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工作報告 > 中學生社會調查報告大綱

中學生社會調查報告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6W 次

隨着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學生的零錢越來越多,消費水平也越來越高。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學生社會調查報告,歡迎大家閱讀!

中學生社會調查報告

  【中學生社會調查報告1】

一.研究背景及其意義

隨着生活水平的改善,手機的普及率開始升高,而且使用者範圍也開始 擴張,還記得前幾年,擁有一部屬於自己的手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而且,還是大人們的事而已,大學生、中學生想也別想。但是20世紀的今天,卻不同了,在學校裏,手機幾乎是人手一部的通訊工具,接着是中學生,小學生,父母爲了跟兒女第一時間聯絡,紛紛給兒女們買起手機來,有得學生身上還有兩部手機呢,那更不用說手機電話卡了。

從以前的“水壺”到現在的只有手掌大的手機,無論從功能到外表都是一個大飛躍,但是,價格卻成反比,這對消費者來說無疑是一個買機好時期,所以不少學生趕上了這好時期,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手機,而且越來越年輕化。特別是近兩年,隨着手機價格的下降、短信服務的開通和各種手機SIM卡的出現,手機不再是一種高身份的象徵或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成爲一種較爲普及的通訊工具。

二.調查目標

(1)瞭解中學生使用手機現狀。

(2)研究怎樣解決手機一族問題調查方法。

三.調查方法

(1)採訪調查。

(2)問卷調查。

四.活動計劃

1研究確定課題、確定課題。

2擬寫問卷。

3 社會調查,走上社會,調查訪問。

4 分析討論。

5 總結,書寫調查報告。

五.調查問卷

中學生手機調查問卷

1你是否擁有手機( )

A 有 B 無

2你選購手機或你有選購的機會時,你會優先考慮下列哪個因素( )

A 性能 B 價位 C 品牌 D 服務 E 流行趨勢

3你最能接受的手機價格是( )

A 1000元以下 B 1000―1500元 C 1500―2000元 D 2000―3000 元 E 3000元以上

4你購買手機的費用來自( )

A 家長 B 親戚 C 其他

5你的月消費額大概是多少( )

A 350元以下 B 350―500元 C 500―800元 D 800―1200元 E 1200元以上

6你購買手機的目的是( )

A 方便與家人、朋友聯繫 B 受周圍人影響 C交異性朋友 D炫耀自己

7你使用手機最多是( )

A 打電話 B 發短信 C上網 D玩遊戲 E其他

8你所瞭解的話費節約方式( )

A 不知道 B 話費套餐 C 給對方發短信 D撥打IP電話

六.調查結果分析

這次調查主要是有針對性地就購買手機的心態、中學生擁有手機的總體利弊以及校園實現手機普及這一社會現象的正常與否和影響中學生購買決策的因素等。調查採用問卷形式,在學生中進行抽樣調查,共發出調查問卷100份,成功回收93份。在性別構成上基本持平,其中男性佔52%,女性所佔比例是48%。經過對調查問卷結果的統計,其結果分析如下。

分析:

調查中發現,80%的同學已經擁有一部屬於自己的手機,就算暫時還沒購買手機的同學,其中大部分人認爲在學裏很有必要有一部手機。下面是我們對中學生使用手機情況的分析:

1、手機的品牌、價格、檔次及考慮因素調查發現中學生所購買的手機品牌基本上都是洋品牌,三星,索尼愛立信,諾基亞倍受中學生青睞,三者共佔調查總數的55%。而國產手機問津者很少,如國產王牌 TCL、波導,所購者也不多,兩者共佔12%,可見中學生在手機品牌上基本傾向於洋品牌。中學生所購手機價格基本在2000——3000元之間,約佔總數的76%,高於3000元和低於2000元共佔20.30%,1000元以下的低檔手機則無人問津查還發現決定中學生購買手機的主要因素是手機的質量,其次是價格和外觀。

2、資金來源主要來源於父母的約爲71.19%,8.26%的中學生是自己打工掙的錢,11.23%是勒緊褲腰帶從生活費中擠出來的,9.32%是別人送的,基本上不存在向別人借錢或銀行貸款購買手機的現象。

3、購機目的及交往對象中學生購買手機36人是爲了通信,佔總人數的38.70%,是因爲社會發展的趨勢,有6.45%的人是因爲受別人的影響,23人是因爲看中了手機的功能;而另有21人,約佔22.58%購買手機是沒有原因的想購買就購買了,約有7人選擇其他,約佔

7.53%,中學生購買手機主要用於同學朋友之間交流的約佔64.1%,而用於跟父母交往的很少,只有23.56% 學生是追求個性的羣體,在手機的使用上也不例外,近48%的學生中意拍照手機,34.0%的學生使用下載的流行音樂作爲鈴聲。隨着彩屏和攝像手機的普及率上升,學生也開始更多的使用下載圖片或者自己拍攝的圖片,甚至自己製作的圖片作爲待機圖片。

使用手機的利弊中學生使用手機會引起社會的爭議,主要是因爲手機作爲高端消費產品,在校學生由於生活圈較爲固定,沒有必要,可能會是一種物質的浪費。其二是容易造成不好的消費習慣,同時影響學習,作爲當事人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呢?由於中學生處於性格塑造時期,思想不穩定,情緒波動大,易受外界環境影響等特徵,使得他們的消費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手機的使用存在一定的負面影響,在分析使用手機不利的影響中,主要體現在影響上課、造成不好的消費習慣、浪費錢,比例分別爲28.1%、19.6%、23.1%

,而認爲沒有壞處的比例爲21.5%。這也反映出學生學習與社交活動之間存在矛盾,如何處理好這種矛盾則需要社會正確引導。另外,專家認爲:手機輻射不容忽視。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提醒人們,由於青少年的耳朵和顱骨比成年人更小、更薄,因此,孩子在使用手機時,大腦中吸收的輻射比成年人要高出50%。對一個5歲的孩子來說,輻射會滲入其大腦50%的區域;對10歲的孩子來說,輻射則會滲入其大腦30%的區域。而德國防輻射機構主席沃爾弗拉姆柯尼希也對當地媒體《柏林日報》表示,爲健康着想,人們尤其是兒童應該儘量減少手機的使用。 一般來說,手機通話應儘可能短。父母應使子女儘可能遠離這項高科技。”而一位從事職業病防治的教授也表示,青少年的免疫系統較成人脆弱,因而特別容易受到手機輻射的影響。手機輻射會對腦部神經造成損害,引起頭痛、

記憶力減退和睡眠失調。而手機遊戲也有可能使孩子耳聾,一般來說,85分貝就有可能損

害聽力,當把手機放在耳邊時,有些遊戲的伴音比噴氣式飛機發動機旁邊的噪音

還大,最差的手機噪音達133分貝,大大超過120分貝的痛苦極限。

七.結論及反思

總結一下學生手機消費羣的特點:

1.追逐時尚、注重個性張揚

2.易於接受新事物

3.需要更多的情感溝通與交流

4.物品的使用大多喜新厭舊

5學生基本以集體生活爲主,相互間信息交流很快易受影響。

反思:

手機對學習是否有影響?如手機作弊、上課時手機鈴聲影響課堂秩序、手機輻射對身體健康有害,手機還會帶來攀比風,而且一些學生在上課時接聽電話,還會影響老師上課,也影響到其他同學學習,中學生最好還是正確對待手機,有效的運用我們的通信工具,做到不爲手機着迷,而不是手機控制我們的思想。總的來說,本調查是成功的,達到了預期的目的。較爲全面地考察了影響中學生手機消費的因素。不過,還不夠深入,尤其是理論支持還不夠。謹以本調查爲以後的研究作下鋪墊。

感受:

這次調查讓我們知道了應該如何學習,研究性學習活動拓展了我的知識面,提高了我們的社會交際能力。爲了完成這次研究性學習,我們不僅網上查找了有關資料,而且還到實地參觀、訪問。通過這次研究性課程的學習感受到集體協作的重要性,增強了我的組織能力,體會到科學就是實事求是,追求真理要有堅定的信念,面對挫折,不能言敗,不能放棄,要有急流勇進、勇於探究的精神。

  【中學生社會調查報告2】

物質條件的優越,讓現代的中學生越來越丟失了感恩情懷,以爲一切所得都是理所應當。類似如下情景在我們的生活中屢見不鮮:新生入學,父母大包小包的`揹着行李來送孩子,孩子則像一個沒事人;沒有幾個人記得父母的生日,卻在同學過生日時花父母的血汗錢買生日禮物,開生日派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吃穿不離名牌,攀比之風猖獗;就連部分貧困家庭的子女,也會強行向家長提出超出家庭承受能力的要求,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時常大發脾氣、頂撞父母;對老師的教誨,輕則不聽,重則頂撞;一切以個人利益爲中心,從不顧及別人的感受;因和家長或老師慪氣,而自殘、自殺或作出暴力行爲……

感恩的缺失,讓孩子們本應純淨可愛的心靈變得麻木不仁。讓孩子學會感恩,是家庭、學校和社會不容推卸的共同責任,感恩教育關係到孩子的健康成長,刻不容緩!

一、調查結果

對學生問卷調查分析,及多次座談結果顯示如下:

1、只有7%的學生偶爾做家務,學生們的自理能力很差。

2、85%的學生沒有意識到父母養育自己所付出的辛苦,並由此產生感恩意識。

3、絕大部分同學對他人給予的幫助會心存感激,但很少有人會思考該怎樣從行動上予以回報。

4、同學遇到困難時絕大多數同學願意幫助,但很少有人能做到持久的熱情和耐心。

5、不愛讀悲憫情懷的文學作品,故表現不出“悲天憫人,同情弱者”的情懷,相反卻喜歡看暴力影片、玩暴力遊戲。

6、對重大的災害性事件能表現出同情,也能偶爾參與募捐活動,但事後其關注程度有所減弱,情境化現象較爲明顯。

7、有些學生雖然對“感恩”有一定的瞭解,但缺乏實際行動。比如問到“十一”、“五四”、“七一”、“八一”等節日你們怎麼過時,學生大多數回答的是“一切照常”,只有16%的學生選擇“看相關電視節目”來慶祝或紀念,3%的同學選擇“主動找資料學習”。

調查顯示,感恩情懷的缺失在現代中學生中表現得十分普遍,多數學生的感恩意識不夠明確,感恩行動欠缺,感恩教育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常被忽略掉。在優越的物質環境與人文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不知道什麼是感動,更不知道如何去感恩,這是非常令人擔憂的。

即使是對最關心他們的父母,學生普遍不瞭解父母的苦衷,因此與父母沒有共同的語言,很少一起聊天,彼此缺乏交流,日積月累,隔膜越來越大,感情的漠視讓人心寒 。是什麼導致了現代中學生感恩情懷的日益缺失,我們又該如何扭轉這可怕的局面呢?

二、青少年不懂感恩的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不足

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在家裏備受寵愛,什麼家務也不讓孩子幹,幾代人都習慣了一切以孩子爲中心。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只關心孩子的學習,對其思想、情感、心理等問題極少過問。大多數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已經習慣了“包辦”,毫無原則的溺愛,“造就”孩子唯我獨尊、自私冷漠的性格。

父母把自己的愛無私地傾注給孩子,而從來沒有要求孩子在愛的方面回報自己。教育孩子光有對他的愛是不夠的,還應該教育和引導他愛別人。面對孩子的一些過分要求,家長不能一味地滿足,讓孩子爲所欲爲,不懂得孝敬父母,關心他人,以至於長大後變得無能又無情,自私自利,別人對他付出的再多,在其眼裏也是理所應當的事。

2、學校教育的失誤

重智育、輕德育,這種急功近利、本末倒置的教育,導致了孩子“唯分是圖”。反思我們中國的教育,向來都是分數至上,學校關心的是分數,老師關心的是分數,父母關心的還是分數。因此,孩子最關心的也是分數。成績好的學生以爲學習好,就是對家長和老師的全部回報,成績差的學生甚至因此和家長、學校產生對立情緒,因此作出了一些過激行爲,讓人扼腕嘆息。

3、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一些人道德淪喪,誠信缺失,人生觀、價值觀扭曲,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滋長,給學生的成長帶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這讓尚缺乏道德判斷的青少年學生深受其害。

初中生正在人生成長的關鍵階段,人生觀、價值觀不穩定,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這對“感恩教育”構成了一個很大的負面影響,也成爲中學生德育的一個瓶頸。爲我們的德育工作增加了難度。

三、如何幫助學生體會感動、學會報恩

1、榜樣引導

對中學生來說,“感恩”意識的形成,不可能僅僅從書本上學到,而須從周圍的環境去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教師、家長的感恩行爲是學生的榜樣模範,同時也要注意挖掘身邊的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資源,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道德觀念。

2、生活培養

感恩教育無處不在,將其有機的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主題班會、寫作實踐、“我爲父母做件事”等家庭實踐作業,都是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有利契機。

3、情感薰陶

解決感情弱化問題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文學這一劑良藥。悲憫情懷是文學的一個古老和永恆的命題,是人類離不開的意識形態。鑑於文學作品對學生的情感薰陶的深遠作用,應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品位,引導學生的閱讀取向。同時在學科教學中老師也應有意地向學生進行感恩情懷的滲透,注重對學生崇高品格的培養。

4、專題講座

黨中央國務院就要求大力加強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感恩無疑是建設的一大塊內容。當談及感恩的意義時,很多同學表示不清楚,德育課作爲一門不可取代的課程,要切實行動起來,再不能只是一個擺設。通過一系列主題講座,讓孩子們真正明白感恩意識絕不是簡單的回報父母養育之恩,它更是一種責任意識、自立意識、自尊意識和健全人格的體現;感恩,是人們對社會和對人世的一種態度,也是一種美德;感恩是一個人不可磨滅的良知,也是現代社會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現;感恩是積極向上的思考和圖報的態度。

5、社會實踐

社會和學校有責任通過組織一些“修身立人”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深入社會生活(以志願者、社會義工的身份)到孤老病殘家中送愛心,從中體會勞動的艱辛和偉大,增強學生的愛國、愛人民的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遭遇重特大災害時的募捐活動,也是對孩子進行感恩培養的良好切入口。

6、節日祝福

教育學生別忘了父母的生日,在母親節、父親節爲他們送去祝福;經常去拜訪曾給你教誨的師長,在教師節送去你的問候;用寬容的心去維繫真誠的友情,對於幫助過你的朋友說聲“謝謝”。當你沉浸在節日的喜慶氣氛裏有沒有想起周圍的鄰居、親友、同學以爲種種原因快樂不起來,帶着你的微笑和關切去看看他們是否需要幫助。

父母的生日、教師節、元旦……這些特殊的日子,是教孩子們表達感恩的最好時機。當然我們還要善於引導孩子們不要爭相購買物質禮物,一句問候、一條短信或者自己動手製作的賀卡都是非常有意義的禮物。

綜上所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社會和家長、學校都不應忽視對中學生的感恩教育,力求通過多方共同努力,使青少年健康、幸福地成長。

讓孩子學會感恩,關鍵是通過家庭、學校、社會的教育,讓孩子學會知恩。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師長的教誨之恩,朋友的幫助之恩。

感恩是中學生應該具有的基本素質。唯有學會感恩,他們才能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個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勞動,在未來的生活中少一些怨天尤人的抱怨,多一份發自內心的滿足與快樂。因爲,一個經常懷着感恩之心的人,他纔會心地坦蕩,胸懷寬闊,纔會自覺自願地給人以幫助,助人爲樂。所以對中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意義深遠,勢在必行!

對中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有利於和諧社會的建設,有利於民族文化的傳承,更有利於中學生自身的全面發展。因此,中學生的感恩教育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