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戰國故事讀後感(精選23篇)

戰國故事讀後感(精選2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6W 次

讀完一篇(部)作品,會有很多感想和體會,這就是所謂讀後感。下面小編帶來的是戰國故事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戰國故事讀後感(精選23篇)

戰國故事讀後感 篇1

這個暑假,我讀了林漢達爺爺所寫的《戰國故事》。

這本書,記錄了戰國時代的欣亡變化,其中,我最敬佩的就是齊威王和扁鵲了:

齊威王一開始目中無人,自由散漫,還不允許任何人勸告他。但聽了鄒忌的一番話後,知錯就改,明辨是非,經過考察,公正對待。這正如楚莊王“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雖然齊國最後還是滅亡了,但他也爲國家立下了汗馬功勞。

扁鵲原名秦越人,醫術本領十分高超,世人稱他爲“扁鵲”。傳說,扁鵲有起死回生的'本領,但他否認這並不是他的功勞,而是病人本沒有死,由此看出扁鵲很謙虛;他曾給恆公午看過病,但恆公午不信。果然,沒過幾個星期,恆公午就病死了,這也可以看出扁鵲醫術高明。

故事最後,秦始皇一統天下,讓我不由讚歎,秦始皇的強大與智慧。這本書,讓我終生受益,我會永遠珍藏它的。

戰國故事讀後感 篇2

這個暑假,我讀了一本書——《戰國故事》,書本里有許許多多的故事,有幾個故事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如李廣射箭、臥薪嚐膽、狡兔三窟、毛遂自薦等……

李廣射箭的故事講的是:有一次晚上,李廣看見山腳下有一隻老虎,於是拉弓怒射,李廣手下的人跑去一看,原來李廣射的是形狀很像一隻老虎的大石頭,箭射到了石頭裏拔也拔不出來。大夥驚訝得不得了,李廣也有一點不相信,又射了幾箭,可是都沒有射進,但是一箭就夠了。後來,人們都傳說李廣的箭能射穿石頭,這個消息傳了出去,匈奴就不敢侵犯北平了。

臥薪嚐膽講的是:兩千多年前,在長江下游有兩個小國,一個是吳國,一個是越國。他們都想征服對方,使自己的國家強大起來。會稽一戰,越國打了敗仗。越王萬般無奈,只好派人向吳王夫差求和,表示願意和夫人一起去吳國,給吳王當奴僕。吳國的謀臣們紛紛要求滅掉越國,免除後患。得勝的吳王非常驕傲,不聽大家都建議,答應了勾踐的.請求。勾踐夫婦來到吳國,穿上了粗布衣,住進了石頭房,給吳王養馬駕車,椿米推磨,受盡了屈辱。他們在吳國整整幹了3年,纔回到了自己的國家。回國後發奮圖強,治理國家,蒸蒸日上,最後打敗了吳國洗刷了國恥。

《戰國故事》還有其他許許多多的人物,有的能征善戰,有的文武雙全,有的精忠報國,有的足智多謀造福於民,正是這些一心爲國的人物,推動了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的發展。

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許多優秀的品格,我心裏暗暗下了決心,一定要努力學習,學好本領,將來報效祖國。

戰國故事讀後感 篇3

常言“讀史使人明智”,讀完《春秋戰國》系列長篇歷史紀實小說,我深深領略到了其中的道理。

《春秋戰國·初霸》爲我們講述了自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以後,周王室由盛轉衰,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序幕緩緩拉開。舊秩序轟然倒塌,而新世界的影子卻遙不可及,整個天下陷入了一片迷惘與混亂之中。於是,維護等級制度,防止僭越行爲的工具——周禮,也悄然崩塌,社會秩序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出現了多少不計個人恩怨,爲國紓難的說客,遊走於烽火硝煙之中。他們深藏智慧,辯才超羣,爲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祭足便是其中的典例。祭足於公元前744年爲鄭莊公寤生所識。那年寤生還是太子,正在郊外體察民情,聽聞百姓口中的祭足料事如神,更是精通《周易》,事後便匆匆前去拜訪。一見,果然如此,遂拜其爲師。後來,祭足向寤生灌輸《周易》之理,更是輔佐他登上王位,爲鄭國立下汗馬功勞,很快,鄭國強大了起來。

我很是喜歡祭足這個人物。他曾說過,“易”這個字本來是指蜥蜴。蜥蜴的`第一特徵就是因環境而改變自身顏色。人想要發展,首先就要像祭足對鄭莊公寤生所說的那樣,學會生存,學會順應環境特性而改變自己,讓自己適應環境。然而,這適應環境並不是一味順從,不思進取。祭足在京城太叔叔段一再壓制鄭文公時,對他說道蜥蜴的第二個特性:“以靜制動,任小蟲飛上飛下,我自不動。當時機來臨時,以霹靂手段制服對手。”正如祭足所說,以靜制動乃是制勝良策。我們要像蜥蜴,學會等待,在等待中提升自己的能力。然後,把握時機,出其不意戰勝對手,“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在周王室勢力衰弱之際,演繹出多少英雄豪傑的故事,他們身上有許多高尚的品質,深邃的思想值得歌頌與學習。祭足所述周易之理,讓鄭莊公受益一生,時隔數千年,仍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

《春秋戰國》一書讓我深刻領略到古人的才華與美德,體會到政治外交的風雲變幻,戰火紛飛的民不聊生,感受到諸侯爭霸的氣勢磅礴。讀來驚心動魄,暢快淋漓。

歷史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的智慧與精神,着實使人“明智”。

戰國故事讀後感 篇4

《戰國》,雖然我的歷史成績很一般,但是確實還是不太懂得具體的史實,但是如果你還是一個初中 或者高中 還在學習歷史的學生,那還是不要看這部電影 了,因爲會誤導。

有時候,意識的來源是物質,物質是客觀存在的,意識可以正確或者錯誤 地反映客觀事實,而我只知道這部電影是很嚴重地扭曲了好多事實!

田夕是劇中的重要人物 之一,校花 景甜飾演的角色,我一看見她就覺得這笑容好熟悉好親切,因爲我曾經每天都可以看見她的照片圖像,是主角,但是據說歷史上並沒有這麼一個真實人物的,美女將軍,所以肯定大家都會關注的,看她雙刀突出重圍的那一幕,確實蠻佩服的,要是自己又一身如此的.武功就好了!

那孫臏,果真是書呆子,是窮酸文人?那第一幕剛出現的時候,就是各國請他下山的聲音,本來知道他是軍事家,謀略家,但是電影中展示足了他的色眯眯,還有傻愣愣的笑,還有對夕兒確實好笑有點癡情,不過最後還是終身一跳,剛好就落在了已經爲他動心、已經讓齊王放棄 美人的田夕面前,搞不懂,之前也是傻愣愣地,魏夫人要救他逃離,他不走,田夕策劃 了幾次也不走,死抱着樹,不知道他是守着什麼,難道還真是爲了讓龐涓回心轉意?師兄弟的情真的那麼真?

看了《戰國》,我才明白。世界上並非所有人都是你可以信任的,就算是和你最親的師兄也會有一天把你殺了。孫臏就是這樣一個單純的人,單純的可愛,傻傻的。但他以過人的某略得到了齊王的愛戴。但又由於太過相信他的師兄龐涓,而被騙入魏國,而他哥只想得到他師父傳給孫臏的兵法,最後只得到他自己熟讀的那套兵法。他氣憤的利用種種的罪名,把孫臏的髕骨取了下來,使得孫臏下肢癱瘓。孫臏是那麼的信任他,可是孫臏卻落得這個下場。

我們總是太過相信那些披着羊皮的狼,他們想要的就是我們的“肉”,當得到或沒有得到的時候,他們的本性就會顯露出來。單純可以的,但不要太過單純!

總之,故事的結局是悲劇。電影的最終對我還是有點杯具!

戰國故事讀後感 篇5

伍子胥,原本是楚國人,本領高強,特別會出謀劃策,他的機智,使吳王閭里當上皇帝,成就霸業。但可悲的是,他的父親和兄弟皆是被殘暴的楚平王給害死,於是,伍子胥不得不裝瘋賣傻,逃到街上,吹簫乞討過日子,後來,被公子光的謀士被離發現,被離知道伍子胥是個有才能的人,於是大喜,把他帶到公子光面前,公子光也大喜,認伍子胥爲上大夫,把他養在身邊,後來,伍子胥幫助公子光奪取王位,成就霸業,公子光也就是吳王閭里。

吳王撩乘楚平王去世之際,派兵圍攻楚國,想不到楚國早有埋伏,倒把吳國殺了個片甲不留,吳王撩進退兩難,伍子胥覺得這個機會甚好幫助公子光奪取王位,於是就向公子光推薦了一個勇士——專諸,他知道吳王撩喜歡吃魚的時候,就先去學做魚,在吳王撩的`宴會上把煮熟的魚帶到桌子上,在魚腹裏藏了一把小刀,吳王撩吃到魚腹裏的時候,專諸把小刀拔出來,一把刺死了吳王撩,自己也被吳王撩的士兵給殺了。伍子胥爲公子光的貢獻又進了一步。

伍子胥,真機智,用自己的計謀和別人的力量輔助公子光。

戰國故事讀後感 篇6

《重返春秋戰國》講的從東周成立到秦國統一這個烽煙四起、戰火連天的時代,涌現了許多愛國英雄的故事。他們的勇氣、他們的睿智、他們的壯舉、他們的奮不顧身,讓我久久不能平靜。其中有兩件事讓我最爲難忘。

荊軻刺秦王,那麼一位勇士,見國家即將滅亡,不顧個人安危,義無反顧地接受了刺殺秦王的使命。到了秦國沒有流露一丁點兒恐懼,我非常佩服他。當秦王拔出寶劍砍傷了他的腳,他並未就此放棄,抓住最後的機會扔出了飛刀,可惜沒打中,這是位真正的英雄,爲國家不顧個人安危的真勇士。“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是啊!世上還有多少人對獻身毫不畏懼呢?亂世中誰還能像荊軻一樣瀟灑和勇敢啊!他爲國家獻身的英雄氣概,令人不禁爲這曠世悲魂的絕唱扼腕嘆息!

還有一個故事講的.是一位鄭國商人弦高。雖然他只是商人,但是他也是那麼愛國。他發現秦國想偷襲自己的國家,就冒充鄭國使者把自己的牛獻給秦國,暗示鄭國已經做好應戰的準備,並馬上派人通知鄭穆公。後來鄭穆公要獎賞,他卻說:“作爲商人,忠於國家是理所當然的!”這位可敬的商人怎麼能不讓人感動呢?不一定爲國捐軀、浴血奮戰的纔是英雄,只要有一顆愛國心的人他都是英雄!弦高是天下無所懼怕的英雄!雖然失去了二十頭牛,但爲了國家也是理所當然的。他讓我久久敬仰。

書中描述了這個歷史動盪的時期各個人物,他們有人“一鳴驚人”,有人“脫穎而出”,有人“負荊請罪”,還有人“圍魏救趙”,都爲了自己的國家奉獻自己甚至生命,留下了千古美名,真是亂世出英雄,讓人體驗了春秋戰國的榮耀和嘆息!

戰國故事讀後感 篇7

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之一的基礎,他藉助百里奚的幫助,還有各種忠臣良將的幫助,成就了霸業,秦穆公還曾經感嘆道:“我有了百里奚,就猶如齊桓公有了管仲啊!”還有一次爲了成就霸業,派孟明視等人出征消滅鄭國,不停百里奚的勸阻,結果在路上他們遇到鄭國的商人弦高,孟明視認爲鄭國已經有準備了,於是退兵了,在路上,他們把倒黴的滑國滅掉了。他們回去的時候,經過了晉國,他們沒有向晉國借道,晉國的晉囊公說這是對他們的歧視,於是在崤山設下了埋伏,於是,孟明視他們經過崤山,被埋伏捉住了……

孟明視他們被抓住了,晉囊公的母親是秦穆公的`妻子,她想救回故國人,於是及力勸阻把孟明視他們給放了。晉囊公不想違背母親之命,於是,把孟明視他們給放掉了,大將軍趕來勸說,纔派將軍陽父去追趕,陽父說要送孟明視他們一匹千里馬。孟明視好不容易逃出來了,打死也不會回去。於是在湖中央說:“我怎敢再收下貴國的禮物呢?三年後,我們回來報答貴國的厚恩。”意思就是,三年以後,秦國會回來報仇的!孟明視他們逃回來,秦穆公身穿素服,說:“這都是我的過錯,你們沒壞事。”孟明視很感動,刻苦訓練三年之後,士兵個個很厲害,他們再攻打晉國,一鼓作氣把晉國打得大敗。

秦穆公,真善解人意,把每次錯誤都歸在自己身上,使人振奮!

戰國故事讀後感 篇8

在暑假裏,我閱讀了《相愛相殺的戰國》這本書,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三章“做一個厲害的好人”。這一章主要講了龐涓假裝請孫臏來魏國當將軍,結果沒幾天就被逮捕了。魏王本來要殺了孫臏,但經過龐涓的苦苦求情,纔不殺孫臏,但要挖了他的膝蓋骨,讓他變成殘疾人。後來,孫臏終於知道了真相,在一次機會中逃到了齊國。

我覺得龐涓假裝請孫臏來魏國當將軍,最開始的想法是不懷好意的,他爲了自己的利益陷害孫臏,這種行爲特別自私。另外,龐涓欺騙魏王說孫臏幹壞事,讓魏王殺了孫臏,卻又在孫臏面前苦苦幫他求情,取得孫臏的信任,損人利己的行爲確實不對。

這使我想起之前的一條新聞,有一位老爺爺在過馬路時,突然病倒在路邊。一位好心人開車經過時幫助了老爺爺,他開車把老爺爺送到醫院治療。但是,老爺爺醒來時卻誣衊好心人,說是他把自己撞倒的`。因爲老爺爺家裏很窮,他們付不起醫藥費,就想着讓好心人幫他結賬。好在馬路上都裝有監控,把好心人救老爺爺的全過程都拍了下來,這才還好心人的清白。

古代有龐謂這些小人,現代也有一些壞人。我們應該從小培養誠實守信的美德,做一個講文明的現代人。

戰國故事讀後感 篇9

暑假,我讀了一本非常有趣的書,名叫《春秋戰國故事》。

書中有許多發人深省的故事,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還要數《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周宣王死後,周幽王繼承了王位,但是他天天吃、喝、玩,除了酒肉,就是女人,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得到了一位美人,叫褒姒,但他整天愁眉苦臉,沒笑一下,周幽王爲逗褒姒開一次笑臉,不惜重金請人出主意逗褒姒笑,貪財的小人虢石父想得到那一千斤金子,給周幽王出了一個餿主意,可昏庸的周幽王卻聽信了他的讒言,把烽火臺點上了,讓諸侯們以爲國王需要救兵,就紛紛趕來,可他們趕來了,國王卻告訴他們沒事,就讓他們出盡了洋相,可最終,褒姒不但沒笑,還弄得周幽王手下的'大臣、將軍都不信任他了,過了一段時間,敵軍真的入侵周國了,當烽火臺點着,可是沒有一個救兵趕來,京城的兵馬本來就不多,一下子就被敵軍全打敗了,周幽王也被敵軍給殺了。那麼,問題來了,周幽王擁有如此強大的諸侯軍隊,怎麼會被打敗呢?我認爲,是因爲周幽王他不講誠信,以致諸侯們對他散失了信任,沒來救他,所以才導致了這樣的結果。

古人云:“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如果一個人不講誠信,就會得不到別人的幫助;如果一家企業不講誠信,公司就會倒閉;可如果一個國家不講誠信,面臨的就是亡國。

戰國故事讀後感 篇10

夫差,閭里的繼承人,閭里攻打越王勾踐,此時,吳強越弱,閭里大意輕敵,不聽伍子胥之言,只會猛攻,不知智取,被擊得大敗,自己也受了傷,在路途中傷重不治而死,在臨死前,閭里對自己的兒子夫差說:“一定要打敗越人,爲吾報仇。”夫差含淚點點頭,閭里便死去了,閭里死後,夫差還沒開始驕縱,還挺細心的嘞!他每天讓人對他說:“夫差,你難道忘了你父親是死在越人手裏嗎?”夫差含淚說:“我絕不忘記。”他還讓伍子胥訓練士兵,吳國逐漸變強,一舉將越國擊得大敗,越國的國君勾踐求和,願意爲夫差效勞,夫差驕縱的性格從此開始。

夫差天天穿華麗的衣服,不食五穀,不問朝事,弄得諸侯背井離鄉,民怨軍憤,夫差什麼進諫都聽不進去,連功勞最大、閭里答應把半個國家分給他他卻不要的伍子胥的進諫也聽不進,對外濫施討伐,傷亡慘重。還聽貪臣小人之言,讓伍子胥自刎,伍子胥臨死前,讓他的家人把他的眼睛挖出來,看看吳國是怎麼滅亡的,勾踐已被放了回去,他臥薪嚐膽,勢力一天比一天旺盛。吳國還不知,夫差又士兵討伐楚國,這時的`吳國已外強中乾了。勾踐開啓全國總動員,將夫差擊得大敗,夫差求和不成,臨死前,他讓他的家人將它的用白布抱住,無臉見地下的伍子胥。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是人落後,小朋友們看見了嗎?

戰國故事讀後感 篇11

百里奚,助秦穆公成就霸業,成爲春秋五霸之一,春秋五霸:晉文公、秦穆公、齊桓公、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秦穆公是春秋五霸的'基礎之一,秦穆公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有百里奚,就猶如齊桓公有了仲達啊!百里奚,很有才能,常常向秦穆公推薦賢人,治理百姓,訓練軍隊,樣樣精通,國家大事,治理得井井有條,好似管仲!出謀劃策,誰人能比?他告別妻子前傷悲萬分,今日得了富貴,難道就忘了妻子兒子了?不是,是國事太忙了,但是,因爲有個老婦人要求給相國百里奚彈琴,說起了那件事,百里奚把老婦人招過來看,果然是自己的妻子。

阻止秦穆公,但秦穆公不聽,多虧了秦穆公的女兒,才把他們放了。這給晉囊公埋下了絕大的後患,爲自己的國家挖了一個墳墓,爲自己也挖了一個墳墓,後來,孟明視攻下兩個城都,一個王城,殺得晉軍做縮頭烏龜,兩次失敗,秦穆公都把錯誤歸在自己身上,他真偉大!百里奚也有功。

百里奚,只值五張黑羊皮,但是本事不是黑羊皮那麼大!

戰國故事讀後感 篇12

在三年級的暑假裏,我讀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重返春秋戰國》,其中有一則故事是講戰神白起將軍的,我讀了之後受益匪淺。走進戰國時期,我看到:身爲秦國大將的白起是一個愛兵如子,文韜武略,樣樣精通的人。他用兵,善於分析敵我形勢,然後採取正確的戰略、戰術方針對敵人發起進攻。所到之處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令敵人聞風喪膽。白起是秦國有史以來最威名顯赫的.將軍,是秦國的棟樑,排在“戰國四大名將”(白起、廉頗、王翦、李牧)之首。白起善於用兵,史書記載他“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

他一生征戰37年,未嘗一敗,打得六國無人敢掛帥迎敵,爲秦國的統一大業立下不世之功。白起將軍有着赫赫戰功,可是到最後卻落得個自刎的下場,看了這本書我一直在思考爲什麼他會這樣?仔細想來,其實白起的死與他自己的性情有關。他雖然能文善武,戰功赫赫,但是他很不謙虛,不尊重上級,不尊重秦王,他多次直接拒絕賞識自己的昭王的軍命,這顯然嚴重傷害了昭王的尊嚴,因爲昭王之前至少三次親自請這位將軍出馬,而他堅決稱病不出。大敵當前,國君軍命無效;他傲自己的同僚,他飛揚跋扈,喜歡炫耀,所以引起別人的不滿,最後被逼得自刎。白起給我的教訓是謙虛的人才會永久輝煌。

結合我自己:以前我也是容易驕傲,老師提的問題我會了,別的同學一時答不上來,我就會去笑他們;有時對長輩不夠禮貌,他們多問我幾句我就嫌煩;對同學不夠耐心。以後,我要學習白起將軍的聰明才智,改正自己的缺點,不驕傲、不急躁,不能因爲自己取得了一點點成績就去說別人,看不起別人。現在我只有讀四年級,要學的本領還有很多,我深刻的知道謙虛使人進步,驕傲讓人落後。所以我們都要做到——“謙虛謹慎戒驕戒躁”。

戰國故事讀後感 篇13

“春秋戰國”是個動盪的年代,卻也是一個百花齊放的盛世。

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小小的心願就被春風闡釋得很芬芳。七國爭雄之智慧紛呈,四大刺客之鐵血丹心,“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的豪氣,一下子鑽到了我生命的最深層,我也想要跟他們一樣,用自己的花,用自己的累累碩果來詮釋整個生命的意義。

你看,小小的我已毫不吝惜地要把一份嫣紅投入泥土。我正盡情地汲取着老根從深層土壤中帶來的營養,把它們匯聚在我極不起眼的青青的小圓球裏。我那毫無遮擋的稚嫩的軀體,就算充當了狂風的玩偶,就算處於那令人心悸的暴風驟雨之中,就算真的要成爲辛勞的祭品也在所不惜了……

看着這本《重返春秋戰國》,我彷彿聽到孔子爺爺俯下身對我耳語:你真了不起,你定能孵出一個香香甜甜的圓滿!

我無聲地笑了,暗暗發誓要用生命爲我們的歷史結出一枚豐潤的人生果。

我們的今天,也如同春秋戰國時期般“百家爭鳴,諸子蜂起”,也許我的意志會讓我把他們的遺願演化成新的歷史。也許我不能像孔子那樣成爲一代聖人,但我可能會像屈原那樣寫出新的《離騷》;也許我不能像廉頗那樣戰無不勝,但我可能會像李冰那樣修築都江堰造福一方;也許我不能像孟嘗君那樣脫穎而出,但說不定我就是新時代的西門豹……

歷史的光與影結伴滑過我生動光潔的肌膚,點點滴滴的憂喜會貫穿我成長的`每一根神經——憂,會被我嚥進腹中凝成堅硬的核;喜,會被我寫在臉上綻成花般的美麗。也許當第一陣秋風款款吹來的時候,我的果實已赫然呈現。我靜靜地期待着,期待着秋陽的披閱與潤色。

我的夢很完美。我相信自己終於會有一份禁得起咀嚼的芳香。我期盼着在收穫的季節裏,我要悄悄地告訴那歷史的聖者——

摘下我吧!享用我吧!我終於凝聚了花的芳香在我的身體裏,我終於繼承了核的堅韌在我的生命裏。如果你還想看到我的精彩人生,就請把我堅硬的核埋進您的土壤,那樣,我就能以下一春季爲起點,繼續我更加美好充盈的生命歷程……

戰國故事讀後感 篇14

歷史,是一個民族的興衰;歷史,是一個國家的見證;歷史,更是世界的變化。從上古時期的神農嘗百草,到五代十國的戰火紛飛,再到清朝的虎門銷煙,個個意蘊深遠。

一個好的國君,不僅要講仁義,還要懂打仗。春秋時期的宋襄公雖然對百姓很好,但他在楚軍過江時卻不進攻,反而要講什麼仁義,把仁義當成了戰場上克敵制勝的法寶,結果失去了排兵佈陣的好時機。楚軍如同洪水一般殺過來,大敗宋襄公,他所謂的仁義也成爲了後人的笑柄。

合上這本書,我腦海裏依舊浮現着書中的情形。宋襄公的仁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仁,作爲一國之君,他的仁義應該是讓百姓受益,而不是把仁做爲表演的道具。宋襄公在戰場上對楚軍的仁,其實是對自己國家百姓的不仁。在生活中,我們不應恪守死禮,應該隨機應變,對具體事情要有一個正確客觀的分析,這樣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歷史,不同於小說、童話,它鑑於古人的經驗,總結出做人的道理。人生長河中,每個人的選擇都不同,我們也許不能改變別人,但可以改變自己,使自己變得出衆,讓我們一起在書山學海里暢讀吧!

戰國故事讀後感 篇15

今年的冬天那麼短,山毛荊沒有幾次束銀的鎧甲,月桂的冕也化了,融在泥土裏,滋養腐螢,膏潤春蠕。冬天短是好的,至少,花燈會被挑破得早一點,待春日,待溼紅醉綠的流穠魅墨,花燈還很冷,ball裏的舞女從不結冠,那會壓薄她們的秀髮,不再飄逸,不再勾心攝魂,我想。

但,有人在乎。有人在乎他們的冠,是冰雪制的還是布制的,是金絲玉帛珠連成線,畫雉雞或白鶴的細足。他們現在都是泥制的了,不,或者還有石頭,在泓水,在鄢陵,在那些小戰場。

那是一些人,叫士。他們在名分前加上了一個字,成爲“死士”。在某種程度上,士是註定會死的,但這樣一個稱號與性命的交換對其而言,未免很值。周的士,乃至春秋的士,是很快樂,很自豪,很驕傲的。萬仞宮牆還未動土,雲夢瘴癘未開,魚龍遵守大禹的秩序。冠纓者們快樂着,因爲他們所做的事是如此簡單,一輩子,以一個人的鮮血滾涌爲了一個另人:我叫士,你爲聖裔,然後垂歷,然後不朽。

中國的.歷史,是冠纓者的歷史。一種是真實的纓,一種是虛無的、自加的纓。當亂劍刺入子路的胸膛,當他的結起長纓,老師心中一顫,老淚縱橫,“子路休矣”。他慢慢閉上眼睛,正是此結命,不出孔子的意料,更不出汗青的意料。

中國人正以一種極端的方式延續歷史。現在我們看來是無法理解的,而正是這麼一種對“義人必信,冠者必榮”的信仰支持諸夏走下去,以死的方式保證冠的完好,正是這種信仰,君主終於找到了一個犧牲個人以保集體的理由:生命的死爲了禮的生,爲了意志的生,爲了榮耀的生,這樣的國家,又何以不強大?

窗外,寒霜瞬凝,落紅紙佳節後硝塵的回味,一絲絲,染漿紙的緋紅色,順玻璃直下。我在想江南,想吳越王的小戰場,一百多根肋骨耕過的土場,如今是這般酸性的血紅色!不生荊棘,也不長合歡花。那日,第一代越王也是最後一代越王讓你們去自殺,齊整列隊,吳牆下銅甲凜凜鑠響,三行罪人齊持寶劍,齊閃白刃,自裁於吳城之下。當日,從天樞或瑤光,星尾的神經或許會痛得一驚?吳人驚駭之際,越軍發,戰畢,吳城滅。

可能從此,再也沒有如此的戰爭。雪落,木發,聖人生,青牛西行。有人會停止思索“爲知己者死”,有人會思慮頭白。可冠纓未已。

料西風仍瘦,殘關古道,風沙還走。老子去了,向西,古道西風,西風古道,騎着青牛,着黃裳,與漫天的黃塵融爲一體。風很大,先秦人的長髯和跣足在袍披下歸於宇宙。作爲神的形象,帶走自然,留下自然,留下五千個方塊字,是他最好的結果。守衛關尹喜夢了一覺風塵,“以其終不自爲大,故能成其大。”

纓,給了孔子。孔子的夢很大,大到他自己會覺得害怕,這時的纓是一種責任,一種聖賢的自覺。在另一位聖賢的棄世之後,而他的路,註定是奔波折返、往返紅塵。《中國文脈》中曾評,“這正像長天和秋水的驀然相映,長天更明白了自己是長天,秋水也更明白自己是秋水。”長天走後,秋水也將遠行。長天那五千個漢字是最後的訴說,說他不必開口就已存在的冰穹星斗,說無需闡述就已嚎嘯的瀟瀟狂沙、滾滾滄海,過去的青沙草屑粘溼腳腕,未來的車塵胡笛浸涼疆塞。他說,是爲了不訴說,告訴他人也無須訴說。

老子毅然卸下了纓,與中原諸士斷袖。在我看來,他是中國第一個懂得自愛的人,也是唯一懂得愛的哲人。孔孟不懂,“仁愛”是一種大氣候的自殘;墨子依乎也不懂,在他守城的一百多名弟子爲了“義”自殺後,他有沒有想到,“兼愛”應從愛自己開始呢?此時,老子 無官欲任,無君欲忠,無罪以殊,無纓以冠。人活着,究竟是要爲了孰?忠於孰?

長嘯後,不飲酒的旅人去了,與來時一樣不起波瀾。

孔子很累。他要做的是把“纓”具象化,變得不那麼殘酷,變成一套堅固的理論體系,足以治國安民,並使姬之後人深信不疑。流浪中的孔子去了很多國家,他們願意奉養他,但他不願僅僅做一個偶像。於是十四年,旅行的“浪漫主義”是孤獨的、超前的,閃着磷光的珍寶被齊魯秦楚越吳推來推去,止於風中。他嘆道,“天之未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斯文也。”斯文未喪,長纓未喪,姬人的責任便跟着答答馬蹄一絲絲傳播,“我儒家之道,能被世人多瞭解一分,我便努力一日”,既使汀鶴羣鳧們,總是紛紛攘攘。

六十八歲,妻縮爲青方石碑一盞;七十歲,鯉睡龍門寒;七十一歲,顏回的陋巷再無書聲;七十二歲,子路結冠,在敵軍面前。南山何其哀,鬼雨灑空草。

他拿起筆,又放下筆。《四書》《五經》,老者走在河邊,踏屈子的千骼萬骸。但,詩人可以自盡,他,不能;冠纓者爲國自盡,他,不能。終於,春秋戰國,戰國春秋。他深深地知道:他是最大的冠纓者,那些筆墨將冠後世人的纓,冠以秩序,冠以精神的綱領,或者可以說是精神騙局。他沒有國籍,但足以籍萬民之名;他沒有被誰接受,但足以鯨吞世界,也必將把冥冥的宇宙觀輸給世界:

什麼叫天命。

世界將出現一個理想的秩序,人們爲了冠纓,忠於所冠之纓,死於所冠之纓,忠心耿耿,深信不疑,氣血方剛,視死如歸。這,或許就是姬周之後春秋諸夏自豪的所在吧。從此,戰國之後將有一個偉大的華夏,堪誅強虜的華夏,在巴比倫、希臘、羅馬的死屍中涅槃的華夏!

光在啓明星升起後三個時辰透過穹頂靜穆的蝶眸給他詣意,君子正應如此。是呀,君子正應如此。

只是他,還是被閉進了自己的牢籠,還是不由自主成爲了偶像。

二零一七年,一月快雪初停,晴。有人在念:“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

冠纓者,也有意或無意地成爲了中華精神的濃縮,也無論這是否真的是一個騙局。至少,冠纓者,在青牛款款後,爲先秦的所有哲人,爲五千年的所有光——守住了,一個定點。

戰國故事讀後感 篇16

《大爭之世---戰國》是著名史學作者孫皓暉寫的史評,其曾撰寫的《大秦帝國》不僅是小說更是最強大的影視劇本。《大爭之世-戰國》不僅闡釋六國滅亡的原因,更闡釋了重要人物的成敗得失,如吳起、墨子、呂不韋、荀子、韓非子等思想獨立,藉此闡述了“士”階層的血淚崛起史。

該書認爲“士”內涵包括“士,不是貴族,不是奴隸,不是工匠,不是商旅,也不是農夫。他們不是尋常的國人,而是“國人”土壤中滋生遊離出來的一批以研修特定藝業與追求特定價值爲人生目標的形形色色的流動者。如果非要找這些人的基本共同點,那麼,知識、技能與自由、獨立,大約是兩個最大的基本面。”他們是這樣一羣人:“無論有沒有固定的謀生職業,他們都在進行着自己獨有的思索,都在不同領域孜孜精進地奮爭,都在特定方面達到了當時社會的最高認知水準。無論生存狀態如何,他們都有着昂揚飽滿的生命力,都在爲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進行着最爲頑強的追求。他們是一羣以精神本位爲生存原則的人,自由獨立的人格,篤定不移的信仰,價值理念的尊嚴,建功立業的榮譽,社會現實的公平正義,對於他們都比生命更爲重要。他們分門別類地探究真理,分成了諸多形質各異的學派與專業,相互爭辯,相互征服,相互砥礪,從而達到了最高狀態的和諧共生。他們代表着專業知識,代表着社會良心,代表着社會理想,代表着共同價值,代表着涵蓋面最爲廣闊的社會正義追求。”

接着作者認爲,“士”就是“他們大體都是不窮不富,讀得起書,遊得起學,人人學有所長,個個都有爭心。他們有能力走進廟堂,但是,他們卻沒有先天的政治地位,不能借助這種先天地位推行自己的`社會主張。他們的前途,必須靠他們自己去奮爭開闢。他們的價值追求,必須靠自己的頑強實踐去實現。”

這些所謂的“士”不是大一統時代的“士”(更是官僚),而處於“大爭時代”的士,更是市場經濟時代中的“職業高管”。目前的“職業高管”特別是空降高管而非創業者更是不斷在國營企業、私營企業以及外企之間流動,在職場中“被挖”或者“被殺”,雖然毫無生命之憂,更更面臨職業之憂,如“45歲的門檻”。

戰國時代的“職業高管”們,引領變革,實現價值,將效力的公司打造的更具競爭力,更在兼併過程中屬於“兼併者”而非“被兼併者”,在其公司中刻下屬於自己的印記。

戰國時代,最著名的職業高管當屬“商君”,其打造的大秦帝國特別是引領的制度變革,影響上千年,其引領變革中首要在於遇到“大智之君”秦孝公,讀後感終秦孝公一生踐諾奉行,當屬職業高管遇明主,其引領秦國變革的舉措特別是階段值得“空降高管”研讀:首先在於共識,然後立信,接着變制,最後強軍立國。這步步爲營不是商鞅要做的,也是老闆“秦孝公”要給予支持與力行的。

吳起,被譽爲“戰國第一士人”,在哪裏都能閃耀一道光芒,助魯抗齊,爲魏開疆拓土,在楚變法身亡,這就是其波瀾壯闊的一生,有輝煌也有傷痛,但留下的是思想與精神。但是這些公司而言,這些公司“老闆”們失去的是家族,是國家,這不能引發老闆們深思嗎?

身處亂世,也所謂“大爭之世”,更是激烈競爭時代,更能體現的是“空降高管”們的價值,其帶來的變革是使公司“煥發新生”,這就是目前的時代,人才競爭的關鍵,就是對“空降高管”們的任用。

戰國故事讀後感 篇17

張承志在這篇《清潔的精神》中講:

《史記·刺客列傳》是中國古代散文之最,它所收錄的精神是不可思議、無法言傳、美得魅人的。

通過《史記·刺客列傳》的著成,中國的烈士傳統得到了文章的'提煉,並長久地在中國人的心中矗立起來,直到今天。

《刺客列傳》裏講了五位刺客:

第一位是春秋時期魯國的曹沫。當時,齊國這邊是強大的齊桓公在位,齊國打魯國。曹沫是魯國大將,帶兵抗齊,三戰三敗。魯國只好割地求和。於是,齊桓公和魯莊公就到一起搞了個會盟。兩國君正聊着呢,曹沫冷不丁就衝上來了,一把就摟住了齊桓公,小刀子頂在了齊桓公脖子上:誰也別動啊,動,我就殺了你們國君。

齊桓公:這位壯士啊,你想怎麼樣吧?

曹沫:你們齊國恃強凌弱,欺負我們魯國。我沒別的要求,我就要你把侵佔的我們魯國的國土,退還我們就行。

齊桓公心想,好漢不吃眼前虧,立即答應:沒問題,壯士你放心,你現在只要放了手,咱立馬落實這事——退地。

曹沫:好!

撒開手,把匕首往地上一扔,大搖大擺迴歸本座。“顏色不變,辭令如故”,像什麼也沒發生似的。

齊桓公長出一口氣。哎喲,真夠懸的。

手下人問他:主公啊,咱真給他退地嗎?

齊桓公立馬煩了:不退……

管仲小聲說:主公啊,您這是要反悔啊?

齊桓公:我當然要反悔啊。

這玩意,擱誰也得反悔。100多年後的孔子,也講過一句話:

要盟也,神不聽。——《論語

被要挾而發的盟誓、承諾,神靈是不認可的。

可是,管仲不這麼想,他教給齊桓公:您別反悔,這是創品牌的好機會,要的就是這個,即便是在被要挾的情況下,只要是您做出的承諾,也要堅決信守,咱要的就是這個效果。這樣一來,就可以信義著稱於天下,也就能天下歸心。

於是,真就退了地。這成就了曹沫,也成就了齊桓公。

其後百六十有七年而吳有專諸之事。——《史記·刺客列傳》

戰國故事讀後感 篇18

《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書。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曆史的重要典籍。西漢末劉向編定爲三十三篇,書名亦爲劉向所擬定。主要記載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鬥爭。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爲12策,共33卷,共497篇。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前490年智伯滅範氏,下至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約12萬字。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鬥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遊說之辭的彙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常用寓言闡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畫蛇添足”“亡羊補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轅北轍”等。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佔有重要地位。《戰國策》主要記述了戰國時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曆史的重要典籍。其文章長於說事,無論個人陳述或雙方辯論,都喜歡渲染誇大,充分發揮,暢所欲言,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此外,描寫人物形象極爲生動,而且善於運用巧妙生動的比喻,通過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在梳理讀《戰國策》感覺時,適讀到一位當代文學評論巨擘對《三國演義》的評談,不妨把他的話大段粘貼過來。他認爲:《三國演義》這部小說成爲中國的心機、心術、詭術、陰謀的大全,三國時代對立的各方,表面上是軍事力量的較量,實際上是僞裝術、欺騙術的較量,誰最會僞裝、最會欺騙,誰的成功率就最高。愈是看《三國演義》,就愈長心機心術,心理就愈來愈變態,變到極端,人就變成“妖”,就不走正道而走歪門邪道。許多老人變得極圓滑、極世故,喪失所有的天真與誠實,完全不像人樣,就因爲心裏充塞着《三國演義》這套生存密碼。這類作品在中國早消失早好。

以這一觀點來解構《戰國策》有合理的成份。戰國風雲甚於三國氣象,孟子談到戰國心驚膽戰:“殺人盈城,殺人盈野”,當時七國戰爭綿延,政權更迭,生靈塗炭,河山損破。唯有此情此景,才能夠活躍着一批批進取心強、擅長謀略、能言善辨的“士”,他們或則登堂入室、指點江山,或則旁徵博引、巧思妙喻,或則變法圖強、籠絡人才,各自施展着自己治國安邦的才幹,左右着諸侯的盛衰和歷史的走向。但是我想,他們所表現出的“極圓滑、極世故,喪失所有的天真與誠實”,完全是歷史使然。倘若透過歷史的重重風煙霧塵,在他們身上,肯定也會找到絲絲天籟之音、赤子情懷和人性的光輝。

荊軻很悲烈,但也有善的動因。在勇毅之士聶政、魯仲連等人中,我更喜愛荊軻。他的《易水歌》永垂於千古。人們大多記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其實後面還跟着兩句“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後兩句尤爲囂張豪雄。他的身上固然有暴力、血腥、恐怖和仇惡,但我始終認爲荊軻仍不失有赤子之心。他的敢作敢爲,仗義俠行,圖窮匕出,很難說是否在體現另一種佛性、同情心以及大慈悲。在那特殊的背景下,他與田光、太子、秦武陽等人的交往,分明也溫暖如春,其情栩栩,不能苛刻地過多剔除他身上寬厚、正義以及良善的一面。戰國四公子,孟嘗君、平原君、信陵君和春申君個個包容寬厚。孟嘗君門客三千,不拘一格廣納人才,市井閭里之輩、雞鳴狗盜之流盡收帳下,這種行爲和胸襟,已構成一種原始風範。其兼容幷蓄、允許個性的行爲,已成爲那個時代性的強音。他們給遊士搭建實現才幹的舞臺,提供說客獲取功名的契機,更多地在表現他們超越政治判斷對人間才華的欣賞與珍惜。這種對才華和智慧的尊重與保護,也應成爲一個個最具有詩意的故事,成爲一座座人類精神的豐碑,流傳千年乃至萬年。

不錯,蘇秦和張儀縱橫捭闔,太過巧舌如簧。“捭闔”意即開關,人的志意、喜欲、思慮、智謀,此皆由門戶出入,故關之以捭闔,制之以出入。山東六國,憑各自的力量不足以抗秦,合縱抗秦,還是連橫自保,是戰國時期的主要政治線索。也由此誕生出這兩個最偉大的縱橫家,他們一生的政治活動都是圍繞合縱連橫的外交策略展開的。蘇秦爲合縱奔赴於各國,最終促使六國結成抗秦聯盟;張儀則極力破壞合縱,說辭各國與秦連橫。他們是在挑撥離間還是爲國家安定求和?是翻手爲雲覆手爲雨還是胸中自有韜略滔滔。難以說清楚。不過,在他們身上始終洋溢着積極的人生追求和旺盛的'生命活力以及家國的責任擔當。蘇張二人都有一部從普通人成長爲縱橫家的艱苦磨礪史。蘇秦“家貧親老,無罷車駑馬,桑輪蓬篋,負書擔囊,觸塵埃,蒙霜霧,越漳河,足重繭,日百而舍”。張儀青年時不善表達,在楚國喝酒,還被懷疑偷寶玉而被打得遍體鱗傷,回家後問妻子,口中的舌頭還在嗎?當知道還在的時候,他說:好,我就依靠舌頭矜戟砥劍,去開拓自己波瀾壯闊的人生旅程。

在複雜的人類社會,人們時刻處在各種撲面而來的問題之中,而問題的解決不是靠簡單、粗暴和輕率的行爲,而是靠人類的腦子。言語和謀略可以解決問題化解危機,而戰爭衝突等暴力行爲無助於危機的解決。會運用口才和謀略的人,他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會非常輕鬆。

無論是戰國時代還是當今社會,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競爭和衝突是永恆的。當一個弱者處在利益主體林立的“叢林”中時,他應該象顏率一樣清醒: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會主動地幫助弱者;只有利益的誘惑才能使那些應該幫你的人來幫你。天下美譽和九鼎之寶的誘惑永遠強於對弱者的同情心。你自己不關聯着他人的利益,他人會資助、借貸給你嗎?曉之以理,才能說服他人;挑明真相,才能使一時反應不過來的人恍然大悟。說話的功能很簡單,就是把事情講清楚,由不同的行動講到不同的結果,由發端講到演變,再講到結局。其實很多事情就是一層薄窗紙,由話語輕輕一點,就能捅破。只可惜沒頭腦的事主們往往弄不清事情的真相,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千萬不要對要說服的對象估計過高,該捅破的就一定要捅破,該說清楚的一定要說清楚。

說話需要謀劃,脫口而出的東西是最沒有價值的。說話一定要說到點子上,一定要解決問題,否則寧可不說。這就要求我們在說話前要深思熟慮、謀局排篇。象蘇子一樣句句都迎合西周君的心思和利益,使西周君覺得“放水”最符合自己的利益,然而這恰恰落入了蘇子的整體戰略安排之中。

語言是人類的傳播工具,事實需要傳播,沒有傳播就無法瞭解起碼的事實。在現代西方哲學看來,事實的真相是人們永遠無法瞭解的,人們只能通過各種傳播手段和媒介來了解事實真相。這樣,語言本身就對事實真相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信息不發達的古代,蘇子巧妙地利用語言傳播對事實真相起到的決定性作用,讓他的受衆完全聽信他對事實的解釋,可以說,他輕易地壟斷了受衆的“知情權”。現代社會中,只要我們明白事實與語言之間的關係,也會說服受衆、左右他們的行動。

對大臣的非議就是對君主的讚美,說客把這一層辨證關係給挑明瞭。好與壞,黑與白,高尚與齷齪,是經常轉化的。好的東西在一定情景下會成爲最爲不好的,而不好的東西反而會成爲好的。就像大臣的高風亮節會導致君主的委瑣,而大臣的齷齪反而成就了君主的美譽。對照今天,我們應該把上司的位置與自己的位置擺正,作爲下級,其高過上司的聲譽和高風亮節在一定的火候絕對不是好事,因此,聰明的下級知道要學會爲上級掩飾過錯。

其實人生就是政治,沒有人可以逃避,除非你遠離政治、遠離人。在人類社會中,沒有想法的人永遠是有想法的人的一枚棋子,在利益面前,任何東西都顯得無力。

戰國故事讀後感 篇19

人要有自知之明,每個人要了解自身的能耐有多大,自身“斤兩”是多少,這對自己有好處。

鄒忌身高八尺有餘。戰國時一尺是多少?1931年河南金村出土的尺,相當於現在的23.1釐米;安徽壽縣出土的尺,相當於22.5釐米。在秦統一度量之前,確實有點亂。細算起來,八尺有餘,則超過185釐米,即使在山東大漢中,也屬高身材,以現代小姐們的標準,也可打上高分。高身材加上“身體昳麗,在齊國中算是美男子了。

有一天,鄒忌穿上朝服,對着鏡子(當然是銅鏡)問他的妻子:我與住在城北的徐公哪一個美?其妻答:您非常美,徐公哪比得上您。城北徐公,是齊國公認的美男子,鄒忌不能自信。再問其妾:是我還是徐公美?其妾回答:徐公何能比得上您!第二天,有客人來訪,鄒忌和客人坐談。問客人:我與徐公哪一個美?客人說:徐公不如您美!再過一天,徐公來訪,鄒忌仔細看,認定自己不及徐公美,隨後再對鏡子看,確實自己比徐公差多了。晚上睡下細思之,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自己的妻子認爲我比徐公美,是存心愛我;侍妾認爲我美是怕我;客人認爲我美是有求於我。

鄒忌是有自知之明的,不因別人的讚美而飄飄然,這算是難得了。先賢荀子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一個有修養的人,天天廣泛學習 吸收知識,每日三次反省自己,則能明白事理而做到行爲舉止無過失。不斷約束自己,檢查自己的行爲,這種態度在現在看來,也是對的。

鄒忌把他的體會告訴齊威王,得到齊威王的'稱讚。下令:全國官民,如當面批評我的過失的,受上賞;通過書面勸告的,受中賞;在外面議論而被我聞知,受下賞。果然不久,燕、趙、韓、魏等國都願意與齊國交往。但這已超出本文的話題。

戰國故事讀後感 篇20

假期期間我讀了一本好書,那就是聞名古今中外的《戰國策》。《戰國策》是收集戰國時期的史料彙集編寫而成,本書共有三十三篇,四百九十章。它並不是一個人或一個時期的作品,直到西漢時期的劉向將其整理編訂成一本書後,纔有了現在的書名--《戰國策》。其中有許多著名故事,比如畫蛇添足、商鞅變法、南轅北轍、田忌賽馬……等等。

其中我比較喜歡田忌賽馬這個故事, 這個故事主要寫了:田忌是戰國時期齊國的大將,他很喜歡賽馬。有一回,他和齊威王進行比賽。他們把各自的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賽時,上等馬對上等馬,中等馬對中等馬,下等馬對下等馬,三場比賽,田忌的馬都比不上齊威王的馬,三場比賽,田忌都輸了。田忌的好朋友觀看了整個比賽的程序,他拍着田忌的肩膀說:“你的馬雖然比不上人家的嗎,但相差不多。你的上等馬比他的'中等馬要快,你的中等馬比他的下等馬快。如果安排妥當的話照樣可以獲勝的。”田忌聽了之後就要求再賽一場,齊威王答應了。田忌照着他的朋友的話賽了一場,結果是兩勝一輸,田忌贏。

讀了這個故事後,我得到的啓示是:一是劣勢中找到優勢。世上不是沒有好馬,只是缺少伯樂;相信自己總有獨到的優勢所在。二是以己之長攻敵所短。三是瞭解對手的劣勢,隱藏自身的優勢。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戰國故事讀後感 篇21

“寧可一日無糧,不可一日無書。”這是我們中國的一句古訓。書是人類的精神食糧,離開了書,人類的生活就會一片空白。 “讀史使人明智”、“以史爲鑑可以知興替”,《戰國策》就是這樣一本好書,也是我今天要向大家推薦的書。

《戰國策》,又稱《國策》,是西漢劉向編訂的史書,記錄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裏面有許多有趣而有意義的故事。我最喜歡的故事是鄒忌諷齊王納諫。這個故事講的是:鄒忌有一天問他的妻子、小妾和拜訪他的客人:“我與城北的徐公相比,誰更美麗呢?”都回答:“徐公不如您美麗啊。”一天,鄒忌見到徐公,覺得遠遠比不上人家。晚上,他躺在牀上想這件事,說:“我的妻子認爲我美,是偏愛我;我的小妾認爲我美,是懼怕我;客人認爲我美,是想要有求於我。”於是鄒忌將這件事告訴齊威王,並指出:“大王受矇蔽一定更厲害了。”齊威王聽了鄒忌的.話,勇於納諫,沒有費一兵一卒,使得齊國戰勝於朝廷,成爲了戰國七雄!我覺得這個故事讓我着迷的地方是讓我明白很多道理:第一,要善於思考。第二,做事、說話都應該注意方法和技巧。第三,要虛心接受批評意見並積極改正,這樣才能更成功。

一天放學,我給媽媽抱怨道:“我爸爸太煩人了,我數學都考了第一名,還在糾正我的附加題的錯誤,說我思路有問題。”媽媽笑呵呵地摸着我的頭說:“因爲你爸爸覺得你是齊威王!”回到家,我得意洋洋地對爸爸喊道:“我是齊威王,爸爸是鄒忌,本王接受你的進諫了!”爸爸心領神會地笑了!

看《戰國策》不僅能瞭解古代人的生活情況、學習文言知識,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還讓我的生活增加了許多樂趣。我今天把這本書推薦給你們,相信你們讀了這本書一定會受益終生的。

戰國故事讀後感 篇22

三寸之舌,勝於百萬雄兵。這句話真實的寫出了戰國時期政治家的重要。他們在那個弱肉強食的時代裏,運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三言兩語就挽救了國家的利益和尊嚴。要是換成那些有勇無謀的將領,不僅會興師動衆,搞不好還會使利益盡失,引起衆怒。

在《戰國策》第一篇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中,秦國想借口向東周索要九鼎,從而來得到地盤。齊國也想得到九鼎。周臣顏率便出使齊國,答應如果齊國將秦軍殺退就將九鼎送與齊國。事後齊國向東周索要九鼎,顏率再次對齊王說:九鼎不像普通的東西,拿着就可以走,一個鼎就需要九萬人才能擡動,九鼎就需九九八十一萬人,當路過樑、楚兩國時一定會被奪去。所以,齊王取消了求取九鼎的`打算。這個故事讓我懂得做事情要名正言順,就是推卸責任也要找一個合適的藉口。

在對付一些小人時,我們可以使用反間計。宮他從西周逃到了東周,將西周的機密全部泄露了。西周國君非常生氣。馮且便拿着三十兩黃金的一封書信前往東周。信上寫:若能辦成,你就盡力,若不能就趕快回來,事情泄露了便自行了斷性命。信使故意讓東周軍兵抓住,東周國君看到信,馬上把宮他殺了。馮且借刀殺人,使宮他真麼努力也沒有用。使用反間計一定要嚴密,否則就會引起衆怒。

做什麼事都要憑智慧,曉之以理才能說服他人。其實很多事只要輕輕一點可以捅破,可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所以該說的一定要說。

戰國故事讀後感 篇23

中華文明的生命力在於它的前瞻性和包容性,更在於它的民族性和時代性。因爲只有民族的纔是世界的,只有緊追時代強音而又不失民族本色的纔是有生命力的。中國永遠需要多姿多彩的世界,世界也永遠需要特色獨具的中國。中華民族具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中道和諧的精神,這是中華民族賴以安身立命的根文化精神。民族精神需要代代承續,代代承續需要從中小學抓起。

《戰國策》描寫了很多人物的'形象,其中我最崇拜藺相如,因爲他不計前嫌,可以原諒廉頗的嫉妒。還因爲他敢一個人到秦國去和秦王周旋。

國學經典穿越千年時空,讀書琅琅承續中華文明。希望我們青少年在接受信息時代高科技教育的同時,不失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薰陶,使我們成爲既具有現代高科技素養,又具厚重人文情懷,融真善美品質於一身,內涵豐富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