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屠呦呦的讀後感範文(通用9篇)

屠呦呦的讀後感範文(通用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W 次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屠呦呦的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屠呦呦的讀後感範文(通用9篇)

屠呦呦的讀後感 篇1

這次試讀的書是有關名人的,而且這位名人還獲得了諾貝爾獎,這本書就是《屠呦呦與青蒿素》。非常感謝寶寶地帶和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給的這次試讀機會,讓我和名人靠的更近了。說起名人,很多時候大家都是買了一些傳記回來看,多數都是文字記載的,讀起來比較枯燥,對於小朋友來說是非常不喜歡的。這些年我們可以看到,出版社在這方面已經做出了很大的改動,不但編寫了適合青少年讀的名人故事,每頁還有插圖。但是看到這種名人故事書,以漫畫的形式呈現,我還是第一次,相信每個孩子都非常喜歡。

小外甥今年六年級了,記憶中小時候一直沒有培養過閱讀興趣,以至於現在看到課外書就一臉痛苦的表情,每次看書不到半小時就看不下去了。比較另外的是,他從小就喜歡看漫畫派對,還有機器貓之類的,都是圖片形式的書。那天午飯後,拿起桌子上的《屠呦呦與青蒿素》,翻了翻,我還以爲他會搖搖頭放下,沒想到坐在那裏認真的看起來了。看來這種以漫畫形式展現的書,還是很招孩子們喜歡的。

書的封面設計很有趣,和平時我們看到的書有一定的差別,是那種摺疊式的,左上角還有獎章。拉開摺疊頁,可以看到屠呦呦和阿u正在玩,右側是明信片形式,可以寫一些寄語,把書當禮物送給別人。阿U是書裏面講解的主角,帶着我們一起去看屠呦呦的出生,再到童年,大學,工作,再到發現青蒿素,獲得諾貝爾獎。全書分爲六章,前兩章寫的是有關屠呦呦的,她出生在江南,起名字的時候,屠爸爸按照男楚辭,女詩經給她起了屠呦呦這個名字。

小時候,屠呦呦在書房玩,看着爸爸專注的樣子,覺得是件特別有意思的事情,這爲她以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戰亂時期,即使生病的時候,也沒有放棄自己的學業。

第三、四章介紹了瘧疾。瘧疾是世界三大災難性疾病之一,可以和艾滋病和肺結核並列,聽起來就挺恐怖的。世界每年與瘧疾有關的疾病就佔到一半。最初的時候,瘧原寄生在蚊子體內,通過吸食人血進入人體體內,慢慢的人開始發病。第四章介紹了瘧疾並非現在纔有的病,康熙年間,他也得了瘧疾,最後還是洪若翰神父帶來的金雞納霜治好的。二戰時期,這款藥膏被日本和德國控制,美軍因爲瘧疾死傷四倍,可見這款藥膏的重要性。

最後兩章,講青蒿素的出現,以及屠呦呦得諾貝爾獎。和平年代的時候,屠呦呦開始致力於研究中藥,研發抗瘧新藥。終於在跑遍了所有的中醫診所,收集了很多資料,剛開始研究胡椒,發現只能控制裂變,並不能根治,最後經過提取茼蒿的各種部位,才得以成功。青蒿素的發現,對瘧疾遍佈的非洲起到很好的的作用。

這樣的一本漫畫書,對小朋友來說,學習名人非常好的教材。圖片和文字結合,看起來既不枯燥,還有吸引力,真心的希望出版社能再多出些這樣的好書。

屠呦呦的讀後感 篇2

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纔會擁有波濤澎湃的氣勢;一棵樹只有紮根叢林,纔會有參天聳立的丰姿;一個人只有融入集體,纔會擁有所向無敵的威力。

屠呦呦與她的團隊,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嗎?瘧疾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它如一個魔鬼,在一年中使兩億人飽受折磨,它還肆意地奪去了百萬餘人的性命。屠呦呦臨危受命,與她的團隊開始奮鬥。她們起先編輯了以以640萬中藥爲主的《抗瘧單集方集》,然而,並沒有結果。整個團隊不氣餒,她們又繼續努力着。終於,她們發現了青蒿,在經歷過190次的失敗後,她成功了,她的團隊成功了,她們的努力得到了回報。集體的榮譽與成功靠每一位集體成員的努力,個人的進步和成長也離不開集體的幫助。這次發現青蒿素,屠呦呦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集體的每一個人都功不可沒。屠呦呦在發表獲獎感言時說過:青蒿素研究獲獎是中國科學家集體的榮譽。她深知:沒有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是你自己一個人能完成的。

在運動會的接力賽上,是大家默契配合,一起揮灑汗水,才能取得好成績。如果換成一個人去與一個集體對抗,那會怎麼樣呢?在拔河的賽場上,是大家的相互合作,齊心協力,才能拔捯對手,取得成功。如果換成一個人去與一個集體對抗,結果會怎樣呢?在一艘不動的大船上,只有大家團結在一起才能把大船划動。如果換成一個人,結果又會怎樣呢?其實,很多的事情是同樣的道理:只有大家的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團結一致,才能把事情做好,做成功。

個人與集體就像一對孿生子,相輔相成,誰也離不開誰,就像小溪不奔向大海,終有一天會枯竭,而大海容納不下百川,也沒有波瀾壯闊的氣象。沒有誰是完美的,萬能的。只有與人合作,融入集體,每個人纔有可能成功。

屠呦呦的讀後感 篇3

生命,雖說無處不在,但也十分珍貴,每個人一生都只有一次生命,有些人就是在默默守護者它,他們都是最神聖的人。自從我在一本書上看到過屠呦呦的成就後,頗有體會。

從前,瘧疾肆虐人們,屠呦呦所帶領的團隊,開始研究起對抗青蒿素的物質。屠呦呦瘋狂的在古籍、以往的資料中想找到問題的原因,還走訪了老醫師,甚至連羣衆的郵件也一字不落的仔細閱讀。沒過多久,終於在古籍上找到答案,於是就開始了那廢寢忘食的實驗。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經過一百九十次的失敗,屠呦呦的團隊終於換來了一次成功。

看到屠呦呦的偉大事蹟,我就會情不自禁的想起那個從前的我。

有一次,我回到家中,看見家裏沒人,就自言自語道:“咦!人呢?”剛走到臥室裏,家裏的座機電話便響了起來,原來是媽媽,她說:“我今天就不回來了,你自己先睡覺吧。”我隨口回答:“好吧!”說着便坐到牀上。

過了一會兒,就到睡覺的時間了。我開始整理被子,可是突然感覺被子很重,我試着拽了幾下,被子還是紋絲不動。這讓我感到非常煩躁!生氣的我把被子踢開草草的睡下了,也不管待會兒會不會着涼。

就這樣到了第二天早上,我得把被子疊好,可被子還是和昨晚一樣我無法拽動。一股無名火又在心中燃起,我索性就不管被子了。這時候,媽媽恰巧回來了,看到這一幕和我說:“你呀,太心急了!做一件事情要有方法和耐心。”只見媽媽先把被子放平,然後託着被子的一邊往裏對摺又對摺,幾乎就在一瞬間被子就被毫不費力的疊好了。看着疊好的被子我不禁羞愧起來。

我永遠忘不了《屠呦呦與青蒿素》這本書上的一句話:“成功,在一百九十次之後。”然而如果在第一百九十次就放棄了,那還能成功嗎?

屠呦呦的讀後感 篇4

“年輕人的智慧是國家的智慧,年輕人的財富是國家的財富,年輕人的力量是國家的力量,而年輕人的獨立是國家的獨立……”每次讀梁啓超的《《少年中國說》》,我都感到激動和激動。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國家。在時間的侵蝕下,許多愛國青少年出現了。這些爲祖國服務、爲國家爭光的中國兒童的故事深深打動了我們。今天,讓我在讀完《屠呦呦傳》後分享我的感受。

《屠呦呦傳》講述了屠友友的童年,她的學習過程以及她是如何發現青蒿素的。塗有友出生於寧波市明凱街,一個位於寧波市中心的“連城區”。因此,塗有友的童年充滿了寧波最微妙的江南文化氛圍。

1951年是屠友友人生的第一個偉大轉折點。今年暑假,她申請了北京大學醫學院藥學系。我想她有一個堅定的信念,因爲塗有友認爲:藥物是治療疾病的主要方法。這正是年輕人需要相信的,讓目標引領你在迷霧中前行。儘管任何科學創新看起來都是一個機會,但它實際上來自創新者非凡的觀察、寬廣的視野和堅定的信念。爲了確保患者的用藥安全,塗有友率先進行了試驗。爲了獲得第一個臨牀數據,她在海南病房旅行,在高溫和高熱下給病人喂藥。對塗有友來說,這是她深入骨髓的醫生們偉大的愛和仁慈,也是她“長期尋找艾蒿”的力量源泉。

20xx年,塗有友獲得了諾貝爾獎!這背後是著名的——中西醫句子。作爲一名即將離開西醫第三階段學習中醫的學生,塗有友的科研之路足以成爲最好的案例。

今天,中醫在全國社會也贏得了更多的讚譽。中國有許多土特產。他們引領中國走向世界。作爲小學生,當我們長大後,我們也應該努力爲我們的國家贏得榮譽。

屠呦呦的讀後感 篇5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每次誦讀起梁啓超的《少年中國說》,我就心潮澎湃,激動不已。中國是有着悠久歷史的古國,在時間的沖刷下,涌現出許許多多的愛國少年,我們被這些中華兒女報效祖國、爲國爭光的故事深深打動。今天讓我來分享一下讀完《屠呦呦傳》後的感受。

《屠呦呦傳》講述了屠呦呦的童年、她的學習過程以及她是如何發現青蒿素的。屠呦呦出生在寧波市開明街這片地處寧波中心城區的連城第區域,令屠呦呦的童年浸染於舊時寧波最爲精緻、最有江南氣息的文化氣氛中。

1951年,是屠呦呦人生中第一個巨大的轉折點。這年暑假她報考了北京大學醫學院藥學系。我認爲她有着堅定地信念,因爲屠呦呦覺得:用藥是治療疾病的主要手段。這正是青年需要有的一種信仰,讓目標引領迷霧中的你勇往直前。雖然任何科學創新都看似機遇,其實卻來自創新者非凡的觀察力寬廣的視野和頑強的信念爲了保證病人用藥安全,屠呦呦帶頭試服;爲取得第一臨牀資料,她在海南病區奔走,高溫酷暑下,喂患者服藥對於屠呦呦而言,這是她以深入骨髓的醫者大愛與仁心,更是其久久尋蒿的力量泉源。

20xx年,屠呦呦獲諾貝爾獎了!這背後蘊含的,正是中國中醫藥界耳熟能詳的那句話中西醫結合。身爲全國第三期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的學員,屠呦呦的科研之路,足以成爲最佳案例。

如今,中國傳統中醫藥也在全國社會上取得了更多的讚譽。中國有許多個屠呦呦,他們引領着中國走向世界,我們身爲小學生,我們也要奮發圖強,長大以後爲國爭光!

屠呦呦的讀後感 篇6

獲獎了!獲諾貝爾獎了!!獲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這是全世界多少科研工作者夢寐以求獲得的榮譽,今天終於降臨中國。獲取這份最高榮譽是來自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屠呦呦。

很多中醫腦殘粉開始宣告中醫的勝利,許多中醫高級黑開始準備各種材料繼續黑。任何關於中醫的話題,隨時可以引爆一場社會大討論,過去有之,現在有之,將來有之。作爲一位中醫藥的科研工作者,對於這次獲獎心情很複雜。

在諾貝爾獎委員會的新聞發佈會上,有記者問:屠呦呦獲獎,是否是對中藥的一次獎勵?諾獎委員會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本次獲獎是爲了表彰她在受到中藥的啓發下對一種藥物的尋找過程。這樣的回答並不出人意料,諾獎關注的是發現真理的過程以及發現真理帶給世界的變化。至於發現者的靈感來源,雖然非常重要,但不是諾獎的獎勵範圍。換句話說,青蒿素是經得起歷史驗證的科學發現,但是作爲其靈感來源的中醫藥不是,至少目前還不是。

中醫藥非議多,搞中醫藥研究更不受人待見,而且這種不屑不僅來自外部,有時常常來自內部的同行之間。爲什麼做動物實驗?爲什麼要做細胞?爲什麼要發SCI?這個研究和臨牀有什麼關係?參加各種科研評審會,面對專家各種不着邊際的提問,只能用"呵呵"來表達這種無奈的心情。中醫藥研究,大半個世紀譭譽參半。從開始推進中西醫結合以來,無論是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相關科研工作者,以飽滿的熱情開展大量的研究。但遺憾的是,大多數的研究最終都束之高閣,與世人隔絕。很多科研都變成一種任務,一種晉升職稱必要條件,這其中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其中有一個非常基礎但又非常重要的問題沒想明白:爲什麼做科研?

研究是爲了發現真理

正如《研究是一門藝術》一書序言中寫道:"這個世界需要好的研究者,特別是在這個信息日益氾濫但真理更加難求的年代。"過去是信息一條難求,現在是應有盡有,即便你不想知道,信息也會通過各種途徑強行侵入大腦信息庫中。信息世界裏充斥着關於中醫藥的各種神奇驗方和祕法,相信不用多久就會有很多相關信息藉助這次諾獎大做文章。在這個垃圾信息橫行的世界裏,科學研究是破除迷霧的一把利劍。科研的目的在於發現真理,通過真理的發現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因此,科研不能是片面的,不能是急躁的,更不能是功利的。小心謹慎的研究和清晰明瞭的報道的異常辛苦的工作,無論在科研設計之初多麼周全,但是研究過程中還是會遇到各種彎曲的道路,甚至會有一些無法預期的轉折或是原地打轉止步不前。這也正是科研的魅力之所在,如同在營救美麗公主的道路上鋪滿了荊棘,纔會讓最終救出公主的一幕充滿勝利的歡欣。

推拿的靈感

那推拿有沒有可能爲獲得諾貝爾獎提供靈感呢?答案是肯定的。推拿作爲一種用手產生物理機械刺激皮膚肌肉骨骼進而引發機體相應變化的物理療法。"一旦臨證,機觸於外,巧生於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這種手摸心會的特殊感受,是其他任何一個臨牀療法都所不具備和體會的。尤其至明清以後,對於小兒推拿積累許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不同與成人的診療思路,特定刺激穴位,頻率和方向,大量臨牀經驗的積累,這些要素中都可能蘊藏着一些"驚天祕密"等待有心人的挖掘。從事推拿研究不僅只是爲了驗證推拿療法的有效性、安全性,同時也應該站在一個豐富自然科學大廈的視角,從歷史積累的臨牀經驗中去分析有價值的現象,通過現代科學的手段去揭示背後蘊含的真理,從而發現可以被驗證的科學真理。

不知足而常樂

站在巨人的肩上可以眺望遠方,我們腳下已有無數前輩的厚實的臂膀。將我們平素一直低下關注病患的頭顱擡起,前方將是一片光明和希望。最後,用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教授接受採訪的一段話作爲結尾:"我們不去攀比個人待遇的高低,因爲每個人都已經豐衣足食,我們應該去攀比科學貢獻的大小,在生活上知足常樂,在科學研究上不知足而常樂。"

屠呦呦的'讀後感 篇7

什麼是英雄?在崇尚武藝的人心中,像《水滸傳》中武藝高超的武松就是他們心中的英雄;在喜歡推理,敬仰偵探的人心中,像福爾摩斯那樣可以冷靜思考,用一切線索還原案件的探案警察就是他們心中的英雄;在愛好發明的人心中,像鄧稼先那樣爲祖國科技而獻身的科學家就是他們心中的英雄.……對於我這個愛好醫學的人來說,像屠呦呦那樣爲了解救瘧疾病人而整天泡在實驗室裏的醫生、護士就是我心中的英雄。

屠呦呦的名字源於《詩經》中的“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她作爲家中的唯一女孩,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屠呦呦家中有一個書房,從小受到爸爸的影響,每天都會從書架上抽本書津津有味地看,那時候她還不認識字,就抽那些有圖畫的書,而那些書往往都是一些藥草、醫學書,從那以後,她就走上了醫學之路。

屠呦呦經過自己的努力,26歲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大學畢業後的她很快就遇到了一種流行疾病——瘧疾。瘧疾肆虐,屠呦呦下定決心要救助那些病人。她帶領着自己的團隊開始研究。他們整天都泡在充滿了消毒水味的實驗室裏。經過夜以繼日的研究觀察,終於研究出了瘧疾病毒的弱點。找到弱點後他們就開始研究怎樣能使病毒死亡,經過日復一日的不懈努力,他們用了一百多種草藥,做了將近兩百次的實驗,終於發現了治療瘧疾的藥物成分——青蒿素。

屠呦呦帶領團隊提取出青蒿素,拯救全世界瘧疾病人的生命。而她成爲了中國第一位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爲祖國添了一份光。

屠呦呦用青蒿素拯救了全世界的瘧疾病人們,用自己的努力成爲了中國第一位諾貝爾醫學獎,爲國家添光添彩。屠呦呦我心中最偉大的人民英雄。

屠呦呦的讀後感 篇8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屠呦呦在發現青蒿素和治療瘧疾上的卓越研究,顯著降低了瘧疾患者死亡率,爲促進人類健康和減少病患痛苦作出了無法估量的貢獻。諾獎既是對這一成就的褒獎,更是對科學家們智慧與心血的回報。而實驗室裏千迴百轉後柳暗花明那一刻的驚喜和滿足,或許也會比不曾奢求的榮譽更恆久。

作爲中國大陸第一位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真正了結了多年以來國人的“諾獎情結”。回頭再看,這一情結的熨平,還有更多值得咀嚼的地方。

屠呦呦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選擇了藥物學系生藥學專業爲第一志願,可以說是中國本土科研體系所培養的獲諾貝爾科學獎第一人。她的獲獎,無疑能增強我們這個時代科學家們的自信心。40多年前,科研人員與外面的'世界交流不多,可供查找的文獻很少,在相對簡陋的條件下,還能作出如此重要的原創突破;40多年來,中國科研人才的積累厚度、科研條件的優越程度、全球合作的深度廣度,不斷水漲船高,許多領域已經趕上甚至領先國際水平,有理由相信會出現第二個、第三個“屠呦呦”。

屠呦呦也讓人看到,無論是諾貝爾獎還是SCI論文,或是《科學》《自然》等國際刊物,都只是一種評價手段。最重要的,還是做好自己。堅持學術方向、堅定學術追求、堅守學術信仰,沒必要妄自菲薄,更沒必要被牽着鼻子走。有些人還在懷疑“諾貝爾獎有沒有照顧中國人”,這種缺乏信心的表現已經不合時宜——科學大獎不會照顧任何人,只要有了足夠的資格,自然就會被關注到。

另一方面,屠呦呦代表中國大陸科學家“破冰”諾貝爾獎,也是對那些希望畢其功於一役的速成論者的提醒。科學有自己的規律,最忌的就是急功近利。它無法嚴格地用投入去預測產出,不是簡單的資源疊加就能創造出新事物,也很難按部就班達到預定目標。科學的通途有很多走法,無論頭銜和身份,無論領域和方法,“科學家”纔是唯一的、純粹的標籤。有人描述得很形象,真正鍾情於科學的人出發點並非想去拿獎,也許一輩子不會有驚豔的成果,有人可能用畢生精力,也只是在科學的某個關口書寫了四個大字:“此路不通”。

對這些科學家來說,更靈活、更多元的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至關重要。在日本,很多諾貝爾科學獎得主來自民間機構或是企業;在美國,像微軟這樣的大公司,集聚了一批有才華的科學家從事基礎研究。我國對於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的認識,也在不斷創新。最近出臺的《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中就明確,“研究制定科研機構創新績效評價辦法,……突出中長期目標導向,評價重點從研究成果數量轉向研究質量、原創價值和實際貢獻”。類似導向和舉措,無疑能讓有志於獻身科學的整個世界都在感謝青蒿素和科學。中國科學家也要感謝屠呦呦,有沒有能力、是不是拿到諾貝爾獎,已不再是一個心結,正可邁開步子、自信前行。

屠呦呦的讀後感 篇9

諾貝爾獎官網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5日中午11時30分,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當地的卡羅琳斯卡醫學院揭曉,愛爾蘭醫學研究者威廉·坎貝爾、日本學者SatoshiOmura以及中國藥學家屠呦呦榮獲了該獎項。

這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值得祝賀。屠呦呦獲得諾獎,並不令國內輿論感到驚訝,因爲早在2011年,她獲得具有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就被譽爲“距離諾獎最近的中國人”。但是,她獲得諾獎,還是給我國科技、學術界帶來諸多啓示和值得反思之處。

屠呦呦獲得諾獎之後,她的身份迅速引起網友關注。其實,早在屠呦呦獲得拉斯克獎時,她的身份,就曾引起輿論關注,由於她沒有博士學位、留洋經歷以及院士頭銜,被稱爲“三無科學家”。“三無科學家”獲得國外授予的學術最高獎,這表明,無論是克拉斯獎,還是諾貝爾獎,都不看重學者的“身份”和頭銜,而是看真實的學術貢獻,這和我國近年來的學術界,在課題評審、項目設立時,特別看重申請者的身份,院士、長江學者等擁有一定學術特權,是很不相同的。

作爲青蒿素的發明者,獲得諾獎的屠呦呦卻不是院士,是耐人尋味的。據媒體報道,屠呦呦曾多次參評院士,但都沒有成功,具體理由不清楚,但知情者透露有兩方面原因,一是青蒿素的成果界定不明。中國科協主席韓啓德曾指出,青蒿素的發明,一直是我國引以爲豪的科技成果,但是,卻存在成果歸屬難以確定的問題,進而,這一成果沒有得到足夠的表彰和獎勵,而在長達40年的時間中,屠呦呦的成果在國內也沒有被得到公認。雖然在這一成果中,她扮演了三個“第一”的角色:當年是她最先把青蒿素帶到523項目組(代號爲“523”的瘧疾防治藥物研究項目);是她最先提取出有100%抑制力的青蒿素;也是她做了第一個臨牀實驗。但是,在中國醫學界,不少人認爲,523項目是一個龐大的計劃,很多人做了貢獻,是不能把獎給屠呦呦一個人的。而直到拉斯克獎頒給屠呦呦,這種爭議還沒有平息。很顯然,既然有成果歸屬的爭議,屠呦呦要在中國這樣的學術環境中,評上院士,是不太可能的——其他人會反對,爲何給她院士,功勞難道都被她一個人佔了?

二是屠的同事評價她,“比較直率,講真話,不會拍馬,比如在會議上、個別談話也好,她贊同的意見,馬上肯定;不贊同的話,就直言相諫,不管對方是老朋友還是領導”,這種“性格”在院士評審中,顯然也是不受歡迎的。類似屠呦呦這樣,有重大學術貢獻,卻沒有評上院士者,在國內並非個例。“吃香”的是那些善於搞人際關係,討好領導者。這是一種不好的導向,會引導學者不安心學術研究,而去做一些追名逐利的事。諾獎獎給一直默默做事的屠呦呦,也告訴我國學術界,學術不是說出來的,而是要踏踏實實做出來。

那麼,拉斯克獎和諾貝爾獎爲何就能把成果歸爲屠呦呦呢?這與國際學術界的學術規則有關,在團隊和個體之間,團隊的整體貢獻很重要,但並不能否認個體,個體的學術貢獻,如果在團隊取得的成果中,起重要的啓發性、決定性作用,應該把主要成果記給個體,而不是由團隊平分成果——成果人人有份,並不能保護原創積極性,在拉斯克獎和諾貝爾獎頒獎者看來,屠呦呦的貢獻是最關鍵的,因此,可以把獎頒發給她個人,諾委會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屠呦呦獲諾獎並非是是對中藥的獎勵,而是爲了表彰她在受到中藥的啓發下對一種藥物的尋找過程。”

而我國在評價學術貢獻時,團隊和個體的關係,並沒有處理好,以往,十分強調團隊貢獻,而忽視個體,否則就是自私自利,而近年來,一些領導,不管是不是課題組的實際負責人,都動不動成爲成果的第一作者,把團隊的貢獻作爲個體的成果,並沒有真正重視第一作者的原創貢獻。屠呦呦取得的成果,屬於幾十年前的,爲此,對其成果的評價,奉行的是團隊原則,即使有關學術機構意識到屠呦呦的學術貢獻最大,可也不願意按照學術規則去界定,擔心觸碰了既得利益。

我國當前的學術評價,包括院士評審在內,都存在被利益因素糾纏的問題,學術評價存在行政化和利益化的傾向,在院士評審中,存在跑要、公關現象,青蒿素的成果歸屬幾十年沒有定論,有學術貢獻而缺人脈資源者,被邊緣,反映出我國的學術評價體系並不健全,並沒有堅持按學術原則和學術標準,處理個體和團隊的關係,真實評價學者個體的貢獻。從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我們應該反思學術評價體系,在學術評價中,要對個體在團隊中的貢獻實行學術同行評價,這樣,個體的原創價值和集體的貢獻,都會得到客觀評價,從而激勵個體在追求學術理想的同時,與團隊進行緊密合作,更重要的是,評價針對的是個體真實的學術能力與學術貢獻,不是看其身份和頭銜,誰有能力,就把學術研究給誰做,誰取得的貢獻大,誰就獲得更大的肯定。

屠呦呦當年發明青蒿素,並不是衝着獲得諾獎而去的,而是爲解決現實的醫學難題。盯着功利的獲獎目標去搞科研,只會與獎勵漸行漸遠。踏踏實實做研究的屠呦呦獲得諾獎,會給中國科學界、學術界,帶來更多的信心,只要能進一步完善科研評價制度,讓更多科學家能安心投入科研,在國家加大科研投入的背景下,我國科學家會獲得世界級的科研成果,也有更多問鼎諾獎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