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工作報告 > 醫養結合調研報告(通用10篇)

醫養結合調研報告(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W 次

隨着個人的素質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事務都會使用到報告,多數報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發生後撰寫的。那麼什麼樣的報告纔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醫養結合調研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醫養結合調研報告(通用10篇)

醫養結合調研報告 1

我市有60歲以上老年人口98.6萬人,佔全市人口21%,老年人口將以年均3.5%的速度持續增長,到20xx年全市老年人口將佔總人口的四分之一。隨着高齡老年人、空巢老年人和失能老年人日益增多,我市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因此醫養融合發展對我市應對人口老齡化,提升養老服務能力和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基本情況

(一)積極探索居家、社區醫養融合新模式

全市基層醫療機構在轄區內組建全科醫生團隊,對60歲以上老年人健康狀況進行調查摸底,建立健康檔案,對孤寡老人實行免掛號費、降低檢查治療費等優惠。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面實施家庭醫生制度,與60歲以上老年人等重點人羣簽約。2008年以來,組織多輪企業退休人員免費體檢,週期免費體檢率達83.29%。

一是建立家庭醫生制度和健康管理團隊服務。我市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面啓動實施家庭醫生制度,重點爲60歲以上老人、慢性病患者提供家庭簽約服務。目前,政府舉辦的39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部實施家庭醫生制度,與60歲以上老年人等重點人羣簽約率達76.7%。全市62家鄉鎮衛生院全部開展健康管理團隊服務,組建健康管理團隊342個,覆蓋912個村衛生室,開展團隊服務8304場次。二是開展居家老人醫療緊急救助活動。20xx年,通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企業經營、市場運作、公益服務”的建設運營模式,建成市養老服務平臺,以“安全、健康和便捷生活”爲服務主旨,爲居家養老的老年人提供緊急救助、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全方位服務。目前,平臺“12349”養老服務熱線已覆蓋整個市區,24小時爲老年人提供服務。三是開展醫療定點服務。由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日間照料中心)與轄區內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聯繫,簽訂服務協議,充分發揮社區養老服務平臺功能。四是開展健康知識諮詢服務活動。全市以“健康揚州社區行”活動爲載體,定期組織講師團成員以及有關醫學專家深入社區、鄉村,針對不同人羣開展健康知識講座。今年僅市專業照料協會就組織社區健康諮詢服務活動4場,培訓養老護理員近200名。

(二)着力提升專業養老機構醫養融合水平

全市共有養老機構99家,其中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農村敬老院)72家,社會福利中心、老年公寓等公辦養老機構8家,老年公寓等社會辦養老機構19家。全市共有養老牀位數29820張,牀位佔全市老年人口總數的3.08%。社會辦養老機構19所,牀位2284張。全市有護理型牀位1843張,佔牀位總數的6.2%。

一是公辦養老機構醫養支撐輻射能力強。揚州市社會福利中心成立頤和養老康復中心,通過與東方醫院合作,在全國首創“金柺杖”養老服務標準體系,通過“親情助理模式、至全服務模式、ABC管理模式、GOT運行模式”四大專屬模式,實現示範引導、專業推廣、輻射社區的作用。二是社會辦養老機構醫養分類保障。曜陽國際老年公寓通過與蘇北醫院合作建立康復醫院,完善急診急救綠色通道機制,爲老人開展保健醫療、康復護理、緊急救護、體格檢查、健康管理等多項綜合性醫療服務。中小型社會辦養老機構重點收治自理和僅需基礎護理服務的對象。三是農村敬老院基礎醫療覆蓋廣。我市72家農村敬老院,均擁有基礎性醫療功能的醫務室。敬老院與當地衛生服務機構建立雙向轉治機制,確保政府兜底保障對象的基本醫療。保險機制作爲醫療的重要補充。20xx年,通過市慈善總會的資助,對城區685名城市“三無”、農村五保對象投保“愛老無憂”意外保險。四是養老護理員隊伍建設不斷深化。我局與養老護理員培訓基地揚大醫學院聯合開展初級護理員免費培訓,截止目前,已培訓養老護理員592名。全市養老護理員822名,其中持證上崗養老護理員620名(初級592名,中級20名,高級8名),持證上崗率達75%以上,養老護理員專業化水平不斷增強。

(三)加快醫養融合醫養融合政策創制

20xx年,市政府制定出臺了《關於加快發展健康和養老服務產業的實施意見》,實施意見明確大力鼓勵養老醫養融合發展和社會力量發展養老服務,爲助推我市養老機構轉型升級發展提供了指導性意見。同年8月,我局與市財政局聯合出臺《揚州市城區養老機構新增牀位經費補助辦法》和《揚州市城區養老機構運營經費補助辦法》。辦法對市區按標準建設、依規定運營的新增社會養老機構牀位市財政給予每張牀位3000元的建設補貼,對市區已開業的社會力量興辦的養老機構和公建民營的養老機構,依據實際入住老年人數按全護理、半護理、自理、分別給予每人每月100元、70元、50元補貼。兩項具體的惠民舉措對大力扶持社會力量興辦和鼓勵發展醫養型養老機構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和經費保障,同時,也爲各縣(市、區)出臺養老機構補助辦法提供了參考依據。針對老年人保健市衛生局制定出臺了《關於加快城市(農村)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揚州市城市(農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設置標準》、《揚州市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規劃》等多個政策性文件,進一步明確新形勢下全市社區衛生髮展的總體目標和工作重點,對推進城鄉基層衛生服務網絡體系建設、完善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機制和提升社區衛生服務質量等作出明確的部署。

二、存在問題

總體上看,我市養老服務醫養融合建設還處在初級階段,與人口老齡化形勢下的養老社會化、多樣化、個性化的醫療康復要求不相適應,與老年人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求不相適應,與我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養老服務業的要求不相適應,在保障能力、政策法規、管理手段、服務水平、思想認識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一)醫養融合制約因素較多

我市在推進醫養融合方面雖然取得了積極的進展,但是在服務能力、醫保結算、政策引導等方面,還存在諸多制約因素。一是缺乏醫保支持政策。由於養老不屬於診療項目,因醫保報銷金額和住院時間的限制,造成需要長期康復治療的老年人不得不連續出院轉院,既造成過度醫療,也對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發展不利。二是醫療護理能力欠缺。我市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通常只能提供日間照料服務,大部分養老機構雖然有醫務室和護理人員,但是醫療和護理水平不高。而診療水平高的醫療機構,本身醫療資源十分緊張,使得優質醫療資源無法滿足居家、社區、機構養老需求。三是養老護理隊伍建設亟待加強。根據民政部專業化養老服務機構中4-5張牀位就需要1名護理人員來推算,全市約2.9萬張牀位,至少需要5800名護理人員,而我市99所養老機構中,養老牀位與護理人員的比例僅爲25:1,50歲以上的養老護理員佔護理員總數的70%以上,數量和質量遠遠不能滿足老年人的服務需求。同時,養老機構護理人員勞動強度大,薪酬待遇過低,社會認可度不高和工作環境差等原因,也造成就業吸引力有限。

(二)養老機構供需矛盾突出

我市現有養老機構的存量與龐大的、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醫養需求不相匹配,社會養老服務的壓力較大。一是機構養老供養對象結構性失衡。養老機構照顧失能老人工作量大,強度高,同時也缺乏必要的醫療條件,因此養老機構願意選擇可自理老人,不願意接受高齡、失能、半失能老人,造成社會上最需要入住養老機構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被排斥在機構養老之外。通過《全國城鄉失能老年人狀況研究》結果和我市調研的實際來看,養老機構在收住對象定位上,近一半的機構只願意接收自理老人或以接收自理老人爲主,其中城區將近三分之二的養老機構,不願意收住失能、半失能老人。特別是社會辦養老機構,對入住老人身體因素作爲重要的入住條件。二是專業老年護理院的缺失。根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統計,江蘇省失能老年人佔老年人總數的2.39%,我市老年人98.63萬人,以此推算,我市約有失能老人2.3萬人,而我市養老機構護理型牀位僅爲1843張,可見我市失能老年人醫養型養老需要巨大。老年護理院作爲以護理服務和維持生命的基本醫療服務爲主的醫療機構,具備對長期需要生活護理和醫療護理、康復、臨終關懷的服務對象提供治療性護理服務的'能力,對緩解綜合性醫療壓力、構建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的互通平臺和解決老年患者出院後康復發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省兄弟市老年護理院蘇州市20所、南京市12所、無錫市6所,常州、徐州市各1所。其中,南京、蘇州、無錫的老年護理院同時具備養老機構性質。我市尚無一家專業老年護理院。三是養老機構供給結構不合理。一爲醫養融合護理型牀位缺失較多,全市護理型牀位僅佔養老牀位總數的6.2%,與省政府要求“到20xx年,護理型牀位佔養老牀位總數的比例達到30%以上”存在較大差距。二爲部分地區高檔豪華的養老機構,由於牀位收費相對較高,入住率較低,而適合廣大普通老年人,特別是寄養中低收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養老機構卻排隊難進,一牀難求。四是城鄉機構養老發展不平衡。在全市2.9萬張機構養老牀位中,大部分爲農村敬老院牀位,城市養老機構的牀位佔比遠低於農村,與城市龐大的需求形成較大的反差。

(三)社會辦養老機構醫養髮展艱難

社會辦養老機構不僅在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中扮演着“填補空缺”的角色,也是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總體上看,我市社會辦養老機構牀位數僅佔養老機構牀位總數的8%,與省政府要求“到20xx年,社會投資興辦的養老機構牀位佔養老牀位總數的比例達到50%以上。”存在較大差距,其中護理型牀位所佔比例更低。一是新建社會辦養老機構發展受到土地等政策的制約,租賃等形式的養老機構又難以符合規劃、消防、審批的要求。二是對公辦、社會辦養老機構的扶持政策不平衡性。僅以對養老機構的省級資助爲例,2008年—20xx年,省對按“江蘇省示範性養老機構標準新建、牀位150張以上的”公辦養老機構,每張牀位補助標準爲3萬元,而對社會辦養老機構僅補助0.3萬元。我市對社會辦養老機構的牀位建設爲每張3000元,與省內兄弟市相比仍處於較低水平(南京、南通5000元,鎮江、泰州4000元,徐州3000元)。三是優惠扶持政策可操作性不強,難於落實。如對於養老服務項目的土地供應政策,文件普遍作了以下規定:養老機構建設應當採取劃撥方式供地的,一律劃撥供地。由於上述政策過於籠統、原則,社會辦養老機構獲優惠供地很難實現。

三、下一步打算及建議

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口轉變的必然結果,當前揚州市已步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養老問題,要做好重點醫養融合發展的工作不僅時間十分緊迫,而且壓力十分巨大。爲此,我市應加快形成以政策扶持爲導向、以財政投入爲推手、政府與社會力量互聯互動互補、覆蓋城鄉的社會醫養服務新格局。

(一)創新手段、統籌規劃,夯實居家社區醫養融合基礎

一是提升居家醫養能力。大力推廣智慧社區建設,推廣“虛擬養老院”模式,通過可穿戴設備、視頻診斷等手段,藉助互聯網技術、雲技術和物聯網技術,以信息化、智能化服務爲支撐,爲老年人提供及時周到的遠程健康服務。在便民服務進萬家的基礎上加快推進家庭醫生制度,實現生活護理、康復護理進家庭,定期巡診與應需施診相結合的診療、護理服務,爲居家養老提供醫療保障。二是強化社區醫養融合功能。結合城鄉發展規劃,統籌佈局建設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農村養老互助幸福院等社區養老服務設施,並在其中配備健康小屋、康復室等,築牢社區醫養融合基礎;條件不具備的老居民區,按照就近原則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建立契約合作機制;鼓勵新開發住宅配套建設醫養融合服務設施,爲社區老人提供完備的醫養融合服務。三是大力開展醫養融合志願服務活動。成立服務老人的“時間銀行”,倡導“服務今天,享受明天”的理念,採取“時間儲蓄”的方式,發動志願者爲老年人提供醫養融合服務。

(二)結對合作、政策支持,加快養老服務醫養融合

今年,我局將與市衛生局聯合出臺《關於推進醫療與養老服務融合發展的意見》,其中明確以醫療機構、基層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建立長效合作關係爲依託,建立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模式,重點鼓勵建設或轉型老年護理院發展。20xx年,全市養老機構全面完成“567工程”即:護理型牀位佔養老牀位總數達到50%以上;醫養型養老機構佔總數的60%;收住全護理、半護理老年人佔總人數70%以上的養老機構應具有基礎醫療服務功能。一是建議醫保支持政策引入養老服務業,通過將需要中長期專業護理、康復、診療的養老對象納入醫保範疇,推進醫養融合良性循壞發展。二是提升機構養老醫療融合服務能力。通過醫療機構在養老機構內設置分支機構、養老機構在內部設置醫療機構、基層醫療機構上門服務等完善醫養服務結構。三是加強醫療資源機構養老配置能力。充分利用現有醫療衛生資源,鼓勵醫院將閒置資源改造成康復醫療機構或增加老年病科牀位,支持社會資本舉辦專科護理院,鼓勵部分非建制鄉鎮衛生院積極開展養老服務。四是建立居家、社區、機構養老與醫療機構聯動機制。對基層醫療機構、養老機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轉送的老年病人,在掛號、就診、檢查及辦理住院手續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務。五是提升養老護理員職業化和專業化水平。可以通過設置崗位津貼和以獎代補的手段,逐步引導養老護理員隊伍向專業化和年輕化轉型。繼續加大養老護理員的培訓力度,明確對取得國家養老護理員技師、高級工、中級工、初級工職業資格證書後,在養老機構護理崗位連續從業2年以上的人員,分別給予每人3000元、2000元、1000元、500元一次性補貼。

(三)加大投入、積極融資,夯實醫養服務基礎

一是積極與財政部門做好對接,貫徹執行省政府《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完善養老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蘇政發〔20xx〕39號)中對自建產權用房養老機構每張護理型牀位給予1萬元的一次性建設補助和租賃用房舉辦且租期5年的養老機構,每張護理型牀位給予不低於5000元的一次性改造補助政策。二是積極引導各縣(市、區)民政部門與養老機構建立專職養老護理員績效考覈機制,績效考覈資金可由縣、鄉兩級財政按比例分擔。三是建議研究制定針對新建或轉型牀位150張牀位以上且具有示範引領作用的醫養型老年護理院給予一次性20萬元以獎代補政策。四是建議設立支持醫養髮展的投資引導基金,採取投入資本金、直接補助、財政貼息、小額貸款、項目補貼、風險補償金、參股產業基金等方式,引導社會資本加速進入醫養服務領域。

(四)搭建平臺、延伸保險,推進社會辦養老機構醫養髮展

一是積極推動《揚州市社會養老機構設立辦法》的出臺,聯合財政、衛生、國土、工商、金融、安監及消防等職能部門,鼓勵養老機構與醫療服務機構融合發展,根據權限分級職責,搭建平臺協調解決諸如:土地使用、“一照多址”、人員待遇等扶持政策落地的問題,切實降低准入門檻,觸發醫養融合發展的“鮎魚效應”。二是鼓勵醫養型社會辦養老機構和老年護理院建設,針對機構身份定位問題,可在發展初期按“半福利半企業”定性,仿照企業運作模式融資入股、收益分紅、擴張規模等,對其經費尚有少量缺口的,銀行給予小額貸款,待其進入成長髮展期開始歸還貸款。三是拓展“愛老無憂”保險計劃延伸醫養型社會辦養老機構,通過個人自籌和政府補貼相結合的方式,爲入住失能、半失能寄養老人辦理護理保險或意外保險,分釋社會辦養老機構風險。四是發揮社會福利協會服務管理作用,制定我市行業管理規範性文件,明確社會辦醫養型養老機構的性質地位,各方權利、義務關係,開辦養老機構籌資方式與待遇,糾紛處理機構與理賠等要求。

(五)明確責任、創新模式,積極延伸五保供養機構醫養服務

在有條件的地區試點開展農村社會福利服務,率先將敬老院轉型爲集養老、醫療、康復爲一體的農村社會福利中心。積極將農村養老機構工作納入了鄉鎮公共體系建設範疇,納入新農村建設內容,列入鄉鎮考覈目標。利用或創造條件開設社會化養老功能,提高牀位使用率,擴大養老覆蓋面,科學制定發展農村養老工作整體規劃,將農村敬老院建設和管理作爲農村機構養老系統工程的重要方面,變敬老院單純的“收養”少數“五保”老人的兜底保障福利擴面向廣大農村老年人服務。積極引導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支持五保供養事業發展,出臺土地、稅收等各項優惠政策,通過公辦民營、民辦公助、政府補貼和購買服務等形式,引導社會力量興建敬老院。

醫養結合調研報告 2

根據年度工作安排,近期縣政協組織部分委員就我縣醫養產業發展問題開展了調研活動。調研組先後到浙江杭州、湖北十堰和本縣西營、茅坪、中廠等鎮,就醫養產業發展相關情況進行了深入細緻地調查和了解。還就此課題召開部分委員和相關部門負責人蔘加的座談會,聽取了各方意見和建議。現形成調研報告如下:

一、我縣醫養產業現狀及發展前景

(一)老齡情況及醫養產業現狀

白河縣轄11個鎮,104個行政村,13個城鎮社區,總人口21.33萬,其中60週歲以上老年人33229人,約佔全縣總人口比例15.6%。

目前我縣共有19所農村敬老院,共有牀位1600張,集中供養五保對象有1500人,佔總五保對象4109人的36.5%。

投資3000餘萬元的縣老年公寓項目正在建設當中,尚未投入使用。

建成投用3個城市日間照料中心,33個農村互助幸福院,牀位數200餘張。其中正常運營的幸福院3所:茅坪鎮桃園幸福院入住老人48名;雙豐鎮孔城幸福院入住21人;冷水鎮花灣幸福院入住32人。這三所養老機構,均未取得辦院證照。在醫養結合方面,都是與村衛生室或鎮衛生院簽訂有醫療協議。一年組織一次常規體檢,有病與家屬協議送醫院救治。3所幸福院,除孔城、花灣是自建房外,桃園是利用茅坪鎮政府閒置資產。目前,桃園、孔城有微利,花灣幸福院因收費過低(每人每月600元、700元、800元不等),尚處於虧損階段。由於條件所限,這些幸福院的辦院水平與敬老院相比還是有相當大的差距。

(二)發展前景預判

我縣60歲以上高齡人羣佔比已達到15.6%,近幾年更是呈逐年上升趨勢,人口老齡化問題相當嚴重。實事求是地說,對政府兜底這部分人的養老問題解決的很好。無論是醫還是養,不僅政府全包,而且還具有相當水平,“五保”老人們生活得很幸福。但社會養老尚處於起步階段,醫養產業可以說還是空白。因此,醫養產業發展潛力巨大、前景廣闊。

從市場需求這方面看,我縣每年有3.5萬個家庭外出務工,留守老人大概在2.1萬人左右。子女外出打工、無暇顧及父母,這些留守老人們的晚年生活顯得困頓和淒涼。如果有了醫養結合養老機構,這些老人就有了放心託付的地方,就是花些錢,子女們感覺還是很值得。

更要引起我們高度關注的還有失能半失能老人羣體:我縣現有失能半失能老人1481人,其中失能老人520人,半失能老人961人。常言說:“久病牀前無孝子”,對那些失能老人,無論是從專業的角度還是精力的角度,都需要一個專業的醫養結合養老機構。

二、外出考察調研情況

(一)杭州市金秋錢塘老年公寓(公辦民營模式)

該老年公寓坐落於杭州市西湖區雙浦鎮科海路99號,佔地面積近60畝,爲“雲棲小鎮”旅遊園區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寓定位爲高檔養老社區,建設用地爲政府無償劃撥,由杭州市西湖區城建集團(國有企業)投資近4個億興建,由浙江新久盛醫院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承租運營。公寓20xx年開始動工,20xx年1月正式運營,目前常住老人170人。公寓擁有10幢建築物,構成休閒養護區(5幢)、集中養護區(4幢)和綜合配套區(1幢)三大功能板塊,擁有牀位928張。休閒養護區:精裝多層電梯房,臥室、客廳、餐廳、廚衛和陽臺等和家裏一樣,分80平方米和110平方米2種戶型,採光通風條件好,既溫馨舒適又可享受養老服務機構的專家服務。集中護理區:具有療養院功能,每個房間48平方米,內分休息區和生活區,有獨立衛生間和陽臺,由護士和護工提供24小時的照料服務。配套服務區:老人活動主要區域,老年大學、圖書館、書畫室、棋牌室、多功能廳、檯球房和乒乓球房等一應俱全;戶外活動場地有標準門球房,還建有連廊、涼亭、農莊和魚塘。園內綠樹成蔭、花團錦簇、環境優美、空氣清新,非常適宜老人頤養天年。醫療服務方面:園區內設立綜合性老年病醫院——杭州怡養醫院,開設門診和病房。該公寓入住老人月均消費一般都在3500元以上,老人們反響良好。

(二)十堰市西苑醫院老年醫護中心(企辦公助模式)

十堰市西苑醫院老年醫護中心(原東風公司黃龍療養院)坐落於十堰市張灣區黃龍鎮,開創了十堰市“醫養結合、以醫帶養”先河。該中心佔地面積近120畝,累計投資7000餘萬元。老年醫護中心以西苑醫院紮實的醫療技術和醫療設備爲依託,堅持以“兒女情懷、孝子之心”爲理念,讓每位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爲入住老人造福,替入住老人的兒女盡孝。該中心是十堰市唯一一家按賓館標準建造,實行服務親情化、管理人性化、醫療正規化、康復系列化、膳食營養化的複合型養老託老機構。該中心設計牀位500張,現已入住140人,主要爲失能、失智老人,收費標準爲每人每月1100元—1800元(不包括生活費、醫療費)不等。該中心是東風公司所屬企業,目前政府補貼政策有兩個方面:一是一次性按每個牀位1500元給予建設補貼;二是按每牀一年1200元給予運營補貼。20xx年總營業額900餘萬元,盈利130餘萬元。

(三)十堰市壽鬆苑老年公寓(民辦公助模式)

十堰市壽鬆苑老年公寓是一家個人經營的非營利福利機構。該公寓集休閒、健身、娛樂於一體,佔地8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400平方米,由健康區、半自理區、失能區三個相對獨立的.區域構成,可根據入住老人的不同健康狀況進行分配,既爲生活能自理老人提供休閒養老理想居所,又爲生病老人提供醫療特別護理。該公寓牀位費按每牀每月760元—2460元不等,餐費每人每月600元,護理費580元—2980元不等。公寓設計牀位200張,目前實際入住49人。年營業收入120萬元,盈利20萬元。目前政府方面的補貼政策與西苑醫院老年醫護中心相同。

三、相關建議

(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高度重視醫養產業發展問題。

人生最需要關愛的是兩個時期:一是成長階段;二是老年階段。我國是目前世界上老齡化程度發展最快的國家。這緣於改革開放以來人口出生率的下降、經濟條件的提高和健康狀況的改善。據統計,建國60多年來,我國平均壽命比建國前增長了30歲。由於多種原因,在短時期內,“1+2+4”的家庭格局不會改變,家庭養老壓力巨大。這在很大程度上講不是孝心和經濟問題,而是因爲老年人存在多方面的需求。隨着經濟收入的增加,思想觀念的更新,心靈慰藉的渴望和對生活質量的更高追求,也將使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改變“養兒防老”的舊觀念,適應社會化養老模式,這也是醫養產業發展的市場潛力所在。

我縣醫養產業還處於初級階段,與人口老齡化形勢下的養老社會化、多樣化、個性化的醫療康復要求不相適應,與老年人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求不相適應,與我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養老服務業的要求不相適應,在思想認識、保障能力、政策法規、管理手段、服務水平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加強,而扶持和引導醫養產業發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各級政府的職責所在,需要引起我們高度重視。

(二)統籌規劃,合理佈局,推動醫養產業發展試點示範工作。

要根據城鄉規劃佈局要求,立足實際,着眼長遠,統籌考慮建設各類養老機構,防止“一哄而上”。民政、衛計部門要科學規劃轄區內的養老服務機構,實現養老服務資源和醫療衛生資源的有效銜接,全面推進醫養融合發展。建議先行試點,逐步在全縣推廣。一是對在建縣老年公寓對外招租,引入社會資本參與,簽訂合作協議,給予一定政策扶持,滿足城區及周邊中上等收入消費人羣。在選定招租對象上,優先考慮城區醫療衛生機構。特別注意的是,要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和轉移。要體現經營者的自主權和靈活性。二是在茅坪鎮和西營鎮兩個中心區域,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興辦醫養結合養老公寓,滿足冷水河和白石河的中低收入消費人羣,鼓勵當地醫療衛生機構投資新增老年病區;三是招商引資,盤活紅石河星藍灣旅遊項目。進一步優化項目規劃,增加醫養結合產業內容,完善各類設施設備,打造集休閒、娛樂、旅遊、健身、康復、療養爲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品牌,滿足各類人羣的消費需求。

(三)落實政策,加大投入,開創醫養產業發展新局面。

認真落實上級對醫療衛生和養老機構建設方面的各類政策,參照醫養產業發展較快地區的好的經驗和做法,結合我縣實際,積極制定我縣醫養結合產業發展優惠政策,努力開創我縣醫養產業發展新局面。

1、落實《陝西省民辦公益性養老機構建設補助資金管理辦法》。該《辦法》第五條規定:“民辦公益性養老機構(含租用期限在10年以上的),新建機構每張牀位一次性補助3000元,改擴建機構每張一次性補助2000元。”

2、落實民政部等十部委《關於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民發〔20xx〕33號)。《意見》中規定:“進一步落實國家扶持小微企業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對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養老服務企業,按照相關規定給予增值稅、營業稅、所得稅優惠。”

3、加大對興建醫養結合養老機構基礎設施建設的扶持力度,在項目上給予重點傾斜。

4、對正式運營的養老機構,可以參照周邊地區的做法,給予一定數量運行補貼。

5、對入住養老機構的特困(低保)老人,給予一定數量的生活補貼。

6、對入住養老機構的老人,要適當提高醫療報銷標準。

7、對興辦醫養產業的單位和個人,在土地審批、貸款融資、公益崗分配等方面予以優惠。

8、加大對老年護理人員的專業和技能培訓,爲醫養產業提供人力支撐。

9、鼓勵醫療衛生資源進入養老機構,如選派全科醫生進入養老機構,在養老機構設置門診病房和醫務室、藥房等,政府可在人員編制和經費保障等方面予以支持。

10、鼓勵醫療衛生機構設置老年病區,政府可在設施設備建設方面予以補貼。

11、鼓勵民間資本在城鎮社區舉辦或運營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動中心等養老服務設施,爲有需求的老年人,特別是高齡、空巢、獨居、生活困難的老年人,提供集中就餐、託養、助浴、健康、休閒和上門照護等服務。政府給予一定經費補貼。

(四)加強領導,明確職責,確保醫養產業健康發展

醫養產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的部門多,面對的問題複雜,單靠哪個部門都是無法完成的。因此,要切實加強領導,特別要強化縣老齡工作委員會的統籌協調力度,進一步明確相關部門的工作職責,認真落實工作責任,爲醫養產業發展提供堅強的保證。

醫養結合調研報告 3

隨着銀髮的浪潮的到來,人口老齡化已成爲中國21世紀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隨着老人邁入高齡,一些“老年病”的常發、易發、多發,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療和護理問題困擾着千家萬戶,成爲社會問題。爲積極探索養老服務新模式,促進養老和醫療跨行業發展,我們從年初開始,在全市範圍內,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延安市養老服務工作基本情況

截止20xx年9月底,延安市60歲以上人口27.5萬人,佔戶籍總人口的12.1%。全市農村五保老人7457人,入住敬老院1821人,城市三無老人2088人,集中供養456人。總體來看,延安市人口老齡化主要有六個特點:一是老年人口增速快。隨着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和醫療水平的提高,60歲以上老年羣體持續增長,從20xx年正式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年均遞增3%,尤其是80歲以上高齡老人,目前已達3.4萬人。二是“空巢”家庭增多。多數老年人的子女成家後不與老人同住,尤其是城鎮,獨居老年人和家庭“空巢化”更爲嚴重。三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增多。由於步入老年,各項身體機能退化,患有心腦血管等各種老年病導致失能、半失能的老人逐漸增多。四是家庭養老功能進一步退化。核心家庭的增加以及計劃生育導致的少子化,使得家庭規模不斷縮小,家庭養老功能進一步弱化。五是老年人的購買能力有限,我國屬於“未富先老”,老人退休金普遍不高,加上家庭經濟情況一般,用於購買養老服務的能力有限。六是城鄉老齡化程度區域性失衡,農村老年人口比例偏高。

目前,延安市失能失智老人接近3萬,隨着老齡化程度加劇,到2030年,我市失能失智老人預計將增長40%。20xx年2月,我們對全市社區和養老服務機構做了一項調查,發現老人對康復保健的需求,遠遠高於生活照料。隨着我國現階段老齡化社會“未富先老”、“未備先老”,因爲步入老年導致的各項身體機能衰退,一些“老年病”的常發、易發和突發性,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療和看護問題困擾着每一個家庭。而現有的養老服務機構卻僅限於一般的護養和簡單的醫護功能,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互相獨立、自成系統,養老院不方便就醫,醫院裏又不能養老,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經常往返家庭、醫院和養老機構之間,既耽誤治療,也增加了家屬負擔。醫療和養老的分離,也使許多患病老人把醫院當成養老院,長期佔據醫院牀位,加劇了醫療資源的緊張,使真正需要住院的急症患者無法入住。

延安市委、市單位高度重視養老工作,積極採取有效措施加快養老服務事業發展,完善養老扶持政策,創新養老服務體制,有力推進了以居家養老爲基礎,社區養老爲依託,機構養老爲支撐”的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我市現有各類養老服務機構50家,牀位數8213張,千名老人擁有牀位數30張。其中市級公辦社會福利機構3家(社會福利院、第二社會福利院、八一敬老院),農村五保供養機構43家,民辦養老機構4家(寶塔區夕陽紅老年公寓、延安愛心護理福利院、延川縣博愛老年公寓、寶塔區愛心敬老院)。20xx年起我們重點建設農村互助幸福院和城鎮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目前建成農村互助幸福院186個,城鎮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30個,近10萬名老年人得到生活照料。

二、醫養結合養老工作開展情況

“醫養結合”是一種有病治病、無病療養,醫療和養老相結合的養老模式,其優勢在於整合養老和醫療兩方面資源,實現社會資源利用的最大化,爲老人持續提供服務。其中,“醫”包括醫療康復保健服務,具體有醫療服務、健康諮詢服務、健康檢查服務、疾病診治和護理服務、大病康復服務以及臨終關懷服務等;而“養”包括生活照護服務、精神心理服務、文化活動服務,以“醫養一體化”的發展模式,集醫療、康復、養生、養老等爲一體,把老年人健康醫療服務放在首要位置,將養老機構和醫院的功能相結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復關懷融爲一體的新型養老服務模式。2022年《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意見提出,“要推動醫養融合發展”,探索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新模式。通知明確規定,所有養老機構和養老照料中心,都要全部具備醫療條件,爲老年人提供醫療服務。

延安市目前的醫養結合工作開展可以分成三類:一是內設醫務室或引入周邊醫療機構分支機構醫療服務,以民辦的市愛心護理福利院爲代表,利用距離社區衛生室距離近的優勢,爲衛生室提供辦公用房,由社區醫護人員爲院內老人提供醫療服務;二是有條件的養老機構和養老照料中心獨立設置康復醫院,市社會福利院建立至今已60餘年,作爲延安市唯一一所綜合社會福利院,主要負責三無精神病人的收治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精神疾病治療康復經驗,計劃新建延安市精神病康復託養中心項目,加掛“延安市康寧醫院”牌子,由社會福利院負責管理運營,在滿足本院收容對象醫療需求的基礎上向社會開放,主要對精神疾病、老年疾病進行康復治療;三是與周邊醫療機構簽訂合作協議,市八一敬老院新院20xx年1月正式運營,設置牀位446張,爲了滿足院內老人主要是優撫老人的醫療,與市人民醫院簽署協議,由敬老院提供場所、設施設備,醫院提供人才技術,爲入住老年人開展醫療服務,簡單的醫治就在敬老院內完成,老人病情較重的通過綠色通道入住醫院進行進一步治療。

三、政策建議

“醫養結合”新型養老模式將會成爲未來養老服務業發展方向,爲更好推進這種模式養老機構建設,應儘快研究出臺相關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提升養老業整體服務水平。

(一)加快制定政策措施。養老政策方面,明確規定“醫養結合”養老機構可以享受國家和省市關於養老服務業的各種優惠政策,包括牀位補貼等;醫保政策方面,協調衛計、人社部門完善醫保有關政策措施,將“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納入醫保範圍,並提高醫保報銷比例和擴大醫保報銷範圍;土地政策方面,優先保障“醫養結合”養老機構建設用地,對新建項目建設用地採取劃撥方式,劃撥方式取得的土地只能用於養老公益性事業,不得用於其他用途。

(二)加快項目建設,推動健康發展。按照《陝西省單位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陝政發[20xx]36號)關於“着力推動醫養融和發展”的要求,“十三五”期間,計劃在延安市新區,新建“延安市老年養護院”,集生活照料、醫療康復、認證培訓、文體娛樂等多種功能於一體,融合醫療護理與機構養老服務,在全市以及全省具有示範作用的大型綜合性養老服務機構,建築面積xx000平方米,設置牀位500張。同時採取公建民營、民辦公助、委託經營或購買服務等形式,支持社會組織興辦或者運營公益性醫養機構。積極探索拓展社會養老服務產業市場化融資渠道,採取直接補助或貼息的方式,支持民間資本投資建設專業化養老服務設施,形成養老服務事業資金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三)加強制度建設,規範運行機制。要從制度上對“醫養結合”模式加以規範,要有嚴格的准入制度,制定建設標準和合理收費標準,對設備配置、醫療水平等方面要有明確要求。大力推動養老服務標準化,促進養老服務示範活動深入開展。建立醫養結合機構服務質量星級評定、老年人入院評估、養老醫療服務需求評估等制度。

(四)創新管理模式。努力打破行業界限,大力發展跨部門、跨行業的養老機構。管理模式上要積極創新,可以通過公共招標、委託管理等形式,引進有先進養老服務管理經驗和先進醫療、康復技術及設備的專業機構經營,以提高養老專業化護理水平。

(五)加強護理人員培訓。要充分利用現有的養老、醫療等機構培訓一線護理人員;鼓勵高校、中職學校開設老年護理和管理專業,培養老年護理和管理專業人才。此外,還要發揮各類社會培訓機構培養養老服務人員,通過多渠道、多形式的培養養老服務人才,緩解當前一線專業護理人員和管理人員短缺問題。加快培育從事養老服務的志願者隊伍,實行志願者註冊制度,形成專業人員引領志願者的聯動工作機制。探索建立在養老服務中引入專業社會工作人才的機制,積極開創專業化、職業化和志願者相結合的道路,建設一支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努力提升服務水平。

醫養結合調研報告 4

預計到20xx年,老年人口將達到2.16億,約佔總人口的16.7%。從20xx~20xx年的20年時間裏,我國高齡老人將保持年均100萬人的增長。

而與此相對的是,中國整體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滯後。同時,老年人存在發病率高、帶病生存時間長、對衛生保健依賴性強、醫療花費高等特點。當前的養老機構存在整體資源不足、分佈不均、缺少專業化、服務單一、無法滿足老年人羣醫療保健特殊需求等問題。現就主要問題進行分析,並針對醫院試點建立混合所有制養老機構提出相關建議和意見。

一、現階段醫養結合產業化體系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養老機構規模及標準化程度低,與醫院銜接程度不高

養老機構主要依靠設施建設來實現基本養老服務功能,特別是能夠針對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提供專業養護服務,重點實現其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緊急救援等功能。然而,在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過程中,我國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二者相互獨立,面對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客觀現象,醫療機構無法配合滿足其需求。現有患病老人不得不奔波於醫院與養老機構或家庭之間,不僅耽擱治療時間,往往由於得不到有效的休息而形成小病變重的情況,增加了治療費用,老年人需要長期護理的問題已經提到議事議程。

(二)養老機構獨立盈利能力較弱,依靠國家補貼情況嚴重

目前,養老產業在可持續性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在於市場模糊、盈利困難、營銷不暢和持續性差。養老機構在一定程度上屬於公益性質,盈利能力較弱,社會資本關注度低。目前進入該行業的民營資本普遍規模小、資金實力弱、經營穩定性差,屬於相對“弱勢”資本。由於目前的養老產業沒有清晰的產業發展規劃前景,很多養老產業投資成本高居不下,同時又面臨着老年人一方面經濟承受能力相對有限,不可能承受高昂的養老服務費用,另一方面認知、行動能力下降等客觀因素,屬於傷病高發“弱勢”人羣。雖然一些資金實力較強的房產商頻頻試水養老地產,但未有明確的盈利模式,沒有理清養老“地產”與養老“服務”之間的關係。

(三)養老機構高端企業管理和護理等專業人才缺乏,流動性強,可持續性發展程度低

養老人才短缺已爲老年服務機構快速增長的瓶頸。國內還沒有高端、專業完善的養老服務團隊,無論在團隊管理還是人員培訓方面,養老機構缺乏足夠的專業性和發展的可持續性。調研中發現:

(1)養老高端企業管理和護理專業人才嚴重缺乏、隊伍結構不合理。

(2)養老機構人員流動性較強,不利於企業持續性發展。養老服務需要醫養結合,醫院屬於資本和人才密集型企業,已經分享過了國家改革開放的紅利,發展勢頭良好,目前的現狀養老機構與之相比發展落差較大。養老機構作爲一個單獨的機構短時間內無法與醫院形成有效的平等對接。

(四)多頭管理現象不利於醫養結合產業化服務體系建設

我國在養老服務方面“多頭管理”的現象十分突出,各地養老相關問題的管理工作分散在老幹部局、民政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醫療衛生部門、老齡委、消防、公安、防疫、街道等多個部門和單位。此外,婦聯、青聯、工會、殘聯等等機構也或多或少地介入了養老的服務保障和管理工作。由於這些部門和單位的工作具有獨立性,部門之間缺少足夠的協作與溝通,管理過程中很難形成合力。

二、建議

(一)政府發揮主導作用

建議政府:首先明確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監管責任主體,爲醫院試點建立的.混合所有制養老機構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設立監管制度,出臺和完善相關服務標準、設施標準和管理規範標準,建立等級評定製度和評估制度。同時,利用服務標準的提高加強市場競爭,減少人爲控制因素,通過制定醫養結合服務機構的准入、退出機制,規範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市場行爲,形成“寬建嚴管”健康的監督機制,促進養老產業健康持續性發展。

(二)建立健全行業服務標準和規範

建議:推動醫院爲主體的混合所有制養老機構,利用醫院現有的規模化、標準化制度和現有養老政策法規,整合成一套標準性、可實施的服務規範指南。同時,強化誠信優質服務,樹立品牌效應。通過一系列制度和行業服務標準建設,形成一套組合拳。

(三)鼓勵多方社會資源參與

建議:破除思想上的禁錮和政策上的壁壘,鼓勵靈活運用公有制資本和非公有制資本。不同所有制的資本對養老機構的發展有不同形式的促進。如:

(1)引入國企,如中國醫藥集團等公有制資本不僅可以有效利用資本,促進國有資本保值,而且能夠利用其行業的專業特性針對性研究養老服務產品,同時利用老人對國企的信任提高了養老機構的品牌效應,抵禦運營風險。

(2)引入民間資本等非公有制資本,利用非公有制資本的靈活性和高效性,通過董事會的決策,從一定程度上激發醫院在養老機構領域的活力,提高決策質量,規範經營、加強精細化管理,使醫院的公有制資產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產業效益。

(3)允許養老機構員工持股,不僅大大增強養老服務產業服務人員的積極性,使員工的發展與企業的發展緊緊的聯繫在一起。甚至可以引入“衆籌”的概念,允許需要養護的老人和兒女入股養老機構,使需要養護的老年人既是消費者又是養老機構的股東,不僅能夠在養老機構增長中獲得紅利,在養老的同時又有一種家的感覺。

(四)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用

建議: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充分的發揮市場調節作用。評選出管理規範、服務專業,能夠盈利的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機構。同時,政策應該給予這個市場充分的、公平的競爭環境,各種形式的混合所有制養老機構通過“市場化”的方式運營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產業。這樣,經營理念各異、運營模式不同的養老機構爲生存、盈利各盡所能的尋找出口。通過養老服務產業機構的競爭和規模化發展,必定會在要求苛刻的養老服務產業中脫穎而出一批收費合理,服務到位,口碑良好的可持續性發展勢頭的企業。從而使我國在市場競爭的風浪中找到最適合我國發展的養老服務產業的道路。國家也可以從現有繁雜的補助提供中抽身出來,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履行國家責任,減少國家負擔。

(五)調動醫保、社保等配套政策支持

建議:給予一定的醫保、社保、科技等配套政策支持,推動醫院參與的混合所有制養老機構的快速建設。結合醫院多年的“收支平衡、略有結餘”醫保經驗,和大醫院醫保額度較高的特點,通過規模化、專業化管理鏈條的梳理,降本增效,努力消化參股養老機構所增加的醫保額度,減少給國家增加醫保管理成本上的負擔。但需要考慮到,畢竟現階段我國醫養結合體系建設不夠成熟,“包袱”性的甩給醫院,容易大大降低了醫院在參股的混合所有制養老機構的積極性,況且醫院涉及養老產業總體上屬於起步階段,經驗不足。

政府應在醫養結合領域與醫院建立定期對話機制,利用醫院在人口與健康領域具有一定的專業性,政府可以完善並適度提供一系列醫保、社保、科技等方面的鼓勵性政策,適當提高積極參股養老機構醫院在老年病方面的醫保額度。同時,對現有醫保制度進行進一步改革,在完善本市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基礎上,逐步建立老年人相關疾病的補充醫療保險制度。

醫養結合調研報告 5

“530萬”“14.45%”,這兩個數字是我省60歲及以上人口數和所佔比例。而這兩個數字在今後的每年還會呈增長態勢。人口老齡化已成爲當前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

近年來,山西在推行醫養結合的過程中取得了些許成效:養老機構醫療服務能力初步提升、老年醫療護理體系逐步完善、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步入新常態、老年醫療服務能力明顯增強。也同時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視、亟待解決的問題。

本期,我們對太原、大同、運城、長治、晉中等5市醫養結合發展現狀進行了解,不僅是爲了梳理近年來山西在醫養結合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更重要的是爲山西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衝擊,推動健康山西發展提供些許務實之舉。

醫養結合的山西模式

山西省自20xx年邁入老齡化社會後,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20xx年,全省60歲及以上人口達530萬人,佔總人口的14.45%,65歲及以上人口達到333萬人,佔總人口比重爲9.10%。同時,隨着20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口陸續進入老年,未來25年將是我省老年人口增長最快的時期,老年人口會不斷增多,高齡老人、失能失智老人、病殘老人、“空巢”老人數量會急劇增加。

據統計,目前我省失能、半失能老人達101.1萬人,佔全省老年人口總數的19.1%,慢病防治、醫療、康復、護理、心理慰藉等問題已成爲老年羣體急需解決的主要問題。

因此,“全面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的融合發展,迫在眉睫、勢在必行。更重要的是推行醫養結合是推進健康養老產業盤活現有社會資源的重要途徑。”省衛計委黨組成員、省計生協會專職副會長李躍珍直言不諱。

政府主導頂層設計推進醫養結合

近年來,國務院及各部門先後出臺了系列政策措施,醫養結合的發展環境初步形成。近兩年,山西省委、省政府把健康養老產業作爲全省經濟轉型發展新動力的支撐點,並納入了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出臺了支持健康養老業發展的推進意見。

去年7月,省衛計委、省民政廳等九部門聯合出臺了《關於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實施意見》,並由省政府轉發,就全省醫養結合的目標任務、保障措施和組織實施等具體內容予以了明確,確定了太原市、大同市、呂梁市、晉中市爲省級首批試點市。這些文件的出臺,爲全省加強醫養結合、推進健康養老服務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截至目前,全省有5個市以政府或部門名義制定出臺了推進醫養結合工作的實施方案。特別是太原市,作爲省會、全省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的領頭羊,大膽探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對醫養結合工作進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實踐。晉中、陽泉、臨汾、長治等市在醫養結合工作上不等不靠,從本地實際出發,積極主動地開展試點工作,並取得了一定成績。

“醫養結合”是應對老齡化的長久之計,山西四種模式初顯成效

我國未來“醫養結合”的目標,是面向社區在全國建成一個覆蓋城鄉、規模適宜的醫療服務網絡,明顯提升爲老年人提供醫療服務的能力與水平。

梳理近年來山西各地推進醫養結合的經驗做法,山西醫養結合大致可分爲以下幾種模式:

一是“醫中有養”模式,這類模式較爲普遍的做法是依託醫療機構強大的醫護資源,在老年病科的基礎上多數針對失能、失智、半失能老年人開展養老醫護服務。

第二種是“養中有醫”模式,如山西省老年公寓開辦的康復院、太航馨悅養護院設立的醫務室等,以及部分鄉鎮敬老院、村級日間照料中心與鄉鎮衛生院、村級衛生室的合作共建等。

第三種是“居家醫養”模式。主要是公辦或民辦社會機構通過承擔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運用創新的手段,將服務觸角延伸至千家萬戶。

第四種是“醫養結合綜合體”模式。這種模式的主要特點是民間資本參與較多。如侯馬市的山西怡之福中心項目,就是由山西瑞景養老產業有限公司投資打造的一個集養老、康復、醫療、護理、科研、培訓等多功能於一體的融合式、綜合體醫養結合項目,預算投資16億元,目前正有序推進。

山西醫養結合的成效有目共睹。但“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當前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視、亟待解決的.問題。”李躍珍中肯地說道。“政策滯後、沒有形成真正的合力、工作基礎薄弱、工作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一定要想方設法儘快解決。”

對於山西醫養結合的未來發展,李躍珍表示,在去年發佈的《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衛生計生委等部門關於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實施意見的通知》中明確了全省醫養結合工作的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此外,我省還提出確保到20xx年,50%的三級綜合醫院、20%的二級綜合醫院開設老年病科的任務完成。大力支持閒置牀位較多的一級、二級醫院或其它醫療機構根據自身條件,開辦康復院、老年病醫院、護理院等實現轉型發展;各級衛生部門要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現有養老機構通過內設護理院、門診部、醫務室等形式開展醫療服務。

針對目前山西90%以上的老年人都選擇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李躍珍表示,今後,我們將繼續推進醫療服務與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相結合,讓老年人在家門口享受醫療的紅利。

大同市魏都頤養康復中心:強強聯手,打造頤養天年的理想地在大同,有一所集醫療、教學、養老爲一體的綜合服務機構,大同市魏都頤養康復中心。在大同,他們率先把醫療和養老融合爲一體,解決了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頤養天年的問題,探索出了一條醫養結合的健康養老新路子,有效地解決了老年人的養老就醫問題,不僅實現了老有所依,更讓老人們感受到老有所醫的好處,讓兒女們放心地從事自己的工作。

在大同,60歲以上的老年人佔總人口的15%,其中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佔老年人口4%,全失能的老人佔老年人口2%,在這些失能、半失能的羣體中,80%以上的家庭子女由於忙於工作,外出務工等因素而疏於照顧老人。

如何解決老人們的養老與醫療困難?

大同市魏都頤養康復中心與大同魏都醫院強強聯合,經過前期的探索,將傳統的養老與醫療進行功能整合,優勢互補,重點推出入住老年人生活照料與醫療康復護理相結合,從而形成了新型的養老服務模式。“我們始終堅持一切爲了老人們的需求,努力辦好醫養結合的健康養老服務機構,給老人們創造一個頤養天年的理想聖地。”大同市魏都頤養康復中心孟新華副院長說道。

在老人日常生活照料中,大同市魏都頤養康復中心爲老人們提供量血壓、測血糖、康復訓練、醫療護理等康養服務,讓自理老人健康生活其樂融融,不能自理老人達到全面護理醫養,同時對老人24小時實行醫療監控,爲老人建立健康檔案,還定期舉辦健康講座、做到多元化的.休閒娛樂服務,有效地豐富了老年人的文化娛樂生活和醫療服務水平,提升了入住老人的生活健康質量。

此外,該中心將醫院與康復中心進行了封閉式長廊連接,方便了生病老人的及時救治,也有效緩解了老年人懼怕住養老院的不良心態。

據瞭解,大同市魏都頤養康復中心自開業以來,運營不足兩年內,共收治康養老人1162人,其中康復好轉739人,安寧護理62人,成功搶救老人38次,現有常住老人151人,康養老人66人,其中常住老人中失能者佔50%以上。

孟新華副院長還告訴記者,針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投入大,運營成本高,需要大量的醫療技術支撐等一些問題,該中心已經大同魏都醫院、大同三醫院結成醫聯體合作單位,遠程會診、分級診療、雙向轉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實現醫聯體醫療與養老有效的融合發展。

河津福逸家園養老院:亦醫亦養樂在其中

福逸家園養老院是河津市鋁基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內設的養老機構,是河津市第一家提供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也是河津市的一家集醫療康復、保健護理、餐飲娛樂等於一體的適合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綜合性養老機構。

院長姚自芳說,自20xx年元月開業以來,該院就從醫院抽調正規有執業資質的醫護人員到養老機構做具體的醫護服務工作,同時面向社會招聘能吃苦、有耐心、熱愛養老事業的人員做生活護理服務工作。“我們的醫養結合工作在運城市範圍內算是起步較早的,如今,已經有一套相對完善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以及規範的醫療、護理工作記錄了。”

在採訪中,記者瞭解到,該養老院會爲每一位入住老人建立健康檔案,開展風險評估和自理能力評估,根據護理等級對老人進行分級護理,針對不同老人的健康狀況,制定個性化的健康養生處方。該院還配備了24小時急診呼叫服務,入住老人自申請入住之日起,就有各種與健康相關的表格全程記錄老人的健康狀況與治療情況。

醫養結合調研報告 6

爲探索符合我區實際的醫養結合模式,推動養老服務業發展,區政協社會法制委員會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報告如下。

一、我區在推進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

醫養結合是在做好傳統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爲老服務基礎上,更加註重老年人的醫療保健服務,既爲居家養老的老年人(含健康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等公共服務,也體現在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緊密合作,爲入住機構的老年人提供養老和醫療服務。醫養結合是一種新型養老模式,其優勢在於整合了養老和醫療的兩方面資源,爲老年人提供連續性、協調性和整體性的醫養護一體化服務。近年來,我區認真落實國家和市裏文件精神,充分發揮服務資源優勢,積極滿足不同羣體養老服務需求,在推進醫養結合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基本形成三種醫養結合模式:

1、整體照料模式。由單一機構爲老年人提供醫療養老服務,主要分兩種情況:一是養老院辦醫院,即養老機構內設醫療衛生設施。如天頤和養老院和區養老中心先後引進華泰醫院,爲入住老人提供醫療、護理和健康檢查服務。二是醫院辦養老院,即在有條件的一級醫院增設養老病房。如學府醫院和長江醫院建設了醫養護一體化病房,爲老年患者提供醫療、養老、護理綜合服務。另外我區明豐醫院將部分病房改建爲自費養老病房,收治了一批老年病及心腦血管病患者。

2、聯合運行模式。即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合作,醫療機構到養老機構開展駐點服務,在方便老人就醫的同時,實現互利共贏。如幾年前康泰養老院建院初期就與鄰近長江醫院建立合作關係,長江醫院在康泰養老院內設社區衛生服務站,爲入住老人以及周邊居民服務。

3、支撐輻射模式。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或社會醫療機構爲居家老人提供基本醫療服務。近年來我區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爲轄區60歲以上老年人提供免費體檢、開設老年號、建立老年人健康檔案,設立家庭責任醫生等多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同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或社會醫療機構還進駐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爲社區老人服務。

二、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雖然我區在推行醫養結合模式方面取得一些進展,但目前仍處於初試階段,實際工作中還存在以下困難和問題:

1、政府多頭管理,缺乏統籌協調。由於醫養分屬不同專業領域,相應的公共資源也由衛生、民政等不同部門分配,而且醫養又受到社保、財政等因素制約,各部門對相關政策的認識、調整和落實難以做到協調一致和橫向整合。要真正實現醫養統一融合,需要打通政策和資源壁壘,加大工作協同力度。

2、發展規劃不清晰,政策指引不明確。目前我市對推進醫養結合服務模式尚沒有系統的規劃和明確的政策支持,給區級政府推動此項工作帶來了阻礙。如,我市對內設養老牀位的醫療機構除現有醫保政策外,沒有來自財政和民政方面的資金補助,在實際運營中也沒有統一收費標準。又如醫養結合需要醫保體系的支撐,養老機構推行醫養結合首先要解決下屬醫院納入醫保結算問題,但實際上醫保資源有限,民辦養老機構等非醫療單位能搭上醫保的車很難。

3、優質資源少,提升標準高。養老機構在向醫養機構轉型硬件方面要具有足夠的空間、房屋設施和相當水平的醫療器械,軟件方面要醫院具有健全的科室和全面的診療項目,具備有資質的數量充足的醫師和護士。目前我區24家區管養老機構絕大部分爲民辦,除規模較大、設施較好的天頤和養老院、康泰老年公寓等4家實現醫養結合外,其餘規模較小的由於硬件條件所限,尚沒有力量自建內設醫療機構,入住老人的醫療護理需求還不能得到滿足。

4、社區醫養服務總量不足,居家養老供需矛盾突出。 受到個人習慣和現實條件影響,目前90%的老年人還是選擇居家養老。他們最關注的`是日常護理、慢性病管理、健康諮詢及中醫保健服務,失能半失能老人還需要在生活照料基礎上進行醫療診斷、康復護理等服務。但是目前全區公共衛生服務資源的配置尚不均衡,且存在藥品單一、設施簡單、醫務人員缺乏的問題,要想實現爲居家老人提供服務還有很大難度。

三、對策建議

醫養結合服務模式是人們在養老理念、醫療理念和消費理念上的重大轉變,也是對現有行政管理體制、公共服務體系的改革與完善,必須依靠全市乃至國家的頂層設計和政策指引,其中涉及的制度和政策不是區級層面所能改變的。但就我區來講,面對21萬老年人的現實需求,應立足實際主動作爲,力爭成爲全市開展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試點區。爲此提出以下建議:

1、加強規劃引導,健全協調機制

醫養結合涉及多個部門,需要明確的規劃引領和統籌聯動的機制。一是將發展養老服務業和健康服務業納入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專項規劃,明確發展思路、總體目標和重點任務,在十三五期間根據全區老年人羣醫療服務需求和養老、醫療資源分佈狀況,統籌做好各類醫養結合機構的科學規劃和合理佈局,實現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建設的有效配置和有機銜接,提高老年人等特殊人羣對公共服務資源的利用效率。二是出臺《關於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將此項工作作爲全區20xx年改善羣衆生活20件實事之一,成爲惠及全區老年人的重要舉措。三是建立民政、衛生、人力社保、財政等部門組成的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各部門間的橫向聯繫,定期召開會議,及時協調解決問題。

2、加大資金投入,落實政策措施

全方位的政策導向是保證醫養結合模式順利推進的基礎,據報道,國家民政部已經協調衛生、人社等部門,簡化優化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的醫保定點審批手續,推動解決異地就醫結算問題,鼓勵有條件的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國家衛計委、人社部、財政部也在研究和制定相關政策。我區應在認真落實國家和我市政策基礎上,進一步結合區情實際,加大對醫養結合專門機構的政策優惠力度,制定更加全面具體、操作性強的措施。在土地使用方面,做好養老機構用地的預留和儲備,保障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的建設用地,對新建項目的土地出讓金可適當優惠,同時強化對醫養結合設施建設用地的監管,嚴禁改變用途。在機構管理方面,儘快建立養老服務機構老年人意外傷害、重大疾病保險制度,構建養老服務行業風險合理分擔機制。在醫保政策方面,協調有關部門將更多醫養結合機構納入醫保範圍,並適當提高報銷比例和擴大報銷範圍。在市場準入方面,將醫養結合作爲養老機構設立許可的重要內容,對由醫院轉型的符合養老機構設立條件的老人護理院給予審批;按照醫療機構管理法規,對養老機構內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給予審批,並加大對這些醫療機構的業務指導力度。

進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和金融支持力度,拓寬資金籌集渠道,形成多元化的資金保障機制。民營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運營成本很高,政府應探索建立對醫養結合機構的財政補貼制度,使各類符合條件的機構均可享受國家扶持政策,包括相關法律規定的稅收優惠政策;在建設經費、牀位資助、運營補貼、醫保定點等方面與公立機構相同政策;在水電氣熱費用上與居民價格持平等。另外,除公立機構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要嚴格執行政府價格政策外,其他服務主體可實行經營者自主定價或供需雙方議價,以維持機構正常運營。在社會融資方面,應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採用公建民營、民辦公助、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興辦護理院、康復醫院等專業服務機構,激發醫養結合市場的活力。在金融支持方面,應鼓勵引導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嘗試設立由政府統籌協調、金融和產業資本共同籌資的南開區健康產業投資基金,爲養老服務業和健康服務業提供金融信貸支持。

3、結合區情實際,完善服務方式

在統籌推進現有三種模式的基礎上,探索不同類型的醫養結合模式,形成功能互補、有序發展的醫療養老服務格局,努力實現醫療與養老的無縫對接。一是鼓勵有一定規模的養老機構附設醫院或醫務室,鼓勵有條件的區屬一、二級醫療機構開設老年醫療護理病房,可借鑑上海市以獎代補的扶持政策,對非營利性養老機構設置醫療機構給予一次性補貼(其中護理站、醫務室補貼10萬元;門診部、護理院補貼50萬元),招用專職醫護人員按醫護人員數乘以上年度全市最低工資40%標準給予補貼。二是充分發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作用,將其作爲醫養結合的支持平臺,鼓勵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養老機構合作,委派醫生上門提供基本醫療護理服務;鼓勵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社區老年日間服務中心合作,會同社區志願者爲老年人提供醫療護理、慢病管理、健康教育、生活照料等一站式服務;進一步完善家庭醫生制度,增設家庭病牀,開展居家護理服務。三是優先考慮解決失能半失能老人醫療照護問題,在全區新建、改建23所醫養結合護理院(或稱失能老人醫護養老中心),緩解了醫院病牀緊張問題,也使老人得到專業護理,有尊嚴、有質量的安度晚年。

4、發揮科技優勢,推動服務創新

將醫養結合納入智慧南開惠民工程,以數字化健康管理爲核心,全面推進醫養結合信息化進程。一是在南開區養老服務管理雲平臺的基礎上,繼續整合來自區域醫療衛生系統的信息資源,打造老年人羣數字化健康管理雲平臺,爲老年人提供實時健康管理服務信息,爲醫護人員提供在線遠程醫療服務平臺,爲衛生管理部門提供老年人羣健康情況動態數據,並通過三方的有機結合形成大數據庫,推動醫養結合的有效實施。二是廣泛複製昔陽里社區經驗,建立居家養老一鍵通網絡服務平臺,通過互聯網、IPTV數字電視等多個渠道,藉助電腦屏、手機屏、電視屏等多種載體,推廣應用家用健康檢測、治療智能終端,實現網絡覆蓋。三是引導電子信息企業投資養老市場,與專業醫療機構對接,開發可穿戴式健康監護設備,開展遠程醫療監控服務,實現個人健康管理。

5、加強人才培養,提升服務水平

加快推進醫養結合模式,應加強專業護理人員和醫養結合人才隊伍建設。一是通過多種渠道引進養老服務人員,建立合理的酬薪保障機制,從薪資水平、薪資結構及福利待遇方面提高養老護理人員的滿意度,對符合條件的參加養老護理職業培訓和職業技能簽定的人員按規定給予補貼,採取多種方式提升護理人員的社會地位,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養老護理隊伍中。二是發揮南開區社區學院和社會培訓機構的作用,對從事養老服務工作的人員進行有計劃的專業教育和在職培訓,不斷規範護理人員的服務內容與服務行爲,提升老年護理服務的整體質量和水平。三是健全養老服務職業資格認證制度,對各類養老機構的從業人員實行定期考覈與職業資格認證,持證上崗,逐步實現養老服務人員的職業化專業化。

醫養結合調研報告 7

隨着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醫養結合模式逐漸成爲我國養老服務的發展趨勢。本調研報告通過對南京市某養老院進行實地調研,瞭解該養老院的醫養結合情況,分析醫養結合模式的優勢和不足之處,並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一、引言

我國人口老齡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養老服務需求不斷增長,老年人需要的養老服務包括生活照料、醫療護理、心理疏導等多方面的服務。傳統的養老方式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需求,醫養結合模式應運而生。本調研報告旨在瞭解醫養結合模式在養老服務中的`應用情況,分析該模式的優勢和不足之處,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二、調研對象與方法

本次調研對象爲南京市某養老院,調研方法主要包括實地觀察和訪談兩種方式。實地觀察主要是對養老院的建築環境、裝修風格、設備設施、員工素質等方面進行觀察;訪談主要是針對養老院的管理人員、醫護人員、老年人及其家屬進行深入交流,瞭解養老院的醫養結合模式的應用情況及效果。

三、醫養結合模式的應用情況

1.醫養結合模式的應用現狀

目前,南京市的養老院中普遍採用醫養結合模式,醫療護理團隊常駐養老院,爲老年人提供醫療護理服務。此外,養老院還提供康復理療、心理疏導等服務,爲老年人的身體和心理健康打造全方位的保障。

2.醫養結合模式的優勢

(1)爲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醫療護理服務:醫療護理團隊常駐養老院,老年人可以及時得到醫療護理服務,提高生活質量。

(2)提高護理質量:醫療護理團隊的存在,使護理質量得到明顯提升,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得到更好的保障。

(3)增加養老院的品牌知名度:醫養結合模式可以提高養老院的服務水平,在市場中獲得更高的品牌知名度。

3.醫養結合模式的不足之處

(1)醫療團隊人員缺乏:目前養老院的醫療護理團隊人員往往不足,導致老年人無法得到及時的醫療和護理服務。

(2)醫療設備不足:養老院的醫療設備往往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導致醫療服務質量不高。

(3)醫養結合管理流程不完善:養老院的醫養結合管理流程不夠完善,導致醫療護理團隊與養老院管理層之間的協調存在問題。

四、解決方案

1.增加醫療團隊人員:養老院應加強對醫療護理團隊的招聘和培訓,提高醫療護理服務的質量,爲老年人提供更好的養老服務。

2.增加醫療設備:養老院應加大投入,增加醫療設備,完善醫療服務設施,提高醫療服務的質量。

3.加強醫養結合管理流程:養老院應建立健全醫養結合管理流程,明確醫療護理團隊與養老院管理層之間的職責和協作關係,爲老年人提供更好的養老服務。

  五、結論

醫養結合模式是我國養老服務的未來發展趨勢,能夠爲老年人提供更好的醫療護理服務。但養老院在應用醫養結合模式時,也需要注意解決醫療團隊、醫療設備和管理流程等問題,以提高養老服務的質量和水平。

醫養結合調研報告 8

根據縣人大常委會年度工作要點安排,近日,肥西縣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工委對縣醫、養、健結合工作試點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聽取縣衛計委、縣民政局、縣財政局等部門工作情況彙報,深入到嚴店鄉五保供養中心實地考察、瞭解情況,召開相關人員參加的座談會,聽取意見和建議。在此基礎上,形成調研報告。

一、基本情況

自國家、省、市關於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文件下發後,縣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趨勢,認真落實相關文件精神,整合養老及醫療資源,在推進醫養結合方面進行積極的探索,初步摸索出一條符合實際的五保老人醫、養結合模式,較好地解決了集中供養五保老人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問題。如嚴店鄉五保供養中心,自20xx年5月設立老人醫療專護區以來,累計得到及時救治的五保老人2600多人次,五保老人生病救治不及時和無人護理難題得到有效解決。目前,全縣十五個五保供養中心均設立醫療專護區。

二、試點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人口老齡化,呼喚醫、養、健結合。目前,此項工作正在進行試點,但還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如在嚴店鄉五保供養中心調研時瞭解到:醫療專護區運轉經費不足、醫務人員缺乏等,影響和制約了醫、養、健結合試點工作的有效開展,需要縣政府及其相關職能部門和社會各界傾注更多的支持、關懷。

三、對策與建議

(一)強化政策保障。要根據國家、省、市有關醫養結合文件精神,立足我縣實際和試點工作經驗,特別是要針對試點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明確解決辦法,落實鼓勵措施,引導醫養結合機構有序、加快發展。要根據全縣老年人羣醫療服務需求和養老、醫療資源分佈狀況,統籌做好各類醫養結合機構的科學規劃和合理佈局,實現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資源的.有效配置和有機銜接,提高老年人等特殊人羣對公共服務資源的利用效率。要加大財政投入,研究出臺推動民間投資的政策,激發民間投入的積極性。要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劃分好“醫”、“養”界限,尤其是要解決好廣大人民羣衆關心的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服務納入醫保政策問題,要認真進行研究,搞好政策銜接,支持醫、養結合機構逐步步入良性循環。

(二)強化資源整合。要認真研究建立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日常合作、業務協作機制,統籌協調養老醫療資源,促進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資源的有效整合,推動“吃不飽”的鄉、村醫療機構就近和“住不滿”的養老機構等“結對子”,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醫療資源和養老資源的良性互動。鄉鎮衛生院要逐步把村(居)衛生室的醫療資源和老人健康診療融爲一體,最大限度地發揮公益醫療資源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要認真落實有關政策,爲社會力量舉辦養老機構提供便捷服務,特別是爲民營醫療機構發展醫、養結合事業留出空間。

(三)推進融合發展。要按照國家、省、市文件要求,結合我縣養老和醫療資源分佈情況,督促全縣各類養老機構與各級醫療機構建立協議合作關係,確保到20xx年底,50%以上的養老機構能夠以不同形式爲入住老年人提供醫療衛生服務,到20xx年實現全覆蓋。要充分利用現有醫療衛生服務資源,創辦老年康復中心、老年醫院、護理院,支持部分閒置牀位過多的縣、鄉醫院和專科醫院轉型爲老年人護理院,開展養老服務;鼓勵支持鄉、村醫療衛生機構爲社區與居家養老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健康養老需求。

(四)突出人才支撐。要不斷強化醫養結合發展的人才保障,提高醫養結合機構的養老服務水平。建議縣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將老年醫學、康復、護理人才作爲急需人才,納入衛生技術人員培訓規劃和臨牀骨幹醫師培訓範圍;積極探索建立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在技術和人才方面的合作機制,鼓勵醫療機構內優秀的執業醫師和執業護士到養老機構中開展服務,不斷提高從業人員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出臺相關激勵政策,對養老機構從事醫護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在申報、評定職稱方面,給予與醫療機構醫護人員同等待遇。

(五)強化對試點工作的領導。 縣政府及相關部門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切實將醫、養、健結合工作進一步擺上位置,搶抓政策機遇,強化組織領導,增加財政投入,有序推開卓有成效的試點,合力推進我縣醫養結合事業健康發展,爲建設健康幸福的新肥西作出新的貢獻。

醫養結合調研報告 9

“醫養結合”是實施健康中國的關鍵環節,是市委、市政府推進的重點工作,也是我市創建健康城市的重要抓手。近期,通過實地走訪、召開座談會等形式,詳細深入瞭解了我市養老機構的運營情況,並對我市“醫養結合”工作提出了思考。

我市目前已經設有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但還處於發展階段,存在較多的問題,通過實地瞭解其它城市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發展情況,從而找出適合我市發展的路徑。

一、我市醫養結合的現狀

(一)我市人口老齡化現狀

xx市從xx年起進入老齡化社會。xx年—xx年間,xx市總人口由xx萬人增至xx萬人,xx歲以上老年人由xx萬人增至xx萬人,佔總人口數的比例由xx %增至xx % ,xx歲以上老年人由xx萬人增至xx萬人,佔總人口數的比例由xx%增至xx%(以上數據來源於全員人口信息數據庫)。預計到十三五末,我市xx歲以上老年人將達到xx萬人,按照我市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相關政策,實現x%的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養老,全市將有x萬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

(二)我市醫養結合工作進展

我市現有養老機構xx家,有xx家與周邊醫療機構建立了簽約的醫療綠色通道,其中內設醫院x家,內設衛生室、門診x家,xx%的養老機構以不同形式開展醫療、康復、保健服務。打造計劃生育家庭養老照護試點xx個,醫養結合試點xx個。

目前,我市醫養結合有以下x種模式:

依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計劃生育家庭居家養老照護醫療支持體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通過建立居民電子健康檔案並進行分類,動態掌握轄區老年人基本信息,並對其需求變化進行動態跟蹤,提高養老服務供給方的服務效率。重點對轄區xx歲以上老年人開展“六位一體+簽約”服務(預防、保健、康復、醫療、健教、心理諮詢、家庭醫生簽約)。xx社區服務中心作爲國家養老照護試點實施單位,除了持續爲老年人開展常規居家養老服務外,在全市率先啓用了智慧之家遠程養老系統。xx年,在社區居家養老的老人中選擇了x戶xx位xx歲左右的患有慢性病的老人開展試運行。爲將智慧養老平臺試點擴大,xx年x月,正式啓動醫養結合居家健康養老平臺,目前,先期xx只智能手環已經投放使用。下一步,共計xx只智能健康手環將陸續投放轄區,守護居家老人健康。

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促進“醫”、“養”有機結合。一是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我市xx老年公寓等x家養老機構內設醫院,xx老年公寓等x家養老機構內設醫療門診或衛生室。二是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簽訂合作協議。xx區“xx”老年綜合養護院建在覈工業二〇二醫院內,養護院與二○二醫院簽訂合作協議,老人入住前,由醫院進行健康評估,按疾病譜進行分類,雙方共享疾病信息。養護院和醫院病房之間還建立了綠色通道,入駐養老機構的老人可享受日常的衛生診療、護理服務,以及先入院後辦理住院手續的服務等。三是成立老年護理院,突出xx醫藥、中醫藥在健康養老中的作用。我市將xx醫中醫醫療、養生、保健、康復融入醫養結合全過程,爲老年人提供內容豐富的xx醫藥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市xx中醫院與奧林老年公寓建立合作關係,成立了奧林老年公寓護理院。內設牀位xx張,設有xx醫科、中醫科、婦產科、骨傷科、心身醫學科、治未病科、體檢科、急診科、藥劑科、影像科、超聲科、臨終關懷科等xx餘個科室,由xx名醫護人員組建成醫療護理團隊,全天全年爲入駐老人提供醫療保障服務。醫療設施、病區設施全面,老年人不出公寓即可辦理就醫住院手續,享受醫保劃卡及其他醫療健康服務,打造了“醫養結合”智慧養老服務試點。

“兩院一體”,提供醫養結合服務。xx老年公寓老年慢病康復醫院和“中環國際”衛生服務中心都是集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爲一體的醫養結合型機構,爲入住老年人提供日常醫護診療、健康教育、預防保健、養生養老、康復訓練、護理爲一體的“醫養結合”型服務。

政府投資,“抱團”養老。xx區共投資xx萬元,在xx村分別建成互助幸福大院。xx週歲以上農牧民按照“自願搬遷、拆舊搬新”原則,可免費入住互助幸福大院,xx區衛健委爲每位入住老人排查疾病建立健康檔案,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並開展具有xx中醫特色養生、保健、治療爲一體的醫療保障服務。

(三)我市醫養結合工作存在問題及困難

由於“醫”、“養”分屬不同專業領域,相應的公共資源也由衛健、民政等不同部門分配,而且“醫”、“養”又受到社保、財政等因素制約,各部門對相關政策的認識、調整和落實難以做到協調一致和橫向整合。要真正實現“醫”“養”統一融合,需要打通政策和資源壁壘,加大工作協同力度。

養老院設置醫療衛生服務機構,急需納入醫保定點報銷範圍。居家老人的醫養結合,家庭醫生簽約、設立家庭病牀、家庭醫療康復納入醫療報銷等制度仍需完善。

目前我市xx家養老機構,除規模較大、設施較好的xx老年公寓等x家內設醫療機構外,其餘養老機構由於硬件條件所限,尚沒有力量自建內設醫療機構,入住老人的醫療護理需求還不能得到滿足。

社區醫養服務總量不足,居家養老供需矛盾突出。受到個人習慣和現實條件影響,目前xx%的老年人還是選擇居家養老。他們最關注的是日常治療護理、慢性病管理、健康諮詢及中醫保健服務,失能半失能老人還需要在生活照料基礎上進行醫療診斷、康復護理等服務。但是目前全市公共衛生服務資源的配置尚不均衡,特別是鄉鎮、社區衛生服務資源缺乏,基層醫療服務設施薄弱,現有的醫療衛生服務難以滿足養老服務需求,且存在藥品單一、設施簡單、醫務人員缺乏的問題,要想實現爲居家老人提供服務還有很大難度。

二、關於我市醫養結合工作的思考

我市老齡化情況較爲嚴重,建議從以下幾方面推動我市的醫養結合工作。

(一)增加投入,引入多部門合作

根據市老年人情況合理預測老年人支出,增加財政撥款的'同時,積極吸引民間資本參與醫養服務。積極探索老年人長期照料保險制度。醫養結合不能簡單地理解成民政的工作或是衛健的工作,政府在做好有效的監管的同時還要擔任重要的協調職能,要協調民政、衛健、醫保、財政等相關職能部門的融合參與,成立市級層面的醫養結合工作機構,完善我市醫養結合政策統一管理,建立醫養結合一體化協調機制,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和分工協作機制,增加部門間的凝聚力。完善養老服務機構老年人意外傷害、重大疾病保險制度,構建養老服務行業風險合理分擔機制;將醫養結合機構納入醫保範圍,並適當提高報銷比例和擴大報銷範圍;將醫養結合作爲養老機構設立許可的重要內容,對由醫院轉型的符合養老機構設立條件的老人護理院給予審批。

(二)利用現有醫療資源,佈局醫養結合項目

借鑑xx省常州市金東方頤養園項目經驗,擬利用我市醫療資源豐富的優勢,結合在建的xx中醫院二期項目、包醫國際醫院項目、市第八醫院養護樓項目,引入地產項目合作,發揮醫療優勢,建設高標準的醫養結合居住區,把醫院融入到住宅區,實現醫療服務和養老服務的有機結合,讓老人生活在社區,既能切實感受到家的氛圍、享受貼心服務,又能在健康出現狀況時得到及時醫治和專業護理。

(三)發揮基層衛生機構優勢,開展居家養老

從目前我市的養老情況來看,居家養老還是老年人養老的首選,相比農村地區,城市中心的老年人機構養老的意願較高。利用基層醫療機構優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轉變職能,開設日間照料中心,提供社區老人的醫養結合服務,實現居家養老,建立社會養老分層服務模式,健康能自理的老年人可以居家養老爲主,鼓勵社區或有條件的養老機構創造條件,開展社區養老服務,例如簽訂家庭醫生服務協議,開展社區老年人健康分類管理,對行動不便的老年人上門服務,同時社區和醫院等機構緊密合作, 構成我市養老網絡。也可以借鑑常州金東方醫養機構模式,發展社區建立機構化、一體化運營,爲老人提供自理、介助、介護的居住設施和服務,使老人在健康狀況和自理能力變化時,依然可以在熟悉的環境繼續居住, 並獲得與身體狀況相對應的照料、醫療、護理等全方位服務,從而實現醫養康護一體化。

(四)利用信息化優勢,搭建現代化醫養結合平臺

全面推進醫養結合信息化進程,通過互聯網、IPTV數字電視等多個渠道,藉助電腦屏、手機屏、電視屏等多種載體,推廣應用家用健康檢測、治療智能終端,實現網絡覆蓋,實現個人健康管理。利用信息化平臺建立市內所有xx歲老年人的信息數據,並加快對健康信息情況檔案的使用,重點關注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養老情況,及時爲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服務。

醫養結合調研報告 10

關於醫養融合工作開展情況的調研報告照市政協xx年協商工作計劃安排,市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組織部分市政協委員及相關部門負責人,在藺x副主席帶領下,深入富縣、黃陵、洛川、黃龍等縣區,通過實地查看、聽取彙報等形式專題調研我市醫養融合工作開展情況,綜合實地調研和協商討論意見,形成如下調研報告:

一、基本情況

隨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高齡老人、空巢老人、失能老人規模日益加大,對多層次多元化的養老醫療需求也日益增加,單一的養老機構無法滿足老年人醫養一體化的大衆需求,養老已經成爲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

截至xx年底,我市常住人口xx萬人,xx週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xx萬人,老年人佔戶籍總人口的xx%,按照國家和地區人口老齡化xx%標準,超過了x%。全市現有建成運行的養老機構xx所(公辦xx所、民辦x所),城鎮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xx個,農村互助幸福院xx個,共有養老牀位x.x萬張,每千名老人擁有牀位xx張,與x省每千名老人擁有牀位xx張相比少x張。

(一)醫養融合政策制度逐步完善。

市政府先後出臺《x市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實施意見》、《關於加強老年人照顧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x市支持社會力量提供多層次多樣化醫療服務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探索推進醫養融合發展模式,建立醫養融合政策體系,爲醫養融合發展提供政策保障。

(二)醫養融合模式呈多樣化。

一是養老機構開辦醫療服務。目前,全市xx家養老機構中,市社會福利院內部開設康寧醫院,xx縣等縣x家機構與公辦醫院深度合作,配備基本醫療設備,專職醫師長期坐診服務。x縣xx區域性敬老院等xx家機構設置了醫務室。二是醫療機構開展養老服務。全市開設老年病科的醫療機構x家,開設康復保健科的醫療機構xx家,開設老年人綠色通道的醫療機構xx家,老年病牀設置xx張。三是社區、鄉鎮醫療機構提供居家醫養延伸服務。鼓勵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聯合運行,推動形成集“日間照料、康復保健、老年教育、文化娛樂、生活關愛於一體”的居家養老服務綜合體。

(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醫養融合發展。

x慈善醫院及老年醫療康復、養老、保健生活園區綜合服務中心項目,採取民辦公助的方式,總建築面積萬平方米,設置牀位xx張;xx縣社會福利中心暨老年公寓項目,採取政府投資和社會資本投入相結合的方式,依託婦幼保健院的醫療資源和醫護團隊,佔地xx畝,建設面積xx平方米,實現醫療、健身、養老資源共享;xx縣怡心園老年公寓,採取民辦公助的方式,總佔地平方米,項目設施牀位xx張;黃陵縣老年殘疾人康復醫院和殘疾人託養康復中心,採取招商引資的方式,總佔地xx平米,共有工作人員xx人,牀位xx張。社會力量投資建設醫養融合機構已有較好發展態勢。

(四)醫養融合綜合服務能力顯著提升。

一是加強全市醫養服務隊伍建設。積極落實養老機構從業人員崗前培訓,持證上崗和按比例配備護理人員制度;逐年培訓護理人員;每年選派養老機構管理、護理人員和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人員分批分期參加省民政廳專業資格和業務培訓。xx縣通過縣級醫院對口支援鄉鎮衛生院等多種形式開展臨牀帶教及技術指導,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二是完善全市醫療配套設施。開展了鄉鎮衛生院規範化建設,逐步配備了必要的設備,建成了標準化衛生室;在全省率先開展臨牀重點學科建設;強化醫療質量控制管理,更好地滿足羣衆的健康需求。

二、存在的問題

總體上看,我市醫養融合工作還處於剛剛起步階段,與老年人羣日益增長的養老和醫療的需求還不相適應。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工作推進機制不夠完善。

醫養融合並不僅僅是醫療、養老的簡單疊加,而是要實現醫療保障業務和養老保障業務的無縫結合。我市醫養融合工作缺乏市級層面規範性文件,業務方面養老保障由民政局主管,醫療衛生由衛健委主管。同時,由於醫養融合工作也涉及了醫療保險、財政補貼、人才保障、平臺建設等多方面問題,又與醫保、財政、人社等多個部門相關。這就造成了政府“多頭管理”的現象,導致醫養融合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各部門職能不同,彼此缺乏有效的橫向銜接和整體合力,難以確保扶持政策落地惠民,影響和制約了醫養融合工作的整體推進。

(二)醫養融合發展保障體系還需完善。

一是機構運轉經費短缺。醫養融合機構的資金主要來源是政府撥款和個人自籌,絕大多數機構在建設和運行過程中面臨着資金短缺、不足的情況,嚴重影響和制約了我市醫養融合工作的有效開展;

二是醫保政策還需健全。我市目前醫養融合機構醫x點僅有x市社會福利院下設的康寧醫院、x愛心護理福利院x家,醫養融合和醫保報銷政策有待進一步銜接;三是薪酬分配機制有待改善。養老機構護理人員日工作時間長、任務重、強度大、社會地位較低,薪酬卻明顯低於其他醫療服務領域;制度缺乏足夠的'激勵性,導致護理人員工作熱情不高。

(三)社會籌資積極性不高。

“醫養融合”發展僅靠政府投入這種單一的籌資模式,難以滿足老年人羣日益增長的醫療、護理、養老等需求。目前我市“醫養融合”市場化程度還不高,社會民辦資金投入較少,融資渠道較爲單一,籌資方式比較簡單,社會參與積極性還有待提升。

(四)基層醫養機構服務能力不強。

受到我國傳統習俗和現實條件等多方面影響,目前大部分的老年人更願意選擇社區居家養老,但是社區、鄉鎮醫養機構作爲基層單位,普遍存在醫療衛生服務水平較低、設施不完善、護理隊伍人員不足、高素質人才留不住、智能化發展滯後等情況,難以承接爲居家老人提供綜合性、連續性、高質量的醫療衛生服務的重任。

(五)醫養專業人才短缺。

我市從事養老護理行業的大多數爲xx人員,自身文化素養不高,缺乏醫療專業護理知識,人員流動性較強,可持續性發展程度低。規模較小的基層養老機構、甚至只有一名醫生,與老年人羣綜合性、高質量的醫養需求相距甚遠。

三、對策及建議

(一)充分發揮政策導向作用,建立長效聯動機制。

一是加強政策供給。在認真落實國家和省市政策基礎上,結合我市實際情況,儘快出臺我市醫養融合發展規範性文件,進一步完善“醫養融合”配套政策,形成多渠道、多方位支持醫養融合發展的政策體系,保證醫養融合順利推進;

二是形成聯動機制。建立由政府主導,衛健、民政、醫保、財政等相關部門組成的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形成明確的長效統籌聯動機制,釐清相關部門的職責權限,打通養老、衛生、醫保的政策壁壘,使各相關部門形成合力;

三是強化規劃引領。根據我市老年羣體養老和醫療的實際需求,明確發展思路,創新醫養結合機制,按照xx年每千名老年人口擁有養老牀位數達到xx-xx張的要求,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在養老服務中充分注入健康理念,實現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的最佳配置、資源共享。

(二)建立工作機制,加快完善醫養融合發展保障體系。

一是加強財政支持力度。建立健全財政資金穩定投入機制,優化資金投入結構,讓資金管理更加合理化、科學化、精細化。

二是促進醫養融合納入醫保範疇。對於養老機構內設的醫療機構,符合城鎮職工(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定點條件的,促使其儘快申請納入定點範圍。

三是健全完善合理的薪酬保障制度。加快探索符合醫養融合職業特點的薪酬保障,通過崗位津貼和以獎代補的方式,確保護理人員勞有所得;建立系統的晉升和管理機制,暢通基層護理人員的上升渠道,明確老年領域護理人員職業前景,提升醫養護理人員投入醫養融合工作的積極性。

(三)搭建合作平臺,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醫養融合建設。

一是引導民用資金注入醫養融合機構建設。對民間投資的養老機構,在財政和政策上要給予傾斜;鼓勵多元主體參與,實行公立、民營、公私共建等多種模式共同發展;拓寬資金籌集渠道,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資金保障機制。

二是探索建立對醫養融合機構的財政補貼制度。儘可能降低民營醫養機構運營成本,使符合條件的各類機構均能夠享受國家在建設經費、運營補貼、牀位補貼、醫x點、水電消耗等方面的減稅降費政策;

三是深化醫療和養老服務“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實國家衛健委《關於做好醫養結合機構審批登記工作的通知》,優化醫養融合機構審批流程和環境,提高行政審批效率。四是探索特色醫養示範基地模式。針對目前有規模、有條件的項目進行重點扶持,探索建立環境優美,功能健全,集醫療機構、老年公寓、老年人再就業中心、休閒保健項目等多種老年人服務產業爲一體的特色養老小鎮。在注重老年人羣醫療、照護等基本需求的同時,滿足老年人在社交、工作、娛樂等精神層面的需求,並形成可推廣、可示範的模式,爲創新我市醫養融合模式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