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永遠的三丁目的夕陽》觀後感範文

《永遠的三丁目的夕陽》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2W 次

電視機那一段,讓我想起外婆偶爾會提起的,我出生前的一些事情。或者說是情節極其相似的事情。那時候我家是近鄰當中最早有電視機的人家,一臺九寸的黑白電視機。於是每天晚飯後,左鄰右舍的人都會聚攏而來,一羣人像看小劇場一樣,興致勃勃地盯着同一個袖珍的小方盒子。那個我一直用臆想來構築的場景,竟然跟電影裏幾乎是一模一樣的。

《永遠的三丁目的夕陽》觀後感範文

我很嚮往外婆所描述的過的生活。當人們剛從苦難中解脫出來,儘管依然貧窮卻滿心希望的時候,實際上比物慾橫流的今天要快樂得多。那時候人們總是很容易滿足,習慣於分享而不習慣於嫉妒。就像日本在戰後那樣特殊的時期裏,在對吃飽喝足的感激裏,緬懷失親人的痛苦裏,纔會覺得衣服上有補丁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覺得與財富相比,夢想跟人與人之間的羈絆更爲重要。

小時候我總是特別羨慕搬家的同學。大家都陸陸續續搬進了新建的住宅區,高層建築跟寬敞的房間,有花有樹有保安,再後來還有健身房。最重要的是,那是新的。而我,自從記事以來就一直住在八十年代末那一帶拆遷後建起來的街區裏,沒有花沒有保安,只是大院裏有一棵香樟樹。樓房內外牆壁斑駁,樓梯的扶手鏽跡斑斑。由於樓房的外觀過於陳舊,前幾年不得不重新粉刷過。

成年之後,不知道是不是因爲骨髓裏守舊的性格終於顯現出來,我開始對那種陳舊卻越來越眷戀。比如與長輩們之間毫無意義可言的寒暄,和夏天傍晚大家聚集在樓下閒聊的家長裏短。那裏所有的長輩都是眼看着我從一個小孩子長成大人,於是我在那裏就永遠都是小孩子。來上海之前,爺爺奶奶們紛紛跑來我家,遞過來大包的食物,以及老生常談的叮囑。於是我一個儘管已經離三十不遠的大孩子,在離家之前不厭其煩地聽了無數遍相同的關心。

九十年代的某一年中秋,幾家人在香樟樹下襬了個一張大圓桌,每家端來幾道拿手菜,鬧哄哄地過了中秋節。這樣的事情後來再也沒有過。科技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我從來不覺得這句話有什麼邏輯。慶幸的是,鄰里們還保留着分享的習慣。外婆家的冰箱裏,總是有來自各家的醬。

我始終有一個想法,要把這個街區的人們和故事寫成小說。就在這個想法萌生的同時,我就有了關於標題的構想,叫做《那些人,那些事》。直到年吳念真老師的《那些人,那些事》出版……當然,小說的構想從來沒有被放棄,只不過可能換一個標題了。

看完電影之後,我聽了原聲專輯。配樂做得相當棒,辛酸但又飽含希望的韻味。剛建成的東京塔以及安詳的夕陽,這個畫面所象徵的東西應該也就是希望吧。人在擁有的東西越來越多的時候,就已經不知不覺地與初衷相甚遠了。與電視機、冰箱、無形的戒指和並不高級的鋼筆這些真正令人興奮的東西相甚遠了。

永遠的三丁目的夕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