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醫者仁心觀後感

醫者仁心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5W 次

《醫者仁心》是國內第一部全景式反映醫護人員職業生涯的醫療劇,從一打開畫面,就被熟悉的工作環境和感同身受的事件案例所吸引,醫患關係的緊張,醫鬧的頻發,醫護人員的艱辛在劇中可見一斑。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醫者仁心觀後感,歡迎閱讀。

醫者仁心觀後感

  醫者仁心觀後感一

我非常喜歡劇中的心外科主任鍾立行,他潔身自好、隱忍、內斂、清高、包容,以自身的言行踐諾了希波克拉底誓言,該劇確實塑造了這樣一個在職業道德上和技術素養上都十分完美的醫生形象。而現實中像鍾立行這樣的好醫生實在是太少。

鍾立行對所有的病人,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貧民百姓都是一視同仁,如對待來看病的金行長母親,他沒有獻殷勤,依然維護着醫生該有的尊嚴。他說過不想建立超出醫生和病人以外的關係。

同時,醫院也不是一塊淨土,醫院這個“知識分子扎堆”的地方同樣有爭權奪利、爾虞我詐、明爭暗鬥,那種極具嫉妒性、名利性、貪婪性和不擇手段損人利己的人。現實中,像劇中王冬這種嫉妒心強、虛榮、卑微、貪婪的人,不乏其人。只是現實不同於電視劇,“王冬”之流會把自己的惡劣本質隱藏得很深很深,而把虛假的陽光一面展現得淋漓盡致,於是乎這種人物在醫院裏就會混得如魚得水、風生水起,只要不東窗事發,就不會有王冬那樣的下場。

在這個現實的社會裏,要做一個像鍾立行這樣的好醫生太難。電視劇中,鍾在國內艱難行醫一年,不告而別飛到美國後,我以爲他再也不會回國了,但結局出乎意料,他還是回來了,我想這一定是導演的特意安排。

我是護士出身,於是不得不關注劇中的護士長劉敏,太多的感慨不需要我再一一細說,就以劉敏遺書中的一段話來詮釋:“不知道什麼時候起,護士這個職業,不那麼崇高了,我們在勞碌辛苦中,在人們的呵斥聲中,沒日沒夜地工作,沒有人關心你,也沒有人在乎你,就是在這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煎熬中,我一點點變老,一點點變得絕望……”雖然這是護士的現狀但還是有點偏激。

《醫者仁心》的成功和意義,在於最終,劇中主要人物在衝突與對立中找到了平衡點,重新找回了希波克拉底誓言給予的崇高與責任,找到了“醫者仁心”的職業信仰,這也是所有人的願望。

願所有的好人都能一生平安!

  醫者仁心觀後感二

看完央視八套熱播的《醫者仁心》,作爲一名醫務工作者,它給了我太多的感動和震撼。該劇直擊醫療系統的種種弊端,成功塑造了鍾立行這樣一個醫術精湛、潔身自守、淡泊名利近乎完美的醫生形象。讓我們看到滾滾紅塵、急功近利的的當下一個醫務工作者如何綻放生命的精彩。

《醫者仁心》還塑造了許多醫務人員中的佼佼者,他們絕大多數都是全心全意爲患者服務的優秀醫務人員,比如內科系主任閆小林,無日無夜地值守在崗位上;內二科主任劉明連續多個週日和節假日不能回家;醫務科長吳迪兩年來沒休過週末和假日;外科主任王亞華,沒有守在母親靈堂前,而選取了在患者身邊,這些人和事充分反映了以他們爲代表的我院醫務人員愛崗敬業的精神風貌和一個個可歌可讚的醫者風尚。醫者仁心在他們身上充分的體現。

仁心,不是與身俱來的,讓醫者永遠保留一顆“仁心”,首先要煉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質。要有拒絕誘惑、敢於對世俗說“不”的精神。商品經濟的背景,許多完美的東西也被商品化了,功名利祿,聲色犬馬,誘惑很多,法國啓蒙思想家孟德斯鳩說:“不好試圖同誘惑較勁,躲開他,躲得遠遠的,應對誘惑動不動心並不重要,嚴重的是爲了誘惑而動搖自己的良心。”鍾立行有一個醫者的良心,一個醫者的“仁心”,更有一個拒絕誘惑名利的淡泊之心。

鍾立行不是聖人,不會不食人間煙火,他也知道討好領導,追逐利益對於他的好處,名利肯定也曾對他產生過誘惑,關鍵是他能在光怪陸離的環境中堅守自我,在應對“假、醜、惡”的抗爭中最終選取了“拒絕”,看守住了心靈那一輪美麗的月亮,。年輕大夫顧磊找到鍾立行說王冬的不是時,鍾立刻打斷說,“我不想拉幫結派,我只期望我們每個人都能自覺地要求自己。在世俗中,這種行爲處事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潔身自守的的職業醫生的操守,看到一個不世俗不媚俗的偉岸人格,這種對我們久違的精神的守護,需要有戰勝種種誘惑的勇氣和力量。相形之下,王冬就讓我們感到虛僞,世俗。任何單位都有王冬那樣不學無術,善於鑽營的人。現實的誘惑爲王東這樣的小人帶給了原動力,在許多人看來王冬們比鍾立行們活得更瀟灑,更滋潤,更如魚得水。這就是原汁原味的生活,值得我們深思反省。正像張愛玲說的那樣: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

我從醫二十多年,不敢說天使般高尚聖潔,但能夠說是在拒絕許多誘惑中、憑着良心做事的。我也曾有過迷惘,困惑,無奈和失落,但醫者仁心的博大情懷讓我“咬定青山不放鬆”,執著淡定。

要讓醫者永遠保留一顆“仁心”,還要有一種“職責之重重於泰山”的擔當,希波克拉底誓言給予的崇高與職責,一向是鍾立行從事偉大的醫療事業的動力,也是他在新時代對“懸壺濟世”傳統思想的繼承和發揚。我們先人,從華佗、張仲景到孫思邈、李時珍,無不以崇高的醫德、博大的“仁心”讓我們高山仰止,只是在經濟飛騰、道德跛足的這天這種精神才被人淡漠甚至忘記了,因而身體力行,不僅僅敢於擔當而且善於擔當踐行這條準則的時候,才讓我們感到了鍾立行的偉大和彌足珍重。

擔當,是一種勇氣和職責,是一種人格魅力。我們每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都就應像鍾立行這樣把擔當作爲一種習慣、作爲一種美德,學會擔當、敢於擔當,擔當起本該屬於自己的那份職責、擔當起推進社會和諧的義務。

著名作家肖復興評論《醫者仁心》,“使我看到了久違的崇高感”,在名利腐蝕人們靈魂的時下,我們醫務工作者需要這種崇高,無數“看病難,看病貴”的老百姓需要這種崇高感。

大哉,醫者!善哉,仁心!

  醫者仁心觀後感三

當我踏如這個行業,就已知道這個不平凡的行業,註定了不平凡的人生,也已明白這個行業是爲幫助人們減輕疾病的痛苦,戰勝病魔,從疾病的張扎中解脫出來。

寒假期間,既是興奮也對激動的期待着臨牀工作的到來,同時觀看了老師推薦的《醫者仁心》,看後感慨不由而發,看到劇中鍾立行醫術的精湛,也看到了醫學界的腐敗,看到了那些虛僞,貪婪,自私的人們,看到醫患之間的矛盾,一些明爭暗鬥的紅包氾濫的諸多痛點,點燃了醫療機構與醫院的相互勾結的隱信,直指了某些醫生爭名奪利的學術不端,利慾薰心,造假弊端,揭露了那不負責任,非法行醫的惡性。

看着這部電視劇,竟能從一位患者的家屬中聽到這樣一句話,真是一份莫大的安慰。他說“一個好醫生,需要病人的寬容,才能更好的成長”。任何一個義務工作者,聽到這句話,都會爲這份理解而動容。是的,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四年到五年的本科,或者是三年到四年的專科,還是二年到三年的中專業,到臨牀實踐都還是有一個成長的過程,一個逐漸累計經驗,技術日臻成熟的過程。人們常埋怨大到:讓實習看病把他們當成了實驗品。

作爲一所教學醫院,承擔着一定的教學任務,再說,實習生都有專人帶教,要取得一定資格後才能獨當一面,遇到疑難困惑的問題需要請示上級或共同討論,一個明星可以因一首歌或者一部電影,電影劇而出名,那麼一位名醫呢?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才能成爲一位名醫,即使成了一位名醫也承擔着同樣的風險。醫術並不是在模型上或者是在自己的身體上就能練到熟能生巧的程度的,而是在接診病人爲病人治療過程中一點一點積累的,爲你看病的也是在你之前接診了一個又一個病人治癒,或未治癒的過程中而出名的,你今天能享受這樣的醫療,這樣高超的技術,新老接替,名醫會老,年輕人也要成長,人總會生病,醫院需要一批又一批年輕的力量來充實,也需要病人和家屬的理解與支持,醫學才能更加成熟,進步。那些目前尚不能治癒的疾病,纔能有望治癒。戰神病魔是醫者和患者的共同目標。沒有病人,也就沒有醫學可言。是病人的疾病複雜性推動着醫學的發展,患者及家屬,我們理解你們心中那份痛苦掙扎的心情,但我們也需要你們理解與支持。

這部電視劇,告訴我,做了一個合格的醫生,不僅要有理論,有責任,有與患者的良好溝通能力,還需要精湛的醫術,有一顆救死扶傷的仁愛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