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發言稿 > 端午節開場發言稿(通用6篇)

端午節開場發言稿(通用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1W 次

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中,接觸並使用發言稿的人越來越多,發言稿以發表意見,表達觀點爲主,是爲演講而事先準備好的文稿。寫起發言稿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端午節開場發言稿(通用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端午節開場發言稿(通用6篇)

端午節開場發言稿1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今天我在國旗下的演講題目是:紀念屈原,過端午節。

衆所周知,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那麼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呢?端午節又稱端午,“端”與“初”的含義相同,所以“端午”又稱爲“初五”。端五中的"五"又和"午"相通,根據地支順序來推算,五月剛好是"午"月。因爲午時又有爲"陽辰"的說法,因此端五也叫做"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其他的名稱,例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有那麼多別稱,間接解釋了端午節習俗的起源,事情也是如此。關於端午節的起源,現在至少有四五種說法,例如紀念屈原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等等。

迄今爲止,對端午節起源最有影響的說法是紀念屈原。在民俗文化領域,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爲賽龍舟。相傳,古代楚國的人們因爲不捨得賢惠大臣屈原投江而死,於是人們紛紛划船去救他。在他們追到洞庭湖的時候去不見了屈原的蹤影。後面,人們在每年五月初五這一天,通過划龍舟來紀念屈原。

端午節吃糉子是中國人民的另一個傳統習俗。糉子,又稱"筒糉"、"角黍",它有着悠久的歷史和諸多花樣。每年5月初,中國家家戶戶都會泡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也是多種多樣。吃糉子的習俗在中國已經流行了幾千年,並傳到了韓國、日本和其他東南亞國家。

端午節開場發言稿2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今年的端午節我學會了一個新本領——包糉子。

端午節這一天,我看到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插上了艾葉,有些人還佩戴了香囊。小朋友佩戴香囊的比較多。香囊的樣子各式各樣,都很漂亮:有菱形的、方形的、顏色有紅的、黃的……可好看了!我走在樓道里,樓道里飄香着糉子的味道,真香啊!我的口水都快要流下來了,肚子早已咕咕叫了!我跑到家裏,告訴媽媽我也想吃糉子,媽媽不緊不慢的說:“別急,別急,我們等會兒到奶奶家還要包糉子呢!”

到了奶奶家,只見奶奶已經把材料準備好了:江米、紅棗、花生、箬葉。不等奶奶開口,我就搶着說:“做糉子可簡單了!我們把材料準備好,用箬葉一裹再一煮就可以了!”我有點兒得意,心想:奶奶一定無話可說了,我已經把做糉子的全部過程都說了下來,奶奶一定覺得我太聰明瞭。可奶奶說:“你說得簡單,包糉子可有許多講究呢!”我不相信,包一個小小的糉子能有什麼講究?

開始包糉子了。我自告奮勇,決定第一個試試。我拿起箬葉,包住江米隨便纏了幾圈。纏出了個圓不圓、方不方,也不是菱形的東西。我拿出紅絲線,心想:奶奶平時給糉子“五花大綁”,真難看,我可以纏一個漂亮一點的嘛!我用線圍着糉子繞了兩圈,然後繫了一個好看的蝴蝶結,太美了!我自己都佩服自己。可我剛一鬆手,糉子就“散架”了。箬葉一鬆,江米從裏面掉了出來,讓我白高興一場。

奶奶見了,來給我們做示範。箬葉經奶奶三折兩卷就包成了一個糉子。奶奶還教我們包糉子的竅門,大家試了好幾次,終於學會了。吃着自己包的糉子,心裏美滋滋的。

今年的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糉子,收穫可真不小呀!

端午節開場發言稿3

老師和學生: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在國旗下演講的主題是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端午節——。端午節也叫端陽節。有些人,屈原,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他出生於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的楚國。他誠實、博學、有才華,在楚國佔有重要地位。因爲堅持要對抗秦國的入侵,遭到攻擊拒絕,被楚王趕出朝廷。屈原在流放期間義憤填膺,寫了很多愛國詩詞,如《離騷》,《天問》,《九歌》等。後來,秦軍佔領了楚國的首都。楚失千里,屍橫遍野。屈原的心被刀子絞着。他不想看到自己國家的悲慘毀滅。農曆五月初五,他寫完鉅作《懷沙》後,投河自盡,用自己的生命寫下了一場波瀾壯闊的愛國運動。

人們愛屈原。聽到屈原自殺的消息後,他們划船去打撈屈原的屍體,但找不到。他們怕河裏的魚蝦咬屈原的屍體,就把糯米裝進竹筒裏,扔到水裏。他們想用糯米餵魚和蝦來保護自己

屈原的身體。從此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自發地來到河邊悼念屈原,也在洶涌的波濤中划船,象徵着人們爭相打撈屈原的屍體,以此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賽龍舟的習俗就形成了。屈原已經去世兩千多年了。今天,我們在這裏紀念他,主要是學習他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以及“與日月爭光”的人格。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無論時間如何變遷,他永遠活在歲月的長河裏,永遠被人們銘記在心!

讓我們懷着對偉大愛國者的尊重和珍惜來看待中國的每一個傳統節日。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着豐富的文化內涵,保留着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

謝謝大家耐心傾聽。在此,請接受我對你的節日祝福:端午節快樂!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

端午節開場發言稿4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五月初五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這一天,人們插艾草,吃糉子,撒白糖,賽龍舟,到處是喜洋洋的氣氛。節日是生活送給人們的禮物,因爲在熱切等待充滿驚喜的過程中,所有的準備都是甜蜜的。

端午節的前幾天是最熱鬧的,勤勞的人特別忙碌而開朗,空氣中瀰漫着糉葉的清香,這是一種多麼幸福的生活啊。

端午節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節日呢?

首先,端午節是一個紀念詩人屈原的節日。因爲愛國詩人屈原看到自己的國家四分五裂,在五月初五這一天跳進汨羅江。屈原投江之後,人們讓萬舟齊發,用吶喊鼓樂來嚇退蛟龍,以此崇敬和懷念屈原。

其次,端午節是一個衛生節日。端午節前後正是春夏交替的時候,天氣炎熱,多雨潮溼,蚊蟲滋生,是傳染病高發的季節。爲了避免疾病的發生,古人在端午節插艾葉驅蚊、驅蠅、驅蟲、淨化空氣。

第三,端午節是一個體育節日,因爲在這一天人們會舉行龍舟比賽。賽龍舟是一種很壯觀、很有合作精神的競技活動,對增強體質,促進社會團結起到良好的作用。

第四,端午節是一個美食節日。早在晉代,糉子就被指定爲端午節的食品。人們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顏色品種非常多。從形狀上來看,有四邊形、錐形、菱形等等。從餡料上看,北方多包小棗,在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和其他餡料。

各位同學,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豐富,但一些傳統習慣已經淡化了很多,我希望我們能好好傳承我們的傳統節日,好好珍惜我們的傳統文化,成爲古代文明和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

謝謝大家!

端午節開場發言稿5

親愛的老師和同學們:

端午節大家都很熟悉。你應該稍微瞭解一下端午節的習俗和起源。不過一個地方端午節的.習俗很多,今天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

端午節是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爲端陽節、午日節、五一節、初五節、艾節、端午節、重午日、午日、夏日。原本是消災消災的夏季節日。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成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糉子和賽龍舟是爲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端午節被命名爲“詩人節”來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是辟邪。“中國端午節”是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詩詞歌賦等大量文學作品從古代流傳下來。

這種說法源於南朝梁朝的吳郡《續齊揩記》和南朝的宗舉《荊楚歲時記》。據說,屈原投河汨羅江後,當地人立即去划船打撈,一路前往洞庭湖,但屈原的屍體一直沒有見到。當時正好是下雨天,湖上的船隻聚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爲了搶救賢臣屈博士時,又冒雨外出,衝進了茫茫洞庭湖。爲了悼念,人們在河上划船,然後逐漸發展成龍舟比賽。人們怕河裏的魚吃了他的屍體,就回家拿來湯圓丟到河裏,免得魚蝦糟蹋屈原的身體,這後來成了吃糉子的習俗。端午節吃糉子賽龍舟好像和紀念屈原有關,唐代有《端午》首文秀的詩

爲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萬水千山糉是情,糖餡肉餡啥都行。糯米沾着紅棗香,糉葉包着朋友情。”不管怎麼說,聽完我的介紹後,是不是又知道了很多端午節的知識呢?

端午節開場發言稿6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領導:

今天講臺上的講話的主題是:紀念屈原,過端午節。

大家都知道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那端午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爲“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爲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衆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節吃糉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糉;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糉子爲代表。吃糉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日本及東南亞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