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楊修之死的讀後感範文

楊修之死的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9W 次

凡看過《楊修之死》這篇文章的人,都會爲才子楊修“恃才放曠”而死在“奸雄”曹操手中而感到惋惜。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楊修之死的讀後感範文,喜歡的過來一起分享吧。

楊修之死的讀後感範文

  篇一、楊修之死的讀後感範文

讀完整篇文章,我的腦海中不禁浮出一個疑問:楊修之死是誰之過?細想,這是楊修咎由自取,正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

首先,縱觀楊修一生,他並沒有像謀士程昱那樣,在軍事上或政治上給曹操出過什麼對策,只是一味地在“門內添活乃闊”和“一人一口酥”等小事上賣弄小聰明,他還自解“雞肋”,惑亂軍心,這是何等大事,曹操豈會放過他?

他還參與了曹氏立世子的爭鬥中,這本就是爲人臣子的大忌。即使曹操現在不殺他,日後,曹丕也一定不會放過他。

當曹操問謀士賈明的時候,賈明沒有表態。單從這一點上看,賈明比楊修聰明多了。

再有曹操“夢中殺人”,本來就是玩弄權術,以掩人耳目,而楊修偏偏要說破,叫曹操如何容他?

楊修有確學識淵博,才華過人,能夠讀懂曹操的心思,但他察覺到曹操的殺修之心了嗎?我想應該是沒有,他真是小事聰明,大事糊塗啊!

我認爲,楊修之死怪不了別人,只怪他賣弄才華,鋒芒太露,又恃才放曠,不知檢點。

所以,一個人聰明,學識淵博是好事,但爲人處事要謙虛、謹慎,否則一定會惹禍上身!

  篇二、楊修之死的讀後感範文

《楊修之死》是小說《三國演義》的第七十二回,講述了楊修被曹操殺死的前因後果。在這篇文章中,楊修與曹操的個性被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楊修爲什麼會死呢?讓我們來剖析一下吧。

文中道:“楊修爲人恃才放曠。”揭示了楊修性格——狂。楊修是一個極聰明的人,也正因爲如此,他才被曹操賞識,當上了主簿。他必然是知道曹操氣量小的,可他卻毫不顧及主公曹操的感受,屢犯曹操之忌,足見他的恃才放曠。在曹操建花園的事件中,楊修道出曹操在門上寫“活”字的用意,曹操心忌之;之後又指出“一合酥”的含義,曹操心惡之;再後來他又識破曹操夢中殺人的騙局,曹操聞愈惡之。除此之外,楊修又幾次使曹操不悅,直至後來的雞肋事件,他被曹操以亂軍心的罪名給殺了。

楊修因才而被曹操賞識,卻又因才被曹操所殺,都是狂妄惹的禍。楊修之死也非都是楊修的過,殺人者曹操的責任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三國演義》中曹操可謂是奸詐至極,同時又氣量不大。他在花園門上寫一“活”字,意是想擴大花園門,同時也可以表現一下自己的智慧,不料卻被楊修輕易看出,這對曹操是一種羞辱。後來“一合酥”事件又一次讓曹操不高興,再後來楊修識破了他夢中殺人的騙局,更是讓曹操對楊修極爲厭惡。直到後來“雞肋事件”,曹操忍無可忍,便把楊修殺了。

事實上,楊修除了激怒曹操,還讓曹操產生了危機感。楊修是曹操第三子曹植的擁護者和老師,在曹植與哥哥曹丕“世子之爭”的過程中,楊修極力幫助曹植,甚至爲曹植擬好了答案,使曹植面對曹操的問題對答如流。本出於好意的楊修後來被人陷害,背上了誣陷曹丕的黑鍋,使得曹操覺得楊修對自己的接班人不利,甚至覺得自己的江山快要改姓“楊”了,看來楊修是不殺不行了。

楊修是有才,但也終究鬥不過曹操。他本恃才放曠,又遇上了妒賢陰險的曹操,還數範曹操之忌,多種原因共同促成了楊修之死,這實在是值得我們深思啊!

  篇三、楊修之死的讀後感範文

這個世上本就沒有絕對的對錯。當你一味地嘲笑楊修的恃才放曠時,又何曾想過,假若不是在那樣混亂的歷史中,假若曹操沒有掌握生殺大權,假若當這樣的事發生在如今的社會,我們也不過是一笑了之罷了。

的確,楊修的才華可遇不可求,如若不是他爲人居傲自負,以曹操的野心絕不會屈就他僅是當一個小小的漢主簿,這一點我們不可否認。但是他卻不懂掩蓋自身的光芒,甚至置曹操的威嚴於不顧。如此,在我們看來是坦率到可愛。但在曹操眼中,楊修儼然已成爲一顆毒瘤,欲除之而後快。因爲楊修的存在讓曹操產生了危機感。身爲臣下,能爲主子排憂解難固然是好事。但是事事比主子佔盡先機,那就未必是明智之舉了。

所以,有人說楊秀最後的慘淡收場,純屬自找,那也不假。但細細又想,曹操就沒有一絲過錯嗎?

還記得那個說出“寧我負盡天下人,也不叫天下人負我”的曹操,身爲上位者,這近乎偏執的思想真的好嗎?我們從文中也可以看到,他是一個多疑的人,所以他最後秉着“寧可錯殺一百,也不放過一個”的原則,處死了楊修。這看似已了結的事情,長此以往,比釀成大禍。他的多疑究竟會讓他失去多少良才大將?既然爲人君,就應寬容大度,這樣與之背道而馳,終會吃苦果。

這樣的悲劇,它既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但如果,寬容與謙遜相握手,該多好?

  篇四、楊修之死的讀後感範文

楊修該不該死,不去辯論。他的才能,絕對在常人之上——能輕易掀開曹操心思的外紗,可謂奇才。可是,他的智慧甚至不比常人——恃才放曠的楊修,帶着些傲氣,不知道尊重別人,他得罪曹操不知幾次,讓曹操恨再愛上;應該說,他不識時務。

這個我正面對的社會,體現給我並讓我在其中生活的社會,讓我不得不累了自己,有時失去了真實——除非脫離社會。不過,社會是這個社會的,我是我自己的,我的夢想是我自己的。雖然完全實現自己的夢想很艱難,但不失去精神上的自己。有時需要僞裝,必須僞裝,那不要緊,因爲那只是外套,因爲那樣做是爲了自己的夢想,真正的夢想。當有一個夢想成真,便將外套換得更薄。

有兩種人最不被外事所累,一種是大智的人,他們看透了一切,看開了一切,變得無拘無束;另一類是大於的人,他們不琢磨一切,不在意一切,變得無拘無束。這兩種人獲得真實,充實,無論成爲那種,都很不錯。如果被註定活在他們中間的部分,就蔑視一切的黑暗,先往所有的光明。

楊修屬於夾心的部分,他分不清黑暗和光明,似乎只希望那個和了自己的胃口,不看乾淨。

  篇五、楊修之死的讀後感範文

楊修,一個素服才名的文人,恃才放曠目中無人,甚至無視他的“上司”曹操。但有很多人把楊修的死因歸結於曹操身上,認爲是曹操嫉妒楊修的聰明,從而得出了職場的潛規則,就是下屬絕不能比上級優秀,說白了就是你必須比領導傻,尤其是必須要讓領導認爲他自己比你聰明,只有這樣,你才能混下去。

但在我看來,楊修死的關鍵原因在於他自身,在於自身的狂妄不羈。不僅這樣,他還多管閒事,詆譭領導,曹魏集團每天需要處理的事務不少,應該說是夠楊修忙的了,可他卻非要忙裏偷閒對於自己無關的事情瞎摻和,賣弄自己的小聰明,纔會走上不歸路。

據《三國演義》裏楊修得罪曹操的事很多,但我認爲,這些並不足以致命,而插手曹植、曹丕兄弟的儲君之爭和揭露曹操夢中好殺人的真相,纔是真正給自己掘墳的原因。

作爲曹操的“祕書”,插手別人的家事,明顯就是不務正業,揭領導的短,損害領導的形象,更是不把領導放在眼裏。面對一個多管閒事,不維護領導尊嚴的下屬,無論誰心胸多麼的開闊,估計心裏的怨恨都少不了。

威信,是一個成功領導的必要條件,也往往是一個團隊能正常運行的的保障,團隊的成員都應該知道,每一個人應該把自己份內的是做好,業餘時間多學習,以提高自己的能力,不要把關心領導的家事和領導的私生活當作自己的工作重點,不當場合的大放厥詞更可能成爲他日射向自己的箭,做一個本分的下屬,或許一身的亮點沒有幾個,但永遠受人尊敬,做一個飛揚跋扈的下屬,或許時常有人誇你有膽量,但一旦栽了個跟頭,你就更容易受傷,甚至不得翻身。

讓我們從楊修身上吸取教訓,在社會上有一個立足之地,切勿耍小聰明。

  篇六、楊修之死的讀後感範文

凡看過《楊修之死》這篇文章的人,都會爲才子楊修“恃才放曠”而死在“奸雄”曹操手中而感到惋惜。對曹操那種“嫉才妒能,不能容人”的行爲感到憎惡。但是我認爲曹操那麼做是無可奈何的。

曹操的無奈,其實是對楊修這種性格的無奈。在《三國演義》中,楊修恃才放曠且鋒芒畢露而不懂得收斂,稍有機會,不管什麼場合什麼對象,便開始賣弄才華,以顯示自己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其中諸如“一盒酥”和“猜字謎”等事件,便是極好的佐證。然而對於這些,老謀深算的曹操並不欣賞,每次都“雖喜笑,然而心惡之”。寫到這裏,也許有人會認爲這是曹操嫉妒楊修才華,其實這只是一種十分膚淺的表面現象。

因爲對於大政治家曹操來說,他在臣僚們面前的每一個舉動,都有其潛在的政治目的。就拿“一盒酥”“猜字謎”事件來說吧,在我看來,表面上是曹操和臣僚們的遊戲之作,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爲這些遊戲都具有很強的政治試探性。老謀深算的曹操,想從中看看出臣僚們對自己的心思瞭解多少,明白多少,這對於曹操來說非常重要,如果一個人的所思所想全部被別人看破,那麼這個人就失去了其價值,而楊修想靠才華領取政治資本,卻犯了曹操的大忌,所以他爲自己的慘局,埋下了禍根。

但我認爲楊修最後身首異處的主要原因並非上面這些小事,而是楊修參與了曹氏集團的權力之爭。試問哪一朝最高統治者喜歡別人來管自己的“家事”呢?從這個角度說,楊修的死是必然的。

處死楊修,是曹操無奈的選擇,而曹操因處死楊修而落了個“嫉賢妒能”的千古罵名。楊修到死都不知道,自己纔是真正的兇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