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數字化生存讀後感

數字化生存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2W 次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數字化生存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數字化生存讀後感

數字化生存讀後感1

看到“數字化生存”,你的腦海中就會不由自主地浮現出“信息”、“電腦”和“通信”等常見詞語。但是對於我這樣一個對信息技術、數字化進程有些陌生的人來說,剛翻開書本就有些迷茫,“比特”?“以太”?甚至還懷疑書本印刷錯誤,“帶寬”?不應該是“寬帶”嗎?

看完此書後,種種迷茫和不解才煙消雲散,在晴朗的天空下,我遙望到數字化生存的未來。 本書的出版在十幾年前,書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對未來數字化生存的推測,在我看來書中的推測與今日數字化的發展如出一轍。當時發達國家就有的電視置頂盒,如今也在中國出現了。正如作者所說,這個盒子給商家帶來了巨大收益,而並不合乎大衆的最佳利益。商家只需要通過盒子瞭解進入你家的信息量,來大量收費。

對於大衆來講,爲了滿足生活需求,爲了去獲得大量帶寬,在使用這種盒子時,並沒有獲得最佳利益。假設電視頻道有100個,那麼你在任意時候都有99個頻道沒有收看,而你卻一直在爲他們付費。真正的數字化,我認爲是在書本後面提到的個人電腦。不需要自己在大量的比特中尋找(1000個頻道從頭看到尾,每個節目用3秒來判斷,看到喜歡的節目它已經放完了),而是由一個像祕書的個人電腦爲你事先檢索。 談到個人電腦(電話、電視甚至微波爐),也就進入了後信息時代。這似乎比現在還要更進一步,大衆傳播的受衆成爲個人,也就意味着真正的個人化時代已經來臨。 就如同我們經常想象的一樣(甚至超越我們想象的),個人化的時代將是美好的。“叮——”鬧鐘晚了20分鐘才叫,因爲去往倫敦的航班晚點20分鐘,加熱牛奶的微波爐也晚了20分鐘才啓動。

在你踏出門十分鐘後,你母親打來電話,電話沒有持續不斷的響,而是自動的應答“老媽,我去倫敦見一個同事。”你的手機突然響起“飛機場旁邊的超市正在啤酒大減價,並且那是你同事最喜歡的啤酒。”到同事家中,發現他家的電視沒有永無止盡的廣告,也沒有多而雜的電視節目,只有自動錄製的科比的比賽,還有最新的電影……

順便提一下,你可能認爲我們離這種高效的生活方式還有一段距離(我也這麼認爲),也許你認爲信息技術的發展還不夠全面,電子產品的數字化還沒有完全。但真如書中所說,全球175種插頭就成爲了數字化的物理障礙。 讓我感受最深的,離我們較近的就是學習,在數字化時代學習,在遊戲中學習。這種觀點是難以接受的,無論是對於嚴厲的家長,還是莘莘學子。中國有句古話我非常的不贊同,“學海無涯苦做舟”,導致父母經常說“孩子,讀書這幾年是苦的,你一定要吃苦耐勞,熬過這幾年你的幸福日子就到了!”其實不然,在未來的日子裏我們要頂住工作的壓力,扛起家庭的`重擔,負起對社會的責任,原比讀書時要來得苦。相對而言,學習纔是最快樂最幸福的。你可能不以爲然,認爲在教科書與作業之間來回奔波,即使有幸福也是與痛苦相伴。

這一切將在數字化的生存中改變。在遊戲中學習,這關點放在現在難以置信。那讓我們仔細想想。遊戲是什麼?消遣玩樂的工具?是虛擬的現實。無論是動作遊戲、益智遊戲都來源於現實,讓我們置身於虛擬的現實。爲什麼玩“俄羅斯方快” 的人,能將行李包收拾整齊,並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間?因爲“俄羅斯方快”與這一生活實際聯繫緊密。那麼,請試想將你未來喜歡的工作情景、環境編入遊戲,並將實際中的困難盡數編入,那些與你有同樣意願的人一起加入這個遊戲。他們就是你將來的同事,你能夠從小學習這項工作的技巧,提前處理人際關係,代替先前無聊而無用的學習。以此類推,生活中的各種情景都能在虛擬現實中提前播放。

數字化生存另我向往,但我已經不可能在數字化的時代學習,遺憾的同時,我也努力拉動數字化這艘巨輪,希望他能早日開進我們的港灣。

數字化生存讀後感2

在此次的必讀書計劃中指導老師讓我們讀了三本書並選擇其中的一本完成一篇讀後感於是我便選擇了《數字化生存》一書。

該書的作者是尼葛洛龐帝,他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及媒體實驗室的創辦人,同時也是《連線》雜誌的專欄作家。那麼《數字化生存》一書呢分爲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比特的時代,從生活中點滴入手,描述數字時代的到來,爲人類生活方式的變革帶來的巨大影響。第二部分:人性化的世界,將數字時代變化帶來的影響深入到人們之間的交往方式的變化,人們交往的變化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比特化”。最後一部分:數字化生存。在這一部分引出了整個書要討論的主要議題:數字化環境下,我們的生存觀。本書通過對後信息時代,便捷的關係,從遊戲中學習,無所不在的萬事通,以及新電子保護主義等小節的描述,充分表現出作者所持的觀點,他在對數字化的生存方式的悄然到來是有所預料以及樂觀積極應對的態度的同時,也相信“每一種科技或科學的饋贈都有其黑暗面,數字化生存也不例外”。

該書向人們昭示出數學既是必要工具更是先進武器,儘管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但數學卻永遠是美妙無比的道理。看完這本書,我也就有了很大的啓示。在生活中的點滴到學習的種種。很多時候生活中發生的一切都已經成爲過去式的時候,我們卻還在哀嘆氣利弊得失。卻不知變化與挑戰已經一點一滴延伸至我們的生活學習。

看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在數字化的世界裏,人只是一個個維護節點的“工程師”。知識的進步變成了節點的新增,嵌入,蔓延和複製。知識體系變成了網絡數據庫。我們重複的無數次的粘貼複製,無數次的另存爲,都想着將來有一天能夠用得上,但真正回過頭再去看的機率又有多少呢?

當閱讀變成了蒙太奇般的隨風飄蕩,“擁有”的知識變成電腦網絡上的節點時,當我們的記憶腦細胞純粹用於記錄信息地址而非處理的信息時,當我們的腦容量僅作爲信息的索引而存在時,知識只能作爲分子的形式而存在,是不是命中註定要慢慢消逝?我們的大腦還能容納它們嗎?它們還有生存的空間嗎?讀完這本書,我大概看到了他們的出路,它們雖然眼前看來像是後時代的存在,然而,在比特的世界裏,既然數學可以分解爲比特,那麼比特重構成分子,也同樣不會困難,知識也將隨之而生。

而這部著作反覆的告訴人們的是:人們即將遭遇的比特世界與傳統的原子世界具有哪些重大差異。作者認爲,數字化生存必將出現四個改變人類生活結構的`特徵:分散權力,全球化,追求和諧與賦予權力。顯而易見,這四個特徵更爲投合尼葛洛龐帝的政治思想。

作者希望網絡有助於填平貧富懸殊的巨大鴻溝。在他看來,傳統的階級範疇開始過時了。新的一代將從數字化的環境中脫穎而出,網絡的特殊結構可能使他們擺脫傳統的偏見而產生某種新型的親善關係。尼葛洛龐帝本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但卻給發展中國家的數字化生存給予了樂觀的描繪。

信息技術的革命將把受制於鍵盤和顯示器的計算機解放出來,使之成爲我們能夠與之交談,與之一到旅行,能夠撫一摸甚至能夠穿越的對象。這些發展將變革我們的學習方式,工作方式,娛樂方式—一句話,我們的生活方式。

在人類已經步入信息時代化的今天,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滲透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計算機的廣泛運用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帶來的變革是多方面的,深層次的,成爲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們正處在數字化的社會,學會掌握並運用工具,才能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中立於不敗之地。這就是《數字化生存》給我的最大啓迪。

數字化生存讀後感3

之前在本科階段就聽說過《數字化生存》這本書,之前也看一位學姐在複試的時候拿着它。懷着一顆好奇心,找到了它,本以爲它是比較破舊的,因爲我覺得離我們比較久遠。可拿到這本書時,看它很新,是20週年的紀念版。對於我來說,作者的名字比較難記,尼古拉.尼葛洛龐帝,我弄不清後三個字的順序,所以經常記錯。

尼葛洛龐帝

先來說說《數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龐帝,他在1966年取得麻省理工學院的建築系學士與碩士學位,同年加入麻省理工學院的系所任教。1968年,他創辦了麻省理工學院的Architecture Machine Group,結合實驗室與智囊團以學習研究新的人機互動(human-computer interface)接口方式。1985年,他爲麻省理工學院的媒體實驗室催生,此是針對新媒體進行鑽研的前瞻計算機科學實驗室,同時也是個高科技練功房,專門在人機互動接口上的研發投入。因爲長期以來一直在倡導利用數字化技術促進社會生活轉型,被西方媒體推崇爲電腦和傳播科技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大師之一。(來源網絡)

比特的時代

第一部分:比特的時代。之前聽說過有比特幣的存在。那麼比特是什麼?以我現在對它的認知,比特應該是網絡世界的信息單位,而且是最小的信息單位。而原子則指物質或現實世界的'信息單位,例如報紙,雜誌和書籍。比特的時代,主要講了技術及其組成部分,光纖,寬帶,高清電視等,這一部分雖然看的有點稀裏糊塗。

個性化界面

第二部分:個性化的界面。看到個性化,我漸漸看到的尼葛洛龐帝的預測,在今天幾乎變成了現實。由原子時代的大衆傳播,到比特時代的窄播,窄播延伸形成個性化的信息定製,個人畫像更好地滿足了私人的需求。

人機互動,界面代理人,虛擬現實,數據樂園,智能語音,個人日報等等,讀完這一部分,我開始感覺有點驚訝。20年前的預測,20年後的現在,離得如此之近甚至超乎了之前的想象。如果說在這20年間,有人把它當做科幻小說來看,驚訝於未來的世界,現在的我們似乎在將它與現實做對照,驚訝於預言如此貼近現實。

數字化生活

第三部分:數字化生活。我感覺纔是全文的重點,也是我最容易理解的地方。從工業時代到信息時代再到後信息時代,信息變得越來越極端個人化。看看今天的淘寶首頁商品推薦,今日頭條,抖音等APP,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數字化的生活,離不開數字管家,正如書中所說:將來的任何器具都將是簡單化或複雜化的個人計算機,並且各個微處理器之間可以互相交流。如果有數字管家的存在,他將會爲你打點好生活和工作中的很多事情,早上起牀就能吃到新鮮的早餐,教你使用各種機器,送你去上班,導航系統爲你提供有聲服務和信息服務,甚至連你手機或車子被盜,也會打電話給你,告知其所在位置。聽起來可能有點神奇,不過我認爲未來應該可以實現,希望可以早日實現,畢竟之前我丟過兩部手機。

樂觀的年代

結語:樂觀的年代。數字化生存四個強有力的特質:分散權力、全球化、追求和諧和賦予權力。同時作者也對數字化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作了預測:知識侵權,數字遺忘權,機器人代替人工。計算機只是一種技術工具,幫助我們更好的適應數字化的生活,擁有良好的數字體驗,小到個人幸福,大到世界和平。計算機是人的創造物,計算機沒有道德觀念,重要的是人或社會組織如何使用計算機,生產和傳播信息內容。

計算不再只和計算機有關,它決定我們的生存。我的這裏的“決定”應該是指計算機將會融入我們的生活,成爲生活的一部分,隨時隨地都在影響着我們的生活,並且潛移默化中影響我們的思維和行爲。

預測未來的最好辦法就是把它創造出來......

數字化生存讀後感4

二十世紀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主任尼葛洛龐帝教授發現,美國許多十到十五歲的少年訂閱《連線》作爲送給父母的聖誕禮物。這種現象深深打動了他。由此,尼教授決意爲這些家長寫一本非技術的、關於數字化時代的書,描繪數字新世界的各種面貌。這就是《數字化生存》。此書一出,立即風一靡一全球。英文版曾高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本書描繪了數字科技爲我們的生活、工作、教育和娛樂帶來的各種衝擊和其中值得深思的問題,是跨入數字化新世界的最佳指南。它使那些爲數字化而焦慮、擔心跟不上技術發展步伐的人歡欣雀躍,給人類的生存與思考打上了新的時代烙櫻

尼葛洛龐帝的《數字化生存》一書既獨具匠心而又引人入勝,通俗易懂而又深一入一淺一出。他通過優美的文字和生動的實例富有激勵性地閃現出高層次的數學思想,同時向人們昭示出數學既是必要工具,更是先進武器,儘管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但數學卻永遠是美妙無比的道理。

“數字不再只和計算有關,它決定我們的生存”,尼教授在書中開宗明義地寫道。貫穿全書的一個核心思想是,比特(bit)作爲“信息的DNA”,正迅速取代原子(atom)而成爲人類社會的基本要素。尼氏認爲,相比較而言,工業時代是原子的時代,它帶來的是機器化大生產的觀念,以及在任何一個特定的時空以統一的標準化方式重複生產的經濟形態,即“機械複製”時代。信息時代,即電腦時代,顯示了相同的經濟規模,但時空與經濟的相關性減弱了。無論何時何地,人們都能製造比特。可見,信息技術革命將把受制於鍵盤和顯示器的計算機解放出來,使之成爲我們能夠相互交談、共同旅行、能夠撫一摸甚至能夠穿戴的對象。這些發展必將改變我們的生存方式。

這一變化的確意味深長。自從麥克盧漢的經典之作《理解媒介:人的延伸》誕生以來,公衆就竭力試圖理解電子時代信息產業的發展,然而,這麼多年來,還沒有哪部著作像《數字化生存》這樣,在如此寬廣的層面上啓發我們對今日世界和它的奇妙未來的認識。今天的孩子已經不像我們過去那樣對書籍情有獨鍾,他們完全可以通過光盤或電腦去“借閱”。閱讀也不再是一種不可逆的線性歷史過程,而變爲交互指涉的快樂遊戲。這種閱讀所具備的非時間性的意識流結構,彷彿電影裏的`蒙太奇鏡頭,使孩子們陶醉、流連忘返。這樣,我們便會發問:書法會不會越來越成爲一門“手藝”名著是否只剩下“簡寫本”值得閱讀情書是否已經開始消失——影視、流行音樂等是否成了人們業餘精神生活享用的“膨化食品”因爲好看、過癮、輕鬆、刺激,更顯出了讀書的寂寞和平淡。

在數字化的世界裏,人只是一個個維護節點的“工程師”。知識的進步變成了節點的新增、嵌入、蔓延和複製。知識體系變成了網絡數據庫。奇妙的是,當網絡與人腦進行“嫁接”之後,一個個從不願讀書的凡夫俗子也能夠瞬間與世界知識寶庫合二爲一。電腦網絡成爲人腦的直接延伸,變爲虛擬的人腦,於是人們眨眼間成爲飽學之士。他們“擁有”的知識足以令文藝復興時代的巨人們羞愧。然而,這種“擁有”具有多少內在化的成分虛擬的人腦能產生新的智慧、美好情感和價值觀嗎看來,在數字化時代,人越是“擁有”(擁有=檢索+複製)知識,知識就越外在於他。人越來越不需要也無力對知識進行消化。

當閱讀變成了蒙太奇般的隨風飄蕩,“擁有”的知識變成電腦網絡上的節點時,知識分子是不是命中註定要離開故園而去流浪他們還能辨認方向嗎他們有歇夜的去處嗎

阿西莫夫寫過一篇有趣的科幻小說,叫做《他們曾有過的樂趣》。小姑一娘一梅姬悶悶不樂地走進教室。教室就在她臥房的隔壁。一個電子味道的聲音讓她把作業放到一個機器凹槽裏。小姑一娘一想着她爺爺的爺爺曾有過的樂趣:小朋友們一起在學校嬉戲、打鬧、唸書,然後戴上小黃帽手拉手回家。啊,多好!

數字化生存讀後感5

《數字化生存》描繪了數字科技爲我們的生活、工作、教育和娛樂帶來的各種衝擊和其中值得深思的問題,是跨入數字化新世界的最佳指南。該書可以說是二十世紀信息技術及理念發展的聖經,此書的流行和傳播對上個世紀信息時代的啓蒙、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深入淺出了講解了信息技術的基本概念、趨勢和應用、巨大的價值和數字時代的宏偉藍圖,闡明瞭信息技術、互聯網對時代和人們生活的影響和價值。

該書總共分爲比特的時代、人性化世界和數字化生存三個部分:

在比特時代中,一般人不怎麼了解帶寬,尤其在今天,光纖已經帶着我們從較窄的帶寬文步跳躍到近乎無限的帶寬。帶寬指某個特定信道傳送信息的容量,大多數人都把它想象爲管子的直徑或高速路的車道。但現在可以證實的是,如今人們對此早已熟悉。多媒體一方面代表新的內容,一方面也代表用不同的方式來看舊內容。多媒體即是本質上互動的`媒體,隨着比特數字通用語的出現而產生。同時,它也與計算機成本降低、威力增大和呈爆炸式增長的局面息息相關。事實上,“多告訴我一些”這一概念正是多媒體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同時它也是“超媒體”的根基。沒有頁碼的書“超媒體”是“超文本”的延伸,超文本這個詞指的是互聯程度很高的文字敘述,或具有內在聯繫的信息。

數字世界的情況卻全然不同。信息空間完全不受三維空間的限制,要表達一個構想或一連串想法,可以通過一組多維指針,來進一步引申或辯明。閱讀者可以選擇激活某一構想的引申部分,也可以完全不予理睬。整個文字結構彷彿一個複雜的分子模型,大塊信息可以被重新組合,句子可以擴張,字詞則可以當場給出定義。這些連接可以由作者在“出版”着作時自行嵌入,也可以在出版後,由讀者在以後的時間裏陸續完成。

在人性化世界裏,這裏作者首先提出了一個問題:創造完美的人性世界爲什麼“數字化生存”如此辛苦?作者說:多年來,我每天至少在電腦面前度過3個小時,但有的時候,我仍然發現自己飽受折磨。搞懂電腦就和搞懂銀行結算單差不多同樣困難。爲什麼電腦非得毫無必要地弄得這麼複雜呢?爲什麼“數字化生存”竟是如此辛苦呢?

而事實上,電腦並不複雜,數字化生存也不需如此辛苦。計算的發展速度飛快,但直到最近,我們才獲得了足夠的成本低廉的計算能力,可以隨心所欲地將其用來改進入與電腦的雙向交流。過去,把時間和金錢花在用戶界面上,會被認爲是愚蠢而浪費的行徑,因爲電腦的運行週期太寶貴了,應該把它全花在解決問題上,而不是花在人的身上。未來,今天我們所謂的“代理人界面”將崛起成爲電腦和人類互相交談的主要方式。

在數字化生存的後信息時代中,大衆傳播的受衆往往只是單獨一人。所有商品都可以訂購,信息變得極端個人化。人們普遍認爲,個人化是窄播的延伸,其受衆從大衆到較小和更小的羣體,最後終於只針對個人。

便捷的聯繫僅僅數字化是不夠的。作者採取了辯證的思考方式,給我們打開思路:當你閱讀這頁文字的時候,你的眼睛和大腦不斷把這種印刷媒介轉換成你可以當作有意義的文字來處理和辨識的信號。如果你想把這頁內容傳真出去,傳真機上的掃描儀會繪製出一幅由一條條線組成的精細的圖形,並用0和1分別代表有墨跡和沒有墨跡的黑和白。無論你的傳真機掃描得多麼精確,傳真件最終也只是原件的複製圖像罷了,它既不是字母,也不是單詞,而是像素。

縱觀整部作品,作者通俗的把很技術活的問題表達出來,見解獨特,而且其中有很多真知灼見,適合諸多人羣的品味,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