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阿q正傳讀後感300字(精選20篇)

阿q正傳讀後感300字(精選2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3W 次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20篇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阿q正傳讀後感300字(精選2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阿q正傳讀後感300字(精選20篇)

阿q正傳讀後感1

一個悲劇的人物,最大的悲劇是他自始自終都不知道社會發生了什麼,周圍的人是什麼樣的人,自己有多可悲。魯迅先生描寫的是一個流浪農民的特性,也是普遍的人性,在當時的社會或者更加普遍。無知無賴的人格特質,以自己的精神勝利法辱罵別人當成是快樂的,把取樂別人引起鬨笑當成是驕傲的。這個社會本來就是人嘲笑人,人貶低人,人取樂人的社會,由此寫出人性。只是他們或許也是善良的',無知造就了單純的性情,即使到死也想不出死因是如何,卻也無法意氣奮發的唱出幾句戲詞來。

書中搜集的其他幾部短片,總體上皆描寫了底層農民不同表達方式的無知和一些底層知識分子不同程度的生活困境,以此反映出社會的悲涼。最喜歡的是《在酒樓上》,兩個曾經同窗的知識分子在陰沉的下雪天相逢小酌,娓娓道來的是潦倒的生活,其中包括貧窮,亦包括美好事物在生活中慢慢消失的過程。

所有人物的生活歷程,都在這個悲涼社會中慢慢隱去,只剩下一團昏暗,讓人窒息到想要《吶喊》。

阿q正傳讀後感2

《阿Q正傳》是魯迅《吶喊》中的一篇小說,文中他寫入了阿Q的動作,語言,神態表情以及心理描寫,使我身臨其境。

《阿Q正傳》一共九章,寫了阿Q的變化。第一章“序”交代了爲給阿Q作傳的原因,概括了阿Q的身世和現在的處境;第二章和第三章重點描寫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利用別人的痛苦來表現自己的勝利,表現了他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畏強凌弱和十足的奴相;最後寫了辛亥革命波及未莊以後,阿Q自發神往革命的願望和行動,以及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已後,他對辛亥革命的極度失望,反動派竊取革命果實,阿Q被殺的悲慘結局。

透過阿Q的故事,我可以看出當時中國廣大勞動人民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精神愚昧。阿Q的.愛國,一心向着革命的心使我深受感動,我要向他學習。

阿Q的生活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的辛勞,痛苦。人們都不愛國,都成了假洋鬼子,裏通外國,成了奸細。

阿q正傳讀後感3

衆所周知《阿Q正傳》不僅是魯迅最優秀的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上最傑出的小說,所謂“曠代文章數阿Q”。小說集中塑造了一個充滿精神勝利的阿Q形象,這一形象不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時期落後農民的共同特徵,而且概括了當時整個中國人的某些人性弱點,揭示了國民的劣根性。無論從藝術概括的深度和廣度來說,阿Q這一形象都是高居於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切形象之上的。

另一方面,其塑造形象的方法也是相當高明的.,其精當的環境描繪,精彩的對話描寫,深刻逼真的心理表現,冷峻峭拔、含蓄精練又飽含諷刺的語言都讓人讚歎。可以說,《阿Q正傳》已經成爲後人難以逾越的一座高峯,它的很多方面都是今人學習的一個典範。

阿q正傳讀後感4

今天,我讀了《阿Q正傳》這本書,第一章還沒讀到一半我便被次書吸引了,並且一口氣把它讀完了。

文章主要講了“窮人”阿Q的生活,他被人一欺再欺,有一次因爲喝了一點酒,不小心觸犯了“吳媽”,就被趙太爺的兒子“秀才”用那麼粗的竹槓打了一頓。還有一次阿Q去賭博,贏了錢,卻被人打暈後將錢搶光。

最後,鬧革命了,阿Q也想參加革命,可錢太爺的兒子——“洋鬼子”不讓他參加,最後還被人送去了槍斃……

這本書真正的寫了一箇中國人的精神,靈魂。阿Q,一個擁有真正中國人民的氣魄的男子漢,雖然有時他會調戲一下人,但他的內心是善良的',他曾經偷過東西,但他也是爲了生活,迫不得已的。文中不還提到了他再也不敢偷了嗎?

我們要學阿Q,做一個真正的中國人!

阿q正傳讀後感5

阿Q是悲哀的。他並不懶惰,他是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的;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家,享有名聲、有地位m,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的。

現在,我們已經遠離阿Q那個時代了,但他那種“精神勝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一個膽小的人受到別人的欺辱,嘴上雖然不敢說,但心中一定是憤憤不平,在背後說那人的壞話,將那人罵得體無完膚了。

一位機關幹部受到上級領導的批評,心中一定想:“總有一天,你“下”了,我“上”了,你就會栽到我手裏。”

阿Q的.“造反有理”似乎也流傳至今。

一個孩子看到父親吸菸,而自己卻受到了父親的管制不準吸菸,便覺得這個社會太不公平了!

可笑卻又頑固的阿Q精神依然存在,存在於所有人心中。

阿q正傳讀後感6

這本書在好久之前就讀過了,文中阿Q這一人物一直印在我的腦海。

阿Q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是一個僱農,只靠打工度日。社會的沉重壓迫和剝削,他時時處於生命危機,受盡欺凌,他常用“精神勝利法”來進行自我安慰,自欺欺人。被別人打時,他說:“是兒子打老子”,用這種方式自我麻痹。

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家,享有名聲、地位——但他在人們心中永遠是卑微的、微不足道的`。《阿Q正傳》向我們展現了辛亥革命前後的一個畸形的中國社會和一羣畸形的中國人的真面貌。阿Q是辛亥革命時期的農民典型,社會地位低下,受壓迫受剝削,被侮辱被損害,生活十分悲慘。他身上有農民的優點——“真能幹”。他身上又有農民的弱點:主觀、愚蠢、封建。

現在我們已經遠離阿Q的那個時代了,但阿Q的“精神勝利法”依然被現在的人使用着。依然像阿Q一樣自己麻痹自己,逃避困難。

阿Q精神雖然可笑又頑固,但不能不說,它依然存在於每個人的心裏。

阿q正傳讀後感7

剛開始讀阿q正傳時,還認爲這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個高明的自我安慰法,心裏暗自佩服。可越到後來便越覺得不對了。

阿q是個挺懂自我安慰的人,別人打他,他也就只當不孝的兒子打老子。可是別人會怎麼想呢?別出心裁人一定會覺得阿q是個膽小鬼,是個怯懦的人。誰了不會希望自己是個膽小、懦弱的人。

這篇文章是寫給當時的人看的。魯迅先生以辛辣的文字諷刺了舊社會中國人的懦弱、麻木、無知、自大、的性格,阿q是其中的代表。

阿q精神在現在不是好精神,也不是壞精神,是介於好精神和壞精神之間的不好不壞的精神。阿q精神是好的.,但只有合理地運用它,它纔會真正的好。

在什麼情況下才可以有阿q精神呢?一件事情無論如何沒有辦法做到時,纔可以用阿q的這種精神。但如果可以做到,就應該居理力爭,再困難也不可以放棄。

有一點阿q精神可以,但不能成爲阿q第二。

這就是我的理解。

阿q正傳讀後感8

魯迅先生用諷刺意味的手法寫出了人性的善良與醜惡。

在這篇小說中,我印象最深的應該就是阿Q那“精神勝利法”,這是一個要不得的方法。“精神勝利法”是阿Q在遭受種種挫折後所發明出來的東西,其高明之處在於遇到困難就逃避,不想去真正地解決問題,不找問題根源所在,只能轉身就跑。

如果我們讀書用“精神勝利法”,就會在同學當中無法立足。而小說中的阿Q爲了減輕外來的壓力,他只能用自欺欺人的辦法來逃避現實,以自負來安慰自己,於是愈陷愈深,也使自己永遠活在自己所編織的美妙的虛幻世界裏。自己明明處於劣勢,但因爲外在的種種挫折,無奈中,於是只用精神勝利法來取得心靈上的.慰籍,但這畢竟是一種自我麻醉的辦法罷了,它並不會使自己更強。

阿Q的社會地位非常低下,沒有屬於自己的土地,他只能賣勞力生活,經常做短工,別人讓他幹什麼他就幹什麼,還要接受有錢人的欺辱,以及村裏人的戲弄,這個現象讓我十分氣憤,如今社會也有類似現象發生,看完這本書,我體會最深的是:不論何時何地,我們應不要逃避現實,而是要敢於面對困難,打倒困難。其實,這也是魯迅先生所想告訴我們的。

阿q正傳讀後感9

魯迅的小說數量不多,但質量很高。魯迅的小說思想深刻,技巧精練,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罕見的。《阿Q正傳》是魯迅小說中最著名的一篇,也是中國現代文學中最重要的傑作。它寫於1921年,最初分章發表於《晨報副鐫》,後收入《吶喊》。

《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的未莊爲歷史舞臺,以主人公阿Q的活動爲線索,以批判阿Q的病態心理精神勝利法爲重點來組織材料。在藝術創造的過程中,作者不但從中國的現實社會出發,以農民的實際生活爲基礎,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着眼於辛亥革命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設計未莊這樣一個閉塞落後的江南農村,作爲阿Q生活的典型環境。阿Q這個形象,既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義。

從這個意義上說,《阿Q正傳》是辛亥革命時期農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舊中國勞動人民的奴隸生活的深刻寫照,也是中國近代民族被壓迫歷史的縮影。

《阿Q正傳》從它誕生至今,已過去七十多個年頭,“阿Q”已成了常掛大中國人民口上的一個常用名詞,“阿Q精神”也成了自潮或諷刺他人的用語。

阿q正傳讀後感10

這種日子若是放別人身上,肯定活不下去,但我們的阿Q先生卻能活得好好的,並且還能給他人灰暗的.生活添一點亮麗的色彩。這是爲什麼呢?因爲精神勝利法——阿Q唯一的精神武器。和人家打架,被拽着辮子撞牆,他這樣安慰自己:兒子打老子;追吳媽未果,他窩在破廟裏安慰道:腳太大,配不上自己。憑着這精神勝利法,阿Q在一次又一次的失利中堅強地活了下來。

阿Q其實也不是老被欺負,有時候他也會主動找一些可憐人欺負一下:在看到小尼姑時他跑過去調戲人家;見到小D時,他又去找人家大家。所以阿Q屬於那種欺軟怕硬的可憐人,而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阿q正傳讀後感11

《阿Q正傳》讀完了,《阿Q正傳》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正傳》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一無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儘管他“真能做”,但社會的沉重壓迫和剝削,使他時時處於生命危機,受盡欺凌。他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渾渾噩噩,苟且偷生。被別人打時,他自我安慰說:“是兒子打老子。”他的“精神勝利法”可謂天下第一,阿Q是悲哀的。他並不懶惰,他是靠自我的勞動獲得食物的.;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家,享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的。此刻,我們已經遠離阿Q那個時代了,但他那種“精神勝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一個膽小的人受到別人的欺辱,嘴上雖然不敢說,但心中必須是憤憤不平,在背後說那人的壞話,將那人罵得體無完膚了。阿Q的“造反有理”似乎也流傳至今。一個孩子看到父親吸菸,而自我卻受到了父親的管制不準吸菸,便覺得這個社會太不公平了!

可笑卻又頑固的阿Q精神依然存在,存在於所有人心中……

阿q正傳讀後感12

《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的未莊爲歷史舞臺,以批判阿Q的病態心理精神勝利法爲重點來組織材料,讀後感《《阿Q正傳》讀後感200字》。,作者以農民的.實際生活爲基礎,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着眼於辛亥革命這樣一個重大歷史事件,設計未莊這樣一個閉塞落後的江南農村,作爲阿Q生活的典型環境。阿Q這個形象,既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阿Q正傳》是辛亥革命時期農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舊中國勞動人民的奴隸生活的深刻寫照,也是中國近代民族被壓迫歷史的縮影。

羅曼·羅蘭說過:“這部諷刺寫實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國大革命時也有過阿Q,我永遠忘不了阿Q那副苦惱的面孔。”

阿q正傳讀後感13

作爲一個失去土地的流浪僱農,阿Q是受壓迫的羣體,走上革命道路是一種必然的趨勢。然而阿Q參加革命只是爲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和私利。其支配思想實際上還是傳統思想。他對革命的理解是錯誤的。這也是魯迅在《阿Q正傳》中對辛亥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總結。魯迅提出經歷了革命之後阿Q的精神勝利法並未改變,這場革命其實沒有實際作用,縣官老爺還在職,看客還是原來的那羣看客。魯迅意識到民主革命需要真正的思想啓蒙。

一場沒有作用的革命,導致了阿Q的死亡。而阿Q到死也不知道自己爲了什麼而死。他還是一個沒有覺醒的麻木的僱主,一個被人看低鄙視。地位低下者,一個取悅於人的小丑,一個犧牲品,一個悲哀。

阿q正傳讀後感14

《阿Q正傳》魯迅先生的代表作,是魯迅通過描寫一個連名字都沒有的阿Q這樣的人物,來批判腐朽封建的舊社會時期人民的病態狀態,這篇文章是舊社會時期勞動人民被壓迫的一個縮影,阿Q的精神戰勝貫穿了全文。

阿Q是當時舊社會被壓迫的落後農民的'一個真實寫照,概括了當時落後農民的種種弱點,也揭示了國民的劣根性。被人打時,他說是兒子打老子;在趙太爺面前軟弱無能;打架時,他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在畫押時,還在想畫的這個圓圈圓不圓。他是一個可悲,可憐又可恨的小人物。他的精神戰勝法實際上是比喻的統治者給勞動人民製造的一種麻醉劑,而且是永遠醒不過來,永遠被剝削,壓迫和折磨。魯迅聲嘶力竭的怒吼,想喊醒這些被麻醉的勞苦大衆,他是人壇鬥士,如果沒有外國人在殺中國人時國人沒有麻木,我相信,魯迅先生已經是一位了不起的醫生了。他在用犀利的筆鋒,企圖喚醒大衆,他是最關心勞苦大衆的人。

魯迅先生的文章永遠不會過時,新時代的我們每一個人都很有必要讀魯迅的文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爲鏡,可以知得失。那段歷史也永遠被會被人們記着,時刻警醒着世人,歷史絕不要重演,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阿q正傳讀後感15

看了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 ,我感受最深的應該就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了,阿Q在遭受到種種挫折後所發明出來的東西,說好聽一點是精神勝利法,其實根本就是駝鳥的心態,遇到困難只往地下鑽,不會真正的去解決問題,只能夠轉身就跑。在文章中阿Q只能自我麻痹和自欺欺人來逃避現實,於是愈陷愈深,他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了。只有用精神勝利法來取得心靈上的安慰。

阿Q的社會地位非常低。靠出賣勞力生活,給人家作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但是阿Q他連基本的人生權利也沒有,有錢人的欺負,以及村裏人們的戲弄、侮辱。在現今社會似乎也是有類似的現象發生,似乎有錢人在社會裏就是老大、而沒錢的`就只能成爲有錢人底下的玩具一樣被玩弄。 魯迅先生想要告訴我們的應該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裏,也不要對人太過自私,不然永遠都不會進步。

阿q正傳讀後感16

當時的統治者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面對喪權辱國的形式,仍然自稱“天朝”,沉醉在“東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國文明“爲全球所仰望”,這不也是和阿Q的'“精神勝利法”如出一轍嗎?再放眼今朝,社會在不斷地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漸漸小康。可是仍然有許多的“阿Q”不學無術、遊手好閒,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進,慢慢的墮落成爲社會負擔,這些人既可悲又可憐。

我也終於懂了魯迅先生的話: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讀《阿Q正傳》也就是讀當時那樣一個晃盪不安的年代,一個“吃人”的年代。過去的教訓我們要吸取,現在的中國人必須脫胎換骨,我們“知足常樂”的“優良傳統”在某些方面是不是也該摒棄呢?

阿Q不應該活在我們生活中,但他必須活在我們記憶中!

阿q正傳讀後感17

阿Q是辛亥革命時期的農民典型。他是赤貧的僱農,社會地位低下,受壓迫受剝削,被侮辱被損害,生活十分悲慘,阿Q的性格十分豐富、複雜。他有農民的優點:“真能做”,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他身上又有農民的弱點:主觀、保守、狹隘、愚蠢。他還受封建思想的種種影響,嚴於“男女之大防”及排斥異端等等。

阿Q的主要性格特徵是精神勝利法,如阿Q與人家打架吃虧時,心裏就想道:“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世界真不像樣,兒子居然打起老子來了。”於是他也心滿意足儼如得勝地回去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有兩個組成部分:對於真正強勢的人則口頭認輸並用“兒子打老子”之類的話來支持自己的.面子;而對弱者,則用“恃強凌弱”來證明自己的力量。但儘管如此,阿Q作爲一個勞動人民,還是表現出自發的革命要求。當辛亥革命爆發的消息傳來時,他就想“投降革命黨”,希望從此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不過他的“革命觀”是與落後農民的私慾和許多糊塗觀念聯繫着的,他並沒有真正地覺醒。

《阿Q正傳》向我們展現了辛亥革命前後一個畸形的中國社會和一羣畸形的中國人的真面貌。它的發表,有着特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諷刺了一些心靈醜陋的中國人。

阿q正傳讀後感18

我讀起魯迅的文章來,還有些困難,理解並不十分透徹。可讀了《阿Q正傳》,我頗有感觸。

阿Q的一生是悲慘的。他永遠是被人欺負的對象,可是讓人忍俊不禁的是他總是“勝利”。阿Q是給別人做短工的,地位不高,而且總是惹到那些閒人,自然就少不了一頓打。那些人揪住他的衣領,在牆上磕上幾個響頭,不到十秒,阿Q自己反倒這樣想:“現在的世道,還有兒子打老子的……”然後便樂呵呵地走了。這就是阿Q所謂的“精神勝利法”。他窮得娶不上老婆,卻自吹“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這無疑是狂妄自大、自欺欺人。阿Q的得意之態、愚蠢愚昧在“精神勝利法”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然而阿Q更可笑,也更可悲的是他竟然和王胡比醜,比不過了還生氣,這充分說明了阿Q的生活無聊到了極點。從被人欺負後的`反抗到怒目而視到自輕自賤,阿Q已經麻木了,這無不使人感到可悲與可憐。

在那個病態的中國,魯迅正是爲了通過描寫阿Q,喚醒民衆們,使那些像阿Q那樣受壓迫的勞動人民改變命運,也正是爲了拯救那時病態的中國。

阿q正傳讀後感19

《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爲背景,記述了流浪僱農阿Q的故事。

小說重點描寫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遇到家鄉有錢有勢的趙太爺,他認爲“我的兒子將來比較闊的多”;被人打了,他便想象是被自己“兒子”打了,覺得世界沒了倫理;進城回來後,他一面譏笑鄉下人見識短,一面又鄙薄城裏人的習慣“可笑”……他以上的種種做法,僅爲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作者通過“精神勝利法”揭示了當時中國國民的普遍特徵,批判了這種自我麻醉、逃避現實的病態心理。

阿Q嚮往革命卻不明不白地被槍斃的`結局,表達了作者對辛亥革命失敗原因的總結:不徹底,即只推翻了封建王朝而並未引發底層人民思想上的覺悟。

《阿Q正傳》用誇張、怪誕的手法反應了當時的社會現象,並通過阿Q這個典型形象進行了強烈的批判,意在“喚醒舊中國的無數麻木的中國人的靈魂”。

阿q正傳讀後感20

如今,細細解讀《阿Q正傳》又讓我認識到了很多以前不曾想到過的地方。阿Q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既高傲卻又卑賤,在別人瞧不起他的同時,他卻又瞧不起自認爲比自己還低賤的人-----王胡、小D。阿Q是悲哀的。阿Q並不懶惰,他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女人,有一個家;阿Q想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

這正如我們現在的.社會,每個人都在爲生活而忙忙碌碌,巨大的壓力侵蝕着我們每一個人,我們沒有本事,沒有手藝,沒有知識就不能在這個社會上生存。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達爾文的《進化論》殘酷的說明了這一切。現在的我們,需要的正是阿Q的這種精神勝利法,在遇到挫折時,我們能自我安慰,自我振作。很多的人就是不能進行自我精神的解放,從而選擇了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樣的人是生活的弱者,他們不能勇敢地面對自己,社會淘汰了他們。我們應該學會阿Q的那種精神,讓我們更好的適應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