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楊絳《走到人生的邊上》有感(精選15篇)

讀楊絳《走到人生的邊上》有感(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7W 次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楊絳《走到人生的邊上》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楊絳《走到人生的邊上》有感(精選15篇)

讀楊絳《走到人生的邊上》有感 篇1

這是著名女作家楊絳先生的作品,讀過之後,讓我受到了很多啓發,指導我更好的成長!

如果說“老先生”用這樣一種自問自答的方式回首她的人生,那麼讀者就是從這本書中讀到什麼是它包括靈魂、個性、本性等一系列的內容!這是楊絳先生站在人生邊上對人生的探討,正如許多人好奇,人的生命起點是什麼,終點又是什麼,到底有沒有天堂和地獄?不管有還是沒有,九十多歲的楊絳先生可能比我們想得更深入一些,而我就像是一個偷吃糖果的小孩子,品嚐到了她的人生感悟!還是比較喜歡作者註釋裏的小故事,可以看出一些不同的.人生經歷,其中最愛的一對喜鵲的愛恨離愁,可能這是楊絳先生記憶中最深刻的一些人和故事,卻讓我覺得讀後回味無窮.....

也許幾十年後,我站在人生的邊上,再去細讀楊絳先生的這本書,我會理解她的胡思亂想,會理解她對於“人”方方面面的探討,這是在經歷過伴侶去世與愛女離去十年後對人生的看法一深刻、精闢、韻味無窮!正如她所說的“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邊緣上,向後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後看,我已經活了一輩子人生一世,爲的是什麼?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

我想,我也該從現在起探索人生的價值,因爲我們現在無需向後看,只需向前看,楊絳先生已經幫我們探索她經歷過的人生,而我們的人生價值,還在續寫.....我們需細細探索我們自己的人生價值!

讀楊絳《走到人生的邊上》有感 篇2

這是楊絳先生在96歲高齡寫的一本書,楊絳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在一次機遇偶然的情況下讀完了它,最開始被吸引還是裏面的鬼故事內容。這本書所講述的內容正如書名一樣直白:走在人生邊上。像是和自己的一生進行對話一樣,有生死、有命運、有靈魂、有鬼神,跨越了近一個世紀,將生、老、病、死的非常平靜的述說着。

鬼打牆、鬼附身、古代刑場這些非常靈異的事情,在這本書裏都進行詳細了描述,這些東西本不適合在這裏被提及。書裏面提及了楊絳先生年輕時候的一個同學,家裏般進了非常大的`一個院子,這個院子以前是清朝的一個斷頭臺刑場。自從搬進去住之後,一家人接連變故,非常瘮人。從一個老人家的說出這些,說實話,我是信的。楊絳先生對唯物主義、唯心主義、人的信念都進行了思考,修身之道、品德修養。人的可貴之處在於人的本身,無盡的苦惱。“曾爲靈性良心奮鬥的人,看到自己的無能爲力而灰心絕望,覺得人生只是一場無可奈何的空虛”。“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最妙曼的”。

讀完《走到人生邊上》,感嘆楊絳女士在九十多歲的高齡下,那麼平靜的對待生活、平靜的思考。作者一輩子經歷了非常多的苦難,生離死別,到臨了對人生看的無比通透,無比豁達。這種心態,是令人無比讓人敬佩的。

讀楊絳《走到人生的邊上》有感 篇3

沒考進編前,想方設法,勞心費力,流了汗、流了淚,想衝進體制的城裏;而如今,在機關七年有餘、入編四年有餘,這個“城裏人”也想逃出來,因爲看到了體制的僵化、工具人、毫無新意、磨滅個性、因循守舊,時常想要逃到城外,呼吸新鮮、新奇、自由的空氣,於是愛上了寫作、日更、大自然、運動、閱讀、冥想,哈哈哈,不亦樂乎。

婚姻也是,以前從小到大,單戀、單相思、衝動表白的次數,不勝枚舉,而和黃先生,相識不到一個月,就戀愛了, 談了三年,就領證結婚了,婚了兩年,寶寶就來了,如今寶寶快三歲了,我們也在一起快八年了。八年了,他沒大吼過我一聲,這好脾氣,是我修來的福氣。八年了,他給我講過數不清的'笑話,而我,逗他的時刻,卻掐指可數。

現在,我們待在一起越久,默契越深,尊重越多,相處越自在、自然。感恩他,感恩這個陪了我八年的人。

雖然這路上,見過形形色色的各路優秀、高富帥,越發沒進我的法眼,至此我也不想跳出這婚姻的圍牆,因爲城裏足夠的安全、自在,這彷彿就是婚姻和愛情的意義吧。

縱使在不同的維度,你不是最優秀的那個,那又何妨,只需你是最適合我的,我是最適合你的,就好了。兩個人的事,兩個人說了算,別人說了不算,也說了沒用。

親密關係的構建,馬斯洛的第一需求,安全與尊重,全佔了,謝謝您,有你真好。

讀楊絳《走到人生的邊上》有感 篇4

走在人生邊上,除了年齡,還有靈魂。當然,這兩者相輔相成。希望將靈魂洗淨鉛華然後“回家”,對人生來一次深思,對生命進行拷問,到底我們匆匆忙忙來往真正的意義所在何方。

之所以會爲人是因爲“靈性良心”,楊先生,百歲老人,到底善良,把生而爲人的定義放到最低;她也最通透,懂得人啊,形形色色,粘上些“靈性良心”就可稱人。所以,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能容忍、容納很多其實不配稱人的人皮、人屍。

“人性善”論看到了,人初生爲赤子時的'純白,我認爲這是一種樂觀主義,努力去糾正和塑造人性裏黑色的東西。而我認爲“性惡論”更加符合對現下人的認知,人性裏最多最廣泛的是灰色地帶,首先要做的是正視,其次纔是糾正。人,生來就像一艘破船,餘生的精力都要用來修修補補。這艘船上有“靈性良心”,然而在浩瀚而風浪的大海上,這一點點的東西要經受一生的吹打和考驗,風平浪靜時見不了可貴,最可貴處當在漆黑夜裏的狂風呼嘯、海浪奪命中。

作爲掌舵者的自己,當時時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努力反思自己,努力提升自己。

讀楊絳《走到人生的邊上》有感 篇5

走在人生邊上,除了年齡,還有靈魂。當然,這兩者相輔相成。希望將靈魂洗淨鉛華然後“回家”,對人生來一次深思,對生命進行拷問,到底我們匆匆忙忙來往真正的意義所在何方。

之所以會爲人是因爲“靈性良心”,楊先生,百歲老人,

到底善良,把生而爲人的定義放到最低;她也最通透,懂得人啊,形形色色,粘上些“靈性良心”就可稱人。所以,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能容忍、容納很多其實不配稱人的人皮、人屍。

“人性善”論看到了,人初生爲赤子時的純白,我認爲這是一種樂觀主義,努力去糾正和塑造人性裏黑色的東西。而我認爲“性惡論”更加符合對現下人的.認知,

人性裏最多最廣泛的是灰色地帶,首先要做的是正視,其次纔是糾正。人,生來就像一艘破船,餘生的精力都要用來修修補補。這艘船上有“靈性良心”,然而在浩瀚而風浪的大海上,這一點點的東西要經受一生的吹打和考驗,風平浪靜時見不了可貴,最可貴處當在漆黑夜裏的狂風呼嘯、海浪奪命中。

作爲掌舵者的自己,當時時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努力反思自己,努力提升自己。

讀楊絳《走到人生的邊上》有感 篇6

《走到人生邊上》這本書楊絳先生在96歲高齡時的創作,前半部分的自問自答的形式,先探討了神鬼的問題,這個問題是全書的大前提,如果不對大自然懷有敬畏之心,不尊重大自然的客觀規律,那麼之後的靈魂、命運、信仰等問題根本無從談起。接着楊絳先生對本書所談的“人”進行了界定,即人世間每一個具體的人。並且每次談到一個新問題的時候都會先進性定義,如“靈魂”、“個性”、“本性”、“靈性良心”等。並且有問有答,內容層層遞進,絕沒有隨意的篇章,邏輯嚴密清晰。這本書不是學術論文,但是楊絳先生卻依然以作學術論文的態度和嚴謹對待。

如果問及崇拜的偶像,我必答楊絳先生無疑。在她身上總能看到閃光點。胡河清曾讚歎:“錢鍾書、楊絳伉儷,可說是當代文學中的一雙名劍。錢鍾書如英氣流動之雄劍,常常出匣自鳴,語驚天下;楊絳則如青光含藏之雌劍,大智若愚,不顯刀刃。”楊絳先生一生在探尋的'過程中審視自我,關注內心,不讓生活拿走自己的想法,磨平其棱角,還要保持對自我的肯定與欣賞,保持對人生的努力與堅持,所以她的人生自帶光環,閃閃發光。

讀楊絳《走到人生的邊上》有感 篇7

一位百歲老人的人生感悟,向前是人生清零的邊界,向後是這一生的酸甜苦辣,書中所寫的關於肉身與靈魂的看法,關於人間百態的點滴感悟,凡此道來的娓娓話語都值得我們去深思。

關於生命的思考,楊絳先生本人也在苦苦追尋,肉身在不斷衰老,而靈魂卻在不斷昇華,當身體走向盡頭的`時候,靈魂又該如何安放?個體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生命是無止境的。

關於教育,楊絳先生認爲好的教育應該是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而不是耳提面命式的,她本人的成長曆程及女兒的成長都是最好的印證。關於婚姻,楊絳先生認爲無論何時相互理解都是首要的,夫妻首先應該是知心朋友,若不知心,怎會久伴。

生命是一條孤獨的河流,每一程都會有志同道合的夥伴。對於我來說,二十多歲的年紀,談一輩子太長,談人生閱歷太淺,能做好的只是堅定腳下的路,無愧於那一份赤子之心,走在人生邊上,啓迪心靈,走在人生路上,回首不忘初心。

讀楊絳《走到人生的邊上》有感 篇8

看了楊絳先生《走到人生邊上》,再次感受到先生摯樸,平實的語言。無華的語言中又充滿了哲理,引發讀者的思考。其中有一篇文章《勞神父》讓我很有感觸。

楊絳先生說,九歲那年勞神父跟她講故事,並送她一盒巧克力。巧克力貼上了十七,八層廢紙,要求必須在回去的火車上才能拆開。楊先生一直以爲勞神父的.用意是要勉勵她做人要堅定,勿受誘惑;到九十歲的某一夜晚才頓悟他的用意,就是希望她能把那匣糖帶回家,和爸媽一起分享,僅此而已。哈哈。實在有趣。

楊絳先生一生歷經坎坷磨難。到百歲之齡仍在學習反思,對人性和生活的思考越發透徹,返樸歸真。其實有時候生活或事情的本意是很簡單的,只是我們想多了,不是嗎?沒有那麼多的勵志故事,不需要那麼多的道理說教,中心思想和內涵引申。

曾經有人問,爲什麼喜歡看米老鼠和唐老鴨,答案就是,好看。喜歡有時候真不需要理由。大道至簡,如日東昇西落一樣平常。簡單就是快樂。

讀楊絳《走到人生的邊上》有感 篇9

對我來說,這絕不是楊絳最好的作品。那些關於生死、鬼神、人生價值的探索追問,並沒有比前人更進一步。但那又如何呢?

其實我每次看到楊絳的新消息都會慘叫一聲說,她怎麼還沒死?!不是不喜歡她,實在是憐她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孤單。她曾經翻譯蘭德詩“我雙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她已經準備好了。

我想,死亡之於她,也許真像一個“暑假”,必然是要來的,來了很好;暫時沒有來,那麼就安心地等着吧。而在這等待的過程中,她也不甘心讓時光荒廢,讓思維混沌,於是她做些想些有意思的事。

既然她關於生死鬼神的探問對我而言並無新意思,印象稍深的反而是她講的`一系列老故事(勞神父對小姑娘曲折的心意真讓人感動)。還有那個關於死後以怎樣的相貌去見親人。她願意以十五六歲時清秀小姑娘的相貌與先去者見面,但父親,母親,丈夫,女兒眼中的她各自不同。唯可安慰的是,死去之後,大家都是以靈魂相會,而無關相貌了。

讀楊絳《走到人生的邊上》有感 篇10

在沒有開讀之前,我先準備好了紙巾在旁。《走到人生邊上》,人之將死,豈不慼慼哀哀,悲悲切切,無語凝咽?

但開頭楊絳說“我是從醫院前門出來的。如果由後門太平間出來,我就是回家了。”一個九十六歲高齡的老人竟可以如此風趣地談生死,我不僅啞然失笑。這究竟是怎樣的一個老人呢?

曾經也看過楊絳先生的名言警句,但卻從未看過她的書,只感覺她是個知性的女人罷。讀了楊絳先生的《走到人生邊上》,這個女人太不簡單了,太厲害了,我簡直無法用語言來形容。九十六歲出書,中國僅有此人了吧?她人緣極好,不分年齡段,都衝進門去看望她。她是那麼的不恥下問,爲求一個結果,她“探問了幾位七十上下的朋友。”她上知天文地理,說起古今中外文學大家簡直如數家珍。在心理學、醫學、兒童心理方面頗有造詣,英文很厲害,《論語》的句子更是信手拈來。她治學嚴謹,所有引經據典,她都仔細的在後面註明出處。一個百歲老人不是老態龍鍾,卻是才思敏捷,詼諧幽默,她是個仙人麼?

她描述嬰兒的表情是那麼生動形象,刻畫得是那麼逼真“假如聽到大人責罵,也會哭,或忍住不哭,嘴巴癟呀癟地表示委屈或無奈。”一個可愛的老人形象也躍然紙上。

她是那麼的寬宏大度。她豁達的人生態度讓人心生敬佩。“儘管他們達不到十全十美,人畢竟是血肉之軀,帶些缺點,更富有人情味吧。只要能認識自己的缺點,不自欺欺人,就很了不起。”“過去的悲歡、希望、憂傷,恍如一夢,都成過去了。”

她是那麼的能屈能伸“我們這種自由思想的文人是沒用的,我們考慮再三,還是捨不得離開父母之邦,料想安安分分,坐坐冷板凳,粗茶淡飯過日子,做馴順的良民,終歸是可以的。這是我們自己的選擇,不是不得已。”“我們很不必爲了人世的不合理而沮喪,不論人世怎麼不合理,人類畢竟是世間萬物之靈。”

她是那麼的睿智。“人雖然渺小,人生雖然短促,但是人能學,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貴在人自身。”“人也一樣,我們從憂患中學得智慧,苦痛中煉出美德來。”

《走到人生邊上》中的《她的自述》秀秀說“我活一輩子是爲啥呀?”

是啊,人這一輩子到底爲的啥?這幾年我也糾結於此。

一位母親病重時候,特別操心四個未成年的子女,放不下脾氣不好的.丈夫,擔心兒女將來對丈夫不孝。後來四個子女都端端正正地長大了,她的丈夫這麼多年身體也不錯,下茶館打麻將,以他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着。這位母親當年如果沒有那麼多擔心,會不會一切都會有些改變呢?她一生爲子女爲家庭,到頭來什麼也沒落下。她的一生爲的什麼?

一位父親,他三歲喪母,中年喪妻,老年雖然有四個子女,卻孑然一身。年幼小兒常問:姥爺一個人孤獨麼?這位父親一輩子又爲的什麼?

我有個二伯無兒無女,跟着我們,一生很節儉。我每每回家清理雜物的時候,會把他不穿不用的物品扔到垃圾堆裏。二伯總要去找回來。垃圾場很大,但他一定會找回來,哪怕是一個杯子一件少了袖子的衣服。二伯臨終時,拿出身邊的衣服,掏出裏面所有的錢,數過來數過去,也就是一把零鈔而已。他去世後,從他房間整理出幾筐破舊的衣服。我們姐妹總會給他添置衣服,但再舊的衣服他卻從來不捨得扔。二伯的一生又圖的什麼?

人一輩子到底圖什麼呢?爲子女,子女會離開,爲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爲名,人死後,名聲又能留多久?爲權,權利也不會伴你一生。

想着想着,我就覺得人生真的沒有意義,很無趣。我迷茫、困惑、傷感,我像個溺水的人卻找不到一棵救命的稻草。我整夜整夜睡不着覺。我抑鬱了嗎?醫生確定地說:沒有。那我是怎麼了?

我太計較生命的結果了。所有的人結果都一樣,那就是死亡。但我們卻不能直奔它而去。生命真的是個過程。人要放開了活。

楊絳說:“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是的,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我要放開了活。雖然頓悟了點兒,卻不曾徹悟。但就這麼悟了一點點兒,我就改變了不少。

我把金錢看淡了。遇上喜歡的衣服,我會想:買吧,現在不買,難道等老得穿不成了再買?遇上喜歡吃的東西,我會想:吃吧,現在不吃,難道等到沒牙再吃?我會經常回家看父親,看到他缺啥少啥總會添置些,再也不會想着等我有錢了好好孝敬他老人家。以前不論幹什麼,都會說等我有錢了再。“等”有錢了,自己能等得起麼?父親能等得起麼?有人說只不過爲自己吃穿找藉口罷了,也罷。

我把孩子看淡了。兒孫自有兒孫福,在需要我的時候我甘做引路人,不需要的時候我就默默退後吧。我有多大能力操多大心。不能出了自己的限。

我把愛人看淡了。愛人不是我的臉,我的臉不需要愛人來長。我也不用給愛人長臉。在這個圍城裏,我專一,我付出,我享受,我承擔。

我把一切看淡了,不會像以前不會拐彎地生氣,直氣得昏天暗地,不吃不喝,直氣得心口生生的疼。我也不失眠了,無論發生什麼,舒舒服服睡上一覺纔是頭等大事。

“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一心追逐名利權位,就沒有餘暇顧及其他。修身,鍛鍊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

有些人把夢想變成了現實,有些人把夢想帶進了墳墓。生活不是守株待兔的遐想,不是消極的坐等成功,只有行動才能決定人生的價值。事實證明:那些成大事者都是善於行動的大師。楊絳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她很需要校長這個職位帶來的工資,但她義務反顧選擇了辭職,因爲她要創作。

很多人希望能在平坦的人生之路上高唱心中最美的牧歌,像海子去尋找美麗的灰姑娘,像三毛去天堂尋找心愛的荷西。而人生哪裏有坦途?“只有人類能懂得修煉自己,要求自身完善。這也該是人生的目的吧!”把一切經歷,不論好壞,都當作自身完善的一場修行吧。

讀楊絳《走到人生的邊上》有感 篇11

大自然的神明,我們已經肯定了。久經公認的科學定律,我們也都肯定了。牛頓在《原理》一書裏說:“大自然不做徒勞無功的事。不必要的,就是徒勞無功的。”哲學家從這條原理引導出他們的哲學。楊絳說,她不懂哲學,只用來自問自答的方式,探索一些家常的道理。大自然不做徒勞無功的事,那麼,這個由造化小兒操縱的人世,這個讓我們受委屈、受苦難的人世就是必要的了。爲什麼有必要呢?

有一個明顯的理由。人有優良的品質,又有許多劣根性雜糅在一起,好比一塊頑鐵得火裏燒,水裏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燒又淬,再加千錘百煉,才能把頑鐵煉成可鑄寶劍的鋼材。黃金也需經過燒煉,去掉雜質,才成純金。人也一樣,我們從憂患中學得智慧,苦痛中煉出美德來。

關於人生實苦這個話題,這本書中有段話寫得真是極好:“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人世間,人生一世實在是夠苦的。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你大度退讓,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你要保護自己,就不得不時刻防禦。你要不與人爭,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準備鬥

爭。你要和別人和平共處,就先得和他們周旋,還得準備隨時吃虧。你總有知心的人、友好的人。一旦看到他們受欺侮、吃虧受氣,你能不同情氣憤,而要盡力相幫相助嗎?如果看到善良的人受苦受害,能無動於衷嗎?如果看到公家受到損害,奸人在私肥,能視而不見嗎?”

修身——鍛鍊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天生萬物的目的,該是堪稱萬物之靈的人。但是天生的人,善惡雜糅,還需鍛煉出純正的品色來,纔有價值。這個苦惱的人世,恰好是鍛鍊人的處所,好比鍊鋼的工廠,或教練運動員的操場,或教育學生的教室。這也說明,人生實苦確是有緣故的。

楊絳認爲人生的目的應該是在層層苦難中不斷修煉自身,以求靈魂的進步與完美。這跟英國靈媒Linda Williamson所著的《接觸靈魂世界》中提到的人間是靈魂用以不斷學習成長的最有效途徑一點非常相似,同時也跟佛教的自我修行一說異曲同工。

但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中說佛教有“大乘”、“小乘”之分,自我修煉算“小乘”,在自我修煉的基礎上對他人進行啓發、幫助,“普渡衆生”,是謂“大乘”。因此不

管是科學、文學還是藝術,穿越人間的種種苦難,歸根結底,除了自身的進步與完善,更上一層則是爲了啓迪——父母啓發孩子,老師啓迪學生,哪怕只幫一個人打開眼界與心靈也都功德無量。最終,靈魂的修煉是爲了共同探索宇宙最終的真相,爲了真理。

在2014年第9期的《人民文摘》裏,楊絳發表過一篇文章,叫《錢鍾書生命中的楊絳》。文中說:“我做過各種工作:大學教授,中學校長兼高中三年級的英語教師,爲闊小姐補習功課,還是喜劇、散文及短篇小說作者等等。但每項工作都是暫時的,只有一件事終身不改,我一生是錢鍾書生命中的楊絳。這是一項非常艱鉅的工作,常使我感到人生實苦。但苦雖苦,也很有意思,錢鍾書承認他婚姻美滿,可見我的終身大事業很成功,雖然耗去了我不少心力體力,不算冤枉,錢鍾書的天性,沒受壓迫,沒受損傷,我保全了他的天真、淘氣和癡氣,這是不容易的。實話實說,我不僅對錢鍾書個人,我對全世界所有喜讀他作品的人,功莫大焉!”

楊絳於96歲高齡完成這本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她首次坦陳自己對於命運、人生、生死、靈與肉、鬼與神等根本問題的思考。並以多篇精彩隨筆對自己的看法加以佐證。書的前一半自問自答的部分是老人家在參透生死的意義,

生而爲人是爲了什麼,人世間最寶貴是什麼,折磨這一生會得到什麼……人究竟有沒有靈魂?

這些糾纏我們許多尋常少年、青年的問題,到我們老的時候,會怎麼自問自答?還是渾渾噩噩蹬腿去了就算?我們又有幾人,能夠這麼坦白又詼諧得出她這樣的結論?她不是信徒,只是秉承一顆赤子之心,明亮的眼睛直視自己的軟弱和不足。

讀楊絳《走到人生的邊上》有感 篇12

“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邊緣上,向後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後看,我已經活了一輩子了,人生一世,爲的是什麼呢?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麼都沒有了嗎?”這是楊絳先生在本書前言中所寫的一段話。

《走到人生邊上》,是楊絳先生在九十六歲高齡時所寫的一本關於人生感悟的書。滾滾紅塵,顯然楊先生已經走得夠久,時間正在從她的身上碾過去。對於人生,她也有自己的豐富經歷。作爲一名年輕教師,我對於生命的哲思,對於探討人生終極問題的思考還不夠,我希望通過楊先生對生命的解讀,來找尋自我的價值。

本書分兩部分,一半論文,一半散文;一半講理,一半講故事,用故事當理論的`“註釋”。前半部分,充滿了楊絳先生對於鬼神、人生、命運、生與死、靈與肉等根本問題的思考。自序第一段寫到:我是從醫院前門出來的。如果由後門太平間出來,我就是“回家”了。這樣充滿智慧與幽默的文字,讀上去引人發笑的同時,也有着對生命的深刻反思。

而在本書的註釋部分,楊絳先生用故事來構建她自己的世界。看似尋常的故事,其實有着她自己的人生智慧。《勞神父》、《孔子的夫人》等幾篇文章,讓我們感受到了生活帶來的美感,樸實的文字流露出的是漫長人生的平凡。《記比鄰雙鵲》,看似寫的是喜鵲一家,實則是通過對小鵲的死亡,傳達出對自己親人離世的深切感懷。像楊絳先生這樣一個沉醉在精神世界裏的人,她和她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而親人的離世,則讓她的精神世界有所坍塌,她也在用一生來修補她自己遭受的創傷。平淡的敘述,不加修飾的白描,更加感人至深。《胡思亂想》這一篇,讀完確實引人深思。作爲一名年近百歲的老人,死亡是自己時時刻刻可以感知、觸摸到的,而要如何去面對死亡,楊絳先生似乎也在文中給了我們一個滿意的回答。《她的自述》延續了楊絳先生一貫的白描寫法,通過想對奶奶講的話,給讀者鋪開了一條時間通道,把讀者帶到了當時的場景中去。並用這樣的故事和描寫,解答衆人對於命運的問題,讓讀者與她的思想進行碰撞。而最後的那一句“我活一輩子是爲啥呀”,更是將讀者的感悟牽引到了秀秀身上,引發讀者相同的思考,你我的人生命途又何嘗能走出這樣的道路呢?

感謝楊絳先生,在又老又病又忙的人生邊緣上,爲世人完成了這本書,解答了世人的疑惑。讀完本書,我更是有了深刻的認同。

讀楊絳《走到人生的邊上》有感 篇13

《走到人生邊上》是楊絳先生在96歲高齡之時的著作,其首次坦陳自己對於命運、人生、生死、靈與肉、鬼與神等根本問題的思考。並以多篇精彩隨筆對自己的看法加以佐證。此書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楊絳先生對鬼與神、關於人、靈與肉等問題的思考與認知。第二部分是是有多篇散文組成的。

對於這本書我所感受到的是對楊絳先生的敬意。作爲一位96歲高齡老人,在躺在醫院病牀上時還在思考。我在她的身上看到了與大部分中國女性老人不同的人性光輝。

在中國,我看到太多年老的老人在老了以後每天就是打麻將、嘮家常、東家長西家短,要不就是做家務。好似他們的生活千篇一律,就這樣在我看來毫無意義的一天又一天的過,然後等到生命的盡頭。如果真的就是這樣過活倒也算是舒心的吧。

但是,我所看到的可不只是這樣。往往伴隨着的是,身體的疾病、奮不顧身的扎入後一輩的`生活中,比如帶孫子,管下一代。要麼就是覺得孩子不孝啊之類的。當我的身邊大部分都是這樣的老人時,我便思考若我有朝一日變老了,我會變成他們這樣嗎?若是這樣有何意義?大部分的生活都奉獻給了家庭,孩子。然後對孩子說我這麼苦這麼累都是因爲你啊。弄得孩子又無奈又氣憤。

爲什麼喜歡楊絳先生?因爲在她的身上,她的人生經歷中讓我感受到活着可以這麼好,這麼有希望。如今楊絳先生一百多歲了,歲月的風塵難掩她的風華。我的手機中保留了她頭髮花白卻任然埋頭書中認真寫作的照片。這一幕非常打動我。我希望能當我老去的時候,我可以像她一樣,充實淡然的朝天國進發。

讀楊絳《走到人生的邊上》有感 篇14

“有修養的人,能喜怒不形於色。但不形於色,未必喜怒不影響他的判斷選擇。要等感情得到了相當的滿足或發泄,平靜下來,智力纔不受感情的驅使。”這是楊絳先生《走到人生邊上》一書中出現的一句話,也是我讀完這本書後記憶最深的一句話。

人生路慢慢,誰也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誰也不知道自己接下來會經歷什麼,但是唯一能讓自己掌控的也就只有自身的修養了。其實對於我一個二十出頭的小夥子來說,我並不能說自己有多好的`修養,但是每次我看到一些能很好的控制自己情緒的人,我就特別崇拜他們。

在我看來,修養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被自己的情緒所左右,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以前我是個非常衝動的人,在遇到任何意外事情的時候,都非常慌張,遇到不符合自己心意的事的時候,總是非常的情緒化。其實這些毛病我自己非常清楚,但是就是不知道怎麼去改。直到有一次,和一個變化很大的朋友聊天時,他談起說他在“修身養性”,看了很多很有意思的書。其中有一本就是今天談到的《走到人生邊上》。我這個朋友以前就是一個玩世不恭的人,結果因爲一次事情受到了很大的打擊,之後性格大變,開始看起書來。他曾跟我說過,楊絳先生是一個非常來不起的人物,她所經歷的一切,好像是在告訴我們這代年輕人要熱愛生活,並且要懂得讓自己的生活更加有意義,而在爲人處世當中,一定要謙遜,做一個有修養的人。也正是因爲朋友的變化,讓我對人的性格有了更深的領悟。也讓我在參軍之後,不再像從前一樣的浮躁,當然在親自讀完這本書之後,我發現自己感受到的東西,遠遠比朋友口中所談論的要多得多。

一個人的素養往往體現這個人的待人處事方面,有人說你“公德心”、“道德感”其實這都和我們的素養息息相關。老師要講師德,軍人也是一樣的,各行各業都有各種職業道德,這也是我們必須要遵守的,現在作爲一名普通的解放軍,我也應該隨時管理好自己,隨時對自己有高要求,做一個有素質的軍人。

讀楊絳《走到人生的邊上》有感 篇15

讀了《這本走到人生邊上》。其實感悟還是挺多的。我最喜歡的是楊絳老師寫在前言中的第一段話:我已經走到人生的邊緣邊緣上,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沒有了。中外一例,都用這種種詞兒軟化那個不受歡迎而無可避免的死字。俗話說得好,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規律,每個人最後的結果都是迴歸塵土。那爲何我們不讓自己在這之前,活得快樂,自由,光鮮,讓自己不留遺憾呢?

但是在這之前,我們必須明白一個道理:我到底是什麼?我當然不止我個人,我是一切人的代名詞。如問我是誰?答我是人,是人世間每個具體的人。只有明白這些,我們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想做什麼,自己的人生價值。

我來到這個世界最大的價值就是,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綻放出最絢麗的火花,讓這個世界因爲我而更加不一樣。

我喜歡音樂,那就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聽着音樂,寫寫歌詞,自己編曲,做一首隻屬於我自己的`歌,也許許久以後,有人發現了這首歌,他能從這首歌當中學會什麼,那,這就是我的價值,做有意義的事,讓自己,自己的生活變得有意義。這樣也不會讓自己長大以後,回頭看自己的過往時,發現自己一事無成。

人最後的終點就是都是那一個字,那爲何我們不在自己有限的時間當中做有意義的事,這樣纔不枉我們來這世上走這一遭,既然要活,就要活出不一樣的人生,要有自己的姿態,有自己的態度,堅持自我,不迷失在這些是是非非當中,唯有認清自己,以自己爲中心,向四周散發光芒,才能乘風破浪,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