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觀看《大國崛起》觀後感精選3篇

觀看《大國崛起》觀後感精選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1W 次

導語:《大國崛起》是2006年在中國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CCTV-2)首播的一部12集電視紀錄片,記錄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俄國、日本、美國九個世界級大國相繼崛起的過程,並總結大國崛起的規律。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大國崛起》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觀看《大國崛起》觀後感精選3篇

  《大國崛起》紀錄片觀後感【1】

本人推薦這部電視紀錄片的原因並非拍得有多麼好。事實上,片子中充滿了有意的韜晦和隱忍,尤其是對於在近代以來侵略國中國的國家的評論,顯得格外慾言又止。

現代人往往缺少讀書的心境和時間,所以,有空的話,最好找來看看。

人與國家的生存和發展也許蘊含着相同的邏輯。

是否秉持叢林法則,首先要基於一種判斷:我們所生存的空間是怎樣的世界?然後,是基於一種理念,或者叫做人生觀。

閒雲野鶴……因爲太多中國人抱有這種人生夢想,所以,在中國的定義裏,大國並不意味着征服,而是意味着包容。

當前中國的大國表述,叫做“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然而在西方世界的角度看,無論如何,這都是一句征服的先兆,強權的宣言。

所以,所謂“中國威脅論”,不去理會也罷。

——這句話,算是對於某些所謂學者提出不再用龍作爲中國圖騰的迴應。

  《大國崛起》紀錄片觀後感【2】

【大國崛起】是央視大力製作的一部紀錄片,以大航海時代以來先後崛起的大國爲脈絡,梳理了一遍世界歷史。這部電視紀錄片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也引起了同樣大的爭議。

無論轟動也好,爭議也罷,但有一個事實是大家都承認的,那就是這是中國最大的電視傳媒第一次站在一個宏大歷史敘事的高度來拍攝一部紀錄片。不論是運用了大量電腦CG鏡頭的場景再現,還是大氣磅礴的背景配樂,都表明了這部電視紀錄片主創人員強烈的敘事目的,爲正在經濟起飛的中國表達一種崛起的訴求和慾望,爲振興中的中華民族尋找歷史中世界大國稱雄的借鑑。只是這種借鑑,在衆多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眼裏,變得遠遠不能滿足,尤其是在政治改革已經遠遠落後於經濟改革和民衆需求的今天,對民主和自由的訴求空前強大的互聯網上,其批評的聲音也就此起彼伏了。

在我看來,這部紀錄片最大的成功,就是以宏大的歷史視角來審視500年來的世界史,不是從傳統的政治、戰爭乃至文化的角度,而是更多的着眼於經濟,就像武林高手的對決,沒有悉心描寫爭鬥過招的精彩紛呈,而是進而探求他們練武的過程,尋找他們制勝的關鍵,從而以昭後世以利來人。對經濟的突出是這部紀錄片的最大特色,至少在我的印象裏,還沒有那部電視紀錄片如此詳細的描述過總統山上的西奧多羅斯福總統是如何開展反壟斷運動的,這本身就是一個令人感到新奇的興奮點。當然,我們不可能期待一部電視紀錄片能夠有更多的挖掘和探討,畢竟在數十分鐘時間裏討論一個國家數十年甚至百年的歷程,這本身就是一個需要大量取捨的過程,只要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有所突破、引人思考,那麼我認爲它就是成功的。事實上,這部紀錄片也的確做到了,畢竟不能否認那些反對的聲音也是思考的一種結果。而從經濟角度來展開,配合制度保障(應該是經濟政策)、科學創新、知識產權保障、國家競爭力、文化思想促進,這些命題又無不對今天的中國有着巨大的借鑑和指導意義,這裏面縱然有所側重(比如只談“免於匱乏的自由”),難免也有斷章取義、穿鑿附會的嫌疑(李斯特與德國統一所隱含的中國統一),但的確能夠產生許多與前面類似的新鮮的視角,這一點對專業人士而言似乎卑之無甚高論,但對於普通觀衆而言,確乎無疑是能夠有所啓發的。

反對的聲音大多集中在這部電視紀錄片在強調賽先生的力量的同時幾乎完全忽視了德先生的存在,對大國崛起背後的制度保障、民主演進、市民社會沒有更深入廣泛的探討。這的確是本片的一個遺憾。但是首先,我想我們必須面對這樣一個政治現實,那就是你很難保證一旦這部僅僅12集的電視紀錄片承載了過多的政治表達之後,會不會演變成另外一部【河殤】,這樣不僅對主創人員個人而言需要冒很大風險,其後果也只能激化政治現實中的種種矛盾;而其實,當片中一再重複出現伏爾泰、盧梭的名字,一再通過法國先賢祠的隆重來昭示啓蒙思想的巨大影響力,通過對英國女王、俄國君主的開明專制的肯定,通過對華盛頓在制憲會議上的讚賞描述,它的政治表達其實已經是呼之欲出了。雖然全片儘量在迴避這個話題,但無疑通過不同側面不同方位的講述,這些最基本也是最爲重要的政治表達根本不可能從大國崛起這個命題當中分離出來。

能夠引起爭議的創作纔是好創作,因爲它能夠最大限度激發起人們的想像和思考,同時闡發出更爲豐富的內涵以及更爲深刻的認識。記得這樣的討論還是在【走向共和】播出的時候,這部10年來最優秀的電視連續劇同樣在得到了大量關注的同時產生了大量非議,也同樣在巨大的歡呼聲中產生了等量分貝的批評聲,但這無損於這部電視劇的優秀,因爲它已經非常出色的表達了自己所想要表達的,正如今天的【大國崛起】一樣,哪怕是我的批評和遺憾,也難以否認這部片子本身的啓發和催化。這樣的場景,多少讓我覺得就像大革命前的法國,封建貴族精英一方面享受了腐朽制度帶給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卻通過沙龍歡迎新興階層表達推翻自己的思潮,最終也還是這些精英,背叛和埋葬了本該誓死捍衛的封建君王。這其間,歷史的弔詭與玄妙,倒是值得批評者與觀衆再三回味一下的。

真正讓我不滿意的是這部紀錄片裏的那些各國專家學者,本來作爲社會精英的知識階層,他們應該能夠帶來更多有別於主流意識形態的獨立觀點,而身爲崛起當事國的代表,他們也完全可以帶來大量直觀、清晰的見解。可惜大多數時候他們的發言比旁白還要四平八穩、政治正確,這些乏味的發言如果湊巧你不在電視機前而無法看到字幕的話,也完全不會影響你對這部紀錄片的觀看和理解。他們的言論與他們所頂着的頭銜完全不能匹配,不管是後期剪輯還是其他什麼原因,這些專家學者言論的所有價值也就是爲了這部背景宏大、目的高遠的紀錄片應應景、助助興。

我以爲,大國(POWER)只是一個虛幻的概念,相對於大多數老百姓的普通生活而言,倒是無論個人收入還是居民幸福感都排名世界前列的芬蘭或者瑞士,是依靠怎樣的一種制度和力量,爲他們的普通民衆帶來最大化的福祉,也許更能讓黔首黎民關心。只是我們“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的形而上情緒太過強烈,因襲五千年的血液會讓我們不由自主的隨着這樣一部澎湃激昂的紀錄片而沸騰。但是看到後起的俄羅斯時,我們終於發現,所謂的大國崛起,雖然會帶給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至高的榮耀與輝煌,但同樣可能成爲人民的噩夢與災難。這個時候,崛起是虛幻的,大而不強,大而無當,千萬人的血汗和生命,最終只變成了寥若晨星稀若禿髮的幾個偉人的文治武功罷了。這樣的大國,是反動的。歷史上,偉大永遠只屬於歷史的少數派,普通人最需要的,還是對自身生活的保障、公平的機會、正義的實現而已。有時候仰望星空太久,的確應該腳踏實地看看腳下,畢竟天上不會掉餡餅,腳下卻可以生出莊稼。將大而無當的大國爭霸轉向對公民個人自由和民生生活的關注,這才應當是歷史的進步,這也應該是文明社會所應當具備的“題中應有之義”。

這部電視紀錄片的最後一集“大道行思”裏,分別以“大國之迷”、“大國之惑”、“大國之路”、“大國之思”等爲題作了一個總結,不過真要在我看來,這裏的命題不該是“什麼樣的大國”,而應是“誰的大國”,不是“如何崛起”,而是“爲何崛起”。

  《大國崛起》紀錄片觀後感【3】

正好在看尼克爾斯的紀錄片導論,就來運用一下這一理論。

第一個根本問題是什麼是紀錄片,紀錄片是相對於故事片而言的,紀錄片表現的主體是來自於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人和事,這一特性令觀衆在觀看一部紀錄片時,往往期待它是寫實的,更進一步,就是是獲得真相。但是問題在於,觀衆往往意識不到自己獲得的只是建立在非虛構影像基礎上的對於現實的再現--而不是複製品。

於是矛盾出現了,當觀衆發現紀錄片與真實(或者自己理解的真實)不符合的時候,就認爲紀錄片在造假。

事實上,只要有攝像機和製作人的介入,紀錄片就很難做到完全客觀,《大國崛起》不是一部”牆上的蒼蠅“式的紀錄片,作爲一部說明性紀錄片,它的”上帝之聲“式的旁白讓觀衆感到自己在面對一個權威的聲音,但是這個聲音所傳達的,只是一種看待這些事實或者歷史的方式。

關於這個片子是真實或是虛僞或是部分真實其實,其實都是僞命題,因爲紀錄片的任務只是再現現實,從某個人爲設置的角度。

從拍攝手法和講故事的方法上看來,該片的觀賞性相當不錯,配樂也很棒。但是如果你期待從一部紀錄片中獲得全部的真相,那就太天真了--不信你去瞅瞅《意志的勝利》。