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全球通史讀後感6篇

全球通史讀後感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W 次

《全球通史》內容上起人類的起源,下迄20世紀70年代多極世界相對峙時期,上下數十萬年,一氣呵成,下面給大家分享全球通史的讀後感,歡迎借鑑!

全球通史讀後感6篇

  全球通史讀後感1

有人說讀史就是在讀故事,其實本是如此,我們以後來人審判的視角去看待前人的生活,其實並不客觀,最大程度的理性也只是保持個人邏輯上合理。在不能完全客觀的前提下,我們不應該去評判歷史,以現代人的思維和眼光去對前人品頭論足是沒有意義的,唯一應該做的是多思考。汲取其中的養分爲己所用,對個人、時代、社會而言都是大有裨益。

斯塔夫裏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就給人這樣的感覺,正如書中所言,每個時代都要編寫自己的歷史。不是因爲早先的歷史編寫的不對,而是因爲世界完成了自己從舊到新的轉變,所以每個時代都會面對新的問題,產生新的疑問,探索新的答案。

書中一直在強調歷史事件發展的邏輯性。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知道世界一直在變革,而且不同的地區會有較大的差異,有的人會去計較所謂過渡的時間,用以比較各個國家甚至是民族之間的差異,但實際上是沒有任何意義。無論是從食物採集到食物生產,還是從部落文化過渡到城市文明,抑或者是從農業社會更迭爲工業社會,都不是因爲某個人或者是某些人的突發奇想而發生的,總之,當時發生的不是一件事,這是一個過程。

我們清楚地知道人口的增加導致了農業革命,而農業革命反過來又支持了更大規模的人口增長。當農業漸漸代替採集業的時候,人們開始嘗試種植更多的植物來適應不同的環境。這就是良性的循環,當簡單的植物採集不能滿足人們生活的需要的時候,自主的培育糧食就成爲新的出路,創新是推動歷史發展的重要動力,因果相生,農業的傳播擴大也讓不同地區的人們開始培育更多的植物,從中總結出的經驗和方法讓食用植物更加具有普適性,如墨西哥的玉米,美洲的土豆,中東的芭蕉等植物。當人們把實踐中的經驗運用到改良上之後,植物也因爲人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也間接地推動了農業的發展。歷史本身就是邏輯最嚴謹的教科書,是環環相扣,最爲精彩的魔術,所有看似突然的變化,都有蛛絲馬跡可循,那是一張由幾十億人的蹤跡編成的巨網,沒有人可以置於其外。

《全球通史》雖然是史書,但卻具有強烈的現代意識,讓我意識到史書可以是啓示類文本,面對不同的話題,不變的是對本源的追溯。作者看似在平靜的闡述從史前到21世紀的歷史,但也一直不忘提醒讀者認清現實世界和歷史的內在聯繫。從而使讀者的思維能夠跨越時空的限制,在歷史和現實的兩個時空裏自由馳騁,甚至由此產生出自己對歷史事件的聯想和對比,產生出自己思想的火花和創作的衝動。當然,《全球通史》並不只是一本有深度的書,斯塔夫裏阿諾斯以自己對歷史和哲學的深厚功底,同時無限的延伸了作品的寬度,書中有對人性善惡本質的哲學分析,對文明是“詛咒”還是“福音”的辨證評價,也有對世界愈加兩極分化的人道關懷,對人類歷史上諸多的災難的淵源——社會變革總是滯後於技術變革的警示和憂慮等等。

歷史沒有可以省略的部分,前因後果,一脈相承。斯塔夫裏阿諾斯的《全球通史》以其內在的嚴密邏輯和浩瀚廣博的知識讓我領略到歷史的精彩,緊循着這樣嚴密的邏輯線,所有的文化優勢都應慢慢轉變爲經濟優勢。我們可以冷靜的探索,釐清其中的線索,汲取養分爲己所用。不執著於眼前,心中自藏乾坤,靜言巧思,亦不失爲上乘。

  全球通史讀後感2

《全球通史》這本書的難度和厚度讓我傷透了腦筋,但也讓我受益匪淺。懂得了讀書真正的奧祕所在。

全球通史分爲上下兩冊,兩冊共110多萬字,剛開始看的時候因難度不由得一目十行。一心想着快快的讀完,但越往後讀我就越覺得讀好書不應該是這樣的,我要從這本書中得到知識和感悟,之後重讀這本書時,態度便有了變化。爲了能留下自身的感悟和思考,我也不能被動式的讀書,只是在意語言的有趣,對感興趣的部分就認真讀,陌生的、難理解的就一目十行,必須得在仔細的思考中完成閱讀。

在這種有思考的讀書中,我的讀書速度雖然變慢了,但是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量變轉爲質變,我也定下了目標,在看完這本書之後一定要寫感想。將我的感悟與大家分享。

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裏阿諾斯聲稱,要“站在月球上來審視人類史“這在我理解便是,用更廣闊的視角來審查歷史,這種大格局的觀念可以令你的眼界開闊,更可以比他人更深一層。

“社會變革滯後於技術變革一直是人類許多災難的根源“這是作者全書都在聲明的觀點,那是因爲一但人類有了超越倫理道德的武器,便會將倫理道德置之一旁,從而發生暴力衝突等問題。作者的觀點是兩者的不匹配纔是導致人類災難的原因,這不也正說明了從技術大爆炸開始幾百年的時間,隨着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文明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有着全球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樣災難性的事件。而在人類的文明史之中,這反而是技術人文大爆發的時代。

其次作者認爲,“蠻族入侵的毀滅性衝擊是形成東西方差異的原因,蠻族入侵一直是各個文明揮之不去的夢魘,蠻族與文明種族實際上便是遊牧民族和農業民族。兩者互相鬥爭,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斷鬥爭融合,最終塑造了帝國文明的氣質。舉個例子就像是中國,中國各個帝國走到了末期的時候,不是農民起義將帝國搞得千瘡百孔,最終由遊牧民族將帝國摧毀,就是遊牧民族以絕對的優勢將帝國摧毀。隨後當遊牧民族墮落時,農業文明便會來一次漂亮的反擊,重新統一中原,因此會在競爭之中不斷進步,但是西方卻不堪滿族進攻,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失去了傳統文化,成爲導致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原因之一。

對於中國肯定不少人想要了解,全球通史作者提到:“中國文明具有獨特的現世主義,這一點可以從中國文明是世界文明中唯一的在所有歷史階段都未產生過祭司階級的偉大文明。中國文明的特點是統一和連續,因爲地理位置較爲封閉,文化更是統一。且具有早熟的特性,要知道中國在秦朝時就實現了文字的統一,而印度文明的文字統一則是英國人入侵後才逐漸開始的,雖然是一個極端但中國文字的同意是十分早的。但早熟便會早衰,因此才導致了清朝的屈辱史。接着中國的結構是中央集權,自然導致了一個統一的政體,使得文明以一個相同的姿態連續不斷。

這就是我對全球通史的一些體會。

  全球通史讀後感3

作爲一箇中國人,不僅要了解本民族的歷史,更應該瞭解世界的歷史,特別是在全球化迅猛發展的今天,不從世界歷史中繼承和發揚全人類的優秀文化遺產,將無以迎接全球激烈的競爭,無法承擔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

《世界通史》是一部全景式再現世界歷史的新型圖書。它在吸收國內外世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將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沉澱下來的豐富的圖文資料,按歷史編年的形式進行編排,直觀地介紹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全書用豐富翔實的文字敘述,全方位介紹世界歷史的基礎知識,內容涵蓋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藝術、民俗等領域。

古代卷從古代世界的開端,按縱的歷史發展進程依次對各國家或地區的歷史分章編寫;對公元前4世紀後的諸國按橫的歷史聯繫分章編寫。中世紀卷按地區和典型專題相結合的系統敘述。近代卷主要敘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工業革命、法國里昂和德意志西里西亞工人起義、馬克思主義誕生、第一和第二國際、巴黎公社、19世紀晚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19世紀晚期的亞非拉國家等內容。現代卷主要闡述人類世界進入20世紀後所經歷的兩次世界大戰、俄國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科學技術革命改變了人類的經濟和社會生活乃至思想觀念等內容。當代卷以對戰後世界各種基本矛盾運動的分析爲依據,反映戰後世界這個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統一整體的發展過程與特點,反映各類型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科學技術、人民運動和對外關係的狀況與發展趨勢。

正如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所說:“一個人如果能處在歷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獲得真知的人,因爲歷史的經驗是最爲豐富的一座智慧之庫。”歷史蘊含着經驗與真知。學習世界歷史,不僅可以瞭解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增長知識,還可以提升深遠的戰略思維,培養開闊的世界眼光,從而能認清複雜現狀,抓住要遇,應對挑戰。

世界歷史是人類作爲一個現實整體的歷史,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是世界歷史體系中的一部分。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只有瞭解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和風貌,掌握了人類社會發展各階段的重大變遷,並從中借鑑前人的經驗教訓,才能在全球化發展的環境中,認清複雜現狀,融入時代的潮流。

  全球通史讀後感4

斯塔夫裏阿諾斯的《全球通史》我花了兩個星期讀完了,不過讀的有點囫圇吞棗。因爲看的入迷,以至於我迫不及待想翻開下一頁歷史,到翻完最後一頁我還想再看下一頁。這本《全球通史》被世界上許多著名大學選爲教材。也是自90年代起北京大學歷史系本科教學的首要教材之一。

以前我讀《史記》《資治通鑑》沒覺得寫得好的。雖然歷史上對這兩部書,評價是很高的:《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不過我覺得《史記》、《資治通鑑》就是一本帝王書,都是陰謀、權術、人治、治人那一套。利用權術駕馭羣臣、奴役人民、愚昧人民、控制人民的思想。這樣的書不看也罷,也只有在現在的中國和一些落後地區還有市場。

而《全球通史》描繪的是人類歷史從誕生到現代一系列幾次大的飛躍。隨着技術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人類從茹毛飲血的史前社會到科技日新月異生活水準大幅提高的現代社會。水渠種田、馴養動物、利用牲畜耕田、鐵的發明、火藥的發明、蒸汽機、鐵路。每一次大的技術變革都對社會才生了深遠的影響。斯塔夫裏阿諾斯總是不遺餘力的帶我們去通過遠古的歷史、來如何看待我們今天社會快速發展所面臨的新的問題。而他對這些新的問題也總是不下定論,讓我們自己去思考。世界未來是會變得更好,還是毀滅呢?環境問題、人口急劇增加和資源匱乏、核擴散危機、基因工程、社會不公平和貧富懸殊、青年的反叛,異化、犯罪和吸毒、恐怖主義、地緣政治和宗教爭端、貿易保護主義、貨幣危機和金融危機等一系列問題。社會到底是變得更好還是變得更壞呢?歷史也正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創造、探索,我們現在的每一個人都將見證這段歷史,也都要參與到這段歷史當中去。

斯塔夫裏阿諾斯說:21世紀不僅面臨着巨大危險,而且還擁有巨大潛力。雖然歷史學家們沒有魔法師的水晶球,不能確定無疑地預知未來,但是,他們能比較確定地預測到,21世紀既不是烏托邦,也不是地獄,而是一個擁有各種可能性的世紀。

  全球通史讀後感5

瀏覽了《全球通史》,對裏面關於冷戰的部分比較感興趣,也有很多收穫,明白了當今世界發展的不平凡的道路,也明白了當今國際關係的許多道理,下面是我的一些讀書感想。

隨着東歐劇變和蘇聯的解體,冷戰結束,國際關係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對於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我深表遺憾,社會主義受到了嚴重的挫折,共產主義在某種程度上倒退了。這個階段最大的變化就是由冷戰時期的兩極格局逐漸轉化爲多極化格局,形成了“一超多強”的國際力量結構。“一超”指的是美國,“多強”是不確定的,大概有俄羅斯、西歐、中國、日本等。此外,許多發展中國家開始發展起來,如印度、巴西等,加入“多強”系列。我認爲多極化有利也有弊,但總的來看,它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穩定。多極化是一種發展趨勢,誰也阻止不了,每個國家都希望自己強大起來,然後在國際上發揮重大作用。冷戰結束後,世界逐步走向穩定,和平與發展成爲當今世界的主題。然而這個世界還不是天下太平。冷戰後,一系列的問題出來了,如民族矛盾、領土糾紛、宗教矛盾等等,這一系列的問題以及霸權主義、恐怖主義嚴重地威脅世界和平,局部的戰爭和糾紛不斷。如海灣戰爭、印巴衝突、波黑戰爭、911事件、巴以衝突、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等。美國想建立一個單極世界,在全球範圍內尋找對手,實現其霸權主義。所以說,實現全世界和平的道路還長遠。我們只能是好好珍惜現在的相對和平,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怎樣才實現全世界和平呢?除非是各國的利益都得到滿足,和平的力量遠遠大於戰爭的力量。我相信會有全世界和平的一天,那就是共產主義了,因爲共產主義實行按需分配,每個人的利益都會得到滿足,戰爭也就不存在了。當今的國際秩序還是不平等的,特別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之間的不平等。聯合國應該起帶頭作用,改革聯合國的機構和機制,改造國際秩序,使世界朝着和平的方向發展。

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少了中國,世界衝突將會加劇,世界離不開中國。中國曆來奉行的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爲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但許多國家,特別是印度經常造謠“中國威脅論”。中國強大會不會真的會威脅其他國家呢,我相信中國會和平崛起,不會增加戰爭的因素,因爲中國人歷來是愛好和平的。中國強大,只能增強世界的和平力量。在社會主義受到嚴重挫折的當今世界,中國應該首先要壯大自己,大力發展經濟和科技,適度發展軍事,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的確,中國在逐漸強大起來,但離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距離。作爲一個發展中的經濟和人口大國,中國應該努力發揮在國際上的作用,參與國際政治,調節國際關係。

我覺得作爲21世紀的新人類,應該多關心一些時事,瞭解世界形勢,關注國際關係,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做出一點貢獻,這樣纔是一個合格的世界公民。

  全球通史讀後感6

讀完英國作者韋爾斯所寫的《全球通史》,浩瀚的大作,把地球演化,生物繁衍,人類發展的過程濃縮爲上下兩冊書的百萬字中,不得不歎服作者的功力。

開篇先從宇宙星辰說起,不斷地把視角拉近,銀河、太陽,再地球,然後把人置身於地球,接着按照時間的進度訴說地球生物的起源,智人的進化,走出非洲,文明開始……有史學家定義人類有四大文明,分別爲古代巴比倫、古代埃及、古印度文明和中華文明,但從全書的論述來看,中華文明屬於世界文明的非主流,它保持了獨立性,卻也較少地與其它文明有相互的輝映。這與中國所處的相對封閉的區域有關,也有古代的君王閉關鎖國的政策相關。因此可以說,全球通史關於人類主要發展的區域,重點在如今的中東再到地中海沿岸,再到歐洲和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如再概括而言,其實就是歐洲的發展史。在貫穿歷史的軸線裏,基督教形成、發展和鬥爭,卻又是關鍵的脈絡,其中基督教的尤爲重要,它促成了文明的發展,又淪爲教派私利的工具,遮蔽了科學之光,但又因其教義的價值,隨着時間推移,復又孕育出了現代的文明價值。

而中國對文明的貢獻,不得不提我們常說的四大發明,其中紙張和印刷術,讓歐洲知識迅速地傳播普及,打破了教會和權貴對知識的壟斷,促進了文藝復興。除此外,中國對外界輸出的彷彿只有絲綢茶葉瓷器等物品了,對文明的貢獻似乎就乏善可陳了。這不得不讓人深思,原因在哪?作者提到了我們的漢字,作爲象形文字,它太難掌握了,而且限制了漢人的抽象思維的發展,導致中國出現不了大哲學家和大科學家。古代蘇美爾人就曾比中國人早1000多年掌握了象形文字(楔形文字),他們大概是認識到了象形文字的缺陷,最終改爲了音節文字。這或許有道理吧,但從感情上卻難讓人接受漢字的是一種落後文字的說法。但對比一下古羅馬帝國,有一個相似的原因可借鑑,即專制導致了思想的禁錮,古羅馬帝國存續了四百多年,它同樣沒有哲學和科學提升和發展,文藝復興時期思潮還需從更遠的古希臘尋找根源。這也就解釋了爲何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爲何有諸子百家了,因爲那時候是列國時期,沒有哪個君王能夠阻止人們自由地思考。類似的還有古希臘,他們是城邦國;還有歐洲,分立的各個國家,哥倫布可以拿着他的航海計劃書去遊說各國,最終得到了西班牙女王的支持。

對於有悠久歷史但不在地中海範圍和歐洲區域內的帝國,作者基本上着墨很少,比如印度,雖然貴爲文明古國,但不在文明交融匯合的中心,而且沒有出現過有存在感的帝國,篇幅就很少了。還有日本,雖然人類活動較早,但開化較遲,且爲島國,與外界交流甚少,也被簡略地帶過了。但作者稱讚日本爲最會學習的國家,沒有之一,明治維新後30年即趕上了歐洲強國,動搖了白種人自我種族優越性的看法,併成爲了亞洲文明的中心。當然,關於文明的國家,作者推崇備至的是美國,它彷彿就是人類文明發展國家治理的最高成就,有着崇高的價值觀和正義感,如美國推崇的門羅主義,阻止了歐洲列強對美洲的染指,和平地解決了美洲的獨立問題。不知作者看到如今的特朗普的美國優先論,又是什麼樣的看法。

全書截止的時間爲第一次世界大戰,最後部分章節描寫的翔實程度和各方作戰的慘烈程度,讓人錯以爲這是一部紀實小說,槍炮聲彷彿就在耳邊響起,然而就戛然而止了,連戰爭結束後的凡爾賽和約都沒有提及,讓人疑慮叢生。爲何不寫之後的歷史呢?希特勒、羅斯福、丘吉爾都是值得大書特書之人。我猜測,或許是因爲時間太近,喧雜聲太多,還沒到下結論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