就多了,而社會也是這樣。

假設在社會提倡"人防人",那麼,便是一切人防着一切人,我防着你,你猜着我,那麼這個社會便會徹底分裂。自認爲,有防人之心所想的,便就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壞人。而人這一輩子,要是防人的話,肯定是拿大輩子的生命作交換。這樣活着,你願意嗎?更何況每天都要提心吊膽,長時間下去,沒有一個人是不崩潰的。

所以對於"防人之心不可有",我是支持的,因爲防人之心是中國人的老毛病,而藥方正是孔子所說的話。

讀《孔子學琴》有感700字作文 篇3

暑假,是個讀書的大好機會,我們可以充分的利用暑假這兩個月的時間,去讀幾本對自己有益的課外讀物。這次暑假,我過得很充實,也很快樂,因爲我讀了很多課外書,並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想了很多。《孔子名言》讓我明白了許多平時學不會的做人的道理。

孔丘(前551年9月28日<農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孔子名言》這本書集合了孔子所說過的話,並進行深刻的體會,用一個個小故事,令讀者受益匪淺,明白了許許多多的道理。本書的主編何順用自己的筆調寫出了孔子的知識淵博,同時也告訴讀者正因爲孔子能說出這麼多有哲理的話,完全是靠它自身的努力和讀書。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向孔子學習!

孔子的名言中,這句話讓我體會很深:真金要靠火來煉,在關鍵時刻去認識一個人。這句話的大意就是說:真金還得火來煉,看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是肝膽相照、同甘共苦的益友還是爲利而來的損友,在平時往往是很難看出來的,只有到了艱難困苦的逆境,甚至生死存亡的絕境,才能認清它的真實面目。在利益面前各種人的真實面目都會赤裸裸的暴露出來。有的人在對自己有利益或對自己的利益沒有損害的時候,可以和你稱兄道弟、親密無間。可是一旦損害他們的了利益時他們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見利忘義,唯利是圖,一切的友情一切的感情統統都拋之腦後心裏面只有自己的利益。而那些與你一起同甘共苦的朋友們在利益面前,會毫不猶豫的選擇他們與你之間的友情。這個時候,也是你真正認識一個人的時候。也許有些人在平時的日子裏和你關係非常好,但他們在利益的面前或許不會選擇你,選擇了利益。所以,看一個人是不是你的真心朋友,往往是在最危險、最艱難、最關鍵的時刻。

讀《孔子學琴》有感700字作文 篇4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人,一生堅持理想,最終成了萬世師表。一本《論語》,道出了哲理,他的思想,讓人們信仰,他成了後世之人開口閉口的“子曰”,他就是孔子。

孔子的童年並不幸福,兩歲時父親就去世了,而更悲傷的是,孔子十七歲時,相依爲命的母親也去世了。孔子少年時期的艱難困苦,磨練了他堅韌的品格。在少年時期的謀生過程中,他學會了“小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而且在母親的引導下,孔子刻苦學習,儼然成爲了“小六藝”方面的專家。然而孔子卻不以此謀生,因爲他有更高的眼光。他認爲,應該提倡“大學之道”和“君子儒”。什麼是“大學”呢?孔子曾經說過:“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

孔子說的這段話,詮釋了“大學之道”:不爲了就業和謀生而學習,這就是“君子儒”。而和“君子儒”相對應的就是“小人儒”,即學習某一專業並以此謀生,又叫“專業儒”。“大學之道”不爲就業,不爲謀生,而是爲了成人,成爲君子,爲老百姓謀幸福,爲國家謀幸福,更爲了天下謀幸福。

不知不覺中,孔子迎來了自己的知天命之年。“天命”指的是上天的旨意。是否真的有天命?可以認爲有,也可以認爲沒有。我個人認爲,天命是客觀存在的。我們生在中國,在怎樣的家庭裏成長,有怎樣的父母,怎樣的兄弟姐妹,這就是天命。孔子認爲,我們應該做到知天命。知天命,包含着三層含義:認識天命、敬畏天命、履行天命。知天命,能給予我們百折不撓地向着遠方前進的精神力量。人就是天命。

孔子的三千學生,個個精明能幹,其中之一的子夏所說的“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成爲了復旦的校訓。孔子的著作《論語》被一代又一代人所傳頌,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基石。

用作者的一句話結尾:從此,孔子,不再僅僅屬於春秋時代,他屬於千秋萬代!

讀《孔子學琴》有感700字作文 篇5

昨天,我們學了課文——《孔子拜師》。我深深知道了學無止境這個道理,讓我以後更熱愛學習了。孔子雖然年輕的時候就是遠近聞名的老師了,但他還不滿足自己的知識。讓我深受啓發——以後在學習的道路上更嚴格要求自己,還要學孔子尊師重教的做法。孔子拜老子爲師以後,還每天不離老師左右,隨時請教,更能看到他好學不倦的精神。讓我知道:讀書破萬卷,能行萬里路。因爲,學習的道路是永無止境的。同學們,趁現在我們還年輕,爲什麼不認真學習呢?請牢記: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在人的一生中,更要活到老,學到老。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題目叫《孔子拜師》。文章主要講的是:孔子三十歲時已經遠近聞名了,但是他還是歷盡千辛萬苦,來到了洛陽,拜老子爲師,他謙虛好學,每天不離老師左右。

讀了這篇文章,我十分佩服孔子謙虛好學的精神。他都已經三十歲了,也成爲名人了,還要去洛陽拜老子爲師。可是現在有很多人,一出名就會驕傲自滿,不求上進,只知道貪圖安逸。在去洛陽拜師的路上,他風餐露宿,日夜兼程,最後終於來到了洛陽,他的毅力多麼頑強呀!見到老子以後,他每天不離老子左右,有不懂的問題就會問他,真是不恥下問。

和孔子相比,我還相距甚遠呢!每次練小提琴時,媽媽都會給我指出毛病,我也會注意,但是每當練完一遍我就會坐下來休息,媽媽經常提醒我,可我總是不在意,總覺得自己已經練得挺好的了。現在想想,其實我還差得遠着呢!

我現在每天晚上都要練快板和小提琴,雖然很累,但我不肯放棄每一項特長,因爲這兩項特長我都很喜歡,以後我會努力把它們都練好。在生活中,我也能做到不恥下問。讀課外書的時候,我有不懂的詞就會問媽媽,媽媽也會耐心地給我解釋。

“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只要有付出,就會有回報。在以後的生活中,我要學習孔子,做一個謙虛勤奮的人。

讀《孔子學琴》有感700字作文 篇6

老子教導孔子說:“君子盛德,容貌若愚。”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是很注重德行的,但他們的容貌看起來會有些愚鈍。老子所說的“愚”,“不是智慧的缺乏,而且智慧的‘收藏’,不是智慧的不足,而是智慧的收斂,不是智慧的麻木,而是智慧的蟄伏。”

比如,在街上發現了一個鼓鼓的錢包。有的人可能會說,今天運氣太好了,拿着這些錢去吃點兒好吃的吧。這樣的人會覺得自己很聰明、運氣很好。但這件事有其他的做法,可以撿起錢包交給警察叔叔,警察叔叔會根據錢包裏的身份證明來鎖定失主。還有一種做法是,路不拾遺。有錢不撿,貌似很蠢笨,但細想開來,倘若每個人都能有君子的德行,對路上的錢包路不拾遺,那即使過一天、一個星期,哪怕過一個月,失主沿路尋找,就一定能找到丟失的、沒有被動過的錢包。如果每個人都因德而愚,世界會不會更多一些美好,更多一些信任,更多一些明媚。

有一個大家都聽過的故事,國王發了一些種子讓孩子們種花,誰種的花最美,就選誰當繼承人,到國王約定好的日子後,孩子們懷抱各種美麗的花,只有一個孩子手捧空花盆,而最終國王選了他當繼承人,因爲分發的那些種子都是煮熟的,根本種不出花。空花盆孩子老老實實播種照料國王給的種子,看上去是那麼愚笨,但他誠信踏實的德行贏得了國王的信任。那麼,到底是努力捧來美麗花朵的孩子更有智慧,還是空花盆孩子更有智慧?

在學習中,我爲了在短時間內把作業完成,會應付着寫,還想着自己好聰明,糊弄了老師,得出空閒時間幹自己想幹的事,但其實我欺騙了自己,考試會令我原形畢露。小聰明終究不能稱之爲智慧。

所以,我們要做一個有君子德行的人,不在意別人眼中愚鈍的自己,做正確的事,以君子德行要求自己,收斂智慧,蟄伏智慧,收藏智慧。

讀《孔子學琴》有感700字作文 篇7

這篇又拖了很久,老是看了一段又回過去看前面相關篇目的內容,比如說到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就回去看“宋微子世家”,後來又說到孔子在魯國的經歷,於是又回去把“魯周公世家”瀏覽了一遍。這一篇通篇看來,總體感覺是:孔子一生在仕途上可說是鬱郁不得志,四處漂泊如喪家之犬;在學術上卻是逐漸精深逐漸博大終於積累弟子三千,書成春秋經典。

孔子爲人謙恭好禮,有些過分好禮了,所以齊國晏嬰建議齊景公不用他,確實他不適合齊國的施政方針。要在春秋戰國時期在政治上有所作爲,得臉厚、心狠、手辣,得見機行事善於權變,看樣子孔子不具備這些特質,而且他提倡的那一整套關於禮的理論,並不適合那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不實用啊。再說他臉皮也太薄了,與南子見了一面,回來被學生“不悅”,就急得發誓賭咒,“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不必這麼緊張吧,反倒引人遐想。在他後期是有所醒悟了,會權變了,但他的形象已定型,沒人敢用他了。

孔子真正令人稱道的,還是在思想上和教育上的成就,他整理編寫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確是中國千年文化中經典中的經典,他教育學生的種種言論,讓我在這裏評價一句正確都覺得不夠貼切不夠資格,因爲孔子的思想已經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靈魂,每一箇中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受到孔子思想的滋養,我們其實更多要做的是用孔子的思想來衡量現實的所作所爲,而不是以一已之私對孔子思想進行評論。

關於孔子的思想是一個太博大的話題,以我笨拙的筆墨無法寫出其中萬一,只是覺得很奇怪的是:一個說出那麼多經典的對的話的人,爲什麼不能做對的事,讓他能夠在當世得償所願施展才華呢?看到他那句:“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讓人不能不品出一些苦澀。

讀《孔子學琴》有感700字作文 篇8

悄悄地,經典誦讀之風颳遍校園。徜徉在經典文化的聖殿,我結識了慈祥的孔子,雄辯的孟子,智慧的老子,幽默的莊子……其中,我最仰慕的是偉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

《孔子學堂》爲我們呈現了孔子上課時的情景。在他的課堂上,不會有人抄襲,也不會有人作弊,他們都發揮着自己的真實水平,因爲孔子提倡“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爲知也”。相比較這樣真實的學習,不由得令曾經的我感到汗顏:

那是五年級時的一次數學單元檢測,順利地解答完大半張考卷後,一隻“攔路虎”把我難住了。任憑我絞盡腦汁,冥思苦想,還是想不到解題方法。於是,一個聲音在我左耳邊說:“到學習比自己好的同桌那裏瞄一眼吧?”

“不行,偷竊知識是不對的!”另一個聲音馬上在右耳邊反對。

“可不瞄的話,這次就與高分失之交臂了。不達標多倒黴呀!”一個聲音很爲難。

“可那原本就不是你該得的。要是瞄了,你會失去更多的!”另一個聲音很堅決。

“瞄一眼吧……”

“不行,目不能斜視……”

兩個聲音激烈地鬥爭了好久,最終在虛榮心的驅使下,我還是選擇當了一回“長頸鹿”。

事後,我向媽媽進行了坦白,媽媽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孩子,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纔是真正的智慧。看你這麼坦誠,相信你一定知錯能改!做人一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不懂裝懂,明白嗎?”

從那以後,考試時我一直堅守着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因爲我知道在學習上弄虛作假,最後吃虧的肯定是自己。

“溫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學堂》讓我更加了解到孔子的講理、禮讓、謙虛;《孔子學堂》讓我更端正自己該持有的學習態度;《孔子學堂》讓我更明確自己爲人處事的原則……《孔子學堂》,有了你的指引,我一定會開創起一片屬於自己的精彩天地!

讀《孔子學琴》有感700字作文 篇9

中國有許多令人讚歎不已的傳統美德,其中最感人的就數孝敬父母了。玉祥臥冰爲母求魚、仲由背米養雙親,謝定住打虎救母……這一篇篇催人淚下的親情故事都十分令人感動。其中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孔融讓梨》了。

孔融4歲那年,家裏吃梨,孔融看着幾個哥哥每人都跑過去挑去了鮮嫩澄黃的大梨子,他卻一直站在父親身旁,直到哥哥弟弟們都拿走了梨子後,才走到桌前,挑了一個最小的梨子。當父親問他爲什麼不挑大梨時,孔融回答:“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父親又問:“那弟弟不是比你還小嗎?”孔融卻巧妙地回答說:“我是哥哥,哥哥應該讓弟弟,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這一句句巧妙的回答,令後人驚歎不已。

再想想現在的小孩子哪家不是當掌上明珠寵着,有了好吃的,好穿的,首先想到的都是自己。從來就沒有爲家長,爲別人着想。

幾天前,我看了一篇文章,說是有一個小男孩非常愛喝飲料,有一天他讓他的爸爸給他買汽水。他爸爸來到商店門口,買了兩瓶汽水,因爲天氣太熱了,他給自己也買了一瓶。那男孩子卻不解地問他爸爸:“爸,爲什麼買兩瓶?”可見,現在的孩子都是以自己爲中心,從來不考慮別人的感受。有時甚至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但4歲的孔融卻在一個小小的梨子中體現了他謙讓待人,尊敬長輩的美德習慣。

而我們,21世紀的孩子們,是否也該因此深思些什麼呢?

記得一年夏天,外婆給我們買甜筒吃,我覺得姐姐的比我大些,我就想跟她換,可姐姐不願意,就此吵了起來,我覺得那時候的我太不成熟,太不懂事,還太自私。沒有爲別人多想一點。

謙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時是一種尊重,有時是一種寬容,而更多的時候它是一種化解矛盾的良藥。所以在爭執面前,我們更應該以謙讓爲主,退一步海闊天空。

良好的道德,可以成就偉人,孔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要向他學習,多一份謙讓,多一份寬容。

讀《孔子學琴》有感700字作文 篇10

今天,放學回家後,我從書櫃裏拿出李一本寫的<<孔子拜師>>這本書認真地閱讀起來,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了我。

這本書講述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拜師的故事。孔子是一位對知識孜孜以求的人,他一生熱愛學習,到處向人請教,從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習機會。由於孔子虛心學習、勤奮鑽研學問,他年輕時就已經成爲很有名氣的老師了,但他從不滿足在學問上所取得的成就。他認爲學無止境,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三十歲時,他決心再拜老師,繼續學習。於是,他離開自己的家鄉曲阜,來到距家鄉上千裏的洛陽,拜當時的大思想家——老子爲師。歷盡千辛萬苦,他終於找到了老子。可老子對他說:“你就是孔子啊!研究學問你不比我差,爲什麼還要拜我爲師呢?”

孔子說:“您的學問很深,跟您學習,必有長進。再說,越是研究學問,越應學習更多的知識。”老子很感動,就收了他這位學生。此後,孔子每天不離開老師左右,虛心學習,隨時請教。老子就把自己的知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學習結束了,辭行時,孔子懇求老師給予臨別的教誨。老子拉着他的手,情真意切地說:“有學問不淺露於外表,講道德不分貧富,你就是這樣一位品德高尚的人。你對我的尊敬叫我感動。”孔子聽了老子的話,連忙行禮。回到家鄉。孔子在事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人們稱讚孔子的學問,也很尊重他。

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是:孔子是一位熱愛學習、知識淵博、品德高尚的人。《孔子拜師》的故事告訴我們:知識是學無止境的,因此學習知識必須孜孜以求,不要放棄任何學習的機會。只有這樣,才能成爲一位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我們應該學習孔子這種熱愛學習、虛心學習的精神和有學問不淺露於外表,講道德不分貧富的高尚品德。

讀《孔子學琴》有感700字作文 篇11

悄悄地,經典誦讀之風颳遍校園。徜徉在經典文化的聖殿,我結識了慈祥的孔子,雄辯的孟子,智慧的老子,幽默的莊子……其中,我最仰慕的是偉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

《孔子學堂》爲我們呈現了孔子上課時的情景。在他的課堂上,不會有人抄襲,也不會有人作弊,他們都發揮着自己的真實水平,因爲孔子提倡“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爲知也”。相比較這樣真實的學習,不由得令曾經的我感到汗顏:

那是五年級時的一次數學單元檢測,順利地解答完大半張考卷後,一隻“攔路虎”把我難住了。任憑我絞盡腦汁,冥思苦想,還是想不到解題方法。於是,一個聲音在我左耳邊說:“到學習比自己好的同桌那裏瞄一眼吧?”

“不行,偷竊知識是不對的!”另一個聲音馬上在右耳邊反對。

“可不瞄的話,這次就與高分失之交臂了。不達標多倒黴呀!”一個聲音很爲難。

“可那原本就不是您該得的。要是瞄了,您會失去更多的!”另一個聲音很堅決。

“瞄一眼吧……”

“不行,目不能斜視……”

兩個聲音激烈地鬥爭了好久,最終在虛榮心的驅使下,我還是選擇當了一回“長頸鹿”。

事後,我向母親進行了坦白,母親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孩子,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纔是真正的智慧。看您這麼坦誠,相信您一定知錯能改!做人一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不懂裝懂,明白嗎?”

從那以後,測試時我一直堅守着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因爲我知道在學習上弄虛作假,最後吃虧的肯定是自己。

“溫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學堂》讓我更加了解到孔子的講理、禮讓、謙虛;《孔子學堂》讓我更端正自己該持有的學習態度;《孔子學堂》讓我更明確自己爲人處事的原則……《孔子學堂》,有了您的指引,我一定會開創起一片屬於自己的精彩天地!

讀《孔子學琴》有感700字作文 篇12

本學期限拜讀了高欣編着的《孔子叫我們寬容點》其中第一章《孔子做人之道》。它讓我知道做人是一門大學問,書中用淺顯的話語,告訴我們如何做人的道理。

我國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教他的學生做人要可能寬恕就是恕別人!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推給別人。”其中的“恕”即“推己及人,仁愛待人”。遇到與人相處上的問題,應換位思考。就是推己及人,將心比心;自己希望怎樣生活,就想到別人也會希望怎樣生活;自己不想別人怎樣對待自己,自己就不要那樣對待別人;希望自己在社會上能站得住,能通達,就也幫助別人站得住,通達。

有了這樣的理解之後,作爲教師的我們在平時教學中是不是應該有這樣的思考?作爲老師無論與同事之間,還是跟與學生相處時,也應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念頭。曾經我們也做過學生,也知道當學生的辛苦,過去我們也有令老師頭疼的時候,也曾對着作業喊累,也有偷懶的時候,當然還少不了犯錯……現在我們的角色不同了,是老師了,慢慢的這些經歷也就淡忘了,站在講臺上的我們也許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去教好我們的孩子們,從我們的立場出發告訴他們那樣做不對,應該這樣。但學生總是喜歡逃離我們的視線,愛和我們玩躲迷藏。讓我們也蹲下身來,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思考,多點體諒學生,設身處地的替他們想想,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其實孩子的某些錯誤是正常,可以理解。比如:設計課堂教學就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教學進度要考慮到學生智力能力,作業佈置要考慮到學生的承受能力。在教學中我們應多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平時多與學生交流,瞭解學生在學習中的需要和困難。我想這應該是因材施教的基本。當我們對孩子多一點寬容,多一點耐心後,營造出一種和諧的學習氛圍,那我們老師教得也不至於那麼累了,工作起來也就快樂多了。同樣,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人人做到了這一信條,就會相安無事,天下太平。當我們心情煩躁不安時,懊惱時,請提醒自己一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讀《孔子學琴》有感700字作文 篇13

昨天在語文老師的博客上看到一篇美文,題目是《孔子論水》。閱讀之後,感慨良多,不敢獨自佔有,還是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道德若水

孔子說,水像君子的道德,公平遍佈天下。孔子生活的時代正是“禮崩樂壞”之時,諸侯國之間征戰不休,恃強凌弱者比比皆是,道德敗壞者數不勝數。而孔子堅守君子的操守,堅持“克己復禮”,並將之發展爲“儒家”最核心的學說——仁。其實,孔子的道德不就像水一樣嗎?寬厚仁德,公正無私,肅然豎起萬世師表的形象,讓後人景仰膜拜。

智慧若水

孔子說,水是充滿智慧的,淺處奔流不息,深處不動聲色。這對我們今天的生活有着多麼巨大的指導意義啊。你想,當我們春風得意之時,不就像水流淺灘,匆匆而過嗎?而當我們走入低谷徘徊不前之時,其實正是在更新思路、拋棄錯誤、積極創新、絕處求生,醞釀着一次脫胎換骨的時機!這樣的生命才富有智慧的光彩,這樣的人生才富有傳奇的色彩!

信念若水

孔子說,水無論經歷怎樣千般曲折、萬般阻難,終究要流入大海,就像君子的信念。這話說得真好。孔子爲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周遊列國,向各諸侯國王推薦自己的理論學說,卻終不被用。但他這種執着的追求、不滅的信念,幾千年來,早已經影響了中國人的意志品質,深入骨髓。《西遊記》中的唐僧就是一個意志力特別堅強的典型代表。無論是妖魔鬼怪的恫嚇還是美女富貴的誘惑,他要到“西天”拜佛求經的信念絲毫沒有動搖過,這着實令人敬佩。

水,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事物,甚至到了被人熟視無睹的地步。但是,偉大的哲人孔子觀水之後,歸結出如此豐富深刻的人生哲理,真讓我們有高山仰止的感覺。同時,我們也從中得到啓發:人生若水。一個積極健康的人生,必然像水一樣有着深厚的道德做思想的根基;有着水一樣的聰明智慧,隨機應變,完善自身;有水一樣堅定的信念,催促自己一刻不停地前行,前行,直至終點。

讀《孔子學琴》有感700字作文 篇14

《孔子故事》是現代作家李長之所作,通篇以簡潔的語言詳盡地敘述了孔子不平凡的一生以及孔子教育思想的形成。

本書以孔子的成長及政治生涯爲主線,詳盡地描述了孔子在政治和教育兩大領域的成就,特別是在教育上的偉大成就。今天我就孔子的教育思想談幾點我的看法。

分析現實教育,縱觀教育歷史,認真研讀《孔子故事》不禁覺得孔子的教育思想自有之即發射出耀眼的光輝,經久不衰,即使是科技空前發展的今天,依然顯示出他不凡的魅力!

孔子教育思想中最光輝的一點:“仁”,“仁”即“愛人”,是教育的本真。仔細品味現代的教育現狀,人們都在埋怨:如今的孩子是一代比一代自私了!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其實原因簡單,因爲我們的教育不知從哪一天起,就變成了只追求知識、技能的學習和積累,而忽略了教育最本真的東西“仁”的滲透與傳遞!過分的溺愛與過度的物慾的滿足,使得孩子們覺得他們只有被愛的權力,而不知道他們更應該有“愛人”的權力和義務,久而久之,稍有不如意就會心生埋怨甚至怨恨!會幹出悔恨終生的事。一個人,有了“仁”就有了責任感,有了動力了!所以“仁”是教育的本真,是教育的基礎。在孔子成就自己偉大的過程中,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堅定的目標,不管目標大小,只要是正確的,孔子就會堅定自己的步伐,排除艱難險阻向着目標前進。

在現實中,由於物質條件的極大滿足,使得好多孩子都表現出精神的極度空虛,生活得特別盲目,生活沒有目標,學習似乎只是要完成家長交給的'任務,所以沒有目標的學習是無效的學習。要想讓孩子們真正地快樂、自主地學習,需要有明確的目標,並把堅定的大目標,分解成不同時間的小目標,逐一去實現,最終實現快樂學習。

孔子思想,值得我們一輩子去研讀、學習。

讀《孔子學琴》有感700字作文 篇15

暑假裏,我仔細研讀了周勇的《跟孔子學當老師》,讀完此書令我受益匪淺,感覺自己的教學感悟又多了一份堅定和從容,我總在問自己:我們到底該怎樣當老師?

做教師若不學孔子乃是一種缺憾。孔子之所以值得學習,不僅因爲他有我們沒有的東西,更因爲他的精神可以成爲我們這些中國教師的“魂”。我們以他的精神爲“魂”,不僅可以讓自己的日常“做人”有一箇中心,而且能讓自己的職業生涯給學生帶去一種文化或精神上的薰陶,使他們將來無論做什麼也有源自中國文化的“魂”。孔子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思想在幾千年後的今天仍然是指導我們教師教學的準則。此書把孔子“人化”而非“神話”。走近孔子、走進孔子的生活和思想,跟隨孔子學當老師才成爲可能。

有人寫孔子,寫的是<<學習孔子泡美女>>;而周勇教授寫的是《跟孔子學當老師》。從目錄中還可明晰周勇對當下老師的諸多不放心。我們的精神似乎太貪戀於物質,缺乏了孔子的教學之戀。對孔子來說,相戀了幾十年的教學生活,無論有多麻煩,有多變化無常,都像當初一般美好,無論何時想起它,孔子均會不禁感嘆“不亦樂乎!”而我們似乎少有如此眷戀,死心塌地的痛快淋漓的無怨無悔的癡戀我們所從事的教學的。我們的教學似乎太折本求末,似乎未理解大教教心也。

一、大教教心是中國曆代優秀教師或讀書人秉持的優良傳統一。

孔子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教人如何體貼“仁心”。這種“仁心”在我們實際教學當中就是那種對學生無私的愛。中國式的大愛學生,就是用自己的努力求學與不息探索,爲學生做求學、正心的榜樣與引導,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學術與人生道路。這種大愛反過來又會激勵教師終身求取學問,端正品行,從而將教學引入“教學相長”的最佳軌道。

大教教心在我們是教學中不僅是教學生體貼仁心,更重要的是要把知識教到學生的心裏去,即知識傳授的前提是如何獲得學生的“傾心”

讀《孔子學琴》有感700字作文 篇16

孔子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偉大的教育家,他三歲失去父親,十七歲失去母親,因爲父母失去的比較早,當時連個看家人都瞧不起他,最後他是怎麼被國君欣賞的,讓我們來看看他的經歷吧!

孔子十五歲,母親就讓他勤奮好學,把能看到的書籍全看了一遍,所以他知識淵博對以後的經歷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當時國君的能力並不強大,主要的能力還是在三恆之中。孔子的姐妹衆多,但他家因爲父親死後沒有俸祿,家境貧窮,所以母親帶着他離開孔家,母子倆開始了相依爲命的歲月。母親死後,他在宋國迎接了自己的弱冠之年。

孔子三十歲時開始教書,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意思是他教書是在溫故自己學過的知識,這樣子纔可以當合格的老師。孔子的學生有三千弟子,在當時可以說是很多了。孔子以“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觀念,帶出了很多優秀的學生。

孔子四十歲時,有人在挖土時挖出一隻羊,他想問孔子並耍了個小心眼,使者過去問孔子說:“我主人挖井,挖出一隻像狗的東西,那是什麼動物?”孔子說是羊不是狗。大家很佩服他誰都騙不了孔子。

孔子還講:“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子貢問孔子,人死後知還是不知,孔子不說。因爲他說是或不是道德效果影響都很大。孔子到楚國時,一個父親偷了一隻羊,兒子堅決的告發了,孔子就說:“第一,兒子告發,羊回到了主人那兒,父子的感情就受到了損壞。第二,兒子不告發,父子感情得到了維護,損失也小。”孔子分析時說,法庭可以用其他方法破案,就是不能破壞的也只是一隻羊,沒有太大的損失。這件事情告訴我們孔子不但有知識更有處理問題的方法,也可以在感情的細節問題上得到維護。

孔子傳講了許多道德的問題也講了孔子的一些生活,知道了謙讓、禮儀…現在的時代丟失的一些品質。

讀《孔子學琴》有感700字作文 篇17

我們今天學了《孔子學琴》這篇課文,啓發之大,決心學習孔子那般高齡了還虛心好學、精益求精、不時進取的優秀品質,同時做到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誓言。

《孔子學琴》大概講述了了五十歲那年,孔子特意向著名的音樂家師襄學彈琴。他勤學苦練,最後琴藝達到爐火純青的故事。課文中的一晃十天,過了幾天,又過了些時候,不知又學過多少天,從這些時間詞語中,我知道了孔子學而不厭、溫故而知新的良好學習態度,還有他那堅持一個月學一首曲子的技巧。師襄未告訴這首曲子的作者是誰,可是孔子那爐火純青的琴藝都體會出來了——彈得是體恤百姓、胸懷廣博的周文王。

是啊!做人就要學習孔子的品質。例如學一篇課文,假如小明只懂得中心思想便學下篇,在過一段時間後那他就會後忘掉。假如小明能理解每一個詞,每一句話,並且能夠背誦,這就算是學懂得了。可小明假如此時滿足了,那他也就白學了。可小明沒有呀!他繼續學習,達到會理解一個段意,學過一篇文章後告訴了我們一個什麼道理。這樣就算學完了嗎?不,只有認真複習,反覆琢磨,這篇文章就會深深地映在腦海裏,經久不忘。

實際生活中也比較常見,就說我吧,我用筆畫了一幅畫交給老師看,老師說:“畫得好是好,不夠生動,畫裏的人可以再誇張一點。”我依照老師說的把畫畫得生機勃勃,並且塗上顏色,再交給老師,老師皺了皺眉頭指出:“顏色對比還要鮮明一點,我似懂非懂點點頭,再次改後又交給老師。老師考慮片刻說:“人物是主體,還要再畫大一點。”我將人物按比例放大又交給老師,老師這才同意我依照要求重畫一幅,我又重畫了這張畫交給老師,老師滿意地笑了。

看!每做一件事運用孔子那永不滿足的精神反覆來回,便可以把一件事做得完美無缺了。這說明敢於下功夫就有好的收穫,正所謂只要“功夫下得深,鐵棒就會磨成繡花針啊!”

讀《孔子學琴》有感700字作文 篇18

在中國五千年悠久的文化歷史積澱中,孔子和老子的影響無疑是空前的,他們的思想是中華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歷朝歷代都有着無數專家學者傾其一生來汲取儒、道思想,留下了不少評註,在這次鄭州市教育局開展的讀書活動中,有幸在學校黨支部的推薦下讀了林語堂先生的《左手孔子,右手老子》,有了新的感悟。在這本書中,林語堂先生主要向我們闡述了孔子的仁義思想以及老子的“道”。

作爲儒家的開山鼻祖,孔子的思想志在重新樹立一個理性化的封建社會,主張階級分明,這與當時周朝的封建社會正在趨於崩潰的時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孔子的思想是代表一個理性的社會秩序,以倫理爲法,以個人修養爲本,以道德爲施政之基礎,以個人正心修身爲政治修明之根蒂。孔子與同時代其他各派的很大差異還在於他相信道德的力量,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藝術的力量,相信文化歷史的傳統,相信國際間某種程度的道德行爲。

人們每提及道家,就必說老子。老子作爲中國文化主流之一的道家宗師,道教教主,他早已在中國文化思想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老子主張重返自然,不可抗拒地嘲笑孔教文化;他崇拜原始的淳樸,主張田野風光的生活、文學、藝術;他代表奇異幻想的世界,有着一種天然的浪漫思想。老子的道是宇宙的神智,萬物的根源,是賦予生命的原理,給這物質世界帶來少有的統一和靈性。

喜歡抗拒外物的人似乎總是站在高處,較易於接受外界事物的一方則更能吸引人。代表這兩種典型的人便是尊崇禮教的孔子和浪漫的自然主義者老子,這也註定了儒家崇理性,尚修身,道家偏好自然與直覺。

或許正是儒家和道家的各有所長才會有林語堂先生的這本《左手孔子,右手老子》的出世。我們並不需刻意評判孔、老的孰優孰劣,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可以肯定的是孔子和老子畢竟都是中國文化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

讀《孔子學琴》有感700字作文 篇19

寒假裏讀了《孔子是個好老師》這本書,說真的不太喜歡這本書。因爲講的都是我之前已經知道的有關孔子的思想,所以說覺得沒有新意,雖然這本書的語言是詼諧的甚至幽默的。儘管如此,也是有值得借鑑和學習的地方。

一、醜人要對自己負責

林肯曾經說過:一個人過了30歲就該對自己的長相負責。相由心生,面相祥和往往是因爲心地善良。我們雖不能以貌取人,但也不可無視相貌存在的意義。從心理學講,人的相貌分爲形貌和神貌。天生的相貌就是形貌,後天培養出來的相貌就是神貌。孔子雖然“生而首上圩頂”但給人的印象確是“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可見,形貌天註定,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但後天的神貌卻是可以修養得來。

作爲教師,良好的形象氣質佳會給我們的學生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斷不可通過整容來修改我們的相貌,而要通過博覽羣書來提升我們的氣質,通過真誠待人來提升我們的修養,通過信守承諾來提升我們的人格魅力。端莊、大方、得體!

二、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不憑空猜想,不隨便絕對肯定或否定,不拘泥固執,不自以爲是。毋意,就是不要提前下結論,不要憑自己的想象去處理事情。我們可以暢想美好的事物,但對事實不可亂作判斷,對人的道德品行更不可妄加揣測,尤其不能往壞處揣測。毋必,就是要避免走極端,非是即否的簡單思維會使人變得愚蠢。毋固,就是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老是拘泥於以前的刻板印象很容易跟不上現實的變化。毋我,就是要多聽聽別人怎麼說,不要認爲自己掌握的是絕對的真理。這四點歸結爲一點就是:不要任性。

作爲教師,只有真正做到了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才能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做到實事求是、遊刃有餘。

三、教育的目的是喚醒子曰:

“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讀《孔子學琴》有感700字作文 篇20

我們今天學了《孔子學琴》這篇課文,啓發之大,決心學習孔子那般高齡了還虛心好學、精益求精、不斷進取的優秀品質,同時做到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誓言。

《孔子學琴》大概講述了了五十歲那年,孔子特意向著名的音樂家師襄學彈琴。他勤學苦練,最後琴藝達到爐火純青的故事。課文中的一晃十天,過了幾天,又過了些時候,不知又學過多少天,從這些時間詞語中,我知道了孔子學而不厭、溫故而知新的良好學習態度,還有他那堅持一個月學一首曲子的技巧。師襄未告訴這首曲子的作者是誰,可是孔子那爐火純青的琴藝都體會出來了——彈得是體恤百姓、胸懷博大的周文王。

是啊!做人就要學習孔子的品質。例如學一篇課文,如果小明只懂得中心思想便學下篇,在過一段時間後那他就會後忘掉。如果小明能理解每一個詞,每一句話,並且能夠背誦,這就算是學懂得了。可小明如果此時滿足了,那他也就白學了。可小明沒有呀!他繼續學習,達到會理解一個段意,學過一篇文章後告訴了我們一個什麼道理。這樣就算學完了嗎?不,只有認真複習,反覆琢磨,這篇文章就會深深地映在腦海裏,經久不忘。

現實生活中也比較常見,就說我吧,我用筆畫了一幅畫交給老師看,老師說:“畫得好是好,不夠生動,畫裏的人可以再誇張一點。”我按照老師說的把畫畫得生機勃勃,並且塗上顏色,再交給老師,老師皺了皺眉頭指出:“顏色對比還要鮮明一點,我似懂非懂點點頭,再次改後又交給老師。老師思考片刻說:“人物是主體,還要再畫大一點。”我將人物按比例放大又交給老師,老師這才同意我按照要求重畫一幅,我又重畫了這張畫交給老師,老師滿意地笑了。

看!每做一件事運用孔子那永不滿足的精神反覆來回,便可以把一件事做得完美無缺了。這說明敢於下功夫就有好的收穫,正所謂只要“功夫下得深,鐵棒就會磨成繡花針啊!”

讀《孔子學琴》有感700字作文 篇21

魯定公同意孔子的主張,又派了兩員大將帶了一些人馬,隨同他上夾谷去。

在夾谷會議上,由於孔子的相禮,魯國取得了外交上的勝利。會後,齊景公決定把從魯國侵佔過來的汶陽(今山東泰安西南)地方的三處土地還給了魯國。

齊國的大夫黎鉏認爲孔子留在魯國做官對齊國不利,勸齊景公給魯定公送一班女樂去。齊景公同意了,就挑選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魯國去。

魯定公接受了這班女樂,天天吃喝玩樂,不管國家政事。孔子想勸說他,他躲着孔子。這件事使孔子感到很失望。孔子的學生說:“魯君不辦正事,咱們走吧!”

打那以後,孔子離開魯國,帶着一批學生周遊列國,希望找個機會實行他的政治主張。可是,那個時候,大國都忙於爭霸的戰爭,小國都面臨着被併吞的危險,整個社會正在發生變革。孔子宣傳的一套恢復周朝初年禮樂制度的主張,當然沒有人接受。

他先後到過衛國、曹國、宋國、鄭國、陳國、蔡國、楚國。這些國家的國君都沒有用他。

有一回,孔子在陳、蔡一帶,楚昭王打發人請他。陳、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國,對他們不利,發兵在半路上把孔子截住。孔子被圍困在那裏,斷了糧,幾天都沒吃上飯。後來,楚國派了兵來,纔給他解了圍。

孔子在列國奔波了七八年,碰了許多釘子,年紀也老了。末了,他還是回到魯國,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學生上面。

孔子在晚年還整理了幾種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詩經》、《尚書》、《春秋》等。《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集西周、春秋時期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其中有不少是反映古代社會生活的民間歌謠,它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尚書》是一部我國上古歷史文獻的彙編。《春秋》是根據魯國史料編成的一部歷史書,它記載着公元前722年到前481年的大事。

讀《孔子學琴》有感700字作文 篇22

孔子是把活到老學到老完美實踐的人,一輩子都在學習和創新的過程中,最後終成爲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等各種名譽。從孔子學琴的故事就可以看出了,孔子是一個好學的人,而且更好鑽研,對於學問是孜孜不倦。

這故事歷經幾千年能保存在現在,可見這個故事影響了不知道多少人了,因爲加入了咱們的團體才能夠有機會來深入挖掘這個故事,也能理解這個故事。要是以往這個故事看了也就看了不留下任何記憶,更別說反思了。通過這個故事我體會到了幾個方面:

1、永遠保持一顆謙卑的心,向高手學習。

知識能改變命運,知識也是博大精深的,我們學一輩子也不能將所有的知識都掌握,能真正的把自己所從事領域的內容學好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對於學習這塊一定要抱有一顆謙卑的心,不然不能夠找到你要學習的對象,只要是比你優秀的人都要去學習不管他是什麼人。

2、活到老學到老。

這是句古語流傳至今,膾炙人口,大家都知道,通過今天課程我反思我對這句話又有了新的認識,學習也要運用好三大思維模式,學習的內容不能一把抓,不然就是往大海里撒鹽。

學習是要帶着目的性的去學,一定是自己在生活中,或者工作中碰到了什麼問題,模棱兩可的,這個時候需要做深入的學習,對於有點基礎的內容,只要運用好單點爆破,不會花太多的時間定能學習很不錯。對於必須掌握,還很陌生的內容就要真正的像孔子學琴一樣。

所學的內容一定不能多,少就是多,只求學習一個掌握一個。

3、學習的方法。

孔子學琴是把學習方法描述的淋漓盡致,對於所學的內容,要通過目標細分把,把學習的終極目標劃分成每個小目標,每天就爲一個個小小的目標而努力,精益求精,少就是都,不求太多的內容,只追求學習的一個個小目標,學一個掌握一個。

紙上得來終覺淺啊,看在多的還是要落到實處,多實踐幾次,慢慢的鍛鍊,早入成爲孔子的知音。這樣就會養成各種好習慣了。

讀《孔子學琴》有感700字作文 篇23

研讀了《跟孔子學當老師》的佳作,掩卷深思,受益匪淺,只感覺自己教學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堅定和從容,跟孔子學當老師讀後感。做教師若不學孔子乃是一種缺憾。孔子之所以值得學習,不僅因爲他有我們沒有的東西,更因爲他的精神可以成爲我們這些中國教師的“根”。我們以他的精神爲“根”,不僅可以讓自己的日常“做人”有一箇中心,而且能讓自己的職業生涯給學生帶去一種文化或精神上的薰陶,使他們將來無論做什麼也有源自中國文化的“根”,而不僅僅是讓他們通過大學的招生考試,然後便不知道心靈將往哪裏去了。孔子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思想在幾千年後的今天仍然是指導我們教師學習的準。“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教學相長,循循善誘,誨人不倦,溫故知新,學而時習之……這些中國教育大地上的美妙風景,這些深深捲入了我們的教育生活的美好語詞,蘊藏着一份宗教般虔誠、熾烈、雋永的”教學之戀”。

教育什麼時候有最大的教育效能?我想答案是:讓師生雙方產生心靈的共鳴!

真正的教學乃是以師生的求學經驗與心得體會爲基礎,非得要師生之間的求學經驗與心得體會發生共鳴,纔會發生真正觸及師生心靈的教學。將自己的求學經驗與心得體會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將要耕耘的“學”一句話,是教師先把自己的“學”教給學生,讓教師了了解教師的“學”,然後和學生一起“學”。

向學生傳授真正能觸及心靈的“漁”,並因此讓他們更強烈地感受到我們的愛;反思我們的教學內容是不是來自於我們自身的求學經驗與心得體會。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知困,然後能自強,纔是教學時必須考慮的頭等大事。另外,僅對學生的愛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有教學內容,而且教學內容越多越好,越能顯示老師對學生的愛。

讀《孔子學琴》有感700字作文 篇24

在《跟孔子學當老師》一書中,周勇教授指出:教書不等於教學,除非教的是自己通過學習撰寫出來的書。我特別認同周教授的觀點,我所知道的教育家或者教育學者,諸如朱自清、錢穆、呂叔湘等人,他們雖然常常謙虛地稱自己是“教書匠”,但他們其實是真正的“教學匠”,他們總是把自己的“學”交給學生,或者是把自己的“漁”送給學生,而不是弄一盤死“魚”給學生吃。

我想,這些大先生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一定根“學第一,教第二”的教學理念有關。“先生”的開創者孔子最喜歡的事不是“教”,而是“學”,他不停地“學”,藉此當上了教師,獲得了快樂。孔子是把自己研讀過的歷史文化遺產變成了自己的“文”,換言之,他消化了自己所能學到的歷史文化遺產,把它們變成了自己肚子裏的“學問”。難怪他可以心情快樂、底氣十足地站在他那座土堆起來的“杏壇”上。“學”就是孔子藉以安身立命的生活方式。在確立人生第一樂事的過程中,孔子遇到的最大誘惑是“思”。他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是把“思”作爲第一樂事。“思”必以“學”爲基礎,否則“思”與“學”都無樂趣了。因此可以說,孔子之所以能夠當上教師,尤其是他之所以能夠通過教學,通過與學生相處,品嚐到類似與真正貼心的“朋友”或“知己”進行交流的幸福,全是來源於他的“學而時習之”。陶行知先生常說,當教師的,得先“學而不厭”,方可能體會“誨人不倦”的大樂。錢穆,朱自清們似乎沒有這樣說過,但他們的幸福教師生涯同樣是建立在自己不斷“爲學”的基礎之上。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其中“不慍”與“樂乎”皆來自“學”,換言之,“學”實爲教學或教師生活之本。

只有先學了,才能教學,才能成爲“不慍”與“樂乎”的教師。孔子即是先通過歷史文化將自己所要教授的“義理”研究清楚,然後纔來教學生。他是一位真正的以“學”與“思”作爲“教體”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