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有關《金鎖記》讀後感2400字(通用12篇)

有關《金鎖記》讀後感2400字(通用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8W 次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有關《金鎖記》讀後感2400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有關《金鎖記》讀後感2400字(通用12篇)

《金鎖記》讀後感2400字 篇1

那是一個瘋狂的年代,似乎沒有人注意到從一棟民國初年典型式樣的洋樓裏傳出來微弱的嬰兒啼哭聲,當然,也絕少人想到一個擁有“張愛玲”惡俗名字的女嬰日後會巧妙地將文字寫出花來,隨即在中國文壇上以一個“美麗而蒼涼”的姿態,華麗轉身,留與後人無盡的論說、回味。

初讀張愛玲,很難不爲她的才華所震動,接踵而至的全是來不及的驚奇,唯有感嘆。張愛玲的小說充滿荒涼景緻。似乎經由她隨手拾掇的事物就能煥發出令人驚詫的美來。可是這天才一旦碰到她鐵冰的理智,便被那種冷酷和哀慼滲透了,開始呈現出一抹青慘的色調。她越是想拋開一切痛飲生命的苦樂悲喜,越是要猛烈地撞上這面冰冷的牆。我覺得,正是這種碰撞產生了《金鎖記》這樣一部傑作。

張愛玲的小說裏全是些不徹底的人物,只“除了《金鎖記》裏的曹七巧”。七巧是一家麻油店的女兒,年輕的七巧是店裏的“活招牌”。“高高挽起了大鑲大滾的藍夏布衫袖,露出一雙雪白的手腕,上街買菜去。喜歡她的有肉店的朝祿,他哥哥的結拜弟兄丁玉根、張少泉,還有沈裁縫的兒子”。無疑,那時的七巧是美麗的,像所有的少女一樣,她也有過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想象。然而,舊時的女人,若想改變命運,只有一條出路,那就是嫁人。再加上父兄的自私貪財,於是就把她嫁給了有錢又有權的姜家二少爺。名爲“嫁”,實爲“賣”。那是一個得了“軟骨症”的殘廢男人。姜家在當地也算是有頭有臉的人家,

姜老太太想給兒子置一房姨太太,可有身份的人家不肯嫁,所以降格以求,萬般無耐下接受了七巧,爲了能使七巧死心塌地服侍二少爺,索性就讓七巧做了正房奶奶。名爲“少奶奶”,實爲“高級丫頭”。七巧人生的悲劇序幕就從此拉開了。

自從嫁到了姜公館,七巧就像關進了囚籠,守着一個殘廢的男人朝夕相處。這個大家庭給了她巨大的壓力。表面上是書香門第,內裏卻矛盾四伏。人與人之間沒有同情,沒有溫暖,沒有和睦,各自爲了自身的利益和生存互相利用,勾心鬥角。七巧卑微的出身使她在姜家處於極其尷尬的地位,到處受到歧視和排擠。她原來也有着正常人的人性,她也渴望被人認可、被人理解、被人尊重。七巧自己也知道這屋子裏的人都瞧不起她,因此和新來的人分外親熱些,倚在蘭仙的椅背上問長問短,攜着蘭仙的手左看右手,誇讚了一回她的指甲。蘭仙早看穿了七巧的爲人和她在姜家的地位,微笑儘管微笑着,也不大答理她。七巧自覺無趣,轉身到陽臺上來,拎起雲澤的辮梢來抖了一抖,雲澤啪的一聲打掉她的手,恨道:“你今兒個真的發了瘋了!平日還不夠討人嫌的?”曹七巧身份的改變並沒有得到周圍人的承認,在他們的眼裏她依然是麻油店老闆的女兒,依然微不足道,沒有人瞧得起她,甚至連伺候她的丫頭小雙也看不起她。她忍受着人們的鄙夷,處處防範算計,用一種潑辣、放肆的嘲罵來維護自身“二少奶奶”的地位。慢慢地,她變得更加敏感多疑,尖酸刻薄了。置身於這樣的大家庭,她感到孤獨、無望,她多希望自己的丈夫能給予她精神上的安撫。但是她守在身邊的這個男人無論在心理上,還是在生理上都不能給予她一絲一毫的撫慰,用她自己的話說“連我也不知道這孩子是怎麼生出來的!越想越不明白!”丈夫的無能更讓她產生一種徹底的絕望和難以言傳的痛苦。生命的錯位,使她承擔起了自己無法承受的重負,姜公館成了七巧青春的葬身之地,她的命運就如“玻璃匣子裏蝴蝶的標本,鮮豔而悽悵”。

曹七巧無論多麼潑辣、粗野,但她畢竟是個女人,是一個有着正常人性的女人。雖然曹七巧嫁了個殘廢的丈夫,但是年青身軀中對感情的慾望並沒有因之而變得殘缺,越是壓抑得厲害,越是要噴發出來。她等待着爆發的時機,讓情慾證明她的健康、她的誘人的女性魅力。

她結婚五年了,有一對弱小的兒女,可是從未享受過婚姻的幸福。她的情慾受到壓制,以前有過的美好憧憬,編織過的愛的美夢,希望過的找一個自己心愛也愛自己的男人……這些都隨着她嫁到姜家而失去了美麗的光環,變成了遙遠的記憶。這些都無疑給七巧的心靈帶來了巨大的創傷和痛苦。於是她經常陷入對往事的回憶中,同時也透露出她對愛情的渴盼。某天姜季澤的出現給她帶來了一線希望的轉機,她愛那個“有鮮紅的腮頰”、“水汪汪的眼睛”、生得“天圓地方”的結實小夥子,同時她也渴望得到三少爺的愛,有事沒事就主動接近季澤。她先是“身不由己”地走近季澤,接着“斜瞅”着他,不冷不熱地說着話,漸漸地“試着在季澤身邊坐下來……將手貼在他的腿上……” 她幾乎是主動地將自己交到了季澤手上,等待他的佔有。季澤與七巧叔嫂間的調情,真實反映了七巧內心的痛苦和對愛情的渴望。可悲的是平日拈花惹草的三少爺雖然荒唐,卻對嫂子嚴守禮教,“看着她,心裏動了一動。可是那不行,玩儘管玩,他早抱定了宗旨不惹自己家裏的人,一時的興致過去了,躲也躲不掉,踢也踢不開,成天在面前,是個累贅。……他可是年紀輕輕的,憑什麼要冒這個險?” 風流成性的季澤不肯招惹她,不理會她的誘惑。和她的調情只不過是季澤無數遊戲中的一種而已,而一旦觸及到遊戲的“規則”,他便怕了,他怕她的真情、深情,他不想“冒這個險”。而七巧也只能自怨自艾“我有什麼地方不如人?我有什麼地方不好……”。在這種長期的死一般的生活中,在長期的煎熬中,七巧的人性受到嚴重的壓抑和摧殘,她逐漸失去了正常女人的心理,最終使她一步步地走向變態。

人活着,必須有各種慾望的支撐,當所有的慾望都遭到了破產,只剩下黃金的枷鎖時,七巧就成了一出徹底的悲劇。這種徹底的悲劇終於讓七巧成了一個徹底瘋狂的人。當歲月無情地從她可以直推到腋下的手鐲裏徐徐地溜走了時她的生命已是一個徒具形式的空殼。她的性格被扭曲了,行爲變得乖戾,不但破壞兒子的婚姻,致使兒媳被折磨而死,還拆散女兒的愛情。“30年來她戴着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 七巧這個人物承載了張愛玲心中一切由幻滅所鑄就的痛苦和瘋狂,這昭示着她的激情不停地渴望着、幻想着,而理性則不斷將其扼殺。這是多麼悽慘的人生,於是,《金鎖記》帶着這種殘酷複雜的痕跡修飾着歷史,成爲了一個荒涼的傳奇。

《金鎖記》讀後感2400字 篇2

張愛玲的書,我讀得並不多。但對她文字的迷戀就像是與生俱來一般,即使不讀完全,也能在字裏行間那呼吸的間隙,聽見自己的心輕輕地停了一拍,而就因爲這樣幾不可察的停頓,在第一句,或者第一千句,你便知道,這文字,是刻了骨,入了心的。

有人說過,讀張愛玲的小說,一遍讀不得,心太躁讀不得,感情不溫不火讀不得,沒有過去讀不得……

就像這部《金鎖記》,一遍讀下來,還是雲裏霧裏,甚至有些厭煩裏面那些關於瑣碎的描寫。於是,潛心再讀,跟着張愛玲,回到舊上海,在那隔了三十年才流瀉下來的月光下,聽那個沒完也完不了的戴着金枷鎖的女人的故事。

“年輕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該是銅錢打的一個紅黃的溼暈,像雲朵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老年人回憶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歡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圓、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帶點淒涼。”

故事是早已知道的,但仍會看得心痛,尤其已不是初讀。這好處就是可以不再急切。就像在月上柳梢頭時漫步於來過幾次的河畔,不可太熟,否則就會對很多美好的事物熟視無睹,失去了賞玩的那份心情;但也不可全然無知,否則匆匆前行中,總會因爲對前面事物的好奇而錯過了途中許多自然的小精緻,也許就沒有了因爲偶然發現一朵彼岸花而產生的小驚喜,因爲月光泛在微微盪漾的漣漪上而涌起的小感動。這壞處也不是全然沒有的,因爲那緩慢的心思,那文章帶來的,情感的起伏也就像那盪開的水波,因着慢,因着緩,卻反而蕩得更遠,動得更深,

因而那本來驟然而起的痛,也便不再有手起刀落那一針見血的刺激,卻似一把不鋒利的匕首,一點點地割着,時不時還得停下來欣賞一下自己的痛苦和抽泣,一如凌遲的折磨。

曹七巧,一個讓人又憐又恨的女子。一個被沉重的、封建的、傳統的枷鎖捆綁、壓抑而經受內心種種折磨而變得近乎變態的女人,傳統的中國女人,一個時代的犧牲品。

她原本是麻油鋪店老闆的女兒,一個情竇初開、心花怒放、出閣在即的女子。長兄爲父,長嫂爲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彩禮爲先。這是時代的悲哀——把即將走向敗落的所謂的書香門第的姜公館看待如進宮當妃般的高貴與榮幸。七巧雖不是大家閨秀,但也小家碧玉,下嫁於一位有癆病的姜家二少爺是綽綽有餘。

偏偏在姜家人眼裏,她只是一個姨太太,因爲她名不正言不順,因爲她出身低賤,她被人瞧不起。她的丈夫是個不中用的人,他們的婚姻沒有任何幸福可言,他們只是名義上的夫和妻,在他那裏她找不到一絲美滿的愛情生活的影子,對於一個年輕的女子來說,這樣的摧殘是毀滅性的。

或許從邁進姜家的門的那一天開始,她就像一朵鮮花,插在了浸滿毒汁的土壤中。可她並沒有枯萎,卻長成了一朵詭譎怪異的惡之花,她的綻放讓人心驚膽戰,她的凋零又讓人心有餘悸。她的根莖是罪惡的,她的枝條是罪惡的,她的花瓣是罪惡的,她的幽怨的香氣更是罪惡的。可是這樣的罪惡彷彿是不可阻擋的,是一個必然的結果,是一個時代自虐的見證,那個時代切割着自己的動脈,鮮血滴在這朵奇異的惡之花之上,她貪婪的忘情的吮吸着,茁壯的畸形的成長着,完全忽視身邊所有人顫慄的眼神和混亂的思緒。

她此生唯一一次關乎溫存的記憶,是當初季澤半開玩笑的小動作。她跌跌撞撞地跑上閣樓,只爲了最後看他一眼:“七巧扶着頭站着倏地掉轉身來上樓去,提着裙子,性急慌忙,跌跌蹌蹌,不住的撞到那綠粉牆上,佛青襖子上沾了大塊的淡色的灰……”。她要在樓上的窗戶裏再看他一眼。無論如何,她從前愛過他。這一段不倫之戀給了她無盡的痛苦。“多少回了,爲了要按捺她自己,她迸得全身的筋骨與牙根都酸楚了”。就這樣,她的愛一點點萌芽,但對季澤的半信半疑,使她有點迷茫,因而又被永遠陳封。無法分辨真假的唯一溫存,讓她強悍外表下的脆弱的內心更加牴觸外界一切事物,她變得審慎與機智,變得不可理喻和令人厭惡,而她瘋子般的作爲,爲的是發泄心中的苦,只是到了後來,成了習慣,成了生活,瘋,就似一個自知要死的人,拼死地將所能毀滅的一切拉下來與她陪葬。

她叫囂着埋怨着自己命運的不公,她怎麼會甘心呢?她沒有愛,所以她也要剝奪別人愛的權利;她無法控制自己的命運,於是她決心毀滅那唯一可控制的一點東西,比如兒媳的,女兒的,那可能有的微薄的不可預知的幸福。她用她那雙銷燬於他人的雙手,又無情地摧毀了自己孩子的一生。她瘋狂地聚斂財產,她挑唆老太太把二小姐嫁出去,她疑心自己是哥嫂圖謀錢財的棋子,她拒絕兒子過正常的婚姻生活,她無恥的狠毒至極的摧殘兒媳致死,她折磨長白的二房吞生片自殺,她給女兒裹腳,誘騙女兒抽菸而硬生生拆散女兒婚事。箍在她身上的那件黃金的枷鎖,變成了一件兇器。她用這件兇器用力地劈向她的親人和敵人,在他們的痛苦的呻吟中尋找自己曾經失落的快樂。

但她不可能快樂,“她知道她兒子女兒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孃家的人狠她”,“她似睡非睡橫在煙鋪上…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鐲子,徐徐將那鐲子順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

七巧的悲哀,或者在於她的對自己的命運並不是全然地茫然和麻木。如果可以全然地茫然和麻木,只是默默忍受,便也罷了。但像七巧那樣似有所感,欲有所訴,卻又終無所表達,或者說找不到一個恰當的方式表達,這纔是最大的不幸。

就這樣吧,暫且。

就像張愛玲說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

三十年前的月光下,上演着現在的故事……

《金鎖記》讀後感2400字 篇3

《金鎖記》是張愛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許多批評家的讚譽,傅雷先生譽之爲“文壇最美的收穫”,夏志清教授則稱之爲“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年少曾讀,體會不深,近日重讀,拍案叫絕,再三回味,越愛不釋手。我以爲,和張愛玲其他的小說篇章比起來,這篇《金鎖記》能夠說是張愛玲頂峯之作,無論從技巧上還是思想上,都能體現張愛玲的天賦所在,尋常人是無法企及的。

張愛玲善於刻畫女生,尤喜描述各色“壞女生”,《金鎖記》也不例外,小說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級階層的女子,但是她的大哥爲了攀附權貴,把她嫁入了沒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個自小就臥病在牀的廢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剛強直爽的一面,突然進入了死氣沉沉、勾心鬥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着一個廢人,這個矛盾註定這是一個杯具故事。在姜家她處處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斷反抗,在別人眼中,她惡名昭著。之後丈夫和老爺相繼死後,姜家分了家產,七巧最後得以脫離封建家族的桎梏——張愛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鎖——帶着兒女搬到外頭住。在七巧的下半生,雖然沒有了壓抑的生活,而且有了經濟基礎,但是她的後半生過得並不如意。舊時曾託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爺季澤來找她,她毫不猶豫揭穿了他的騙財的把戲,把自己性命中唯一一點的感情葬送了;兒女長大要成婚出嫁了,但是七巧偏要和兒媳過不去,最後氣死了兒媳;女兒三十歲了仍未婚嫁,好不容易找了對象,七巧偏從中破壞……最後,這麼一個不幸的女生最後在鬱郁中死去,結束了她不幸的生命。

張愛玲的小說受到傳統小說影響很大,這篇《金鎖記》尤其明顯,單從技巧上來說,許多地方能夠看得出《紅樓夢》的影子來。比如人物描述方面。寫七巧,小說一開端並不直接就寫,而是通過兩個下人的牀頭閒話點出,把這個家族的人物關聯和大致的狀況都交代清楚,這和《紅樓夢》借冷子興賈雨村之口道出榮寧二府的興衰故事一樣異曲同工。

在兩下人的口中,道出了七巧的出身;然後再借二嫂三嫂的背後冷言閒語,交代了七巧在家族中的低劣地位,正因她是平民出身,而且直言直語,大家都瞧不起她。在一系列鋪墊之後,七巧最後出場,一開始就寫她正因替二小姐雲澤作媒,氣得二小姐哭,三言兩語之下,完全通過語言和動作來表現七巧的獨立個性,還把姜府的錯綜複雜的人物關聯交代得相當清楚。短短四五千字,完全是側面描述,就把七巧的出身、人物關聯、人物形象交代得十分圓滿清楚,張愛玲生花妙筆,讓我讚歎。

其實這種側面交代的方法在小說中應用得很廣。最妙一筆是在後面,當寫到七巧約準女婿童世舫見面,要拆散他們,在童的眼中,只見“門口揹着光立着一個小身材的老太太”,在童的心中,印象是“直覺地感到那是個瘋子”,而小說在寫七巧老年的時候,一處都沒有正面去刻畫七巧的形象,而到最後才借旁人的眼睛點出,妙筆如斯,再次歎服。

其外,小說跨度三十年,寫人物和事情的變遷,《金鎖記》裏面用的方法更是奇妙。比如小說最後,七巧把手上的鐲子往手臂上推,那鐲子在年輕圓潤的時候是絲毫推不上的,但是到了老年,油盡燈枯,鐲子能一向推上腋窩,這金鐲子好比一把枷鎖,三十年的壓抑和蒼涼無奈,就在這一推之間,纖毫畢現,實在是點睛之筆!

張愛玲在小說不斷的提到“月亮”,月亮是蒼涼的寂寞的象徵,而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時期去看月亮,皆有不一樣感受,月亮是人物內心變遷的證明,如開場時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點,低一點,大一點,象赤金的臉盆,沉下去……”,這預示着一個沒落的時代沒落的家族;“模糊的狀月,象石印的圖畫”,這是七巧女兒長安眼中的月亮;“彰影綽綽烏雲裏有個月亮,一搭黑,一搭白,象個戲劇化的猙獰的臉譜”,七巧眼中的月亮;“這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輪滿月,萬里無雲,象是黑漆的天上的一個白太陽”,是兒媳眼裏的太陽。月圓月缺,正是人物命運的象徵。

七巧的杯具命運是通過一系列矛盾展開的,小說正是通過一系列的戲劇衝突牢牢抓住讀者的心。一開始,一個出身低微的女子置身於封建大族,本身就是最大的矛盾,也是人物不幸的命運的開始。然後再通過七巧和妯娌間的矛盾、七巧和三爺季澤的.矛盾、七巧和兒女們的矛盾,一環扣一環,結構嚴謹,故事,就在一幕幕矛盾中開展來。

七巧表面潑辣強悍,對人性極端不信任,但是,骨子裏還是嚮往着愉悅,她在寂寞的時候時常想起昔日和自己打情罵俏的豬肉販,甚至,她大膽追求着三爺季澤。但是,想象終究是想象,而三爺也因着她的狼籍名聲而不敢沾染。在愉悅喪失之後,她唯一等待的就是獨立出去。

晚年的七巧不斷的和自己兒女鬥爭,其實正是她生命不幸的反映。她故意氣死兒媳,正因在他們身上找到她自己青春的影子,她妒忌他們的性生活,因此近似變態地加以報復,這正是正因她沒有得過愉悅的性生活;她拆散女兒的婚事,正因她對男生已經是一律敵視的態度,正因她就是被自己所愛的男生欺騙,這幾近心理變態了……整篇小說,從表入裏,從正到側,手法如此奇妙,七巧在張愛玲筆下,已然不是紙上人物了,而是寫得活了,這樣的功力,無論是當時還是此刻,都是很少人能比得上的。

通篇讀完,也許大多讀者和我一樣,非但不會對七巧種種變態行經感到厭惡,而是會感到一種直徹心骨的蒼涼的悲哀和同情。七巧其實是一個很可愛的女子,年輕的時候,她也會和街上的走販眉來眼去,享受着生活的愉悅;同時她也是一個十分善良的女子,你看她,儘管大哥把她帶到火坑了,她之後再見大哥,哭鬧過後,一樣塞了許多貴重禮物送給大哥帶回,這時她仍然有溫情的;她的情人季澤被她罵走後,她不也會躲在窗戶背後看着愛人倉皇而去的背影嗎?那時她心中還有感情,就是到晚年,她在某一瞬間也仍然懷念年輕時候的溫柔。這樣,這個人物也活了,咱們也對她絲毫沒有世故的眼光,她是可愛的,也是不幸的。

《金鎖記》讀後感2400字 篇4

我想曹七巧並不是一個值得去可憐的人。

首先,七巧是因爲錢才無奈犧牲自我的青春和幸福嫁到姜家的,就極強的金錢情結,爲了得到金錢,她成爲了一個不折不扣的錢“奴隸”。而小說名字《金鎖記》,金鎖,也許就是指七巧內心深處的枷鎖,在不斷尋求病態發泄與報復的過程中,變得越來越自私、乖戾、刻毒殘忍。

其次,從心理學上講,曹七巧身上存在着嚴重的缺愛感與壓抑感,感情體驗的缺失與情感體驗的麻木,無助,讓她苦楚不已,充滿着強烈的落寞與感傷,而情思將她纏的越來越深,扼殺了人性中本該存在的溫暖與完美。我得不到的,你們也別想得到,這也許就是曹七巧內心的寫照。

第三,從精神角度來看,七巧身上有着濃厚的“艾列屈拉情意綜合症”,表現爲一種“戀子嫉女”,兒子結婚了,她害怕失去兒子,不願看到兒子和兒媳恩愛,想方設法地,不惜採用任何卑劣的手段拆開他們,讓兒子永遠的留在自我的身邊,看到長安與童世舫自由完美的感情後,七巧的心理失去了平衡,正是因爲女兒在感情上的春風得意,使她產生了“自卑心結”,以至於設計扼殺了女兒的婚姻,造成悲涼的結局。

我想,大時代下,小人物的悲歡往往是被忽視的,不被理解的。

曹七巧命運多舛,出身並不高貴,被迫嫁給一個殘疾人。一個女子在最完美的年華里油盡燈枯孤獨寂寞的等待着,該是一件多麼可悲的事情,在三十年前的情狀下本該看透一切的,可她卻如此倔強偏執,一條路走到黑,直接造成了自我女兒的兒女的感情杯具,自我得不到幸福,也不讓自我的子女得到。這樣的女子,雖然可憐,卻十分讓人覺得可恨。

曹七巧爲何會變化,我想這不單單是她自我所能掌控的事情。縱觀全文,曹七巧在最終也沒能認清自我,她也許認識到了自我的錯誤,可是她沒打算後悔。也許看清了自我人生的悲涼與荒誕,可是她也沒有否定人生的意義。這也就說明了,其實曹七巧並不是一個人生的悲觀者。只是她的人生中有着太多太多的毀滅性因素的存在。

她活在一個被否定的環境下,她掙不脫,逃可是,死死地粘在這張網上。被忽悠,被輕賤,被欺騙,被人們的眼光,語言,行爲,活活的凌遲掉。千夫所指,無疾而終。

因爲承受的太多太多的惡,所以內心僅有黑暗,她並不是想做惡,只是控制不了惡毒的種子在心中發芽。她的一生都在被人嫌棄,甚至連子女都想躲開她。於是她用鴉片控制子女,用逼死媳婦來破壞女兒的婚姻和名聲,以之來死死的抓住他們。

但這些都不是她的本意,她只是不想被孤立,只是想要有人去理解她。可是誰都明白她是什麼樣的人,誰都想躲開她。她死的時候,也許也明白兒女們恨她。其實她早就明白。其實她都明白。她只是被心裏都野獸控制了而已。扭曲在沒有光的世界裏。

相比起曹七巧,焦母對這個世界依然存在着溫情,存在愛,她愛着自我的兒子,或者說,她,試圖想要讓自我的兒子過得更好。從某種程度上講,我認爲焦母是曹七巧的前身,她早晚有一天也會變成曹七巧那樣的人。

而從本質上講,曹七巧與焦母的初衷幾乎一致,都是爲了讓兒子留在自我身邊,覺得僅有自我才能照顧好兒子,這種做法是一種覺得極度缺乏安全感的表現,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男權主義社會制度的冷漠與絕對。

這些內心痛苦煎熬的女性,在一個閉塞的社會環境裏隱忍了幾十年,從最初的少女情懷,到老謀深算,精心設計每一件事。沒有人去關心他們究竟承受了多少,而只是去指責她們身上所謂的惡與黑暗。我想這是一種極度片面的看法與理解。他們做錯的事應當被恨,可是她們在社會中摸爬滾打,步步爲營,被輿論壓迫,磨滅的人性中的溫暖,也同樣值得可憐。

所有的黑暗,悲傷,負面,的東西,從來都不是我們主觀上願意去承受的。而是這個世界強加給我們,逼迫我們承受的。一個本該柔軟的女子,一雙大手按到某個骯髒,泥濘,卑微的地方,黑暗一片,沒有辦法逆轉,只能在鮮血與完美年華的一點點流逝中走向生命的盡頭。而這個時候,門開了,恍惚間重獲自由,面向幾十年來被陰影吞噬的光明,視線裏被光線拉出一絲一絲的點,一面一面的線,重新變得光明與完美,以往失去過的,又以另外一種形式回到生活中。

至少看起來是這樣的。

而那黑暗,負面的東西,持續三十幾年的壓迫與背叛,痛苦,忍耐,在瞬間涌入心頭,將本該柔軟的心臟腐蝕乾淨,她開始以惡意看這個世界,以一種近乎於瘋狂的態度,方式去試圖保衛着自我身邊僅存的溫暖與光明。這無疑是可憐大於可悲的。

對於這樣的女子,我能理解她的無奈,卻並不認同她的做法。

我願意以完美的方式去看待這個世界,溫柔的對待這個世界。我想這也許就是改變吧,社會的改變和人生的改變。

“我們之所以改變,不是爲了改變世界,而是爲了,不被世界改變。”

願我們都能成爲不讓自我後悔的人。

《金鎖記》讀後感2400字 篇5

“我們也許沒趕上看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輕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應該是銅錢大的紅黃的溼暈,像朵雲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老年人回憶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歡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圓、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帶着淒涼。”

的確,張愛玲筆下,月亮是最爲常見的意象,無論是在小說還是散文。那片皎潔的月光,寒冷、光明、朦朧而又感懷,總能隱隱的觸動人心中最爲溫熱的地方。浩渺蒼涼,彷彿張愛玲本身,細膩而又倔強。

有人說,張愛玲的小說一定要伴着她的散文一塊讀。只有這樣,才能真真的體悟到那種蒼涼下的美,才能感受到那份不二的永恆與感性。張愛玲的作品並不寬廣也不深厚,卻常常入人心,讀着她的書,感覺周圍的一切都不存在了,腦海裏浮現出那些市井、那些瑣碎、心裏竟會不禁泛起漣漪。時間悄悄的消逝在她筆下那細微的生活中,靜靜地,很雋永,心裏彷彿被細密的雨滴淋着;又會感覺像是在一個閒適的午後,慵懶的看着空氣下的塵埃,安靜的品味着生活,任憑思緒飛來飛去。當你從書中抽回眼,也許已過了小半天,透窗而望,看見的是一輪銀色的月亮,很圓,也很美。

讀張愛玲的書,你會發現她的文章離不開生活,甚至有時讓人覺得很世俗。但是細品這些世俗,你會發現她的入俗背後有着很深的文化與底蘊——細膩而又精緻。讀她的作品,你會感覺那麼的自然流暢,娓娓道來,那樣的自由,無拘無束,使人心裏很舒服,既不做作也不煽情,真實,而且豐滿。你會想到那個時期上海市井魚龍混雜,充斥着油煙和喧囂的生活;會想到車水馬龍,燈紅酒綠,以及小市民家的柴米油鹽和無奈繁瑣。即便是如此庸俗和物質的畫面,夜幕下卻仍舊懸着一輪皓月,以無限的蒼涼做底色,純淨簡出,而又是那樣的敏感細緻。

有時,你會感覺張愛玲是一個絕對的悲觀主義者,有着“嚴肅而悲劇式”的人生觀。就像她自己所說:“長的是苦難,短的是人生”。出生於顯赫的人家,到她這一代卻已經是最後的絕響。陰暗的童年,混亂的時代,不幸的愛情,促成了張愛玲悲觀而又現實的性格。正因如此,她的作品更加貼近生活,是實實在在的,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沒有無病呻吟,有的是人生的積澱和厚重。人們常說,能寫出好的文章的作家必定有着百態的經歷。張愛玲有着很深的人生體悟,她小說中的女主角,永遠不是至純至善的完美女人,她們會有小小的自私,會有城府,很堅強,很倔強,有血有肉,也很現實,讓人又愛又恨。人物在她筆下,有了真正的生命。就是這些近人情的角色的永恆性加重了她文字裏蒼涼的味道,反覆地提醒着我們所有現今的文明終會消逝,只有人性的弱點得以長存於人間。深色的夜幕做背景,月亮總是像個玉盤一樣高懸,透過那些那一個個鮮活人物淚眼,月亮卻又是“大而模糊,銀色的,有着綠的光棱”,仁慈而又在冷笑着。

“自從煤貴了之後,熱水汀早成了純粹的裝飾品……梅雨時節,門前積水最深。街道上完全乾了。我們還得花錢僱黃包車渡過那白茫茫的護城河……屋頂花園裏常常有孩子們溜冰,咕滋咕滋銼過來又銼過去,聽得我們一粒粒牙齒在牙仁裏發酸如同青石榴的子,剔一剔便會掉下來”。這樣的細節描寫在張愛玲的小說和散文中有很多很多。細細回味,又會覺得張愛玲是一個懂得生活的人,她的成功不單單是因爲她對文字那種特殊的感覺,更多的是因爲她把生活和藝術完美的結合在一起。時而她很幽默,“時間就是金錢。女人站在鏡子前的時間越長,那麼她花費的金錢就越多”。時而她又很溫婉,“每一隻蝴蝶都是一朵花的靈魂,飛回來尋找她前世的影子”。更多的時候,她在抱怨中體味瑣碎的樂趣,“下了一黃昏的雨,出去的時候忘了關窗戶,回來一開門,一房的風聲雨味,放眼望出去,是碧藍的瀟瀟的夜。”她的作品總是亦雅亦俗,讓人如醉如癡。

每次讀完張愛玲的作品,總感覺像是從一個畫展中走出來,她總是可以把事物的顏色形容的生動而又恰當。在她的文章裏,生命和生活也是有了色彩的,所有的抽象幾乎都成了有顏色的具體,是如此的奇特與細緻。“我不喜歡壯烈,我是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壯烈只有力沒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劇則如大紅大綠的配色,是一種強烈的對照。但它的刺激性還大於啓發性。蒼涼之所以有更深長的回味,就因爲她像蔥綠陪桃紅,是一種參差的對照。”將美術與文學如此完美的結合,是因爲她對色彩和文字的敏感,更是因爲她細膩的內心。翻閱她的書,你會感覺自己的身上也沾上了那種染料的味道,生活成了一個調色盤,周圍的一切都浸在了或深或淺的顏色中。也許,有些東西不能用詞語準確的描述,但是卻可以用色彩勾勒出真實。那種厚重的,濃墨重彩的感覺,就好比時而混沌的月光,些許的昏黃濁色,卻又是那樣的耐人尋味。

《金鎖記》讀後感2400字 篇6

初讀張愛玲,很難不爲她的才華所震動,接踵而至的全是來不及的驚奇,唯有感嘆。但讀過之後,我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彷彿在久旱的土地上忽然看到黑雲壓城,大風閃雷激動地喧騰了好一陣,結果淅淅瀝瀝掉了幾點雨,又安靜地收晴了。張愛玲的小說充滿荒涼景緻,她的散文卻往往有戲謔和隨意的氣氛。她寫小說有些哀傷的快意,而散文卻是在笑中露出一絲冷蒼來。

一九二零年,正是瘋狂的年代。九月,張愛玲出生,帶着這個月份特有的冷靜和犀利。她無疑有巨大的天才,但可憫的是她的天才無論怎麼飛跳,也跳不出她那種逼得人發狂的理智。她說自己“是天生的俗”,正透露出這無奈的意思。胡蘭成也曾說她:“從來不悲天憫人,不同情誰”,“非常自私,臨事心狠手辣。”作爲一個在浮華亂世中掙扎求生的女子,她是相當理性的。對於在五四反叛傳統浪潮中的女性,魯迅曾尖銳地提出“娜拉走後”在中國的現實中只會有兩種結局:墮落,或者妥協。張愛玲寫到:“走!走到樓上去!——開飯的時候,一聲呼喚,她們就會下來的”。這確實道盡了當時民族資產階級“新女性”矛盾尷尬的處境,她們既渴望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追求自由,又無法獲得經濟上的獨立。非常不幸的是,她把自己這類人看得如此透徹,以至於總不免有幾分自嘲自憐的情緒。我分不清是她的高傲使得她有些自卑,還是她的自卑令她有幾分高傲,這些個性她總十分用心地掩飾着。

然而張愛玲同樣是分外敏感和多情的女子。“髒與亂與憂傷之中,到處會發現珍貴的東西,使人高興一上午,一天,一生一世。”她對身邊事物的感受細緻到一絲一毫,對人性的觀察洞若觀火。她想到“文官執筆安天下,武將馬上定乾坤”這樣的純潔和光整便要落淚;看到牀頭疊得很齊整的藍青睡衣便會很高興。可是這天才一旦碰到她鐵冰的理智,便被那種冷酷和哀慼滲透了,開始呈現出一抹青慘的色調。她的天才和理智似乎一直在鬥爭。天才不斷地生出夢幻的花朵,這花旋而又被理智掐滅了,然而天才的夢卻總是不屈不撓地繼續盛開。所以她終究是個不徹底的人――既成不了徹底的天才,也做不到徹底的俗人。

這種鬥爭造就了她作品中的虛無色彩。理性洞徹了人生所能洞徹的部分,終於便觸碰到了餘下的荒謬。一切人生的美好、繁華、燦爛。在刻薄的理性面前,都會成爲煙花過後的沉寂。理智這條盤踞在心靈王位上的蛇時刻提醒我們,歡樂的代價是痛苦,繁華過後是沒落,人生的終點是死亡。越是想拋開一切痛飲生命的苦樂悲喜,越是要猛烈地撞上這面冰冷的牆。我覺得,正是這種碰撞產生了《金鎖記》這樣一部傑作。

近代中國在政治上遭受列強侵略的同時,傳統文化也面臨西方思想的衝擊。舊有的倫理觀念不斷瓦解,而新的價值觀卻還來不及形成,這樣精神上便出現了一片茫然虛無的地帶,令人無所適從。一種價值觀念的瓦解對個人而言既意味着解放和自由,同時又預示着人必須面對虛無和幻滅。人不能再將選擇的責任交給某種倫理或思想。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說過,儘管大多數人嚮往自由,但是過度的自由卻是常人無法忍受的。若說存在主義認爲人在面對虛無的時候還可以靠自身來做出選擇,那麼,對於連“自我”都失去的人來說,自由就意味着失去安全感、相與感,意味着虛無和死亡。這種焦慮感導致“個人希望與自己不相干的某人或某事結合起來,以便獲得他所缺乏的力量”,這種放棄獨立自由的傾向就是逃避自由。

通常逃避虛無感的心理最明顯的表現是企圖服從和支配他人,也就是被虐待狂和虐待狂。虐待狂通過主宰他人,對人施加痛苦來感覺自己的重要性;被虐待狂則企圖完全放棄自己來與更強大的對象結合爲一體。弗洛姆認爲每個人大都存有虐待與被虐待的個性,如果一個人的性格全部爲這方面所控制則必走極端。《金鎖記》中曹七巧和長安這對母女正是如此。

五四運動之後,中國的地主階級經歷了最後的掙扎,終於走向沒落,民族資產階級開始興起。傅雷分析說曹七巧的悲劇有兩個原因,第一是門戶的錯配,第二是老太太讓她做了正室,令這個低賤女子有了被金錢刺激的環境和殘害別人的能力。“巧姐兒”是開麻油店的商人,她出身貧寒,是鎦銖必較的性格,總希望抓住些實實在在的東西;而她嫁入的姜家則是沒落中的地主家族,凡事可有可無,醉生夢死。她和婆家的矛盾也就是這兩個處於新舊交替之間的階層矛盾鬥爭的體現。但鬥爭的結果既不是舊的把新的扼殺,也不是新的將舊的征服,而是一片令人壓抑的荒涼。

《金鎖記》讀後感2400字 篇7

張愛玲的這篇小說用了許多寫作技巧,其中我認爲最成功的要屬側面描寫。在文章的開始,作者並沒有正面介紹姜公館的情況,而是借兩個丫鬟的牀頭夜話將整個家族的人物關係和大致情況都交代清楚。這倒和《紅樓夢》開頭借冷子興之口演說寧、榮二府的興衰頗有些相似。接下來,作者又在兩個下人的交談中將七巧的身世向讀者作了交代。再由大奶奶、三奶奶背後的閒言冷語說明了七巧的爲人以及她在姜家低下的地位。

張愛玲善於刻畫女人,尤喜描寫各色“壞女人”,《金鎖記》也不例外,小說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級階層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爲了攀附權貴,把她嫁入了沒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個自小就臥病在牀的廢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剛強直爽的一面,突然進入了死氣沉沉、勾心鬥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着一個廢人,這個矛盾註定這是一個悲劇故事。在姜家她處處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斷反抗,在別人眼中,她惡名昭著。後來丈夫和老爺相繼死後,姜家分了家產,七巧終於得以脫離封建家族的桎梏——張愛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鎖——帶着兒女搬到外頭住。在七巧的下半生,雖然沒有了壓抑的生活,而且有了經濟基礎,可是她的後半生過得並不如意。舊時曾託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爺季澤來找她,她毫不猶豫揭穿了他的騙財的把戲,把自己生命中唯一一點的愛情葬送了;兒女長大要成婚出嫁了,可是七巧偏要和兒媳過不去,終於氣死了兒媳;女兒三十歲了仍未婚嫁,好不容易找了對象,七巧偏從中破壞……最後,這麼一個不幸的女人終於在鬱郁中死去,結束了她不幸的一生。

張愛玲的小說受到傳統小說影響很大,這篇《金鎖記》尤其明顯,單從技巧上來說,許多地方可以看得出《紅樓夢》的影子來。比如人物描寫方面。寫七巧,小說一開端並不直接就寫,而是通過兩個下人的牀頭閒話點出,把這個家族的人物關係和大致的情況都交代清楚,這和《紅樓夢》借冷子興賈雨村之口道出榮寧二府的興衰故事一樣異曲同工。

在兩下人的口中,道出了七巧的出身;然後再借二嫂三嫂的背後冷言閒語,交代了七巧在家族中的低劣地位,因爲她是平民出身,而且直言直語,大家都瞧不起她。在一系列鋪墊之後,七巧終於出場,一開始就寫她因爲替二小姐雲澤作媒,氣得二小姐哭,三言兩語之下,完全通過語言和動作來表現七巧的獨立個性,還把姜府的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交代得相當清楚。短短四五千字,完全是側面描寫,就把七巧的出身、人物關係、人物形象交代得非常圓滿清楚,張愛玲生花妙筆,讓我讚歎。

其實這種側面交代的方法在小說中應用得很廣。最妙一筆是在後面,當寫到七巧約準女婿童世舫見面,要拆散他們,在童的眼中,只見“門口揹着光立着一個小身材的老太太”,在童的心中,印象是“直覺地感到那是個瘋子”,而小說在寫七巧老年的時候,一處都沒有正面去刻畫七巧的形象,而到最後才借旁人的眼睛點出,妙筆如斯,再次歎服。

其外,小說跨度三十年,寫人物和事情的變遷,《金鎖記》裏面用的方法更是奇妙。比如小說最後,七巧把手上的鐲子往手臂上推,那鐲子在年輕圓潤的時候是絲毫推不上的,可是到了老年,油盡燈枯,鐲子能一直推上腋窩,這金鐲子好比一把枷鎖,三十年的壓抑和蒼涼無奈,就在這一推之間,纖毫畢現,實在是點睛之筆!

張愛玲在小說不斷的提到“月亮”,月亮是蒼涼的寂寞的象徵,而不同的人不同的時期去看月亮,皆有不同感受,月亮是人物內心變遷的見證,如開場時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點,低一點,大一點,象赤金的臉盆,沉下去……”,這預示着一個沒落的時代沒落的家族;“模糊的狀月,象石印的圖畫”,這是七巧女兒長安眼中的月亮;“彰影綽綽烏雲裏有個月亮,一搭黑,一搭白,象個戲劇化的猙獰的臉譜”,七巧眼中的月亮;“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輪滿月,萬里無雲,象是黑漆的天上的一個白太陽”,是兒媳眼裏的太陽。月圓月缺,正是人物命運的象徵。

七巧的悲劇命運是通過一系列矛盾展開的,小說正是通過一系列的戲劇衝突牢牢抓住讀者的心。一開始,一個出身低微的女子置身於封建大族,本身就是最大的矛盾,也是人物不幸的命運的開始。然後再通過七巧和妯娌間的矛盾、七巧和三爺季澤的矛盾、七巧和兒女們的矛盾,一環扣一環,結構嚴謹,故事,就在一幕幕矛盾中開展來。

《金鎖記》讀後感2400字 篇8

看完《金鎖記》,一聲嘆息。不,幾聲嘆息。

爲七巧嘆息。她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手臂瘦到可以把腕上玉鐲一直推到腋下,然而她曾經有着怎樣渾圓的胳膊,怎樣青春而張揚的笑容啊。只因誤入豪門,便把此生誤。她臨終之時,有沒有後悔當初的選擇?張愛玲的小說裏,沒有提到七巧是自願還是被迫嫁到姜家的,我猜還是自願的多。一個麻油店鋪的女兒家,終於不用天天站櫃檯賣麻油,可以進到姜家做太太,哪怕是給一個病弱不堪的半殘疾的人做太太。

在年輕的她的眼裏,大約先生出嫁入豪門的欣喜吧?只是她不知道,這一生從此不再一樣,不是一個她期待的前路光明的人生,而是人性被壓抑被扭曲的悲哀的人生。她以爲是用自己的青春,而其實是用一生,換來了足以讓後半生衣食無憂的財富。然而,她並沒有無憂,而是始終處於惶惶然的狀態。分家獨立門戶之後,三少爺季澤前來造訪,她馬上警覺到是爲了她的錢來,於是心中殘存的一點柔情都被惱恨的烈火焚燒掉,她變成了一隻滿身長滿了刺的刺蝟,扎向季澤,也徹底毀滅了自己生命中唯一的一份愛。自此她簡直開始了自我毀滅的過程。不但毀了自己,也毀了自己的一雙兒女。

爲長安嘆息。那個傻孩子啊,當初好容易離開家庭來到學校裏,幾個月下來臉色都紅潤了幾分,身體也豐滿了一點,何苦就要爲臉面所拘,因爲母親要去大鬧學堂,一定不肯再去上學?假如你知道因爲這一個當時看似不那麼重要的決定,從此開始命運完全無法掌控,最終孑孓一生,你還會那麼顧忌你一個孩子的顏面麼?你完全活在了母親的陰影之下,爲什麼就不懂得去抗爭,最終接受了這樣的命運安排?看到你跟世舫有了那樣一個溫情脈脈的開始,真是爲你高興,你也終於感覺到這份愛的力量,於是努力變得更好——你不再跟母親吵,你努力地戒菸,你只想做一個世舫眼裏最溫良貞淑的中國古典女子。哪裏知道,你的母親竟然親手斬斷了你的前路,讓你無路可逃,於是,你徹底繳械,讓自己的人生就這麼一味地黯淡了下去,再也照不進一絲陽光。暗夜裏,那口琴的旋律幽幽地響起,那是你心底對於愛的渴望和訴說。然而,你生命中所有的音樂終於渺不可聞,隨着世舫離去的腳步而歸於沉寂。包括你的人生,還未開始,已經看到了最終的結局。

爲芝壽嘆息。這個袁家的善良女兒,怎會料到嫁給長白,不是幸福生活的開始,而是厄運的開始?竟然還在新婚之夜,就開始遭到了婆婆的侮辱。她只是長得不那麼好看罷了,而在七巧這個惡婆婆眼裏,竟然那麼不堪,說得出那麼刻薄的語言。那語言穿透薄薄的門簾,似一把冰冷的刀,讓她不寒而慄。這個性情憨厚的女子,卻只是一味地忍着,卻不料婆婆竟然變本加厲,讓芝壽羞愧到恨不能一死。她沒有勇氣上吊,卻最終在那個有着慘白的月亮的夜晚,一步步走向了她的不歸路。

小說當然是描述的典型環境下的典型人物,唯有如此,才能帶給讀者強烈的震撼,纔會引發我們的諸多思考。是以直到今天我們讀來,還感覺到小說所具有的強烈的現實意義。

於家庭教育的意義。多少父母假以愛的名義,爲孩子安排了自以爲正確的人生道路?你真的以爲,你爲孩子所做的選擇就是他要的嗎?愛,絕不是控制和佔有,而是需要適度的放手。不然,你的愛也是一副金制的枷鎖。你自己扛枷前行,不堪重負,你的孩子也會被你戴上一副這樣的枷鎖,陪着你一起承受生命之重。

於當代擇偶觀的意義。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非誠勿擾”節目上,那個“寧在寶馬車裏哭,不在自行車上笑”的拜金女孩?如果她看過《金鎖記》,是否還能說得出這樣的話?回頭再設想一下七巧的人生,假如當時她嫁給肉鋪的朝祿,兩個身強力壯的年輕人生一羣活潑潑的孩子,無論以後經營肉鋪還是麻油店,過一種普通人的人生,就一定不好嗎?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七巧一定後悔過,不然,不會在腦海裏閃現出那些年輕時的片段。

那麼多生動的生活場景,都是曾經年輕而美好的她擁有過的,爲什麼她那時不懂得珍惜?她曾經有過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是金錢可以帶來的。恰恰是這些足夠她錦衣玉食的財富,變成了一道困住她一生的枷鎖。如果沒有這枷鎖,她就可以放心地愛季澤,哪怕只是在心裏想着,也可以讓那些細細的喜悅溫暖孤苦的後半生。如果沒有這枷鎖,世舫走近早已變成剩女的長安,她只有替女兒高興纔是,又何必去擔心世舫另有所圖,所以橫加攔阻?

假如一切可以重來,七巧會做怎樣的選擇,我想我們已經有了結論。而人生,卻已經沒有了回頭路。

《金鎖記》讀後感2400字 篇9

《金鎖記》是張愛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許多批評家的讚譽,傅雷先生譽之爲“文壇最美的收穫”,夏志清教授則稱之爲“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

張愛玲,她創造一個奇異的末世世界,裏面有關於家族與民族太多的回憶,像重重疊疊複印的照片,是錯綜複雜不講理的過去。家傳的首飾,出嫁時的花襖,言說是滄海桑田,浮生若夢的歷史讖語;有陰陽交界的過緣上,感受着歷史隧道里古墓式的清涼,噓眯着眼睛看陽光,卻走不進這光芒裏去。華麗而蒼涼的感覺,華麗而衰敗的佈景,這是輓歌裏的末世。

每一朵花都逃脫不了凋謝的命運,花開了,花落了,不過是一次又一次重複的輪迴,不同的人邁着一樣的步子,一樣一樣的。許多人就這麼站在幸福的門外,進不來,或許根本就沒人進去過。每個人都覺得別人走進了幸福的城門,自己卻進不去,費盡心機後的絕望開始演變成嫉妒,排斥,破壞,干擾。然而這樣只能讓自己更遠離快樂,遠離幸福。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快樂,快樂是打開幸福城門的鑰匙。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那一把,可是太多得人都只盯住了別人拿到的,卻忘記的自己的鑰匙就在腳下,別人拿到的只是自己的。

忘記了,錯過了,然後就永遠失去了。像七巧。可憐得沒人可憐。當所有的人夾着尾巴指責一個人的時候,我都想幫她說句話。所有的人都攻擊一個人把所有的罪惡符號標給一個人的時候,我看着聽着都不自在。我想說誰都不是當事人,任何人都沒有抨擊指責別人的權利,許多難言的苦衷他人都不會真正的懂得,就像自己也經常埋怨沒人理解自己一樣。

七巧,快樂的長大,扭曲的生活,痛苦的死去。她落着淚像枯枝一樣的折斷離去,不知道有沒有打動恨透她的人。然後女兒長安又嫁了個不愛的人。我想故事又可以像花一樣的輪迴了,不知道循環多少次,循環多少次纔可以結束。掙扎了一生,痛了一世,不也就這個樣子嗎?

如果說現實和虛幻有一條界限的話,那麼人總是生活在現實的這一邊,而將自己的所有夢想寄託在虛幻的另一邊,當現實的破碎帶走了虛幻,一個人的痛苦就開始了,像刺破的傷口,從傷口一直綿延到身體的每個角落。

張愛玲善於刻畫女人,尤喜描寫各色“壞女人”,《金鎖記》也不例外,小說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級階層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爲了攀附權貴,把她嫁入了沒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個自小就臥病在牀的廢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剛強直爽的一面,突然進入了死氣沉沉、勾心鬥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着一個廢人,這個矛盾註定這是一個悲劇故事。

“三十年來,她帶着黃金的枷,她用那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丟了半條命。”也許是因爲儒家思想在歷代文人思想中打下的那個烙印,在中國文學中,血緣親情成爲了一種歌頌不盡的詠歎調,父慈母愛,手足情深也成了文字中長盛不衰的主題。很少有人懷疑過它的真實性。然而,文學長期以來所建構的美好親情卻在張愛玲荒涼的筆下轟然倒塌。親子關係被還原爲普通的人與人的關係,仍然逃脫不了人與人之間的自私、虛僞、冷酷———這是張愛玲對人性的近乎苛刻的獨特理解。

《金鎖記》中,正值青春年華的曹七巧被一心只想“錢”的哥哥賣給官宦家的殘廢公子,七巧嫁入姜家後,沒落的姜家已失去政權帶給他們的榮耀,惟一能記載他們輝煌的只剩下錢,七巧在姜家獨打天下,深深體會到金錢的至關重要,出身低微的自卑與“正室奶奶”的虛名又從兩個方面刺激了她的金錢欲,於是她的人格開始扭曲。

七巧一輩子想的是錢,唸的是錢,爲了錢,她忍受了在姜家的種種磨難。當一切幻想都只能僅僅集中到“金錢”上時,金錢欲就成爲吞食自己的可怕力量。她用一世的犧牲換來了一筆金錢,她要完全佔有它們,容不得別人的窺視,包括自己的子女。爲此,她從中作梗,毀掉了兒子和女兒的婚姻,也毀掉了她們的幸福。

在這篇荒涼的小說世界裏,張愛玲向我們展示了令人心顫的金錢利劍斬斷血緣親情的魔力。我們已經習慣於理解親情中不摻雜任何成分的純潔性,習慣於理解父母與子女間崇高的犧牲精神,從未想過這一觀念的認定是來自於普遍的現實還是來自於人們追求的理想,或者它只存在於現實中的一部分人之中,進而成爲人們共同的理想。

總而言之,張愛玲是文藝園地裏一棵枝繁順茂,搖曳多姿的樹,她把枝葉大大地撐開,盡力伸向不可知的遠方。也許這是因爲時代造就人吧,張愛玲和她筆下的人物都處於一個不平靜的時代與生活之中,舊時代在崩潰,舊家庭在瓦解,平靜而安定的生活已經被打破,經濟處於困頓中,至少沒有了先前的肆意,於是血緣親情才喪失了它應有的純潔性。張愛玲的小說給我們很多人生意義上的深層次思考。

《金鎖記》讀後感2400字 篇10

張愛玲的小說《金鎖記》是以主人公曹七巧的悲劇一生爲主線,作者運用細膩含蓄的敘事手法爲我們描繪了一個不幸女人的悲涼命運。表現了現代兩性隱祕心理的基本意蘊,塑造了一個被扭曲人性而又不自知的悲劇形象。小說的主人公曹七巧本是麻油店出生的人家,她的哥哥曹大年因攀附豪門貪財重利而不惜犧牲妹妹一生的幸福,將她嫁到姜家大院。小說的開始,曹七巧通過一次婚姻的契機闖入姜家這個封建家族的內部,這也就標誌着她悲劇人生的初始和發端。然而這場以金錢爲紐帶的婚姻順利交接暗示了曹七巧不幸命運的過早開場。她的丈夫,姜家的二少爺因爲先天骨癆而殘廢,使她陷入了欲愛卻不能愛的情感困境。姜老太太爲“籠絡”她,就將她扶爲正房太太。姜老太太的舉措從表面上看是爲了拉攏她,實際上不過是利用家族的權勢來控制和打壓曹七巧的自然情感,讓她在家族的宗法禮教和人倫綱常雙重無形的枷鎖下不敢越雷池一步。這種無形的枷鎖不僅桎梏了她的人生自由,同時也壓制着她的情慾自由,這爲她以後扭曲病態人性的形成埋下了伏筆。她雖然暗戀着姜家的三少爺姜季澤,但她始終無法超越世俗禮教的藩籬,她對姜季澤的愛慕也只不過是“發乎於情,止乎於禮”而已。可以說,從曹七巧嫁到姜家之日起就註定成爲這場家族內部利益集團之間爭鬥的參與者之一。毫無溫情的人際關係,妯娌之間的明爭暗鬥以及曹七巧自身固有的人格缺陷,使得她慢慢滑向悲劇的深淵。家族權力和金錢意志的雙重異化,逐漸內化成曹七巧深層的人格特質。她也就從一個封建宗法禮教和金錢利益交換的受害者演變爲它們利益自覺的維護者。這一過程的順利完成推動了小說主人公悲劇命運進一步向前發展。

十年以後,隨着她的丈夫和姜老太太的相繼去世,她分到了自己應得的一份家產,從此般出姜家自立門戶。她用十年的寶貴青春換來了物質利益的補償,但卻並沒有換來她被壓抑情慾的解放。過去冷淡她的姜季澤現在上門來向她傾訴所謂的“愛情”,精明細心的曹七巧在心旌搖盪之餘發現所謂的“愛情”不過是一場精心設好的騙局,當她戳穿姜季澤的愛情陰謀以後,她也就徹底放棄了對愛情的幻想和慾望。面對自己曾經所愛的人的無恥行經,她也只能選擇從幻覺的慾念走向仇恨的極端,用既得的物質利益來極力填補情慾的失落和虧空。現實在她的眼裏已成了鬼蜮的世界,她也就將現實的一切可靠歸結到對金錢的狂熱膜拜。她認爲:“人是靠不住的,靠的住的只有錢。”爲了得到金錢,她不惜成爲一個不折不扣的戴着黃金枷鎖的“奴隸”。從一定程度上說,曹七巧的悲劇命運是現實必然的結果。一方面,在姜家大院她的自然情慾長期受到壓制,始終遊離在情感的邊緣,雖爲“局中人”,實爲“局外人”;另一方面,姜季澤藉助虛假的情感來騙取她的既得利益和物質財產,是她所無法負重的情感欺騙。雙重的現實打擊加速了她扭曲變態人性的形成。在對待自己的子女方面,她卻有着濃厚的“戀子嫉女”情結,在財欲和情慾的壓迫下,她的人性最終被扭曲,行爲變的乖戾、自私、刻薄和殘忍。她不僅橫加干涉和破壞兒子長白的婚姻,誘逼他供出牀第之事,而且還致使兒媳芝壽被折磨而死,並且還拆散女兒長安的愛情,棒打鴛鴦。她用她那“扁平而又尖利的喉嚨”割斷了兒女的婚姻幸福。她的種種行爲可以說是她自身扭曲病態人性在作祟。在現實的世界裏無法獲得自己情慾滿足的情況下,就將這種深層的自私慾望投射到自己的子女身上,另外她還有着深深的“自卑情結”,爲了改善這種長久的心理劣勢,不惜將他兒女們一生的婚姻幸福送上自己所設好的命運祭臺。她在殘酷扼殺自己情慾的同時,也無法容忍兒女們的生命樂趣,兒女們的婚姻幸福在她眼中全變成了惡毒的嘲弄。這些充分暴露了她人性中陰鷙、卑瑣、和殘酷的陰暗面,深化了小說故事情節的悲涼意味,渲染了主人公曹七巧的悲劇色彩,同時也暗示了她必然的悲劇命運走向,最終爲她的悲劇性人生畫上了一個悲涼而又完滿的句號。

小說的結尾從表面上看好象是一場悲劇的終結,但是人死了制度還在,觀念還在不斷蔓延,所以命運和故事還將繼續續寫,而悲劇仍舊是一出又一出的上演。曹七巧的人生悲劇雖然已經完結,然而她的兒女們的悲劇卻還在繼續上演,這種悲劇的輪迴性和重疊性爲小說的故事情節留有更多悲涼的意味,也爲我們留下更多充斥着懸念色彩的人物和故事結局。誠如張愛玲所說:“人生是一個蒼涼的手勢。”這種“蒼涼的手勢”充斥着悲劇的重疊性和輪迴性,也充斥着一個個生命難以負重的死寂。縱觀曹七巧的悲劇一生,既有來自現實深層的不合理性因素的影響,也有源自於她本身所存在的不徹底的人格取向,她走進了“被食、自食、食人”的命運怪圈,在原欲的折磨下,毀掉了自己的生命,又拉上兒女們的一生幸福作爲自己最後的陪葬品。正如傅雷所說:“她成了封建遺老家庭的一種犧牲品,沒落的宗法社會裏微不足道的渣滓。”現實世界的打擊和扭曲人性的雙重絞殺,最終導致了她無可挽回的命運悲劇。

《金鎖記》讀後感2400字 篇11

張愛玲是一代才女,她的人生早熟、奇特、充滿傳奇色彩,她的性格聰慧、執着、特立獨行、不受束縛,她對周圍的事物有着敏感、深刻、獨到的認識,她的作品悽幽、穠豔、蒼涼,充滿了人性的主題。《金鎖記》是她的早期作品,發表時她不過只有二十三歲,但作品已經是相當成熟,從取材的視角、思想的深度和表現技巧方面,都有突破,當時及後世的評論家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金鎖記》是以李鴻章次子李經述的家庭爲原型的。小說寫了一個大的封建家族中一個只有名份但卻出身低微、沒有地位、不受尊重的女人的大半生,她既是封建社會的受害者,同時也是害人者。主人公的名字叫曹七巧,是麻油店小老闆的女兒,之所以能夠嫁到姜公館這樣的公侯之家,是因爲丈夫是個天生的軟骨病人,而且姜家又出了很多錢。但嫁到姜家之後,她因出身低微,倍受婆婆、妯娌乃至自已的丫環的蔑視和冷落,得不到起碼的尊重。她心裏喜歡小叔子姜季澤,但季澤卻是隻限於和她開開玩笑。於是本來要強、潑辣的她就愈發口無遮攔,瘋瘋顛顛,別人也就愈瞧不起她。只有她的哥哥嫂子讓着她,是因爲向她要東西。十年後成了寡婦的她分到了自已的公館,有了家產,她就把全部心力用在了護住錢財上,爲自已帶上了一套金色但沉重的枷鎖。爲了錢,她攆走了有意找她的姜季澤,病態地拆散了女兒的婚姻,故意在兒子、兒媳間製造矛盾。“三十年來她戴着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表面上看,曹七巧是被金錢迷亂了心性,變成了一個有着“瘋子的審慎和機智”的狠毒、絕情、病態的人,但其實是她的人性被所處的環境逼迫、扭曲的結果,在當時社會中具有普遍性,而這種普遍性是與封建社會的根本相聯繫的。作爲女人(不僅是女人),除了生存必需的物質外,男女之愛是她們的基本需要。但身處沒落公侯之家的七巧卻連正常的生理和感情需要都得不到滿足。她生命中有三個男人:丈夫、小叔子季澤、兒子長白。丈夫是個天生的軟骨病人,在她看來是“沒有生命的肉體”,“要是能有點人氣就好了”,她無法得到愛慾的滿足,甚至連她自已也弄不明白怎麼會有了兩個孩子。姜家只不過是讓她來侍奉他,她因此最終分到了姜家的財產。

季澤是她心中愛着的人,喜歡到了身不由已的地步,但季澤雖然在外面尋花問柳,可在家裏卻不敢太造次,只限於和她開開玩笑,他有他的原則。分家後季澤來找她,向她做了表白,但她卻認爲他是來騙錢的,不是真情,所以把他攆走了。可以看出她的渴望除了性愛之外,還有情愛,但因爲猜疑,她放棄了這種機會。我不認爲作者只想表現金錢的勝利。但此後,她拋棄了這麼多所獲得、保護的財產,就成了她生命的唯一依託。從丈夫、季澤得不到愛,她忍受着情慾的煎熬,產生了瘋狂般報復的病態心理,對所有男女之愛充滿忌妒,包括兒子長白、女兒長安。兒子長白成了她生命中唯一的男人,她讓已結婚的長白整夜陪着她通宵聊天,講小夫妻的性生活,最後逼得兒媳婦自殺身亡。與丈夫結合只是使她獲得了家產,季澤只給了她愛的煎熬,長白則在她的管教下成了一個浪蕩子,連同女兒長安,都成了她病態心理的犧性品。她生命中的三個男人都不能給她愛,作爲女人,她的一生是可悲的一生。更要說明的是,這個“黃金的枷”,不是她自已願意戴的,是社會強加在她身上的(作爲正常的女人卻因爲金錢原因嫁給了一個廢人,這種違反人性的作法,在封建社會是司空見慣的,女人大多是無法反抗的),最後她被金鎖壓瘋了,想摘也摘不掉了。小說沒有痛訴,沒有反抗,只給人一種蒼涼的感覺。

張愛玲關注人性,表現人性,《金鎖記》寫的就是人性受到壓抑以至扭曲的故事,小說充滿了“人生味”(張愛玲語)。在張愛玲看來,什麼是“人生味”呢?她在散文《道路以目》中寫道:“有掙扎、有焦愁、有慌亂、有冒險,所以‘人的成份’特別的濃厚。我喜歡它,便是因爲‘此中有人,呼之欲出’”,我想這便是她對於“人生味”的解釋吧,就是人生的本來狀態,人和社會的複雜性,“虛僞之中有真實,浮華之中有樸素”(張愛玲語,出自《自已的文章》),當然也可以反過來理解。比如對七巧拒絕姜季澤求愛時描寫,就是真僞並存,虛實共有,使人物更加可信、鮮活。

小說的語言簡練、凝重,比喻新奇,人物對話上頗有《紅樓夢》的風格。注重製造典型場景和人物心理刻畫,借鑑了電影的一些表現手法。小說不足的地方我認爲在某些地方主觀性太強,比如對曹七巧主觀上爲什麼那麼看重錢,交待得不夠,令讀者推斷起來就有些牽強。在刻畫人物時也有這種缺憾,做不到象《紅樓夢》那樣不露痕跡地表現人物的內心和性格。這也許是現代小說的特點,但仍然給人有些突兀的感覺。

《金鎖記》讀後感2400字 篇12

初涉《金鎖記》時,並不喜歡曹七巧這個角色,她粗鄙小氣,尖酸刻薄,然而待到最後“那一面的一滴眼淚她就懶怠去揩拭,由它掛在腮上,漸漸自己幹了”無聲悵然地走了,心中驀地漲的難受。一生悲劇,年華葬在金錢這件“長滿了蝨子的華麗袍子”之下,誰見得曹七巧的辛酸,徒留人性兀自掙扎,只餘一個“可恨可悲”的瘋婦。

七巧嫁入姜公館,又當上了二房奶奶,這一切本是她所渴望的好事。長在市儈的七巧,對於金錢自然是追求的,但不至於瘋狂。然而正是由於這個身份,七巧自卑多疑,小氣刻薄,搞得婆媳不和,與其他幾房鬧心,連下人都對其指指點點。

待她終於有了一雙弱兒女後,她也未因此獲得婚姻的幸福。二房終日病在榻上,她又自以爲是地愛上了小叔子季澤,偏偏流連花叢的季澤頗顧忌倫理,不沾家裏人,到頭來還是七巧一場無奈的單相思。婚姻與愛情雙雙落空,七巧不甘心,花一般的年紀已經過去了,當初她爲什麼嫁到姜家來?現在到頭來還是一場空,她不甘心,不甘心。老二和老太太的死,更是加劇了這種心理,放大了她對金錢的佔有慾,開始耍潑,但是一直到這裏,曹七巧對金錢的追求並不過分,仍可以說是一個市儈小寡婦爲了日後不被欺負而努力爭取自己的權益。

然而在搬出了姜公館後,姜季澤找上門來。此時的七巧已是一個守寡富婆,她犧牲了青春和愛情得到的財富終於真正掌握在自己手裏了,因此,在這個時候她也是絕對不會放手的。身心已被黃金枷鎖禁錮的曹七巧機警地想到了自己生存的錢,“這一轉念使她暴怒起來”,在試探中得知他的來覬覦着她的錢,曹七巧在心旌搖盪之餘意識到愛情的虛假,大怒之下把季澤趕出了家門。七巧的精明雖然保住了自己用青春換來的金錢,卻也同時無情地捏破了七巧對愛情最後的企盼和希望。七巧在瞬間的天翻地覆中,徹底明白了自己的愛情的無望,但卻是自己將之明朗化,並將之毀滅,是自己將自己推到了這一步邊緣。風吹過來,七巧猛然驚醒,她跌跌絆絆地爬到樓上,輕掀開窗簾,爲的是再看一眼季澤那倉皇逃走的背影。風將窗簾吸了回去,也風乾了她的淚,風乾了她的那顆曾經愛過他的心……愛情破滅,淚眼婆娑的在窗前凝望着絕望:“玻璃窗的上角隱隱約約反映出弄堂裏一個巡警的縮小的影子,晃着膀子踱過去。一輛黃包車靜靜在巡警身上輾過。小孩把袍子掖在腰裏,一路踢着球,奔出玻璃的邊緣。綠色的郵差騎着自行車,複印在巡警身上,一溜掠過。都是些鬼,多年前的鬼,多年後的沒投胎的鬼……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可以說,這時的七巧才真正地瘋了,也許正如她所言,“當初她爲什麼嫁到姜家來?爲了錢麼?不是的,是爲了要遇見季澤,爲了命中註定她要和季澤相愛”,這或許是她曹七巧心中的底線吧,人性的底線崩壞了,整個人也就“瘋狂”了。

小說的後半部分,曹七巧一步步在金錢這件虛妄的華袍之下,人性一點點喪失,人格漸漸扭曲。她教育子女吸食毒品,教兒女漠視愛情,干涉甚至破壞兒女即將到手的幸福。她自個兒不幸福,也不願別人圓滿,即便是自己的子女。曹七巧就此從一個被迫害者淪爲迫害他人的非人。一切都是以金錢來衡量,她老對長白長安說:“你們要曉得當心,誰不想要你的錢?”

她干涉兒子的婚姻生活,使得夫妻不和。至於女兒的婚事,“若是家境推板一點的,七巧總疑心人家是貪她們的錢。若是那有財有勢的,對方卻又不十分熱心”,“高不成,低不就,一年一年耽擱下來”,待到長安真正有所傾心之時,曹七巧又好巧不巧地插上一腳,以兒女的幸福爲自己陪葬。這種變態的心理,正是由於先前底線的崩壞,無限放大了她對金錢的慾望。

什麼都靠不住,只有錢,只有錢,才最忠誠。這種唯錢心理下,即便是兒女,也是無所謂的,只是惡毒地用他們的幸福爲自己陪葬。七巧口口聲聲說自己是爲了兒女守住立身之財,但是實際上七巧自己都沒有注意到,她所作所爲不是爲兒女在覓幸福,只是一次次地打破他們原本就不多的幸福泡沫。若是真以金錢來衡量,那麼世上怕是沒有真正的幸福了吧。因爲金錢,才錯過真正的幸福,已經說不清是該恨還是該嘆了。“三十年來她戴着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哪怕她自己能意識到“她兒子女兒恨毒了她”,但黃金枷已經牢牢地禁錮了她的身心,使她沿着自虐和他虐的惡性軌跡無可阻擋地往下滑,一直滑到人性扭曲的最底層。在她看來愛情是不可靠的,只有沉默的黃金纔是最忠實的。

也許七巧的過世並不是結局,一切還是在原來的軌道上繼續,長百和長安已經深受七巧的影響,七巧的死對他們來說是解脫,但誰又能肯定他們不是下一個七巧呢?黃金枷鎖,鎖了幾代人,傷了幾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