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消失的地平線讀後感

消失的地平線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7W 次

《消失的地平線》是由詹姆斯·希爾頓著作的小說。主要講的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四名西方人闖入了神祕的中國藏區,經歷了一系列不可思議的事件。下面是小編我爲您準備的“消失的地平線讀後感”3篇,歡迎參考,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消失的地平線讀後感

  消失的地平線讀後感一

“一些人在青年時代是朋友,但有些人不會變老,他們在40年後跟其他人迎面相遇,就再也認不出那些人。另外,他們之間也不可能再有任何接觸;他們往往是並排待着,但每個人都在一條不同的時間走廊裏。”。

莫迪亞諾在《地平線》中構建的時間走廊,讓生活在同一個現在的人彼此隔離,卻讓同處一條走廊的人“交流”,絲毫不受時間流逝的影響。這種超越過去和現在的對立,而創造出的永恆的世界,或許就是作者本人一直追尋的吧。

小說呈現出來的,是模糊而真實的畫面,主人公博斯曼斯在尋找他一生中的“暗物質”,而故事場景卻又那麼真實。時間走廊讓博斯曼斯從現時不確定的印記中回憶起40年前的一次偶遇。

男女主人公在不斷逃離中短暫相遇,“這種相遇沒有未來,如同在夜裏的一列火車上”。彷彿結局早已註定,一年的短暫相戀,女主人公最終遠去,消逝在地平線上。

忽然想起聶魯達的詩:“愛是那麼短,遺忘是那麼長。”40年都已過去,彷彿所有的都消失得無影無蹤。但在時間的走廊裏,這40年卻顯得微不足道,只要有這一年的幸福,就足夠了。小說結尾處,博斯曼斯又踏上了柏林的道路,去尋找心中她的蹤跡。

最終兩人是否重逢,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在懷疑時,至少還有一種希望,有一條逃逸線朝地平線逝去”。

時間的走廊連通着未來和地平線。“未來”,這兩個字對於處在永久的現時之中的博斯曼斯,是令人心碎而又神祕莫測的。20歲時,它是地平線在我們面前展現的種種許諾和希望,而在小說中,所有人都迷失了方向,失去未來,無法達到這地平線。

但未來是令人嚮往的,人不可能永遠活在過去,希望是追求地平線的唯一源泉。

時間的逝去會帶走不安與猶疑,給予未來希望的同時也帶來過去幸福的回憶。

40年後,地平線是那遙遠而又幸福的過去,是失去的時間。正如博斯曼斯對地平線的懷念,總有一些事物深藏在我們心裏,從未改變。這美妙的淡藍色的逃逸線,在時間的走廊裏勾勒出迷人的記憶,也給我們留下一生長久的懷念。

無論我們在時間的走廊裏置身何處,始終不變的,是心中的那條地平線。

而我們一直在路上。

  消失的地平線讀後感二

消失的地平線這篇文章,單說劇情,我個人覺得好像沒什麼看點,就是四個來自白沙瓦戰區的異國人,被一個假的圖片飛行員“綁”到了香格里拉,香格里拉是一個類似人間仙境的地方,人們長生不老,無憂無慮,酷似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康維在那裏遇見喇嘛張,滿族公主羅珍,活佛佩勞爾特……他愛上了那裏,可最後,卻不得不離開。

我覺得,文章中,最耐人尋味的就是結局那一小部分。康維在馬林森的苦苦哀求下,和他還有滿族公主逃離了香格里拉。康維,是活佛看中的接班人,他愛這片土地。可爲什麼,最終敵不過馬林森的那一個詭辯?康德對馬林森道出事實,而馬林森卻對這些事實嗤之以鼻,什麼長生不老,什麼仙境,科學上來說,可能嗎?肖邦未發表的練習曲?活了上百歲卻貌若十八歲少女的人?荒謬至極!這裏也不難讓人思考到:現實主義。

以科學爲基本,以眼見爲實爲準則。科學是可以讓我們擦亮被矇蔽的雙眼,但是對於任何東西,我們都報以一種機械般冷酷、公式化的做法,我們都要知根知底,找到一個真實可靠的依據證明它爲什麼存在,如何存在。那麼生活的意義何在?我有時候想,現在的人們沒有古時候的人們活得瀟灑了,古人沒有太多能力探索世界,但他們對大自然抱有一種敬畏,一種崇拜,對未知的東西,編織出一個又一個很美很美的夢。而現在的人,對世上的東西,只把它們當作東西罷了。那份信仰,那份單純的崇拜消失了。即使是康維那樣對活佛深信不疑的人,他的堅信最終也因爲馬林森的冷酷剖析而分崩離析。爲什麼,我們不能再保留下那份幻想?讓心底保留一份溫存?慶幸的是,最終,失憶的康維想起了那份美好,他踏上征途,重新去尋找香格里拉。

這篇文章留下了一個小小的悲劇,很讓人難過。滿族公主羅珍她逃離了香格里拉,最終她不復當年美麗,變得垂垂老矣,傷寒而死。我扼腕嘆息,爲她的做法所不值。香格里拉那樣一個人間仙境,無拘無束,她什麼要離開?爲什麼要拿命去賭這一場出逃?她就像天山上聖潔的雪蓮花,不該開放在平庸的人間。可她賭了,我轉念一想,“天堂,永生”並不是所有人都想要的。有時候永生就會是一種折磨,像《格列夫遊記》裏那個長生殿,裏頭都是喝下永生水的人,他們活着,可聾了,瞎了,什麼都沒有了,可是他們還是要被迫活着。他們對格列夫說:“來吧,加入永恆之國。”可聲音卻如此悽慘。既然有了天堂,要人間何用?人間自然是有它存在的意義。正因爲世界的不確定性和殘酷性,才讓人深切的意識到人生苦短,及時行樂,讓人們心底深處生出對生活最熱切的期盼。人們渴望,渴望將一切未看盡的看盡。時間謀殺了生命,卻也使我們對生命欲罷不能。也許,這短短几十載只能讓我們“庸庸碌碌”,初嘗生活的甜頭,滿足我們心底的七情六慾,但是,這比香格里拉的“仙人”年復一年皓首窮經於某種學術、精神領域的求索來的有意義多了。因爲我們經歷過,我們得到過,我們失去過。我們品到了一個獨一無二的世界。它不是超脫一切的淡然,而是對這個世界最深刻的最複雜的情感。這個滿族公主大概就是爲了心底的那份對未知世界的渴望,才勇敢的付出生命的代價。她得到了什麼?還不是倒貼上一條命!我有時候會這麼功利的想。可是得與失,又有誰能說的準呢?自己無悔,那就值了。

雖然我是不大喜歡這個像苦修院一樣的香格里拉,不過,有一點,它讓我震撼:它存在的意義。它存在的目的,就是去保存一個沒落時代的光華,並尋求那種人在激情耗盡時所需要的那份智慧,並且珍藏下它們,並盡力讓它永世流傳。在紛亂的世界中,他們不算偉大,只偏安一隅,甚至有些狹隘。但是他們對文化、對精神的那一份珍視,那一份執着的守護,真的很令人敬佩。香格里拉,就像塵封在神祕境地的一部古書,靜靜的,記載下時代的影子。那的人,正用睿智的眼,溫和的看着時代變遷……他們守護的,只是時代的一小部分溫存,卻足矣。

  消失的地平線讀後感三

一盞檯燈佇立在書桌上,一個星期後,一切依舊,桌上的《消失的地平線》還在那裏,只不過多了些感受,感受到了現實與心靈兩個世界的碰撞與交融,感受那份找到心靈歸宿的欣慰和得而復失的沉重,

“香格里拉”,這夢幻般的世外桃源,美妙絕倫的人間樂土,她如此虛幻迷離地在人們的現實生活與精神世界之間的地平線上盪漾了整整半個多世紀,至今仍散發着誘人的魅力,每一次解讀我都會隨作者的妙筆神遊一番“香格里拉”,從而逐漸明白《消失的地平線》這一書的深刻內涵。

本書描寫了一個很不尋常的歷險故事:英國外交官和他的助手,女傳教士小姐及一個正在潛逃中的美國經濟犯,爲逃避印度革命的風暴,他們不約而同乘上一架用來撤離小飛機,準備飛經巴勒斯坦回國,然而飛機卻出乎意料被劫持到雲南地帶的一個神祕所在——一個深藏在崇山峻嶺之中的“世外桃源”。這個被小說家冠以“香格里拉”的神奇樂園處在一條長長的山谷之中,而這個被稱作“藍月亮”的山谷的正前方凌空高聳着一座雄偉的金字塔似的雪山,那是世界上最美麗、最可愛的山峯。他們驚奇地發現,這山谷非常巧妙地被小小的草地和漂亮的花園所點綴,溪水邊棲息着塗過油漆的茶館和玩具的房屋;他們覺得這裏的居民似乎非常成功地結合了漢族和藏族的文化。

很有幸在讀完這本書後,懷着好奇心遊覽了傳說中的“香格里拉”

在幾天的遊玩裏,這裏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觸頗多的是山水風光優美,生態植被良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美麗的雪山以及雪山下古樸、寧靜的田園村莊,茂密的原始森林,聖潔的高原湖泊,開野花的草地和衆多不同藏傳佛教教派的寺院構成了一幅幅美妙絕倫的圖畫。

香格里拉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在那裏,月亮是藍的,雪山是藍的,處處都能感受到藍月山谷的意境,使人彷彿置身於《消失的地平線》裏那個理想王國之中。這裏有高山大川,有千頃良田,有翠綠的湖泊,還有遼闊的牧場。

讀完書,游完景,不僅僅是感慨,更明白了書中的道理:或許沒有真正的“香格里拉”,或許只是希爾頓的一個夢,又或許是像陶公的“世外桃源”一樣,是一種渴望,但這些都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只要我們從容不迫地生活,堅守內心最初的信念,我們終會發現,“香格里拉”從未消失,它一直在我們身邊,一直在我們夢裏,一直在我們內心的最深處,是永遠的“香格里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