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工作計劃 > 2015小學思想品德教師工作計劃

2015小學思想品德教師工作計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9W 次

  篇一

2015小學思想品德教師工作計劃

  一、教學基本基本情況:

  1、學生分析:

本班學生活潑好動,上進心和求知慾都很強,追求新鮮。學生上課興趣較濃,發言也積極,但聽得不夠專心和認真,喜歡遊離課堂, 做自己的事情

  2、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大體分爲四個單元: 第一單元(第 1—3 課)我生活的地方; 第二單元(4—7 課)讓家園更美好 第三單元(8—10 課)快樂的少先隊員 第四單元(11—12 課)我們在成長

  二、指導思想:

圍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以“天天有自信,日日在提高”的理念爲指導,加大教改力度,深化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的研究。大力加強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探索符合新課程理念的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實施有效教學。深入開展主題化系列教研活動。加強自身建設,搞好校本研修,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懂得時間的寶貴,養成珍惜時間的好習慣,學會合理安排時間的方法。

2、從兒童的生活出發,從不同角度引導孩子關心家庭生活,學習料理自己的生活。

3、通過教學內容的由淺入深,層層深入,讓學生感受同學間的友愛之情,懂得同學、朋友之間要建立真正的友誼。

4、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了解家鄉的優秀人物,知道平凡勞動者、家鄉打工族勞動的艱辛,從而激發學生的熱愛家鄉的情感。

5、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初步感受到祖國媽媽的可愛、偉大,人民英雄的可歌可泣,自己與祖國的血脈相連,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四、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活動培養學生體驗學習的快樂和別人愉快相處的習慣。

2、言行一致,落實到位。

  五、教學措施:

1、 通過表演,指導學生提出問題、探索問題,獲得生活體驗和 智慧。

2、通過談論交流,讓兒童獲得體驗。分享交流,鍛鍊觀察能力、表達能力。

3、通過各種形式使學生知道遵守秩序的好處。能在老師的幫助 下,總結、提升獲得的經驗和信息。

4、在談論中,使學生學會表情達意,學會解決問題。

5、通過討論使學生了解做事拖拉的危害,抓緊時間的快樂,學 會珍惜時間。

6、通過合理安排時間,體驗學習的快樂,並探究合理安排時間 的方法。

7、通過展示自己的成長過程,看到自己的成長比賽。認識周圍的人事,學會感激,學會取長補短,學會和同學共同進步。引導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善於學習,樂於思索,嘗試不同的方 法實現探究活動,努力走好成長中的每一步。

  六、教改思路

引導學生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要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充分發揮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七、教研課題:如何在品生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篇二

  一、 學情分析

本學期我任教三(1)班的品德與社會課,通過了解,三(1)絕大部分學生能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思想上積極要求上進,但也總會有幾個學生頑皮,組織紀律渙散。雖說家庭教育也十分重要,但孩子們接受的品德教育和常規教育大部分還是來自於學校,這就需要老師能耐心地指導,對他們進行自律教育和常規教育,多與學生溝通交流,督促學生改正缺點。

  二、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爲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爲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它將我國小學低年級原有的思想品德、自然、勞動、手工和活動課程等進行高度整合的基礎上生成的新的課程。它包括品德教育、科學教育、社會教育、生活教育、勞動教育等內容,但主導價值是對學生的品德教育。

課程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的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能力,爲他們成長爲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三、教學目標

總的來說,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初步瞭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瞭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3、瞭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簡單瞭解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4、知道在中國長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優良傳統。初步知道影響中國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初步瞭解新中國成立和祖國建設的偉大成就。

5、知道世界歷史發展的一些重要知識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羣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爲。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爲習慣。

2、能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參與集體生活。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碰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準確的判定和評價。

4、學習蒐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能夠運用簡樸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老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4、熱愛祖國、珍視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尊重不同國家和人民的文化差異,初步具有開放的國際意識。

5、關愛自然,感激大自然對人類的哺育,初步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四、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和環保教育。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面向全體學生,充分調動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都參與討論和交流,大膽發言。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使用電教手段爲教學服務,提高思品教學質量。進一步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和心理壓力。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