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工作報告 > 關於德育課題研究報告(精選11篇)

關於德育課題研究報告(精選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5W 次

隨着個人的文明素養不斷提升,報告使用的次數愈發增長,其在寫作上有一定的技巧。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報告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德育課題研究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德育課題研究報告(精選11篇)

德育課題研究報告 1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德育和學生生活密切聯繫。迴歸生活是改變傳統德育方法的必由之路。德育要關注、指導和引導受教育者的精神生活,幫助受教育者在參與和創造自己積極的道德生活過程和實踐體驗的基礎上,不斷優化其道德心理,形成與現代生活相適應的道德人格。當前小學生的思想觀念,學習態度、生活態度、思想道德、行爲習慣等方面,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但同時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許多同學對參與社會活動缺乏熱情,對父母缺乏關愛,對同學缺乏關心和幫助,自理能力太差。我們知道小學階段是少年兒童形成良好思想品質和文明行爲的最佳時期,也是建設良好行爲習慣的臨界期。那麼,針對如何提高學校德育工作實效性,結合學校生活實際,開展了《學校德育工作的生活化研究》的課題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1、生活化德育環境的創設研究。

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生活是德育建設的廣闊舞臺,本課題旨在研究如何創設一種健康向上的生活環境,促進學生在生活化的環境中得到德性的養成與發展。

2、在活動中促進學生德育建設的研究。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踐行,是一切知識和思想有所收穫的重要途徑。如何開展有效的實踐活動,在活動中促進學生德育建設,是本課題研究的重點。

3、在德育建設中如何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陶行知認爲“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字的意義,是要自己去學,不是坐而受教”,這一觀點對學生德育建設也有積極的借鑑作用。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是讓學生學會“自主”,自主地將德放在第一。本課題還將研究在平時的德育建設中如何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4、培養教師專業精神的實施策略。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還有一個對教師專業精神的重要論述,即服務精神(“教師的服務精神,系教育的命脈”)、愛生精神(“愛滿天下”)、求進精神(“教員最重要的精神,是求事業能力的長進”)及求真精神(“說真話、求真理、做真人”)。如何在教育中通過有效策略地實施培養教師這一系列的專業精神,將是本課題研究的另一重點。

三、方案實施的措施

(一),研究對象

一到六年級學生

(二),研究方法

主要採取實驗研究,個案分析法,行爲訓練法,環境陶冶法,榜樣示範法等。

(三),研究內容

1、在課題研究中,以優化學生道德心理爲核心,優化德育環境、德育內容、德育活動方式、班集體生活和德育評價方式爲主,有效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德育的實效性。

2、在教育方法的選擇協調和實踐上,要充分調動各種不同教育方法的功能作用,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綜合素質的發展。如:行爲訓練法,環境陶冶法,榜樣示範法等。

(四)研究步驟

(1)準備階段(20xx年xx月xx日—20xx年xx月xx日)

瞭解學生現狀,從實際出發,做好理論準備,進行實驗設計,各種材料的準備,寫出研究方案。

(2)實施階段

實驗分兩步,第一步:(20xx年xx月xx日—20xx年xx月xx日)初步探究階段

第二步:(20xx年xx月xx日—20xx年xx月xx日)完全提高階段

(2)總結階段20xx年xx月xx日

寫出工作總結、實驗報告、教學案例

(五)確保研究進行的措施

1、生活化德育環境的創設

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生活是德育建設的廣闊舞臺,本課題旨在研究如何創設一種健康向上的.生活環境,促進學生在生活化的環境中得到德性的養成與發展。學校德育重心應向"生活化"轉變

(1)、校內開展“一週一重點”的小學生良好行爲習慣養成的強化訓練。做到周前有安排有任務,目標明確;周內有落實有檢查,與三項競賽、班主任工作考覈掛勾;週末有總結有評比。通過引導學生日常生活方式和行爲習慣,在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以怎樣方式進行消費,養成怎樣生活習慣,都是學校德育不應迴避的問題。向學生傳授正確的價值觀和消費觀,指導學生養成勤勞節儉、自尊自愛的生活消費習慣。

(2)、校外從開發德育教育資源入手,建立了三個實踐基地:光明烈士陵墓和敬老院爲德育教育實踐基地;棋盤山綜合實踐基地;小嶺村金椅子農區爲勞動基地。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樹立勞動光榮的觀念,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

(3)、充分發揮“講師團”和家長的作用,通過講座、家訪、家長會等途徑,形成學校、家庭、社會全方位關注學生健康成長的德育工作網絡體系。通過德育關注和指導學生的交往生活,提供學生有關人際交往的基礎知識,培養、鍛鍊交往能力,引導學生勇於和善於建立起平等友愛、開放寬容、誠實守信的良好人際關係

(4)、充分挖掘各科教材中的德育教育資源和學生生活、學習中的典型的教育資源。教師在備課中要有體現,上課中要有滲透,充分利用晨導課、班隊課、國旗下講話及紅領巾廣播站,宣傳校內好人好事,樹立學生身邊的學習榜樣。通過德育關注和指導學生的學習生活,幫助、引導學生明確其學習目標並將之具體化、層次化,引導學生把學習與自己的發展成才和祖國的前途命運聯繫起來。

2、在活動中促進學生德育建設

在 活動中促進學生德育建設,是本課題研究的重點。通過開展一些活動,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1)、精心組織大型道德教育活動。今年我們先後組織了“小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知識大賽”、“文明誠信”徵文比賽、“知榮辱、樹新風”道德教育活動、“榮辱在我心中”演講比賽、誠信宣傳月活動、“奉獻愛心,爲困難學生捐款”等一系列大型教育活動。在這些活動中,一是突出活動的思想內涵,強化道德要求,精心組織,使每一名學生都參加到活動中,不搞花架子,力戒形式主義;二是根據學生道德實際情況,不提過高的道德目標要求,做到道德目標重心下移,照顧到絕大多數學生。在小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知識大賽中,三個班級的學生在這次思想道德建設知識大賽中取得優異成績。在誠信教育和知榮明恥教育活動中,要求學生講自己的事,講身邊的事,講熟悉的事。讓學生身邊的故事教育大家,貼近生活,學生易於接受。在救助困難學生捐款活動中,提出節省一天零花錢,爲貧困夥伴奉獻一份愛心,x個年級的學生都參加了這次愛心捐助活動。這些大型的活動中提出教育目標貼合學生道德實際,針對性強,要求具體,容易達到,提高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取得了明顯教育效果。

(2)、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活動。按照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學生實際、貼近學生羣體的原則,各中小學精心設計和組織開展了內容鮮活、形式新穎、吸引力強的主題教育活動。如:在小學一年級開展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和比賽、母親節開展感恩主題教育、清明節開展的祭掃烈士陵墓、緬懷革命英烈主題教育、迎接北京2022年奧運會、遠足野炊、科技文化節等主題教育活動,貼近了學生的現實生活,觸及到了學生心靈,使學生在寓教寓樂中培養了健康情趣,發展了個性特長,提高了審美能力,鍛鍊了意志品質。

(3)、強化養成教育。良好的行爲習慣形成有一個比較長期的過程,需要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逐步加以引導、訓練和培養。以《中小學生守則》和《中小學生日常行爲規範》爲依據,根據學生間差異,制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訓練目標。堅持把學生行爲習慣的訓練滲透到學校的每一項活動中,反覆訓練,不斷強化。積極探索學生自主管理的有效機制,充分發揮學生團隊組織的作用,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通過落實一日常規自我管理工作和自主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技、文藝、體育等活動,實現學生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目的。

3、在德育建設中如何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問題進行了較爲有效的研究和探索,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力求突破:

⑴主題班會。主題班會是我們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重要形式。學校提供多個主題,由學生自由選擇,整個活動由學生自己設計、自己組織、學生唱主角,採用討論、辯論、小品、朗誦等多種形式和多媒體電教手段,提高學生開展主題班會的積極性,增強參與意識。通過這此活動,使學生受到教育,能力得到提高。

⑵各種教育活動。小學生善於求知、求實、求變、求善、求樂。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實際,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利用學雷鋒日、清明節、兒童節、教師節、國慶節、“一二九”等重大節日,採用演講會、徵文比賽、講座、朗誦比賽、板報展覽、書畫展覽、知識競賽、球賽等形式開展系列教育活動,組織歌詠會、校園短劇大賽,展示學生的精神風貌和朝氣。利用學校的廣播站,報道學生中的好人好事,評析、批評不良現象,爲學校正確的輿論導向和常規管理起到重要作用。

⑶學生自我管理。當今的學生自我意識強,敢說敢爲,敢表現,因此引導學生參與管理,既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又能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首先,一踏進校門,學校組織學生學習、討論《小學生行爲規範守則》、《一日常規》等規章制度,正面引導教育學生,遵紀守法。其次,班級實行輪流值班制,由班級班幹部負責,全班學生參與,對照學校“五項常規”管理條例,督促、檢查本班學生行爲,及時糾錯。學校成立了若干自管小組,在教室、操場、校門口等地設文明崗,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再次,對班集體進行“五項常規管理”考覈,以學生管理考覈爲主,對照條件,逐項打分,每週公佈一次,期末總評。

學生參與學校管理的面逐漸擴大,從管理自我、管理班級、擴大到管理學校。學校校長室、辦公室及各處室等部門設立了學生助理崗位,每天都有一個班級(輪值)的同學參與學校管理的各個層面,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培養能力,增長才幹。

4、培養教師專業精神

教師對學生的影響,除了知識和道德外,還有非常重要的精神影響,教師的專業精神能夠“感動和激發學生的良心和智慧” ,學生如時常感受到教師精神力量的召喚,那麼教師就會成爲學生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因此,教師專業精神不僅是以一種朝氣、一種活力而構成教師形象的重要特徵,而且是一種自尊自信、自重自強的行爲表現,促使教師時時保持良好的專業形象。用教師的專業精神影響學生。一位擁有專業精神的教師,基本上應當具有以下五種專業精神:敬業樂業精神、勤學進取精神、開拓創新精神、無私奉獻精神、負責參與精神。具備了以上五種教師專業精神,再加上受過專業訓練及擁有教師專業文憑,同時也要有卓越的品行、知識、技能及溝通能力。除此之外,也需要具備開明、積極、自信、公正、體諒、負責任和反思能力等個性,對教育懷抱高度的熱誠,不斷的進修,研究與創新,達成最佳教學效果。教師的專業精神才以下幾個方面提升:

(1)加強學校管理。首先,學校倡導良好的尊師風尚和良好的文化環境,使教師覺得自己在學校中有地位、有價值,進而形成盡職盡責的信念;其次,學校管理者以人文組織模式的觀點調整策略,改變領導方式,做到能夠維護教師利益,關心教師疾苦,聽取教師意見,幫助教師進步,這樣才真正使教師對學校有歸屬感;再次,要充分尊重教師的專業權利,公正地評估教師貢獻,相信教師的智慧和能力,鼓勵教師借鑑創新,支持教師從事多種專業活動,真正把教師的專業自主性發揮出來,教師的專業精神也就有了其存在的基礎和意義。

(2)教師進修,教師進修是教師的發展機會,是保證和提高教師專業地位的重要途徑。通過教師的學歷進修和繼續教育進修以提高專業技能水平。,在這發展飛速的時代,要保持教師專業精神,還必須做到教學反思這個步驟。所謂“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和再學習活動。教學反思包含以下四個方面:

(一)“課後思”:一場課下來就作思考總結,寫好課後一得或教學日記,這對新教師非常重要;

(二)“周後思”或“單元思”:也就是說,一週課下來或一個單元講完後反思,摸着石頭過河,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三)“月後思”:對於自己一個月的教學活動進行梳理;

(四)“期中思”:即通行的期中質量分析,這是比較完整的階段性分析。通過期中考試,召開學生座談會,聽取家長意見,從而進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個學期、一個學年或一屆教學的宏觀反思。

四、課題組織機構與研究人員

1、課題組織機構:

主持:

成員:

2、課題小組的職責:

課題主持人負責課題研究的全面工作。負責課題的研究與方法,過程的協調與監督,工作的安排與總結,方案的實施與報告內容的商討與確定,定期的總結與研究,結題報告的設計與撰寫等.

課題小組其他成員要積極參與課題小組工作,認真執行課題計劃,及時收集和整理讀書筆記、教育教學隨筆等,並認真總結整理,及時歸納,及時總結。積極參加課題小組召開的每一次會議,及時向課題負責人提出建議或意見,以便於我們修正研究方向。平時應養成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研究問題的習慣,把典型案例和個案相結合,正常地活動和個別的偏執相結合,使研究步如正確的軌道。

五、研究成果

1、研究報告。實驗結束後,大家整理了各自的調查報告、實驗報告、個案研究報告。記錄下了自己的實驗過程。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2、研究材料。在研究的過程中,保存了積累了實驗教師的研究報告、實驗教師的考覈細則及評價結果。更能詳實的看到自己的研究過程。

3、研究專著。實驗教師做到了把實驗過程中的經驗與作法、個人心得體會、撰寫課題研究研究等。提升了教師的能力。

通過三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德育工作者的素質得到了提高,並內化爲責任行爲。

德育課題研究報告 2

一、課題的背景與課題的提出

我校是20xx年5月新建的一所寄宿制初級中學,學校建校伊始,沒有現成的德育活動模式和德育環境,如何有效開展班級德育活動,是擺在學校領導和班主任面前的一大課題。爲此,我們學校在學生一入校就開始了對學生德育方面的衆多嘗試:對新入校學生進行爲期一週的軍訓和上下樓疏散演練活動,規範學生的言行,要求學生見到師長要問好,不在樓內打鬧,做到“入樓即靜,入室即學”等。這些活動的開展爲我們課題組在德育活動研究方面進行的大量嘗試打下了良好基礎。有效開展德育活動是學校發展的要求,也是教師成長和學生成才的要求。

二、課題的目標、價值

目標:通過研究與推廣,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我校班級德育工作,落實學校教育、教學、科研、管理與服務的德育職能,建設好學生品德提升工程,逐步構建學生德育日常生活化、德育校內課程化、德育校外社區化、德育資源特色化、德育家庭同步化的德育新格局,使我校初步形成德育管理順暢、德育隊伍精良、德育方法創新、德育途徑廣泛、德育資源優化的工作局面,打造平安校園、綠色校園、文明校園、節約校園、和諧校園,營造積極、創新、和諧的德育氛圍。培養學生“安全、禮儀、誠信、勤儉、學習、健體、衛生”等方面良好的行爲習慣,使學生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爲國家輸送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價值:“德育的本質是實踐”,探索具有針對性、實踐性的班級德育途徑與方法體系,其終極要求是達到培養現代的“德才兼備”優秀人才的目的,也就是德育的功效性。本課題研究就是要按照這樣的要求,認真研究、紮實運作,整體構建出班主任班級管理中的德育的途徑與方法體系,指導德育工作實踐,提升德育工作水平,求得課題研究和育人的“雙重”實效。

三、課程研究內容

1.要對班主任班級管理中的德育功效進行研究。班主任班級管理中的德育功效是指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立足於本班學生的素質,培養學生長期的良好品德,從而提高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如何讓學生長期形成良好的.品德,是研究的重點。

2.班主任班級管理中的德育功效的現狀及原因的研究,明確現狀,尋找原因。

3.使廣大班主任逐步掌握與德育相關的基礎性理論,如德性論、德育論、系統論等,並堅持以這些德育的理論來指導自己的實踐,通過班主任的積極探索和實踐,總結出符合武威第二十三中學實際的且行之有效的班級德育的方法及途徑,並形成理論。

4.探討優化班級管理,加強班級文化建設,提升班主任班級管理中的德育功效的科學、系統的方法,班主任通過加強班級文化建設,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德育之目的。

5.探討班主任的隱性德育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是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政治覺悟、個性特徵起着非預期的、隱蔽的、不規範的影響教育的作用。主要側重研究班主任的人格因素和情感因素。

6.探索班級德育教育的最佳模式。讓學生了解掌握中學生行爲規範,培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約束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尊感、友誼感、正義感、責任感、集體榮譽感,從而達到激勵人、教育人、塑造人、規範人、指導人的目的,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終身發展,提高學校德育整體水平,推進學校德育內容系統化、規範化、科學化的建設,形成最佳的德育教育模式。

7.進一步豐富德育內容及評價體系,構建班主任班級管理中的德育教育新模式。從學生自身行爲習慣出發,引導學生團結友善、和諧合作、自主進取、積極探索,努力創造的情感體驗、思想認識、行爲習慣和優良品質,自覺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爲他們的人生髮展奠定基礎。

四、課題研究的對象和方法

1.研究對象:武威二十三中八年級學生,分實驗班、對照班。

2.研究方法:

(1)問卷法:設計調查問卷,通過問卷瞭解不同年齡、年級學生特點,瞭解學生思想品德水平、個性特點,針對學生實際採取相應的教育方法。

(2)活動法:班主任、家長協同一致,開展豐富多彩的、針對性強的主題教育活動,充分發揮班主任、家長的作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尊重學生,全面實施全程分層德育,力求收到成效。

(3)理論研究法:鑽研心理學、教育學理論、德育理論,探索初中班級德育的新途徑。

(4)案例分析法:通過實例來總結出一些班級德育活動的操作方式和評價方法。

(5)經驗總結法:建構符合本校、本學科實際的方式,推出一批有推廣價值的研究經驗和成果。

五、課題研究的實施步驟:

1.準備階段(20xx年3月—20xx年5月)

2.成立課題組,確定成員及分工,組織本課題組成員學習理論,使課題組成員明確課題研究的意義、目的和任務。

3.查閱文獻,開展前期調查,收集與整理資料,制定課題研究方案。

德育課題研究報告 3

一、研究題目:

日常行爲規範養成教育研究

二、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教育專心於未來。教育是若干年後什麼都去掉,留下的積澱——真善美。因而行爲規範養成教育是關乎孩子一輩子的教育。葉聖陶先生曾強調:“啓蒙教育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時期,凡人生之需要之習慣、傾向、態度,多半在這個時期養成,以後只需繼續地培養下去,自然成爲社會的優良分子。”培養少年兒童良好的行爲習慣,是保證其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與終身發展的基礎,是在爲未來奠基。

時代迅猛發展,要求我們必須用新的視角來看待、研究學生日常生活與行爲規範養成教育問題。德育教育已提升到學校教育的核心地位,而作爲德育教育最基礎的內容——學生日常行爲習慣養成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強調學校“要重視對學生進行中國優秀文化傳統教育,對少先隊員還要注意進行文明行爲的養成教育”。抓好日常生活與行爲規範養成教育,是落實素質教育精神的時代要求,是重中之重。

三、課題的界定

1、“習慣”,是指人對於某種刺激的“固定性反應”,久而久之形成的類似於條件反射的某種規律性活動。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並逐漸穩固下來的。行爲科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行爲大約只有5%是屬於非習慣性的,而剩下的95%都是習慣性的。因而習慣對人們的生活有着絕對的影響。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專家孫雲曉指出:“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

2、養成教育,一課題的界定般物指少年兒童的道德品質與行爲習慣的養成與教育。從廣義上說,養成教育是指人的基礎的心理素質、思想素質,包括思維方式、道德品質、行爲習慣與生存能力,健康體魄的培養與教育。狹義的養成教育單指人的良好的道德規範與行爲習慣的養成。而且特別是指少年兒童的道德品質與行爲習慣的養成。

淮北市人民路小學是淮北市首家寄宿制、小班化學校。學校注重學生行爲習慣的養成教育,在德育、少先隊工作方面積極探索。鑑於小學生多數爲獨生子女,家長重智輕德較爲普遍的情況,進一步加強日常行爲習慣養成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很有必要。

反觀現有日常行爲習慣培養的研究現狀,我們認爲:

(1)學校生源比較複雜,來自城區、礦區、農村等不同家庭的孩子行爲習慣有較大差距。學生日常行爲習慣培養應更具針對性、層次性。

(2)日常行爲習慣的培養方法途徑較爲簡單,缺乏評價與反饋。我們認爲:從行爲習慣的培養入手,來探討與研究新形勢下寄宿制學校學生行爲習慣教育的的有效途徑,有利於學校管理工作的高效、優化,有利於學生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能促進學生髮展,適應新時期的挑戰與要求。這一研究,從現實與長遠看,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研究目標

1、結合時代要求與少先隊教育特色,通過研究與實踐,探索一套適合寄宿制、小班化辦學體制的“小學生日常行爲習慣養成”的教育對策,以利推廣。

2、通過研究與實踐,引導使少年兒童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深入理解道德規範,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3、通過研究與實踐,優化班主任隊伍,提升教師德育工作水平,進一步推動學校德育工作。

(二)研究內容:

1、探討小學生日常行爲習慣培養的有效方法與途徑。

2、探討家校社會多維立體的教育途徑與策略。如何將本課題研究與家庭教育相結合,調動家長、社會教育積極因素。

3、探討優化班級管理、提升學校德育成效的科學、系統的方法。

五、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本課題研究的創新之處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理論方面,在心理學、教育學等領域,有瑞士學者皮亞傑提出的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理論,柯爾伯格的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理論,班杜拉與西亞斯的社會學習理論,重點研究了兒童道德行爲的訓練與發展問題。實踐方面美國更加註重“自然教育”,引導孩子“自我成長”。

我國心理學界有一些學者關注兒童教育研究。如早期的陳鶴琴,近期潘菽與朱智賢等人對兒童心理的研究等。這些研究基本側重於兒童道德發展與形成的一般理論研究方面,對兒童道德發展與形成過程中“行”的研究比較少。而“知情意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與過程,前三者最終都要落實在“行”上。近期不少專家從行爲習慣入手研究少年兒童德育,在國內產生了較大影響。如由中國科學院的王極盛教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孫雲曉研究員主持的,關於傑出青年的童年教育研究,以及培養獨生子女健康人格的研究等。實踐方面,北京懷柔區、大興區開展了文明禮儀調查研究、家校合作培養小學生良好習慣研究,山東濰坊市探索了網絡對於小學生行爲習慣的作用研究等等,進行了有益探索。但總的來看,在寄宿制學校小學生行爲習慣培養方面的研究較爲匱乏。

(二)本課題研究創新點及突破之處

本課題爲應用基礎研究,在強調應用性的同時,也注重一定層次的`理論探索。着眼於寄宿制、小班化學校兒童的日常行爲,着重進行有關小學生在學習、做事與做人等方面的良好行爲習慣的研究與實踐,以使小學生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養成一系列做人、做事與學習方面的良好行爲習慣,爲其健康人格的培育奠定基礎。

(1)創新方面。依據少年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遵循教育規律,努力構建創新養成教育途徑與模式,將養成教育貫穿到學生日常生活行爲中,多層次、全方位的進行跟蹤教育,突出成長爲主的教育理念。

(2)理論意義。立足於應用探索與實踐,在探索與實踐過程中總結寄宿制學校學生行爲規範養成教育的規律,豐富素質教育理論與養成教育理論內涵

(3)應用價值。本課題着手與途徑與模式的實驗與探索,側重於應用實踐,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努力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具有健康良好的生活行爲習慣,促進他們的可持續發展。

主要途徑是:密切結合我校寄宿制辦學實際,通過個案研究以及一系列具體行爲習慣養成的實驗研究,形成新的理論觀點與實踐方法。在操作層面上,提供相應的切實可行的方法與措施。努力探索出寄宿制學校班級管理中少年兒童行爲習慣養成的新觀點、新方法與新途徑。

六、完成條件分析、研究方法與路線

(一)完成本課題的條件分析:

1、領導支持,課題研究有經費保障。校領導對課題研究大力支持,爲課題研究開展提供環境支持、經濟支持。良好的教學條件與領導的重視、指導,爲課題研究提供了基礎保證。

2、資料豐富,研究有理論支撐。

學校有藏書豐富的圖書室、6萬冊圖書的電子閱覽室。既有班主任工作理論着作,又有新穎生動的光盤資料,還有時效性較強的《班主任之友》、《少先隊工作》、《輔導員》等刊物雜誌,使課題研究的展開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與豐富的實踐背景。我們課題組擬推薦篩選專題學習材料,供課題組成員集中學習,提升理論素養。

3、課題組成員結構合理,學習、研究氛圍濃厚。參研12位教師中有五位小學高級教師,兩位爲市教壇新星,4位參加全國十一五或相關課題研究,成績突出。年輕教師均爲大學本科學歷、學士學位,教研後勁足。班級管理經驗較爲豐富,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

(二)、研究方法與路線:

1、行動研究法。主要包括問卷調查法:針對家庭教育方面、教師設計的與課題實施內容相關的系列問題。通過家長的問答,更進一步地、全面地瞭解學生習慣的現有發展水平。

2、個案研究法。對學生個體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跟蹤記錄與觀察分析,並加以一定的措施與手段,促進其良好行爲習慣的培養。

3、觀察法。在研究中,教師通過對學生行爲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觀察記錄,思考研究,獲得最直接的第一手研究資料。

4、問卷法。文獻研究法。對國內外的已有相關理論做綜合參考研究等。

堅持課題的理論研究、課題的實驗研究與羣衆性教研活動三結合的研究辦法。以理論研究爲先導,以實驗研究爲中心,以廣大教師參與的研究活動爲基礎,以班隊會課堂爲主渠道,以促進學生髮展爲目的,研究學生、探索方法、總結經驗,以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積極探索新時期背景下,寄宿制學校學生養成教育的有效方法、途徑;探索出行之有效的養成教育模式,營造積極進取、健康成長的氛圍。

七、課題研究組織管理及主要研究人員分工

本課題由我校一批銳意改革,不斷進取的青年教師組成。

1、本課題研究指導專家。

2、課題研究實驗小組。

組長:國家級課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子課題負責人,省級課題小學數學小組合作教學主要成員。多篇教學研究在省、市級獲獎;區級學科帶頭人。多年從事教學管理工作,現從事小學德育工作,對小學生日常行爲教育有較高的興趣與豐富的經驗。全面負責課題研究的各項工作。學習、內容安排,活動召集、組織等。

組長:全國十一五中央電教館信息技術整合專項課題主要成員兼執筆人。信息技術課題研究報告獲省三等獎。研究、教學設計、課題報告等獲國家級獎項十餘篇次,並部分發表;獲省級獎項8篇次。從事小語教學及班主任工作,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安徽省骨幹教師,淮北市教壇新星,校本培訓指導教師。分工:負責課題研究的各項工作,協助開展課題研究各項工作。收集材料,撰寫報告並上傳。

主要成員:

小穎,淮北市教壇新星,骨幹教師;夏麗娟,青年骨幹教師,大隊部輔導員。負責收集課題研究資料,整理歸檔。

參研教師:

參研教師:

八、實施步驟

課題研究的工作進度計劃:本課題預計20XX年3月——20XX年12月分三個階段完成。爲期二年。

(一)準備階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

做好課題申報、制訂課題研究實施方案,課題啓動、課題分工、理論學習工作,培訓參研教師,做好實驗前的準備工作,組織開題啓動研究。

研究呈現形式:課題立項申請書、研究方案、開題報告。

(二)實施階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

組織交流、研討等活動。主要是理論實踐研究,課題材料信息收集,課題研究研究,優秀班會課例與階段性研究報告的撰寫。並對典型案例加以積累分析。

①課題組制定實驗計劃,堅持半月集中研究一次,學習交流相關理論。

②實驗教師、班主任探索養成教育實施途徑,精心設計上好班會課,及時總結實驗體會,積累、整理好相關資料。

③每月一次專題研討,與全校同學科教師共同探討、交流體會。

階段成果呈現方式:

1、教師研究案例

2、階段研究報告

3、班主任工作研究

4、班隊會及活動案例

5、問卷調查情況分析結論

6、班級日誌樣本。

(三)總結評定、成果發佈階段:(20XX年8月——20XX年12月) 撰寫課題研究報告、整理行爲習慣研究經驗研究,將成功班會課例刻錄光盤,研究編輯成冊,總結、發佈與推廣研究成果。20XX年12月迎接上級領導對學校課題研究工作的評估驗收。

成果呈現方式:結題報告、相關研究的研究集與其它相應的物化成果。(班主任研究彙編 、班隊會等活動案例彙編及光盤、教師研究案例彙編等)

德育課題研究報告 4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牛津小學英語》這套教材內容豐富,所涉及的方面也比較廣泛,比如:運動、顏色、食品、家庭生活、興趣愛好、國家名稱、季節、天氣等,在這些內容中大都滲透了德育因素,只是這些因素不像思品課那樣顯而易見,必須教師認真鑽研教材深入挖掘才能發現。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好其中的德育資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的特點,採用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將德育因素滲透於英語教學中,使學生既學到了英語知識,又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情感的教育。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在今後的英語教學工作中,通過採用各種形式的活動方式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滲透,真正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和道德認知水平,讓他們學會尊重、關心、樂於幫助別人,培養他們良好的衛生、生活習慣。通過家訪或者調查問卷,不但要看學生在校的表現,還要了解學生在家時品德方面的表現,然後發現問題,再解決問題。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基礎

教育學家赫爾巴特認爲:“教學最高、最後的目的包含在這一概念之中——德行。”這就告訴我們,教師的任務是教書育人,而且育人更爲重要。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在《師說》裏也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也說明了教師既要傳授知識,更要對學生進行德育。

四、課題研究的原則

1、關注學生的原則。堅持“以學生爲本”,真心實意地爲學生提供他們所需要的服務。讓學生在說學做的過程中真正得到德育的滲透。

2、關注過程的原則。英語教學必須堅持關注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中的過程;關注學生思考的過程;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關注教師的反思過程。

3、關注研究的原則。英語教學必須堅持教學與研究同步,教師與學生互動,教師要在教學中深入研究學生的學情、心態和個性特點,適時採用不同的方法及時滲透德育。

五、課題研究的內容

(1)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的重要性;

(2)教師如何採用各種各樣的活動形式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真正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

六、課題研究的方法:

1、行動研究法。在行動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動。研究課題實際是從不斷髮現問題到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在實踐中修改完善方案。

2、個案研究法。主要通過對學生個體的訪談、調查,瞭解學生在校以及在家的`學習表現,分析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探索解決的方法。

3、經驗總結法。教師在研究過程中,不斷地總結得失,同時認真地學習相關理論,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從而充實和修訂方案,改進操作方法。

七、課題研究的過程

(一)準備階段

1、確立課題,蒐集資料,制定研究方案框架;

2、制定實施研究方案。

(二)實施階段

1、制定課題研究計劃。

2、按照計劃,分段實施。

3、階段性成果展示。

4、總結課題研究成果,撰寫結題報告,申報結題鑑定。

(三)總結鑑定階段

總結課題研究工作,撰寫研究報告,完成結題鑑定。

八、課題研究的成果

1、促進了觀念上的轉變,樹立了正確的學生觀和德育觀。德育形式採取以浸潤、薰陶、引導爲主,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樂於參與的各種教育活動中體驗成長,德育才能有所作爲,才能收到德育的預期效果 。

2、優化了班集體建設。

(1)在思想上,凝聚力加強了;團體合作精神加強了;愛國主義思想在每位同學身上體現:尤其是在每週一升旗時候,同學們都站得闆闆正正,深情地看着五星紅旗徐徐上升。

(2)在行爲習慣上,文明禮貌用語流行於課內外,見到老師能主動問好;人人積極參與勞動衛生工作,時時保持班級內外的整潔。

(3)在英語學習方面,原來有些學生不喜歡英語,逐漸地他們越來越喜歡了,差不多每位學生的英語成績有了顯著提高。

3、促進了學生的成長。

(1)學生變得比較陽光開朗大方、樂觀上進,師生之間關係比較和諧,遇到困難和問題能向父母、老師敞開心扉交流溝通。回到家也不再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小公主了,也學會了幫爸爸媽媽做家務了,好多家長看到學生的變化高興得忙給老師打電話報喜。

(2)學生很有風度。他們講文明、懂禮貌、尊老愛幼,公共汽車上主動讓位,校內外大型活動井然有序,會後不留污物,公共場所禮貌待人。

九、課題研究反思

本課題雖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離理想目標還有很大距離,特別是通過德育要使學生對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既學會包容又學會堅守、既不忘根又勇於創新,要求很高,需要長期的學習、實踐、體驗、感悟。而且我們的學生對象是週期性的,四年又要換一茬。這種現實也決定了我的研究沒有止境,需要沿着這個課題研究的方向堅持不懈地探索深化,是我任重而道遠的責任和追求。 但我堅信,只要堅持,研究還會繼續。

德育課題研究報告 5

本課題以現代德育教育理論爲指導,結合我校創新開展各項特色活動情況,進一步完善健全了學校與家庭、社區互相溝通和協調德育管理體系及德育管理運行機制,探索了豐富德育內容的一些途徑及辦法,提高了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教科研能力,進一步完善了德育管理制度,爲學校、教師、家長等提供了一系列操作性較強的活動方案等研究成果。

一、課題的提出

本課題的研究是時代發展要求,也是學校發展現實需要豐富初中德育內容和創新德育機制的研究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普遍認同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區教育對學生的人格完善和發展有着積極的影響。普遍注重學校德育和家庭、社區相結合的德育教育的實踐性以及互動機制的可操作性。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互動的大教育系統,爲全民提供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生活環境,發展終身教育,從而全面提升全民素質,已成爲當前國際社會教育發展的潮流,也是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方向。單一的學校教育已經不能適應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需要,只有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區教育互相配合和協調,才能相得益彰,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校位於安康中心城市繁華地帶,建校30年來,學校始終秉承“辦人民滿意教育,以優異的教育質量回報社會”的辦學宗旨,始終堅持 “質量立校、科研興校、管理強校”的辦學理念。自2001年躋身於省級“示範初中”、省級“文明單位”、省級“法制校園”之後相繼榮獲“初中教育先進學校”、“德育工作先進單位”的光榮稱號,被評爲國家級、省級、市級“課改示範學校”。隨着我校社會知名度逐步提升,要求進入我校就讀的學生逐年增多。班大人多、校園面積相對狹小(現有56個教學班,在校學生4600餘人,校園面積15畝,校舍面積16770平方米),部分學生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社會中不利於青少年學生成長的因素比比皆是,上述多種原因,對教育大環境造成了家庭教育“教不得法”,社會教育“魚龍混雜”,學校教育“獨木難支”,有時教育效果不盡如人意。

根據教育發展的要求及學校發展現實需要,我們確立“創新德育機制豐富德育活動內容”研究課題,旨在不斷嘗試初中階段創新德育機制豐富德育活動內容,在校內狠抓德育工作,同時把學校德育延伸到家庭與社區,使我校德育工作邁上一個新臺階,開展該項課題的研究有利於豐富學校德育理論和家庭、社區教育理論,有利於指導學校德育實踐,提高學校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有利於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爲學校、教師、家長和社區服務管理人員等提供一系列操作性較強的研究成果,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

二、研究目標

1.完善健全德育管理體系及德育管理運行機制,探索學校、家庭、社區互相溝通和協調的途徑及辦法;

2.創新開展各項特色活動,不斷豐富德育內容,探索活動對學生的積極影響;

3.探討德育工作在思想品德等學科課堂教學及第二課堂活動中的滲透;

4. 通過課題研究,以達到提高了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教科研能力,進一步完善了德育管理制度的目的。

三、理論依據

1.《思想品德課程標準》。人的思想品德是通過對生活的認識和實踐逐步形成的。不斷創造條件,促進學生的道德踐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感悟和理解社會的思想道德價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良好行爲習慣。

2.“雙主體”理念。教師是“導”即“教”的活動的實施主體,其主體性體現在根據教育規定和學生身心成長特點,對德育環境、德育內容和德育辦法開展選擇、加工和設計,對學生的主體性開展引導和培養;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更是教育活動的主體。其主體性體現在在教師指導下,積極主動地參與德育活動、逐步做到自訂成長目標,自尋成長動力,自擇成長辦法和自評成長效果,最終將社會認識、情感、做法內化爲個體認識、情感、做法。

3.生活德育的理念。道德始終存在於人的整體生活之中,個體品德和社會道德的提高與成長也只有通過人們自己的社會生活活動來實現。因此,在學校德育中,要把教育的材料、教育的辦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從學校的小範圍擴大到社會的大範圍。

4.活動理論。活動是指主體與客觀世界相互作用的過程,是人有目的'地影響客體,以滿足自身需要的過程。活動是實現成長的必由之路,學生主體活動是學生認知、情感、做法成長的基礎。學校和教師在組織德育活動時,要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繫,重視學生的主體參與,以及活動中的互動合作與內心體驗,促進學生道德情感的形成。

四、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蒐集有關資料,進行專題研究。

2.調查研究法:通過座談、訪談、問卷調查等方式蒐集分析我校學生思想現狀;通過師生相互評價分析師生的認同程度;通過廣泛的調查研究,明確學校與家庭、社區德育內容需要。

3.行動研究法:本課題的研究將以行動研究法貫穿始終。我們的行動研究將基於我校各項德育特色活動,由本校的教師成爲行動研究者,在具體的活動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找出並實施對策,不斷地反思行動的效果,達到“行動”和“研究”的統一,“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德育課題研究報告 6

一、選題緣由

1、學校學生現狀

我們學校是一所發展中的學校。34個教學班,1700餘名學生,辦學已成規模。學校地處城鄉結合處,獨特的地理位置,農村學生、留守學生已成爲學校受教育者的主體。他們其中一部分習慣差、毛病多。據我初步統計,農村學生、留守學生佔學生總人數的60℅左右。

他們的養成教育是當下必須面臨亟待解決的問題。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更有刻不容緩的使命感和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感。

2、尋找空白,填補空白

我們在課題立項之前,在網上大量查找了國內學校進行養成教育研究的情況。通過瀏覽,看到鋼花學校做得比較好。但我們發現,鋼花學校在德育主題月活動、利用家長學校資源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的開發,特別是針對留守學生的養成教育研究,更是一個空白。我們進行此項課題研究,就是想在鋼花學校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和完善養成教育內容,賦予養成教育新的時代內涵。

3、創品牌,出特色

提煉辦學理念,打造學校品牌,是我們學校當前的戰略選擇,也是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教育品牌一旦形成,就會凝聚成一個地方或者一個學校教育方面的影響力,彰顯其辦學水平及辦學特色,滿足社會對優質教育的需求。

二、課題界定

爲避免產生混淆,特對本課題研究的相關概念加以界定。

“體驗”就是通過實踐或親身經歷來認識周圍的事物,它具有過程性、親歷性和不可傳授性,是充滿個性和創造性的過程。

“養成教育”是教育者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訓練活動,使少年兒童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幫助他們學會學習、學會健體、學會審美、學會創造、學會生存的一種教育過程。

“體驗式養成教育”是教育者依據德育目標和少年兒童的心理、生理以及個體經歷有效創設相關的情景或氛圍,讓少年兒童充分發揮主體作用,用心去體驗,用心去感悟,通過反思體驗和內化體驗形成個人的道德認知,並逐步積澱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最終形成“不教而教”的自律習慣並伴隨終生。

三、研究意義

1、是創新德育工作的需要

當前一些教育者的德育教育方式仍然是灌輸說服、限制防範、機械訓練,忽略了教育對象的道德思維和道德實踐能力的培養,忽視了教育對象道德觀念的自主體驗、感悟內化,使得養成教育缺乏實效性。因此,養成教育要有實效,不僅要優化外部環境,更要變革、創新現行的`養成教育方式,走進學生心靈,激發學生的內部動機,促使其把學校提出的行爲規範和期望變成自己的內在需要。

2、是學校發展的需要

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必然要求改進學生的道德教育。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既是學生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又是學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標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標誌,更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需要。

3、是學生髮展的需要

養成教育是關係學生一生的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工程。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說過:“少小若天性,習慣成自然。”說的就是小的時候養成的習慣會和他的天性一樣自然。這個時候養成的習慣決定了一個人性格。

總之,本課題研究的意義是讓學生在教師積極創設的各種德育活動情境中,學生親身經歷,自求自得,由被動到主動、由依賴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創造性地對教育情境進行體驗,並且在體驗中學會避免、戰勝和轉化消極的情感和錯誤的認識,發展、享受和利用積極的情感與正確的認識,讓養成教育悄無聲息地蘊藏於這種教育活動中,以達到良好行爲習慣的形成,學生逐步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四、研究目標

1、構建富有學校特色的“體驗式養成教育”基本模式。

2、進一步豐富學校德育教育內容,完善學校德育教育體系,形成學校德育教育特色。

3、拓展“體驗式養成教育”的內涵,按“分階段、分層次”的原則,從學習習慣、行爲習慣、衛生習慣三個方面研究,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五、研究內容

1.調查研究:調查桃源縣本地區學校小學生養成教育的現狀,探究其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普遍性存在的原因。

2.基礎研究:積極探尋“體驗式養成教育”的實效策略與新途徑,建立相應多元的評價體系。

3.主題研究:“體驗式養成教育”基本模式的構建研究。

4.應用與推廣研究:制定周密詳實的研究計劃,對“體驗式養成教育”的基本模式點上深化研究,面上推廣研究與應用。

六、研究方法

根據課題的性質,本課題採用以下研究方法:

文獻法:本課題將對已有相關理論做綜合研究。收集整理現代德育理論、少先隊體驗教育理論,組織教師學習討論,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明確體驗式的養成教育的基本理念。

調查法:本課題組將調查一些家庭,通過觀察、談話等途徑,瞭解他們在習慣培養方面的經驗和做法,全面瞭解學生道德品質形成的過程。

個案法:研究選擇體驗式養成教育中,學生道德實踐能力提高的個案作分析、反思。

行動研究法:“實踐——反思——實踐”式的行動研究法。在全校進一步進行養成教育的研究和實踐,同時加以理論指導,把德育理論研究與德育實際工作緊密地結合起來。

經驗總結法:總結歸納體驗式養成教育中的成功經驗,探尋“體驗式養成教育”的實效策略與新途徑。

七、研究步驟

本課題研究的時間週期爲3年,研究步驟擬分爲4個階段。研究工作由項目負責人全權負責安排、管理和落實。總體安排和進度具體如下:

第一階段(基礎研究階段)(20XX年5月——20XX年12月)

(1) 課題研究準備。

① 選定研究課題。根據當前我校及桃源縣本地區學校小學生養成教育的現狀,確定“體驗式養成教育實踐研究”課題。

② 查閱文獻資料。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瞭解國內兄弟學校“體驗式養成教育”實踐研究的開展情況,找出空白,填補空白,以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

③ 召開課題會議。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和有關學生養成教育的研究成果,奠定理論基礎,提高對課題研究的認識。

④ 申報課題立項。

⑤ 做好撰寫準備。撰寫研究方案、計劃、開題報告等,組織開題論證會。

(2)現狀調查研究。

① 選定相關教師代表及本校相關班級學生爲調研對象,設置調查問卷及座談提綱,蒐集統計相關數據;

② 結合我校及桃源縣本地區小學生養成教育現狀,撰寫調查報告。

(3)開展課題組成員研究培訓工作。

(4)針對我校及桃源縣本地區小學生養成教育現狀,積極探尋“體驗式養成教育”的實效策略與新途徑,建立相應多元的評價體系。

本階段研究成果:

① 課題研究方案、計劃與開題報告;

② 結合我校及桃源縣本地區小學生養成教育現狀,撰寫調查報告;

③ 針對我校及桃源縣本地區小學生養成教育現狀,梳理“體驗式養成教育”的實效性策略與新途徑。

第二階段(主題研究階段)(20XX年1月——20XX年4月)

(1) 針對第一階段“體驗式養成教育”的實效性策略和新途徑,通過實踐後進行有效性篩選與整合;

(2) 對構建富有學校特色的“體驗式養成教育”基本模式的探索;

(3)研究出“體驗式養成教育”實踐實施的方法、途徑及其及其操作策略。

階段研究成果:

(1)初步構建諸如思品課堂教學模式:“體驗入境——體驗發現——體驗探究——體驗交流——體驗創新”;

(2)初步構建諸如體驗性德育教育活動的基本模式:“創設情境——自主體驗——交流評議——指導內化——形成習慣”等;

(3)“體驗式養成教育”模式在研究點上的有效應用;

(4)“體驗式養成教育”模式的階段研究報告及相關研究;

(5)撰寫調查報告《體驗式養成教育實踐的現狀與對策》。

第三階段(推廣研究階段)(20XX年5月——20XX年10月)

(1) 研究點上對“體驗式養成教育”模式的持續應用和反思提升;

(2) 由點到面,對“體驗式養成教育”模式進行推廣研究;

(3) 加強研究與創新,力求在以上基本模式的指導下,構建總結出不同年段、不同內容的課堂教學、德育活動新模式。

階段研究成果:

(1) 由點到面,對“體驗式養成教育”模式進行推廣研究的報告;

(2)“體驗式養成教育”模式的研究研究、教學設計、教學反思、典型課例等。

第四階段(總結研究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5月)

(1) 全面總結“體驗式養成教育實踐研究”的成效與不足;

(2) 對學生三年來養成教育的大檢閱、大盤點;

(3) 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4) 整理研究成果,彙編研究資料;

(5) 組織課題現場結題評審。

八、預期成果

(一)理論性成果

1.公開發表或獲得省、市級以上獎勵的研究;

2.課題組年度評選的優秀研究彙編。

(二)研究性成果

1.構建富有學校特色的“體驗式養成教育”基本模式;

2.課題研究報告(包括階段性研究報告和結題報告);

3.桃源縣本地區小學生養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

4.參加本課題研究的學生養成教育測評報告;

5.“體驗式養成教育”基本模式研究的優秀教學設計、典型課例、教學反思、教學故事等成果彙編。

(三)實際效果

1.“體驗式養成教育”基本模式的實際應用與推廣;

2.學生的良好習慣基本養成,不良行爲大面積糾正,班風好,校風正,學生的綜合素養全面提高;

3.參與課題研究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提升;

4. 以養成教育爲特色的創建學校品牌,梳理出個性化辦學思想體系(包括學生髮展觀、教育觀、教育價值觀等),並創意設計出具有深刻理念支撐的校園文化。

九、研究條件

課題研究工作學校將予以大力支持,學校提供課題研究的一切經費,本課題擬投入研究經費200元,課題參與人員辦公室均配備多媒體計算機,學校配備多媒體教室二間,以保障研究工作的順利實施;學校將組織課題研究人員外出學習聽課,學習名優學校的先進經驗;組織課題參與人員收集一批課題研究學習資料,建立課題研究電子資料庫,明確分工,專人負責,充分考慮課題研究人員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研究人員的工作量,以保證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課題研究任務;學校各項事業態勢良好,研究氛圍日趨濃厚,研究成果日漸豐碩,朝着市名優學校的目標邁進。

德育課題研究報告 7

一、問題的提出。

初中生處於身心迅速發展和學習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階段,處於思想道德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學校在思想品德的發展上給予正確的引導和有效的幫助。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最重要的素質,這已成爲共識,德育工作在學校工作中也一直是首位工作,但實際效果並不理想。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學德育教學方法與手段陳舊,只注重“知”而不重視“行”,脫離學生實際,脫離“知行合一”的教學原則。那麼如何實現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如何實現學生“知行合一”?將學生的“行”即學生日常的道德行爲作爲思想政治教育“知”的檢驗,通過知與行的不斷體驗、實踐、反思、比較幫助學生形成牢固的道德品質,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

二、研究價值。

第三次全教會指出:要“加強學校德育與學生生活和社會實踐的聯繫,講究實際效果,客服形式主義傾向”。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適應新形式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切實提高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把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作爲德育工作的主要載體;校內外教育相結合,切實加強實踐活動。”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爲了每位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教師不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學中的各種道德因素,還要積極關注和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各種道德表現和道德發展,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爲學生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幫助學生建立愛心、同情心、責任心,最大程度的實現德育教育的實效性。

三、核心概念界定。

1、德育,一般來說,德育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傳習一定的社會意識、

社會規範,形成受教育者一定品德的活動。具體來說,德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在教育者實施傳導和受教育者受教修養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將一定社會或階級的思想政治準則和法紀道德規範轉化爲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法紀、思想品質的活動。換句話說,德育是教育者教受教育者學習一定社會或階級的思想政治準則和法紀道德規範,遵循其行動並予人惠澤的活動。

2、德育的實效性: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德育的實際運作對德育目標的實現程度。它既指德育的內在效果,即德育能否順利的轉化爲學生個體的思想道德素質;又指德育的外在效益,即通過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促進社會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

3、學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據社會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和需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系統的對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社會的思想道德的影響,並通過其品德內部矛盾運動,使其養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動。

四、國內外相關研究文獻綜述。

20世紀國際德育理論名著文庫,其中包括柯爾伯格的《道德教育的哲學》、約翰威爾遜的《道德教育新論》路易斯拉思斯的《價值與教學》杜威的《道德教育原理》、霍爾和戴維斯的《道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以及彼得斯的《道德發展與道德教育》國內德育研究理研究庫包括馮增俊的《當代學校道德教育》、戚萬學的《衝突與整合———20世紀西方道德教育原理》、袁桂林的《當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論》 。鍾啓泉、黃志成的《西方德育原理》郭本禹的'《道德認知與道德發展教育———科爾伯格的理論與實踐》

五、研究目標,研究內容,研究重點、難點,研究創新點。

(一)中學德育目標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質、個性心理素質和能力等方面。

1、縱向目標:

初中一年級:學生規則意識的培養和基本行爲習慣的繼續養成教育。

初中二年級:學生責任意識和責任習慣的養成教育。

初中三年級:是學生理想、信念、社會責任感的養成教育。

2、橫向目標:

(1)思想政治方基本要求:熱愛祖國、熱愛家鄉,關心家鄉建設;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懂得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主要內容,瞭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常識;初步具有惜時守信、重視質量、講求效益、優質服務等與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相適應的思想觀念。有基本的民主與法制的觀念,知法、守法。立志爲實現四化,振興中華而學習,正確對待升學和就業初步樹立爲人民服務的思想。相信科學、反對封建迷信和陳陋習俗。

(2)道德行爲方面的基本要求:尊重,關心他人,愛護、幫助他人。熱愛班級和學校集體,愛護集體榮譽。積極參加勞動,初步養成勞動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養成自覺遵守社會公德的良好品質。

(3)個性心理素質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養成誠實正直、積極向上、自尊自強的品質。具有初步的分辯是非等能力。

(二)研究內容:

初中一年級

1、道德教育

(1)社會公德教育

①注重儀表,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做到身體清潔、衣服整潔,服裝髮式要合乎中學生的身份,美觀大方,行爲端正。

②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講究文明禮貌,尊敬師長,關愛他人。

③尊重和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愛惜自己的名譽,進而維護民族和國家的尊嚴,懂得人格和國格的關係。

(2)環境道德教育

瞭解人與土地、人與水、人與植物、人與動物、人與荒漠的五個方面的關係,進而瞭解人與自然的關係,激發學生熱愛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感,樹立環境保護意識。

(3)家庭美德教育

①理解父母、體諒父母、關心父母,學會與父母溝通。

②知道作爲家庭的一員,要有家庭責任感。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不亂花錢,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

③善於與親戚、鄰里交往,親戚之間要常來往,遇到人家有事情要主動幫忙。家庭中長幼有序,互相關心,互相寬容,用行動去珍愛家庭,營造和樂融融的家庭氣氛。

2、法紀教育

(1)法制教育進行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法律常識教育,學習和掌握《國旗法》、《義務教育法》等法律法規等內容。

(2)紀律教育

學習和掌握《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爲規範》、校規、校紀等,並能夠落實到行爲中。

3、心理健康教育

(1)青春期衛生常識教育

①瞭解處於青春期初中生的身體發育特點。

②懂得衛生保健的基本常識並能運用。

(2)青春期心理教育

①瞭解處於青春期的初中生的心理髮育特點。

②進行初步的性道德教育。

(3)交往心理教育

教育學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形成學生博愛意識與行爲;教會學生正確地待人接物、爲人處世;打扮得體、舉止文雅;學習各種有利於自身健康發展的社交技能。

(4)拓展教育內容

①進行學習心理的教育,包括智力健康教育、學習方法與學習習慣教育、學習動機與學習興趣的教育等。

②意志教育,包括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和耐挫能力教育。

4、思想教育

(1)世界觀教育

進行基本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①知道世界是客觀存在的,是物質的,要尊重客觀事實。

②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及其自身有一個系統、理性、科學的認識,從而更好地指導自己的行爲。

③相信科學,不參加迷信活動。

(2)人生觀教育

初一學生已步入少年時期,這時的人生觀教育主要是勞動教育。

①知道要靠誠實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②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勞動成果,積極參加義務勞動,家務勞動,培養學生具有基本的勞動素質。

③學生會使用簡單的勞動工具,積極參加社會公益勞動,在實踐中體會到勞動光榮。

④培養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學生從自我衛生服務、自我勞動服務、自我生活服務做起,形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良好習慣,初步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

(3)價值觀教育

①知道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立市場經濟,仍需要提倡集體主義和團隊精神。

②知道個人與集體、與國家的關係。

③初步懂得社會主義公民的基本標準。

5、政治教育

(1)愛國主義教育

①熱愛家鄉,對家鄉特定的社會地理環境和地域人文氛圍有歸屬意識和親和意識。

②瞭解祖國,知道祖國一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的美德。熱愛祖國,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③進行時事政治教育。

(2)集體主義教育

①知道什麼是集體主義。

②培養學生愛班級、愛學校、愛家鄉、愛祖國,珍惜和維護集體榮譽的態度和行爲。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

①懂得中國走社會義道路是歷史的必然,是中國人民唯一的正確選擇。

②教育學生認識到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初中二年級

1、道德教育

(1)社會公德教育

①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和維護公共安全、保護公共安全設施和安全標誌,不挪動,不損壞。

②自覺愛護公共財物。

(2)環境道德教育

①瞭解和掌握一些環境科學基礎知識。

②進行環境情感教育,積極倡導保護環境,愛護綠地和動物,積極參加環境保護的公益活動。

(3)家庭美德教育

初二主要是進行勤勞儉樸、艱苦奮鬥的教育。

①知道幸福只有靠勞動去創造,勞動的人才可能是幸福的人。

②知道勞動成果得來不易,理解自己的父輩養育我們的艱難,懂得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

③生活上力求節儉樸素,合理消費。不攀比,不追求高消費。

2、法紀教育

(1)法制教育

學習和掌握《未成年人保護法》、《環境保護法》、《教育法》等法律。基本內容,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初中生。初步學會運用法律進行自我保護。

(2)拓展法律教育

讓學生適當瞭解《刑法》、《憲法》、和《教師法》等。此外,在《交通法》、《治安管理條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禁毒的決定》,以及國家或本地區新頒佈的法律、法規中,與初中生日常生活相關的部分,也要通過認知與實踐途徑有所涉獵。

3、心理健康教育

(1)青春期心理教育

①主張羣體交往,滿足發展中的中學生的情感需要。

②引導學生從審美的角度欣賞異性,形成對異性的正確審美觀。

③懂得自尊、自愛、自重,遵守性道德。

(2)交往心理教育

主要是幫助學生建立和諧健康的人際關係,掌握一些交往技巧

①懂得同學之間交往要注意恰當的形體語言和口語表達。

②教育學生與成人交往要走出心理“自卑”的誤區。

③教育學生與異性交往時要適度、自然。

4、思想教育

(1)世界觀教育

進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瞭解人類社會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和看待一切事物、歷史人物和社會現象。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有機結合,形成科學的世界觀,用於指導實踐。

(2)人生觀教育

①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合格公民。

②培養學生對國家的責任感,而且重視對世界、對人類的責任感。

③進行理想教育。教育學生確立將祖國的發展和個人的發展、現實與發展相結合的理想。

(3)價值觀教育

①幫助學生正確對待社會上的各種消極現象,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

②教育學生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

5、政治教育

(1)愛國主義教育

①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學生認識到,愛國主義是每個人歸屬感的需要。

②認識到時代賦予自己的建國興邦的歷史責任,把樸素的故土情、祖國愛上升爲更加深邃的情感意識,使之成爲一種堅定的政治信念和道德責任,形成民族責任感、國家責任感和歷史責任感。

③知道國防的基本常識。

(2)集體主義教育

主要是培養學生樂羣、合作、互助、關心理解他人、同情弱者的集體主義情感。

①關懷、愛護自己所屬的班級、學校,具有高度的集體榮譽感。

②懂得個人與集體的關係。知道集體不僅爲個人的智慧、才能、愛好、個性特長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而且爲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實現的可能。

③學會與他人合作,逐漸在交往中學會認識自己和他人、理解自己和他人的關係,從而採取一系列適合集體和他人的行爲方式,確認正確的與他人相處的行爲準則,並慢慢形成個人良好的行爲習慣,發展個人優秀的道德品質。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

瞭解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基本路線。

(4)瞭解團的知識。積極申請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積極參加團的活動。

初中三年級

1、道德教育

(1)社會公德教育

核心是真誠友愛、禮貌待人,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寬容的性格,不埋怨,不嫉恨,不猜疑別人。教育學生在學校要尊敬老師,虛心接受教師的教育,尊重教師的勞動成果。

(2)環境道德教育

①恪守保護環境的規範準則,培養學生調查環境問題和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即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技能。

②通過觀察和調查獲得關於環境問題的直接知識,能夠對環境問題之間的內在聯繫進行合理的分析。

③能夠制定對當地的環境問題進行綜合分析的表格。調查當地居民對某一環境問題的反應,能夠較合理地取捨、分析調查得到的有關數據,對所調查的環境問題能夠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法。

④知道每年的一些環保日,如2月2日的世界溼地日,3月22日的世界氣象日,6月5日的世界環境日,10月4日的世界動物日,5月31日的世界無煙日等。

(3)家庭美德教育

①知道家庭美德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保證廣大社會成員幸福生活和社會文明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在家庭關係中,子女與父母的關係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尊老愛幼是家庭美德的重要表現。作爲子女要孝敬父母,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的美德。孝敬父母,不僅需要情感,更需要行動。

②懂得鄰里之間相互尊重,相互禮讓團結,鄰里發生了糾紛,要心平氣和,主動謙讓,得理也讓人。

2、法紀教育

(1)法制教育

主要對學生進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婚姻法》等方面的教育。還應學習一些《繼承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勞動法》、《稅法》知識,結合《民法通則》及《憲法》相關知識,瞭解我國公民的財產所有權和繼承權是由憲法和民法、刑法、繼承法等法律加以確認和保護的。

(2)拓展法律教育

①瞭解公民的各種權利及義務。

②初步樹立起公民的國家觀念。

③學習《婦女權益保障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殘疾人保障法》,瞭解婦女、老年人、殘疾人的人身權利受法律特殊保護;

明確婦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對婦女人身權利予以特殊保護;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殘疾人的公民權利和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歧視侮辱、侵害殘疾人。 ④學習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的《反分裂國家法》,瞭解制定本的目的是:爲了反對和遏制“臺 獨”,分裂勢力分裂國家,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維護臺灣海峽地區和平穩定,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 3、心理健康教育

(1)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

重點對學生進行性道德教育。

①教育學生認識什麼是正常的異性友誼,正常友誼應遵循什麼準則;什麼是異常的關係,應如何控制調節這些關係;在異性交往中如何才能做到互相尊重、自尊自愛等一系列問題。

②指導和運用在對待異性交往中出現的偏差時,可採用的一些方法如淡化法、充實法、遷移法等。

(2)交往心理教育

①懂得人與人之間交往不會自然而然達到交往的目的,它需要我們每個人都付出自己的努力。在交往過程中要以尊重、信任、寬容和諒解的態度與他人相處共事。

②正確對待正常的異性友誼、互幫互助、禮節性交往。

4、思想教育

(1)世界觀教育

①進行科學世界觀的教育。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教育學生要崇尚科學、反對迷信、尊重事實、尊重科學,不盲目,不弄虛作假,具有科學精神。

②形成一定的思想方法,掌握科學的方法論。

(2)人生觀教育

①教育學生正確面對升學和擇業,勇於面對困難與挫折,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

②進行革命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理想的教育。教育學生勤奮學習,立志成材,樹立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思想。

③確立正確的生活目標和態度,形成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

(3)價值觀教育

樹立爲別人服務的思想,逐漸去除只願別人爲自己服務而不願爲別人服務的想法和行爲。

5、政治教育

(1)愛國主義教育

①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和國家命運發展的戰略目標教育,進行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增強學生的憂患意識,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增強振興中華的緊迫感。堅定愛祖國,爲祖國貢獻一切的信念。

②進行時事政治教育。

(2)集體主義教育

培養學生積極參與集體活動,服從集體決定,遵守集體規則和紀律,主張正義,維護公正的集體主義精神。

(三)研究重點、難點:

1、在應試教育的現狀下,大多數學校重學科知識,輕德育教育,特別是道德的實踐活動開展較少,忽視學生德、體、美、勞的發展。

2、結合地域性,家庭教育的缺失導致的學校德育實踐工作的延續性。

3、周邊的社會環境對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施影響較大。

4、新的教育法律法規,以及社會不良信息的傳播,加深了學校德育工作的難度。

(四)研究的創新點:將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繫,通過創設情景、課後實踐、實踐調查等多種方式,提高德育教學的最大實效性。

六、研究方法。

1、調查法:用各種調查方式,如問卷法調查現有評價手段以及實施對學生德育發展的作用,以探索評價手段採用的方式和實施過程的控制。

2、教育實驗法:確定實驗班和對照班,對實驗班採用假設的評價手段,對對照班不採用,比較學生德育發展的差異,以確定實驗變量的效應,從而揭示實驗現象後的規律。

3、個案研究法:根據學生現狀確定追蹤個案,對其實施相應評價策略,以確定特殊學生德育評價手段的採用以及有效性。

4、經驗總結法:研究人員根據教育實踐所提供的經驗事實,分析教育現象,得出規律性總結。

德育課題研究報告 8

一、課題的提出

當今社會,隨着信息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以龐大的信息數據庫和信息高速公路等要素構成的國際性互聯網,將人們帶入了全新的網洛時代,人類開始步入信息社會。信息技術不僅改變着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變着教育和學習方式。學校不可避免地捲入到社會信息化的強大漩渦中,學校德育正面臨着重大變革。這場變革不僅僅是教育形式和學習方式的重大變革,更重要的是對教育思想、理念、模式、方法等產生深刻的影響。

網絡在給教育帶來巨大益處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負面影響。網絡發展所暴露出種種問題,給現實的德育工作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和強力衝擊,已經引起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也引起了國內外有識之士的關注,飲鴆止渴雖然不好,因噎廢食也不是上策。網絡是一個戰略高地,我們作爲教育者必須搶先佔領這個高地,讓網絡爲素質教育服務。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1月17日在京發佈“第十七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國上網用戶總數爲1.11億人,其中寬帶上網人數達到6430萬人。其中青少年和兒童佔有相當的比例。由此可見,青少年與互聯網已走到了一起,網絡在不斷改進自己的同時,已成爲一個吸納、承載青少年學習和生活的大平臺,成爲青少年賴以生存的一個社區。因此,我們必須要緊跟“網絡”的走向,以現實的立場,前瞻的視角,科學的態度來研究網絡環境下小學德育途徑德育如何抓住機遇,及時向互聯網延伸,如何應對挑戰和衝擊等,有諸多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需要立項研究。

爲了努力實踐《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的精神,結合我武漢大學第二附屬小學作爲知名高校附小的條件及德育工作實際,在廣泛收集、徵求意見、討論的基礎上,學校決定開展“網絡環境下小學德育途徑的'研究”課題的研究。開展本課題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義,從大的方面談是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需要,是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需要。具體講是適應當代學生成長、提高德育實效性的需要,它是德育現代化的要求,是德育創新與時俱進的舉措,更是重視德育,加強和改進新時期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具體體現。

同時我們看到,在國內,對網絡德育的研究尚處於探索階段,開展這方面的工作,將豐富我國的學校德育研究內容和體系,開拓小學德育工作的新渠道,本課題有較高的創新性,因爲網絡教育是近兩三年來在我國逐漸開展的新事物,處於起步階段,作爲網絡德育的研究處在理念的提出上,網絡德育的理論及實踐研究是一塊處女地,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將網絡德育的研究作爲國家教育科研“十五”研究課題的大方向之一。因此,就全國範圍而言,大家處於同一起跑線上,本課題處於較前沿的地位。

二、研究的內容與目標

本課題內容爲:

1)以學校Internet網站的建設,維護和管理爲抓手,在Linux和Windows2000爲網絡操作系統的服務器的支持下,實現學校德育途徑的網絡化,具體有:網絡環境下的班主任工作、網絡環境下的少先隊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網絡環境下的家長學校,網絡環境下的心理素質教育、網絡環境下的科技與環境教育等。

2)結合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開展網絡環境下學科教育德育滲透的研究。

3)進行理論方面的探討,對網絡德育進行初步的研究。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逐步培養師生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體現和提高學校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開創德育工作新局面。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形成辦學特色,爲每一名師生的全面發展而努力。

三、研究的方法和依據

主要採用的方法:研究的初始階段,採用調查法、教育與心理測量法等;研究的實施階段,採用行動研究法、實驗法,其中以行動研究法爲主;研究的總結階段,採用經驗總結法、個案分析法、教育統計法等,其中以經驗總結法、個案分析法爲主。

網絡環境下德育研究的理論依據

1、採用目前西方流行的基於建構主義的以學生爲中心的教育模式。這種模式與傳統的以教師爲中心的教育教學模式有本質上的區別,對傳統教育的變革,集中體現在以下四個要素的轉變上:

①教師不再是口頭上生硬的說教者,而是教育的引導(組織、指導、幫助、促進)者、育人的設計師;

②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轉變爲的自主構建者,成爲良好品德養成的主體;

③德育內容由教師強迫命令轉變爲學生自主行動的對象;

④師生充分互動,拉近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

2、依據實驗心理學家特瑞赤拉(Treicher)做過的兩個着名心理實驗。

顯然,人們獲得的信息從視覺中可以得到80%以上,在交談中能夠記住自己所說內容的70%以上。我們所設計的附小教育網站改變了傳統教育中聽覺有餘,視覺不足的狀況,滿足了學生受教育時的視覺、聽覺需要;同時開放式的設計改變了傳統教育中討論交流不足的狀況,更容易進行人與人之間的討論及交流。

德育課題研究報告 9

自開題以來,課題組深入課堂,走近學生和教師作了詳細的調查研究與分析,與英語教師一起,共同參與到課題研究中來。我們要在日常的教學中依據農村初中學生現狀,在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的指導下,循循善誘,循序漸進地實施閱讀訓練,同時注意閱讀技巧的指導,紮實英語詞彙句型的基礎知識,不斷提升學生的閱讀速度和技能,從而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一、課題研究進展情況及其成效。

申報課題後,學校領導高度重視。首先成立了課題領導小組,確定了課題組主研成員,英語組全體教師作爲參研人員。本課題總體規劃制定了相應的研究計劃,對課題研究任務進行了分解,確定分工及工作任務,各成員根據自身實際和課題總體規劃開展有效的教學實踐。

(一)現階段課題研究工作情況

20xx年9月至20xx年3月是課題的準備階段,從年10月課題立項爲區級課題,進入課題實施階段,根據總體規劃。

1.第一階段:課題立項階段(20xx年09月-20xx年04月)整理文獻資料、製作問卷並進行問卷調查、製作訪談提綱並進行個別訪談、完成研究方案。

2.第二階段:研究的實施階段。課題研究階段(20xx年04月-20xx年11月)收集過程資料(圖片、視頻等)、發表研究。

3.第三階段:研究的總結階段。課題結題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02月)結題報告。

在此階段,我們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1.制定了《提升農村初中學生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的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研究方案。

2.建立課題組,確定課題組人員及具體分工。

3.建立課題研究的相關資料庫,通過書籍專著,雜誌報刊,網絡論壇等收集各類相關資料,組成資料庫。課題組成員學習他人先進經驗,蒐集資料,由徐玖琴作資料的彙編及資料管理。

4.組織教師學習課題研究的理論,方法及現代教育理論及專題知識(主要通過網絡方式)。

5.定期組織課題組成員專題會議,交流、研討課題實施中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諸多問題,分析解決研究困難。

6.進行課題研究中相關問題的調查。設計問卷、組織調查、統計調查結果、分析調查數據和基本情況、撰寫調查報告。

7.組織課題組成員和英語教師撰寫研究研究和學習研究心得,收集案例設計和教學心得。

8.組織與英語閱讀教學有關的校園活動,利用學校宣傳窗口和校辦刊物,創設良好的教育和學習環境,本着師生共建的原則,集合師生中的優勢力量,廣泛收集有關課題所需要的素材資源。

(二)實踐成果

1.通過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逐步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部分教師的認識和觀念都得到了提高。

2.彙編活動資料與教學案例、研究集。

3.彙編學生書法作品集。

4.成立英語社團,開展專題輔導講座。

(三)理論成果

1.通過教學實踐,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和學習英語的興趣。教學無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利用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創設具體的學習情境,選用學生身邊的例子引入課堂,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喚起學生參與課堂的慾望,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在學習中能積極探索、主動參與實踐活動、樹立學習的信心、引發學生積極思維,從而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生潛在的探究和學習慾望,激發他們探究的興趣。

2.創設學生良好的學習環境。

課題展開以後,我們主要通過三個方面來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

輕鬆教學課堂環境的創設

濃郁校園文化環境的創設

良好師生人際環境的創設

3.豐富教學內容,分解技巧訓練,注重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4.課題研究研究獲獎。

二、課題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課題研究雖有一定的收穫,但存在的問題仍然比較多,這主要體現在:

(一)農村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不高,還有少數學生認爲學英語無用的現象,因此我校英語教育教學質量提升不大。

(二)學校教師整體研究氛圍不濃,教師的研究水平和能力亟待提高,在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道路上我們走得仍較緩慢。

(三)由於各種綜合的原因,課題研究經費有所欠缺。

總而言之,現在制約課題研究進展的障礙主要有三:

1.課題組教師自身的研究能力,有待提高,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亟待加強。

2.學生學習環境的營造還有待加強,學校教師的研究方向還需更具針對性。

三、第二階段課題研究工作思路及安排。

基於以上幾點,我校英語課題組成員與學校領導經過認真分析,制定了下一階段(20xx年9月—20xx年6月)的研究思路。

1.認真總結前一段的經驗和不足之處,課題組成員認真反思,制定下一步研究目標,一步一個腳印,認真做好課題實施階段的研究。

2.本着師生共建的原則,集合師生中的`優勢力量,廣泛收集有關課題所需要的素材資源。

3.下一階段研究目標:

學生方面:

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分析能閱讀理解英語,提升學習英語的綜合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業成績得到提高。

教師方面:

提高教師鑽研教材、整合課程的能力,促進教師素質進一步提高。

改進教學方法,變驗證性實驗爲探究式實驗,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提高教師科學研究能力。

學校方面:

通過課題研究,提升農村初中學生英語閱讀理解能力,提高英語教育教學質量。通過課題研究,推進學校課堂教學改革,提升學校教學質量。

4.下一階段主要研究的內容

開展一系列關於英語閱讀能力提升、學習興趣培養方面專題講座、培訓,從思想上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採用圖式理論多種教學手段相結合來進行英語課堂教學。通過課題前期的文獻研究、問卷調查、集中培訓、研究學習等,以教研組爲單位,整合資源開展集體備課,設計導學案,理論與猜想—交流與合作—實踐與活動—差異發展學生、教師的提高過程,確定了“自探—教學案,參與—創設條件,共研—合作交流,實踐—提高能力”的基本結構。

設立英語社團,開展有關朗讀、書法、演講等方面的比賽,激發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5.加強校本教研力度,強化課題研究管理制度,極力提高教師的研究水平和教學實踐能力,聘請有關專家到校指導。

6.下一階段研究步驟安排

課題組在不同的時間段內進行課題督導,組織,協調相關的研討活動和實驗活動,進一步重點搞好基礎性研究和探究性研究,爲應用性研究奠定基礎。

(1)進一步搞好探索性研究

在調查瞭解的基礎上完善初中生英語學習的目標,如知識技能的規定,過程方法的揭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堅持以探究學習爲主,爲課題研究提供理論支撐。進一步重點展開對學生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研究。繼續研究如何編好適合培養農村初中學生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的校本教材。瞭解課題研究的進展情況,研究解決相關的研究問題,針對課題進行一次全面的調研。

(2)順利開展應用性研究

將研究的各項策略應用於教學實踐,通過反覆的嘗試與修改,使教學環節安排逐步趨於合理,使研究目標趨接近。將所收集的資料素材資源進行篩選、處理、應用,初步建成專題學習資源庫,並用於教學實踐,在應用中尋找問題,解決問題。繼續修訂完善課題研究方案。撰寫個案分析、專題研究文章或研究研究。完成英語閱讀課錄像資料及測試資料的收集和整理。

在本階段中,課題組將深入班級進行聽評課活動,對農村初中學生英語閱讀能力培養研究提出合理化建議,彙總研究進展情況,交流經驗與困難,安排課題下一階段評估的有關事宜。

德育課題研究報告 10

一、課題的提出

爲了更好發的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和形勢的變化,培養出跨世紀的一代新人,近年來,我校堅持德育爲首,把育人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從小同學的身心發展特點動身,不時改進學校的德育工作,取得了一些令人滿意的效果。在此基礎上,爲了建立和完善新時期的符合教育現代化的學校德育工作體系,以課堂素質化爲主陣地,將德育滲透到各科教學之中,以小學生日常行爲規範的分解訓練、小學思品課的情景教學爲契機,從而探索小學德育目標,提高同學思想道德素質。因此,我們提出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旨在培養小同學如何做人,爲跨世紀培養合格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課題的理論依據

葉聖陶認爲,現代社會所要求學校的,必需是以各種知識爲基礎,重於真實的人生觀上的教育,更是怎樣做人的教育。教育的意義和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學會“做社會的合格成員、做國家合格的公民。”本課題依據小同學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原理,遵循小同學心理髮展規律,分階段搞好德育實施要點,從小同學的認知到行爲,通過學校、社會、家庭三結合教育,從不自覺到自覺,促使同學從小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行爲習慣,有利於形成現代化社會所需要的整體素質,有利於他們適應今後社會生活和經濟生活。思想品德課的情景教學在教師主導作用下,能充沛發揮同學的主體意識,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調動同學的非智力因素,提高他們的理解、判斷、分析和表達方面的能力,從而發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也符合心理學中的認識發展規律,運用情景教學法正是把籠統的東西具體化,一般的東西形象化。總之,我們運用情景教學法作爲全面發展的基本理論構建的一種教育模式。

三、課題工作的實施

1、通過各科教育,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各科教學是學校進行德育最基本、最經常的途徑,因爲學校工作以教學爲主,而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因此各科教學都具有德育因素,在各科教學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各科教學義不容辭的職責。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不失時機地對同學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風景名勝》一課中,對同學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在《農活》一課中,對同學進行熱愛勞動的'教育;在《快樂的節日》一課中,進行集體主義教育;在《奇妙的眼睛》一課中,對同學進行熱愛科學的教育……總之,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要深挖學科內在的德育目標,有機地、恰當地進行教育。

2、通過思想品德課,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課是德育的專門學科,通過思想品德課能有目的、有計劃、集中而系統地使同學獲得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理論知識,在思想品德課中,我們採用多種教育方法,在教師主導作用下,充沛發揮同學的主體意識,提高他們的認識、判斷、分析、表達方面的能力,使他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鍥而不捨、練之以行,從而發生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通過各種活動,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通過組織同學參與各類有益的課外活動,參與社會生產勞動、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從而有針對性地對同學進行“五愛”教育、國情教育。在課餘,我們經常鼓勵同學積極參與課外活動,培養同學的開拓精神和創新精神。好動愛玩是少年兒童的天性,但大局部同學不會玩,有時隨意奔跑,大聲喧譁,因此,我們把同學組織起來,教給他們一些遊戲的規則,漸漸地他們學會了玩,也學會了遵守課間秩序,並從中學會了交往,受到了集體主義教育。

各種形式的例會是向同學進行日常德育的有效途徑,通過各種例會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同學進行常規教育,和時進行鍼對性較強的思想品德教育。我們根據小學階段的“兩綱一規範”,制訂了行之有效,便於操作的小學生日常行爲規範的分解訓練細則,實施一週一重點、一項一訓練,紮實培養同學良好的行爲習慣。同時結合同學實際,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少先隊活動,如:班星評比、流動紅旗競賽、故事競賽、朗讀競賽、寫字競賽、文娛聯歡等,通過活動,培養同學自我管理、相互交往的能力。

4、“學校、社會、家庭”三結合,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跨世紀對人才的需求呼喚我們把素質教育提到突出的位置。在研究過程中,我們主動溝通與社會、家庭的聯繫,充沛發掘地區教育資源,發揮社區的教育力量,構成各層次的延伸教育網絡,爲了豐富學校德育內容,我們在鎮敬老院、布廠建立了校外德育基地,聘請校外輔導員定期在基地舉行主題活動,使同學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家庭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起着不可忽視的作用,家長的言傳身教和嚴格要求,對小朋友的品德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爲了更好的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我們建立了家長委員會,定期開辦家長學校,使同學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四、研究結果

本課題通過三年來的探索、實踐,現已基本完成預定的實驗研究任務,收到了良好的研究效果。

1、培養了同學良好的日常行爲規範,大局部同學在校是好同學,在家是好兒童,在社會上是好小朋友。

立體化教育網絡的建立和德育基地的活動,使同學們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陶冶了同學良好的道德情操,培養了同學規範的日常行爲,提高了同學自理、自學、自治、自律、自強的能力。同學在家勤動手,能做好小朋友,講禮貌,守社會公德,在社會上能做個好小朋友。促進了良好校風、班風的形成,三年來,實驗班多次被評爲校文明班。

2、全面推進了素質教育。

由於同學養成了良好的行爲習慣,對學習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各科成果和課堂教學效率均明顯優於對照班,實驗班同學中有2名曾被評爲市級三好同學,27人次在市、鎮各類競賽中獲獎。

3、帶動了學校教科研工作展開。

通過三年紮實的教學實踐,我們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並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效果,目前已有10多篇優秀研究在市級以上有關會議交流,其中有3篇獲獎,有一項活動獲市班隊活動設計一等獎。有一堂思品評優課獲市級三等獎。

德育課題研究報告 11

一、課題論證

1、選題意義

社會發展的需要:20xx年10月,中央公佈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2004年2月26日中央又公佈了《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了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任務等。十六大首次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在這樣的背景下研究這個課題非常重要。

學校發展的需要: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必定要求改進學生的道德教育,協助廣大中學生養成文明習慣,是中學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標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標誌,也是構建和諧學校的需要。

學生髮展的需要:“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爲了使學生能夠適合將來社會的發展,學會做文明人,做社會人,我們必需通過此課題的研究讓學生養成文明習慣。因此,本課題的研究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素質的需要。

2、理論依據:

20xx年10月,中央公佈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了我國新時期道德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方針、原則和主要內容等。《綱要》指出,今後要在全社會大力倡議"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範,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20xx年9月天津市教育局出臺了《天津市中小學德育工作規程》。1995年3月公佈的《教育法》第四十三條“學生的應履行的義務”中指出:遵守學生行爲規範,尊敬師長,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爲規範。十六大首次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等,都爲這個課題提供了理論和政策法規依據,也爲其指明瞭方向,即提高全民族的素質要從娃娃抓起。

對“學生文明習慣的養成”的研究,有利於學生文明習慣養成,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發展。創新德育新形式,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進一步豐富國內關於養成教育的理論研究,爲實施素質教育架起新的支點。爲學校德育以和家庭教育提供新觀念和新思想,並在操作層面上,提供相應的切實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養成良好習慣,是學生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抓好良好習慣養成教育,是從當前學生的實際動身而提出的,有利於增強德育的實效性,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根本途經。

二、目標內容

學生文明行爲習慣是指以學生的發展爲本,充沛體現時代發展與個性特點要求,在生活和教育中形成的符合《中學生守則》、遵循代表社會和時代先進方向、社會公德的穩定而耐久的行爲。

1、研究的目標:

總目標:以國家相關的政策法規爲依據,以現代教育理論爲指導,以市內外、校內外智力資源爲依託,以學校爲主陣地,學生文明習慣的現狀爲動身點,使學生懂得基本的行爲規範,最終實現“爭做文明學生、爭當文明班集體”,推動素質教育的目標的實現,使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具體目標:從培養文明習慣入手,研究和研討學生文明習慣的養成與誠信意識培養的關係,主要達到以下兩個目的:

培養學生的文明習慣,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通過研究,提出學生文明習慣的培養方案和不良習慣的矯正方案,做到文明習慣的培養和不良習慣的矯正相結合,促進學生的健康生長。

教師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研討學生文明習慣的.形成。培養學生的衛生意識和衛生習慣,禮貌待人,言談舉止文明。

要實現以上目標,應注意以下三點:

首先,要體現時代要求和中學生教育特色,通過研究和實踐,探索一套適合我校實際情況的“文明習慣養成”的教育對策,以指導本校的工作。

其次,通過研究和實踐,使學生通過真實的感受形成正確的道德判斷,通過深刻的理解掌握道德規範,並在實踐中培養道德能力,最後形成並表示爲文明習慣。

再次,通過研究和實踐,提升教師德育工作水平,進一步推動學校德育工作。

2、研究的內容:

從社會公德、儀表儀態、禮貌待人等方面,研究中學生良好文明禮貌習慣的養成。遵循學生身心生長規律,重視基礎性文明習慣的養成,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發展。課題強調的核心理念是“舉止文明”,體現爲“尊敬師長、團結同學、遵規守紀、明禮誠信”。

三、研究原則

在本課題的研究探索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以下原則:

1、科學性原則。堅持中學生行爲習慣養成教育的科學性,遵循中學生行爲習慣養成教育的一般規律,注意中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接受能力。

2、主體性原則。堅持以學生爲主體,尊重學生主體日常行爲形成規律,着重培養中學的道德意識,道德情感和良好日常行爲習慣。

3、理論聯繫實際原則。堅持知行統一,重在實踐、體驗、互相監督。

4、有效性原則。針對新時期中學生日常行爲的不良習慣,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理制度。

5、創新性原則。在實驗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自身制定規範、日常行爲規範,並監督執行在本班各小組之間進行評比。

6、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三位一體”相結合原則。把教育的重點放在學生的在校期間。

四、實施步驟

本課題研究的時間爲兩年,即從20xx年6月至20xx年3月,共分四個階段進行。

(一)準備和開題階段:20xx年6月至20xx年9月。

1、組建課題組,撰寫課題研究報告,制定課題研究計劃。

2、課題研究成員制定研究方案和實施計劃。

3、組織課題組全體成員檢索國內外相關的研究資料,深入學習有關理論。

4、開題。

(二)研究實施階段:20xx年9月至20xx年9月

1、結合學校的班主任持證上崗,開展課題組成員系列培訓活動。

2、利用學校網絡平臺組織課題組論壇、開展“問題研究”的主題沙龍活動、組織師德演講活動、開展養成教育方略經驗交流活動等等。

3、開展系列文明習慣爲主題的教育活動。通過活動教育學生具有尊老愛幼、尊敬師長、文明禮貌、老實守信、樂於助人、保護環境等良好的家庭倫理和社會公德,使他們懂得良好的品德是做人、交往的基礎。

4、組織教師結合具體個案,進行案例研究,總結經驗。

5、鼓勵教師撰寫優秀研究,開展優秀研究徵集評選活動。

(三)總結提高階段:20xx年9月至20xx年12月階段總結、經驗交流和研討等活動。

(四)總結推廣階段:20xx年12月至20xx年3月

1、進行課題的結題工作。

2、對研究內容分專題進行總結,並撰寫結題報告。

3、撰寫結題報告,請總課題組進行鑑定。

4、編寫優秀研究集和案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