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發言稿 > 中學全體文科教師座談會經典發言稿大綱

中學全體文科教師座談會經典發言稿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3W 次

尊敬的謝校長、尊敬的各位同仁:

中學全體文科教師座談會經典發言稿

感謝你們給我一次上課和發言的機會,感謝你們能奈住性子聽自以爲懂得教學行情我的嘮叨。下面,就《柳葉兒》這節課的教學構思並結合我對文科教學的點滴思考,作如下發言,敬請指正。

  一、充分用好手頭的教學資料

1、破壞一箇舊世界容易,建立一個新秩序困難,在我們不能、或者說也沒有能力做到破壞和建立時,我們要去充分發揮現有教科書的作用,並不斷完善它,並建設它。現在,我很疼心的是,老師上課不圍繞課後練習題來上課,因爲我堅信我們的問題設計肯定比不上洪宗禮這批專家學者;老師備課不能利用好教學參考資料後的教學設計,我斷定我們大都數人的教學設計比不上彙集全國各學校比較優秀教師的教案;我們的《補充習題》被棄之不邊,自己去編什麼練習,或者買一套其它資料,我相信我們自己所編的資料體系肯定趕不上配套的練習冊;我們選擇了很多美文,自讀課本卻不聞不問;我們運用各種媒體資料,但配套的光盤和蘇教版教材的網站卻遭遇遺忘;我們經常說學生不會預習,課本上的問題就十分的好。其實,這些資源對於我們普通老師來說已是十分的豐富而高質。所以,我這節課就是利用課後的三個思考題撐起了整個備課的門面。其實,一套教材就是一個教學流派,有着自己的理論基礎和自己的教學意圖,只有我們的教者掌握了它的精神實質,才能使用得得心應手,比如說,中學生的閱讀量是一學期100萬字,課本18萬,自讀課本22萬,《西遊記》67萬,《補充習題》5萬,已遠遠超過國家規定之要求。

2、每一個文本都是一個獨立而豐富、自成世界的王國,一切問題都可以在文本中找到你想要的答案。因而對文本深刻而認真的解讀,是我們課堂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沒有教師對文章的獨立而深刻的解讀和體驗,就沒有學生閱讀的個性化的閱讀。《柳葉兒》中的“樂”,從兒童的角度來看,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的“樂”,但當“我”寫這篇文章時,是從成人的角度“品嚐”出一種“苦澀”,所以,文章就有了“每當看到那一片片打着細卷兒,在暖和的陽光裏慢慢舒展的柳葉兒時”的細緻觀察,就有了“總忍不住要伸手去摘一片來,放在嘴裏嚼着”下意識的動作,就有了“慢慢品嚐一番那苦中略帶些澀的滋味兒”的情感體驗。比如說,《背影》中父親對兒子的情感,學生只能到“愛”這個層面,如何讓學生理解到那是一種特殊的愛才能刻骨銘心呢?如果,我們從“父愛是沉默的山”來解讀,就會知道朱自清筆下的父親是“絮絮叨叨”的女性般的愛,就能引導學生進入一個全新的閱讀世界。我2007年在洪澤開課時,說過這樣一句話,“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在特定的時空下的情感宣泄。”作爲教者,就必須能觸摸到作者的心靈腹地,與作者達成情感的共鳴,這是其一;其二,解決這些問題的內容也必須來自課本,比如說,《童年的朋友》中寫到“她的頭髮多得出奇,密密地蓋着兩肩、胸脯、兩膝,一直垂到地上,烏黑烏黑的,泛着藍光。”烏黑的頭髮怎麼能發出藍光呢?其實,文章的開關就點明瞭這一切,因爲是在海上航行,海水的反光與折射而造成的。所以,作爲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讀懂、讀透、讀深課文

3、如何使用教材,是一個教師專業化水平的'外在衡量標準。評價一個教師專業水平高低時,就是看他(她)是“用教材教”還是“教教材”。所以,我們上課時,必須走進文本,必須走出文本,課文是我們引導學生掌握知識、體驗生活、培養能力的一個載體。在《柳葉兒》這節課上,我想讓學生知道,在文學中“客體都是主體世界的寄託”,都可以爲我們寫作的需要服務。小學的《青海高原上的一棵柳》中作者是通過對柳樹在風雨雷電中的情態進行描寫,表達了作者對柳樹不屈不撓的精神面貌的讚美;初中的《柳葉兒》是通過“我”與柳樹之間的一段往事的回憶來表達作者獨特的人生體驗,再結合第一單元寫人的不同類型《童年的朋友》、《一面》通過對人物進行精雕細作來反映人物的性格,《我的老師》、《展示華夏文化魅力》通過事件來表現人物品質,《趙普》則是把細節描寫和敘述事件相結合來刻畫人物,這樣從《柳葉兒》走出,給學生一個立體的知識結構。同時,又引導學生在《柳葉兒》中思考作者的“品嚐”之深意,走向學生的思維和思想深處。

  二、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體驗的基礎之上進行教學

新課程的核心理論基礎就是建構主義,學生的學習是一個自我有意義的建構過程,教師就是要在學生已有的知識、體驗和未知的世界之間構建一個積極的、有價值的橋樑,這個橋樑,我個人認爲也可以稱之情境。

1、導入在《柳葉兒》的導入上,要從學生學過的知識和對柳樹已有的認識入手,這樣便於學生迅速走向教師,便於迅速調動學生的思維,有話與你交流,課堂氣氛就能活躍起來。我一直認爲,課堂教學中,學生只有擁有知情權,才能享有話語權,“對話”才能誕生。

2、主題《柳葉兒》的主題,成人可以一眼看出,我們也可以直接告訴給學生,然後讓學生從文章中找出相關的語句佐證我們的觀點,這是我們通常的教法。我今天也是用的這種方法,但今天,我在課堂教學努力做到的是,這個主題如何讓學生通過對文章的閱讀喚醒或者說喚起他們曾經的相關生活體驗,讓他們從內心接受這種“樂”是苦澀、無奈而心酸。因而在上樹摘柳葉的冰冷、吃到一個豆子等處化上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結合實際談自己的感受。我想我們的課堂教學一定要達到這樣一個目的,我所傳遞的知識是學生“自己能夠主動接受的東西。”當然,最好的教學還是“以學定教”,從學生閱讀的第一感受進行、或第一發現、或第一疑惑處組織教學。

3、過程我想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學會“推波助瀾”,淡化自己,但不是弱化自己,要善於發現、抓住學生中有價值的問題引向深入,或者是學生思考的困頓處、不足處、矛盾處引向明朗與完整。

  三、對學科的基本性質有一個清醒、清晰的認識

1、語文教學必須從語言文字處着手,我一直認爲辨詞析字,是語文教師的看家本領。每一個漢字,只要把它放到一定的場所,便立刻成爲一個風情萬種的女子,或者是氣宇軒昂的男人,每一個人都有他(她)獨一無二的個性和不可取代的價值。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怎麼能不從這裏下手呢?“吃到一個豆兒”和“吃到一個豆子”中的“兒”和“子”所表達的思想、內容、情感是迥然於天地的,就是題目《柳葉兒》和《柳葉》,多一“兒”字,春風拂面,境界頓生。自課程改革以來,聽了無數節語文課,我們的語文課丟棄“根”,所謂“你最喜歡的是哪一句”飄在空中,浮在水面,所以,我們經常說這課沒有“語文味”。沒有形式,哪來內容。我一直在努力嘗試,如果我們的語文老師能感受到文字那繚繞的、氤氳的氣息,我們的課堂應是怎樣的一個春意盎然。

2、所謂語文素養和語感並不是一個“玄學”,有着一定可以丈量的東西。什麼是語文素養,大家爭論不休,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就像什麼是人?這些原性質的東西,是無法有一個明確的界定,但它有一些共識的東西,比如什麼是黃色文化,至今沒有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但可丈量原則是“一眼看上去不適宜那個年齡的東西。”我記得《人民教育》的教學編輯賴配根老師最近撰文指出,我們的語文一直圍繞一些無關解決的問題在糾纏着,總想有一個一統江湖的東西出來,我們的教學就心定了。其實,我們的教學就是圍繞一些基本的屬性進行有效的操作,逼迫內核。例如,語感,它大致可分爲語音感、語義感、語法感這三個方面,就語音感來說,大致可從節奏的張弛、語速的快慢、字音的輕重、句調的升降平緩、疊韻疊字的添舍來進行,時間長了,就有語感了。我們在教學就應從這些方面有效落實。而是一定要有一個定乾坤的東西出來,纔去做。

3、動手,永遠比嘴說有效。我們的語文教學學生用筆表達太少,基本沒有,即使有,也是留在課後,就連不少優課,學生的寫都是“請同學們課後在自己的本子上寫出什麼什麼”,“寫”成爲語文教學的‘“邊緣”。“只有把自己的想法用文字準確地表達出來,才能稱之爲思想。”我想,我們的語文課堂一定要給學生動手去寫,“寫”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是檢查教學效果最佳的方法。沒有不斷的“寫”,哪有學生思維的明晰,哪有作文水平的提高。

4、板書,是教者課堂教學思路的文字性呈現,沒有板書的課堂,是不規範的課堂。

尊敬的謝樹平校長、尊敬的安根生主任、尊敬的各位同仁,以上我的發言,是我個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正如我今天所上的課一樣不成熟、不成功,敬請各位批評、指正。教學永遠是一項充滿遺憾的工作,我願與大家一起努力。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